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菸揭祕:矽榖新創Juul的戒菸神話與成癮威脅 (電子書)

電子菸揭祕:矽榖新創Juul的戒菸神話與成癮威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潔米・杜夏米
圖書標籤:
  • 電子菸
  • Juul
  • 戒菸
  • 成癮
  • 矽榖
  • 健康
  • 公共衛生
  • 電子書
  • 新創
  • 菸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美國《齣版人週刊》十大好書
Netflix即將翻拍紀錄片

  《電子菸揭祕》是一部不斷推進、令人驚異連連的報導記實,敘述矽榖電子菸新創企業的崛起歷程,以及一種新型成癮商品的誕生:Juul電子菸。
 
  Juul靠著新穎又便利的商品設計,被喻為「電子菸界的iPhone」,透過社群媒體網紅與名流明星吹捧帶動,市占率一度超過七成,小小新創搖身成為電子菸產業龍頭。但2019年,全美各地接連冒齣EVALI肺病疫情嚇壞瞭民眾,更促使美國FDA對電子菸產品的審查趨於嚴格。根據規定,電子菸商必須證明其產品有助於成年癮君子戒除菸癮,而且青少年也不緻成癮;然而FDA認為,Juul不僅未能提供充分證據,連它提齣的內部研究都「互相矛盾」,於是在2022年6月對Juul開鍘,發布拒絕銷售命令(MDOs)。一時之間,Juul前途未蔔。

  曾經引領風潮的Juul為何崩壞,被視為愚弄父母、讓孩子上癮的邪惡帝國,淪落到估值腰斬、大幅裁員的地步?一切要從一次抽菸小憩開始說起。

  詹姆斯・濛西斯和亞當・波文是史丹佛兩個胸懷大誌的研究生,兩人在課後的吞雲吐霧之間夢想一種戒菸方式,最後的成品就是Juul:一個外型時尚摩登的裝置,可以把尼古丁蒸發成方便吸入的濃烈劑量。憑著這個裝置所建立的Juul Labs,很快就成為估值38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但同時也招來廣大批評,指責他們讓美國整個未成年新生代對尼古丁成癮。

  可以說,詹姆斯和亞當從一開始就犯瞭錯。

  他們把Juul行銷成眾人垂涎的東西,而不是可能救人命的公衛手段;他們在外界對青少年濫用的憂慮開始上升時,沒有採取果斷作為;他們重蹈歷史覆轍,踏上菸草大廠鋪成的道路,推齣搶眼廣告、派代錶進入校園,最後還接受美國最大菸商的幾十億美元;他們試圖在華府建立勢力與影響力,卻激怒手握他們生殺大權的監管單位;他們迷失於成功與財富的追求,在這輛火車滑齣軌道時從未用力踩煞車;他們的短視不僅導緻青少年成癮疫情,也引來大眾的放大檢視。

  《時代》雜誌記者潔米・杜夏米一路追蹤濛西斯與波文創造Juul的過程,從兩個深具公衛遠見的人纔和矽榖奇纔,演變成美國最受爭議的生意人。透過嚴謹的報導、清晰的文字,《電子菸揭祕》讀來就像非虛構的驚悚作品,透過Juul戲劇性的崛起,講述一個更宏觀的故事——關於大企業、菸草大廠,以及好到不真實的商品所付齣的高昂代價。

本書特色

  1. 作者以身為記者的敘述功力勾織事件始末,並加入本身及各方觀點,劇情片兼大爆料的說故事方式相當精采,很能吸引讀者。

  2. 臺灣在今年修法,禁止電子菸在內等類菸品,但罰則不清且罰鍰輕微。國健署資料顯示,2018年青少年電子菸使用率4.2%,較前一年增幅超過五成,即約有5萬7000名青少年使用者,顯見電子菸在不遠的未來也會是臺灣傢長普遍關切的議題。

  3. 作者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與外界難以窺知的內幕,親自訪談多名熟知內情的人士,看得齣是真材實料、有備而來,非常值得期待。

  4. 本書題材很適閤傢長、教育界與醫療界從業人士參考,而喜歡閱讀商業騙局揭祕這類書籍的讀者,想必也會很感興趣。

各界好評

  「引人入勝的內幕披露⋯⋯這是兼顧各方平衡的新聞敘事,訊息量龐大,也令人驚心,是一份深入、可作為楷模的報導,揭露一個籠罩於醜聞之中的備受爭議產業。」——科剋斯書評(Kirkus)(星級好評)

  「Juul的大起大落是一則有教育寓意的故事,潔米・杜夏米齣色地詳述一個又一個錯誤決策如何導緻這傢公司誤入歧途,讓一個偉大的新創夢想化為烏有。」——裏斯夫・威德曼(Reeves Wiedeman),《億萬負翁》(Billion Dollar Loser)作者

  「一本報導詳盡、可讀性高的著作,細數Juul這傢公司的源起與眼前的戰鬥。」——《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透過這本令人放不下的書,杜夏米勾勒齣這傢公司不同凡響的崛起。」——《新聞週刊》(Newsweek)

  「杜夏米提供瞭平衡、有條理的敘述,說明一種會上癮、健康風險仍未知的新型菸品如何成為美國高中隨處可見的存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公正不偏頗、研究透徹⋯⋯杜夏米直接把鏡頭拉到Juul的內部運作⋯⋯願意承認我們的恐慌或許不太公平⋯⋯一份縝密的評估報導。」——《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透過這本文字幹練、钜細彌遺的處女作,記者杜夏米描繪齣電子菸公司Juul如流星般的竄起、後續的失策、種種不幸的下場。Juul一開始是創辦人詹姆斯・濛西斯和亞當・波文2005年一份研究生設計企劃,兩人的目標是「改變尼古丁的吸食意義」⋯⋯杜夏米對這傢公司的醜聞做瞭公正詳實的重述,一直寫到濛西斯和波文2020年離開為止。」——《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好評)

  「這是一趟鏇風般攀到高點的閱讀體驗⋯⋯一則戲劇張力滿點的故事⋯⋯如果你很納悶一個戒菸產品為何擄獲這麼多公眾關注,答案在《電子菸揭祕》裡麵。」——《波士頓雜誌》(Boston Magazine)

  「《電子菸揭祕》是一則精采的報導,加瞭尼古丁的興奮而活力滿點,結閤瞭突破性創新和企業貪婪、政府失能;更重要的是,這是講述美國今日資本主義的報導,也解釋瞭為什麼新世代會迷上這個最容易上癮藥物。這是一份有指標意義的調查報導。」——剋裏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紐約時報》暢銷書《科剋國度》(Kochland)作者

  「《電子菸揭祕》不僅報導精采、文筆優美,還是一本豐富的書,不隻有人物,還有科學、金融、發明、野心、道德、傲慢、耀眼的獨創力,就連Juul本身這個小巧細緻的報導核心,在潔米・杜夏米筆下也成瞭某種有生命的角色。杜夏米發揮記者和作詞人的極緻,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而且令人難以抗拒。」——傑佛瑞・剋魯格(Jeffrey Kluger),暢銷書作傢,《阿波羅13號》(Apollo 13)共同作者、《阿波羅8號》(Apollo 8)作者

  「結閤瞭縝密研究和扣人心弦的說故事技巧,這是政策製定者、執行長、公衛專傢必讀的重要教訓。身為醫師的我,第一手目睹瞭電子菸對年輕人的危害,《電子菸揭祕》把事情來龍去脈做瞭完整解釋。」——溫麟衍(Leana Wen)醫師,《生命線:一位醫生為公眾健康而戰的旅程》(Lifelines: A Doctor's Journey in the Fight for Public Health)作者

  「《電子菸揭祕》揭開瞭一個重點:當聰明、資金充沛的人纔有辦法操控『上癮』這件事,用『上癮』來追求利潤而不是追求健康,生命就會受到直接威脅。跟《惡血》的Theranos一樣,杜夏米這本重要著作證明,醫療安全是創投業最不該瞄準的方嚮。」——喬瑟夫・梅恩(Joseph Menn),著有《Napster的興衰起落》(All the Rave: The Rise and Fall of Shawn Fanning's Napster),與人閤著《小蝦米對抗大菸草》(The People vs. Big Tobacco)

專業推薦

  何佳安/臺灣大學生化科技係特聘教授、化學係閤聘教授、生物科技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副主任
  阿格力/臺大生技博士
  高敏敏/禁菸營養師
  莊凱任/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院公共衛生學係教授
  陳建守/「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兼內容長
  廖泊喬/成癮專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蘇一峰/胸腔重癥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揭示科技巨頭的陰影:全球權力轉移、未來科技競賽與社會倫理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席捲全球的幾股關鍵力量:數字技術革命對傳統權力結構的顛覆、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以及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學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嚮的決定性影響。這不是一部聚焦於單一産品或事件的編年史,而是對驅動當代世界運轉的宏大敘事進行係統梳理與批判性審視的力作。 第一部分:矽榖的黃金時代與權力邊界的消融 本書開篇即著眼於過去三十年間,以美國西海岸為核心的科技巨頭如何從邊緣的技術創新者,一躍成為重塑全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議程的超級實體。我們首先探討瞭“互聯網原教旨主義”的興起,即早期的樂觀主義如何相信去中心化的網絡技術必然導嚮自由與民主的擴展。然而,曆史的發展路徑齣乎意料,這些平颱在匯聚瞭前所未有的用戶數據與算力的同時,也構建起瞭難以穿透的數字圍牆。 章節細緻分析瞭平颱經濟的商業邏輯——“注意力經濟”的本質,以及它如何係統性地重塑人類的認知模式和消費習慣。我們追溯瞭從門戶網站到社交媒體、再到雲計算和物聯網的演進鏈條,揭示瞭資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瞭對信息、物流和金融基礎設施的整閤。關鍵議題在於,當少數幾傢公司掌握瞭定義“真實”和“可能”的話語權時,傳統的製衡機製——政府監管、媒體監督、公民社會——正在麵臨哪些結構性的失效。 深入剖析瞭數據主權與隱私權之間的緊張關係。通過對數起重大數據泄露事件和隱私醜聞的案例分析,本書闡明瞭“用戶即産品”的商業模式如何將個人行為數據轉化為可交易的戰略資産。我們探討瞭“算法治理”的興起,即日益復雜的機器學習模型如何越來越多地介入到招聘、信貸審批甚至司法判決中,並在缺乏透明度和問責機製的情況下,固化甚至加劇瞭社會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地緣政治的數字化轉嚮與全球競爭的新範式 在全球化浪潮似乎達到頂峰後,本書轉嚮審視國傢間權力關係的重構,特彆是技術競爭如何成為新冷戰的主要戰場。我們認為,未來的地緣政治博弈不再僅僅圍繞石油、領土或傳統軍事力量,而是聚焦於對下一代關鍵技術的控製權。 詳細分析瞭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重要性。從晶圓代工的地理集中性到EDA軟件的壟斷地位,本書揭示瞭全球芯片生態係統中的脆弱性與戰略風險。這種依賴性不僅關乎經濟效率,更直接關係到國傢安全和軍事能力的基礎。章節深入探討瞭各國如何通過齣口管製、技術封鎖和巨額補貼,試圖在“技術主權”的旗幟下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忠誠度。 此外,本書對信息戰與認知安全進行瞭詳盡的梳理。麵對日益復雜的虛假信息生態係統,我們考察瞭國傢行為體、非國傢組織以及利益集團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係統性地破壞目標社會的內部凝聚力、削弱公眾對既有機構的信任,並乾預選舉過程。這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問題,更是對社會信任基礎的係統性侵蝕。 第三部分:超越摩爾定律的倫理前沿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正處於理論突破與商業化臨界點的顛覆性技術,以及它們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倫理挑戰。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核心議題之一。我們超越瞭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科幻式想象,重點關注瞭當前狹義AI在自動化、醫療診斷和決策製定中的實際落地。分析瞭AI偏見(Bias)的根源——數據結構性歧視——以及如何在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公平性和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本書強調,構建負責任的AI,需要跨越技術可行性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鴻溝。 生物技術的革命,特彆是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的成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設計人類”的可能性。我們探討瞭從疾病根除到“增強人類”的界限,以及圍繞“自然”與“人工乾預”的深刻哲學辯論。本書尖銳地提齣瞭一個問題:當技術能力允許我們編輯生命的藍圖時,社會應該如何劃定乾預的倫理紅綫,以及這些技術成果的獲取是否會加劇現有的社會階層分化? 最後,本書總結瞭麵對這些力量,社會治理體係的滯後性。我們探討瞭傳統監管機構(如反壟斷法、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應對虛擬資産、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和跨國科技公司的復雜性時所遭遇的法律真空和能力不足。本書呼籲一場深刻的治理範式變革,要求建立一種能夠適應高速技術迭代、同時堅守人類核心價值的全球性、跨學科的協作框架,以應對這場正在我們眼前展開的、關於權力、未來與人性的終極考驗。 本書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性的視角,為讀者提供瞭一幅理解當代世界復雜性的宏觀地圖,旨在激發公眾對塑造我們未來科技生態係統的深層機製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參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潔米・杜夏米(Jamie Ducharme)


  《時代》(Time)雜誌編製內記者,主跑醫療與科學,作品曾榮獲Deadline Club、紐約記者俱樂部(New York Press Club)、紐約女記者協會(Newswomen’s Club of New York)的獎項。齣身新罕布夏州的潔米,現在住在紐約布魯剋林,《電子菸揭祕》是她的處女作。

譯者簡介

林錦慧


  政大英語係畢業,曾任《時代解讀》(TIME Express)雜誌副總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傑夫・伊梅特》、《惡血》、《洞悉市場的人》、《恣意橫行》、《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惡魔財經辭典》、《當最後一個音符輕柔落下》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跟著作者一起追真相:包著糖衣的毒藥——電子煙(菸)!——蘇一峰/胸腔重癥醫師
・電子菸,救世的解藥還是混世的毒藥?——莊凱任/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院公共衛生學係教授
・Do You JUUL?(你吸電子菸瞭嗎?)——廖泊喬/成癮專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
・嚮「未知」探索的代價——王湘翠/陽明交通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瞭解不誤解,電子菸真的可以減害嗎?——何佳安/臺灣大學生化科技係特聘教授、化學係閤聘教授、生物科技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副主任
・破壞式創新,破壞的是什麼?——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創辦人、內容長、律師
 
各界好評
作者的話
 
序幕

Part I 火苗
Chapter 1 抽菸不必點火(2004—2005)
Chapter 2 一個產業的誕生(2007—2011)
Chapter 3 救兵(2011—2013)
Chapter 4 樂暈(2014)
Chapter 5 酷孩(2014年11月—2015年5月)
 
Part II 著火
Chapter 6蒸發(2015年夏天)
Chapter 7降職(2015年7月—12月)
Chapter 8 點火(2016年8月—2017年5月)
Chapter 9 分傢(2017年5月—11月)
Chapter 10 老大(2017年11月—2018年3月)
Chapter 11 教育(2018年1月—7月)
Chapter 12 政治動物(2018年4月—8月)
Chapter 13 成長陣痛(2018年7月—8月)
Chapter 14 疫情(2018年9月—12月)
 
PART III 煙消霧散
Chapter 15 發大財(2018年12月—2019年3月)
Chapter 16 道歉運動(2019年3月—7月)
Chapter 17 受審(2019年7月)
Chapter 18 瘟疫與恐慌(2019年7月—9月)
Chapter 19 違禁品(2019年6月—9月)
Chapter 20  9月結束再叫醒我(2019年9月)
Chapter 21 接管(2019年9月—2020年3月)
 
後記
謝辭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64396
  • EISBN:978626716485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圖書試讀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根據六十多場訪談所寫成,訪談對象包括Juul前員工、投資人、顧問、知情人士等等,這些人都是有份參與Juul一路演變的人,另外我還訪談瞭幾十位醫生、研究學者、公衛官員、電子菸業界人士與立法者。其中許多人要求匿名,因為擔心招來報復、法律訴訟與工作上的負麵影響。

  大多數訪談完成於2020這一年,但這本書也是我替《時代雜誌》(Time)報導Juul和電子菸產業多年的心血結晶。替《時代雜誌》跑新聞的工作,把我帶進Juul的舊金山總部,也讓我難得有機會採訪那傢公司幾位最高層,包括創辦人詹姆斯・濛西斯和亞當・波文、前執行長凱文・伯恩斯,部分訪談內容已經收進書裡,不過後續為瞭這本書想再度採訪時,並沒有獲得濛西斯、波文、伯恩斯的首肯。

  除瞭極少數例外,書中指名道姓的訪談者都事先取得首肯纔以真名示人,但也有幾個人並沒有答應,包括前行銷長理查・濛比、前執行長泰勒・高德曼、前行政長艾希莉・古爾德。書中每項重大指控,我都有給Juul代錶人員錶達意見的機會,隻是他們並不是每次都善加利用。

  書中直接引述的對話和通信,大多取自我自己看過的電郵或是訴訟、新聞報導、政府文件所引述的字句,有少部分是直接聽到的人所迴憶,也就是說並不是逐字稿,不過我有求證是否有脫離說話者的本意。

  另外,我還參考瞭許許多多研究、期刊文章、政府資料與科學報告、書籍、影片、社交媒體貼文、新聞報導,這些都一一列在書末附錄。我還得謝謝這些年報導這個主題的記者們,他們的報導讓這本記實更完備生動。

推薦序

Do You JUUL?(你吸電子菸瞭嗎?)
——廖泊喬/成癮專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


  本書主角「Juul」是一電子菸商品,卻能藉代成一整個「吸電子菸」的動詞,便可知道其深遠影響力。作者潔米・杜夏米為《時代》雜誌醫藥記者,仔細耙梳瞭Juul公司的前世今生。《電子菸揭祕》深入勇追Juul各麵真相細節,從公司的創立緣起,到「投藥裝置」(ModelOne、Pax、ModelTwo,再到鼎鼎大名的Juul)的演進,一章接一章、一環扣一環,相當精采,看著書稿便難以停下。

  《電子菸揭祕》書中,反覆叩問一問題:Juul的商品定位。究竟是戒菸替代品——幫助人們從「紙菸」轉為「電子菸」,抑或是嚮下紮根——增加青少年「新興使用者」的藍海市場?作者帶著讀著們一步步前進當事現場。

  「吸食尼古丁將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未來也更容易依賴成癮。」這幾乎是全世界的科學公衛共識, Juul公司不敢明目張膽與之較量,商品宣傳的主軸轉為「給抽菸者一個更安全的替代品」以減少爭議。然而,WHO也明確錶示「電子菸不是吸菸者正當的戒菸方法」,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它能有效戒菸,不一定能達到「減害」效果。

  《電子菸揭祕》點齣瞭Juul公司的兩難現場。Juul宣稱其為「紙菸替代品」而不對青少年行銷,然而,一旦不對青少年當作客群,又要麵臨成長下滑、收入銳減。書中訪問瞭許多情境,舉一例,Juul一麵以「酷孩」(cool kids)為名,作為內部行銷之目標客群,一麵又對外宣稱酷孩為25-34歲成年人;再舉一例,Juul一麵口口聲聲的說是「抽菸」替代品,一麵則四處在超市與商業活動齣現,更讓沒抽過菸者免費試抽一口。

  為瞭生存,Juul公司加緊與政府打通關,同時,Juul也力求形象改頭換麵。作者發現,它們跨足教育性宣傳,試圖撰寫青少年菸癮危害教材,用以麵對外界疑慮;不僅如此,Juul藉此更有理由前進校園做「現身宣傳」,其中內容包裝與宣傳立場,便會是外人不易關照到的細節。

  或許在商業模式下,健康安全的考量便被Juul放在較後順位。《電子菸揭祕》提到,員工在沒有安全防護下做公司內部的「頭暈測試」,而使用者則是在不知後果下讓菸油流到嘴裡。同時,公司團隊中較無招攬醫療成癮相關概念之人纔。從而延伸,使用者的生理健康與成癮傾嚮,以及其所隱含的成本,可能都不是開發Juul這產品團隊的思量範疇。

  提到健康考量,雖說電子菸品號稱少瞭焦油等緻癌物質,但各種口味與香料的加味煙油配方卻是未知領域!使用電子菸後,是否有長期的安全測試?各配方對於人體又有什麼影響?這些,並不是一開始Juul公司所能考量到的;就算有,也僅是爲瞭要符閤審查當局所需而提供的「待檢驗數據」。畢竟,以新興公司而言,似乎無意、也沒有大到能成立臨床醫學研究的科學部門。

  《電子菸揭祕》細數瞭十幾年來Juul公司的轉變,也同時呈現美國對於電子菸立法規範的脈絡。美國麵對電子菸的細緻難題、與過晚規範帶來的不可逆影響(如青少年使用),或許都可以從《電子菸揭祕》中作為臺灣立法的藉鑑。
  臺灣2022年新版《菸害防製法》為「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理由是依照「產品原料」原則,

  於加熱菸與紙菸皆以菸草為原料,因此列為菸品納管,而類菸品(電子煙)則不是以菸草為原料,考量評估其可能影響後,目前全麵禁止。「以加熱菸之名、內含電子煙之實」之新型菸品,則將會是下一個攻防戰場!

電子菸,救世的解藥還是混世的毒藥?
——莊凱任/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院公共衛生學係教授


  據信最早電子菸的發明者,是一位名為赫伯特・吉爾伯特(Herbert A Gilbert)的美國人。從事廢金屬經銷行業的他於1963年發明瞭「無煙、非菸草香菸」(smokeless non-tobacco cigarette)裝置,並取得瞭專利設計。雖然當年赫伯特未能成功說服任何一傢公司生產製造這項裝置並將其帶入菸品市場,但這項劃時代的發明確實為菸品減害(harm reduction)帶來一線曙光。赫伯特在受訪時曾錶示「My wish was to have an alternative to the scourge of tobacco cigarettes」,其言下之意乃期望透過他的發明能減少人類對菸品的使用,進而拯救百萬人的生命免於癌癥和其他與菸品相關的疾病。

  本書的兩位要角亞當與詹姆斯,抱持著「改善成年吸菸者生命」的理想,以及「把吸菸的傷害降到最低」的目標,在2004年底的某個夜晚決心創造一個能幫助自己與戒菸者戒菸的裝置,也是日後造就市值高達380億美元的Juul公司的電子菸原創設計,撼動瞭整個電子菸的產業與市場。這項設計更被本書作者譽為是史上最棒的、結構美麗、使用性強的電子菸。然而,一項本著良善初衷為成年吸菸者發明的創新設計,為何導緻青少年朋友的濫用成癮,最終落得社會大眾的質疑、專傢學者的撻伐、新聞媒體的批評,以及政府機關的製裁?也緻使他們聲名狼藉,最後隻能黯然離開最初親手創立的公司?

  本書的作者透過訪問的方式,從眾多知情人士包含創辦人、公司員工、投資顧問、同業人士、專傢學者、政府官員等人口中獲得的談話內容,加上所有可獲取的內部及外部文件審慎確認與求證,最終完成瞭這本述說Juul興起與衰退的著作。本書不僅是一份訪談記錄,更是一本老少鹹宜、適閤社會大眾瞭解電子菸的綜閤教材,加上作者精心設計的章節編排,以及生動寫實的文字敘述,讀後猶如欣賞一部真人真事、劇情豐富且發人省思的電影作品,令人難以忘懷。

  「如果從人口觀點來看,Juul和其他電子菸可能可以救命」,書中一位教授如是說。「電子菸所產生的已知緻癌物質或許比傳統香菸少,但是並不代錶電子菸就沒有健康風險」,書中一位研究人員如是說。「我覺得你們(亞當與詹姆斯)真正該擔心的事有兩個,一是會吸引年輕人,一是香菸與電子菸雙重使用」,書中另一位教授如是說。

  究竟電子菸是戒菸者的解藥?還是青少年的毒藥?期盼本書的齣版有助於增進社會大眾對電子菸的瞭解,理性看待電子菸對於菸品減害的利與弊,並藉由書中利害關係人的經歷分享,以及作者就科學事證與數據所做齣的理性評析,從而思考臺灣立法納管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看到新聞報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新聞,我總會感到一陣無力感,那種「時代的悲哀」油然而生。特別是對我們這輩種經歷過幾代菸害防製運動成長過來的人來說,電子煙的齣現簡直像一場「倒退嚕」。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把Juul這傢公司的崛起脈絡,從他們如何包裝自己成「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到他們如何利用口味和設計感滲透校園,那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教材。我想像作者一定花瞭不少時間去追查那些資金流嚮、市場策略的細節。颱灣社會對於新興科技的接受度很高,但對於新興菸害的警覺性似乎永遠慢半拍,總是等問題鬧大瞭纔開始亡羊補牢。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電子煙很危險」的結論,更想瞭解,麵對這樣一個由矽榖精英主導、以「創新」為名義的產品,我們的監管單位和教育體係該如何應對?那種資訊戰和公關戰的層麵,纔是真正讓人感到頭皮發麻的地方。這本書如果能剖析齣那種「科技賦能的成癮設計」,我想對所有關心下一代健康的傢長和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本必讀的「防範手冊」。

评分

說實話,我對那些自稱「顛覆傳統」的科技公司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懷疑態度。Juul的故事聽起來像極瞭許多矽榖神話的標準劇本:找到一個「痛點」(老菸槍想戒菸),提供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漂亮的電子煙),然後迅速壟斷市場。但問題是,當「解決方案」本身變成比舊問題更難纏的新問題時,創辦人的良心又在哪裡?這本書的標題就暗示瞭,這整套敘事根本是個「神話」。我個人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拆解這個神話的,是透過數據分析,還是透過深度訪談那些曾經參與或受害者?特別是對於「戒菸神話」的批判,我希望看到非常具體的證據,證明他們產品的設計邏輯是如何強化尼古丁依賴,而不是幫助人脫離。在颱灣,我們常常被各種「新科技」的炫目光環所迷惑,很少有人願意深究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倫理。如果這本書能帶來一股清流,讓我們重新審視科技在追求利潤極大化時,可能對公共衛生造成的結構性傷害,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

评分

仔細推敲書名中的「矽榖新創」這幾個字,我立刻聯想到那種標準化的、追求「規模化擴張」的創業思維。對於很多颱灣的科技觀察者來說,矽榖的模式常常被視為典範。然而,當這種思維應用到會對人類健康造成長期危害的產品上時,其後果就變得不堪設想。我想知道,作者是否觸及瞭Juul創辦人或早期員工對於產品的「道德掙紮」?或者,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精確計算過風險的商業操作?這本書若能提供一些關於其企業文化或內部決策過程的視角,那就太有價值瞭。因為,要預防下一個「Juul」的齣現,我們必須理解是什麼樣的文化和價值觀,讓這樣一個產品得以誕生並迅速擴散。這不僅僅是針對電子煙的批判,更像是一次對當代科技資本主義,在追求顛覆性創新時,應如何自律和負起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希望這本書能引發颱灣社會更廣泛的討論,而不僅僅停留在「抽不抽」的層麵。

评分

電子煙的風味問題一直是我個人深感憂慮的焦點。那些水果味、甜點味的行銷手法,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他們不是在「戒菸」,而是在「換個更時尚的方式開始吸菸」。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Juul如何利用這些口味,巧妙地規避瞭現有法規對「菸草味」的管製,那真是太厲害瞭。這種「鑽漏洞」的智慧,往往比單純的違法更難纏,因為它披著「閤法閤規」的外衣。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描述這種「心理滲透」的過程,電子煙從一個輔助工具,如何慢慢轉變成一種社交符號、一種身份認同。在我們這個崇尚快速、追求潮流的社會氛圍下,要對抗這種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光是告訴大傢「它不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一本能揭露其內部運作邏輯的深度報告,讓大眾明白,這場戰役的對手,是擁有頂尖行銷團隊和海量資金的新創巨頭,他們賣的不隻是尼古丁,更是一種「現代化、無煙的自由」的假象。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電子菸揭祕:矽榖新創Juul的戒菸神話與成癮威脅」,光是「戒菸神話」這幾個字就直指要害。過去幾年,電子煙的廣告打得兇,總是在強調它是一種「比較健康的替代品」,甚至說它是幫助老菸槍成功「擺脫尼古丁魔爪」的救星。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看著周遭的朋友、學弟妹們一個個「嚐鮮」之後就再也離不開那個小小、亮亮的裝置,心裡總是有股說不齣的焦慮。這本書,光是它的存在,就彷彿是對整個電子煙產業投下瞭一顆震撼彈。它是不是要告訴我們,那些光鮮亮麗的矽榖創業故事背後,其實隱藏著比傳統香菸更狡猾的成癮陷阱?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這些新創公司操作手法,他們是如何在法規的灰色地帶遊走,並精準鎖定年輕族群的心理弱點。特別是「成癮威脅」這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更科學、更貼近生活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譴責。畢竟,要說服已經深陷其中的人,光靠恐嚇是沒用的,需要的是紮實的證據和令人信服的邏輯,纔能真正擊破那層「無害」的迷思,讓大傢正視這股看似時尚,實則危機四伏的潮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