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Daniel Teitler│鋼琴傢&專業翻譯
The novel is fabulous. I am enjoying "Covid Gigolo" very much.
(這本小說精彩極瞭!我非常享受閱讀《新冠舞男》。)
推薦序
愛慾冒險之後,支離破碎的美國夢如何重生?
李欣嘉│天馬行空電影公司媒體公關
一位完美無缺的美男子、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颱灣女孩、幾名衣香鬢影的美國婦人,他與她們之間的糾葛摻雜著慾望、尊敬、相惜,以及幾絲若有似無、難以名狀的情意。難解的緣分、文化的隔閡、立場的衝突、朋友與情人的界線,他們各自以獨一無二的姿態,真切地用肉身感受每一場慾望的邂逅,以及每一次激情過後的動物感傷。
他是眾所矚目的鋼琴王子李風Victor,頂著颱灣之光的光環在被迫按下暫停鍵的紐約大都會夾縫求生。曾經近在咫尺的鋼琴夢,在新冠疫情的侵襲下,成瞭遙不可及的癡心妄想。大門緊閉的音樂廳、被迫解散的舞團,失去賴以為生的音樂工作,他隱身在以拉丁裔為主的社區度日,每一個寂靜無聲的夜晚,都在在提醒著他身為異鄉人的事實。遙想著鄉親滿懷崇拜的眼神、母親的期待、父親的付齣,以及妹妹的一句:「錢不夠要說喔!」衝著這句話,再苦也不能輕言放棄,怎能輕易讓身後的一切愛與期許化為泡影?這時的他想起昔日教授的語重心長:「不管你未來做什麼都行,你不需要被古典音樂、被鋼琴綁架。」
沒錯!行到水窮處,生命隻是暫時轉個彎,待一切重新整頓完成,終將迴到正軌。如果現在的自己全身上下最值錢的就是這副皮囊?如果女人們對自己的渴望足以支撐起被迫停擺的音樂夢?如果肉體與時間的付齣所換得的一身行頭,能讓他理直氣壯地在紐約,這個萬事嚮錢看的城市昂首闊步,然後大聲嚮遠方傢人說齣「我很好!」在一連串的「如果」推波助瀾下,他從此得到瞭一個全新的名字Olive,化身最稱職的Gigolo,展開一場驚濤駭浪的愛慾冒險。直到那埋藏心底深處的颱灣女孩輕聲呼喚「我不想失去在颱南齣生的李風」,隱忍多時的尷尬與悲愴傾洩而齣,眼前的城市已踏上重建之路,支離破碎的美國夢又該如何重生?
推薦序
藝術傢的人生課題
何康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錶演藝術研究所教授、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美是奇異的,它是藝術傢從世界的混亂和他自身靈魂的磨難中鑄造齣來的東西。──毛姆(英國作傢)
Beauty is something wonderful and strange that the artist fashions out of the chaos of the world in the torment of his soul.──W. Somerset Maugham
當還不會走路的莫劄特爬上瞭鋼琴的座椅,把他認為心中好朋友的音符們放在一起,彈奏齣美妙的鏇律與和聲,在一旁的父親心頭震撼:「我的兒子是舉世無雙的天纔藝術傢,我要親手調教他」,於是莫劄特的童年被滿滿的創作以及巡迴演齣取代,他的天賦滿溢,每每創作令人讚嘆的天籟之聲,唯獨,他沒有瞭一般孩童的成長經歷,這也是莫劄特成年之後,無法好好的理財與規劃自己生活的最大敗因。
音樂傢大多是理想主義者,從小開始練習樂器,生活當中除瞭音樂之外幾乎不問世事,隻為瞭追求在舞颱上那瞬間完美的呈現!而至於如何與圈外人相處?如何謀生?在挫摺當中如何調適而維持自己的理想?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可是大多數的音樂傢每天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個人待在琴房中,成為人群中的獨角獸,除瞭琴房與舞颱,其他都不彷彿不存在。
然而,真實的生活是殘酷的,在新冠肺炎衝擊的這兩年突顯瞭這現象。本書作者鮮活的筆觸,敘述瞭在紐約市的近身觀察,當音樂傢失去瞭舞颱,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不知所措,追求完美的他不願輕易認輸,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拉扯,歷經瞭心靈上的巨大磨難,在生活麵前他屈服瞭!在藝術麵前他在睏獸之鬥!如同那曠世奇纔莫劄特一般,有著滿滿的藝術天分,但是在麵對生活與人際關係,卻像是白紙一張不知所措。
在麵臨的磨難之後,藝術傢有可能的心靈上獲得更成熟的洗練,能在舞颱上有更傑齣的錶現!但是歷經這樣的磨難,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再站起來。本書作者在最後留給讀者自己想像,這位茱莉亞音樂院的高材生,能否在磨難後於舞颱上更加齣色?如英國作傢毛姆所說,經過洗練與磨難後的藝術傢靈魂,能夠鑄造齣真正的美感。如飽受生活所苦的莫劄特,在其人生最後的作品當中,為後世指齣未來方嚮!
推薦序
馬傢輝│文化評論學者
不管是紐約或颱北,愛情的驚心與離奇,都動人,也都對生命有傷感的啟示。
這是一部如音樂的小說,節拍抑揚,麯終瞭,故事卻作在你心頭,不會散去。
推薦序
張己任│前東吳音樂係主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疫情』需要走齣、需要經過「疫情」後的重生。」
COVID19對世界的衝激是全麵的,對錶演藝術的影響更是史無前例。莉翔的《Covid Gigolo新冠舞男》小說所述說的是一位颱灣的音樂傢、在紐約疫情中的生活與生存的經歷,也探討瞭迷失在疫情中對前途茫茫生命的無助與頹廢。小說中對布希維剋(Bushwick)的描述介紹讓人如身歷其境。
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卻是書中的主角有「鋼琴王子」之稱的李風。因為他的經歷讓我想起瞭我在紐約求學時許多「天纔兒童」的身影。
一九七○年我到紐約曼尼斯音樂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當時在校內的颱灣學生很少,大學部祇有我跟盧炎兩人,另一個是在預備班(Preparatory School)的一位小女孩。因為盧炎在紐約的時間比較久,透過他,我認識瞭不少校外來自颱灣的「天纔兒童」音樂傢,這樣說是因為一九七○年代颱灣仍在戒嚴時期,齣國唸書要經過重重關卡,不像現在想走就走,當時十幾歲的小孩要齣國除瞭一些特權階級以外,就隻有透過教育部的《天纔兒童齣國條例》。援用這條例齣國的大部分是藝術類的人纔,前提是你必須要被專傢評定是藝術或音樂的「天纔」!(現在在颱灣知名的音樂傢中,當時以這條例齣國的有陳必先、陳泰成、葉綠娜、張瑟瑟、黃維明等。)當時在紐約我遇到的幾位「天纔兒童」全是女生,認得他們時,她們都已經不是兒童瞭,幾乎全都已經從學校畢業。跟她們熟瞭,不免就聽到瞭她們的故事,以及她們「聽說」的故事,當時颱灣普遍的經濟條件不像一九、二○年代富裕,有不少是來自公教的傢庭,她們的齣國肯定是傢中經濟上的一大負擔。
聽過他們的故事,最多的就是頂著「天纔」的光環與傢庭的期望,卻在紐約發現自己實在不過隻算「會彈琴」的人而已,想在紐約功成名就,祇在是癡人說夢,但又不想讓傢人失望,隻好盡量尋找藉口,隱瞞事實。有些人無法在相關領域中找到職業,但在異鄉為瞭生活,隻好在餐館或一些小店打工,卻又不敢將事實坦白告知傢中。或許是因為女生,有些傢庭並沒有要求在事業上有太大的要求,但卻一直對是否有結婚對象追問不休。好在當時齣國不像現在容易,她們的謊言也不會一下子被拆穿。因為深深覺得自己毫無成就,許多人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敢迴颱灣。當時沒有網路、也沒有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型電話,要跟傢人聯絡隻能用寫信或偶而使用通話費昂貴的越洋有線電話,許多人說她們跟傢人通話時,最怕的兩句就是:「現在在哪裡工作?」及「甚麼時候結婚?有對象瞭嗎?」來自在當時女性自主、愛情、性觀念都被壓抑的時代,她們的壓力、自責及罪惡感可想而知是如何的摺磨著她們的心靈。那個時代雖然沒有COVID 但「天纔兒童」的光環、傢人過高的期望以及在異鄉的經濟壓力,卻成瞭她們心中的「瘟疫」。
迴颱灣後我一直在大學任教,見過很多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纔」的傢長,我總是告訴他們,孩子要自己真正的喜歡音樂,纔讓他們走音樂的路,學音樂也不一定要靠音樂作為職業。而我也經常鼓勵音樂的學生要有第二專長。
莉翔的《Covid Gigolo新冠舞男》除瞭愛情故事,也同時讓我看到瞭一個音樂傢的一段人生歷程。我認為這篇小說,學音樂的人要看、傢有學音樂的父母要看、當然跟音樂無關的「一般人」也要看。雖然莉翔自己在序文中說:「這是一個限製級、衝擊傳統價值觀的愛情故事。」但在這個時代裡,「限製級」與否恐怕要以讀者個人去做判斷!不過她接下來的話:「但又確實跟錶演藝術有關,跟疫情後的重生有關。」我卻是十分贊同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疫情」需要走齣、需要經過「疫情」後的重生。
推薦序
張欽全│國立颱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疫情真的讓我們有疏離感嗎?
隔離跟封閉真的讓人與人之間情感更冷淡嗎?
在一切衝擊都漸漸趨緩後,終究會讓人們內心裡最真實的角落暴露齣來,作者莉翔以行雲流水的文筆編織齣層層堆疊卻令人幾乎窒息的愛情多重麵貌,像是我們曾熟悉的紐約客故事角色,但同時交織處於另一平行時空之新外來人,產生齣一種真實卻又疏離感強烈的奇異氛圍,這是後疫情年代之凋零又重生的愛情新風華……強烈推薦!
推薦序
莊士傑│紐約地途版主 NYDeTour
讀者的視角
從布希維剋的Variety Coffee Rosters到Hell’s Kitchen的Bar Veloce、從L Train Vintage二手店到曼哈頓中城Nordstrom百貨公司、從黃再添大哥的「布魯剋林藝站」到林肯中心的「大都會歌劇院」,莉翔信手撚來卻又細膩的文字把文青Café和越夜越美麗的酒吧、社區商傢和精品名店、一個提供年輕藝術工作者棲息的方舟和錶演工作者至高的舞颱以及故事人物角色等各個帶著反差但不突兀的氣息氛圍,恰如其分地反映在紐約市裡不同角落的生活日常。
李風與曉鈴的關係在意外的轉摺中有預期的結果,後疫情時代的愛情,追求的隻是彼此那份一直存在的關心。
熟悉紐約的你,請跟著文字重遊這座城市。嚮往紐約的你,「新冠舞男」堪比「慾望城市」,會讓你想暫時將自己投射成書中主角,造訪故事發生的場景。差別在於,這是真實的紐約。
版主的視角
當焦點都集中在光鮮亮麗的曼哈頓是否能迴復疫情之前的榮景,北布魯剋林的布希維剋依舊上演著尋常紐約客在生活中載浮載瀋的真實故事。「新冠舞男」細膩的文字毫不費力地將對布希維剋有一份特殊情懷的我帶進故事裡的各個情境場景。
Chispa Café Bar夜裡晃蕩的靈魂、Variety Coffee Rosters用蘋果筆電的文青、Maria Hernandez Park遛狗民眾與顧著冰淇淋推車的墨西哥小販、紐約年度街頭藝術盛事的Bushwick Collective Block Party和黃再添大哥創立的布魯剋林藝站,莉翔筆下勾畫齣布希維剋的「地圖」,也是這大城小鎮著實迷人的「地途」。
後疫情時代的愛情「人與人的連結」與「心與心的交疊」之間的紊亂與拉扯,生動的刻畫在故事主角身上。黑暗中以為已經消逝的那一點光,其實從來都沒有離開。
莊士傑: 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藥理學博士,現為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生理暨藥理係研究助理教授。旅居紐約逾二十年,走遍紐約大街小巷,精準掌握紐約最新生活資訊脈動。
推薦序
陳德政│作傢
我在紐約遊蕩的那幾年,沒去過Bushwick(布希維剋)。當年(快二十年瞭),要尋找刺激帶點邊緣性格的事物,在東村或Williamsburg仍可嗅到一些。
二○一五年重迴紐約,Bushwick(布希維剋)成為所有人口中「你該去那裡看一看」的地方,我走齣地鐵站,仰望街邊的巨幅壁畫,靈動線條中,想像新一代年輕人在這裡蓋自己的城。疫情將所有人的人生切割成兩岸,這本書,像開瞭疫情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而唯有這樣,再次打開自己的想像力與探索內心的情慾,人類纔有辦法繼續往前走。
推薦序
黃又文│獨立策展人
九月某天颱北上午九點多,莉翔打給我說她十月會迴來一趟,然後把她的新書初稿寄給我看,說我們到時候在臺北再聚。
晚上迴傢迫不及待就著手機一看,跟著莉翔的文字神遊布魯剋林的Bushwick:Chispa,鳥類學爵士酒吧,Knickerbocker Avenue,Variety Café,彷彿迴到瞭那個我第一次在紐約度過的鼕天。讀到書中那句「疫情話題是男女相處氣氛的最大殺手」,不禁笑瞭齣來,那是一種被戳中笑點,但是同時也戳中痛處,隻能苦笑的感同身受吧。
跟著主角的奇遇,也許有人說是幸運,但我看到更多是在逆境之下的掙紮。從知名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到舞男的經歷乍看之下驚世駭俗,若是對照疫情給世界帶來的滔天變化,我隻看到如同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想要努力在波濤洶湧的亂世下活下去的無比勇氣,以及寂寞需要互相安慰的靈魂。背景是真實的,人物是虛構的。
也許末日之前緊緊相擁,纔是最重要的。
推薦序
葉良柳│李齊愛樂Chi Harmonic 經紀人
在精彩的故事之前說話不是一件容易討好的事。寫序錶示我看懂瞭,但我不能說我看懂瞭什麼,這部份隻能讓眾多看倌各自解讀。
莉翔是我認識N年以上的朋友,因為是君子之交,所以纔能在N年之後仍然有幸做她的「首席」讀者,是榮耀,更多的是溫馨。
作者在年少輕狂時,執著於藝術,隻身前往歐洲習樂,返國進入唱片界,叱吒風雲,她的青春,堪稱是颱北文化圈的一片華麗光影,在那個音樂藝術盛行的年代。
迴到故事吧。這本書最讓我感傷的是,父親躲在門外偷聽兄妹倆的對話,最後默然轉身離去的畫麵……,真是令人心碎。藝術是貴族的遊戲,需要耗費時間和財力去完成。對於一般普羅大眾,隻能靠勇氣和毅力圓滿。
最後,我以過來人的身分奉勸所有熱衷藝術的朋友,保持距離,熱愛它,切勿深陷其中。我想,莉翔亦有同感吧?否則怎能寫齣如此殘酷的「情」、「色」小說呢?
推薦序
無所畏懼
溫筱鴻│時尚CEO
我所認識的莉翔一直以來是個文藝派女人,疫情爆發後的一年她獲得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的支持在紐約大學擔任訪問學者,計畫結束後原以為她要跟我們分享紐約錶演藝術如何重生的探索觀察,結果她竟然寫齣這個讓我驚訝不已的故事。
疫情衝擊後我們多數人更渴望安定和平靜的生活,但莉翔卻反其道而行,她以驚奇的勇氣離開舒適圈遠赴異鄉,無視時空環境、年齡、語言、角色、文化和地域……等所有變化帶來的挑戰和睏難,用奇妙的眼光探索世界和理解人性,勇敢跳脫現實社會的所有框架,以這本奇情小說迴應人生的無常和世事多變。
讓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她竟然將錶演藝術的重生概念貫穿在如此私密的情慾世界裡,她的奇特我實在無法以筆墨來形容,但我想她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奇風格」,因為她就是對世界、對人生與對一切無所畏懼的莉翔。
推薦序
從人琴俱亡到匹馬一麾
謝淑文│颱灣藝術大學跨域研究所專技助理教授
午夜十二坐在電腦前,一字一句讀著《Covid Gigolo新冠舞男》這本小說,或許是桌上那杯金黃威士忌的關係吧?我顯得格外多愁善感,有一刻我彷彿迴到當時燈紅酒綠,人來人往的紐約,一個陪伴我成長,令我懷念的城市。讀完之後,我像稻草人似的坐在電腦椅上,情緒線有如一堆打結的電線般混亂,我起身到廚房洗瞭那陪伴我讀完這本書的威斯忌杯,嘴角突然揚起一抹微笑:「李風啊李風!你真是個勇士!」
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我迴想著莉翔那智慧的臉龐,終於明白她寫這本書的用意。這是一本哀傷而勇敢的書。一個淪為舞男的鋼琴傢看似哀傷,卻很勇敢。疫情過後有多少藝術人不願為五鬥米摺腰,而不僅葬送事業也放棄夢想,整日抱怨社會不公,鬱鬱寡歡,責怪疫情的衝擊,連暫時去送個外賣維生都不願意,最終開始怨恨藝術,怨恨自己過去都浪費瞭生命在一個錯的行業上。而李風不然。李風的人生劇本看似悲慘卻也精彩。同為古典音樂人,我想我們非常明白李風的掙紮以及曉鈴對於「鋼琴傢」這職業的顧慮。主角李風所就讀的茱麗亞音樂學院堪稱非天纔讀不到的音樂學院。然而生命中最諷刺的是,當你以為你足夠優秀就可以衣食無憂的時候,生活打瞭你一巴掌,甚至讓你懷疑自身存在價值。在疫情開始後李風纔終於從音樂的神壇上走下來,為自己的生存負起瞭一些責任。雖然對於許多道德主義人士來說,很多事情可以做,你為什麼選擇當舞男?猶如李風的傢人知道詳情後感到的羞恥與悲傷,這樣的選擇在東方是不能被接受的。
此時我又對作者黃莉翔感到無比佩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纔能寫齣如此毫無框架,且挑戰所有錶演藝術人價值觀,倫理觀,以及道德觀的書?
李風為瞭在紐約生存下去而意外接受瞭陪伴孤獨富傢女人們的工作,一開始他不願意,但是似乎為瞭生存,他心一橫做下去之後,發現自己竟然也發揮瞭某種價值。從靈性角度來看,他也幫助瞭這些女人度過瞭人生中的黑暗時光,而這些女人們也因李風而得到情緒上的舒緩,間接讓她們得以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我們藉由這本書看見宇宙閤一的精神。音樂的素養所賦予他的價值並未藉由開音樂會或是齣唱片而顯化,宇宙像個調皮的孩子,用間接的形式送來一個黑盒子禮物。而這個禮物,藏著許多好種子。他藉由這份工作瞭解另一個世界;他藉由這份工作發揮自身溫暖;他藉由這份工作發揮所長;他藉由這份工作學會瞭陪伴與同理心;他藉由這份工作體驗各種生命的意義;他藉由這份工作走下神壇,從凡人的角度看音樂,並藉由為這工作畫下句點而重生。
這是一本勵誌小說,我認為所有隻專心活在自己藝術圈內練習,不用打工,可以隻靠傢人養的人一定要看。看書時不帶任何批判,去體驗李風在疫情期間為自己生命添加的色彩;去理解他與這些女人們的相處經驗如何為他的音樂添加更多的層次。
迴想昨晚當我像稻草人一樣攤在電腦前時,那淩亂思緒來自一位天纔的受害與社會不公。然而一轉念,纔發現每一個人生劇本都有其精彩之處。猶如李風的希臘裔鋼琴教授過世前對他說的話:「不要被鋼琴綁架」,李風勇敢地迎接生命給他的每一個挑戰,也欣然接受瞭上帝送給他的每一個禮物,而我們是否也能像李風一樣,在逆境來時勇敢接納生命的現實,並在順境到來之前勇敢捨棄那階段性任務?
自序
這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原本應該寫一本關於紐約錶演藝術在疫情後的重生發展,正正經經的紐約紀實體驗,結果3月31日那天傍晚天外飛來一個故事,完整的人物和情節全部矗立在腦海中。我像中到樂透大獎般驚奇興奮,緊緊抓住這個故事日以繼夜寫下來。
寫完後朋友們驚嚇發現這是一個限製級、衝擊傳統價值觀的愛情故事,但又確實跟錶演藝術有關,跟疫情後的重生有關。
我寫完瞭,將上天送來的禮物打開來,讓大傢看到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