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電子書)

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昭華
图书标签:
  • 國境
  • 封閉
  • 旅行
  • 虛構
  • 文學
  • 電子書
  • 疫情
  • 限制
  • 想像
  • 流動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紛擾的世間,
內心總有一畦靜默的蔚藍海田,
隨著思緒與追憶,
細細流動……

  睽違六年,謝昭華再次娓娓道來,
  以三十篇扎根馬祖列島的心情隨筆,
  透過醫師之眼,運詩人之筆,
  邂逅島居的靈魂脈動與身體的生老病死——

  冠狀病毒的豔紅外殼如華麗花冠,無聲無息侵入血液與淋巴系統,若嗜血的中世紀巫師癲狂在金色錦緞的祭壇上;

  患了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症候群的叔叔,年復一年,將五十多年來的心靈藏在十歲的羸弱身軀裡;

  國中時老是被地理老師丟粉筆頭的男孩,此刻兩頰消瘦雙鬢白髮趺坐病床,輕輕訴說身體裡有顆腫瘤不時與他對話。

  人影山巒路面海浪如快速倒映的默片,不斷向後退去……

  所謂人生,也只是一段永遠無法回首的旅程。

簡白專文推薦

  「馬祖在兵劫之前之中之後,子民生命樣態的推移,喜怒哀樂輾轉搬演。」

  ★與2016年出版的《島居》為姊妹作,滿溢地方風情。


得獎紀錄

  先後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小說獎附設新詩獎(不分名次)、創世紀詩社四十週年詩創作獎優選、新詩學會年度優秀詩人獎、第三屆台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第二十二屆時 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一九九七年發表第一篇小說作品(魚狂),並獲第十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獎。

 
历史的回响与想象的疆界:一部关于边界、流动与身份重塑的深度考察 书籍名称(示例,非您提供的书名): 《无形之墙: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流动与身份的重构》 作者: [此处可填充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充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新视野学术出版社] --- 导言:当世界不再流动,我们如何定义“在场”?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化的洪流似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逆转。从贸易战的硝烟到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再到疫情期间前所未有的物理隔绝,“边界”——这个看似古老且静态的地理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动态性,重新塑造着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乃至个体的情感经验。 本书《无形之墙: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流动与身份的重构》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上的隔离政策,而是深入剖析在技术高度发达、信息空前互联的今天,物理与心理的“封锁”如何成为新的全球治理常态。我们拒绝将边界视为简单的地理分界线,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渗透于政治、文化和个体叙事之中的权力结构。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探索:当传统的流动性受到人为或灾难性因素的制约时,社会将如何适应?被阻隔的个体和社群又将如何利用技术、文化符号乃至记忆的碎片,去构建和维护其身份认同? 第一部分:边界的物质化与非物质化——从物理藩篱到数字围栏 第一章:现代性的悖论:开放的理想与封闭的实践 全球化叙事曾经许诺一个“无国界”的未来,然而,现实却呈现出强烈的悖论。本章追溯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各国如何从意识形态的对抗转向以安全、经济竞争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新边界构建”。我们详细考察了欧洲对申根区的强化、美国南部边境墙的升级,以及亚洲内部日益严密的边境管控体系。 关键的分析在于,这些“墙”不再仅仅是混凝土和铁丝网。它们演化为复杂的、去中心化的网络:生物识别系统、数据追踪算法、金融交易的限制,甚至是对特定文化产品的审查。这些“非物质的墙”更具穿透性,它们在无声无息中,对个体的出行、消费和言论自由构成了结构性的阻碍。 第二章:基础设施的政治学:谁拥有移动的权利? 交通和物流是全球化的生命线。本章将焦点投向支撑全球流动的关键基础设施——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和数据中心。通过对几个关键的国际物流枢纽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基础设施如何被“武器化”。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地缘政治冲突中,供应链的切断或关键节点的控制权转移,已经成为超越传统军事干预的有效威慑手段。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数字移民”的困境。对于那些无法获得稳定网络连接或数字身份验证的群体而言,全球数字化进程反而构筑了新的、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之墙”,使他们彻底被排除在全球经济和信息循环之外。 第二部分:被阻隔的叙事——记忆、文化与想象中的空间 第三章:流亡者的记忆宫殿:空间缺失与身份固化 当物理空间被剥夺,记忆便成为最后的疆界。本章转向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范畴,考察那些因边界封锁或冲突而滞留异乡的群体。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档案和仪式性的重演,来重建一个“在场”的文化空间。 特别关注的是“等待的哲学”——这种被动的、无限期的停滞状态,如何改变了个体对时间、未来和归属感的认知。这些叙事揭示了,即使身体被限制在一隅,心智和文化想象力依然在试图跨越那些看不见的鸿沟。 第四章:旅游、逃逸与“拟态旅程”的兴起 全球疫情和区域冲突的爆发,使得传统的“有闲暇的流动”——即旅游——变得不可能或充满风险。本章探讨了在真实旅行受限的背景下,“虚拟旅程”或“拟态旅程”的兴起。 我们分析了沉浸式技术、高端的电子游戏世界,以及美食文化(如异国菜肴的盛行)如何在文化层面替代了物理的探索欲。这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偿机制,它反映了现代人对“他者空间”的深层渴望,以及对身体受限的心理反抗。这些“想象的旅程”是如何被建构、消费,以及它们最终如何反作用于我们对真实世界边界的认知。 第三部分:重建与未来——当边界成为常态 第五章:后封锁时代的城市生态:碎片化与微观社区的复苏 边界的收紧不仅仅影响国际流动,也深刻地重塑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组织。本章考察了在特定时期内,城市如何迅速退回到“微观社区”模式。邻里关系、地方性经济和社区自治的复苏,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 然而,这种复苏也伴随着新的排斥性——“本地人”与“非常住者”的区分变得更加明显。我们探讨了这种微观层面的边界划分,如何与宏观的国家政策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多尺度的隔离网络。 结论:流动的伦理与固化的未来 《无形之墙》最终导向一个深刻的反思:在一个技术持续打破距离、但政治意愿不断强化隔离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流动伦理”?本书认为,理解边界的复杂性,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同理心的全球社会的前提。我们必须正视那些被制造出来的“停滞”,并审视在隔离中被重塑的身份。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地缘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及新媒体研究的深度洞察。 丰富的案例分析: 从欧洲边境管理系统到亚洲特定城市的隔离政策,提供多维度的实证支持。 对“流动性焦虑”的精准捕捉: 深入探讨了在流动被视为威胁的时代,个体和国家的心理防御机制。 本书适合人群: 国际关系研究者、城市规划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生、关注全球化与身份政治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昭華


  一九六二年九月生於馬祖,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執業於馬祖列島,為家庭醫學科醫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獎、臺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並入選中外文學臺灣精銳詩人、詩路網站網路詩人專輯。出版作品有詩集《伏案精靈》(臺北:詩之華,1994)、詩集《夢蜻蜓》(臺北:書林,2001)、散文集《離散九歌》(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08)、六人詩合集《群島》(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10)、散文集《島居》(臺北:聯合文學,2016)。曾任《幼獅文藝》與《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之專欄作家。

繪者簡介

謝惟安


  生於桃園,視覺傳達設計系畢,嗜繪圖,與一隻愛唱歌的貓生活在盆地邊緣山腳下。
 

图书目录

推薦序——訴說、傳開島嶼的心事/簡白
 
卷一 火祭
搭軍艦的日子
兒童遊樂場
墨色
封島

手機
 
卷二 草木
落海
歸來
漫遊
秋桂樓的理髮師
聒噪
樂手
 
卷三 金色
蜻蜓
初音十番
貧窮
基地
子夜
封神
 
卷四 水漾
陪你,在水之湄
抽屜
早安
那年夏天,德文課
迷蹤蛛巢小徑
畢業紀念冊
 
卷五 風土
惡島
小書
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
薰衣草與迷迭香
馬祖詞典
我的家族疾病史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4937
  • EISBN:97898632350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訴說、傳開島嶼的心事/簡白


  宇宙浩瀚,人類無處可去。

  二○二二年二月一日逝世的日本小說家石原慎太郎,享壽八十九歲。二○○四年十月下旬,他以東京都都知事身分第三度訪臺期間,參拜花蓮吉安慶修院(真言宗吉野布教所),留存一則鮮少人知的軼聞。

  流連二戰前後變遷殊奇的伽藍,接待人員邀請貴賓題字、植樹、命名寺庵庭園山水,增添紀念勝景。

  哪裡曉得,石原慎太郎當場辭謝婉拒:「在佛陀跟前,我甚麼都不是。」

  宇宙,上下四方的空間太廣,往古來今的時間太長。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一粒趨近虛無的砂塵。卸除出身、親等、關係、階級、職銜,荒蕪所有外加的社會機制和功能,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廢墟,顯現存在主義式的獨立之姿。

  以賽亞書:「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他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

  證之以有的基督與證之以無的佛陀之間。存在主義,立於有而傾於無,照見每一個人終究都是廢墟的孤島。

  先睹為快昭華大兄的隨筆新書《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沉湎馬祖四鄉五島斯土斯風之餘,難免牽引諸多聯想。有的直接相干,有的間接相干,有的不必然相干。

  憑藉網際網路之便,曾經熱中螢幕神遊全球各地的廢墟孤島,諸如北美德文島和密克隆島、地中海龍島、蘇格蘭明古萊島、印度洋查哥斯島、東亞端島……,撤走人跡,遭受自然力量侵蝕的頹敗建築群,更襯托孤島的遺世獨立。

  事非偶然?搜尋引擎風馳電掣,演算傳輸,隨機直擊馬祖的光影。北竿芹壁、東莒大浦,驚見鑲嵌近似歐美廢墟孤島的景致,竟活生生坐落免用簽證即可往返的我們國境之內(又恰剛讀到漢寶德發表在聯副的〈石砌的馬祖〉)。遂即自行安排交通食宿,在二○一○年「淡季」的十一月中旬,飛抵馬祖。

  預定先到南竿,陰錯陽差,搭上北竿班機。降落後,要趕去西南方白沙碼頭逢半點航向南竿的渡輪,僅差十分鐘。計程車運將小哥按敲手機,央求船老大稍待,立刻左彎右拐、高低起伏,速度迅疾衝快。果然,只耽擱三十秒左右開船。唯恐其他乘客責怪「特權」,不好意思,一個人站立船尾甲板,未敢進入艙內就座。

  投宿南竿鐵板懸崖頂端的旅店,主人坦言近幾天空房率九成九。寄妥行李,蹓躂下坡東岸澳口。稍候,昭華大兄依約前來,帶領參觀。面向海灣,左側是北海坑道,右方是大漢據點。前者「井」字型,充當登陸小艇藏匿碼頭;後者三層仄廊,用作聯結岬角機槍砲臺射口,皆屬硬生生炸鑿花崗岩層,劈挖出來的軍事設施,兩者皆獲推崇為鬼斧神工的戰地景觀。踱行內部,冷森寒氣刺皮滲膚,相當令人悚懼。究竟累積多少厚度的恨意,才會堅持鑽壁侵石,建造如此悲壯的工程?致使自然顏色,以及在地居民應有的親山親水生活,盡入鐵甲彀中,完全變形走調。

  當晚,一起吃喝,「坑道越偉大代表著仇恨越巨大,很難相信國共雙方真的已經和解了?」昭華大兄抿唇半哂,答非所問:「其實大部分的馬祖家庭,都有在臺灣購置房產。」他自家也不例外。接著岔話,昭華大兄笑盈表示,由於人口稀少,選票彌足珍貴,所以馬祖公民一旦生病或受傷住院,就是樁大事,連江縣的村長、鄉長、議員,甚至立委、縣長,都會爭相前往探視慰問。

  初次面對面昭華大兄。詩人習稔孤獨。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神情容態,比起十一月蕭瑟的島嶼,顯露更加憂鬱。拘謹訥言,但經常脈絡跳躍。也許,昭華大兄正在構思即將開始執筆的系列連載。也就是這本《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收輯的散文,多數發表於二○一二前後三年間的雜誌報章(書名篇則是二○二二年初)。彼時的馬祖行之際,肯定是無法穿越目睹了。

  隔天,日正當中醒來,遵從昭華大兄推薦,下午前往民俗文物館,瀏覽兩三小時。偌大展館四層,竟只參觀者一人獨享,實在奢侈。記得當時四樓舉辦臺灣旅居馬祖某畫家個展,十二年後的今天,怎麼也想不起究竟是哪位畫家。

  牢記旅店主人叮嚀,翌日近午,空腹啟航,浪頭顛簸,小白船耗時約五十分鐘,先西莒後東莒,沿途至猛澳港,果然都不見「兔子」蹤跡。剛下船上岸,驚覺風勢蠻勁,棒球帽吹掀落海,嚇一跳,摸摸頭,幸好腦袋還在。接送的民宿老闆,立刻從車廂拿來他的店家招牌帽。顯然司空見慣,早先預備。

  留意到,猛澳港口上方有一座直升機坪。但茫茫蕩蕩,不見直升機停駐,辦公處所也鬧空城計。同車聊天,民宿老闆談及他在臺灣讀畢高職,也工作一段不短的日子。隨口問是哪間學校?他支支吾吾,含糊帶過。

  民宿位於大坪村,行政名稱緣自「大浦」、「熾坪」,靠海的大浦已成為廢村,悄無人影。不靠海的熾坪相對多嗅人煙,衛生所、警消、小學、商店全聚攏這裡。但時序十一月中旬,非觀光旺季,幾乎沒有遊客。

  晚間,分桌與民宿老闆家人共享風味餐,老闆興奮提起,明天會有五、六名臺灣來的釣客進住。當夜照例失眠,從陽臺瞅望民宿左後方小徑旁的袖珍型保安宮發呆,赤通通的廟身,簷角鋼硬尖銳,路燈俯照下非常刺眼。

  自忖猜度。馬祖四鄉五島,原分隸羅源(東西引)、連江(南北竿)、長樂(東西莒)三縣,與中國本土咫尺親暱,二戰之前,理合大陸性格勝於島嶼性格,雄渾、豪邁、倨傲。它的島國根性,應是戰後國共鬥爭下的人為產物,無涉現代之前的臺灣歷史,尤其日本統治經驗。人生是選擇,不是命運。而馬祖的憂鬱,卻屬反戾,被動倚傍、沁染臺灣的今昔境遇的感傷氛圍。

  晚睡,近午起床。閒逛大坪村下街的「藝文廣場」,店家大半歇業,冷冷清清。不會騎二輪車,索性蹓躂中興路,遠足最北邊的福正村東犬燈塔,再沿靠海的大浦路返南,經大浦村回熾坪。

  聯絡福正村的中興路筆直,乏車乏人,愜意隻身散步。途中近南側的莒光綜合教練場,原實彈射擊靶場附近,水泥立柱警語:「瞄不準不打、看不見不打、打不到不打。」未知這是射靶準則?還是射敵準則?或兩者皆是。實戰交鋒的話,「打不到不打」,似乎過甚嚴苛、過度消極。如果是指射程之外「不打」,就屬合理。

  漫行福正村,彷彿童話般的石頭城,一方錯落一方,關窗閉戶,安安靜靜。遊客中心亦門禁深鎖。偶聞收音機聲響,但奇怪不見半張人影。

  蜿蜒走爬東犬燈塔臺地,美麗優雅的英國建築,好像純潔的白色祝福蠟燭,虔誠直矗蒼穹。氣流夾擊,嚎嘯聒噪,雙腳無法立定久站。難怪燈塔出入門直下斜坡需要砌築一道短牆,用來遮蔽強風,便利昔日的守塔人員手持煤油燈火往返。

  民宿老闆電邀,探看東莒西南底部老頭山的「大埔石刻」(大埔?大浦?該石刻其實並不在「大埔」,地名相當紊亂)。回覆提議明日上午前往。自己一個人,在大浦聚落,及與熾坪之間的魚路古道,消磨大半天。

  網路唾手可得的政經地理常識、遊記吃播,絕難摹擬。關於身世與風土,島嶼無言,寄託世代存亡於斯的子民,訴說、傳開它的心事。假使,昭華大兄的散文雙璧,六年前出版的《島居》以及新著《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趕早問世的話,經拜讀後,首次自己的馬祖之行,當不至於仍還淪為走馬看花的自由行過客。

  島嶼的經歷,就是詩人的經歷。〈兒童遊樂場〉、〈搭軍艦的日子〉、〈秋桂樓的理髮師〉、〈樂手〉、〈基地〉、〈陪你,在水之湄〉、〈迷蹤蛛巢小徑〉、〈畢業紀念冊〉、〈薰衣草與迷迭香〉、〈我的家族疾病史〉——走過肅殺、慘澹和寧靜,轉型至今焉知禍福。縱使胸懷意概萬千,猶以憫而不悲的筆趣(或許與他的醫師職責相關),縷述馬祖在兵劫之前之中之後,子民生命樣態的推移,喜怒哀樂輾轉搬演。文學的顯隱交融衍繹,讓讀者身受感同,而非僅止感同身受。

  次日下午,又海上漂行,航向北竿、入住芹壁村。民宿掌櫃兼司機,是個約七十歲的漢子,掌廚是他的妻子。「這陣子,只有你一個客人」,並不訝異。放置行李,立即健行,從右側爬行環繞芹壁村的芹山虹橋狀步道,哪料在兩點鐘方向,路旁菜園坡坎上緣,一名中年男子手握白霧色膠袋,怔忡踮腳搖晃。舉手示意恍惚的人止步,以免失足跌落。目睹他瞑目拚勁哈吸白霧色膠袋的忘我模樣,輕緩經過,減少刺激。繁華所在有苦悶的人,寂寞所在當然也有苦悶的人。

  居高眺望遠方,北竿離島高登島、福建黃岐半島的海岸線及輪廓,歷歷在目,但眼下灣沃的岩礁「芹囝」,怎麼看也不像是烏龜,倒似堆積一坨的皸裂鏡片殘骸。

  黃昏起霧,寒氣冷峭,民宿闆娘勸說進入屋內休息。敬謝不從。豎衣領,手交叉,呆坐戶外露臺,獨享一個人旅行的滋味。

  三人進食。隔桌斜對的民宿老闆夫婦,看電視配飯。廣告空檔他們忽問,「你是做甚麼的?」「編輯。」「甚麼?編輯是做甚麼的?」煞費唇舌,怕對方不解,手寫「編輯」兩字遞給過目。好比媒妁營生,「編輯」的內容,確實很難說清楚講明白。入行虛度二、三十年,屢常遭遇類似窘況。便顧而言他,閒聊海峽兩岸旅客的差異。

  美國雙月刊Utne Reader創辦人優涅(Eric Utne),忠告從事「作嫁」行當的年輕編輯,「趁早去學習一技之長,或找一份正經的職業。」昔時笑當耳邊風,今日思量,迢遙異國的老前輩,還真的是語謔心長。

  餐畢不久,電郵捎來消息,遠嫁北歐的女性文友偕夫婿,現抵臺北,明天要來馬祖。真巧,這樣會不會過於擁擠?立定主意提前收拾行裝。暫隱瞞身在馬祖北竿,約她倆臺北見。

  睡前飲喝兩盅溫熱馬祖老酒。隔早甦醒,民宿掌櫃漢子竟攜大包小包,吆喝同去機場,他也要飛往臺灣,回家。「其實大部分的馬祖家庭,都有在臺灣購置房產。」猛憶起初抵南竿當晚,昭華大兄的意外之言。

  松山下機,道別民宿掌櫃,他講家住新莊,輔仁大學迎面周邊。突然,他挨近附耳:「我們臺灣人太善良了。」機上,彼此又延續交談些兩岸旅客差異的話題。

  數年前某場合,聽聞浯島文友私下抱怨,臺灣文學史的編撰者,審慎惜墨,未能見容在其巨著裡頭,一段一節專論評述金門作家。同理相仿,閱讀福爾摩沙,我們的臺文史,真的再不宜輕忽疎略馬祖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出版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時事」,但同時也非常「危險」。所謂時事,是因為疫情的影響至今仍在,邊境管制、國際往來的不確定性,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但危險在於,人們對於這類主題的閱讀疲勞感可能已經累積到一個臨界點。因此,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觀點新鮮度」。如果這本書只是在重複強調「我們不能出國,所以很痛苦」這類人盡皆知的事實,那它就失去了被收藏的價值。我比較好奇的是,這種封閉狀態,是否催生了某些「內部探索」的可能?例如,當無法向外看時,我們是否更深入地挖掘了自己內在的某個角落,或是對周遭環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細緻觀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向內轉折」的哲思,一種從地理限制中提煉出的、極具人文關懷的洞察力。如果它能讓我重新審視我家附近那條不起眼的巷弄,賦予它一種「異國情調」,那這本書就值得我細細品味了。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帶有強烈時代氛圍的非虛構或半虛構作品,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台灣的知識分子圈,近幾年來對於「邊界」、「流動性」的討論似乎有些趨於同質化,大家都忙著引用歐美的理論框架,卻少了點真正扎根於在地經驗的深刻剖析。所以,當我看到「國境封閉」這個主題時,我心裡第一個反應是:作者是否能真正跳脫出那種「世界大同」的視角,真正寫出台灣人在面對全球性斷裂時,那種獨特的、帶點無奈又帶點韌性的反應?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堆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能帶出一些具體的、生活化的觀察。例如,過去我們對出國的「儀式感」是如何崩塌的?當海外的親友成了螢幕裡的一張臉,那種真實的距離感又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的餐桌上?如果作者能透過敏銳的筆觸,將這些無形的心理結構具象化,那我就會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定價。畢竟,生活在這座島嶼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或大或小的「虛構旅程」,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评分

說實話,我對「虛構的旅程」這幾個字比較有感,它讓我想起一些村上春樹式的、有點迷幻又極度清醒的敘事風格。這類作品的優點是能提供一個逃逸的空間,讓我們暫時脫離現實的沉悶,但缺點往往是,過於追求意象的營造,反而犧牲了故事本身的骨架。我購買一本電子書,重點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尤其是在通勤或睡前,需要那種可以快速進入狀態的文字流。如果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是拖沓的,充滿了過度自我解釋的旁白,那我可能會在第三章就果斷按下刪除鍵。我期待的是一種乾淨俐落的推進,即使主題是關於「封閉」,文字本身也應該是自由流動、不受拘束的。我想知道,作者如何用「虛構」來對抗「封閉」?是透過夢境、回憶,還是某種平行宇宙的設定?總之,請讓我感覺到,文字本身就是一扇窗,而不是一堵牆。

评分

電子書的媒介屬性,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有了一些隱性的要求。雖然內文是重點,但當主題涉及「國境」與「旅程」時,我會自然聯想到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具體的圖像、地圖的殘影,或者是以特殊字體來模擬「信件」或「日記」的片段。這類結合了紀實與想像的作品,視覺的引導性往往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尤其是在電子閱讀器上。我不是在要求它變成一本圖文書,而是希望作者和設計者能意識到,閱讀「邊界」的文字,視覺的輔助不能是多餘的裝飾,而應當是結構的一部分。如果整本書只是純粹的標準黑體字,那麼它與其他任何一本探討抽象概念的書籍就沒有區別了。我希望這趟「虛構旅程」能透過排版的巧思,給我一絲「真實」的觸感,哪怕只是在某個關鍵的轉折點,一個特別留白的頁面,或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都能夠讓我覺得,作者是理解數位閱讀體驗的,並且用心設計了這趟「被限制的移動」。

评分

這本書,老實說,光是書名就充滿了一種詩意的疏離感。「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聽起來就像是某個時代的註腳,或者是一種後疫情時代的集體焦慮的文學化身。我會想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標題觸動了我心底深處對「限制」與「想像」的辯證思考。在台灣這個四面環海,地緣政治敏感度極高的島嶼上,「國境」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它承載了太多歷史的重量、身份的認同,以及揮之不去的焦慮感。當這種「封閉」成為現實,我們能去哪裡?書名暗示的「虛構的旅程」便成了唯一的出口。我期待作者能捕捉到那種既被困住又試圖掙脫的矛盾心境,那種在物理空間受限時,精神層面如何野蠻生長的過程。我不是要看那些空泛的理論,而是想從文字中窺見,當「遠方」被鎖住時,我們是如何重新定義「家」與「世界」的邊界。如果這本書能描繪出那種細膩入微的心理轉折,那它就成功了,即使內容可能與我個人的閱讀偏好略有出入,光是這份題材的切入點,就足以讓我掏錢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