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電子書)

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曉楓/主編
图书标签:
  • 散文
  • 写作
  • 技巧
  • 创作
  • 文学
  • 电子书
  • 国民
  • 手艺
  • 思维
  • 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生活物事、人情流轉蛻衍為宇宙中一顆顆燦亮星塵,
32位各具姿采的名家作品與解析,帶你循線鑽探文學人的創作手藝;
將散文編纂成日常絕美星圖,
採擷翻飛於文字間的恆久輝芒。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石曉楓主編,透過各篇精萃選文與賞析,突破寫作體例框架,美學鑑賞X創作心法X書寫技巧全面解鎖,
★ 自生活的靈巧物事淬煉熠熠光燦、展開與生命哲思的多重對話,擴延散文寫作的深度與廣度。

洪淑苓(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瑞芬(作家、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唐捐(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徐國能(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皇德(作家、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賴鈺婷(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誠摯推薦

【本書內容】

32位跨世代作者,燃亮散文宇宙裡的點點繁星——


王安憶|王盛弘|石曉楓|西西|朱天文|何其芳|言叔夏|李勇達|李桐豪|李廣田|阿盛|林文月|周作人|房慧真|胡晴舫|柯嘉智|徐志摩|凌性傑|翁禎翊|陳黎|張惠菁|黃國峻|黃麗群|楊牧|楊佳嫻|楊富閔|董橋|劉叔慧|劉梓潔|蕭紅|簡媜|豐子愷——(按姓氏筆畫排序)


散文易寫而難工,在這部選集裡,我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
而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當我們討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石曉楓(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潛入生命內核,探勘發夢自轉的星球,
那裡有山海、有野櫻,有靜謐的谿壑,
還有遠行的記憶,更有風風火火的時代正熱烈行進;
也或許,那裡有你私藏的淚水,
靜靜地,釀成一湖不容翻攪的喜悅和傷悲⋯⋯



被雨季侵擾的房間,她和櫃中的衣蛾共享末日前的孤獨,
以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地底嚎哭;

在他陪伴母親看電視、穿衣、吃飯、澆花灑水的日常瑣事下,
看似淡然卻深刻的情感,低迴著身為人子隱而未宣的同志心事;

充盈著荒誕緊張又諧趣橫生的父後七日,
悲傷忽濃忽淡繚繞在嘈雜的人語儀式間,
直到尾聲末了,一條黃長壽的念想讓她足足哭了半小時,
耳邊彷彿響起父親的叮囑:「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

本書延續「中文好行」國民讀本系列,更聚焦在「創作教學」導向,蒐羅各式不同主題、領域與風格式散文,除了以精闢賞析解構文本,更深入提示創作動機意象,啟發寫作的靈感泉源。
全書分做五輯:「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除了優先思考創作的根源意義,自文本探尋為何創作、如何創作的問題,並就主題揀選、不同時代的撰寫精髓與情感鋪陳,體類的開發及如何鮮明塑造風格等方向切入,蒐羅並解析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甚至透過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素材,見證時代的變革與勃興。
在「體類開發」層面,更擴延至「書信體散文」、「日記體散文」等,消弭文字界限、突破體裁限制,讓散文創作有更多元廣袤的呈現。並透過幽默、穠麗、疏淡而雋永等多元風格作品,期許讀者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希冀透過這本選集,無論自品味視角,抑或有興趣投入散文書寫的人們,都能從中得到實質助益及閱讀樂趣。

【精選摘文】

生也好,死也好,食物也好,排泄物也無所謂,在同一個房間裡舉行著的,我那自我消化的儀式。
很想被房間緊緊地包裹。書櫃、雜誌、蓋過的棉被、喜歡的鞋子,和重要的回憶,全數捨棄。希望房間能從四面八方把我重要地抱住,溫柔地告訴著我:「這裡已經沒有痛苦的事了噢。」在我與房間之間,只有空空的、像是胸腔般的洞,被風咻咻地經過。發出哭聲般的哀鳴。
——言叔夏,〈袋蟲〉

遊覽車窗望出去,層層疊疊的大樓,乾淨的街道,交通女警美貌得可以去參加少女時代……眼睛看的是風景,耳朵聽的是金小姐的解說:孩子課後學芭蕾學小提琴都不用錢,國家栽培到大學畢業。這棟大樓是給藝術家住的,那棟大樓是給退休老師住的,那一整棟大樓是等南北韓統一,給南朝鮮同胞住的。沒玩到北朝鮮迪士尼其實也沒什麼好可惜的,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巨型遊樂場,共產主義的主題樂園。
——李桐豪,〈樂園〉

回想被鑲嵌在千禧年過後、臉書崛起之前的部落時光,便覺得同在網海浮沉,但歲月靜好、時光悠長。沒有那麼多被誘發出來的膝反射反應,焦慮無處不在:被演算法淹沒不被看見的焦慮、按讚分享數的焦慮、交友邀請送出未回覆,以及終極大魔王:被解友封鎖的焦慮,不,最後一項不是焦慮,而是恨意,陰惻惻地恨著沒說過幾句話的泛泛之交,在線下世界從無經營這段關係,但關係一旦藉由浮泛加好友而微弱連結,締結輕易,斷絕卻有傷。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水蜜桃好看在哪裡呢,水蜜桃好看在於它全身都是身體。這句話文理不通,但似乎非得這樣說不可。自然界為什麼有模樣這麼直白的物產,想想都覺得充滿幽默感,而且在夏季這種身體全面開放的季節,坦蕩蕩地結實出來,更是非常促狹。像皮膚,就連汗毛都模擬了;像頰腮,就連血色都模擬了;至於像大家最熟知的,帶有肉感的身體部位,則連左右的分野,都隱約一線凹弧優雅地模擬了。即使「請勿隨意觸摸」、「請勿捏」,也模擬了:確實是不適合自行其是地伸向不熟的他人的身體。身體當然同樣是考究各種拿捏的事情。
——黃麗群,〈吃水蜜桃〉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侧重于其内容、结构和核心价值,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引人入胜的概述,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时间的刻度与记忆的碎片: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学与心灵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时间的刻度与记忆的碎片: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学与心灵图景》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复杂性、探讨个体在高速变迁的都市环境中如何构建意义与维系精神秩序的非虚构作品。它并非一部单纯的社会学研究报告,也非矫揉造作的个人感怀录,而是一次对“现代性焦虑”的细致解剖,以及对“意义追寻”的诚恳探索。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都市生活中,时间如何被重新定义?记忆如何被碎片化,又如何成为我们身份的锚点?在效率至上的逻辑下,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真实性又该置于何处? 第一部分:都市的脉动与时间的错位 全书开篇聚焦于现代都市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钢铁森林的冷峻美学,以及隐藏在其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微观生存状态。 一、 尺度的迷失:从钟表到生物钟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工业化时代以来,时间如何从自然的、循环的节奏异化为线性的、可量化的商品。作者通过对“通勤时间”、“会议时长”和“闲暇时间的焦虑”的细致描述,揭示了时间在都市语境中的价值重估。我们似乎拥有更多时间工具,却感觉时间过得更快、更稀薄。 书中援引了多个城市案例,从纽约的华尔街到东京的涩谷,分析了“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渗透进个体的生理节奏,导致“时间饥饿感”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病症。这里着重探讨的是,当我们的生活被严格的时刻表控制时,那些非功利性的、沉思的时间是如何被挤压和驱逐的。 二、 空间的压缩与情感的稀释 都市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密度的人口与有限的空间。作者分析了这种“空间压缩”如何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在拥挤的地铁、共享的办公空间里,人们被迫保持一种“有距离的亲密”。这种状态既要求我们在物理上靠近,又要求我们在心理上保持边界。 本书深入探讨了“陌生人社会”的运作机制。在高度依赖契约精神的都市,情感的联结变得脆弱且易逝。作者追问:当邻里关系让位于匿名性,当“人情”被“规则”取代,个体如何构建起抵御孤独的社会支持系统?书中对“第三空间”(咖啡馆、共享工作坊等)的功能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它们在提供联结感的同时,也可能制造出一种“表演性社交”的假象。 第二部分:记忆的考古学与身份的重塑 如果说时间是现代性的外壳,那么记忆则是抵抗异化的内核。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个体的主观世界,探究记忆在构建当代身份中的复杂作用。 三、 记忆的碎片化与数字档案 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我们存储和提取记忆的方式。本书认为,我们的记忆不再完全依赖大脑的神经元网络,而是被外包给了云端服务器和社交媒体的“时间轴”。 作者对比了传统记忆(依赖气味、触感、仪式感)与数字记忆(依赖标签、搜索、即时回溯)的本质区别。数字记忆的优点在于永不磨灭,但其代价是失去了遗忘的权利和对记忆进行“重塑”的主动权。当所有瞬间都被记录和存档,我们是否失去了“沉淀”和“内化”的经历的能力?书中对“数字遗忘症”和“怀旧的消费化”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四、 创伤、遗忘与自我叙事 创伤性的记忆往往是定义个体生命轨迹的关键节点。然而,在追求“正能量”和“快速康复”的都市文化中,人们常常被鼓励迅速翻篇。本书批判了这种对负面情绪的系统性压抑,主张真正的生存哲学必须包含接纳“不完美”和“未愈合”的能力。 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个体访谈的引用,探讨了“遗忘”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真正的身份构建,并非是累加所有经历,而是在不断的“选择性记忆”和“意义赋予”中完成的。如何与自己过去的版本和解,是都市人精神成熟的必修课。 第三部分:存在的质询与日常的诗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从对宏大结构的反思转向对日常微小之处的关怀,试图在“生存的重量”与“生活的轻盈”之间找到平衡点。 五、 劳动伦理的重估:从工具到目的 在算法推荐和“副业经济”盛行的当下,劳动的主体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质疑了将自我价值完全等同于生产效率的劳动观。本书提倡一种“慢的劳动伦理”——关注过程的质量而非仅仅结果的产出。 我们如何将工作视为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而非纯粹的谋生手段?作者借鉴了手工艺人、园丁等群体的工作哲学,阐释了“心流”体验在抵抗异化劳动中的价值,强调了耐心、重复和对材料的敬畏心,是重建个体掌控感的关键。 六、 寻找“非效率”的庇护所 最终,作者引导读者将目光投向那些被现代性边缘化的领域:阅读纸质书的触感、在厨房里耗费一个下午的烹饪、凝视一片叶子的变化。这些被标签为“低效”的活动,恰恰是修复被时间撕扯的自我的关键。 本书提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学,不在于战胜时间或征服空间,而在于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辟出“非目的性”的领地。在那里,记忆可以自由地流淌,情感可以得到真实的呼吸,而个体在庞大的系统面前,得以确认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存在性。 总结 《时间的刻度与记忆的碎片》以其犀利的洞察和富有层次感的论述,为生活在喧嚣中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导航图”。它要求我们慢下来,重新校准我们与时间、空间、他人以及自我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在看似无意义的重复中,发现深植于日常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在现代文明中寻求安顿与清晰的思考者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曉楓/主編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兼事散文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跳島練習》、《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另與凌性傑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

图书目录

【主編序】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      /石曉楓

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

王安憶 〈思路〉、〈綠色的葉子〉
劉叔慧〈懷石〉
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

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
蕭紅〈他的上唇掛霜了〉
陳黎〈父土〉
劉梓潔〈父後七日〉
柯嘉智〈答問〉
李勇達〈蝸牛〉
李桐豪〈樂園〉
凌性傑〈秋天的散步──北投紀行〉

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
王盛弘〈種花〉
石曉楓〈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翁禎翊〈指叉球〉
黃麗群〈吃水蜜桃〉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楊富閔〈桌遊故鄉:文具行〉
言叔夏〈袋蟲〉

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
楊牧〈野櫻〉
李廣田〈一粒砂〉
楊佳嫻〈鬼臉的時代〉
簡媜〈秋夜敘述〉
阿盛〈怪吃目睹記〉、〈乞者〉
西西〈石上〉、〈搖椅〉            

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
周作人〈蒼蠅〉
董橋〈榆下景〉
胡晴舫〈記憶是一台時光機器〉
張惠菁〈鬍子少女〉
黃國峻〈現代名勝〉、〈一分天才加九分長相〉、〈日新又日新〉
徐志摩〈想飛〉
何其芳〈獨語〉
豐子愷〈作父親〉
林文月〈遙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184
  • EISBN:978626310340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石曉楓
   
在學院裡教授「現代散文」多年,始終苦於缺乏合適的教材,坊間關於現代散文的讀本儘管品類繁多,但不盡符合個人從「創作」角度循序發想的課程理念。偶然間與友人交流,他表示非常希望了解我對散文教學的規畫與想法,於是而有了這部面向大眾的讀本誕生。

讀本從「創作」的進程與概念出發,開宗明義思考為何創作、如何創作,亦即「寫作動機」與「散文本質」的問題。我希望所有的問題討論、創作心法都能從實際文本出發,因此規畫每回討論二至三篇散文,王安憶的 〈思路〉、劉叔慧的〈懷石〉,我取以為激盪讀者思考進入散文創作課堂的理由;王安憶〈綠色的葉子〉、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則希望討論散文虛實的本質問題及目光安放或關注之所在。而作為創作課的開端,選取由小說家之文入手,亦可以發現不同於散文創作者的觀察角度與寫法,作家「身分」與文本中的「眼光」討論,因此可以內外互濟,形成有趣的思考對照與另類詮釋。

在觀念的廓清之後,我所設計的討論軸線,便依序區別為「題材發想」、「體類開發」及「風格呈顯」三個大單元。在「題材發想」部分,我想指出的是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相應於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經》、遊記、悼亡文等種種經典著作,屬於「歷時性」題材,經千百年猶能被書寫不歇。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些主題在當代相異的生活情境與個人體會中,還可能有什麼樣的創發與獨特性展現?其次,台灣自一九八○年代末解嚴以來,創作素材得到很大的釋放,小說部分的表現尤其明顯。但相對而言較為保守的散文界,並不見得便不受影響,因此在此單元中,我選取了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共時性」題材,見證邊緣族群與休閒化社會在一九八○年代後之勃興。至於房慧真、楊富閔的作品,則示範了新世紀以降,網際網路籠罩於日常生活情境下,創作者所因應而生的思維轉變;言叔夏散文則另成一內向世代風景,亦可以展示「我們的時代」某種心之所向所趨。

「體類開發」單元,乃是針對晚清詩界革命、文界革命以來關於白話文主張的相關反省。隨著文類發展日趨成熟,所謂「我手寫我口」的寫作信條,顯然必須依隨時代變化,產生大幅度的觀念翻新與體類變革,「中間文類」正是因應而生的實驗手法。早期對於文類的觀念較為混淆,類詩類散文,或類小說類散文的創作,可能基於作者對文類的認識混淆不清所致。然而當代創作者則是有意識地汲取現代詩中的意象、節奏等詩質,小說、戲劇、寓言中的情節及對話等要素,進行散文內部體制與規約的活化。我分別以早期的李廣田及當代的楊牧作品,作為中間文類討論之範本依據。此外,原始性日記與書信,如何去蕪存菁,轉化為「日記體散文」、「書信體散文」體裁而為作者所活用,此部分我則以簡媜、楊佳嫻的作品為例。至於阿盛特殊的筆記體形式、文白混融創作手法,西西看圖說話的慧心巧思,亦足以開展出散文創作體類的新視野。

最後在「風格呈顯」單元,我希望回到五四時期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豐子愷等所樹立的典範,討論廣義定義下的散文所呈顯的知性與感性特質。其中周作人所成就的「學者散文」代有傳人,例如香港有董橋繼之,台灣的胡晴舫、張惠菁等女性創作者則尤擅勝場。林語堂的「幽默散文」,自吳魯芹以來亦別立一傳承脈絡,發展到黃國峻的黑色幽默手法,其間對於幽默的定義與展示有何細微的區辨?至於在感性的抒懷部分,如徐志摩、何其芳等詩人手筆固然華麗豐贍、美不勝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的作品以平淡入文,情懷亦綿長動人,琦君、林文月便鍾情於此,並傳承得其淡雅路數。本單元名之為「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乃借用簡媜文字,所期許者無非希望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讀者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散文易寫而難工,創作心法則尤屬虛妄,在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深知具有文學稟賦者,自有其不可拘限之才氣,他不被各種規則所綁縛。在這部選集裡,我不自量力地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讀者當然不可能由此門徑直達優秀的創作者之列,但我深切期望在日常生活裡,每個人都能培養出辨識秀異作品的鑑賞眼光。更進一步來說,誠如朱天文所謂「再怎麼寫,也寫不過生活的本身」,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因此當我們談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我在日常中發現了什麼?寫作是生活之必要與必然嗎?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資深閱讀者的角度來看,衡量一本關於「創作」的書的價值,關鍵在於它能否激發讀者的「主動性」。很多教學書讀完後,讀者會陷入一種「我學會了」的錯覺,但合上書後,面對空白的稿紙,依舊不知從何下手。然而,這本書的魅力似乎在於,它更側重於「心法」的傳授,而非僵硬的「招式」。它讓人意識到,文字的力量源於真實的感受和不被污染的觀察力。這種由內而外的啟發,遠比那些告訴你「開頭要這樣寫,結尾要那樣收」的技巧來得更為持久和有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學會了一套招數,而是重新找回了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才是最寶貴的收穫。

评分

老實說,我以前對那種標榜「教你寫作」的書都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總覺得文學創作這東西,太過虛無縹緲,很難用制式的步驟去規範。但這本的氣氛很不一樣,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教條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對面,用最溫暖、最生活化的方式跟你分享他這些年來的摸索和感悟。翻開內頁,那種排版的留白感非常舒適,讓讀者的眼睛可以好好休息,同時也給了思緒足夠的空間去發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每個章節結尾處那種帶有反思性的提問,它不會直接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像個小小的火花,點燃你內心深處那股想表達的衝動。這種「引導而非填鴨」的寫作風格,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訓練,而是在與一位良師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

评分

市面上的散文集琳瑯滿目,但真正能讓人讀完後,感覺自己的人生觀也被稍微修正過的,其實不多。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如此,它不是那種單純抒發個人情感的流水帳,而是充滿了對周遭環境的敏銳捕捉,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深刻體會。我喜歡它那種將「小」放大成「大」的能力,可能只是一個午後的陽光,一碗簡單的麵條,在作者筆下,都能被賦予一層溫柔又深邃的哲學意涵。這讓身為讀者的我,在閱讀的同時,也不自覺地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那種文字的流動性非常自然,不會有為了雕琢詞藻而顯得生硬的感覺,就像是信手拈來,卻字字珠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功力深厚」吧。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比我想像中要順暢很多。在電子載體上閱讀文學作品,有時候會因為過度聚焦在螢幕而感到疲勞,但這本書的字體選用和行距設計,明顯有經過審慎的考量。它營造了一種非常適合沉浸式的閱讀環境,即使是通勤時短暫的空檔,也能快速進入作者建構的世界觀。我特別在意作者如何處理「轉折」的部分,一篇好的散文,情緒的起伏必須是渾然天成的。在這本書中,我觀察到作者對於場景轉換和時間跳躍的拿捏非常精準,從未讓人感到突兀或失焦。這證明了不論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好的內容,配上優秀的排版技術,都能極大化閱讀的愉悅感與思考的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簡約中帶點藝術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的細膩心思。我特別喜歡它那種沉靜的色調,讓人聯想到夜晚星空下的沉思,好像作者想透過這本書,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專屬於寫作的奇幻宇宙。拿在手上那種質感,也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的工具書,而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禮物。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從基礎的觀察開始,到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化為動人的文字,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像是精心設計的謎題,讓人迫不及待想去解開。我覺得這本書的格局很大,不只是教你怎麼寫,更是在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更懂得「看」世界的創作者。那種對美的捕捉和對生活的熱愛,從書本的設計上就已經透露無遺,讓人對內容充滿了高度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