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電子書)

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太陽奈克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思覺失調症
  • 心理健康
  • 自述
  • 電子書
  • 台灣文學
  • 疾病與健康
  • 個人成長
  • 生命故事
  • 文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帶有「污名」的精障者,思考著如何與人愛戀,
渴望愛與被愛的過程中,在罪與被定罪中掙扎……
 
  精思戀之罪,到底是那一種罪呢?是法律上的?是宗教上的?還是倫理上的?是污名化的?是無知的?還是時代的無奈?
 
  「精思戀之罪」、「驚世戀之墜」、「今撕裂之最」、「今失戀之醉?」、「今思念之最」……本書以帶有思覺失調症病史作者的邏輯思維,來描寫社會中,正常與不正常的角力。作者力透自己思覺失調症的經歷,剖析自己的發病契機。以病者的角度,來看待精障者和社會的苦難十字架。
 
  誠豐因著大學身心障礙的甄試擇優,上了一所自己挺喜歡的宏曦大學。因為社會上偶發性的暴力案件,並造成思覺失調症的汙名,導致誠豐一直對有思覺失調症的自己很自卑。他與思牧相遇後,內心起了很大的變化。思覺失調者可否期待如同一般人的愛情呢?而在真理與罪的迴盪中,究竟是真理可拯救罪的隔離,還是罪會汙染潔白的罪呢?誠豐與思牧走過雙語營中,孩童的歡笑、也一起走進精神療養院裡,大姊們的天真無邪。這些比複雜多變的世界還簡單的小天地裡,究竟是否可以共構出兩人圓滿的愛情呢?
 
  全文真實描寫作者於鄉村時,教育的處遇、受壓抑的朋友與教會真理在生命上的拉扯、思覺失調患者面對社會壓力的心境。全文以思覺失調的議題和思覺失調者渴望的愛情,來螺旋交叉成一個帶有真實意義的故事。苦難中帶有盼望,喜樂中懷有永恆的遠見,是本書的特色,也是大部分人真實渴望的人生境遇。
 
  資本主義下的世界,是有經濟地位、社會階層的。若你處在一個相較安逸舒適的環境,請相信我,閱讀此書能給你不少生命上的啟發。若你被不能立刻解決的壓力壓抑著,請相信我,閱讀此書能給你一點力量。
 
  《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一書,是用病人的角度來描寫對社會精神案件的感受,以及描寫一個思覺失調者渴望愛與被愛的過程。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是深深地渴望被愛以及愛的,不理解卻又存在的悲歌是最令人難受的。台灣是一塊美麗、溫暖的寶地,願人們的心與心同響,唱起公義的歌。
                             
本書特色
 
  ◆台灣當代第一本「思覺失調者」創作的小說,取材自作者親身經歷,描寫一個思覺失調者渴望愛與被愛的故事!◆
  《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太陽奈克 著  曾以信 太陽奈克   圖
 
  一場如同病名的人生,命運的悲歌,引唱著哀悼的靈魂要往何處去?
  受病情影響社會功能的思覺失調者,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又甚至,是愛情呢?
 
  思覺失調者可否期待如同一般人的愛情呢?
  在真理與罪的迴盪中,究竟是真理可拯救罪的隔離,
  還是罪會汙染潔白的罪呢?
  
各界讚譽.專文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胡心慈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
书籍名称: 《迷雾中的回响:精神健康的多元叙事》 内容简介: 《迷雾中的回响:精神健康的多元叙事》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心灵复杂性与精神健康领域多元面向的非虚构作品。本书集合了多位在精神健康领域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临床实践者以及亲历者的经验,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中精神疾病的谱系、治疗的挑战、以及康复的可能。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精神障碍,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广阔的图景,涵盖从焦虑症、抑郁症到更复杂的精神病性障碍,乃至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多种状态的体验。作者们拒绝将这些体验简化为单一的标签或病理描述,而是着重于挖掘个体在这些状态下所经历的真实、多维度的生活世界。 第一部分:精神疾病的社会文化建构与历史演变 本书的开篇深入剖析了精神疾病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我们探讨了古代社会如何解释异常心智状态,从巫术、神灵惩罚到近代医学模式的兴起。重点在于理解“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权力结构所塑造和维护的。 一个重要的章节详细论述了精神病学诊断手册(如DSM和ICD)的发展历程。书中批判性地考察了这些诊断工具在标准化和医疗化过程中的功与过,讨论了过度诊断的风险,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自我认知和治疗路径的选择。我们强调,诊断标签既是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是限制个体自由的枷锁。 此外,本书也投入篇幅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困扰的表现形式和应对策略。例如,在某些集体主义文化中,心理痛苦更倾向于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西方文化中偏向于情绪化的自我表达。这种跨文化的对比,有助于读者跳出单一的、西化的心理模型,理解人类痛苦的普世性与特殊性。 第二部分:体验的深度与复杂性——不止于症状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扎实的案例分析,试图还原那些在临床记录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在体验”。 我们采访了多位经历了长期精神困扰的个体,他们的叙述聚焦于“感觉的质地”:恐惧是如何在身体中蔓延的、现实感是如何一点点剥离的、希望的微光是如何在黑暗中被捕捉的。这些叙述强调了主体性在精神疾病中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对于有幻觉体验的个体,书中探讨了这些“非寻常知觉”在某种意义上如何成为其构建意义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而非纯粹的“错乱”。 书中详细探讨了“共病”现象的复杂性。精神健康问题很少单独出现,它们常常与创伤史、物质滥用、慢性躯体疾病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紧密交织。我们用大量的篇幅来解析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何与解离症状、人际关系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此外,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非典型的精神病理学”,例如与宗教、哲学或艺术探索紧密相关的精神状态,这些状态在传统诊断框架中往往难以定位,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个人意义。 第三部分:治疗模式的审视与未来方向 本书对当前的治疗范式进行了审慎的评估。我们首先详细阐述了生物医学模型——包括药物治疗的机制、有效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对长期依赖药物的个体所带来的副作用和挑战的坦诚讨论。 紧接着,我们转向了心理治疗的广阔天地。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等主流疗法,还深入挖掘了叙事疗法、存在主义疗法、以及基于依恋理论的深度心理动力学干预。重点在于,每种疗法如何帮助个体重新构建其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叙事。 一个关键的论点是“康复不等于痊愈”。本书推广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康复观,即康复是学会与自己的心智状态共存、整合破碎的经验、并重新参与生活的能力,而非仅仅消除所有症状。 第四部分:社会支持、污名化与倡导 最后一部分关注精神健康议题的社会维度。书中揭示了系统性的“污名化”(Stigma)是如何渗透到就业、住房、人际关系乃至医疗体系内部的。作者通过政策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了歧视如何成为阻碍康复的巨大社会障碍。 本书强调了同伴支持(Peer Support)的价值。亲历者通过分享他们的生存智慧,能够提供临床医生或家属难以企及的共情和实用策略。 《迷雾中的回响》最终落脚于对未来精神健康系统的期许:一个更具人性化、更侧重整体福祉、更愿意倾听个体独特声音的系统。它呼吁社会各界——从政策制定者到普通公众——以更开放、更负责任的态度,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乎人类心灵尊严的对话中来。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以及任何希望深化对人类精神世界复杂性理解的普通读者。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阅读旅程,旨在唤起理解而非审判,促进对话而非隔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太陽奈克
 
  1995年生,17歲那年因著各方壓力得精神分裂症。大學總共重考兩年,並不是因為考不好重考,而是在考試期間都去住院了,所以連考都沒考。2014再次確診為思覺失調症。發病時一度因為藥物的副作用,長成100多公斤的大胖子。曾經很絕望。花了近七年的時間,靠著沒有中斷用藥和妥善處理疾病的方式,身心各方面才臻於穩定。現為斜槓工作者。
 
  認為人生不需要大富大貴,生命需要留白。注重心靈真實的對話,渴望與內心痛苦的靈魂接觸。暗戀村上春樹的文風、羨慕亨利.梭羅的生活。
 
  著有《加太的青鳥》、《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繪者簡介
 
曾以信
 
  非常開心的合作,感謝太陽奈克邀請我參與這次插圖的製作,讓我有機會在討論與繪畫中提煉畫面。同時也重新感受了這個故事,是個很棒的故事。希望筆下的顏色也能傳達在太陽奈克字句中看見的溫柔與堅定。
 
太陽奈克
 
  在每張圖下筆前,我會仔細思量書中的這段文字,配圖是否適合。帶有強烈情感的段落,總是會有畫面,而我只是把腦海的圖以插畫表現出來。希望圖的呈現,能讓你們覺得更容易閱讀此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在「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之間 張崑將  002
推薦序
讓故事自己說話 胡心慈 006
推薦序
新時代真的來了嗎? 方俊凱 008
作者序
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太陽奈克 010
 
序章 小盒子 018
 
第一章030
第二章041
第三章045
 
來自正常的笑意 050
 
第五章057
第六章064
第七章074
第八章077
第九章085
第十章101
第十一章108
第十二章136
第十三章 142
第十四章 149
 
罪愛 154
 
羔羊把刀子放進我沉默的手裡 176
 
第十七章 183
第十八章 196
第十九章 214
 
於是,悲鳴響起 222
 
第二十一章 227
 
終章 243
後記 255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3270
  • 叢書系列:大好文學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之間
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這是我看過太陽奈克的第二本小說,繼第一部處女作《加太的青鳥》探索思覺失調症的心靈世界,這部《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透過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主角「誠豐」渴望愛情,表現出與愛戀對象「許思牧」若即若離的情愫,似乎也隱喻表達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如果前一部作品是「入乎其內」,這部作品可以是「出乎其外」,前一部探索一位「急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時在心靈上的虛與實、現實者與超越者(上帝)的心靈對話;這部作品則走出醫院的外面世界,嘗試過著一般人的生活,甚至也渴望談個純真戀愛,無奈卻不知不覺墮入「失去調控」自我的深淵無法自拔。當然「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只是勉強區分,作品都涉及裡裡外外世界的出入之間,只是偏重程度的問題。
 
  看太陽奈克這部作品,讓我聯想到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的回聲女神厄科愛戀美男子納西瑟斯的情愛故事。厄科本是山嶽女神,且有能言善道的本事,但也因言得禍,被天后赫拉懲罰無法主動言語,使其永遠不能表達自己的本意,只能說出他人最後一句話回應,這個詛咒要等到厄科遇到真心喜愛的人才能解除。問題是當厄科真的碰到所愛的美男子納西瑟斯時,卻又無法表達愛意,而被拒絕。拒絕愛意的美男子納西瑟斯下場也不是很好,因長得太美了,在一日望著水中倒影時,終至自戀而死,死後化為水仙花。太陽奈克這部《精思戀之罪》的男女主角,正有想要表達愛意卻無法完整表達,想要突破自己卻又遇到重重阻礙(可視為詛咒)。自我矛盾、自我突破、自我迷戀、解消自我、超越自我……等等「認識自我」的命題,從來就是人類千古的哲學課題,這篇小說當然也不逃離自我剖析的心理小說。
 
  全篇小說藉著主角誠豐與愛慕的對象許思牧參加兩個營隊,這兩個營隊的設計很具巧思,因為一個是去鄉村雙語營中與天真孩子的相處,一個是參與跟主角有類似症狀的精神療養院的病患們。前者的孩童世界是天真無邪,根本沒有「正常」、「不正常」的觀念,也隱喻價值觀尚未受大人污染的天真浪漫的純真世界(孩子純真之美),另一是被與世隔離的精神病患場所(皺紋之美),這些病患活在自己的世界,與其說他們被世界隔離了,不如說他們自己將世界隔離,不想受污染。兩個世界說穿了,其實都有共通交集的世界,即懷有人的原初精神世界。思覺失調就是這樣的一個精神世界,他有時需回歸現實的自我,有時又不自覺回到本真的自我。認真想,人本來就有多重的自我與多重的世界,誰是正常,誰是不正常,或者說「不正常的正常」、「正常的不正常」本都是自然世界的常態。
 
  這部小說要看到最後才能顯示作者敘述的藝術性,也才能明白恍惚中似真似幻的過程中,既有背叛與歸屬、罪惡與純真、真情與情慾……之間的拉扯,加上疫情等於加深了人們對於思覺失調者的誤解,終究抵不過現實人間的殘酷事實。信仰與純真的世界,本來就是在一般世界中是「超現實」的,只有生命不斷淬練,信仰不斷受考驗,才能用文字道出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帶有希望與掙扎的美學韻味。
 
  很高興太陽奈克總是不吝將其未刊而新出爐的作品給我先睹為快,讓我也比較能深刻地認識思覺失調者的精神世界。我也一直深信寫作本身就有一種療癒的作用,不僅可治療自己,當然也可療癒他者。相信以太陽奈克勤於筆耕的意志及其才華,未來關於思覺失調系列的第三部曲、第四部曲……也將一一問世,在「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之間游刃有餘,這不僅對思覺失調者本身而言是個福音,也對外者如何看待思覺失調者是個福音,當然對於一個缺乏思覺失調課題深入探討的文學界更是個福音。
 
推薦序
 
讓故事自己說話
胡心慈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認識太陽奈克至今八年,從課堂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到後來亦師亦友的關係,很高興一直可以成為他的作品的前幾名(不知是不是第一名?)讀者,有時甚至是在文章才寫一半或剛成形就能讀到熱騰騰的文稿,心裡非常欣慰與感動。他一直把我擺在一個重要位置,某種程度,也圓了自己從小一直立志要當作家、 國文老師的夢想。
 
  當年因為接觸到非常非常善良的特殊生,讓我辭職(國文老師)、賠公費去進修特殊教育,繞了一大圈,仍然慶幸自己有一點文學底子,在各種實證化研究與結構化教學背後,仍要有一顆柔軟易感的心,才能真實的教「人」而不是教「書」。
 
  比起前一本《加太的青鳥》,太陽奈克的《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更會說故事,一個帶著淡淡哀愁的故事。也更善用譬喻法,把看似跳針的情節最後圓滿串起來。他不想說教,我也不想說教,讓故事自己說話!好多善良的人,可是卻讓無心的舉動刺傷另一顆千瘡百孔的心;好多美好的人,卻組成一幅矛盾的畫面!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張力,我相信每一個正在閱讀本書、本文的讀者,會默默地在這中間找到自己的位子,更理解自己該上演哪一齣戲碼、扮演什麼角色—當有一位思覺失調的朋友從你身旁走過。
 
推薦序
 
新時代真的來了嗎?
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讀完太陽奈克的《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想起我無數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戀愛苦難與幸福!雖然幸福的比較少,但終究還是有的。只是,真的不容易啊!
 
  精思戀之罪,到底是那一種罪呢?是法律上的?是宗教上的?還是倫理上的?是污名化的?是無知的?還是時代的無奈?
在生物精神醫學越來越發展的時代,精神醫學專家越來越明白思覺失調症的病因與病理,也因此台灣將一百年前精神分析學派盛行時期訂名的「精神分裂症」,依照生物精神醫學時代的科學實證基礎正名為「思覺失調症」,目的不在於改名而已,而是在宣告一個有療癒希望的新時代來臨。
 
  藥物的治療,不一定能轉變一切不幸,因為藥物治療的成效,一樣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妥善持續用藥。完整的治療,會帶來生命轉變的機會,就像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壓患者,在妥善的治療後,一樣有機會過著如同沒有生病的人的人生。只是,思覺失調症病人所期待那如同沒有生病的人的人生,著實是困難重重。
 
  我有不少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下,完成了學業、努力地工作、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然而,真的在感情上能夠順利進行,甚至被祝福,組織一個家庭,的確是非常少,甚至有人在感情挫折之後痛恨自己背負著這個疾病,不願意再治療,導致生命再度陷入困境。
 
  《精思戀之罪》的結局,真實地讓人感覺唏噓。但是現在已經是精神藥物治療高度發展的時代,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妥善的治療後,有機會從病人變成沒有病症的人,一樣有機會能夠享受幸福的人生。
 
  我期待,新的時代真正來臨!也祝福作者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序
 
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
太陽奈克
 
  「精神分裂症」在台灣於二○一四年正名為「思覺失調症」,在《精思戀之罪:一個思覺失調症者的獨白》書中會以兩個病名交互使用,是因為筆者是二○一二年發病的,那時還稱為精神分裂症。
 
  本書取材自奈克真實的生命,故事內容全無他文參照。奈克確實於大學期間連續兩年暑假擔任雙語營輔導,也曾經和台大精神紀實推廣社的夥伴去慢性療養院做活動。
 
  有人曾經問奈克說:「你怎麼能向大眾證明你的故事是真的?」老實說,第一本著作《加太的青鳥》和這本《精思戀之罪》都有參雜些憑空創作的元素在裡頭。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你,《加太的青鳥》真實比創作是七比三,而這本書是五比五。其中有部分會說是創作的原因是:一個角色的故事,可能是由現實二、三個人所混成。真實的定義是:這些東西在我寫出來的那刻,我的大腦告訴我是真的發生過的。
 
  可是生命故事不應該以「是不是真的?」為前提,一方面有隱私的考量,一方面人們對於真實社會案件來說,比較願意聽故事。我的初衷是希望讀者能瞭解一些不適應於社會的障礙者的心聲,真實的比例有幾成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我無意批判也無意論定,前幾年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開播,成為大眾的關注。男主角思聰於第二集尾,第三集初,播出思覺失調症在疾病的困擾下,綁架幼兒園兒童,並有黑黑暗暗的場面。在後面的部分影集,思聰拿著打碎的大玻璃,流著血走近思悅,並去到醫院做一些令社工師防禦(大眾看得緊張)的舉動。我曾於導演的座談會上提出劇中還是有描寫一些思覺失調者讓人感覺暴力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我們只是想表達這是一個個案的故事,不代表所有思覺失調者。
 
  是的,我的確很感謝這部影集成功讓大眾看到思覺失調症,但我非常難過劇中的部分片段,會讓想理解這個疾病的人,又多一層面紗。一本小說就跟一部影集一樣,如果要寫帶有社會汙名的弱勢族群,不能只是跟大眾說:「這是一個個案,不能代表所有弱勢領域的人」。因為只有我們的影集或書是浮在檯面上,普羅大眾只能從這些可看的媒體去認識到這群弱勢,我們所使用的每一詞、每句話和每個鏡頭,都會變成其他人理解這個帶有汙名疾病族群的橋樑,必須非常謹慎小心。而且使用暴力來令人害怕也不是大多數思覺失調者的常態,身為橋樑的我們更應該審慎。
 
  不過我知道《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編劇和導演,是想寫暴力下的非暴力,無奈中的盼望,我內心是感恩的,只怕有人誤解這份美意。
 
  資本主義下的世界,是有經濟地位、社會階層的。若你處在一個相較安逸舒適的環境,請相信我,閱讀此書能給你不少生命上的啟發。若你被不能立刻解決的壓力壓抑著,請相信我,閱讀此書能給你一點力量。
 
  《精思戀之罪》一書,是用病人的角度來描寫對社會精神案件的感受,以及描寫一個思覺失調者渴望愛與被愛的過程。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是深深地渴望被愛以及愛的,不理解卻又存在的悲歌是最令人難受的。台灣是一塊美麗、溫暖的寶地,願人們的心與心同響,唱起公義的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人際關係的疏離感上,觸及了一個非常核心的痛點。書中對於「被理解」的渴望與「註定無法被完全理解」的絕望,描寫得入木三分。主角與外界的互動,常常不是因為意見不合,而是因為彼此處在完全不同的認知維度上,這種無法溝通的鴻溝,比任何爭吵都來得更令人無助。我看到那種試圖靠近,卻又被無形牆壁阻擋的挫折感,那種「我明明說得很清楚,為什麼你們聽到的卻是噪音?」的孤寂,非常貼近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感受到的原子化狀態。它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本身,更是關於「異於常人」之後,如何與世界共存的終極難題。讀完後,我花了點時間整理思緒,因為它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默契」和「共識」,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多麼奢侈的渴望。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溫柔地提醒了我們,去關注那些被主流社會不經意排斥在外的聲音,並試著去聆聽那份「不一樣」的真實。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在遣詞用字上展現了令人驚豔的功力,這點真的讓我非常佩服。儘管主題是如此的尖銳與黑暗,但文字本身卻有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冷冽美感。那種將痛苦轉化為意象的能力,是少有作品能達到的高度。舉例來說,當描述某種幻覺時,他用的比喻往往不是直接的恐懼,而是某種極度美麗卻又致命的自然現象,這種強烈的對比,讓讀者的感官受到了雙重衝擊。這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高度提煉後的「藝術化表達」。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特定群體發聲,更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創作。它證明了即便是面對最難以言喻的個人經驗,依然能找到極致精煉且具有美學價值的表達方式。對於那些追求文字雕琢和情感深度兼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後蘊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忐忑的心情。坦白說,我對「思覺失調」這個主題並不陌生,身邊也有過相關的接觸經驗,但總覺得外界對這個群體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新聞報導或刻板印象的層面,少有機會能深入到當事者的內心世界去體察。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定位是「獨白」,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不會太過沉重,會不會只是單純的控訴或情緒的宣洩?不過,真正開始閱讀後,我發現它遠比我想像的要細膩得多。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描寫,那種細微的感知差異,那種「大家看得到,我卻看到不一樣東西」的恐懼與掙扎,描寫得非常真實且具體。它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而是非常誠實地呈現了那個世界的運作邏輯,那種邏輯對我們來說或許荒謬,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是唯一真實的依據。這種「在極度清晰中又帶著某種失焦」的敘事風格,讓我幾乎無法放下書本,因為我太想知道,在下一個轉角,那個「聲音」或「影像」會帶領主角走向何方。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節奏感非常強烈,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跳躍的。它不像傳統的長篇小說那樣,擁有平穩的起承轉合,它更像是幾段突然被捕捉到的、高頻率的電波信號,時而清晰,時而斷續,讓讀者必須全神貫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脈絡。特別是在描述那些意識流的片段時,那種語言的破碎感和重複性,讀起來其實對閱讀能力是個不小的考驗。我花了幾次深呼吸才真正進入那個狀態,去接受那種「不連續性」才是敘事的核心。但一旦你被它吸進去了,那種體驗是無可替代的,它強迫你拋棄掉慣有的線性思維。這本書的優點或許不在於情節的「好不好懂」,而在於它成功地「複製」了一種心智狀態。我會推薦給那些不害怕挑戰、喜歡嘗試非傳統敘事結構的讀者,它不是一本用來放鬆的書,它更像是一場需要投入全部心力的心智鍛鍊,讀完之後,你會對「真實」這個概念產生更深層次的質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就讓人有點心頭一震。那種色調的運用,黑白之中夾雜著幾抹近乎刺眼的鮮紅,線條的處理也相當破碎、扭曲,非常有視覺衝擊力。我個人是個對美術設計比較有感覺的讀者,所以光是這點,就讓我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它不像一般市面上那些溫暖、平易近人的封面,它給人一種疏離感,甚至帶著一絲危險的氣息,彷彿你還沒翻開書,就已經被拉進了某種極端的情緒漩渦裡。這處理手法非常大膽,但也成功地在茫茫書海中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覺得創作者在視覺語言的選擇上,花了相當多的心思去營造一種「非常態」的氛圍,這種不尋常的美學,絕對是吸引像我這樣追求新鮮閱讀體驗的讀者的一大亮點。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一本書連「被看見」的機會都沒有,內容再好可能也乏人問津,所以說,這封面無疑是個極其成功的行銷起手式,讓我對接下來的文字內容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與期待感,想知道這視覺上的強烈衝擊,能否在文字層面得到呼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