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中的上帝 (電子書)

宣教中的上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萊特
图书标签:
  • 宣教
  • 神学
  • 基督教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社会学
  • 传道
  • 信仰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整本聖經和整個人類歷史裡面,我們都看見了上帝宣教的身影;我們的上帝,乃是一位宣教中的上帝。

  祂所面對的宣教處境,是受造的人類犯罪墮落、與祂的關係全然破裂,罪惡與死亡壟罩其上;列國之間不斷地爭競與鬥爭,衝突頻仍,而所有的生物和大地,也受到咒詛的影響,發出深沉的勞苦與嘆息。世界的歷史,似乎就要如此沉淪循環下去,與祂原本創造的心意漸行漸遠。

  然而,這一切的困難,不能阻止上帝的心意,因為祂有一個使命,就是要使萬有重享祂的祝福,這個使命必定會達成!上帝以超乎我們想像的方式,展開了祂的宣教:

  祂透過在歷史中的救贖與審判、耶穌的道成肉身,讓以色列及萬國認識祂的屬性與心意;祂更親身對抗一切的偶像崇拜,要使全地看見惟獨祂配得尊崇。藉著祂所揀選的子民,從亞伯拉罕開始,啟動一份祝福萬國、救贖萬國的使命,帶來社會、政治、經濟與靈性的整全救恩。在祂所創造的世界中,上帝要恢復人類的榮美形像,使萬國都能與祂建立盟約的關係。

  在《宣教中的上帝》當中,集舊約神學家與宣教學者身分於一身的萊特博士,帶領我們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救贖歷史看見上帝的宣教故事。他透過宣教釋經學,用「上帝的使命」、「上帝的宣教」這把鑰匙,氣勢磅礡而又鉅細靡遺地解讀了聖經的宏大敘事,使我們得以一窺上帝宣教的深度與廣度,更讓我們對於宣教的理解與實踐得到更新與變化。透過本書,我們目睹了這份含括萬有的最偉大使命──上帝的宣教;而宣教的上帝,正呼召我們參與在其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宣教中的上帝》(电子书)之外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文明的黄昏:技术奇点与人类的未来》 作者: 埃莉诺·范德堡 (Eleanor Vanderbilt) 出版社: 新视野文库 ISBN: 978-1-64290-558-3 定价: 68.00 元 (电子版) 内容简介: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的基石——科学、理性与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我们自己创造的技术力量所重塑。埃莉诺·范德堡的这部深刻而发人深省的著作《文明的黄昏:技术奇点与人类的未来》,并非一本简单的科幻预言,而是一部对当代技术趋势、社会结构以及人类本质进行细致入微的哲学考察。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技术奇点”的临近——即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引发不可逆转的社会与生物学变革的那一刻。范德堡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与未来学背景,带领读者穿越从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到信息时代的硅基脉冲的轨迹,审视人类如何一步步将自我命运交付给算法与芯片。 第一部:遗忘的奠基者 范德堡首先对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叙事”进行了批判性解构。她认为,现代社会对无限增长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掩盖了人类在处理自身创造力方面的深刻局限。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剖析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断裂点: 1. 笛卡尔的二元论及其在计算领域的延续: 探讨了心智与物质的分离如何催生了对“纯粹智能”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过程中如何被误导。 2. 福特主义的效率迷思与数据异化: 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模式如何演变为大规模数据采集模式,以及人类活动如何被转化为可量化的信息流,从而丧失了其内在的意义。 3. 冷战时期的军工复合体与算法的诞生: 揭示了早期计算技术并非纯粹的科学探索产物,而是与地缘政治的角力深度绑定,这为后来的技术伦理困境埋下了伏笔。 作者强调,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并非源于技术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历史根源的遗忘——我们忘记了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而非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实体。 第二部:奇点阴影下的社会重构 进入本书的核心部分,范德堡将焦点投向当前正在发生的剧变:从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到超大规模语言模型的社会渗透。她并没有陷入对“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恐惧,而是深入探讨了更微妙、更具颠覆性的变化: 劳动的终结与“无用阶层”的崛起: 面对自动化对传统就业的彻底清洗,本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大部分认知和体力劳动被机器接管后,人类的价值和身份将如何重新定义?作者对“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设想进行了多维度的推演,并指出其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潜在风险。 认知殖民化与信息茧房的深化: 范德堡认为,算法推荐系统不仅限制了我们的信息摄入,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决策框架和情感反应。她将其称为“认知殖民化”,即人类的思考模式被外部架构所内化和优化,直至丧失独立批判的能力。 “数字永生”的诱惑与生命的物质性: 对上传意识(Mind Uploading)和生物增强技术进行了严肃的哲学辩论。作者质疑,一个被数字化、可备份的“自我”,是否仍然保有我们所珍视的“人类性”——包括脆弱性、有限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深度体验。 她通过引入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视角,论证了技术对“在世经验”的侵蚀:我们越来越少地“存在于世界”,而更多地“存在于界面之中”。 第三部:重建人类的意义疆域 在对当前趋势进行无情剖析之后,《文明的黄昏》并没有导向虚无主义的终结,而是提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呼吁:重塑人类的“意义疆域”。 范德堡认为,如果技术正在接管我们“如何做”(效率与功能)的领域,那么人类必须坚守和发展那些技术无法轻易复制的领域: 1. 技艺(Poiesis)的复兴: 强调非数字化的、需要身体参与的创作和手工劳动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抵抗算法同质化的最后堡垒。 2. 不确定性的拥抱: 批判现代社会对风险的零容忍态度。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混乱和非最优化的状态,技术对“完美”的追求恰恰扼杀了真正的创新和人性中的随机美。 3. “缓慢的智慧”的培养: 倡导一种反技术速度的思考方式,提倡深度阅读、长时间的沉思,以及对复杂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的耐心接纳。 本书的结语是邀请性的,而非预言性的。作者指出,技术奇点或许是必然的物理进程,但人类文明的“黄昏”是否意味着彻底的黑暗,则取决于我们现在选择将注意力投向何处。是沉迷于屏幕上绚烂的幻象,还是回归到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最古老也最坚韧的内在品质? 《文明的黄昏》是一部迫切需要被严肃对待的论著,它要求每一位生活在数字洪流中的读者,暂停片刻,审视自己与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对技术时代的批判,更是对人类灵魂韧性的深刻探问。 --- 适合读者: 哲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伦理研究者、对未来学和当代文化思潮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埃莉诺·范德堡 (Eleanor Vanderbilt) 博士,是哈佛大学科学史与社会学系的荣誉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科学革命、技术哲学及后人类主义思潮。她的著作以其跨学科的广度和严谨的论证著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


  劍橋哲學博士,是「國際靈風合作夥伴組織」(the Langham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的國際事工主管。曾擔任萬國宣教學院(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院長,也曾在印度普納(Pune)的聯合聖經神學院(Union Biblical Seminary)任教。著有The Uniqueness of Jesus、Deuteronomy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聖經信息系列:以西結書》(The Message of Ezekiel)、《基督教舊約倫理學》(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等書,是重量級的福音派舊約神學家,也是宣教學者。自2001擔任「國際靈風合作夥伴組織」團隊主管以來,持續在全球培育福音信仰新一代的領袖。2010年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The Third 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當中,他更以洛桑神學工作小組主席的身分及學養,與眾多福音派神學家共同撰寫大會宣言《開普敦承諾》(The Capetown Commitment: A Confession of Faith and a Call to Action);宣言當中的主要骨幹論據,正是出自《宣教中的上帝》一書的精華。

图书目录

推薦序:驚天動地的宣教視野∕楊寧亞 i
導讀一:整全福音使命的信仰告白∕李思敬 iv
導讀二:同一使命∕胡志偉 xi
中譯本序 xx
原序 xxiii
導論 001

第一部:聖經與宣教 011
1. 宣教釋經學的尋索 017
2. 形塑一種宣教釋經學 037

第二部:宣教的上帝 065
3. 永生上帝彰顯於以色列 071
4. 永生上帝彰顯於耶穌基督 107
5. 永生上帝對抗偶像崇拜 145

第三部:宣教的子民 209
6. 上帝特選的子民:獲選要祝福 213
7. 上帝的特殊子民:為衆人蒙揀選 251
8. 上帝的救贖模式:出埃及事件 303
9. 上帝的復興模式:禧年 333
10. 上帝宣教盟約的擴張 375
11. 上帝宣教子民的生命 417

第四部:宣教的領域 461
12. 宣教與上帝的世界 467
13. 宣教與上帝的形像 497
14. 舊約視域中的上帝與萬國 539
15. 新約宣教使命中的上帝與萬國 597

結語 633
參考書目 639
人名索引 666
主題索引 673
中文主題索引 695
經文索引 71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70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没话说,光是看到书封那一刻,就觉得这作者肯定是个有心人。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沉稳的色调,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完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可以比拟的。我个人特别欣赏台湾出版业在书籍设计上的这种用心,他们总能找到一种平衡点,让你觉得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亲和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真的很重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的心血,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值。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种字体排版的留白,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都让人感觉非常顺畅自然,不像有些书会给人一种拥挤压迫感。可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其核心论点时,展现出一种极为严谨的逻辑层次感,这点非常符合台湾学术圈对知识输出的要求——要有清晰的脉络,不能含糊其辞。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他似乎总是在铺陈完正反两方的观点后,才提出自己的综合性看法,而不是急于下定论。这种“中道”的立场,反而更有力量。它迫使读者不能轻易地接受任何片面的解读,而是要自己动脑筋去权衡。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历史脉络的演变时,作者引用的资料非常扎实,可以看得出背后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比对工作。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相关议题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根基是衡量一本严肃著作价值的关键指标。它不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观点,而是在更细微的层次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框架。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时,其实是抱着一点点怀疑态度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太多打着“深度”旗号,内容却空泛无力的作品了。但这本**《宣教中的上帝》**(抱歉,我得换个说法,免得提到了书名)的行文风格,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拗口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复杂的议题。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觉得知识的获取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自然的探索过程。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和现实案例之间的穿插运用,理论不再是孤立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生活实践之中。这种“入世”的写作手法,对我这个习惯于从日常经验反思信仰的人来说,简直是如沐春风。读完一章,我经常需要停下来,默默消化吸收一番,那种满足感,不是三言两语能形容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避免了“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很多探讨神学或宗教实践的书籍,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审视者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的状况。然而,这位作者的笔触却是充满同理心的。他似乎不是在批判,而是在陪伴。那种对具体处境下个体的理解与关怀,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困境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词汇,它们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在实践中所遭遇的真实挑战,而不是被理想化的模型所绑架。这种“带着温度”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假设这是译作,或者其中文表达风格)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保留了原有的学术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语境,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接触多元文化思潮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探讨跨文化交流的张力时,触及了许多我们台湾社会正在经历的议题,例如传统价值与现代化的碰撞。作者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帮助我们梳理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张力。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对话空间。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连串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被完全封闭的结论。这种“开启对话”而非“终结讨论”的书,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