通膨的恐懼: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從聯準會政策看收入、失業率、惡性通膨問題的解答 (電子書)

通膨的恐懼: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從聯準會政策看收入、失業率、惡性通膨問題的解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特.霍克特
图书标签:
  • 通膨
  • 貨幣供給
  • 聯準會
  • 經濟學
  • 金融
  • 失業率
  • 惡性通膨
  • 投資
  • 理財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膨居高不下,令人憂慮1970年代惡性通膨會歷史重演嗎?!」
「聯準會快馬加鞭持續加碼升息打通膨,
身為舵手,能引導經濟避開水深火熱、順利『軟著陸』嗎?」
……這些在在都是全球關心的重要金融議題
就讓聯準會專家一次為你揭開央行背後的思路與作為
 
  ◆為什麼萬物齊漲就是薪水沒漲?老百姓怎麼這麼倒楣!
  我們努力工作賺錢,享受生活小確幸,像是活在一棟巨型建築中,即便對其中的管路系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只要每個人各司其職,就可以活得好好的──直到有天發現漏洞百出或發生緊急事故。明明生活方式沒有改變,卻驚覺加班時間愈來愈多,存款數字愈來愈少,這才急著問:「錢都到哪裡去了?」「政府都在幹什麼?」
 
  ◆為什麼央行「升升不息」?說是為了救經濟,央行究竟在做什麼!
  2008年金融海嘯和COVID-19大流行期間,全球政府為了救經濟,紛紛「大撒幣」;現在為了經濟過熱和一去不復返的物價指數,由美國的中央銀行──聯準會帶頭搶救,不斷調高利率(升息)。從金融危機的刺激景氣政策,到通膨升溫下的全球升息潮,央行的所作所為讓民眾不解,直呼吃不消,甚至對未來茫然、恐懼。這其實是因為民眾對於「金錢」與「聯準會(央行)」的理解不夠。
 
  ◆現在,是了解「金錢是什麼」以及「央行在幹嘛」的最佳時機!
  央行做為一個國家控制經濟和金融的權威單位,擁有可以影響其他經濟活動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央行可以透過控制貨幣的供給量來達到防止通膨或振興經濟的措施。常見的作法有調節利率(升降息)、監管私人銀行的放貸和公開市場操作等。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後,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經無法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擔負起央行的職責,開啟新型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來救經濟。
 
  「量化寬鬆」中的「量化」,指創造指定額度的貨幣,而「寬鬆」則是減低銀行的資金壓力。聯準會之所以最後得使出「量化」這個手段,是因為當時名目利率逼近或者達到0,控制利率已經失效。當時,聯準利用憑空創造出來的錢,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家債券、借錢給存款機構、從銀行購買資產等手段,讓政府債券收益率下降和降低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銀行從而坐擁大量只能賺取極低利息的資產,這時就可以舒緩市場的資金壓力。此舉被大眾媒體批為「印鈔票」,事實上,量化寬鬆政策只是調整電腦帳目,讓銀行可以增加存款,透過借貸,再創造更多的貨幣供給,讓市場活絡。
 
  自從施行量化寬鬆政策救經濟,其風險慢慢提高,無中生有的錢(貨幣)過多,導致通膨高於預期。這時央行又會透過升息(調節利率)來穩定通膨率。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央行的工作,他們對錢的使用,以及他們控制經濟所使用的工具。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他們希望藉由介紹「錢」和「聯準會」,來消解民眾對印鈔的謠言與通膨的恐懼。
 
  藉由本書,讓耶魯博士兼美國金融監管專家羅伯特.霍克特、與哈佛博士兼暢銷哲學作家亞倫.詹姆斯告訴你:
 
  ◆金錢,真的可以無中生有
  事實上,「錢」不是央行印出來的,它來自於我們對彼此「無中生有的承諾」。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對金錢與聯準會的深刻認識,展開一場令人大開眼界又鼓舞人心的討論。他們不僅要探索「錢是什麼」、「錢怎麼來」,還要展示央行如何建立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經濟型態,而且不需加稅、不需額外的監管。
 
  ◆央行,真的可以消除我們的恐懼
  我們對央行感到相當陌生,它卻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無論收入、失業率、通膨率或貨幣供給,其實都與央行的政策息息相關。讀完本書,我們將了解圍繞在通貨膨脹的政治言論是多麼虛偽;被妖魔化的赤字問題,實際上只是計算全體國民財富的另一種方式;強大的中央銀行,可以如何使我們擺脫私人銀行業務的濫用。
 
  一旦更了解金錢的本質與央行的能力,我們將知道如何能擁有更多的錢,以及貨幣政策如何協助修補我們的社會契約,讓我們不必老是擔心社會瀕臨崩潰──最終,打造更繁榮、更健康的政策及社會。
 
各界專業推薦
 
  Miula | M觀點創辦人
  周岐原 | 風傳媒財經主編 
  股乾爹 | 股乾爹製作人
  美股韭菜王 | 基金經理人
  孫明德 | 台經院景氣中心 主任
  乾隆來 | 今周刊專欄作家
  張弘昌 | 股市觀察家
 
  輕鬆而且有趣。本書帶來歷史、哲學和制度常識,告訴我們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貨幣、銀行、赤字和公共債務本身帶來的神祕現象。人們只希望能源、環境、金融詐欺、種族主義、全球化和冠狀病毒等真正的困難,就這麼容易被解決。──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不公:每個人都需要知道》(Inequalit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作者
 
  理解金錢的意義並不容易。幸運的是,在本書中,我們擁有兩位了不起的老師!他們嘲笑自己,同時誘使你更深入理解金錢是一種社會契約。兩位作者不僅是智慧大師,也是絕妙的文字大師。──保羅• 麥考利(Paul McCully),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前執行董事暨首席經濟學家
 
  一個及時、且令人興奮的新社會契約提案。書中的每一點都很值得討論。裡面包含許多挑釁的極端論點,以及一些重大財政問題的明智解決方案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通膨的恐懼: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從聯準會政策看收入、失業率、惡性通膨問題的解答》的电子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该书可能探讨的宏观经济主题,但不会具体提及该书的任何内容或观点。 --- 图书简介:宏观经济的迷雾与清晰之路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人们对于货币的价值、价格的波动以及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抱持着日益增长的疑虑。“通货膨胀”这个词汇,无论是温和的物价上涨还是失控的恶性螺旋,都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财务决策与国家的经济稳定。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框架的视角,尤其关注中央银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在调节经济周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政策的深远影响。 理解货币的本质与流通的脉络 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经济现实。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创造不再仅仅依赖于实物黄金或白银,而是与银行体系的信贷活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紧密相连。理解货币是如何被创造、流通和销毁的过程,是解析通货膨胀现象的基础。 本书将引导读者剖析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如何传导至实体经济。我们不仅要探讨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的经典框架,更要深入研究现代央行实施的各种工具——如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量化宽松(QE)或量化紧缩(QT)——在不同经济情景下产生的实际效果。读者将有机会审视,在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或高债务水平的约束下,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就业、产出与经济周期的交织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常常需要在控制物价稳定(低通胀)与实现充分就业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这通常涉及到对奥肯定律(Okun's Law)和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权衡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如自然失业率(NAIRU)或通胀预期,对政策制定者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本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如何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就业图景。当经济体面临产能过剩或不足时,央行的利率决策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招聘意愿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理解这些机制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个人职业前景和收入预期的稳定性。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恶性通胀的警钟 通货膨胀并非单一现象,其驱动因素复杂多样。本书将区分不同类型的通胀压力:由总需求旺盛驱动的“需求拉动型通胀”;由生产成本上升(如能源、供应链中断)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以及根深蒂固的“预期驱动型通胀”。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这一极端案例。虽然在发达经济体中罕见,但其历史教训却极其深刻。恶性通胀往往标志着财政纪律的彻底崩溃,伴随着公众对本国货币信心的瓦解。通过考察历史上发生的恶性通胀案例,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当货币发行失控时,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将如何被彻底摧毁,社会经济结构将遭受何种程度的冲击。这不仅仅是物价上涨的问题,更是对社会契约的根本性挑战。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责制与政策传导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独立性在维持币值稳定方面被视为关键。本书将探讨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政治压力。当政府财政赤字高企时,央行是否能真正抵御要求其“印钞”以弥补财政缺口的压力? 政策传导机制是连接央行决策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利率调整后,资金成本、资产价格、汇率以及企业和家庭的借贷行为如何连锁反应?本书将细致解析这些复杂的路径,帮助读者评估当前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摩擦”或“堵塞点”。例如,在金融部门去杠杆化或市场信心不足时,利率的降低是否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 展望未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工具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传统宏观经济模型正在接受新的检验。本书将审视当前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技术颠覆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成本。 未来的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工具组合。除了传统的利率工具,非常规政策工具如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利率期货操作,乃至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都预示着央行角色的潜在演变。理解这些前沿议题,对于制定个人和企业的长期财务战略至关重要。 结论:从恐惧到理解 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恐懼”往往源于知识的缺失。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分析和清晰的阐释,将复杂的宏观经济概念——从货币供给到通货膨胀预期,从失业率到央行政策的边界——转化为读者可以掌握的洞察力。通过系统地拆解货币、就业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将能够更自信地驾驭经济的潮起潮落,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并对我们共同的经济未来形成更具建设性的看法。 --- (总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霍克特(Robert Hockett)
 
  擁有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工作的第一手經驗,並為美國許多聯邦、州和地方立法者和監管機構擔任顧問。他協助起草眾議員亞歷山卓.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提出的「綠色新政」,並就經濟政策提供一些正式建議。他是康乃爾大學的愛德華康乃爾法學教授、公共政策教授,也是《富比士》(Forbes)雜誌的定期撰稿人,寫作內容涵蓋金融、經濟、法律和司法。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
 
  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教授。著有《實踐中的公平:全球經濟的社會契約》(Fairness in Practice: A Social Contract for a Global Economy)、《混蛋理論》(Assholes: A Theory)、《混蛋:川普的理論》(Assholes: A Theory of Donald Trump)、《衝浪板上的哲學家: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閒資本主義》(Surfing with Sartre)等書,以及許多學術文章。
 
譯者簡介
 
劉奕吟
 
  曾任投信公司產品經理、機器人投資顧問公司研究員,目前為自由工作者。譯有《指數革命》、《當代財經大師的選股邏輯課》、《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觀念版〕》等書。

图书目录

序言│要談論對通膨的恐懼,得先揭開金錢的神祕面紗
前言│量化寬鬆不等於通膨?──金錢的本質是「承諾」
 
第1部 現代貨幣的故事 
 
第1章│貨幣的基礎是對監獄的恐懼 
第2章│貨幣來自無中生有的花費 
第3章│貨幣來自無中生有的承諾 
第4章│民主美元的誕生 
 
第2部 金錢契約的歷史 
 
第5章│非常(非常)簡短的金融史 
第6章│錢不是印出來的 
第7章│我們欠彼此的錢 
 
第3部 銀行業的煉金術
 
第8章│私人承諾公共化 
第9章│賦予銀行的公共任務 
第10章│跳過銀行的中介任務 
第11章│數位時代的銀行與央行 
 
第4部 通膨問題與重建金融信任
 
第12章│消除通貨膨脹的恐懼 
第13章│消除公共債務的恐懼 
第14章│再次信任央行的承諾 
 
第5部 新的社會契約與經濟前景
 
第15章│四個承諾:收入、工作、財富和休閒 
第16章│從綠色貨幣到綠色新政 
 
後記│讓全民與聯準會一起,重塑金錢的「承諾」本質 
 
附錄│確保全球金融安全,實現國內自治的方法
附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9423
  • EISBN:97862670794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前言(節錄)
 
  金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主宰這個世界,但就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愈來愈不了解它。許多人意識到,如今「錢不以任何東西為基礎」──不是金條、不是存放在銀行金庫某處的成堆硬幣或紙幣。金錢現在是「法定貨幣」,是透過簡單的決定,就像是奉國王之旨,就能由政府發行出來的。它以某種方式存在銀行體系之中,以電子貸方與借方的形式,在我們的銀行帳戶之間流動。我們對新的支付技術很輕易就能上手。在大城市,人們只需用一張簽帳金融卡或信用卡就能過日子,或者用電子銀行轉帳就能購買車子或房子。在開發中國家,如今支付方式通常是透過簡訊在進行──現在手機在真正意義上是持有現金的。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有一個完全沒有現金的未來,但我們現在可以很輕易的想像這種情況。這件事本身能告訴我們一些事情:現金本身不是金錢,而是它的象徵、代表或化身。
 
  然而,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依然認為,與黃金、紙幣或硬幣──你知道的,就是那些可以拿在手裡、鎖在保險箱裡、或放在床墊底下的東西──相比,金錢的「虛擬」現實讓人困惑,甚至不值得信賴。畢竟,人們確實有理由對「法定貨幣」的空泛本質,以及它是否與一直以來的貨幣有所不同,感到哲學上的困惑。
 
  金錢無疑仍是舉足輕重的東西,是人類事務中更重要的力量之一。它是什麼呢?當然,我們需要更適當的理解這個東西,它抽象的特性,它具有能改善或扭曲生活的力量。雖然時間的本質可能不是最緊迫的問題,但金錢的本質對每個人的生活、我們的社會、以及它的未來,都至關重要。
 
  所以,這是一個固有的哲學和實際問題:錢是什麼?為了得到答案,請再看一次1美元紙鈔。在最上方,你會看到「聯邦儲備票據」(Federal Reserve Note,或譯為聯邦儲備券)的字樣。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律師會告訴你,這裡的「票據」(note)是法律專有名詞「本票」(promissory note)的縮寫。這是借據的專業術語。1美元的紙鈔是由美國中央銀行(聯邦準備系統)所發行的借據,代表某種承諾。因此,假設已經發行貨幣超過一個世紀的聯準會,對於貨幣的定義並不是完全錯誤的,那麼貨幣本身就是……一種承諾。
 
  是哪種承諾呢?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稅額抵減。當然,還有更多承諾,因為你可以把它花在各式各樣的東西上。但除了商業用途以外,如果你拿出1美元(或夠多的美元)來支付稅單,這就是政府不會把你送進監獄的承諾。1美元是一張「免獄卡」,是你每年「通往自由的門票」。
 
  但如果美元是一種承諾,它們就可以像任何承諾一樣,只要決定做出承諾,就能被發行。一個人會如何答應和一位朋友見面喝咖啡呢?只要下定決心說出那句神奇的話:「到時候見,我答應你!」就行了。如果美國人要讓共和國恢復共享繁榮的感覺,前進的道路其實是簡單而美麗的:只要做出新的、更好的美元承諾就好了。具體來說,中央銀行可以直接給我們錢。或者,國會可以決定透過財政或貨幣當局給我們錢;在美國,即是財政部與聯準會,就像它們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所做的那樣。
 
  這聽起來是否太天真了,或者太容易了?如果是,你可能需要更加了解金錢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銀行體系已經創造並給予我們錢,它只是以一種間接和低效率的方式進行。如果央行直接把錢存進我們的銀行帳戶,它就能更有效率的完成它當前的工作(當然,它還必須管理通貨膨脹─我們將會解釋它如何可靠的做到這件事)。大多數人不會覺得這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這只是顯示,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金錢是什麼,以及銀行在做什麼。
 
  經濟經歷了長時間平緩但穩定的改善──至少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在我們最後一次編輯本書時,股市已經崩盤,聯準會已將1.5兆美元注入經濟體系──它們做了我們建議的事。至於疫情造成多大的傷亡,我們現在仍緊張的等待著)。然而,儘管我們曾享受過一段時間的「好經濟」,但美國仍然漂泊無依。它不信任他人,總是找人來責怪,而且它的承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確定。我們健忘,或者急於把過去拋諸腦後,現在又被一場可能帶來嚴重的經濟、社會、醫療後果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打個措手不及。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人們不需要完全理解的,人們可以在一棟建築物裡生活或工作,無須了解它的管路系統。只有當發生緊急情況,水電工被叫來的時候,人們才能真正了解一、兩件通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說COVID-19疫情的爆發,就像經歷一部我們已經看過的糟糕恐怖電影一樣,那麼2008年的突發事件可能會讓人覺得已經過去很久了,甚至被遺忘了。但是在那之後的十年左右,我們從來沒有學到金融危機教了我們哪些關於錢的事──包括如何恢復民主方面,以及柏南克向我們證明了什麼。
 
  柏南克擔任聯準會主席時的絕招是什麼?他復興了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曾經採取的措施。聯準會參與擴大的「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這代表它購買大量與住房相關的金融資產,而不是將自己局限於更傳統的美國公債。第三階段的「量化寬鬆」(稱為QE III),將有效的為房價設定一個「下限」。這是大多數美國人的生計與財富所在,因此上漲的價格將會在整體經濟中產生漣漪效應。雖然這個絕招當時是非正統的,但卻取得出色的效果(聯準會也宣布類似但更為激進的措施,以應對疫情大爆發)。
 
  在2009年《60分鐘》(60 Minutes)節目的訪談中,記者斯科特.佩利(Scott Pelley)詢問柏南克一個看似非常合理的問題:聯準會究竟如何為所有的支出買單?數百萬的房屋,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抵押資產,都很昂貴,對吧?以下是採訪的過程:
 
  記者斯科特.佩利:聯準會花的錢是納稅人的錢嗎?
 
  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不是稅收。銀行在聯準會會有帳戶,就像你在商業銀行有帳戶一樣。因此,借錢給銀行,我們只需用電腦調高它們的帳戶規模,也就是用他們在聯準會的帳戶。
 
  柏南克的回答聽起來令人驚訝:「我們只需用電腦」。
 
  這意思是──只要按下按鍵?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讓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聯準會官員坐在一台電腦前。然後,他們把數字加到銀行的帳戶上,並搶購數百萬美元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他們透過「憑空」生錢的方式,間接購買房屋──進而解決房屋危機。他們透過在電腦前不停的敲鍵盤,一遍又一遍的按下0這顆鍵,來做到這件事。
 
  但是,如果這就是錢被創造出來的方式,如果它就像按下電腦按鍵一樣容易,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更多的錢呢?聯準會不能在我個人的銀行帳戶裡加幾個零就好嗎?
 
  答案是:對,可以。
 
  但它應該這樣做嗎?這本書會解釋為什麼應該做,以及如何做。如果處理得當,從長期來看,在緊急情況下所發揮的作用──無論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的冠狀病毒大流行──都能有助於修補與更新我們受損的社會契約。貨幣政策可以為我們所有人帶來一個更繁榮的未來。
 
  我們必須解釋,錢是一種承諾,一種可消費的約定索取權或借據。既然這就是關於錢的全部,我們實際上都可以擁有更多的錢。我們只要做出更多的承諾,就能生出更多的錢──創造新的索取權,然後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對許多人來說,這將引發人們對通貨膨脹失控的擔憂。對於央行能夠和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管理流通中的貨幣供給,我們將有很多話要說。現在,請注意,貨幣政策的關鍵在於確保既不做過多的承諾,也不做過少的承諾──我們以最富有成效的方式做出承諾。最近,美國一直處於「承諾太少」的狀態,沒有足夠的資金放在合適的地方。所以,美國真正需要的是新的承諾,這些承諾是下定決心就可以做到的。
  
  如果聯準會現在「使用電腦」向私人銀行提供錢,那麼同樣的按鍵,也可以被用來在每一個公民的普通銀行帳戶中產生新的錢。畢竟,央行的基本使命就是提高公民的購買力。問題是如何好好的做到這點。聯準會現在把錢給私人銀行,然後只希望它們能把更多的錢借給公民,但是其實沒必要用這種間接、無效的方式做事。我們可以省去中間人。聯準會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直接鍵入新創造的錢給我們,並在經濟面臨「過熱」風險的時候,「踩下剎車」。
 
  這本書就是關於如何做、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當柏南克解釋他的非傳統方法時,他指出我們對可能性有著錯誤假設。他打趣的說,所謂的量化寬鬆的問題在於,「它在實踐上行得通,但是在理論上行不通」。真正的問題是,糟糕的理論被誤認為是世間智慧的糟糕想法。不過,我們真的應該修正理論:我們認為金錢應該與實際上的金錢更加保持一致的想法。
 
  如果專業的經濟學家被視為是經濟體系的「水電工」,我們或許應該感到憂心。在美國大部分主要大學裡的正統經濟學家,幾乎完全無視貨幣(你聽到這點可能會很驚訝──在主要的經濟模型中,貨幣與銀行完全被忽略,或者即使有提及,貨幣與銀行也沒有影響力)。難怪主流經濟學家會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從我們的銀行系統開始的)措手不及。如果我們的民主仍處於緊急狀態,就不能請正統的經濟學家來解決迫切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診斷和解決方法。也許,為了符合民主國家的身分,我們應該自己學習一些有關金錢的事。
 
  有一個著名的例外,它是經濟學中相對較新的一個學派,被稱為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這個學派是復興與建立在一些被遺忘的、年代較久的傳統思想基礎上──「紙鈔學派」或貨幣「國定」論、貨幣「信用」理論、「後凱因斯學派」、「功能財政」理論,以及其他我們會講到的傳統理論。MMT主要描述貨幣系統是如何運作的──至少在美國、英國、日本或瑞士等國家,政府在不採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發行自己的貨幣,且主要借入這些貨幣。與其說它是一種「理論」,不如說它是一個簡單的觀察:如果你借用自己的錢,並償還債務給自己,你就不會破產,因為你永遠可以發行更多的錢,來償還你的債務。在這種情況下,面臨的挑戰不是償債,而是管理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這種想法認為,一旦我們檢查了金融的「管路系統」,就可以糾正傳統經濟思維中的某些錯誤,並能清楚的看見制定更好的政策的道路。
 
  有一段時間,MMT在部落格圈與財經媒體上引起不小的轟動。當「緊縮政策」變得陳舊過時的時候,它看起來既陌生又新鮮。然而,它的許多關鍵見解依然沒有被充分賞識。部分原因在於,它經常被諷刺為可以無限制的「印錢」,無須擔心赤字或通貨膨脹。接著,「免費午餐」的想法開始被一些人用稻草人的論點、瘋狂的惡性通貨膨脹預言(威瑪德國!辛巴威!委內瑞拉!)來攻擊,這些人通常是聰明、真正應該懂得更多的人。如果你仔細聽,你能聽到核災般的「珍貴體液」與「紅色威脅」的回音,特別在這些歇斯底里的警告聲背後響起。看似合理的、嚴肅的風險評估任務,最後屈服於恐慌的製造。
 
  我們兩位作者都是MMT經濟學家的旅伴,但是出發點不同,我們是從法律與哲學領域來的。我們也有一些關鍵的不同點,可以幫助MMT回應批評者。MMT論者經常呼籲立法者控制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的趨勢,這立刻引發許多人的擔心,擔心目光短淺的從政者在競選連任時會「花錢如流水」。我們同意MMT的觀點,認為需要在生產場所增加更多的公共支出。但我們認為,央行可以且應該在管理通膨方面,發揮更細緻的作用,也就是使用我們在稍後要介紹的新工具(請特別參考第十二章)。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對公共貨幣與央行工作有更好的認識──包含它的歷史、管路系統,以及在民主制度中的關鍵作用。說到底,這就是本書所要談的內容。
 
  一旦我們對金錢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我們就會知道,花這麼多生命去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將會了解金錢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能擁有更多的金錢,以及更複雜的貨幣政策如何幫忙修補我們的社會契約。我們可以不用那麼擔心社會總是瀕臨崩潰。我們也可以阻止霍夫士達特所說貨幣政治的「妄想偏執風格」,侵蝕我們的大腦、扭曲我們的話語,以及阻礙我們的選擇。當我們對我們的社會契約本身有了更佳的理解後,將能了解如何更新它,為所有人帶來更繁榮的承諾,以及更健康的社會與政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惡性通膨」這個詞,總覺得在台灣似乎是個遙遠的歷史記憶,主要發生在戰亂或極權國家。然而,當我們看到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台灣,通膨數據持續走高,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趨勢,讓人不得不警惕。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這個極端的案例,並將其與我們當前面對的「溫和通膨」區分開來?惡性通膨爆發的「臨界點」在哪裡?是不是只要貨幣供給超過某個比例,或者政府信用崩潰到某個程度,就會從一般通膨瞬間滑入深淵?這種關於「系統性風險」的討論,往往是專業人士避而不談的,但對於想居安思危的讀者來說,卻是最寶貴的警示。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對這種極端情境的深入理解,這樣即使我們不必親身經歷,也能對維護貨幣穩定性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體認。

评分

這本書光是副標題就涵蓋了收入、失業率、以及最嚇人的「惡性通膨」,這涵蓋的範圍未免太廣了,但同時也讓人充滿期待。我個人對「失業率」和「收入分配」的連結最感興趣。通常,教科書會教我們菲利浦斯曲線那套權衡關係,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膨可能同時存在(滯脹),這讓傳統理論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作者有沒有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解釋為什麼在某些階段,聯準會的政策明明意圖是降低失業率,結果卻是加劇了底層人民的生活壓力?特別是在台灣,年輕人薪資成長緩慢,房價卻持續高漲,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是否能從聯準會的「全球溢出效應」中找到部分解釋?我期待看到的是,政策的意圖、執行的偏差,以及最終對不同收入群體產生的不公平影響,能被層層剝開,讓我們看清楚這場看不見的戰爭是如何影響每個家庭的。

评分

這本書的切入點真的很有意思,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每天在台灣生活,感受著物價波動和政策風向的普通人來說。我總覺得,每次看到新聞報導說什麼「通膨壓力」、「央行升息」,心裡就莫名地一緊,好像經濟學的那些專有名詞離我們的荷包特別近,卻又遙不可及。這本書的書名就點出了核心焦慮:「通膨的恐懼」。我最期待它能解釋清楚的是,那些華爾街的精英們天天在討論的「貨幣供給」到底是如何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菜市場、加油站,甚至是你房貸利率裡的。台灣的經濟結構和美國的聯準會政策之間,那條隱形的傳導鏈條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不那麼「學術到讓人想睡覺」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拆解成我們可以理解的日常案例。畢竟,搞懂了背後的邏輯,我們才能真正為自己的財務規劃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著市場恐慌。畢竟,誰不想在經濟迷霧中,找到一盞能看清前路的燈呢?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談論經濟的書實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把幾年前的舊觀念換個包裝再拿出來賣,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新意」和「切膚之痛」。我特別關注這本書提到「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在台灣,對於政府或央行「印鈔救市」的討論,往往會被簡單地標籤化為「好」或「壞」,但很少有人願意深入探討那背後精確的機制和潛在的長期後果。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在當前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和地緣政治壓力下,傳統的貨幣供給模型還適用嗎?會不會有些新的變數,是我們過去經驗中沒有預料到的?如果只是老生常談地解釋凱因斯學派或貨幣學派的基礎理論,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不大了。我需要的是一種能連結當代情境的分析,最好能多舉一些國際上不同國家應對類似挑戰的具體案例,這樣對比之下,台灣政府的決策高明或失誤之處,才能顯得更加立體和可信。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很多財經書,講到聯準會(Fed)就像在講述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充滿了神祕的決策會議和晦澀的術語。我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地「接地氣」,把Fed的決策流程,特別是那些影響我們生活至鉅的升息、降息、量化寬鬆(QE)或量化緊縮(QT),用最生活化的語言來闡述。例如,當Fed主席在記者會上說了某一句話,對遠在台北的股市、匯率和房地產市場會產生什麼連鎖反應?這種「因果鏈」的清晰呈現,遠比單純的理論闡述來得有用。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工具書」,讓讀者在未來看到相關財經新聞時,能夠迅速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模型,判斷新聞背後的真正含義,而不是被媒體的誇大標題牽著鼻子走。這才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投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