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的帷幔 (電子書)

聊齋的帷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閻連科
图书标签:
  • 聊斋志异
  • 短篇小说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鬼怪
  • 爱情
  • 奇幻
  • 文学
  • 电子书
  • 蒲松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詭譎美異,幾乎改寫歷史的神幻之作。
回到妖與傳說恣意的年代,看狐仙鬼怪、書生、官僚與百姓……

當代小說名家閻連科由文學出發,探詢最深層豐富的真實和最詭譎的美。
這是入門聊齋的讀書筆記,也是文學理論的應用實踐。
唯聊齋,能使我們更豐富;唯真實,為文學之信仰!

  「《聊齋志異》是一部供人閱讀的故事集,是最富有民間想像的偉大小說和講述。」──閻連科

  「那些在小說(《聊齋志異》)中帶來或構建烏托邦與桃花源的人──幾乎都是非人之人。人是生活在不公、黑暗中的人,而給這些黑暗、不公帶來烏托邦和桃花源的人,卻是狐狸、魂魄、仙異和可變為人的花草和蟲孚。」

  20世紀的文學源頭,源自這部奇書和蒲松齡這個人?!
  《聊齋誌異》當中的豐饒和庫藏,值得今日所有作家在它面前跪下、求借。

  ▍再奇不過《聊齋》
  《聊齋志異》是一部足以媲美四大奇書的神異之作,在古典文學的脈絡中始終一枝獨秀。作者蒲松齡寫妖寫異,寫出了遊走在虛幻間隙,卻無比真實的人世百景,至今無其他著作能與之匹敵。

  ▍從狐妖、書生到人世的苦難與烏托邦
  正是《聊齋》這樣一本奇書,讓閻連科深深著迷,透過不同的稜鏡,重新探索它在真實與虛幻間二重辯證又相互結扭、映照的特性。他以東、西方的名著縱橫參照,從《聊齋》故事中最為人熟知的「狐狸」一族悠悠說起,談非人、神異,再至人世、日常,下看地府鬼魂,上探宗教與神,看蒲松齡無盡地書寫人和人世之困絕同時,書寫非人對「人和人的生活」之嚮往。閻連科指出蒲松齡寫出了一個人類巨大的悖論:「人的美好是一切美好之最;而人的美好又被人類所毀滅、詛咒、侵害和玷汙。」

  ▍人生經驗有限,而文學的真實無限
  讀《聊齋》像作一場由片段組織成的夢,在切割、分散之間植入烏托邦輪廓,讀者在此又在彼,穿梭於有妖與異的空間,卻同時無比真實地存在現世。於是,在怪異、荒誕的盡頭有美,在幽暗的極處有光亮,多一分太過,少一分不足,正如閻連科所言:「一切都是恰到好處。」而「人」與「非人」在其中總是似是而非,從此開展出無限的文學真實。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聊斋的帷幔(电子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包含任何与《聊斋志异》相关的情节或主题,而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十九世纪欧洲社会风俗与室内装饰艺术的专著。 --- 帷幕之外的繁华:十九世纪欧洲家居风尚与社会图景 一本深入剖析维多利亚时代至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室内设计演变、材质革新与阶层生活图景的权威著作。 作者: 艾莉森·莫兰德 (Allison Morland) 出版社: 文景精粹出版社 (Archival & Essence Press) 导言:当生活被框入“室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外观总能吸引世人的目光,然而,真正定义一个时代精神与社会阶层微妙差异的,却是其内部的空间——居室。本书旨在揭开十九世纪欧洲,特别是英格兰、法兰西与德意志地区,从工业革命的尘埃中崛起的那股对“室内生活”的狂热追求。我们聚焦于那些被厚重窗帘、簇绒沙发和繁复壁纸所构筑的私密世界,探讨这些空间如何从单纯的庇护所,蜕变为社会地位、道德观念与审美理想的物质载体。 第一部:工业时代的崛起与装饰的革命 (1830–1870) 第一章:蒸汽、钢铁与新材料的涌入 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欧洲的生产力与财富分配。本章详细考察了新技术如何直接干预家居设计:铸铁技术的成熟使得家具结构更为复杂多变,批量生产的玻璃和镜子使得室内光线处理成为可能,而新型染料的出现则为纺织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饱和色彩。我们考察了水晶宫博览会(1851)对当时室内陈设观念的冲击,探讨了“新富阶层”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的快速获取性,来模仿贵族曾经的奢靡。 第二章:哥特复兴的道德呼唤 在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粗糙感和对古典主义僵化的反叛中,以奥古斯都·普金(Augustus Pugin)为代表的设计师们,高举起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的旗帜。本章深入分析了这种风格如何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和宗教意义。哥特式尖拱、木材的真实纹理、以及对手工艺术的推崇,被视为对抗“机器的虚伪”的精神武器。我们将审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客厅和书房的典型配置,分析那些精心挑选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家具摆设如何构建出一种“高尚的家庭”形象。 第三章:窗户的哲学:光线与隐私的博弈 十九世纪的窗户不再仅仅是采光口,它们成为室内叙事的关键元素。本章专门研究了窗饰艺术的演变:从早期的厚重天鹅绒窗帘(Drapery)到复杂的衬里、褶裥和流苏的应用。我们探讨了窗帘如何从简单的遮蔽物,转变为一种“软性建筑”,用以调节自然光线,划分空间的功能性,并在日益拥挤的城市环境中,划定出清晰的私人领域边界。特别关注了“窥视”的社会焦虑,以及厚重帷幔在抵御外界审视中的作用。 第二部:美学的细化与阶层的固化 (1870–1900) 第四章:日本主义的入侵与平面革命 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尤其是在英法两国,日本艺术的影响力(Japonisme)如同一股清流,打破了欧洲室内设计中过度堆砌的沉重感。本章重点分析了日本浮世绘和漆器工艺对欧洲家具线条、色彩搭配以及墙面处理带来的深刻变革。从克里斯托弗·德·摩斯(Christopher Dresser)对简洁线条的追求,到对东方屏风(Screens)在室内空间中作为灵活隔断的使用,我们看到了一种向“平面化”和“功能性”倾斜的审美倾向。 第五章:东方的密语:壁纸、纺织品与装饰主题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对异域情调的迷恋达到了顶峰。本章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当时流行的壁纸图案:从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有机、重复的植物藤蔓,到受到摩洛哥和印度影响的佩斯利涡纹。我们分析了室内纺织品(如小地毯、抱枕套和壁挂)的材质选择——从昂贵的印度棉布到本土提花丝绸——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出一种“视觉的富裕感”。 第六章:功能主义的先声:厨房与服务空间的重构 与前厅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章将视角转向了家庭的“幕后”——厨房、仆人房和盥洗室。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卫生观念的革新。我们追踪了诸如“健康之家运动”如何推动了使用更易于清洁的瓷砖、白漆木材和内置储物柜的设计。本章展示了早期功能主义思想如何首先应用于服务空间,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设计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光影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端 (1900–1914) 第七章:沙龙的黄昏:聚光灯下的社交剧场 美好年代的沙龙(Salon)是权力和魅力的交汇点。本章关注了此时期为大型社交活动特别设计的室内空间:宽阔的门厅、配备充足镜面的更衣室以及用于展示收藏品的画廊式房间。我们探讨了室内照明技术(煤气灯到电灯的过渡)如何改变了人们在夜间聚会的方式,使得阴影被削弱,而装饰的细节和衣着的华丽则被置于更为清晰的“舞台灯光”之下。 第八章:家居的解构:从过度装饰到现代线条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维多利亚式“拥挤美学”的疲劳感催生了更简洁的风格。本章讨论了“纯粹主义”设计师,如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装饰与罪恶》所代表的激进思想。我们对比了传统壁炉架的复杂雕刻与新兴的、极简的水平线条装饰,预示着室内设计将从“历史的复述”转向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结语:帷幔拉开后的真实生活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风格图录,而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写。十九世纪的家居,从笨重的橡木衣柜到精美的法式刺绣,无一不是对财富、品味与时代焦虑的诚实反映。阅读这些精心布置的房间,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如何努力地将工业时代的动荡与自身的道德抱负,缝合进一张张精致的挂毯与一排排对称的家具之中。 本书特色: 收录大量罕见的室内设计图纸、历史照片及当时流行的家居杂志插画。 详尽的材质词汇表,解析了当时染料、木材及金属工艺的细节。 对特定房间(如男士书房、女主人卧室)的功能性与符号意义的深度分析。 --- 目标读者: 艺术史学者、室内设计专业人士、维多利亚时代研究爱好者、对欧洲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閻連科


  1958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速求共眠》《心經》等;中、短篇小說集15部,散文、言論集12部;另有《閻連科文集》17卷。

  曾先後獲第一、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獎;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短名單,2013年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2014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2015年《受活》獲日本「推特」文學獎,2016年再次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同年《日熄》獲香港紅樓夢文學獎。2017年第三次入圍布克獎。2021年榮獲紐曼華語文學獎。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義大利、西班牙等30多種語言,出版外文作品百餘部。

  2004年退出軍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和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
 

图书目录

自序:唯《聊齋》能使我們更豐富
 
第一講 《聊齋志異》的接受與不真之真
第二講 狐狸到人間的路
第三講 狐狸的「人生」之真
第四講 科舉:為人的出口即絕處
第五講 書生的求取和非人的給予
第六講 從地府冥都回來的人
第七講 《聊齋志異》的鬼世與《佩德羅.巴拉莫》
第八講 志怪與異相:古典的荒誕與神實
第九講 被傳奇遮蔽的歷史、家庭與女性
第十講 在沒有神的宗教裡
第十一講 時間、空間與夢境
第十二講 《聊齋志異》中的桃花源與烏托邦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6643
  • EISBN:978957086757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图书试读

自序

唯《聊齋》能使我們更豐富


  總是痴痴夢夢想,《聊齋志異》倘若不是文言文,而是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般的淺近白話文,且不因其「牛鬼蛇神」的狐妖鬼魅而成為「四(五)大名著」的名著之一時,那麼今天我們的文學會是什麼樣?

  文學唯真實為信仰!

  而文學中的真實更多是指真實性。從這個真實性的角度說開去,文學之真實,除了與經驗緊密相連的事實、真實和可能性,還有不被我們論及的「不真之真」、「超真之真」、「無可驗證之真」和「反真實之真實」等等深具真實性的真實來。前者的事實、真實與可能性,均是透過經驗修得的基座或鄰居;而後者──文學的不真之真、超真之真、無法驗證之真與反真實,則都以超越真實的真實性為鄰為基礎。前者自現代文學後,已經四撒遍佈地統治著我們的寫作和閱讀,尤其在今天;而後者,自現代文學後,已經在文學中被冷疏少見到如同只有他人才有的罌粟般。如此這般地天長地久著,今天的我們已經忘記文學的真實中,還有不真之真、超真之真、無可驗證之真和反真實的真實存在了;已經忽略去了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中,所謂的現代正是這些不真之真、超真之真、無可驗證之真和反真實的再生、靈變和內髓化。而這些──要在中國文學中體味這一切,就只能回到我們的古典文學裡,比如《搜神記》、唐傳奇和明清小說裡,才有著鮮明或隱含的旗幟和影彰。

  就《聊齋志異》言,它實則是一部旗幟影彰各種文學真實性的百科全書,甚至某種未曾被我們意識到的文學真實性,可能都還隱藏在那近五百項的短篇故事裡。若單論文學的真實和真實性,《聊齋》的豐饒和庫藏,是值得今天我們所有的作家都在它的面前跪下求借的。

  實實在在說,中國古典文學之浩瀚與偉大,不是高山而是由高山和高山綿延開去的山脈和大山脈,其應有盡有的豐富性,常常讓人困惑今日寫作的意義是什麼。在偶然一日的一時裡,我意識到就作家孜孜不倦的寫作言,你所必須有的人生經驗是有限的,而文學的真實則為無限時,我想我應該重新回到中國的古典文學去。如此再讀《聊齋志異》時,便轟隆恍惚地有了一種醍醐灌頂感。我甚至對自己極其荒謬地得出結論道──

  「原來二十世紀的文學源頭不是延續了十九世紀文學至卡夫卡,而是全部源自《聊齋志異》這部奇書和那個叫蒲松齡的人!」

  想到少年時,獨自走在中原大地的荒野上,看到一個墳墓就能看到又一個的世界和人類,能看到不一樣的時間、空間、真實和邏輯;隨便在山田的路邊去摘一枚野果子,就會有個故事如《變形記》樣從果間花裡劈哩啪啦跳出來,滿地落下的新時空、新真實和新邏輯,如同晨光、雨露和田野樣。如此就想《聊齋志異》未獲「四大名著」之冊封,但它所提供的文學的真實和真實性,還有從這種真實性推開蕩去的開放無邊的真實觀,當是今天文學真實與真實性的一部豐饒而絕倫的「聖經」吧。

  如此也便在香港科技大學以再讀《聊齋》為起點,將其置放在我所淺知的世界文學裡,尤其是在被我之偏見轄制的二十世紀文學裡,去談去講我所理解的不一樣的《聊齋》和蒲松齡,也便有了《聊齋的帷幔》這冊薄微而充滿錯知的書;且還有了《小說的信仰》更偏見錯知的一本所謂理論的隨筆冊。我想有了這兩冊微薄和偏見,希望我日後的寫作會有蘋果樹上結出梨子、開出牡丹、升起雲朵的變化來。希望讀者讀了《聊齋的帷幔》後,能重新撩開《聊齋》之帷幔,看見書生、百姓、官僚和狐仙鬼怪妖異等,除了他們在故事層面的審美外,還有更為深層豐富的真實和美的詭異存在著。

  或者你讀了《聊齋的帷幔》後,回想或再讀《聊齋志異》時,能怒拍一下桌子吼──

  「《聊齋的帷幔》純粹是胡扯!」
 
二○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於港科大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