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57 (電子書)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57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弘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中國近代史
  • 西方視角
  • 倫敦新聞畫報
  • 圖像史
  • 曆史文化
  • 中西交流
  • 19世紀
  • 電子書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倫敦新聞畫報》:世界上第一份以圖像為主的畫報!
  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客觀對照,第一手資料的歷史新視角!
  
  倫敦派駐的畫傢和記者眼裡的「晚清」究竟是什麼模樣?
  1842年起第一捲所刊的畫報,從道光皇帝開始的歷史別貌,
  巍峨長城、氾濫的鴉片貿易、洋人眼中的革命起義、漸起的戰事……
  那些史實未必記載的風俗、底層描寫,畫捲揭開、歷史就重新展開!
 
  ║長城與大運河:
  早在耶穌誕生的兩百多年前,統一華北的秦始皇便建造瞭長城,
  這世界奇蹟般的建築更在明朝擴建,成功抵禦濛古徵服者的入侵,
  如今這潛伏的巨人已剩下斷垣殘壁般的廢墟,靜靜在山榖、丘陵上。
  運河上曾經上演英國海軍艦隊與清朝水兵、海盜船的衝突,
  如今匆忙趕集進城的人們、古怪的中式城樓建築,也是值得記錄的市井畫麵!
 
  ║鴉片貿易:
  源源不絕流入中國的走私鴉片,在短短幾年內增加瞭數十倍之多,
  哪怕中國的皇帝下瞭禁煙的政令,鴉片貿易反而有擴大規模的趨勢,
  1840年前後統計數字顯示,中國鴉片成癮者保守估計達三百多萬人!
  東印度公司所壟斷的鴉片貿易每年在中國獲得暴利,
  美麗的罌粟花為中國各色人等編織瞭無數醉生夢死的惡夢,
  ──隻要有任何癮君子繼續沉湎於鴉片,鴉片走私就沒有斷絕的一天。
 
  ║中國的革命、南京的太平軍起義者:
  「太平軍成功擊敗皇帝手下的所有清軍,並在帝國最富饒的部分建立瞭堅固的根據地……」
  「那些起義者的模樣極為怪誕,他們與天朝的普通習俗反其道而行」
  「無庸置疑的是中國舊的內外政策已經受到嚴重打擊,不可能再重新恢復」
  「足以證明在這個國傢裡,一次重大的社會振興即將到來」
 
  ║寧波的皇陵:
  「有好幾種奇異而迷信的儀式,都是為瞭安頓死後靈魂的命運。婦女在屍體旁的嚎哭,以及對靈魂轉生說的信仰,便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1842年,寧波、廈門、定海等地被英國占領,文化的衝突隨之而來,
  對於封閉自首的中國,文明的浪潮將以不可抗拒之勢衝擊著傳統。
 
本書特色
 
  《倫敦新聞畫報》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以圖像為主的畫報,以其生動細膩的木刻版畫、以當時技術條簡能達到的最快速度,再現世界各地的重大新聞事件。創辦初期便派駐瞭大量記者和畫傢來華,將數十年內上韆張關於中國的速寫和文字報導發迴英國,除瞭為當時的讀者提供瞭中國的資訊,也成為有別於官方的客觀歷史研究參考。
《鏡像與彼岸: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視角下的東方變革》 一捲橫跨時代的視覺史詩,開啟通往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社會與全球視野的密鑰。 內容概述: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與視覺再現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理區域的歷史敘事,而是深入剖析十九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在不同地理闆塊上所展現的文化碰撞、信息傳播機製,以及視覺藝術在構建「他者」形象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目光投嚮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探討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印刷媒體——以《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ILN)為代錶的圖文雜誌,如何以其獨特的木刻版畫技術,記錄、詮釋並塑造瞭英國公眾對遙遠異域的認知。 全書以批判性的眼光,梳理瞭從倫敦齣發的全球信息流動,特別關注那些未被主流歷史敘事充分挖掘的側翼事件與社會圖景。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信息如何被編輯、篩選、視覺化,並最終內化為一個帝國的集體潛意識? 第一部:視覺技術與信息傳播的革命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印刷技術的飛躍,特別是木刻圖像批量生產能力的提升,如何催生瞭圖文新聞的興起。我們詳細考察瞭《倫敦新聞畫報》的編輯策略,分析其如何平衡新聞的時效性、商業吸引力與道德教化功能。 線條的權力: 分析版畫傢如何運用視覺符號(如光影、構圖、服飾細節)來強化或削弱異文化形象的「他者性」。探討在沒有即時攝影技術的時代,版畫如何成為事實的「在場證明」。 讀者的視野: 探討這類大眾媒體如何突破精英階層的知識壟斷,將遙遠的異國情景引入尋常英國傢庭的客廳,從而重塑瞭公眾的地理觀念與帝國意識。 第二部:帝國邊緣的日常與奇觀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英國帝國擴張的關鍵節點,探討《倫敦新聞畫報》如何處理那些在當時被視為「邊緣」但對帝國戰略至關重要的地區。我們的分析將涵蓋一係列地理與文化光譜: 遠東的異域風情: 分析當時英國人對東亞地區的早期視覺記錄,著重於對異域城市景觀、風俗習慣的描繪,探討這些描繪中如何交織著好奇心與優越感。這些圖像不僅是記錄,更是文化分類學的實踐。 新殖民地的建立與秩序重塑: 考察在殖民地擴張初期,如何通過繪製建築藍圖、軍事部署圖以及「文明化」的場景,來閤理化和正當化英國的乾預行動。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港口)的視覺呈現,這些圖像意在傳達進步與秩序。 危機與乾預的敘事: 分析在麵對當地反抗或自然災害時,媒體如何建構英國作為「拯救者」或「仲裁者」的形象。視覺敘事如何引導讀者對事件的道德判斷。 第三部:社會階層與視覺符號的解讀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版畫中對社會結構的呈現。視覺符號是理解一個社會的關鍵,尤其是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 服飾與身份的編碼: 仔細解讀版畫中對不同社會階層人物服裝的描繪。英國人如何通過服飾的繁複程度、顏色與剪裁來迅速識別當地社會的權力等級與文化差異。這不僅是記錄,更是將複雜的社會現實簡化為易讀的視覺代碼。 公共空間與私人生活的分野: 考察媒體如何在公開場閤(如市場、法庭、儀式)和私人領域(如傢庭內部、宗教場所)的圖像描繪上進行取捨,以及這種選擇如何反映瞭維多利亞時代對「文明」與「野蠻」的劃分標準。 第四部:缺席的聲音與歷史的濾鏡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採取一種反思性的立場,探討在《倫敦新聞畫報》的視覺敘事中「未被繪製」或「被扭麯地繪製」的內容。 本地主體的能動性: 分析在眾多英國視角主導的圖像中,當地居民的自我錶達和抵抗行為是如何被邊緣化或符號化的。探討當地社會對英國傳入圖像的反應與再創造。 編輯的取捨: 探討編輯室在選擇哪些事件、哪些視角刊登時所依據的政治、商業和道德標準。許多涉及英國統治內部矛盾或對殖民暴行的描繪,是如何被有意無意地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 結論:理解十九世紀信息戰爭的遺產 《鏡像與彼岸》最終旨在揭示,十九世紀中葉的視覺媒體不僅是歷史的鏡子,更是形塑歷史進程的強大工具。通過對《倫敦新聞畫報》這一個重要文本的細緻解剖,讀者得以更深刻地理解現代大眾傳媒如何建構全球視野,並為當代我們如何看待「他者」留下瞭重要的歷史參照。本書是對信息生產、文化挪用與帝國心態的全麵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弘
 
  著名學者,自19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的圖書館,蒐集海外大量關於中國史的珍貴圖文資料,整理並編譯相關報導、實錄,齣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國長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

圖書目錄

圖像的力量

譯序

1842
中國的道光皇帝(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國(China)
海德公園角的「萬唐人物館」(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國報導:對乍浦的描述(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國報導:揚子江、廣州、南京、上海、大運河、黃埔(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國的外交(Chinese Diplomacy)
長城與大運河(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國的大使(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中國人的貢金(The Chinese Tribute)
臺灣島與廣州十三行(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鴉片貿易(The Opium Trade)

1844
中國的葬禮和墳墓(Funerals and Tombs of the Chinese)
溫莎城堡裡的中國戰利品(Chinese Trophies, at Windsor Castle)
送給女王陛下的非同尋常的中國禮物(Extraordinary Chinese Presents to Her Majesty)
中國花邊(Chinese Lace)
新皇傢交易所三角牆上的雕塑(Sculpture for the Pediment of the New Royal Exchange)
關於英國軍艦的一張中國畫(Curious Chinese Drawing of an English War-Steamer)

1845
中國的巨型臼炮(Monster Gun, at Woolwich)
中國青年(Chinese Youths)

1846
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香港(Proce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issioner at Hong Kong)
中式床架(Chinese Bedstead)

1848
中國兵船「耆英號」(The Chinese Junk "Keying")
中國青年(Chinese Youths)
停泊在東印度公司碼頭的中國兵船(The Chinese Junk in the East India Docks)

1849
清軍的軍旗(Chinese Standards Captured)
在虎頭門寨的會談(Interview at the Bogue Forts)
加爾各答的華人陵園(The Burial-Ground at Calcutta)
澳門總督被刺(Assassination of the Governor of Macao)

1850
在中國沿海被燒毀的一支海盜船隊(Burning of a Piratical Fleet on the Coast of China)
參觀中國的長城(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51
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中國官員(希生)(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The Chinese Mandarin)
中國傢庭(Chinese Family)
中國海盜崔阿浦(Chui-A-Poo, the Chinese Pirate)
在「耆英號」兵船上的中國武術錶演(Chinese Performance on Board the Junk)
到奧斯本宮做客的中國傢庭(The Chinese Family at Osborne Palace)
英國皇傢海軍「埃及豔後號」的小船襲擊中國海盜(Attack on Chinese Pirates by the Boats of Her Majesty's Ship "Cleopatra")
中原的猶太人定居地(Colony of Jews in the Centre of China)

1853
香港的中國帆船比賽(Chinese Boat Race at Hong Kong)
中國的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
基督教在中國(Christianity in China)
《祈禱文讚神詩》(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中國的內戰—英國皇傢海軍「赫耳墨斯號」在揚子江上(Civil War in China H.M.S "Hermes" in the Yang-Tze-Kiang River)
中國的「叛亂」(Chinese Rebellion)

1854
剿滅粵匪圖(Chinese Military Despatch)
包令爵士—法學博士、香港總督和英國駐華全權代錶(Sir John Bowring, L.L.D., Governor of Hong Kong, and H. M.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皇傢劇院(Drury-Lane Theatre)

1855
包令爵士齣使北京(Sir John Bowring's Mission to Pekin)
南京的起義者嚮「李號」炮艦開火(The Rebels of Taipings Opening Fire Upon the "Lee" Gun-boat)
南京的太平軍起義者(The Rebels of Taipings in Nankin)

1857
炮轟廣州(Bombardment of Canton)
跟中國的戰爭(The War with China)
跟中國的戰爭:廣州要塞的陷落(The War with China:Capture of Canton Forts)
跟中國的戰爭:英軍攻擊廣州要塞和炮臺的計畫(The War with China: Plan of the Attack on Forts and Batteries of Canton)
中國速寫:採茶女和清軍旗手(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 and Chinese Military Standard-Bearer)
廣州城牆之內的街道(Canton within the Walls)
跟中國的戰爭:兩封通訊員的來信(The War with China: Letters from two Correspondents)
中國速寫:廣州的守街衛兵、養蠶(Sketches from China: Canton Street-Guard, Rearing Silk Worms)
中國的船舶(Chinese Shipping)
在中國的戰爭:起義者、滑竿和香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Rebels, the Mode of Carrying a Wounded Rebel, and Hong Kong)
在中國的戰爭:「飛馬號」輪船和廣州大火(The War in China: The Passenger-Steamer "Fei Ma" and Conflagration at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中國的兵船和起義者(War in China: The Chinese Vessels of War, Chinese Rebels)
在中國的戰爭:餌雷、海盜船和上海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Infernal Machines, Chinese Pirate Craft, Shanghai)
香港的下毒事件(The Poisonings at Hong Kong)
中國的刑罰(Chinese Tortures)
前往中國的英國海軍運兵船(Her Majesty's Troop-Ship "Transit," Refitting and Receiving Stores for China in Portsmouth Harbour)
去中國的路上:馬賽和馬爾他見聞(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Marseille and Malta)
去中國的路上:埃及見聞錄(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Egypt)
寧波的皇陵(The Tombs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at Ningpo)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上)(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ps Ⅰ)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下)(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ps Ⅱ )
前往中國的英軍增援部隊(Reinforcement for the War in China)
去中國的路上:蘇伊士劄記(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Suez)
去中國的路上:紅海上的閒暇(En Route for China: A Calm on the Red Sea)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9607
  • EISBN:97862635700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9MB

圖書試讀

 
圖像的力量
 
  在大眾資訊傳播領域,相對於抽象的文字,圖像往往更具直觀性而更易被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那些遠古的神話故事或是流傳廣泛的宗教神蹟,抑或遙遠邊地的異域風光、風土人情、相貌特徵,圖畫不僅能提供鮮活的視覺形象,還能令讀者在畫麵背後產生無盡的想像。現藏於大英圖書館的《祇樹給孤獨園》是唐鹹通九年(868年)刊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扉頁插圖,是目前有年代可考的最早文字齣版物插圖。它的齣現不僅開啟瞭插圖文本的新時代,並由此將插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繪畫藝術形式——版畫。
 
  版畫是透過印版媒介將圖像轉印於紙上的繪畫作品,具有間接性與可複製性。然而最初的版畫卻不是齣於藝術審美的創造目的,而是源於人們對圖像複製的需求。宗教是一種最廣泛的精神性活動,需要大量的宣傳物以傳播教義。是以無論中外,最早的版畫幾乎多為宗教插畫或神蹟故事繪圖。如發現於敦煌的8世紀用二方或四方連續方式捺印的《現在賢劫韆佛名經》。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印刷科技的發展,齣版業逐漸由被貴族和宗教所掌握走嚮平民化的商業市場。1450年德國人榖騰堡發明瞭鉛閤金的活字排版印刷技術,使西方印刷業發生瞭革命性變化,並對此後西方圖書齣版業產生瞭深遠的影響。15世紀時,歐洲的印刷作坊已遍及各地,並且形成許多印刷中心,如荷蘭的烏特勒支,德國的紐倫堡、奧格斯堡、科隆,還有義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
 
  書籍齣版業繁榮的同時也帶動書籍插圖業的興旺。德國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地區主教祕書阿伯雷奇·費斯特是西方最早為書籍配上印刷插圖的人。他在1461年齣版瞭名為《寶石》的書,書中收錄瞭一些鳥類和獸類的故事並配有精美插圖。顯然,版畫插圖使書籍更加豐富和具有直截瞭當的說服力與吸引力。這就使得版畫插圖逐漸成為齣版物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同時也成為齣版業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力之一。如明代中期,全國政治安定,經濟平穩,文化時尚觀念發生轉變,一批新興讀者群開始崛起,他們渴求閱讀消遣娛情養性的作品,而不再局限於儒傢經典、學術著作或宗教讀物。社會對圖書的大量需求,刺激瞭圖書市場的興旺,使齣版業達到瞭歷史的鼎盛階段,行業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其時,版畫插圖開始全麵地應用在各類小說傳奇、雜劇、詩詞、圖集、科學博物、初學識字課本、歷史、地理、人物傳記等圖書之中,齣現瞭「差不多無書不圖,無圖不精工」、異彩紛呈的高潮,被譽為中國版畫史上「光芒萬丈」的時代高峰。與此同期,西方齣版界的版畫商業市場迅速發達,不僅齣現瞭大量職業插圖傢和雕版技師,還培育齣繁榮的版畫複製市場,為19世紀的「版畫原作運動」奠定瞭堅實的社會認知基礎。
 
  在達蓋爾的攝影術發明前,繪畫除瞭藝術審美目的外,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記錄,即以繪畫方式將重大歷史事件、社會名流或大自然奇觀異象用視覺形象錶現齣來。而要將這些具有特定價值或意義的繪畫圖像進行廣泛的社會傳播則需要版畫來複製完成,於是齣現瞭不同於一般文字書籍,也不同於繪畫複製品的讀物,那就是畫報、雜誌。
 
  1829年菲力彭在巴黎創辦瞭以畫麵為主定期齣版的《剪影》雜誌。這本綜閤性雜誌,每期都有整張的石版畫刊齣。1830年菲力彭在《剪影》的基礎上改齣《漫畫》週刊。每週星期四齣版,四頁文字說明和兩大張紙質很好的石版畫,有些還用手工賦彩。1832年菲力彭同時又創辦瞭《喧鬧報》,這是一種日刊,開本較《漫畫》稍小,共四頁,內容主要是對法國社會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報導、評論、諷刺和教育,並配以石版畫的插圖。這兩種刊物是當時巴黎影響最大也最受歡迎的畫刊。與此同時,在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創刊瞭。
 
  18世紀工業革命的成功使英國迅速成為西方最發達的國傢和「世界工廠」。直到18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獨占鰲頭。它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的大部分工業品,其對外貿易額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約為法、德、美、荷、俄各國的總和,位居世界第一。同時,英國從19世紀初期就開始大規模地推行殖民擴張政策,至1870年代已占據瞭世界上麵積最大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這樣殖民版圖區域遼闊和眾多人文地理麵貌並存的大背景下,《倫敦新聞畫報》以圖像方式報導新聞的辦刊定位,無疑使其成為當時最具「眼球效應」賣點的媒體。可以想像,當時人們透過畫報外派畫傢兼記者發迴的連續性圖片和文字報導不僅網羅瞭「天下」時事資訊、奇聞趣事、花邊新聞,同時又過足瞭眼癮。加之辦報人傑齣的經營理念、有效的市場行銷策略和與時俱進的技術跟進,使得《倫敦新聞畫報》在創刊後的百餘年裡保持著旺盛活力。
 
  偶然機緣,瀋弘教授在英國訪學期間發現瞭數百捲保存完好、含有大量與中國相關老圖片的《倫敦新聞畫報》。齣於學者的敏感直覺,他立刻意識到這些畫報的文獻價值,耗時十年,將與中國相關的文字和圖片翻譯集結成冊齣版。我們有理由相信《倫敦新聞畫報》中有關中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是研究中國近代和現代史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因而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其中大量製作精美的版畫插圖和頗具現場感的速寫,不僅為讀者展現瞭寬廣的19世紀中國世俗社會生活圖景,同時也為新聞紀實性版畫藝術研究提供瞭大量的範本。
 
  新聞畫報的事件再現性功能決定這些插圖必須具有高度寫實性,透過畫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和場景描繪還原一個虛擬的「真實」空間。這些「真實」的圖像和報導中的文字可在讀者目光交替之隙,在腦中產生類似立體視聽殘響的效果。如1854年4月7日刊的〈皇傢劇院〉中「飛刀」雜技錶演的精彩場景,一位雜技演員仰麵站在一塊木闆前,五把鋒利的尖刀緊貼他的脖頸兩側和腋下深深釘在木闆上。因為緊張,他的雙手微張,左右平衡,雙腳扒緊地麵,保持著身體的穩定。他對麵的錶演搭檔奮力擲齣一把泛著寒光的飛刀,他麵部躊躇淡定的錶情與身後幾名西方女子驚愕的O形嘴形成絕妙對比。我想這幅插圖即便脫離瞭旁白性的說明文字,也依然是件傑齣的獨立銅版畫作品。
 
  從插圖的製作上看,有些是畫傢的現場速寫,這些作品儘管看似淩亂,不夠工整,但畫麵更樸實,有明顯的「現場感」。如1859年4月2日〈中國速寫:婦女髮型、洗衣方式〉其中一幀〈做像茶壺一樣的髮型〉,畫麵用筆自由流暢,人物形態如同日常,沒有擺拍扭捏之感,正如畫傢所言,就連畫中那位少婦不雅的坐姿也修飾地記錄瞭下來,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情趣。還有一些顯然是「大製作」的圖畫,這些雕凹線法的銅版畫構圖布局考究,製作精良,富有貴氣,顯然是齣版人高價聘請瞭頂級雕版師根據記者發迴的速寫而作。從內容上看,這類作品多錶現為歷史重大事件或對自己文治武功的粉飾。如1858年10月2日〈「中英天津條約」的簽訂儀式〉一圖,是歐洲歷史畫的典型樣式,場麵宏大,人物眾多,富有儀式感。再如刊於1860年8月11日的〈中國報導:英法聯軍即將北上〉中的插畫,畫麵上聯軍艦隊陣勢浩大,在藍天白雲下的香港九龍灣海域肅然有序地進行著兵力運輸。嚴謹的寫實畫風,精美密集的線條和豐富的明暗色調使得畫麵充滿異域情調。
 
  這些林林總總、內容繁雜的插畫穿越時空直至今日,在我們翻看閱讀時還能產生一種幻象,似能再現過去的生活場景、隆隆的炮聲、馬的嘶鳴和喧鬧的人聲……儘管一個多世紀過去瞭,鬥轉星移,滄海桑田,而身處現代資訊高度發達社會的人們,其實也如同19世紀的人一樣,對圖像資訊總是充滿好奇與期待,所不同的是現代人擁有更便利快捷的圖像獲取與傳播方式,而圖像所傳遞的力量則永不減退。
 
中央美術學院 陳琦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對晚清社會變遷充滿敬畏的愛好者,我非常看重這種跨文化交流的史料價值。1842年到1857年,這十五年正是中國近代史風雲變幻的起點,從鴉片戰爭的餘波到太平天國的興起,外部世界的目光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新聞畫報》作為當時英國最主流的視覺媒體,它的“關注點”本身就是一種國際風嚮標。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技術輸入、貿易往來、以及外交禮儀衝突的生動瞬間。例如,西方人如何描繪中國官員的服飾和排場?他們對中國城市景觀的描繪是否帶有強烈的“他者化”色彩?這種聚焦於特定時間段的視覺編年史,無疑能提供一種獨特的時間切片感,讓我們得以“置身其中”,而非僅僅是事後評論。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從題目來看,似乎是進行瞭一項極其細緻的“考古式”文獻整理工作。能在浩如煙海的《倫敦新聞畫報》中,精準地篩選齣與中國相關的、且時間跨度能形成連續敘事的作品,其背後的檢索難度和專業度可想而知。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其對“選擇性呈現”的批判性審視。新聞媒體的敘事總是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立場傾嚮,那麼,這些被選中的圖像,是如何構建齣一個“西方理解中的中國形象”的?我想知道,這些看似客觀的綫條和陰影背後,潛藏著多少對東方文明的誤解、偏見,又或是不經意的深刻洞察。如果能對這些圖像進行細緻的文本對照和背景分析,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圖冊,而是一部紮實的文化史研究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那復古的字體排版和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裝幀的用心程度,讓我對內頁內容充滿瞭無限的期待。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書脊上那一行小小的、仿佛用老式印刷機印上去的標題,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絕對不是那種批量生産、敷衍瞭事的作品,看得齣設計者在嚮過去的經典齣版物緻敬。我猜想,這本書的排版風格,也必然會延續這種復古情懷,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真的在翻閱著一百多年前的報紙原件,而不是冰冷的電子文檔。這種對形式的尊重,本身就是對內容的一種肯定和鋪墊,讓人心生敬意。拿到手裏,光是摩挲這個“物體”的觸感,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评分

我一直對19世紀中葉,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東方古老國度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那個時期的圖像記錄,往往比文字描述更加直白和具有衝擊力。我深信,通過那些異域畫傢的眼睛和畫筆,我們能捕捉到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視角,那是官方文獻和私人信件往往難以涵蓋的“街頭真實”。想象一下,那些關於蒸汽船、關於條約簽訂場麵、甚至是關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速寫,被精心挑選和編排在一起,那將是一部無聲的視覺史詩。我期待看到,那些在曆史課本中僅僅是黑白文字記載的重大事件,在這些新聞插圖中是如何被“演齣”的,那種視覺化的敘事力量,遠勝於枯燥的史料堆砌。這不僅僅是曆史研究,更是一次關於“觀看”與“被觀看”的深度對談。

评分

我常常覺得,電子書在處理這種以圖像為主導的作品時,會麵臨一個核心的挑戰:如何保證圖像的清晰度、色彩的準確性和細節的還原度,以匹配原作的視覺衝擊力?如果這本書的數字化處理不夠精良,那麼它就辜負瞭原作者耗費心血的素材收集工作。我真心希望齣版方在電子化的過程中,能夠投入足夠的資源,確保每一幅插圖都能以高分辨率呈現,讓那些精妙的綫條和細微的光影變化得以清晰展現。畢竟,我們購買的很大一部分價值就在於對這些曆史“瞬間”的視覺再體驗。如果能有配套的標注或注釋,對特定的圖像進行背景介紹,那更是錦上添花,能極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和學術性,讓讀者能夠更好地解碼圖像背後的復雜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