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常旬味:小金處私廚的四季餐桌 (電子書)

上海日常旬味:小金處私廚的四季餐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小萍
图书标签:
  • 上海菜
  • 家常菜
  • 私房菜
  • 食谱
  • 美食
  • 季节料理
  • 小金處
  • 电子书
  • 烹饪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進上海弄堂人家,品味餐館中嘗不到的當令傳統鮮味*
享譽兩岸藝文界的上海私廚,
首度公開自家四季餐桌故事與53道家宴菜色

小金處是我看過最像「家」的私廚。
空間擺設就是一個家,更難得的是每一道菜出來,
都讓我覺得是在家裡用餐。
……有母系卑南血統的小萍,富有生命力,小金有蘇杭男子的溫柔,
他們的搭配,讓我覺得「尋常百姓」真好。
──蔣勳 作家 專文推薦

  *天天吃也不膩的家常菜,上海家宴的四季鮮味令人難忘*
  嘗一口小金處的料理,你會訝異上海菜絕非僅是「濃油赤醬」,原來還有這般鮮美的滋味;其實,上海人愛嘗「鮮」,講究食材之現地、當令,甚至會以「鮮到眉毛掉下來」來形容食物。

  *走進弄堂人家廚房,從日常飲食中,品味上海文化底蘊*
  小金處是聞名兩岸的上海私廚,一對尋常夫妻,在自家內簡單設宴接客,菜色看似家常,卻細膩鮮美,總令賓客一嘗便久難忘懷。他們選料用心、堅持工序、調味精細,只為在自家餐桌上,端上一道道合於時令、承自傳統的日常鮮饌。

  這是第一次,他們透過本書為你呈上五十多道家常料理:菜飯、春蔬、河蝦、糟貨、魚鯗……;並親切道出箇中講究細節,引領你貼近弄堂日常,感受四季更迭的悠緩美好,讀來深有滋味,能滿足每一副渴求美味而挑剔的嘴與心。

  「許多朋友問我:做菜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那就是我們對生活的持續熱情,
  吃的是沒有裝飾、不顯花俏的家常菜,
  雖看似平淡,卻是我們一份份心意,想把好滋味留給客人,
  就像經常會想起小時候母親做的菜一樣,
  那種深藏的味道在心中磨滅不掉。」

本書特色

  ‧享譽兩岸藝文界的上海私廚,首度公開自家家宴菜色,細述飲食中的文化與情味。
  ‧以四季為序,鋪展21篇時令美饌,舉凡掌故、採買、料理、吃法,盡顯日常飲食之迷人。
  ‧收錄53道家常食譜,並有專屬臺灣讀者的貼心說明,提醒可上何處採購、以哪些食材取代。

專文推薦

  蔣勳 作家

品賞推薦

  吳恩文 美食家
  周 渝 紫藤廬創辦人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果子離 作家
  徐 仲 飲食文化研究者
  高琹雯 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游智維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焦 桐 飲食文化作家
  蔡珠兒 作家
  謝春德 攝影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小金的上海家常菜是我在上海最溫暖的記憶,小萍總是在旁娓娓道來每道菜背後動人的故事;如今透過她溫暖又細膩的文字,更深刻梳理了上海家常美食和人文風土的細節,生動重現了那逐漸被人遺忘的上海餐桌。──吳恩文 美食家

  心中最美味難忘的料理,上海租界老洋房裡的小金處總令我魂縈夢牽。從食物中學習理解地方與文化,在餐桌上探索思考生活與旅行的平衡及意義。──游智維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八○年代我曾和小金在江南各地尋覓即將失傳的食材,如:太湖湖畔的蒓菜及雞頭米、紹興的乾菜……小金將豐厚的食材,和傳自外祖母的食譜,烹調成一道道佳餚上桌,哇!一些大宅院人家的後代都流淚讚嘆:「我們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家傳滋味。」這就是「小金處」的魅力。──謝春德 攝影師
 
舌尖上的烟火:一座城市的味蕾记忆与寻味之旅 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地方风物与人文情感的深度美食札记。 本书并非记录某一特定私厨的餐桌故事,而是以一座历史悠久、烟火气与精致并存的东方大都市为背景,细腻描摹其日常生活中涌现的、跨越四季的饮食风貌。它是一封写给味蕾的情书,记录了这座城市里那些值得被珍藏的“旬味”——那些随着季节更迭、时令变化而出现的独特食材、烹饪手法与饮食习惯。 我们深入这座城市的街巷深处,探访那些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老字号,感受它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坚守一方风味;我们也走入新兴的社区厨房,观察现代都市人如何重新解读和演绎传统食谱,将地方食材融入更具创意的料理之中。 第一章:春日序曲——破土而出的生机与清淡的哲学 当江南的春风拂过,万物复苏之际,餐桌也随之展现出一种盎然的、亟待舒展的姿态。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春季“不时不食”的精髓。我们着重描绘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早春鲜蔬:马兰头、荠菜、春笋的嫩与脆。 文章详细剖析了春笋的品鉴之道。从选择竹林品种的差异,到不同部位口感的细微差别——笋尖的清甜、中段的爽口、根部的醇厚。介绍了几种经典的春笋处理方式,例如“腌笃鲜”中对高汤的熬煮要求,以及“油焖春笋”里如何通过火候的精准控制,使之既入味又不失本身的鲜嫩。这不仅仅是烹饪技巧,更是对时令食材尊重的体现。 同时,春季的河鲜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鮰鱼、刀鱼的洄游,牵动着食客们最敏感的神经。我们描述了清明前后“清明前黄鱼,清明后鮰鱼”的饮食谚语,并记录了传统做法中,如何用最简单的姜丝、葱段,最大程度地激发鱼肉本身的“本味”,体现了春季饮食追求的“轻盈”与“鲜活”。 第二章:盛夏光影——酷暑下的清凉与浓郁的内敛 夏日的热浪,考验着城市对“解暑”的理解。本书将夏季的饮食文化定义为“对立与平衡”。一方面是追求极致的清爽降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御暑气而进行的必要的“温补”。 对传统“清凉饮品”的考据占据了很大篇幅。从冰镇酸梅汤的配方讲究,到各类“糖水铺”中绿豆沙、西米露的熬制秘籍。我们探访了那些在老弄堂里默默经营的糖水店,记录了他们使用陈皮、洛神花等天然材料,如何调配出既能生津止渴,又不失层次感的夏日甜品。这些甜品背后,蕴含的是对人体代谢规律的深刻洞察。 此外,本书也深入探讨了“伏天贴秋膘”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城市中的演变。在酷暑中,人们如何选择性地进食滋补汤品,例如用“荷叶鸡”或“冬瓜排骨汤”来达到“以热制热”的养生目的。我们分析了这些汤品中,药材与食材如何达到和谐的平衡,既不燥热,又能补充体力。 第三章:金秋丰饶——从田间到餐桌的丰收赞歌 秋天,是味觉的盛宴,是收获的喜悦在餐桌上的集中体现。本书详细描绘了秋季食材的“富足感”与“成熟的香气”。 稻谷成熟时,新鲜的糯米成为餐桌的主角。我们细致描述了传统“秋季糕点”的制作工艺,例如不同品种的“重阳糕”在口感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新米的香气,搭配时令的果仁与红枣,制作出既有节日气氛又不失日常温暖的点心。 大闸蟹的出现,是秋季篇章的高潮。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吃蟹指南上,而是聚焦于“品蟹文化”。我们考察了不同水域螃蟹的肉质特点,讨论了“九雌十雄”的精准时节。更深入地记录了如何用紫苏、姜片来搭配,以达到“平衡寒性”的目的,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家庭聚餐或正式宴请)选择不同大小、不同做法的蟹的文化潜规则。 同时,秋季的菌菇类食材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本地种植的香菇、平菇,到深山里采摘的野生菌,我们对比了它们在“菌菇浓汤”中的表现。如何通过慢炖,将菌类的“土腥气”转化为纯粹的“鲜味”,是本章着重探讨的工艺难题与艺术成就。 第四章:冬藏韵味——烟火气的凝聚与慢炖的艺术 寒冬腊月,城市的餐桌回归到了“内敛”与“醇厚”。这个季节的饮食哲学是“以热养热,以味护味”。本书重点展现了“慢炖”与“发酵”在冬季饮食中的核心地位。 慢炖的艺术是冬日餐桌的灵魂。我们记录了数种需要耗费数日功夫的“功夫菜”,例如需要提前腌制、经过长时间文火煨制的红烧肉,或是需要提前浸泡、反复换水的传统年糕。这些菜肴的意义,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尊重与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腌制食品的文化也在冬季得以凸显。从自制的酱菜、咸肉到腊肠的制作,我们描绘了家庭主妇们在入冬前,为全家准备“过冬粮草”的忙碌景象。这些经过盐渍、风干的食物,如何在漫长的冬季里,为清淡的日常提供必要的风味支撑。 最后,本书以对“冬季暖身汤粥”的探讨收尾。无论是滋补的药膳鸡汤,还是简朴却暖心的红薯粥,都象征着这座城市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对“暖意”最本能的追求。它们是烟火气的凝聚,是平凡生活中的慰藉。 《舌尖上的烟火》旨在通过对四季流转中,地方性饮食习惯的细致捕捉与深入剖析,展现一座大都市鲜活的生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普通人在食物中寻觅的日常诗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小萍


  臺灣人,因嫁入上海家庭,而後長期居住上海。喜歡探索上海及江南各種料理,隨著先生慢慢了解上海人家的傳統飲食生活與習慣,開始用文字及圖片記錄江南生活。

  臉書專頁:居游在【上海】

金弘建

  上海人,八○年代上海「北河盟」當代攝影成員之一。自幼由很會做菜的外婆帶大,吃上海老菜長大;因喜歡做菜,家裡食客眾多,逐漸從攝影與印刷行業,轉而成立具家庭氛圍的私廚,負責掌廚。

  目前夫妻二人在上海經營小金處私廚,一天一桌僅接受預定做餐;幾年前也曾在臺灣的料理教室教上海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小金處──秋天的水八仙 蔣勳

前言 讓人感覺幸福的傳統上海家常菜

卷一 日常飯麵小點
菜飯與黃豆豬腳湯
泡飯與菜泡飯
餛飩三吃
冷麵與綠豆湯
烤麩、麵筋與涼皮

卷二 春日旬味
春日芽菜(香椿芽、馬蘭頭、枸杞頭)
春日鮮筍
春令時蔬|上|(薺菜、菊花菜、萵筍)
春令時蔬|下|(蠶豆、蘆蒿)

卷三 河海鮮味
河蝦之鮮(白米蝦、籽蝦、糠蝦)
河鮮三魚(塘鱧魚、黃鱔、鮰鱼)
黃魚海味

卷四 夏日旬味
夏日糟味(香糟泥、香糟滷、糟油)
食蟹六月起(六月黃與大閘蟹)

卷五 秋日旬味
上海人過中秋(鮮肉月餅、鴨子、芋艿、毛豆)
蘇州水八仙|上|(水芹、蒓菜、茭白、雞頭米)
蘇州水八仙|下|(菱角、蓮藕、荸薺、茨菰)

卷六 冬日旬味
青魚
白切羊肉
冬令時蔬(草頭、塔菜、銀絲芥菜)
魚鯗與臘味

附錄 四季家宴菜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609
  • EISBN:97862631437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4.1MB

图书试读

前言

讓人感覺幸福的傳統上海家常菜


  什麼是上海菜?在未嫁入上海家庭時,我對上海菜一點也不了解,甚至很少接觸。後來嫁到上海後,我反而有了更多的疑惑,當我吃到一些菜以為是上海菜時,身邊的人又告訴我:這是寧波菜做法,這是蘇州菜做法,這是淮揚菜……,彷彿大部分的上海菜都有它的料理祖籍背景。

  在經過了很多年後,我才逐漸明白了一些所謂的上海菜。

  ◆

  如今繁華的上海,從歷史角度來看,真正繁華發展時間的不長,並不像臨近的蘇州及杭州有著很長的歷史,擁有根深柢固的飲食根基與文化。上海的發展一開始原是隸屬於松江府,當時的外灘僅為一個漁村,直到清末轉變成租界才開始有了大的變化及建設,到現在也不過兩百年不到的時間。當一個城市發展迅速後,經商的人也變多,晚清時徽商沿著新安江進入了江南許多城市,也將部分的徽州菜帶入江南及上海,而後寧波、紹興及蘇錫幫及各地商人都分別進入上海的商界,商業興起,餐飲業也自然蓬勃起來。除了大陸各地人集聚上海外,還有租界的外國人,以及當時很多落難的猶太人逃離到上海,也讓上海形成了不同租界的特殊文化。

  然而,飲食是生活的最基本,無論到哪裡,人們總會把自己家鄉的飲食習慣一同帶去,逐漸的,上海有了各種不同的口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紅燒為主的徽幫菜,寧波的海鮮,紹興的梅乾菜、糟及發酵食材的臭料理,蘇州、無錫的甜等等,不同口味的菜混合在上海的餐廳及家庭裡,於是原本沒有主要傳統菜系的上海融合了各地菜系的做法,連外國人的習慣也帶給了上海本地人的飲食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經常會提到蘇州。上海離蘇州很近,受到蘇幫菜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常見的一些上海菜裡,非常多的起源都是蘇州菜。許多朋友對於上海菜的認知就是「濃油赤醬」或「比較甜」、「比較油」,其實這不是一個絕對。上海菜最注重的是「季節性」與「本地食材」,他們常用「鮮到眉毛掉下來」、「打耳光也不肯放」,來說明食物的鮮,「鮮」在中式料理中是一個極致的追求,也是上海人最喜歡的。

  上海菜的調味不像川菜、湘菜或其他菜系,有很多的香料或複合型調料的添加,是比較忠於原原本食材味道的料理,即便是濃油赤醬也要吃出食材的原味。但又由於上海是一個外來入口居住較多的城市,因此每家做出的上海菜也不盡相同,像祖籍寧波的上海人,帶寧波口味的上海菜比較偏鹹;祖籍無錫的上海人口味則偏甜;而我則是嫁到一個上海籍的婆婆及蘇州籍的公公組成的家庭裡,因此做菜的方式自然也就偏向本地上海加上蘇州口味的上海菜。

  ◆

  認識先生,也是個機緣,十六年前我曾經來上海短期工作一個多月,當時找了在臺灣認識的一位上海畫家見面,而初認識了先生及他的朋友們,之後因為返臺也就沒有再聯絡。直到二○○九年我從北京工作結束後再度回到上海工作,才又聯絡上這一些上海友人。當時的我只有關注在工作上,我的上海友人一直覺得我和先生很適合,他也沒有多說,就安排了朋友聚會,又說先生做菜很好吃,找了一個時間大夥去他家吃飯。

  那是我第一次去真正的上海人家裡,還是舊時法租界區的老房子。我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包含了他做的上海菜,在那一天用餐結束後,他送了一包冬日才有的崇明島小菠菜給我帶回家。當時的我,正在安排返回北京工作的面試,在等待的時間裡沒什麼事,先生就說:在你返回北京之前,我可以帶你逛逛上海。於是他帶著我「走」上海,用行走的方式看上海,安排不同的路線,說建築,說歷史,最後當然就是吃,有時候在外面吃,有時候到他家吃他做的菜。漸漸的,我發現先生是一個很適合一起生活的人,相處起來很舒服。週末時,我隨他去他父母家吃飯,這是他們家的傳統,週末一家人需要一起聚餐,從下午聊到晚上,邊吃邊聊,這個傳統直到我們做餐後才開始改變時間。當時,我的公婆留意到了我的不同,因為先生雖然也常帶臺灣友人去公婆家吃飯,但每週都帶我去,這意義可不一樣。經過了一年多後,我們結婚了,對於彼此都晚婚的我們,是一個新的開始。

  ◆

  做餐飲,是在我未嫁給先生之前,他就想要做的一件事。只是家裡一直持反對意見,主要是怕先生一個人忙不過來,怕他賠錢。從二○一二年開始,我們開始張羅這件事,二○一三年下半年開始了我們的私廚,當時第一餐的客人,還是一位臺灣友人邀請了復旦大學的教授、作家王安憶夫婦及其友人一起來用餐。

  很多人都很好奇我們的客人來源,因為我們至今也不主動對外宣傳。雖然先生在結婚前就有很多朋友來家裡蹭飯,也不斷希望他能開餐廳,但是先生說如果要做,他不想用餐廳的模式做菜。所以我們想到了私廚的模式,一天只做一餐、一餐僅一桌的模式,不外找廚師,而由我們親自做給客人吃。同時我們也不刻意做朋友的生意,正式開業也沒有邀請朋友來用餐,我們一直堅信,好的口味才是真正做餐的底氣。

  至於環境,在開始做餐時,就打算是做比較私密的家庭用餐環境,所以我們選擇在家做餐,就像到一個老上海人家裡吃飯一樣的氛圍,沒有刻意的裝飾。希望是讓客人以安靜舒適及好好享用食物的方式用餐。許多臺灣友人也都是第一次進入老上海人的居住環境,非常好奇;而老上海人則想到小時候曾經住過的老房子,總說像是回到外公外婆家吃飯的感覺。

  平日做餐主要是先生做主廚,我做醬料,負責安排菜單,做部分前菜,切配及招待客人。我和客人接觸多了,有了許多上海菜的交流,反而是一些老上海人告訴我許多食物的故事,讓我更了解許多上海菜;一些老上海人來用餐,吃到一些菜就驚呼說:「這是小時候吃的味道。」這也就是先生想做的味道,他從小是外婆帶的,外婆很會做菜,他跟著外婆吃過很多老式的上海家常菜,但是現在餐廳的做法已經不一樣,因此他仍想繼續延續這種傳統味道,一道道可以天天吃的菜,一道道久久沒吃就會想念的菜。

  ◆

  記錄上海菜及食材,也是經營私廚幾年後開始想做的事情。由於每次客人用餐時,我都會一一介紹每道菜的食材或醬料,逐漸的,許多客人也問我:能不能有文字及圖片記錄?於是我在網路上開了一個公開頁面,記錄生活上的飲食。而後出版社來詢問我是否能出書?出書對我來說也是個挑戰,重新整理了這十二年來在上海生活的紀錄,最終決定以「食材」為主題來呈現上海飲食的季節性。

  許多朋友問我:做菜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想那就是我們對生活的持續熱情,吃的是沒有裝飾、不顯花俏的家常菜,雖看似平淡,卻是我們一份份心意,想把好滋味留給客人,就像經常會想起小時候母親做的菜一樣,那種深藏的味道在心中磨滅不掉。看到客人很開心地吃,甚至很多年輕的客人告訴我:「來用餐之後,想學做菜,想結婚,對感情重新認識,想要像你們夫妻一樣的生活……。」我很高興他們這麼說,能找到讓人感覺幸福的食物及伴侶,應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

  最後,完成這本書,要謝謝先生、公婆,以及許多朋友、客人,他們讓我認識了更多的上海及江南,並且還想繼續發掘更多的美食;特別是我先生,除了做菜,還要幫我拍照。同時我也想把這本書獻給我九十六歲的父親,年邁的他不能到上海看我的生活狀況,因此以這本書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他更了解他的女兒在上海的一切。

推薦序

〈小金處──秋天的水八仙〉  蔣勳


  因為疫情,三年沒有去上海了。

  以前每年都去上海,尤其在秋天,秋風颯颯,新華路上的梧桐開始落葉,喜歡踩著落葉一路走下去,覺得真的是秋天了。

  上海很大,可以遊玩閒逛的地方很多。我每次去都不會忘了兩個地方,一個是位在陸家嘴繁華地帶的震旦美術館。一個就是在老巷弄舊洋樓的一家私廚:小金處。

  震旦美術館有一尊青州北齊時代的佛像,靜穆安詳,好像看過一千五百年的滄桑,眉眼間都是悲憫,嘴角微微淺笑,一切如夢幻泡影,所以心無罣礙。

  小金處是私廚,沒有招牌,沒有任何餐廳標誌。走到巷弄口,竹影扶疏,穿過庭院,上木板樓梯,還是不知道「餐廳」在哪裡。

  這樣不起眼的地方,如同平常人家,大概也只是有緣人,有機會在這裡吃一餐。

  是的,我幾次去小金處,都不覺得是上館子,與其說小金處是「餐廳」,其實它更像是一個「家」。

  真的是一個家,把自己的家讓出來招待客人,多麽溫暖,也多麽奢侈。

  上了樓,右手邊是廚房,有烹煮食物的淡淡香氣飄來,想起小時候,最懷念一面做功課,一面聞到母親在廚房小火煎赤鯮,微微焦香,一陣一陣,那是我記憶裡「家」的氣味。

  進了主屋,就一個統間,一邊大圓桌,可以坐十個人。另一邊幾張椅子小茶几,像一個簡單客廳。完全是一個平常百姓的家。

  第一次來,一坐下來,就覺得像家,真不可思議。現代人的麻煩,連自己的家都不像家了,所以,我懷念小金處,坐在那裡就心安。

  小金是男主人,在廚房忙。女主人小萍,圓圓的臉,和藹親切,第一次見面,也覺得像家人。

  小金是蘇州人,從小跟外婆長大。跟外婆長大,大概吃到最道地的江南美食。因為是外婆,美食也是家常,又不會囂張做作。許多家庭的料理都是母親和外婆傳承,小金這個蘇州男子身上繼承了外婆的溫暖精緻的手工。

  小金是攝影家,跟臺灣許多攝影界、藝術界都熟。牆上懸掛的攝影作品古典溫潤,用黑白染色讓照片有濃郁的懷舊風格。

  小萍很活潑,她說母親是卑南族;她後來在上海發展,認識小金,喜歡他的攝影,但更驚豔他一手好菜,常在家裡做菜招待朋友,名聲越來越大,最後就發展成私廚。

  感謝小萍母系卑南的生命力,使攝影家也分享給我們私房菜的快樂。

  這幾年「私廚」很夯,有時太過造作,裝潢、料理都炫耀,少了平常人家的平實。小金處是我看過最像「家」的私廚。空間擺設就是一個家,更難得的是每一道菜出來,都讓我覺得是在家裡用餐。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唐詩詠嘆南朝士族的沒落,但是,我一直覺得:人世間最貴重的其實就是「尋常百姓」,好好過日子,把每一餐做好,「昔日王謝」那些貴族,政治鬥爭不斷,哪裡有這樣的福氣。

  有母系卑南血統的小萍,富有生命力,小金有蘇杭男子的溫柔細緻,他們的搭配,讓我覺得「尋常百姓」真好,如果有下輩子,我也還是許願作「尋常百姓」。

  小金廚房忙完,偶然會出來打個招呼。話不多,看著大家讚美他的菜,很喜悅,卻木訥謙遜。

  我欣賞著蘇杭的溫潤,也欣賞著島嶼卑南活潑生機勃勃的活力。

  小萍母系卑南,但是父系是湖南,這是臺灣東部居民常見的文化組合。我有許多朋友來自這種文化融合的家庭,他們都特別優秀,有膽識,有活力,卻又包容,尊重各種不同的好。從文化的角度看,血統越複雜,越有創造力的豐富,單一太久,大概都會萎縮。

  古埃及王室,為了保存血統純正,家族近親交配,最後一堆智障,終於亡國。

  「純正」太偏激,對文化而言,常常是走向衰亡的開始。

  所以每次去小金小萍的家,都覺得生機無限。高櫃子上一罐一罐,桂花釀、醃梅子、老蘿蔔乾、梅乾菜,我想許多是小萍的手藝,那是我在東部居民家裡常常看到的景象。

  我記得一道「蘇州東山白切凍羊肉」,極好,可以把羊肉做到清爽如玉。小金說:文革時候外婆還偷偷做這道菜。

  「尋常百姓」有時也碰到野蠻不講理的事,幸好傳統還是「偷偷」傳承下來。

  一起去上海的朋友,記得小金處的幾道菜:「松子火腿」、「熗虎尾」、「蒜薹炒醬油肉」,還有襯著芋頭蒸的「南乳粉蒸肉」。也大多是尋常百姓家裡的菜。「糟豬腳」用黃酒糟,不用紅麴,酒香更濃郁。

  我們都懷念一道「蒲菜鯽魚湯」,比平常喝的「蘿蔔絲鯽魚湯」清淡,卻韻味無窮。蒲菜,水生植物,《詩經》裡和筍並列,是香蒲春天嫩莖。蒲葉長老了,用來編籃筐,裝魚蟹蝦,江南一帶常見。

  「槐花」亦可以入菜,小金處的「槐花雲吞」,吃過都難忘。小萍在臺灣東部長大,記得家鄉滿山遍野的野薑花,我佩服她,竟然在上海的都市頂樓種出薑花,用薑花加肉末調餡兒,塞在像油豆腐的油泡中,做了一道結合江南和卑南的油泡塞肉。

  小萍又教我桃膠湯的特殊做法,「白木耳、黑木耳、桃膠熬出湯底,加紅棗、枸杞、蔓越莓。」說到這裡,我也都懂,但是小萍的桃膠湯,還依季節變化:「夏天冰鎮,加鳳梨。秋天改放梨。冬天是桂圓百合。」尋常百姓專心生活,所以跟著季節節氣調配食物,現代蔬食說的「當地當季」,也就是知道身體和自然的對話,「自然」是土地,也是季節。小萍的桃膠湯,可以加她調製的「玫瑰荔枝醬」,這是卑南小萍的底蘊,我因此想,「小金處」可以更名為「小金小萍處」。

  最後,要說一說我最懷念的,是有一年秋天吃到的一席「水八仙」。

  是難逢的機緣,秋天的一段時間,八種水中生長的植物到齊,才能做這一席秋意盪漾的「水八仙」。

  水裡的八種植物是:蓮藕、菱角、荸薺(小金叫『地栗』)、水芹、茨菰、茭白、蒓菜、雞頭米。

  起初以為「水八仙」是全素,其實是這八種水生植物搭配不同材料組織的一整席料理,也有葷,但不喧賓奪主,還是有蔬食的本分。

  這張菜單我留著,很珍惜,珍惜那一個「八仙」到齊的秋天,珍惜江南上千年的庶民傳統沒有中斷。

  我的童年住在兩條河之間,水生植物很多,常常下了課,在田裡拔茭白筍,就生吃,韻味無窮。菱角、蓮藕臺灣都多,母親做菜喜歡加荸薺,粵語叫「馬蹄」,深栗色的外皮,裡面很清脆的瓤。母親做珍珠丸子、獅子頭,都加荸薺,讓肉餡鬆脆,多一層口感。

  蒓菜臺灣不多,總是在書裡讀到張翰做官,聽秋風起,想念南方故鄉蒓菜,就辭官回家吃「蒓菜鱸魚羹」。

  那個故事成為經典,「蒓菜鱸魚羹」,民間小吃,救贖了一個差點被官場淹滅的人。

  我問了小金處,他們很願意分享,讓我公開那一個晚上「水八仙」宴席的菜單。

  一,糖藕
  二,毛豆炒菱角
  三,蝦仁炒荸薺
  四,水芹炒香乾
  五,茨菰紅燒肉
  六,茭白炒鱔絲
  七,蒓菜蛤蜊羹
  八,桂花雞頭米甜湯

  都不是特別的什麼大菜,有肉,有河鮮,但還是以素菜為主。這也是我「蔬食」的觀念,不刻意避葷,讓葷素自然搭配。

  八種當季水生植物,做成八道菜餚的一席晚餐,彷彿真的是八仙水上凌波微步而來,全無心機,卻讓人無限珍惜,天意盎然。

  想起「水八仙」,希望疫情快快結束,下一個秋天,再到小金處坐一坐。

二○二二年十二月節氣大雪
蔣勳於八里米倉村淡水河畔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的整体气息来看,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与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的慢哲学。那种略微泛黄的书页色调,并非是做旧,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调和的暖色,让人联想到旧时光里的壁炉和温暖的灯光。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低廉,但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和审美上的愉悦,我觉得物超所值。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投资,投资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我猜想,作者在文字中描述的那些“旬味”,一定是通过非常细腻的观察和体悟才能捕捉到的,这种对季节流转的敏感度,是现代都市人普遍缺失的宝贵能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重新连接自然、找回生活节奏的引路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雅致,让人一翻开就感觉心神安定。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版式,就已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美食之旅充满了期待。特别是那种用传统印刷工艺模拟出的质感,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食物的香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巧妙,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痕迹,绝非市面上那些匆忙上架的快餐式读物可比。作者在选择字体和留白上的考量,显示出他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宁静的冥想,对生活中的美好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封面设计中那种克制的色彩运用,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高饱和度的鲜艳色彩,而是选择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带着一种高级的、内敛的美感。这种色彩选择,无疑是为那些追求生活质感、不喜张扬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是一本张扬的网红美食书,更像是一位知己在低声耳语,分享着私藏的秘方和感悟。从封面文字的排版来看,那种字距和行距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律感,让人觉得阅读过程会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我期待着翻开内页,能看到同样精致的版式设计,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食材,以最优雅的方式呈现在我的面前。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带有天然纤维纹理的哑光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暖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这种材质的选择,似乎在暗示着书中所介绍的食物,也一定是强调天然、本真的味道,拒绝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这种对媒介的重视,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门槛,也筛选出了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我能想象到,这本书被放在阳光下,光线透过纸张,会呈现出一种柔和的光晕,与书中可能描绘的那些温馨的家庭餐桌场景完美契合。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件能引发多重感官体验的物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那种沉甸甸的手感,以及书页边缘的细微打磨,都彰显了出品方对品质的执着。我注意到书脊的锁线工艺非常扎实,让人相信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能保持完好如初。这种对“物”的尊重,似乎也暗示了书中对“食”的态度——认真、细致、不敷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内页的文字,但仅仅从书本的物理属性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用心烹饪的厨师,他们对食材的挑选和处理,想必也怀着同样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实体书版本,绝对是值得拥有一本放在书架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