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電子書)

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昭華
圖書標籤:
  • 國境
  • 封閉
  • 旅行
  • 虛構
  • 文學
  • 電子書
  • 疫情
  • 限製
  • 想像
  • 流動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紛擾的世間,
內心總有一畦靜默的蔚藍海田,
隨著思緒與追憶,
細細流動……

  睽違六年,謝昭華再次娓娓道來,
  以三十篇紮根馬祖列島的心情隨筆,
  透過醫師之眼,運詩人之筆,
  邂逅島居的靈魂脈動與身體的生老病死——

  冠狀病毒的豔紅外殼如華麗花冠,無聲無息侵入血液與淋巴係統,若嗜血的中世紀巫師癲狂在金色錦緞的祭壇上;

  患瞭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癥候群的叔叔,年復一年,將五十多年來的心靈藏在十歲的羸弱身軀裡;

  國中時老是被地理老師丟粉筆頭的男孩,此刻兩頰消瘦雙鬢白髮趺坐病床,輕輕訴說身體裡有顆腫瘤不時與他對話。

  人影山巒路麵海浪如快速倒映的默片,不斷嚮後退去……

  所謂人生,也隻是一段永遠無法迴首的旅程。

簡白專文推薦

  「馬祖在兵劫之前之中之後,子民生命樣態的推移,喜怒哀樂輾轉搬演。」

  ★與2016年齣版的《島居》為姊妹作,滿溢地方風情。


得獎紀錄

  先後獲得第十三屆聯閤報小說獎附設新詩獎(不分名次)、創世紀詩社四十週年詩創作獎優選、新詩學會年度優秀詩人獎、第三屆颱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第二十二屆時 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一九九七年發錶第一篇小說作品(魚狂),並獲第十一屆聯閤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獎。

 
曆史的迴響與想象的疆界:一部關於邊界、流動與身份重塑的深度考察 書籍名稱(示例,非您提供的書名): 《無形之牆:全球化時代的國傢、流動與身份的重構》 作者: [此處可填充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文博]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充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新視野學術齣版社] --- 導言:當世界不再流動,我們如何定義“在場”?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化的洪流似乎正經曆一場深刻的逆轉。從貿易戰的硝煙到日益收緊的移民政策,再到疫情期間前所未有的物理隔絕,“邊界”——這個看似古老且靜態的地理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動態性,重新塑造著人類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乃至個體的情感經驗。 本書《無形之牆:全球化時代的國傢、流動與身份的重構》並非簡單地迴顧曆史上的隔離政策,而是深入剖析在技術高度發達、信息空前互聯的今天,物理與心理的“封鎖”如何成為新的全球治理常態。我們拒絕將邊界視為簡單的地理分界綫,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滲透於政治、文化和個體敘事之中的權力結構。 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探索:當傳統的流動性受到人為或災難性因素的製約時,社會將如何適應?被阻隔的個體和社群又將如何利用技術、文化符號乃至記憶的碎片,去構建和維護其身份認同? 第一部分:邊界的物質化與非物質化——從物理藩籬到數字圍欄 第一章:現代性的悖論:開放的理想與封閉的實踐 全球化敘事曾經許諾一個“無國界”的未來,然而,現實卻呈現齣強烈的悖論。本章追溯瞭自冷戰結束以來,各國如何從意識形態的對抗轉嚮以安全、經濟競爭和文化差異為基礎的“新邊界構建”。我們詳細考察瞭歐洲對申根區的強化、美國南部邊境牆的升級,以及亞洲內部日益嚴密的邊境管控體係。 關鍵的分析在於,這些“牆”不再僅僅是混凝土和鐵絲網。它們演化為復雜的、去中心化的網絡:生物識彆係統、數據追蹤算法、金融交易的限製,甚至是對特定文化産品的審查。這些“非物質的牆”更具穿透性,它們在無聲無息中,對個體的齣行、消費和言論自由構成瞭結構性的阻礙。 第二章:基礎設施的政治學:誰擁有移動的權利? 交通和物流是全球化的生命綫。本章將焦點投嚮支撐全球流動的關鍵基礎設施——港口、機場、高速公路和數據中心。通過對幾個關鍵的國際物流樞紐的案例研究,我們揭示瞭基礎設施如何被“武器化”。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地緣政治衝突中,供應鏈的切斷或關鍵節點的控製權轉移,已經成為超越傳統軍事乾預的有效威懾手段。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數字移民”的睏境。對於那些無法獲得穩定網絡連接或數字身份驗證的群體而言,全球數字化進程反而構築瞭新的、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之牆”,使他們徹底被排除在全球經濟和信息循環之外。 第二部分:被阻隔的敘事——記憶、文化與想象中的空間 第三章:流亡者的記憶宮殿:空間缺失與身份固化 當物理空間被剝奪,記憶便成為最後的疆界。本章轉嚮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範疇,考察那些因邊界封鎖或衝突而滯留異鄉的群體。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口述曆史、數字檔案和儀式性的重演,來重建一個“在場”的文化空間。 特彆關注的是“等待的哲學”——這種被動的、無限期的停滯狀態,如何改變瞭個體對時間、未來和歸屬感的認知。這些敘事揭示瞭,即使身體被限製在一隅,心智和文化想象力依然在試圖跨越那些看不見的鴻溝。 第四章:旅遊、逃逸與“擬態旅程”的興起 全球疫情和區域衝突的爆發,使得傳統的“有閑暇的流動”——即旅遊——變得不可能或充滿風險。本章探討瞭在真實旅行受限的背景下,“虛擬旅程”或“擬態旅程”的興起。 我們分析瞭沉浸式技術、高端的電子遊戲世界,以及美食文化(如異國菜肴的盛行)如何在文化層麵替代瞭物理的探索欲。這並非簡單的替代,而是一種補償機製,它反映瞭現代人對“他者空間”的深層渴望,以及對身體受限的心理反抗。這些“想象的旅程”是如何被建構、消費,以及它們最終如何反作用於我們對真實世界邊界的認知。 第三部分:重建與未來——當邊界成為常態 第五章:後封鎖時代的城市生態:碎片化與微觀社區的復蘇 邊界的收緊不僅僅影響國際流動,也深刻地重塑瞭城市內部的社會組織。本章考察瞭在特定時期內,城市如何迅速退迴到“微觀社區”模式。鄰裏關係、地方性經濟和社區自治的復蘇,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自然反應。 然而,這種復蘇也伴隨著新的排斥性——“本地人”與“非常住者”的區分變得更加明顯。我們探討瞭這種微觀層麵的邊界劃分,如何與宏觀的國傢政策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多尺度的隔離網絡。 結論:流動的倫理與固化的未來 《無形之牆》最終導嚮一個深刻的反思:在一個技術持續打破距離、但政治意願不斷強化隔離的時代,我們應如何建立一種新的“流動倫理”?本書認為,理解邊界的復雜性,是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具同理心的全球社會的前提。我們必須正視那些被製造齣來的“停滯”,並審視在隔離中被重塑的身份。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地緣政治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及新媒體研究的深度洞察。 豐富的案例分析: 從歐洲邊境管理係統到亞洲特定城市的隔離政策,提供多維度的實證支持。 對“流動性焦慮”的精準捕捉: 深入探討瞭在流動被視為威脅的時代,個體和國傢的心理防禦機製。 本書適閤人群: 國際關係研究者、城市規劃師、社會學與人類學學生、關注全球化與身份政治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昭華


  一九六二年九月生於馬祖,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現執業於馬祖列島,為傢庭醫學科醫師。曾獲聯閤報文學獎新詩獎、聯閤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獎、臺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並入選中外文學臺灣精銳詩人、詩路網站網路詩人專輯。齣版作品有詩集《伏案精靈》(臺北:詩之華,1994)、詩集《夢蜻蜓》(臺北:書林,2001)、散文集《離散九歌》(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08)、六人詩閤集《群島》(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10)、散文集《島居》(臺北:聯閤文學,2016)。曾任《幼獅文藝》與《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之專欄作傢。

繪者簡介

謝惟安


  生於桃園,視覺傳達設計係畢,嗜繪圖,與一隻愛唱歌的貓生活在盆地邊緣山腳下。
 

圖書目錄

推薦序——訴說、傳開島嶼的心事/簡白
 
捲一 火祭
搭軍艦的日子
兒童遊樂場
墨色
封島

手機
 
捲二 草木
落海
歸來
漫遊
鞦桂樓的理髮師
聒噪
樂手
 
捲三 金色
蜻蜓
初音十番
貧窮
基地
子夜
封神
 
捲四 水漾
陪你,在水之湄
抽屜
早安
那年夏天,德文課
迷蹤蛛巢小徑
畢業紀念冊
 
捲五 風土
惡島
小書
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薰衣草與迷迭香
馬祖詞典
我的傢族疾病史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234937
  • EISBN:97898632350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圖書試讀



訴說、傳開島嶼的心事/簡白


  宇宙浩瀚,人類無處可去。

  二○二二年二月一日逝世的日本小說傢石原慎太郎,享壽八十九歲。二○○四年十月下旬,他以東京都都知事身分第三度訪臺期間,參拜花蓮吉安慶修院(真言宗吉野布教所),留存一則鮮少人知的軼聞。

  流連二戰前後變遷殊奇的伽藍,接待人員邀請貴賓題字、植樹、命名寺庵庭園山水,增添紀念勝景。

  哪裡曉得,石原慎太郎當場辭謝婉拒:「在佛陀跟前,我甚麼都不是。」

  宇宙,上下四方的空間太廣,往古來今的時間太長。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一粒趨近虛無的砂塵。卸除齣身、親等、關係、階級、職銜,荒蕪所有外加的社會機製和功能,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廢墟,顯現存在主義式的獨立之姿。

  以賽亞書:「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他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

  證之以有的基督與證之以無的佛陀之間。存在主義,立於有而傾於無,照見每一個人終究都是廢墟的孤島。

  先睹為快昭華大兄的隨筆新書《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沉湎馬祖四鄉五島斯土斯風之餘,難免牽引諸多聯想。有的直接相乾,有的間接相乾,有的不必然相乾。

  憑藉網際網路之便,曾經熱中螢幕神遊全球各地的廢墟孤島,諸如北美德文島和密剋隆島、地中海龍島、蘇格蘭明古萊島、印度洋查哥斯島、東亞端島……,撤走人跡,遭受自然力量侵蝕的頹敗建築群,更襯托孤島的遺世獨立。

  事非偶然?搜尋引擎風馳電掣,演算傳輸,隨機直擊馬祖的光影。北竿芹壁、東莒大浦,驚見鑲嵌近似歐美廢墟孤島的景緻,竟活生生坐落免用簽證即可往返的我們國境之內(又恰剛讀到漢寶德發錶在聯副的〈石砌的馬祖〉)。遂即自行安排交通食宿,在二○一○年「淡季」的十一月中旬,飛抵馬祖。

  預定先到南竿,陰錯陽差,搭上北竿班機。降落後,要趕去西南方白沙碼頭逢半點航嚮南竿的渡輪,僅差十分鐘。計程車運將小哥按敲手機,央求船老大稍待,立刻左彎右拐、高低起伏,速度迅疾衝快。果然,隻耽擱三十秒左右開船。唯恐其他乘客責怪「特權」,不好意思,一個人站立船尾甲闆,未敢進入艙內就座。

  投宿南竿鐵闆懸崖頂端的旅店,主人坦言近幾天空房率九成九。寄妥行李,蹓躂下坡東岸澳口。稍候,昭華大兄依約前來,帶領參觀。麵嚮海灣,左側是北海坑道,右方是大漢據點。前者「井」字型,充當登陸小艇藏匿碼頭;後者三層仄廊,用作聯結岬角機槍砲臺射口,皆屬硬生生炸鑿花崗岩層,劈挖齣來的軍事設施,兩者皆獲推崇為鬼斧神工的戰地景觀。踱行內部,冷森寒氣刺皮滲膚,相當令人悚懼。究竟纍積多少厚度的恨意,纔會堅持鑽壁侵石,建造如此悲壯的工程?緻使自然顏色,以及在地居民應有的親山親水生活,盡入鐵甲彀中,完全變形走調。

  當晚,一起吃喝,「坑道越偉大代錶著仇恨越巨大,很難相信國共雙方真的已經和解瞭?」昭華大兄抿唇半哂,答非所問:「其實大部分的馬祖傢庭,都有在臺灣購置房產。」他自傢也不例外。接著岔話,昭華大兄笑盈錶示,由於人口稀少,選票彌足珍貴,所以馬祖公民一旦生病或受傷住院,就是樁大事,連江縣的村長、鄉長、議員,甚至立委、縣長,都會爭相前往探視慰問。

  初次麵對麵昭華大兄。詩人習稔孤獨。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神情容態,比起十一月蕭瑟的島嶼,顯露更加憂鬱。拘謹訥言,但經常脈絡跳躍。也許,昭華大兄正在構思即將開始執筆的係列連載。也就是這本《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收輯的散文,多數發錶於二○一二前後三年間的雜誌報章(書名篇則是二○二二年初)。彼時的馬祖行之際,肯定是無法穿越目睹瞭。

  隔天,日正當中醒來,遵從昭華大兄推薦,下午前往民俗文物館,瀏覽兩三小時。偌大展館四層,竟隻參觀者一人獨享,實在奢侈。記得當時四樓舉辦臺灣旅居馬祖某畫傢個展,十二年後的今天,怎麼也想不起究竟是哪位畫傢。

  牢記旅店主人叮嚀,翌日近午,空腹啟航,浪頭顛簸,小白船耗時約五十分鐘,先西莒後東莒,沿途至猛澳港,果然都不見「兔子」蹤跡。剛下船上岸,驚覺風勢蠻勁,棒球帽吹掀落海,嚇一跳,摸摸頭,幸好腦袋還在。接送的民宿老闆,立刻從車廂拿來他的店傢招牌帽。顯然司空見慣,早先預備。

  留意到,猛澳港口上方有一座直升機坪。但茫茫蕩蕩,不見直升機停駐,辦公處所也鬧空城計。同車聊天,民宿老闆談及他在臺灣讀畢高職,也工作一段不短的日子。隨口問是哪間學校?他支支吾吾,含糊帶過。

  民宿位於大坪村,行政名稱緣自「大浦」、「熾坪」,靠海的大浦已成為廢村,悄無人影。不靠海的熾坪相對多嗅人煙,衛生所、警消、小學、商店全聚攏這裡。但時序十一月中旬,非觀光旺季,幾乎沒有遊客。

  晚間,分桌與民宿老闆傢人共享風味餐,老闆興奮提起,明天會有五、六名臺灣來的釣客進住。當夜照例失眠,從陽臺瞅望民宿左後方小徑旁的袖珍型保安宮發呆,赤通通的廟身,簷角鋼硬尖銳,路燈俯照下非常刺眼。

  自忖猜度。馬祖四鄉五島,原分隸羅源(東西引)、連江(南北竿)、長樂(東西莒)三縣,與中國本土咫尺親暱,二戰之前,理閤大陸性格勝於島嶼性格,雄渾、豪邁、倨傲。它的島國根性,應是戰後國共鬥爭下的人為產物,無涉現代之前的臺灣歷史,尤其日本統治經驗。人生是選擇,不是命運。而馬祖的憂鬱,卻屬反戾,被動倚傍、沁染臺灣的今昔境遇的感傷氛圍。

  晚睡,近午起床。閒逛大坪村下街的「藝文廣場」,店傢大半歇業,冷冷清清。不會騎二輪車,索性蹓躂中興路,遠足最北邊的福正村東犬燈塔,再沿靠海的大浦路返南,經大浦村迴熾坪。

  聯絡福正村的中興路筆直,乏車乏人,愜意隻身散步。途中近南側的莒光綜閤教練場,原實彈射擊靶場附近,水泥立柱警語:「瞄不準不打、看不見不打、打不到不打。」未知這是射靶準則?還是射敵準則?或兩者皆是。實戰交鋒的話,「打不到不打」,似乎過甚嚴苛、過度消極。如果是指射程之外「不打」,就屬閤理。

  漫行福正村,彷彿童話般的石頭城,一方錯落一方,關窗閉戶,安安靜靜。遊客中心亦門禁深鎖。偶聞收音機聲響,但奇怪不見半張人影。

  蜿蜒走爬東犬燈塔臺地,美麗優雅的英國建築,好像純潔的白色祝福蠟燭,虔誠直矗蒼穹。氣流夾擊,嚎嘯聒噪,雙腳無法立定久站。難怪燈塔齣入門直下斜坡需要砌築一道短牆,用來遮蔽強風,便利昔日的守塔人員手持煤油燈火往返。

  民宿老闆電邀,探看東莒西南底部老頭山的「大埔石刻」(大埔?大浦?該石刻其實並不在「大埔」,地名相當紊亂)。迴覆提議明日上午前往。自己一個人,在大浦聚落,及與熾坪之間的魚路古道,消磨大半天。

  網路唾手可得的政經地理常識、遊記吃播,絕難摹擬。關於身世與風土,島嶼無言,寄託世代存亡於斯的子民,訴說、傳開它的心事。假使,昭華大兄的散文雙璧,六年前齣版的《島居》以及新著《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趕早問世的話,經拜讀後,首次自己的馬祖之行,當不至於仍還淪為走馬看花的自由行過客。

  島嶼的經歷,就是詩人的經歷。〈兒童遊樂場〉、〈搭軍艦的日子〉、〈鞦桂樓的理髮師〉、〈樂手〉、〈基地〉、〈陪你,在水之湄〉、〈迷蹤蛛巢小徑〉、〈畢業紀念冊〉、〈薰衣草與迷迭香〉、〈我的傢族疾病史〉——走過肅殺、慘澹和寧靜,轉型至今焉知禍福。縱使胸懷意概萬韆,猶以憫而不悲的筆趣(或許與他的醫師職責相關),縷述馬祖在兵劫之前之中之後,子民生命樣態的推移,喜怒哀樂輾轉搬演。文學的顯隱交融衍繹,讓讀者身受感同,而非僅止感同身受。

  次日下午,又海上漂行,航嚮北竿、入住芹壁村。民宿掌櫃兼司機,是個約七十歲的漢子,掌廚是他的妻子。「這陣子,隻有你一個客人」,並不訝異。放置行李,立即健行,從右側爬行環繞芹壁村的芹山虹橋狀步道,哪料在兩點鐘方嚮,路旁菜園坡坎上緣,一名中年男子手握白霧色膠袋,怔忡踮腳搖晃。舉手示意恍惚的人止步,以免失足跌落。目睹他瞑目拚勁哈吸白霧色膠袋的忘我模樣,輕緩經過,減少刺激。繁華所在有苦悶的人,寂寞所在當然也有苦悶的人。

  居高眺望遠方,北竿離島高登島、福建黃岐半島的海岸線及輪廓,歷歷在目,但眼下灣沃的岩礁「芹囝」,怎麼看也不像是烏龜,倒似堆積一坨的皸裂鏡片殘骸。

  黃昏起霧,寒氣冷峭,民宿闆娘勸說進入屋內休息。敬謝不從。豎衣領,手交叉,呆坐戶外露臺,獨享一個人旅行的滋味。

  三人進食。隔桌斜對的民宿老闆夫婦,看電視配飯。廣告空檔他們忽問,「你是做甚麼的?」「編輯。」「甚麼?編輯是做甚麼的?」煞費唇舌,怕對方不解,手寫「編輯」兩字遞給過目。好比媒妁營生,「編輯」的內容,確實很難說清楚講明白。入行虛度二、三十年,屢常遭遇類似窘況。便顧而言他,閒聊海峽兩岸旅客的差異。

  美國雙月刊Utne Reader創辦人優涅(Eric Utne),忠告從事「作嫁」行當的年輕編輯,「趁早去學習一技之長,或找一份正經的職業。」昔時笑當耳邊風,今日思量,迢遙異國的老前輩,還真的是語謔心長。

  餐畢不久,電郵捎來消息,遠嫁北歐的女性文友偕夫婿,現抵臺北,明天要來馬祖。真巧,這樣會不會過於擁擠?立定主意提前收拾行裝。暫隱瞞身在馬祖北竿,約她倆臺北見。

  睡前飲喝兩盅溫熱馬祖老酒。隔早甦醒,民宿掌櫃漢子竟攜大包小包,吆喝同去機場,他也要飛往臺灣,迴傢。「其實大部分的馬祖傢庭,都有在臺灣購置房產。」猛憶起初抵南竿當晚,昭華大兄的意外之言。

  鬆山下機,道別民宿掌櫃,他講傢住新莊,輔仁大學迎麵周邊。突然,他挨近附耳:「我們臺灣人太善良瞭。」機上,彼此又延續交談些兩岸旅客差異的話題。

  數年前某場閤,聽聞浯島文友私下抱怨,臺灣文學史的編撰者,審慎惜墨,未能見容在其巨著裡頭,一段一節專論評述金門作傢。同理相仿,閱讀福爾摩沙,我們的臺文史,真的再不宜輕忽疎略馬祖瞭。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帶有強烈時代氛圍的非虛構或半虛構作品,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颱灣的知識分子圈,近幾年來對於「邊界」、「流動性」的討論似乎有些趨於同質化,大傢都忙著引用歐美的理論框架,卻少瞭點真正紮根於在地經驗的深刻剖析。所以,當我看到「國境封閉」這個主題時,我心裡第一個反應是:作者是否能真正跳脫齣那種「世界大同」的視角,真正寫齣颱灣人在麵對全球性斷裂時,那種獨特的、帶點無奈又帶點韌性的反應?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堆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能帶齣一些具體的、生活化的觀察。例如,過去我們對齣國的「儀式感」是如何崩塌的?當海外的親友成瞭螢幕裡的一張臉,那種真實的距離感又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的餐桌上?如果作者能透過敏銳的筆觸,將這些無形的心理結構具象化,那我就會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定價。畢竟,生活在這座島嶼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或大或小的「虛構旅程」,隻是形式不同罷瞭。

评分

這本書,老實說,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一種詩意的疏離感。「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聽起來就像是某個時代的註腳,或者是一種後疫情時代的集體焦慮的文學化身。我會想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標題觸動瞭我心底深處對「限製」與「想像」的辯證思考。在颱灣這個四麵環海,地緣政治敏感度極高的島嶼上,「國境」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它承載瞭太多歷史的重量、身份的認同,以及揮之不去的焦慮感。當這種「封閉」成為現實,我們能去哪裡?書名暗示的「虛構的旅程」便成瞭唯一的齣口。我期待作者能捕捉到那種既被睏住又試圖掙脫的矛盾心境,那種在物理空間受限時,精神層麵如何野蠻生長的過程。我不是要看那些空泛的理論,而是想從文字中窺見,當「遠方」被鎖住時,我們是如何重新定義「傢」與「世界」的邊界。如果這本書能描繪齣那種細膩入微的心理轉摺,那它就成功瞭,即使內容可能與我個人的閱讀偏好略有齣入,光是這份題材的切入點,就足以讓我掏錢包瞭。

评分

說實話,我對「虛構的旅程」這幾個字比較有感,它讓我想起一些村上春樹式的、有點迷幻又極度清醒的敘事風格。這類作品的優點是能提供一個逃逸的空間,讓我們暫時脫離現實的沉悶,但缺點往往是,過於追求意象的營造,反而犧牲瞭故事本身的骨架。我購買一本電子書,重點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尤其是在通勤或睡前,需要那種可以快速進入狀態的文字流。如果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是拖遝的,充滿瞭過度自我解釋的旁白,那我可能會在第三章就果斷按下刪除鍵。我期待的是一種乾淨俐落的推進,即使主題是關於「封閉」,文字本身也應該是自由流動、不受拘束的。我想知道,作者如何用「虛構」來對抗「封閉」?是透過夢境、迴憶,還是某種平行宇宙的設定?總之,請讓我感覺到,文字本身就是一扇窗,而不是一堵牆。

评分

從齣版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時事」,但同時也非常「危險」。所謂時事,是因為疫情的影響至今仍在,邊境管製、國際往來的不確定性,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但危險在於,人們對於這類主題的閱讀疲勞感可能已經纍積到一個臨界點。因此,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觀點新鮮度」。如果這本書隻是在重複強調「我們不能齣國,所以很痛苦」這類人盡皆知的事實,那它就失去瞭被收藏的價值。我比較好奇的是,這種封閉狀態,是否催生瞭某些「內部探索」的可能?例如,當無法嚮外看時,我們是否更深入地挖掘瞭自己內在的某個角落,或是對周遭環境產生瞭前所未有的細緻觀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嚮內轉摺」的哲思,一種從地理限製中提煉齣的、極具人文關懷的洞察力。如果它能讓我重新審視我傢附近那條不起眼的巷弄,賦予它一種「異國情調」,那這本書就值得我細細品味瞭。

评分

電子書的媒介屬性,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有瞭一些隱性的要求。雖然內文是重點,但當主題涉及「國境」與「旅程」時,我會自然聯想到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具體的圖像、地圖的殘影,或者是以特殊字體來模擬「信件」或「日記」的片段。這類結閤瞭紀實與想像的作品,視覺的引導性往往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尤其是在電子閱讀器上。我不是在要求它變成一本圖文書,而是希望作者和設計者能意識到,閱讀「邊界」的文字,視覺的輔助不能是多餘的裝飾,而應當是結構的一部分。如果整本書隻是純粹的標準黑體字,那麼它與其他任何一本探討抽象概念的書籍就沒有區別瞭。我希望這趟「虛構旅程」能透過排版的巧思,給我一絲「真實」的觸感,哪怕隻是在某個關鍵的轉摺點,一個特別留白的頁麵,或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都能夠讓我覺得,作者是理解數位閱讀體驗的,並且用心設計瞭這趟「被限製的移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