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電子書)

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爾.尤金
图书标签:
  • 能源
  • 页岩油
  • 电动车
  • 再生能源
  • 地缘政治
  • 战略布局
  • 21世纪
  • 能源转型
  • 全球经济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評選年度最佳圖書★
普立茲獎得主、《石油世紀》作者、白宮能源專家——丹尼爾.尤金全新力作
 
全球地緣政治大洗牌,誰能掌控能源,成為下一位世界霸主?
美國×俄羅斯×中國×中東,全面剖析後疫情時代的能源版圖及未來趨勢
 
  能源,是國際關係最核心的議題
  它能驅動世界運轉,也能引燃國家衝突
  掌握能源,即擁有主宰世界局勢的力量
 
  能源、氣候變遷及國際衝突力量的碰撞,動搖了這個世界。頁岩革命改變了美國經濟,結束能源短缺的時代。美國轉瞬間成為世界第一能源大國,顛覆全球政治的棋盤。然而對氣候變遷的擔憂,打亂了全球的推估與盤算,更對相關產業及生活方式提出質疑,加速對再生綠能的探尋。
  
  這些發展粉碎長期以來對於全球秩序的假設,一種新的冷戰出現了。俄羅斯在全球施加其影響力,與中國聯合起來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中國在努力滿足其能源需求的同時,也致力於在各方面展現其力量與影響;而一戰後底定的中東版圖,成為伊斯蘭聖戰士與革命衛隊抨擊的對象,並正努力應付因頁岩油崛起導致的油價暴跌。這些都對全球化版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丹尼爾.尤金在《全球新版圖》中揭示逐步向全世界逼近的能源與地緣政治之巨大變革,既詳盡又縝密地敘述全球領袖如何產生衝突,以及歷史如何被造就出來,是一部理解當今局勢及未來趨勢的適時之作。
 
  ★走過石油世紀,放眼21世紀全球能源新版圖:
  美國新版圖:頁岩革命翻轉全球市場,地位大躍進的美國,下一步棋怎麼走?
  俄羅斯版圖:油氣出口是對歐洲的政治籌碼,牽動俄烏戰爭,各國如何角力?
  中國版圖:因龐大能源需求,在所有面向擴大觸角,主張其版圖包括整個南海。 
  中東版圖:若石油未來數十年失去價值及重要性,中東各出口國將何去何從?
  未來路線圖:電動車、叫車和共乘的移動服務等,對石油市場構成巨大挑戰?
  氣候版圖:新政策尋求「淨零碳排」,將轉型到逐漸仰賴再生能源運作的世界。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會客室」Podcast主持人)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孫明德(台經院景氣中心主任)
  翁得元(經濟日報副社長)
 
媒體讚譽
 
  資深能源分析師丹尼爾・尤金在最新力作《全球新版圖》裡,費心解釋石油如何持續形塑這個世界……報導精彩且可讀性高,對大部頭的地緣戰略書籍而言絕非易事。——《華爾街日報》
 
  千真萬確的事實和合情合理的論點日漸少見之際,丹尼爾・尤金來救場了。這位普立茲奬得主和能源專家在《全球新版圖》一書,準備了足以擊沉一艘油輪的大量資料……對現代文明的命脈提供引人入勝的調查方向——這個世界過去的所在和未來可能的去向。讀者讀完會覺得自己就像是一位能源專家。——《今日美國》
 
  深入淺出又權威,令人印象深刻的組合。——《經濟學人》
 
  《全球新版圖》透過能源、國家競爭、技術進步和氣候變遷威脅迫近等角度,對近代(不僅近年)地緣政治發展進行萬花筒式調查……談到石油和天然氣,現在和未來幾十年的世界能源供應主流,能源研究巨擘IHS Markit副主席尤金最是厲害。即使是熟悉美國「頁岩風潮」的讀者,在他重述那些粉碎頁岩、引發革命的先驅者故事裡,也能有新的收獲。俄羅斯,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有如過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以及中國因能源而進軍南海,都花了尤金許多篇幅……本書是研究深入、可讀性高的精彩作品。——《外交政策》
 
  《全球新版圖》是國安專家或想成為國安專家的必讀書目。為什麼?因為大部分國安人員雖對特定的問題和地域具有深厚的理解,卻未能全盤掌握世上最緊迫的議題。在《全球新版圖》,尤金展現出對全球議題的熟稔度。他回顧重要國家和國際聯盟的歷史關鍵決策,以及機會創造和丟失的拐點,帶我們進入今日的地緣政治環境。在他的敘述當中,讀者可以更廣泛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觀點、他們的領導人在新世界秩序的目標,以及這兩個因素如何影響各國如今的行動……幫你自己一個忙,拜讀這本書。你會慶幸你讀了。——《塞佛報告》(Cipher Brief)
 
  《全球新版圖》的核心談的是權力:既是能驅動汽車、曳引機、遠洋船隻,讓工廠開工和照亮城市的燃料動力;也是政治權勢,各國用來推動其經濟向全球市場開放;或更傾向保護主義和孤立,可用來影響鄰國貿易模式,並用來發動戰爭,或者努力與世界其他地區追求和平繁榮共存。——《休士頓紀事報》
 
  清晰透徹地綜述了全球能源及其失調之處。——《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尤金這本書很吸引人且經過精心研究,令人愛不釋手……是必讀之作。大師出品的又一本好書。——《科克斯書評》(Kirkus)
 
  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大師授課班。——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全球新版圖》獲能源界最高文學獎,是因為對能源及其如何影響人類事務做了深入調查研究和詳實評估。這也是我們預期丹尼爾・尤金在敘事和寫作品質上會有的非凡成就。  ——美國能源協會,頒「年度能源作家」奬給丹尼爾・尤金
 
  這應當是美國總統拜登團隊上任前的必讀書目。——海軍上將詹姆斯・史塔萊迪(James Stavridis)
能源革命的時代:地緣政治、技術競逐與未來的選擇 當前世界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轉型浪潮之中。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牽動全球經濟結構、國家戰略安全與地緣政治平衡的深刻變革。從傳統化石燃料的深度依賴,轉向以低碳、清潔為核心的新能源體系,其間的過渡充滿了複雜的挑戰與重塑的機遇。 本書深入剖析了當代全球能源格局的演變軌跡,聚焦於影響未來數十年世界秩序的關鍵驅動力。我們將探討技術突破如何從根本上顛覆既有的能源供應鏈,以及各主要國家如何利用這些轉變,試圖確立其在「後化石燃料時代」的主導地位。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範式的確立 傳統上,石油與天然氣不僅是主要的能源來源,更是國際權力分配的核心槓桿。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壓力日益加劇,以及技術創新的加速,這一舊有秩序正顯現出結構性的裂痕。 一、傳統能源的戰略困境: 我們首先審視了傳統化石燃料生產國所面臨的兩難局面。一方面,全球對能源安全的即時需求仍依賴穩定供應;另一方面,國內外對減排的壓力迫使它們必須進行痛苦的能源結構調整。這段分析將詳細考察中東、俄羅斯以及北美在能源轉型初期所採取的不同戰略路徑,以及這些選擇對其內部經濟穩定和對外影響力的長期影響。例如,那些過度依賴單一能源出口的經濟體,如何在能源價格波動與「脫碳」浪潮的雙重夾擊下尋求經濟多元化的出路。 二、可再生能源的崛起與挑戰: 太陽能、風能的成本快速下降,已使其在許多地區具備了與傳統能源競爭的經濟效益。然而,間歇性、儲能技術的瓶頸、電網基礎設施的升級需求,以及關鍵礦物供應鏈的集中化,構成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必須克服的系統性障礙。本書將系統性地評估當前儲能技術(如電池、抽水蓄能、氫能)的成熟度與商業化進程,並分析不同地理區域(如高緯度、沙漠地區)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其最適合的清潔能源組合。 三、電氣化浪潮的基礎設施重塑: 能源消費端最顯著的變化是「電氣化」。這不僅限於交通領域,更擴展至工業製程和建築供暖。這場轉變對電力系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更靈活、更智慧、更具韌性的電網。我們將深入探討智慧電網技術、虛擬電廠(VPPs)的發展,以及如何平衡能源轉型的「速度」與「安全」之間的關係。基礎設施的升級需要龐大的資本投入與長期的政策穩定性,這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能源轉型決心的重要指標。 第二部分:技術與資源的競逐:新時代的戰略制高點 未來的能源戰略將不再僅關注油氣田的控制權,而是轉向對新興技術標準、關鍵材料供應鏈的掌握。這場競爭的本質,是定義下一個世紀的工業標準與技術領導權。 一、關鍵礦物的地緣政治: 鋰、鈷、鎳、稀土等用於電池、電動馬達和風力發電機的關鍵礦物,其供應鏈正成為新的戰略熱點。這些資源的地理分佈極不均衡,且其開採、加工和提煉過程往往高度集中於少數國家。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關鍵礦物的儲量分佈、主要的加工節點,以及各國如何試圖通過戰略儲備、簽訂雙邊協議或推動本土替代技術來規避潛在的供應鏈風險。對這些「未來燃料」的控制權,將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二、氫能的戰略定位與區域布局: 氫能,特別是綠氫,被許多國家視為解決難以電氣化的重工業(如鋼鐵、水泥)和長途運輸脫碳的關鍵途徑。我們將剖析不同類型的氫能(灰氫、藍氫、綠氫)的成本結構與環境效益,並評估國際間在氫能標準制定、運輸管道建設及大規模生產技術(如高效電解水技術)上的角力。氫能走廊的建立,正成為重塑區域能源貿易格局的新興地緣板塊。 三、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現實地位: 儘管可再生能源是重點,但對於需要維持高強度工業產出的國家而言,CCUS技術被視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最後一哩路」。本書將客觀評價CCUS技術在成本、規模化部署和長期封存可靠性方面的現狀,並探討其在能源轉型中扮演的「橋樑角色」爭議。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與區域衝突的交織 能源轉型並非在真空狀態下發生,它與現有的國際體系、區域安全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獲取權緊密相連。 一、氣候外交與國際合作的張力: 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下,國際社會的合作與分歧並存。富裕國家在技術轉移和氣候融資方面的承諾,與發展中國家對「能源貧困」和發展權的訴求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彌合的鴻溝。本書將分析《巴黎協定》框架下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實施進度,以及由氣候議題引發的貿易摩擦(如碳邊境調整機制)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 二、能源安全概念的再定義: 傳統的能源安全強調進口來源的多樣化和戰略儲備。在新興能源體系下,安全的概念轉向對電網韌性、關鍵技術的獨立性以及供應鏈的「去風險化」的關注。我們將探討當能源來源變得更加分散(分布式發電)時,國家如何維護電網的穩定性,以及如何應對針對能源基礎設施的新型網絡攻擊威脅。 三、能源轉型中的社會公正與政治穩定: 能源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傳統能源產業的就業崗位流失、能源價格上漲對弱勢群體的衝擊,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謹慎處理「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本書將考察不同國家為確保轉型過程中社會公平所採取的政策工具,以及能源轉型對特定資源豐富地區(如煤礦區)的結構性影響。 總而言之,當前是一場多維度的能源競賽,它要求國家在技術創新、資源佈局、國際協作與內部社會穩定之間進行精妙的平衡。理解這些複雜的相互作用,是把握未來全球政治經濟走向的關鍵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尤金  Daniel Yergin
 
  1947年出生於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博士,並曾於哈佛大學任教,是能源、國際政治和經濟學各領域備受推崇的權威,現為標普全球(S&P Global)副董事長。曾任全球知名的資訊與研究公司IHS Markit副總裁、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布魯金斯學會董事,創辦劍橋能源研究公司,並長期擔任美國總統的能源顧問。
  
  1991年出版《石油世紀》(The Prize)一書,暢銷全球,發揮巨大的影響力,成為尤金的成名之作,並獲得普立茲獎。另著有《粉碎的和平》(Shattered Peace)、《能源未來》(Energy Future)、《能源大探索》(The Quest)、《制高點》(Commanding Heights)等書。
 
譯者簡介
 
季晶晶
  
  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曾任加拿大RBC銀行西溫分行營運襄理,返臺後轉任編譯,譯有《價值主張年代》、《從0到1》、《顧客大反擊》、《永不滿足:我的家族如何製造出唐納.川普》(合譯)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地緣政治的復仇:評尤金的《全球新版圖》  郭崇倫
引言
 
美國新版圖
第一章  天然氣谷底翻身 
第二章  頁岩油 
第三章  製造業復興 
第四章  新天然氣出口國 
第五章  封閉與開放:墨西哥和巴西 
第六章  輸油管戰役 
第七章  頁岩時代 
第八章  地緣政治再平衡 
 
俄羅斯版圖
第九章  普亭大業 
第十章  天然氣危機 
第十一章  能源安全衝突
第十二章  烏克蘭和新制裁 
第十三章  石油和國家 
第十四章  反制 
第十五章  向東轉 
第十六章  心臟地帶 
 
中國版圖
第十七章  兩國集團 
第十八章  危險之地 
第十九章  三個問題 
第二十章  待後人發揮聰明才智
第二十一章  歷史的角色 
第二十二章  油和水? 
第二十三章  中國新寶船 
第二十四章  審慎行事的試煉 
第二十五章  一帶一路建設 
 
中東版圖
第二十六章  沙中線 
第二十七章  伊朗革命 
第二十八章  波灣戰爭 
第二十九章  區域冷戰 
第三十章  伊拉克的掙扎 
第三十一章  對抗之弧 
第三十二章  「東地中海」崛起 
第三十三章  解決之道 
第三十四章  石油衝擊 
第三十五章  奔向未來 
第三十六章  大流行病 
 
未來路線圖
第三十七章  電動車 
第三十八章  機器人登場 
第三十九章  呼叫未來 
第四十章  汽車科技 
 
氣候版圖
第四十一章  能源轉型 
第四十二章  綠色新政 
第四十三章  再生能源 
第四十四章  綠能氣象 
第四十五章  「能源轉型」對開發中國家的意義為何? 
第四十六章  能源結構變化 
 
結語 混亂的未來 
後記 零碳 
附錄 南海四魂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5967
  • EISBN:978957086635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地緣政治的復仇:評尤金的《全球新版圖》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會客室」Podcast主持人)
 
  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地圖書,但不是只有一張地圖,而是包括了很多張不同的地圖,有「美國新版圖」、「俄羅斯版圖」、「中國版圖」、「中東版圖」、「未來路線圖」、「氣候版圖」等等,尤金攤開一張張地圖,指點我們未來能源的方向。
 
  尤金以《石油世紀》(The Prize)成名,討論一百五十年來地緣政治與石油產業的糾結關係,可是最近幾年新科技與新概念甚囂塵上,似乎已經根本顛覆了傳統的影響,譬如:不燒汽油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採用新方式開採頁岩油的美國,一躍成為超越沙烏地與俄羅斯的全球第一產油國。
 
  還沒有讀這本《全球新版圖》之前,聽說尤金是在去年完稿,我本來以為他是在強調新科技與新環境對石化燃料的影響。可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後,地緣政治又回來了,俄羅斯憑藉著能源為武器,希望裂解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
 
  我是抱著挑戰尤金的心情,帶著問題意識,翻閱這本書:「你這麼強調新能源的開發,無論是頁岩油,或是未來轉型到再生能源的電動車、人工智慧,還有氣候衝擊的新因素,但是二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整個世界重新又回到傳統的石油戰爭,你是不是搞錯重點?」
 
  但是尤金在這本書中,早就把俄羅斯的能源企圖,用超過五十頁的篇幅,交代得清清楚楚。他斬釘截鐵地說:「石油與天然氣對俄羅斯的振作和經濟至關重要,也提供軍事力量之外的方式來投射該國的實力」,好像已經預見了普亭在烏克蘭戰爭中,除了坦克飛彈,同時也運用能源武器。
 
  在俄羅斯建立起與歐洲天然氣交易關係的同時,我們看到地緣政治因素無處不在。華府反對建立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拒絕輸出特殊專用的鐵管;後來俄羅斯自己做,建成北溪一號,想要再蓋北溪二號的時候,美國反對得更厲害。
 
  川普政府提供烏克蘭數十億元軍援,但條件是北溪二號必須停工,歐洲國家都懷疑這是為美國正發展出來的頁岩油與液化天然氣找市場。最後北溪二號雖然完工,但因俄烏戰爭爆發,始終沒有拿到使用許可,現在遭到廢棄,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垃圾。
 
  但是尤金提出了一個經典的問題: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氣,兩者相互依存,究竟這是俄羅斯用以發揮影響力的工具,還是地理關係所決定,互惠互利貿易關係的一環?如果兩者皆是,平衡點在哪裡?
 
  今年二月底烏戰爆發以來,西方同仇敵愾,對俄羅斯制裁。但是否要杯葛俄羅斯的原油與天然氣,歐盟內部卻發生分裂:不依賴俄國能源的英國與北歐強調一定要制裁,斷絕俄國金流;但德國卻有遲疑,雖然同意在今年年底前完全禁止從俄羅斯原油進口,但是俄羅斯天然氣占進口的四○%,尤其德國產業非常依賴北溪一號運送而來的天然氣,很難主動斷絕。
 
  烏戰全面開打後,烏克蘭與美國給歐盟的壓力越來越大,德國也開始加快接收天然氣,希望能夠儲存足夠的天然氣,作為冬天應變所需,目前已完成預定目標的八○%。
 
  俄羅斯本來是想留著天然氣作為最後的能源武器,可是看到德國儲氣,當然知道歐盟在打什麼算盤。於是從今年七月開始,就藉北溪一號歲修、等待從加拿大運至渦輪發動機等種種理由,間歇停止或減供天然氣。終於到了九月二日,G7國家對俄羅斯出口原油設置價格上限,普亭忍無可忍,無限期停止北溪一號的供氣。
 
  俄羅斯深知,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團結的北約,它贏不了烏克蘭戰爭,所以必須在其內部搞分裂;而天然氣的供應,就是歐盟的罩門。眼看著天然氣的價格,漲成去年的十倍,歐洲民怨沸騰,各國政府只好祭出巨額補貼紓困方案,這又導致通膨遽增,更加天怒人怨。
 
  也許有人會問,戰爭結束之後,最後如果俄羅斯一敗塗地,撤軍求和,歐洲能源版圖可否回到從前?事實上,所有歐洲國家經過這個教訓後,清楚地認知到安全的風險,以後很難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我們最近看到,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阿爾及利亞,希望從北非加快引入天然氣;德國在北海設置海上天然氣接收站,希望引入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歐盟還在與中亞國家交涉,要加大引入亞塞拜然天然氣,以及開始輸入哈薩克原油,都是在做分散供應的打算。
 
  同樣的,俄羅斯也在往東轉,加強與中國的能源供給關係,雙方簽訂了為期三十年、價值四千億美元的大單,中國一下子就成了俄羅斯天然氣外銷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德國。中國還將為西伯利亞輸氣管提供融資,二○一九年十二月完工輸氣,今年九月十五日普亭與習近平舉行高峰會,敲定第二條經過蒙古的輸氣管,普亭高興地說,中國市場要比整個歐洲市場都大。
 
  一些書評不滿尤金在《全球新版圖》中提出太多架構:又是不屈的創業精神、全球強權政治、氣候危機,甚至還有科技經濟,批評他沒有定見,但是我卻認為他心裡還是把地緣政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因為幾年前,全球暖化與再生能源蔚為風潮,他不能不在書中交代,可是打從心裡,他是不以為然的,就像是尤金對大石油公司「不務正業」去投資風能與太陽能產業一樣,嗤之以鼻,堅持這最多做到的是能源的轉換,而不是能源的替代。
 
  但書出版後,沒有人料到的是,地緣政治竟然藉俄羅斯入侵,重新復活,倔強地占據舞台的中央,拒絕讓位給頁岩油革命、再生能源與電動車。
 
  台灣不是產油國,而以半導體見長,但讀著尤金的書,看他描述大石油公司在地緣政治夾縫中如何生存,很容易把石油換成半導體,讀者同樣可以從地緣政治的爭奪當中,得到未來的啟發。
 
引言(節錄)
 
  本書談的是能源和地緣政治劇變而形成的全球新版圖,也討論這個新版圖會將我們帶往何方。地緣政治涉及各國之間的權力平衡和緊張關係的變化。能源反映出全球供應和流量的深遠變化,主要成因是美國的能源地位明顯改變,以及再生能源和新氣候政策的重要性愈來愈高。
 
  這裡涉及不同的作用力。一是各國的力量,背後因素包括經濟、軍事實力和地理位置;雄才大略和精心擘畫;懷疑和恐懼;偶發和意外。另有其他力量,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來自風力和太陽能,來自原子分裂,也來自尋求重塑全球能源體系、以氣候為名邁向淨零碳排(net zero carbon)的政策。
 
  這是一個動態的格局,不斷變化,追蹤並非易事,又因為二○二○年席捲中國和全球的新冠疫情帶來重大傷痛和人類苦難,變得益發複雜。疫情重創世界經濟,擾亂地方和全球商業,衝擊就業和企業,使許多人陷入貧困,導致世界經濟陷入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大幅增加公共債務,加劇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並在全球能源市場造成大動盪。
 
  本書尋求呈現和解釋此一新版圖。頁岩革命如何改變美國的世界地位。新冷戰是如何和為什麼在一方是美國、另一方是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成形,以及能源在各國扮演的角色。美中關係如何快速地──且可能危機四伏──由「接觸交往」變成「戰略對抗」。供應全球石油達三分之一的中東,基礎有多不穩定。超過百年,眾所熟知的石油和汽車的生態系統,現下如何遭遇移動革命的挑戰。氣候變遷的隱憂如何重塑能源格局,以及受到廣泛討論的「能源轉型」,由化石燃料進入再生能源是如何發生的。
 
  「美國新版圖」闡述未曾預料到的頁岩革命,此事改變美國的地位,顛覆世界能源市場,全球地緣政治重新洗牌。頁岩油和頁岩氣顯是二十一世紀截至目前最大的能源創新。風力和太陽能都是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的創新,雖然到前十年才顯現出本事。美國已一舉超越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產國,現在也是兩者的主要出口國之一。
 
  儘管部分政壇人士想禁頁岩油,但頁岩革命催動美國經濟成長,強化美國貿易地位,提振投資並創造工作,而且降低數百萬消費者的電費帳單。支援頁岩油的供應鏈遍及全美各地,實質上廣及每一州,甚至能在禁止開發頁岩油的紐約州創造工作機會。
 
  自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開始,美國因為仰賴外國供應,一直覺得自己有弱點。但如今美國能自給自足且成為出口國,地緣政治影響力擴大,能源安全提升,外交政策擁有更大的彈性。不過,新得來的自信有其侷限,因能源仍是全球緊密關連的產業,上述變化只是各國關係整體脈絡的一部分。此外,當疫情使美國陷入新危機,頁岩已經開始尋找下一場「大變革」。
 
  「俄羅斯版圖」談能源流向、地緣政治競賽、三十年前蘇聯解體引發懸而未決的邊界爭議,以及普亭試圖恢復俄羅斯超級強權地位等種種因素交互作用下,創造出來的易燃局勢。俄羅斯也許是「能源的超級強權」,但財務上仰賴油氣出口。如同蘇聯時代,油氣出口引發有關俄羅斯恐將對歐洲擁有政治籌碼的激烈爭論,但因歐洲和全球油市出現變化,潛在籌碼不復存在。
 
  蘇聯突然分裂為十五個獨立國家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尤以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最麻煩,為了天然氣,衝突一觸即發。俄羅斯在二○一四年兼併克里米亞後,雙方的拼搏移至烏克蘭東南部戰場。那場戰爭──具體而言是對抗俄羅斯坦克入侵的美國軍援被扣──引發美國眾議院彈劾唐納.川普,但他後來獲參議院無罪開釋。
 
  美俄關係降至一九八○年代初期蘇聯時期以來未曾見過的敵對狀態。在此同時,俄羅斯「重返」中東,並「策略轉向」中國。莫斯科和北京一致主張「絕對主權」,反對它們譴責的美國「霸權」。雙方剛萌芽的關係也有其務實考量:中國需要能源,而俄羅斯需要市場。
 
  「中國版圖」植基於它所謂的「百年恥辱」,以及其全球經濟和軍事實力在過去二十年扶搖直上,因即將躍居全球最大經濟體(在某些方面已經是)而產生的能源需求。中國在所有面向擴大觸角:地理、軍事、經濟、科技和政治。這座「世界工廠」尋求往價值鏈上游移動,成為本世紀新產業的全球領導者,促使歐洲和美國的警鈴大作。中國也主張它的版圖包括幾乎整個南海,這是全球最關鍵的海洋貿易路線,現成為與美國產生戰略對抗的最尖銳爭執點。能源是主權聲索的重點。
 
  中國倡議一帶一路,是為了重畫亞洲、歐亞及更遠地區的經濟版圖,將「中土」置於重新排列過的全球經濟正中央。這是為了確保中國製品會有市場,中國能取得所需能源和原物料。但一帶一路主要是一項經濟計畫,或者如同批評者所言,是一項地緣政治計畫,旨在創造出全新的中國秩序?
 
  能回溯至本世紀初的「世貿組織共識決」(WTO consensus)已然失效。批判中國成為團結凝聚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力量,兩國國安系統逐漸將對方視為未來敵手。但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很不幸地顯示兩國的經濟整合和相互依賴程度比許多人認知的更高,它們仰靠彼此共創全球繁榮。不過現實面不那麼重要,因為疫情使得互不信任的程度升高,要求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脫鉤」的呼聲愈來愈高。
 
  因為帝國崛起又沒落,中東的地理界線自古至今不斷重畫。鄂圖曼帝國統治的六百多年間,邊界也經常變化。現代中東地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畫下的,時值鄂圖曼帝國覆滅造就權力真空,不過還是植基於鄂圖曼帝國留下的省界。但這些地圖不斷遭遇挑戰,包括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和政治伊斯蘭、反以色列國勢力,以及聖戰士組織,像是想以哈里發(caliphate)取代「國家」觀念的伊斯蘭國(ISIS)。該區如今有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和什葉派伊朗因互爭主導權而彼此對抗,又因為聲稱自鄂圖曼帝國一脈相傳的土耳其也有意一爭長短,情勢變得更複雜。另外,還有美國和伊朗持續逾四十年的衝突對峙,以及許多國家普遍存在的治理薄弱的問題。
 
  影響中東進展的不僅僅是邊界,還有地理、石油和天然氣井、油管和油輪路線等。石油和天然氣,以及隨之而來的收入、財富和權勢,仍舊代表該地區的獨特地位。始於二○一四年的油價崩盤,使大家對石油的未來展開新論戰。不過是十年前,全世界都在擔心「石油頂峰」(peak oil),石油供應可能枯竭。但今日的焦點已轉變為「需求頂峰」(peak demand):石油消費會持續成長多久及何時開始下滑?石油在未來數十年會失去它的價值和重要性嗎?二○二○年的石油需求崩跌,進一步點燃石油出口國推動經濟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急迫感,阿布達比在二○○七年揭示「願景二○三○」時已著手進行,沙烏地阿拉伯也正加速努力。
 
  未來受限的是需求而非供應,導致這種想法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氣候政策和科技有關。大家一直以為,在運輸領域,具體來說是汽車,石油保證有市場。但現在不了;未來的格局並非如此。石油突然面臨來自「新戰略三角」(New Triad)的挑戰:不吃石油的電動車;叫車和共乘的「移動服務」;以及能自動駕駛的汽車。最後可能是在價值數兆美元的「汽車科技」(Auto-Tech)產業爭霸。
 
  這個世界能夠和必須多快適應氣候變遷,又將花費多少代價,這些辯論不太可能在十年間解決。但輿論已經形成,新政策尋求達成「淨零碳排」,往後會有更具急迫性的作為。我們將進入「能源轉型」:從今日世界有八○%的能源仰賴石油、天然氣和煤──與三十年前一樣,轉型到一個逐漸仰賴再生能源運作的世界。二○一五年的《巴黎協定促使世界大步邁向低碳未來。的確,以能源而言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巴黎協定》前」和「《巴黎協定》後」。儘管能源轉型在全球各地已經是主軸,但各國國內或不同國家之間對轉型卻有很多歧見:如何推動、要花多久的時間,以及由誰買單。「能源轉型」對開發中國家的意義,例如還有數億貧民沒電可用的印度,當然不同於德國或荷蘭。
 
  太陽能和風力是「減碳」發電的方式,從過去的「替代選項」變成現今的主流。不過,隨著發電占比變大,「間歇性」的挑戰隨之而來。陽光燦爛和風力強勁時,會有大量電力湧入電網,碰上陰天或僅有徐徐微風時,就幾無貢獻。這顯示出主要的技術挑戰在於維持電網穩定性,找到能大規模、逾數小時儲存電力的方法。
 
  「氣候」將成為決定能源新版圖的重要因素。我會用《能源大探索》(The Quest)裡講過的故事。在那本書裡,我探究「氣候」如何從十九世紀中期少數幾位歐洲科學家(他們擔心另一場冰河時期降臨會毀滅文明)的研究主題,變成有關全球暖化的共識,從而在二○一五年號召一百九十五個國家,於巴黎商議出氣候協定。這本書的焦點在於,氣候政策的動能──受到觀察研究、氣候模型、政治動員、監管力量、社會行動主義、金融機構,以及日益深重的焦慮所驅使──如何轉換能源系統。「淨零碳排」會是未來數十年的大挑戰,不僅在政治方面,也在於人們如何過活,以及達成目標的代價。
 

用户评价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電子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衝擊感。它不是那種輕鬆的小說,你需要帶著筆記本和咖啡,準備好面對一場知識上的馬拉松。它像是一個高倍率的顯微鏡,讓我們看清了那些隱藏在日常新聞背後,由科技驅動的全球權力博弈。書中對未來能源版圖的預測,雖然有些冷峻,但也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台灣社會可以提早佈局的參考座標。它讓我不再滿足於表面的新聞標題,而是開始追問「為什麼」和「下一步是什麼」。讀完後,我對於「永續發展」這四個字有了更具體的、充滿挑戰性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道德呼籲,而是與國家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硬實力較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將能源轉型的「技術面向」與地緣政治的「權力遊戲」做了一次完美的耦合。

评分

讀完這幾章關於電動車(EV)發展的論述,我簡直有種「世界跑太快,我快跟不上」的焦慮感。書裡不只談了電池技術的突破,更深入剖析了背後那場圍繞著關鍵礦物和充電基礎設施的暗潮洶湧。這可不是我們在路上看到幾台特斯拉那麼簡單,它牽涉到的是整個汽車產業的價值鏈重組,是製造業的版圖遷移,甚至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書中那些關於鋰、鈷、鎳的採購戰略,以及不同國家在建立充電標準上的角力,細膩到讓我感覺像在讀一份高度濃縮的商業情報報告。對於一個習慣了傳統燃油車世界的台灣人來說,這本書迫使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移動」的意義。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未來能源分配與科技主導權的戰場。我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現在大力推動的電動化政策,在面對國際間這種層級的戰略布局時,會不會顯得有些單薄或準備不足?

评分

這本電子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將能源技術的發展視為獨立事件,而是緊密地編織進了全球政治衝突的經緯之中。它清楚地呈現了「能源大國」的定義正在被重寫,不再只是看誰的油田多,而是看誰能掌握下一個世代的能源科技與供應鏈的控制權。書裡對於新舊能源霸權之間的摩擦與拉扯,描述得極具畫面感,彷彿能嗅到空氣中瀰漫的緊張氣氛。這種「戰略布局」的視角,對於生活在亞洲地緣政治熱點上的我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們意識到,能源安全不再只是買得到、付得起的問題,更是國家戰略自主性的核心。我強烈建議所有關心國際經貿和國防安全的朋友都應該翻閱,因為它提供了一套理解當前全球權力轉移的關鍵鑰匙。

评分

再生綠能的部分,或許是全書中最讓人感到希望,但也最讓人感到沉重的一塊。書中將太陽能、風能的發展描繪成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競賽,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政策決心和龐大資本投入的體現。特別是對於「電網韌性」和「間歇性發電」的挑戰,作者沒有避諱地指出,從化石燃料轉向綠能,中間的陣痛期是何等艱難。我個人最感觸良深的是,書中對於如何協調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之間的複雜關係的描述。畢竟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光電場開發對土地利用的爭議,或是離岸風電對漁業的影響,這些都是書中所探討的全球性問題的縮影。這本書讓我跳脫了「口號式」的綠色能源討論,進入了實務層面的「基礎建設」與「國際合作」的困境,那種宏觀視野下的困難,讓人不得不正視能源轉型絕非坦途,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與社會共識才能走下去。

评分

這本厚重的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坦白說,我是在通勤的捷運上斷斷續續讀完的,那種信息量龐大到讓人忍不住需要停下來消化一下。它不像是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更像是給我們這些關心台灣未來能源走向的人,畫出了一張極其複雜的全球戰略棋盤。書中對於頁岩油革命如何顛覆了傳統油氣國家的影響力,分析得相當到位,那種「黑金」的威力如何從地底竄升,進而成為地緣政治的籌碼,描寫得驚心動魄。尤其提到美國如何藉此重塑了能源自主性,這對我們這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島嶼來說,簡直就是一個警鐘。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過去所依賴的那些能源供應鏈,在新的全球能源版圖下,究竟還能穩固多久?那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國際關係,是否正在因為能源的結構性轉變而悄悄地重新洗牌?光是理解了這部分,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超乎價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