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綠色經濟學 碳中和:從減碳技術創新到產業與能源轉型,掌握零碳趨勢下的新商機 (電子書)

SDGs系列講堂 綠色經濟學 碳中和:從減碳技術創新到產業與能源轉型,掌握零碳趨勢下的新商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前田雄大
图书标签:
  • SDGs
  • 綠色經濟
  • 碳中和
  • 減碳技術
  • 能源轉型
  • 產業轉型
  • 零碳趨勢
  • 商機
  • 永續發展
  • 環境保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去碳永續不只是氣候變遷的對策,
更是推動世界經濟的轉捩點!
究竟碳中和是什麼?該如何具體實踐?
減碳浪潮在為經濟、社會帶來挑戰的同時,
背後又隱藏了哪些全新的商機與創新機會呢?
 
  為了阻止全球規模的氣候變遷,各國無不陸續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碳中和」這個關鍵詞因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碳中和是指透過節能減排、能源替代、產業調整等方式,讓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實現正負相抵,最終達到「零排放」。
    
  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對於企業而言,商業模式轉型、新技術開發、創造就業、ESG評估等管理問題都會對投資產生重大影響。而消費者也勢必要在生活中做出巨大的改變,包括使用能源的轉換和食物等等。本書涵蓋了廣泛的視角,包括國際社會政策、受影響的行業(能源、運輸、製造)、最先進的減碳技術、消費者生活的變化,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什麼是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為何會備受矚目?
 
  carbon neutral直譯即為「碳中和」。在全球性氣候變遷中,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已然成為一大問題,而其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於石油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CO2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所以全世界都將CO2的排放視為一大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所到之處都不斷往大氣中排放CO2。不光是工業或能源領域,駕駛使用汽油的汽車或人類的呼吸也會排放CO2。不過有些存在是可以減少CO2的。例如植物會透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換成氧氣,以此減少大氣中的CO2。
 
  由此可知,CO2有「增」也有「減」,當兩方剛好達成平衡的狀態,也就是碳排放量相抵後為零,這樣的狀態便是所謂的碳中和。只要達成碳中和,大氣中的CO2就不會增加,所以被視為極其重要的氣候變遷對策。
 
  ◎在去碳化潮流下,企業的新商機與新挑戰為何?
 
  G7將去碳化所引發的變革命名為「Green Revolution(綠色革命)」。從可再生能源的導入、汽車的電動化、蓄電池的進步,乃至於碳循環,這類綠金商機在無數領域中蓄勢待發,並引發技術革新。
 
  如今已進入「無去碳對策則零經濟成長」的時代。在金融領域,ESG投資正旺,投資者開始以去碳為核心來評價企業。日本也在公司治理守則中追加了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等,據此實施的去碳化對策還包括揭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
 
  企業必須根據今後去碳化的趨勢與氣候變遷的進展等,看清商業的機會與風險所在,並將其融入企業戰略之中。例如考慮採購可再生能源或投資去碳相關的新事業等,如此才能在這波綠色趨勢中站穩腳步,搶得商機。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何昕家∣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深入探索永續金融的藍圖與實踐:綠色債券、氣候風險管理與企業永續轉型策略 一本全面剖析全球永續金融前沿趨勢、深入探討氣候風險治理與企業綠色轉型路徑的深度專著。 本書聚焦於當前全球經濟結構轉型中最關鍵的兩大核心議題:永續金融的深化發展與企業應對氣候變遷的實質策略。在全球氣候行動日益緊迫,以及淨零排放目標成為各國共識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如何有效地引導資金流向綠色項目,以及企業如何將永續性真正融入其核心營運與風險管理體系,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框架結合豐富的實務案例,為金融專業人士、企業決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關注永續發展的投資人,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認知地圖與轉型指南。 --- 第一部:永續金融的理論基石與全球格局重塑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當前永續金融體系的基礎,探討了從傳統金融體系向綠色金融轉型的內在驅動力與外部壓力。 第一章:永續金融的興起與核心範疇界定 從社會責任投資(SRI)到永續投資(SI)的演進: 分析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要素如何從道德考量轉變為核心的投資決策依據。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的深度解讀: 探討 TCFD 在引導企業揭露氣候風險與機會方面的結構性重要性,以及其向 IFRS S2 標準過渡的意義。 全球監管趨勢的對接: 比較歐盟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與亞洲主要經濟體(如新加坡、香港)在綠色分類標準上的異同與合作趨勢。 第二章:綠色債券與永續連結工具的設計與市場機制 綠色債券(Green Bonds)的標準化與「漂綠」風險: 詳述 ICMA 的綠色債券原則(GBP),並深入分析如何通過嚴格的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管理,確保債券的環境效益,同時探討第三方驗證的重要性。 永續連結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的創新性: 解構 SLB 如何將發行方的整體永續表現掛鉤利率調整,及其在非純綠色企業轉型融資中的應用潛力。 混合型融資工具: 探討綠色貸款、氣候適應債券(Resilience Bonds)等多元化工具在基礎設施與能源項目融資中的作用。 第三章:氣候風險的量化、納管與資本配置 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的精確測繪: 區分氣候變遷的物理影響(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與政策、技術變革帶來的衝擊,並探討如何將這些風險納入信用風險評估模型。 氣候壓力測試(Climate Stress Testing)的實務操作: 介紹中央銀行與審慎監管機構如何設計情境(如 1.5°C 情境 vs. 3°C 情境),以評估金融機構資產組合的韌性。 氣候相關金融穩定性: 分析氣候衝擊對金融系統穩定性的潛在傳染效應,以及金融監管機構採取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 第二部:企業的實質永續轉型策略與治理 本部分超越金融工具層面,聚焦於企業營運、供應鏈管理以及技術創新在實現淨零目標中的實質行動。 第四章:企業永續治理結構的重塑與董事會職責 從合規到戰略: 探討永續性如何從單純的公關或法務職責,提升至董事會層級的戰略核心,並建立有效的績效指標(KPIs)。 高階主管薪酬與永續績效的掛鉤: 分析不同激勵機制(如股權激勵、績效獎金)如何確保管理層對長期永續目標的承諾。 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下的治理挑戰: 如何平衡股東利益與更廣泛的社會與環境責任,並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 第五章:供應鏈的透明化與「範疇三」排放管理 供應鏈韌性與永續性的雙重考量: 探討地緣政治風險與氣候變遷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以及企業如何建立更具適應性的網絡。 範疇三排放(Scope 3 Emissions)的測量難題與解決方案: 詳盡介紹如何收集、驗證和匯總來自上游採購與下游分銷的間接排放,這是許多高排放行業實現淨零的「最後一哩路」。 供應商參與與能力建構: 分析大型企業如何通過技術轉移、聯合採購綠色能源等方式,賦能中小型供應商共同減排。 第六章:循環經濟模式與資源效率的再設計 超越線性的思維: 詳細闡述從「開採—製造—丟棄」到「設計—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系統性轉變。 服務化商業模式(Product-as-a-Service): 探討企業如何通過提供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激勵產品的耐用性與可回收性,從而減少資源消耗。 工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實踐案例: 分析不同行業間的廢棄物與副產品如何成為彼此的原料,優化區域資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新興氣候技術的商業化路徑與投資機會 低碳技術的技術成熟度(TRL)分析: 評估如先進核能(SMRs)、綠色氫能(Green Hydrogen)在不同情境下的商業可行性與政策支持需求。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經濟學挑戰: 探討 CCUS 項目在高成本環境下的融資結構設計,以及其在難以電氣化的行業(如水泥、鋼鐵)中的不可替代性。 數位化賦能的永續轉型: 分析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與區塊鏈技術如何優化能源管理、提高預測精度,並增強環境數據的可信度。 --- 結論:邁向氣候韌性與包容性增長的未來 本書最後總結了當前資本市場與企業實體轉型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強調 政策確定性、技術創新速度 以及 跨部門的協作 是加速永續轉型的三大支柱。唯有將氣候風險視為重大的財務風險,將資源效率視為核心競爭優勢,全球經濟才能在達成淨零目標的同時,實現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長期增長。 本書特色: 深度整合: 首次將永續金融工具的設計與企業實質營運轉型策略進行緊密對接分析。 前瞻視角: 涵蓋了 TCFD、SFDR、TCFD 向 IFRS S2 的演變,以及新興的綠色氫能與 CCUS 經濟學。 實務導向: 豐富的全球領先企業轉型案例研究,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轉型路線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前田雄大
 
  EnergyShift發行人兼總編輯
 
  生於1984年。200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經營學科後,進入外務省就職。曾從事研發合作、核能與大臣官房的業務等,自2017年起負責氣候變遷相關事宜。對G20大阪峰會的成功有所貢獻。同時負責協調根據《巴黎協定》所擬定的成長戰略等各種國家戰略。自2020年起就任現職。持續在網站「EnergyShift」與YouTube頻道「エナシフTV(EnergyShift TV)」這兩個以報導去碳化議題為主的媒體上傳遞資訊。除了在網路上及其他媒體上撰寫許多去碳化的相關報導外,也舉辦過多場與去碳化有關的講座與企業諮詢。
 
監修者簡介
 
EnergyShift
 
  從2020年3月開始發布資訊,為日本規模最大、以報導能源議題為主的媒體。以「有趣地了解碳」為主題,透過獨特的觀點來傳遞日本及世界各地與能源轉換相關的新聞。去碳化的主題十分廣泛,涉及可再生能源、EV(電動汽車)、地方創生與品牌資訊等,從管理階層、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一部的員工乃至一般大眾,廣為支撐日本各界的人士所閱讀。

图书目录

․日本在實踐碳中和時所面臨的課題……2
․可再生能源的種類與特色……4
 
Part 1
為何會備受矚目?
碳中和即將改變經濟與社會的結構……11
001何謂碳中和(carbon neutral)?……12
002碳中和與去碳有何不同?……14
003氣候變遷真的持續進行中嗎?……16
004不採取氣候變遷對策就沒有未來?……18
005溫室氣體的來源與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為何?……20
006《巴黎協定》中有何規定?……22
007現今日本的對策為何?……24
008將會如何影響企業的股價?……26
009金融機構今後將不再投資「碳」產業?……28
010將對貿易課徵碳稅?……30
011 PPA爭奪戰已經開打……32
Column 須留意高溫造成的中暑與對農漁產品的損害……34
 
Part 2
日本與世界各國的現狀
日本與世界邁向碳中和所採取的行動……35
012哪個國家在氣候變遷的談判中握有主導權?……36
013綠色復甦將會成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興的關鍵?……38
014歐美各國已降低對煤炭的依賴,日本卻仍高度依賴……40
015日本的電力能源背景使其不得不依賴燃煤發電……42
016日本國內的碳排放量現狀為何?……44
017日本該如何採取行動來減少4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46
018容易致力於去碳化的產業與難以實行去碳化的產業……48
019日本為了因應碳中和目標所擬定的綠色成長戰略為何?……50
020美國在去碳化方面也力求第一……52
021經濟成長顯著的中國所面臨的去碳困境……54
022歐洲為了邁向去碳化而陸續發表相關措施……56
023東南亞意圖透過新建基礎設施來導入可再生能源……58
024開發中國家能否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決策?……60
Column中東已著眼於去碳社會並試圖導入可再生能源……62
 
Part 3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去碳化對策
能源產業將因碳中和而產生變革……63
025為了進入可再生能源市場所引發的相關紛爭……64
026活用海洋的離岸風力發電……66
027太陽能發電將是主導全球去碳化的王者……68
028為了活用排名全球第三的地熱資源,日本正在推動地熱發電的技術革新與修法……70
029生物質發電可達成去碳化?……72
030日本將舉國投入氫能開發……74
031在綠色成長戰略中備受重視的氨氣……76
032核能發電會再度復活嗎?……78
Column可產生龐大能量的核融合發電的潛能……80
 
Part 4
電動化與蓄電池開發等應對之策
運輸與製造產業的去碳化及加強競爭力的戰略……81
033日本在這場全球汽車大戰中已經落後?……82
034你買的下一輛車可能是EV(電動車)……84
035唯有日本把燃料電池車當作補救措施?……86
036蓄電池的技術正突飛猛進……88
037全球的半導體需求擴大,對能源效率化有所貢獻……90
038對資通訊產業的高電力需求所採取的應對之策……92
039船舶與航空業界皆一致往碳中和的方向邁進……94
040物流、土木與基礎設施也開始認真應對去碳化……96
041加強日本競爭力的碳循環相關產業……98
Column EV如迷你四驅車般有套更換電池的機制……100
 
Part 5
日本的技術已有顯著成長
日本的去碳技術已走在世界尖端……101
042全球最頂尖的馬達技術可謂電動化的基礎……102
043 CO2的高速處理技術為去碳化帶來曙光……104
044比植物更有效率的人工光合作用……106
045降低電力損耗的功率半導體……108
046提高半導體性能的氧化鎵……110
047光是製造混凝土就能減少CO2……112
048可同時進行發電與碳固化的劃時代地熱發電技術……114
049形狀自由且能量密度高的全樹脂電池……116
050塗布即可使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118
051空調專用節能冷媒最多可讓EV的續航里程增加5成……120
052利用從眼蟲藻等生物中提取出的油脂來開發次世代生質燃料……122
Column高速化的鑽石半導體比矽半導體快數十倍……124
 
Part 6
生活與家庭中的去碳化也很重要
碳中和對生活帶來的變化……125
053碳中和的行動也會惠及生活……126
054伴隨碳中和而來的就業變化……128
055電費將來會變貴還是變便宜?……130
056透過非排碳的電力方案,從家庭開始為去碳化盡一分力……132
057油價上漲等,對化石燃料領域的影響為何?……134
058透過太陽能板來落實既環保且可防災的生活……136
059也在糧食與農林水產業持續推動去碳化對策……138
060也在去碳方面建立起資源循環以求實現永續社會……140
Column減少畜牧業能否作為氣候變遷的對策?……142
 
Part 7
提高競爭力的企業戰略
為了透過碳中和力求成長的企業所採取的應對之策……143
061為了在去碳社會中成長,企業必須做的事……144
062 GAFAM已率先投入供應鏈的去碳化……146
063 ENEOS透過巨額收購來進行去碳轉型…… 148
064特斯拉憑藉著對去碳的高瞻遠矚而領先全球……150
065豐田汽車挑戰提前15年實現碳中和……152
066松下電器志在透過業務效率化與蓄電池開發來達成去碳……154
067佐川急便試圖透過與中國的水平分工模式來導入EV……156
 
․索引 158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3489
  • EISBN:97862632943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吸收新知的人來說,電子書的優勢就是方便搜尋和標註重點,這本書如果內容紮實,我肯定會做很多筆記。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對「零碳趨勢下的新商機」的定義會是什麼?會不會涵蓋到數位科技在能源效率管理上的應用,例如AI優化能源使用、區塊鏈追蹤碳足跡等新興領域?畢竟現在很多產業的升級都不是單純的硬體更迭,而是軟硬整合的結果。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些跨領域的整合趨勢,並闡述清楚背後的商業邏輯,那它就不只是一本講氣候變遷的書,而是一本前瞻性的商業策略藍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讓我能比競爭對手更早一步看到那些還沒被市場充分定價的價值所在,特別是針對亞洲或台灣市場特有的挑戰與機遇。

评分

老實說,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碰觸太「硬核」的財經或科技趨勢書,總覺得內容會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很吃力,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是建立在它能不能用一種比較貼近生活、比較「接地氣」的方式,來解釋「碳中和」這件聽起來很宏大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顧問在跟你聊天一樣,把減碳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轉變這些大哉問,拆解成一個個我們可以理解的片段。譬如說,電動車的普及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電池技術的進展、電網的智慧化、還是整個供應鏈的綠色化,哪些環節才是最關鍵的突破口?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國內外實際的政策推動案例,分析這些政策如何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那對我來說就超級有價值了。畢竟「趨勢」如果不跟「商機」掛鉤,對我而言就只是流行詞彙,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可以拿來討論和應用的知識架構。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最近剛好對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這塊領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那些教科書式的內容太過生硬,很難跟實際的商業脈動連結起來。我特別希望找到那種能點出「未來錢景在哪裡」的書籍,畢竟現在企業界都在談ESG,但真正懂技術、懂政策,又能從中找到獲利機會的人才還不多。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把那些複雜的碳中和概念,轉化成具體的產業案例分析,例如哪些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哪些新創公司靠著零碳技術崛起,這樣對我這種想從傳統產業跳脫出來,或是在現有基礎上尋找新出路的專業人士來說,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能提供一套務實的觀察視角,讓我了解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市場的資源會如何重新配置,以及我們該如何布局個人職涯或公司戰略,才能搭上這班列車,而不是被時代淘汰。這本書的電子書格式也很方便,隨時隨地都能翻閱學習。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公司未來的投資方向,傳統的能源和製造業面對環保法規越來越嚴格,轉型的壓力山大,但轉型過程中的風險和投入成本也讓人卻步。所以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夠系統性梳理「產業轉型路徑」的指南。這本書的書名裡提到了「產業與能源轉型」,這正中我的下懷。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不同產業,像是鋼鐵、水泥、石化業,這些高碳排產業到底有哪些成熟或正在發展的減碳路徑可供參考?是直接使用氫能、CCS(碳捕集與封存),還是全面電動化?更重要的是,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環保要求與營運效率、成本控制?我不是想找一本純粹的環工報告,而是希望它能從企業決策者的角度出發,提供一套權衡利弊的分析框架,讓我能更理性地面對這場「不得不轉」的變革。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內容過時或資訊不對稱。氣候科技和政策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新的減碳技術可能今天還在實驗室,下個月就進入大規模商業化。因此,我非常重視這本書的資訊來源是否新穎且權威。如果它能引用最新的國際研究報告,或者分析近兩年全球在COP會議上達成的關鍵共識如何影響區域市場的投資風向,那就太棒了。我需要的不只是「知道」碳中和很重要,而是「理解」現階段全球的「碳中和競賽」進行到哪裡了,各國的技術壁壘和政策補貼重點是什麼。希望這本書能夠幫我建立一個清晰的全球視野,讓我們在談論「綠色經濟」時,不會只是侷限在本土的法規框架內思考,而是能真正放眼國際,抓住那種能帶動全球供應鏈變革的關鍵技術和商業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