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頭堅的龍馬之旅:從高知到北海道,尋訪坂本龍馬的足跡 (電子書)

工頭堅的龍馬之旅:從高知到北海道,尋訪坂本龍馬的足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頭堅
图书标签:
  • 坂本龍馬
  • 龍馬之路
  • 高知
  • 北海道
  • 歷史
  • 旅行
  • 日本歷史
  • 人物傳記
  • 電子書
  • 文化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所未見的日本旅行記事,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私房景點全公開!
 
黑船來航,號召志士投奔嶄新的未來;
龍馬之旅,呼喚旅人推動歷史的門扉。
點燃旅魂,跟著工頭堅行訪,完整走覽新時代武士的傳奇一生!
 
  一介鄉下武士,帶領日本走向新時代。
  坂本龍馬究竟魅力何在,讓後世追思懷想不斷?
  ‧他在NHK「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調查排名第三,僅次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在他的出生地,有日本唯一以人物冠名紀念的「高知龍馬機場」;
  ‧每年十一月十五號,全國舉行「龍馬祭」紀念他的誕辰與忌日;
  ‧至今人們仍感慨:要是龍馬能出生在這個年代──
 
  「站在龍馬曾眺望的風景之前,竟有完成了一場革命的感動。許多熱血和理想,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彷彿也在旅行中獲得了療癒。」──工頭堅
 
  以歷史事實為底,戲劇情節為輔,在這段長達十年,總計二十三次的旅程當中,從度過少年時期的高知,到籌備海上事業的長崎,後代落腳的北海道;在京都的武士住宅品嘗當年膳食,漫步巷弄尋覓傳說中的「結婚式場」。各樣機緣與邂逅,探索與思考,在這漫長的旅程中激盪萌發。
 
  回想第一次看到龍馬故鄉時的心情,依然記憶猶新……
 
  「那天早晨陽光明媚,我孤身在山坡上的墓地,並不感到陰森害怕。但雙掌合十向墓碑致敬時,山風卻忽然淒厲起來。二月的長崎,依然寒冷。就當作他們知道,我來了吧。當時的祈願,正如每次在相關的史跡致敬時一樣:請志士們,保佑我能平安走完全部旅程,並將這些故事寫出來。」
 
  ▍土佐 一八三六‧龍馬出生地
  乘坐電氣鐵道,就此來到龍馬成長的上町。物是人非,僅有紀念物供人追思,紀念館、才谷屋、郵便局,還有始終湍流不止的鏡川,依稀可見游龍戲水其中。
 
  ▍江戶 一八六○‧櫻田門
  來到東京的前幾天,下過一場大雪,餘雪未融。遙想當年亦是雪夜,幕府要人櫻田門外遇刺,從此開啟尊王攘夷的動盪時期……
 
  ▍長崎 一八六五‧龜山社中
  不只是革命家,還是創業者,龍馬在這裡成立了日本第一家國際商社。社中位址外放著「龍馬的靴子」,歡迎旅人眺望港景,感受龍馬的革新之志。
 
  ▍薩摩 一八六六‧霧島溫泉
  在鹿兒島市的街頭,可見龍馬與妻子的蜜月塑像。塩浸溫泉、硫磺谷溫泉、高千穗峰,龍馬在此療養生息,準備迎接人生最激昂不已的時刻。
 
  ▍京 一八六七‧靈山町
  每年十一月十五,是龍馬的誕辰與忌日。來到龍馬歸葬的靈山護國神社,從墓園眺望京都景物,遙想當年風雲,恍如隔世──
 
本書特色
 
  1. 臺灣首部貫穿坂本龍馬完整生平的旅行書寫
  2.「工頭堅。旅行長」十年一旅,二十三次旅行記事不藏私
  3. 龍馬/天下志士雙視角敘述,充分理解幕末的時勢脈絡
  4. 豐富旅途即景,感受歷史旅行現場況味
 
聯合推薦
 
  Cheap  歷史頻道YouTuber
  朱和之 作家
  林氏璧 日本自助旅行中毒者
  林承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果子離 作家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維中 作家
  船橋彰 作家
  韓良憶 作家
 
專文推薦
 
  「當您拾起這本明快易懂地解說龍馬重要軌跡的《工頭堅的龍馬之旅》,跟著龍馬的腳步,一定也能親炙龍馬的精神。」──赤尾博章 京都龍馬會理事長
 
  「從史料裡的字裡行間,拼湊出坂本龍馬仗劍江湖的那些年,也詮釋出旅人工頭堅對於旅程完整度的完美堅持。」──廖科溢 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并力求详实自然,旨在吸引目标读者。 --- 《古都光影:京都职人手艺的百年传承与创新》 (暂定副标题:探寻茶道、染织、陶艺中流淌的时代之美)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京都这座千年古都肌理,探访那些世代守护着传统技艺的“町家(Machiya)职人”的深度人文纪实。它并非简单的旅行指南,而是一次对“时间如何雕刻手艺”的哲学追问。京都是日本文化的容器,其精致、内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在狭小工房中默默耕耘的匠人精神。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祗园幽深的小巷,拜访了四类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业:茶道用具的制作(金工与漆器)、西阵织的纺染艺术、清水烧的泥土哲学,以及京料理的季节美学。 书中细致描绘了每一项手艺从原料采集到最终成品的繁复过程,揭示了每一道工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匠人对“一期一会”的深刻理解。 核心章节与内容聚焦: 第一部:器物的温度——金工与漆艺的沉寂之声 本部分将镜头对准那些服务于茶道和雅集的器物。 1. 铸就光影:京都金属工艺的精微 主题: 探访一家位于西阵附近、专门制作茶釜(茶道用铁壶)的家族工坊。这家工坊已经传承了七代人,他们坚持使用传统的炭火铸造法,而非现代的高温电炉。 细节呈现: 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炭火的颜色和听取熔铁入模的声音来判断时机。书中收录了与现任传人——一位年逾八旬、被称为“釜仙”的老匠人的对话。他谈论了在工业化浪潮中,如何坚持对砂模的打磨,如何将“侘寂”的美学融入冰冷坚硬的金属之中,以及当代年轻人对这项技艺继承的挑战与希望。特别记录了他们如何根据不同季节和茶会的规格,调整釜身的纹理和壶嘴的角度。 2. 漆与时间的对话:莳绘的秘密 主题: 深入研究京漆器的核心技术——莳绘(Maki-e),尤其侧重于金粉与贝壳(螺钿)的结合应用。 细节呈现: 剖析了从底层生漆的反复涂抹、打磨,到用竹签精细撒播金粉的复杂流程。我们跟随一位中年女匠人,她正试图将传统的“山水花鸟”图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创造出适合当代审美的新型漆器屏风。书中通过插图和详尽的文字,解释了不同种类漆(如黑漆、朱漆)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湿度和温度来控制漆层的干燥速度,这被称为“与空气对话的艺术”。 第二部:色彩的生命——西阵织与染色的哲学 西阵织是京都的象征之一,其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本部分聚焦于色彩的提取与图案的构建。 1. 经纬万象:西阵织的结构之美 主题: 走访一家仍在使用传统大梭织机(地织机)的小型织房。 细节呈现: 详细拆解了西阵织“十二种组织”的复杂体系,而非简单地描述其华丽。书中通过与织工的访谈,了解他们如何根据季节和穿着者的身份,选择不同比例的丝、金银线、人造丝。特别关注了“先染(先染色)”工艺,即在织造之前,必须精确计算好每一根经线和纬线的颜色组合,一旦织错,整匹布料便宣告报废。书中记录了学徒如何花费数年时间,仅仅学习如何将丝线准确地穿入复杂的提花机中。 2. 草木的低语:京友禅的植物染料 主题: 探索京友禅(Kyo-Yuzen)——一种需要先染色后描绘的复杂技艺,以及当代职人对传统植物染料的复兴。 细节呈现: 采访了数位仍在坚持使用天然植物(如茜草、靛蓝、栀子)进行染色的工坊主。他们不仅是染色师,更是植物学家。书中详述了提取特定颜色所需的精确时间、水质要求和温度控制。例如,如何利用“灰汁”作为媒染剂来固定靛蓝的色泽,使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层次感。我们看到,这些染料不仅赋予了布料色彩,更赋予了其“生命力”和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微妙“陈化美”。 第三部:泥土的诗篇——清水烧的窑火淬炼 清水烧(Kiyomizu-yaki)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和细腻的釉彩著称。 1. 泥土的选择与塑造 主题: 探寻京都近郊优质陶土的来源,以及拉坯、雕刻与手绘的结合。 细节呈现: 重点介绍了京都陶艺中对手绘的强调。许多清水烧的杯盏和碗碟,其图案是由专业画师独立完成的,而不是由拉坯的陶工一手包办。书中描绘了两位画家——一位擅长用极细的笔触描绘“雪见”题材的白瓷,另一位则热衷于用粗犷的笔法表现“岩石纹理”的釉下彩。通过对比,展现了清水烧风格的广阔性。 2. 釉彩的科学与魔法 主题: 剖析复杂釉料配方的奥秘,尤其是“窑变”艺术。 细节呈现: 深入解读了铜绿釉(辰砂釉)和铁釉的烧制过程。窑变往往是不可控的,但老匠人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窑内气氛(氧化或还原)和升温曲线,将这种“不可控”的因素纳入自己的艺术表达范畴。书中记录了一次成功的窑开箱仪式,描述了等待数周的陶器在瞬间展现出的、独一无二的色彩斑斓。 结语:在高速时代中守护“慢”的价值 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归到对“匠人精神”的思索。在物质极度丰裕、效率至上的当代社会,这些手艺人为何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费时费力的传统方法?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对自然节奏、对手作温度和对永恒之美的坚守。这本书旨在为当代人提供一个静下来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融入生活细微之处的、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东西”的真正价值。 本书特色: 深度纪实: 避开浅尝辄止的观光介绍,直接进入工坊深处,记录真实的工作场景。 视觉丰富: 包含大量高清摄影图片,细致展示工艺细节和器物之美。 人文关怀: 聚焦于职人个体的人生选择、困境与坚持,赋予技术以人性温度。 目标读者: 喜爱日本文化、对传统工艺与设计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手工艺从业者、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以及对“匠人精神”有深刻思考的人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工頭堅 Ken Worker
 
  工頭堅,本名吳建誼,昭和四一年(一九六六)男,出生於宜蘭羅東,成長於臺北士林、天母,父親青年時為日語導遊,自身受日本動漫、戲劇、文學等次文化影響甚深。初學美工設計,任職影片製作,後投入網路與旅遊產業累積二十五年資歷,以達人(KOL)行銷與帶團模式廣為周知,受訪與演講經歷無數。出自於對歷史之熱愛,曾規劃與執行各國走讀行程,兼職外景節目主持人,並以《出發吧!鐵三角》節目入圍第五十七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曾有個人著作《時代的風:四段人生與半個世界》。網路媒體「旅飯」以及米飯旅行社共同創辦人,現以自媒體「工頭堅。旅行長」(臉書與 YouTube)為主要媒介,藉由文字與影片搭配,持續推進歷史、飲食、文化等主題旅行內容,訂為生涯之終極目標。
 
  搜尋關鍵字:工頭堅。旅行長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序章
坂本城
前進土佐 
 
◆第一部 年少歲月
高知
龍馬出生地
鏡川與才谷屋
高知的食與酒
山內容堂與日根野道場
松陰與齊彬
從高知到江戶
藩邸與道場
培里與黑船
二十歲的龍馬像
佐久間象山砲術塾
黑船再度來航
坂本家墓園
武市半平太宅邸
勝海舟誕生地
海軍傳習所
土佐藩中屋敷
尼古拉堂
 
◆第二部 激動的幕末
西鄉隆盛
篤姬
松下村塾
產寧坂
高知城
傳馬町牢屋敷
櫻田門
土佐勤王黨
劍術詮議
五台山
桂濱
高知城博物館
脫藩之道
寺田屋
阿龍
司馬遼太郎紀念館
勝海舟
龍馬騰飛之地
土佐藩邸
奔走募資
薩英戰爭
新選組成立
神戶海軍操練所
 
◆第三部 創業翔天
立山奉行所
熊本城
池田屋
五条樂園
長州
蛤御門
結婚式場
城下町長府
高杉晉作
二度脫藩
武市半平太之死
薩摩群像
風頭公園
龜山社中
大浦慶
哥拉巴園
花月
薩長同盟
寺田屋遭難
 
第四部 時代的門扉
薩摩養傷
霧島溫泉
高千穗峰
巨浪號
平安神宮
清風亭
晉作之死
鞆之浦
夕顏丸
酢屋
最後歸鄉 
龍馬紀念館
大政奉還
近江路
龍馬墓
澤村總之丞之墓
信樂寺
魂歸北海道
 
參考書目
附錄:坂本龍馬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128
  • EISBN:97862631433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4.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十年光景能成就什麼?始終相信所謂「十年磨一劍」,在三千六百五十多天的日子裡,總能完成一件值得投注生命最精華片段的事。一位不羈的旅人,花卻十年光陰,走過一名傳奇人物一生曾踏足的過往。他,就是工頭堅;所追尋的,就是坂本龍馬。
 
  曾聽過一場座無虛席的講座,工頭哥敘述著關於坂本龍馬的一生,以低沉而穩重的口吻娓娓道來,雖不疾不徐,卻在不甚明顯的抑揚頓挫中,流露出彷若描述著自己歷經潮起潮落的生平。
 
  論及坂本龍馬,工頭哥總能源泉萬斛,從生平聊至歷史乃至於地域,或許更切合地說,在工頭哥身上倒真能端詳出部分坂本龍馬的意念。
 
  規劃一趟短程旅行並非難事,相對來說,花十載寒暑完成一段完整無缺的旅程,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從史料裡的字裡行間理出頭緒,並按圖索驥穿梭日本各城市鄉鎮間,不僅拼湊出坂本龍馬仗劍江湖的那些年,也詮釋出旅人工頭堅,對於旅程完整度的完美堅持。
 
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廖科溢
 
  在日本,坂本龍馬是排名前五大受歡迎的歷史人物。他推動改革,形成一股動力,打破了維持了兩百六十年的封建制度,推動社會走向民主而獲得極高的評價。龍馬這個出身自土佐(高知縣)的低階武士,一步步成長茁壯,甚至產生了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影響力,他堅毅的身影,即使是現代的我們看來,也不禁會興起強烈的共感。
 
  龍馬自二十六歲時離開土佐,三十三歲身亡為止的這段時間,不斷來回奔走於江戶(東京)與薩摩(鹿兒島)之間;當您拾起這本明快易懂地解說龍馬重要軌跡的《工頭堅的龍馬之旅》,跟著龍馬的腳步,想像著在龍馬駐足的場所,他與周身的人們發生的逸文軼事,一定也能親炙龍馬的精神。
 
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京都龍馬會理事長 赤尾博章
 
作者序
 
  坂本龍馬,原是我最早想書寫的題材。
 
  回想在成長過程,如何從日本的大眾文化,如漫畫、小說、影劇中,一點一滴累積出對這個人物的認識,進而崇拜與喜愛,最後將其視為一個「老朋友」般的存在,漫長的心路歷程,甚至可以上溯到一九八〇、九〇年代,在每個人生階段留下或多或少的影響與印記,然後在二〇〇九年,大河劇《龍馬傳》播映前夕,正式展開以龍馬史跡為主題的旅行。
 
  原本,在那趟京都、高知、長崎的旅行完成後,便有整理成書的打算;但人生殊難預料,不久後便進入旅遊集團任職媒體與社群主管,幾年後又與老友共同創業,竟然就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忙碌期,難以抽出靜心整理與寫作的時空。這中間雖仍有出版社的朋友善意邀約,卻總是被種種俗事打斷,先後也陸續嘗試過以部落格、社群平臺、講座等方式,片段地留下部分文字,但距離完成之日,始終遙遙無期。
 
  後來心想,既然如此,那便趁著每次前往日本出差或旅行,只要有機會,便繼續蒐集與累積各地的龍馬史跡;沒想到,等到我最後一次有計畫地「撿拾」未至之處,最後再將東京都內地點走到,竟已是二〇一九年,換句話說,這段「龍馬之旅」成了跨越十年的大旅行。儘管並非連續,實際累計或也只有二、三十日,但卻是一路由青年走到中年,容貌也從飄撇小生到鬢鬚花白,真真實實的「生涯之旅」。
 
  近兩年世界遭逢大疫,曾經頻繁的旅行也被迫按下暫停鍵,尤其中間一段必須待在家中的時期,意外地成為得以整理相片與文字的機會,因此便開始在臉書以連載的方式發表,累計八十則發文,終於至少走到了一種形式的終點,也有了重新被整理成書冊的可能性。
 
  然而經過這麼多年,不僅自己的寫作風格與心態有了轉變,閱聽人的時間,早已分給各種社群影音平臺,令我必須重新思考呈現的方式,將這些無比龐大的素材,用圖像、文字、影片等不同媒介呈現出來,即使如此,在各個階段寫下的內容,述說方式不同、鬆緊程度不一,若非獲得編輯的大力協助與提供建議,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方可真正完成。
 
  打開記事本軟體,搜尋「龍馬之旅 序」,翻出幾年前便已嘗試寫就的文字,儘管想表達的重點已有不同,卻仍不捨丟棄;或許各位也能從字句中,感受出風格的差異,未必不是一種比較的樂趣。
 
  幸好我最終放棄將它寫成一本嚴謹的「史地考證」,仍是相對單純的旅記;也感謝翻開這本書的你,願意和我一起走上這趟「龍馬之旅」。
 
  【坂本龍馬原序】
 
  每個人的旅行各有其動機,有的人為了一張圖片的美景,也有人或許是因為一座建築、或一間餐廳,當然也有人是為了購物,其實這一切動機都很好,都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跟著歷史人物之旅行」並非我獨特的發明,某些旅行團原本就有以藝術家或音樂家為主題而去旅行,也是很普遍的。坂本龍馬作為日本歷史上最有魅力的人之一,坊間早已有很多「跟著龍馬去旅行」的指南或書籍,更不用說有大河劇的推波助瀾。
 
  在日本,從事歷史人物的旅行,相對是容易的,大到城市,小至村町,只要跟某個歷史人物有關,莫不視為當地的旅遊資源,大肆炒作,用以吸引對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訪。只要有人來,就有消費的可能性,也促進國民的旅遊。
 
  而日本之所以能做這樣的規劃,或許還有一點應該指出:由於「皇統」延續至今,少了朝代更迭,「由勝者寫歷史」而抹滅前代功績的狀況,相對便不明顯,即使在當下亦有「官軍」、「賊軍」之分,後世仍有平反的可能。因此,日本歷朝歷代的人物行跡,基本都被保存下來,即使是已經被破壞或不存在的,也會立碑說明。
 
  當然,關於龍馬這個人的行跡,之所以成為我的旅行主題,還是有一些私人原因的,那或許是對一種熱血青春改革之嚮往,或者夢想航向世界之豪情。不妨這麼說:這些旅行的過程,正是我去發掘這些原因的過程。
 
  以史為行,有個好處是,為了釐清行程中某些景點與人物的關係,以及書寫的順序,必須重複而且多方面地去查閱各種記載或史料,做交叉比對,無意中增加了許多閱讀的樂趣(當然也花了不少買書的錢)。
 
  有一點必須提到的是,坂本龍馬這個人物,在二戰之後又獲得大眾的注目,毫無疑問司馬遼太郎的連載小說影響甚大。
 
  司馬先生記者出身,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在報上連載《龍馬行》,一九六六年完畢。司馬先生開始在報上連載小說是一九五八年的《梟之城》,而同為報人出身的查良鏞(金庸)先生在報上開始寫武俠小說,是一九五五年的《書劍恩仇錄》,司馬先生雖起步略晚,卻幾乎可視為同一時期。而《龍馬行》的連載時間,則幾乎與《天龍八部》重疊。
 
  或許可以這麼說,正因為這兩位大師選擇的題材之不同,甚至影響了兩個文化圈不同的取材與影劇主題。武俠小說故有其浪漫與激昂之處,但歷史小說因為基於史實,故還能邊讀邊走,也是一樂。當然跟著武俠小說去旅行也並非不行的,可惜實景與小說的想像通常出入較大,便不如歷史小說了。
 
  話說回來,《龍馬行》做為司馬先生的歷史小說成名作,為求情節吸引人,內容還是有許多出自作者原創的人物和橋段,而且司馬先生的記者背景對於許多細節做了大量功課與何時地訪察,故在旅行的過程中,分辨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虛構的,其實是頗費工夫。如果有些未經考證清楚的謬誤,責任當在我個人。
 
  自己第一次進行較完整的龍馬之旅,是在二〇〇九年深秋,正逢福山雅治主演的大河劇《龍馬傳》上映之前,前後花了九天時間;當走到最後一個行跡,亦即長崎的龜山社中,站在龍馬曾眺望的風景之前,竟有完成了一場革命之感動。許多熱血和理想,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彷彿也在那趟的旅行中獲得了療癒。
 
  又,在整理這些景點的過程,並未按照旅行順序,也非按照地區,或許是源自我在擔任領隊或導遊時,為了向團員解說歷史的前後順序與來龍去脈,常要互相印證,因此在彙整資料時,便希望循著龍馬的一生來寫,最後再以列表整理。
 
  如此一來,讀完這些文字,便也可理解人物之生平。這並非是我獨到的寫法,卻可以說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旅記類型,便也採取這樣的方式了。
 
  想寫的歷史旅行題材很多,希望龍馬並非唯一,是為作者之幸。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歷史偵探遊戲,只不過線索不是來自文件,而是來自真實的地理痕跡。一個台灣讀者來看這本書,除了追尋歷史人物的足跡,更是一種對日本近代化初期那股澎湃力量的遙想。我希望書中的筆觸不要過於學術化,畢竟「工頭」的身份設定,暗示了親民的特質。如果能用一種像朋友在分享旅途見聞的語氣,夾雜著對龍馬精神的敬佩與反思,那這本書的感染力就會非常強。我希望它能激發讀者(比如我)去思考,在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有沒有類似「坂本龍馬」那樣,敢於挑戰現狀、擘劃未來的精神人物存在?這樣的歷史巡禮,才能真正觸動現代人的心弦,而不僅僅是一場時空的觀光。

评分

我對作者在「北海道」這一段的描述特別感興趣。畢竟,龍馬的活躍時期主要集中在關西和四國一帶,他跟北海道(當時或許還稱為蝦夷地)的連結,似乎沒有那麼直接或廣為人知。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在北海道的尋訪會更具挑戰性?也許是尋找那些與開拓時代、或是與龍馬思想有間接關聯的人物或事件。這種「深挖」的過程,往往是這類深度專題書籍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作者只是點到為止,那就略顯可惜了。我期待他能找到一條隱藏的線索,證明龍馬的影響力,其實比我們傳統認知的還要廣泛,甚至延伸到了當時日本社會發展的邊陲地帶。能將一個核心人物(龍馬)的故事,與一個廣闊的地理範疇(全日本)串聯起來,考驗的正是作者的敘事功力與史料掌握度。

评分

欸,這本《工頭堅的龍馬之旅:從高知到北海道,尋訪坂本龍馬的足跡》光看書名就覺得超有意思的!身為一個對日本歷史有點興趣的台灣人,光是「坂本龍馬」這三個字就讓人熱血沸騰。我猜這本書的作者肯定對龍馬的生平瞭若指掌,而且選擇的路線一定非常獨特。我個人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歷史場景與現代的旅行體驗結合在一起,畢竟龍馬那個年代的日本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穿越時空的感覺光用想的就超讚。特別是「高知到北海道」這個跨度,簡直就是一趟橫跨日本列島的深度巡禮啊!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去探訪那些鮮為人知的史蹟,還是只走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熱門景點?如果能挖掘出一些連日本在地人都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識,那就更棒了。這種結合知性與感性的深度旅遊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收藏品,光是翻閱書中的照片和作者的文字,彷彿就能感受到當年的風雲變幻。

评分

這本書的調性聽起來就很「硬派」,不像一般輕飄飄的旅遊雜記。作者既然自稱「工頭堅」,想必是用一種非常務實、接地氣的方式在記錄這趟旅程。我尤其好奇他會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龍馬這位「時代的顛覆者」。在台灣,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一些關於龍馬的形象,大多是比較浪漫化、英雄式的描繪。但如果作者是抱著「走過龍馬走過的路」的決心,他肯定會遇到很多現實的考驗,比如交通、住宿,甚至是在某些偏遠地區的文化衝擊。我預期這本書會充滿著「親身體驗」的細節,而不是空泛的歷史介紹。比如說,他會不會描述在某個古老的驛站,試圖想像當年龍馬在此地休憩時的心情?或者,他會不會在品嚐當地特色料理時,聯想到龍馬的飲食習慣?這種結合了個人體悟與歷史考證的寫作風格,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讓人覺得「對,這就是真實的探索」。

评分

說到跨越「高知到北海道」這麼長一段路,我馬上想到的是交通工具的問題。龍馬當年是靠什麼移動的?馬、船,還是步行?而作者「工頭堅」肯定是用現代的交通工具,新幹線、汽車,甚至飛機。這種今昔對比,本身就充滿了戲劇張力。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多加著墨於這段「移動」的過程。例如,在搭乘超現代的新幹線時,他會不會突然感到一絲疏離,覺得這份便利性沖淡了追尋歷史的艱辛感?反之,當他必須徒步走過某段崎嶇山路時,會不會突然對龍馬那個時代的艱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對比描寫得細膩入微,那這本書的層次就瞬間拉高了。它不只是一本介紹景點的書,更是一部探討「時間」與「空間」如何形塑一個偉大人物精神的哲思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