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談理想人格與文明之路:出生之年、性知識、大學教育、品性與智力,世紀智者論現代教育 (電子書)

羅素談理想人格與文明之路:出生之年、性知識、大學教育、品性與智力,世紀智者論現代教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特蘭.羅素
图书标签:
  • 罗素
  • 哲学
  • 教育
  • 理想人格
  • 文明
  • 性教育
  • 大学教育
  • 品性
  • 智力
  • 现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理性和人道的傑出代言人──伯特蘭‧羅素論教育
提倡知識的致用、人性的改善、兒童的自由

《社會改造原理》、《幸福之路》、《教育與美好生活》
《自由之路》、《教育與社會秩序》、《民主教育》
本書收錄羅素教育專著中15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出生之年──出生之日便是道德訓練的開始
  無論何時,都不該將孩子視為比小狗更有趣的可愛寵物
  一定要從最開始就將其視為潛在的成人,予以認真看待

  【冷落與疼愛之間的微妙平衡】
  •別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誤的自負感
  對父母而言,孩子是他們的無價之寶,
  若是不加留意就會被孩子覺察到這一點,
  他們會認定自己就是如父母心目中那般重要。
  但在今後的人生裡,社會環境不可能如此把他當寶,
  這種認定自己是別人世界中心的習慣會讓他處處碰壁。

  •該做的一定要做,但不能過分地表達關愛
  如果孩子感冒了就該悉心照顧他,還要確保他舒適和暖和;
  如果孩子沒有適當的生理原因卻哭鬧不止,就應任其哭鬧。

  •別讓孩子成為無法自立的寄生者
  應阻止孩子要求他人並鼓勵自主活動。
  讓孩子憑藉自身努力嘗到成功的喜悅,
  而非透過對大人們頤指氣使。

  ▎性教育──從一開始,性就應該被視為是自然的
  哪怕在潛意識裡,父母也不該認為性是下流的。
  否則,成人的這種思想就會自動傳遞給孩子。

  【回答性教育相關問題的兩條規則】
  第一,回答問題永遠都要實事求是
  第二,對待性知識要和其他知識一樣

  •性知識跟其他知識並無分別
  若孩子問了和太陽、月亮、雲彩、汽車或蒸汽機有關的問題,
  父母會喜出望外並按照他的理解能力盡可能詳細地為其解答。
  若孩子問了一個關於性的問題,父母就會忍不住說「閉嘴」!
  就算回答了也會是簡短又枯燥的,可能還會流露出一點尷尬,
  孩子能馬上發現這細微差別,也因此逐漸滋生了色情的心理。

本書特色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主張摒棄傳統「紳士教育」,並呼籲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日益複雜的現代生活。本書從羅素的教育著作中編選出共十五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希望能令讀者更全面、更透澈地了解其教育思想。

 
一卷時代的迴響:從古希臘到現代文明的思辨之旅 本書集結了二十世紀思想巨擘——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跨越數十年的重要論述,聚焦於教育哲學、個人品格塑造、性觀念的演變,以及文明發展的關鍵路徑。這不僅是一部探討特定時期社會議題的文集,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類心靈結構與社會制度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理想人格的鑄塑與教育的基石 羅素以其冷靜而銳利的哲學之眼,審視了「理想人格」應具備的特質。他強調,教育的目的絕非僅是知識的灌輸或技能的訓練,而是培養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同情心與批判精神的完整個體。 在探討“出生之年”對人格的潛在影響時,羅素並非訴諸宿命論,而是細緻地分析了早期環境、家庭結構對兒童心智發展的微妙牽引。他指出,一個充滿安全感與鼓勵的童年,是孕育理性與創意的溫床。然而,他同時警惕傳統教育中過度強調紀律和服從可能帶來的反噬,認為僵化的教條會扼殺個體內在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本書深入剖析了大學教育在塑造現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角色。羅素認為,大學應當是思想自由的實驗室,而非專業技能的工廠。他堅定地倡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價值,主張學生應接觸廣泛的人文科學與基礎科學,培養跨學科的視野,而非過早地將自己鎖定在單一的技術領域。他對當時(及今日)大學教育中日益嚴重的「實用主義」傾向表達了深切的憂慮,認為這將導致社會失去對形而上問題的關懷,僅僅成為經濟運轉的附庸。 品性與智力的關係是貫穿全書的核心命題之一。羅素區分了「聰明」(cleverness)與「智慧」(wisdom)。他尖銳地指出,智力若缺乏道德羅盤的引導,極易淪為操縱與權力的工具。理想的人格應是智力與同理心、勇氣與謙遜的結合。他探討了如何通過教育機制,培養公民的責任感,使其不僅關注自身的成功,更對共同體的福祉負起責任。 第二部:文明的里程碑與性觀念的變革 在探討「性知識」的章節中,羅素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堅定的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的面貌。他直面維多利亞時代殘留的壓抑與偽善,主張對性的坦誠與科學的理解是邁向真正現代文明的必要步驟。 羅素的觀點基於對人類本能的尊重與對個人自由的捍衛。他認為,性教育的缺失不僅造成了心理上的扭曲和情感上的隔閡,更阻礙了兩性關係的健康發展。他批判了社會對女性性壓抑的雙重標準,倡導一種基於尊重、平等與情感連結的兩性關係模式。這些論述在當時無疑是石破天驚的,它們預示了二十世紀性解放運動的思潮,強調情感的真實性遠勝於社會規範的僵化。 「文明之路」是羅素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宏大預測與警示。他將文明的進程視為一場不斷與非理性、教條主義和戰爭威脅抗爭的過程。他深入分析了技術進步與道德發展之間的張力。技術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破壞力,但如果人類的智慧與道德修養未能同步提升,這些技術成果反而可能成為自我毀滅的加速器。 羅素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盲目崇拜權力的現象進行了無情的解剖。他認為,真正的文明進步,體現於對少數派意見的包容、對科學真理的堅守,以及在國際事務中訴諸理性而非武力的能力。他呼籲建立一種基於世界主義的公民意識,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以維護全人類的長遠福祉。 世紀智者的最終關懷 本書的結尾,羅素將目光投向未來,思考在一個原子時代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教育該如何應對新的挑戰。他強調,面對日益複雜化的世界,培養人民的「懷疑精神」與「求真慾望」比傳授任何既定事實都更為重要。他深信,唯有持續不斷的自我批判與理性的探究,人類才能擺脫歷史的慣性與集體的非理性,真正走上一條通往和平、知識與人道主義的文明大道。 這部文集是羅素思想體系的集中體現,它提供了一個審視自我、審視教育體制、審視現代社會結構的獨特且深刻的視角。它不僅是研究羅素哲學的基礎文獻,更是對當代讀者提出的一份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明智、更負責的現代公民的行動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西元1872~1970年)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世界和平運動的宣導者和組織者,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譯者簡介

郭繼麟


  英語語言學碩士,現任紐西蘭公務員。譯作:《成功者的格局》等。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論教育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 出生之年
第四章 遊戲與想像
第五章 建設
第六章 同伴的重要性
第七章 愛與同情
第八章 性教育
第九章 幼兒園
第十章 智力教育的一般原則
第十一章 14歲前的學校課程
第十二章 最後的學年
第十三章 走讀學校和寄宿學校
第十四章 大學
第十五章 結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9270
  • EISBN:97862635704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图书试读

導言

  羅素(Bertrand Russell,西元1872~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世界和平運動的宣導者和組織者,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等。

  羅素他出身蒙茅斯郡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John Russell)是著名的輝格黨人,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度擔任首相;父親安伯雷‧羅素(Viscount Amberley)是一位自由主義者。由於小的時候雙親相繼離世,羅素轉由祖母撫養,並且一直在家庭裡接受教育,所以他的童年時光頗為寂寥。不過,祖母的獨立不羈和道德熱情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求知和冥思也為他帶來了莫大的心靈慰藉。羅素西元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先後攻讀了數學和哲學,憑藉他的一系列基礎性、典範性的研究工作,被公認為數理邏輯和分析哲學的開創者之一,後羅素曾兩度在該校任教。與此同時,羅素還是一名出色的通俗作品作者,不僅可以用淺顯練達的文辭向普通讀者陳述哲學觀點,還對現實生活中的大眾議題給予了熱切的關注,並為之著書立說。

  羅素以他超越專業藩籬的博大關懷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908年,羅素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稱他為「當代理性和人道的傑出代言人之一」。1967年羅素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對美國在越南的政策予以譴責。1970年,羅素在威爾斯的家中去世,享年98歲。

  羅素在哲學、邏輯和數學等領域成就顯著,同時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方面也都建樹頗豐。羅素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他信奉的是新黑格爾主義,對絕對、共相的存在深信不疑,將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和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了新實在論。

  在為羅素所關注的大眾議題裡面,教育占據了一個特別突出的位置。羅素所生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正處在一個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興旺而嘈雜的時代,反映到教育領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從阿諾德(Thomas Arnold)、紐曼(John Neman)等教育學者那裡承襲下來的紳士教育和古典人文主義教育依然是正統的代表;在另一方面,史賓賽(Herbert Spencer)等所宣導的科學主義教育方興未艾。羅素明確認為要將傳統的紳士教育摒棄,呼籲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迅疾的科學發展和日益複雜的現代生活。

  整體上來說,羅素和他的老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同時代的英國教育家尼爾(Alexander Neill)還有歐洲新教育運動教育家蒙特梭利(Montessori)等人擁有一致的立場,提倡知識的致用、人性的改善和兒童的自由。羅素自己的教育思想,透過一系列著作或零散、或集中的持續闡述了出來,這些著作包括《社會改造原理》(1916年)、《自由之路》(1918年)、《幸福之路》(1930年)、《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年)、《民主教育》(1942)等一系列著作,而羅素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當屬1926年出版的《教育與美好生活》。本書便是從羅素的這些教育著作中編選出共十五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可以令讀者全面、透澈的了解這位教育家的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蕴含着一种对“文明之路”的关切,这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学范畴,更像是一种文明病理学的诊断。一个文明的健康与否,最终要体现在它培养出的下一代身上。如果教育体系持续产出缺乏批判精神、只知服从的工具人,那么这个文明的前景必然是黯淡的。我猜测,罗素的论述中必然贯穿着对理性、自由以及怀疑精神的捍卫。他会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是否构成了文明衰退的隐患?品性与智力的平衡,或许正是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智力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品性则决定了这些能力将被用在何处。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出,一套理想的教育体系应当如何协同发展这两者,使其不偏废,不走向极端,那么它对于指导我们重塑社会价值导向的意义,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这本号称囊括了这位世纪思想巨匠对教育、人格塑造乃至文明走向的深刻洞见的集子,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气势,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充满期待。我拿到手后,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所承诺的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有些紊乱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一个“好人”?罗素这位饱经风霜的哲学家,必然会提供一种超越当下潮流的、更具历史厚重感的视角。我猜想,他不会简单地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而是会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社会结构、哪些教育环节,才能潜移默化地雕琢出一个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兼具人文关怀的灵魂。这种对内在构建的关注,远比那些肤浅的成功学论调来得珍贵。我特别好奇他对“智力”与“品性”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将其视为相互依存的整体,还是揭示了其中潜藏的矛盾与张力。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试图从他构建的宏大框架中,找到安顿自我精神世界的坐标。这种对底层逻辑的追问,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书名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现代教育”这一核心议题,这无疑是触及了当代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我们培养下一代,究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有的体制,还是为了让他们有能力去批判和革新这个体制?罗素的时代,正处于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转型期,他所观察到的教育弊病,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标准化测试的囚笼”和“职业技能的过度强调”之间,想必有着深刻的共鸣与区别。我希望看到他对于大学教育的定位有突破性的论述,毕竟,大学本应是思想自由的殿堂,而非职业培训的流水线。他会不会批判那种过于功利化的专业主义,转而倡导一种更注重思辨、更强调跨学科视野的博雅教育?尤其他对“性知识”的提及,在这个保守与开放界限模糊的时代,想必会有一番掷地有声的论断,它关乎的绝不仅仅是生理层面,更是个体自由与社会伦理的平衡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在历史的回响中,为我们当下迷茫的教育路径,提供一面清晰而略带冷峻的反思之镜。

评分

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以人生的几个关键节点——“出生之年”的背景铺陈,到“性知识”的启蒙,再到“大学教育”的塑造——构筑了一个个体成长的完整轨迹。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比单纯的理论堆砌更具代入感。我期待看到的是,罗素如何将宏大的社会思潮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例如,他谈论“出生之年”的时代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以此为基点,审视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个人心智发展的潜能与局限。这种对环境决定论的审视,会如何影响他对于个人能动性的判断?读来应该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看到那些塑造我们性格、影响我们判断的无形之手,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伸出的。这种对“环境塑造人”的深刻洞察,尤其在今天,当我们过度强调“天赋”和“努力”时,显得尤为必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一场与周遭世界的持续对话。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世纪智者论”的电子书,这暗示着其内容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权威智慧的某种渴求。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清晰、连贯且深刻思考框架的“灯塔”。罗素的文字,以其特有的精准和犀利而著称,我预计本书不会充斥着模糊不清的形容词,而是会以逻辑严密的论证,剖析教育的本质困境。阅读体验上,电子书的载体或许会带来即时的检索便利,但这套思想的重量,绝不是指尖轻点就能完全消化的。它要求读者放下短期的功利目的,以一种哲学家式的耐心,去咀嚼那些关于“何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的诘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对人类心智潜能的深度探寻报告,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的社会想要塑造出什么样的新一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