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的貝類 (電子書)

掙扎的貝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煮雪的人
图书标签:
  • 掙扎
  • 貝類
  • 文學
  • 小說
  • 電子書
  • 成長
  • 生命
  • 困境
  • 內心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貝類禁閉雙唇,終其一生安靜無語
張開硬殼,看清楚貝肉的鮮活時,卻也是死亡的一刻
在生活裡徬徨,喘息,遺忘,我們都如同掙扎的貝類

  煮雪的人第二部詩集
  用故事寫詩,是他的隱身術


  掙扎的貝類們
  是否曾經夢見廚房?
  我穿上潛水裝
  找到海底的貝類
  依偎在牠們身邊
  所能夢見的卻只有
  同一座海洋
  ──掙扎的貝類

  「只寫得出『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也許是因為我不擅長表達自我。……用故事寫詩,成了我的一種隱身術。」──煮雪的人 自述

  煮雪的人自第一本詩集《小說詩集》到這本《掙扎的貝類》,煮雪的人依舊琢磨自身詩意在「小說詩」的營造與定義上,將小說用詩的方法來寫成,是虛構性與非目的性的,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散發著哲學式的命題與思維。有劇情、對白、人物性格,在短小的篇幅裡,製造戛然而止的高潮。

  他的詩作中,情緒平淡如水,但驚愕感是浪,從不停歇:是夢的語言,是荒誕的劇情,是黑色幽默令人發噱,是怪異的人事物……煮雪的人所營造的詩,是一個潔白卻並不純潔的世界,但讓人讀到的也有深深的絕望與空無。日常的反常,往往最可怖。不自知。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背面。

  插畫家Ellen Melon三幅插畫作品,繪出荒誕的內心世界

名人推薦

  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向陽
  ──專文推薦

  詩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吳懷晨
  作家‧出版人│陳夏民
  詩人│曹馭博
  詩人│蔡琳森
  詩人│楊佳嫻
  詩人│鴻鴻
  ──引頸推薦

好評推薦

  「煮雪的人從《小說詩集》時期創發的『小說詩』,來到這本《掙扎的貝類》才有了明晰的面貌,也才有了異於敘事詩,也異於散文詩的體態,若說他是獨闢蹊徑,開創台灣小說詩的第一人,亦不為過。」──向陽 盛讚
《星海孤航:失落文明的探秘者手记》 作者: 亚历山大·科尔宾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考古 字数: 约 15 万字 核心主题: 宇宙的尺度、文明的兴衰、个体的求索与牺牲 --- 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星际迷雾中,真理往往比最瑰丽的传说更加冰冷和疏离。 《星海孤航》讲述了人类探索者卡西姆·奥布莱恩的悲壮旅程。在联邦历 472 年,一个关于“太古遗迹”的微弱信号在银河系边缘的天鹅座空洞附近被截获。这个信号源自一个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早已消亡的超级文明——“织网者”(The Weavers)。 卡西姆,一位沉浸在古代文明废墟研究中、被主流科学界视为“异端”的理论物理学家兼考古学家,决心追寻这个信号的源头。他拒绝了联邦派遣的庞大考察队,选择了装备简陋但经过高度改装的单人勘探舰——“赫尔墨斯之翼”。他的目的不再是寻找能源或新的栖息地,而是要证明“织网者”文明的最终命运,以及他们留下的关于宇宙本质的终极知识。 第一部:寂静的边缘 (The Quiet Fringe) 故事始于卡西姆脱离联邦航线,进入“虚空带”——一片被认为充满暗物质乱流和时空畸变的危险区域。他的旅途充满了与环境的残酷抗争。飞船的导航系统在一次异常的引力波动中失灵,迫使他依靠古老的星图和他对天体物理学的深刻理解进行手动校准。 在虚空带的尽头,他发现了一颗被编号为 Xylo-7 的流浪行星。这颗行星的大气层被一种不稳定的能量场笼罩,内部却隐藏着织网者文明的第一个大型“中转站”。这个遗迹并非宏伟的城市,而是一个巨大的、仍在运转的计算核心,它像一个沉睡的巨兽,散发着微弱但持续的运算波。 卡西姆需要潜入核心,避开自动防御系统和一种由能量场自我衍生的、类似“逻辑幽灵”的非物质生命体。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了织网者的部分数据流,这些信息片段揭示了他们的科技远超人类的想象——他们掌握了对“结构熵”的逆转,能够精妙地操纵时空结构。 然而,核心的维护程序将卡西姆视为入侵者。他必须利用自己对古代数学的理解,在极短的时间内“说服”这个古老的 AI,证明自己并非威胁,而是信息的继承者。这场智力上的较量,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身体的一部分神经系统被计算核心短暂地“重写”,获得了暂时的、对能量流动的直观感知,但也埋下了后续生理衰退的隐患。 第二部:破碎的回响 (Shattered Echoes) 跟随核心传出的进一步坐标,卡西姆进入了星图上标记为 “虚无之眼” 的区域。这是一个由数百万颗恒星残骸构成的巨大星云,中心是一个不断膨胀的奇异点——一个未曾被观测到的黑洞,它似乎正在“吞噬”周围的时空结构,而非仅仅是物质。 在这里,他发现了“织网者”的最终殖民地——一座漂浮在黑洞事件视界边缘的巨型结构体,代号“方舟零号”。这座结构体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物理损毁,大部分被黑洞引力撕扯扭曲。 卡西姆不得不冒险进行一次极度危险的轨道调整,将“赫尔墨斯之翼”稳定在一处相对安全的停泊区。在方舟内部,他发现的不是辉煌的科技,而是极致的“寂静”。 他找到的记录显示,织网者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毁于他们自身的“完美”。他们通过逆转熵值,成功地将物质形态提升到了近乎永恒的境界,但同时也失去了“变化”和“动力”。他们进入了一种“结构性停滞”——所有个体都沉浸在对宇宙终极和谐的理解中,最终自愿放弃了对生存的“渴望”,选择了集体意识的消融。 在方舟的中央控制室,卡西姆找到了唯一的“幸存者”——一个被保存在稳定力场中的、织网者文明的“记录者”。这个实体形态模糊,像一团不断变化的光线。记录者向卡西姆展示了他们文明的最后一次尝试:他们试图通过制造一个“信息脉冲”,将他们对宇宙的全部理解编码,并发送出去,希望能在宇宙的下一个循环中找到新的生命形式来解读。 然而,这个脉冲被黑洞的引力场扭曲,只留下了那个微弱的、误导性的信号。记录者告诉卡西姆,他们留下的知识是一种“陷阱”,一个对永恒的诱惑,但这种诱惑最终导向了存在的终结。 第三部:继承者的抉择 (The Heir’s Choice) 当卡西姆吸收了这些沉重的信息后,“方舟零号”由于长期的结构疲劳和黑洞的潮汐力,开始加速瓦解。卡西姆意识到,他必须带着这些信息离开,否则这一切都将化为无意义的引力噪声。 在他准备撤离时,卡西姆遇到了一个意外的阻碍——联邦的追击舰队。联邦高层担心“织网者”的残留技术被不当使用,决定对“方舟零号”实施“清除协议”,彻底摧毁这个区域。 卡西姆陷入了两难境地:是带着无价的知识返回,冒着知识被扭曲或被滥用的风险,还是将这些足以颠覆人类科学认知的秘密永远埋葬在黑洞的深渊中? 在最后的对峙中,卡西姆做出了一个孤独而艰难的决定。他没有选择直接逃跑,而是利用他从核心中学到的知识,对“赫尔墨斯之翼”进行了最后一次超负荷的改造。他将“记录者”提供给他的核心数据——关于如何稳定和理解结构熵的理论——全部上传并加密到飞船的引擎核心。 他引爆了飞船剩余的聚变燃料,制造了一场巨大的、看似随机的能量爆发,成功干扰了联邦舰队的清除程序,为自己争取了逃离的时间。 《星海孤航》的结局是开放而沉重的。卡西姆的飞船在剧烈的时空扰动中幸存,但他已经身心俱疲,飞船的许多系统永久性损坏。他没有返回联邦领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遥远的航线,向着银河系的另一端漂去。他现在携带的,不再是荣耀或财富,而是一种足以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沉重负担。 他成为了人类知识的孤儿,在星海中航行,思考着:一个文明的终极责任,是记录一切,还是保护他人免于知晓毁灭的真相? --- 本书特色: 硬核的理论物理描绘: 深入探讨了暗物质、时空畸变、结构熵等前沿概念,并将其与文明命运相结合。 极端的孤独感: 全书大部分时间聚焦于主角与环境、与自我思维的搏斗,没有传统太空歌剧的群像描写。 哲学反思: 探讨了“完美”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对知识的无止境追求的终极代价。 细节丰富的飞船与环境描写: 读者将跟随卡西姆体验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细节,从空气循环到能源管理,充满了真实的技术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煮雪的人


  一九九一年生於台北市,目前就讀日本法政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二○一一年創辦《好燙詩刊》並擔任主編。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詩集《小說詩集》,入選或合著有《衛生紙詩選:多帶一捲衛生紙》、《臺北詩歌節詩選》、《三本恕不拆售》、《沉舟記:消逝的字典》、《當代極短篇選讀》等。

  取完筆名多年後才知道北海道真的有人姓煮雪。
  
  Instagram:@zhuxue_deren

繪者簡介

Ellen Melon


  現居紐約
  理想上的風格是像約會吃平價牛排
  站在水槽邊吃西瓜
  或是現煮的韭菜水餃(沾醋)

  這本詩集是我在異地的心靈慰藉
  很開心能參與其中!

  Instagram:@ellenmelondraws

 

图书目录

推薦序│虛與實相煎,詩與說互溶──讀煮雪的人詩集《掙扎的貝類》◎向陽
 
無法自殺的城市
沒有海的世界
廢棄高速公路
印象房間
掙扎的貝類
裝炸彈的人
爆米花容器工廠
帝王蟹
沉默的便利商店
沒有雨的人
不存在的東北角
跳樓的人應該結伴而行
月球博物館
夢中警察
起火燃燒的旋轉木馬
綠建築的問卷調查
兩年前的煉乳
夢中圖書館
象牙牙齒的女人
夢境中的魚頭鍋店
豬肉餡餅灣
魚類口譯
我回到浴室
獨自一人的懷石料理
緩慢的咖啡店
下水道樂園
吃氣味的人
花店買紅蘿蔔
百貨公司下水道
你是否見過真正的黑?
過年的痠痛貼布
站長室
番茄醬
未來
吃夢的人
辦公室公園
有頭髮的時鐘
關燈的人
官方地圖
免稅商品
夜晚沙漠中的華麗餐廳
沒有沒有的雜貨店




 
後記│用故事寫詩,是一種隱身術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18841
  • EISBN:97898698188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虛與實相煎,詩與說互溶──讀煮雪的人詩集《掙扎的貝類》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煮雪的人要出第二本詩集了,距離他的第一本詩集《小說詩集》(台北:煮鳥文明,二○一二)問世,已有七年之久。七年前,他出版《小說詩集》時,很清楚地將自己創作的詩定位為「小說詩」,藉以區辨他的詩和台灣現代詩「抒情傳統」(一個被建構的「傳統」)的差異,同時也藉以區辨他和當代其他詩人的差異。這樣的企圖,顯現了他開拓台灣現代詩心的路數的雄心。出生於一九九一年的他,當時才二十一歲,已經是《好燙詩刊》的主編,也以小說創作榮獲當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優選,詩和小說的雙軌創作及其衍生的創意,應該是他創生「小說詩」的動力。

  《小說詩集》出版後引發了詩壇的矚目與討論,在「傳統」的文類區分體系下,詩是詩,小說是小說,兩者如何並存?可能是部分「傳統」論者的質疑。二○一三年,煮雪的人在《文訊》十二月號為「小說詩」做了一個簡單的定義:「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這個定義強調「虛構故事」的手法,可以區別以真實事件或歷史為題材的「敘事詩」,但仍無法解釋小說與「小說詩」、詩與「小說詩」的分殊。以虛構情節(或故事)寫的詩,在台灣現代詩壇其實是存在的,只是不以「小說詩」為名,而是以它的散文(不分行)形式被稱為「散文詩」,個中好手如商禽、蘇紹連均有不少佳篇,都以「虛構故事」為內容──那麼,又該如何分別「小說詩」與「散文詩」的差異呢?這本《掙扎的貝類》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解答。

  《掙扎的貝類》共收四十六首詩作,單就題目來看,就可發現一個綿貫其中的特色:無。

  「無」表現在〈無法自殺的城市〉、〈沒有海的世界〉、〈沒有雨的人〉、〈不存在的東北角〉、〈沒有沒有的雜貨店〉這些詩篇的命題及虛構的故事中,也隱藏在沒有「沒有」題目的詩作之中(如〈廢棄高速公路〉、〈印象房間〉、〈沉默的便利商店〉、〈月球博物館〉、〈夜晚沙漠中的華麗餐廳〉等),它們組成了煮雪的人「小說詩」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散發著哲學式的命題與思維。這是煮雪的人的「小說詩」和當代台灣散文詩最大的差異。

  從「無」出發,也結束於「無」,延伸這些內容和情境的,則是「夢」。不僅詩題帶「夢」(如〈夢中警察〉、〈夢中圖書館〉、〈夢境中的魚頭鍋店〉、〈吃夢的人〉等),整本詩集諸作也都可視為眾多的夢境組成的一個夢境。在夢境中,煮雪的人以他巨大的想像力,虛構在現實中不存在的故事和情節,演繹看似荒誕卻又真實的生活面相,並以之戲擬或諷喩現代社會和都市文明的違常。〈廢棄高速公路〉寫西元二○××年新型交通工具問世後,報廢公車緩緩駛過遭淘汰的高速公路旁,司機與乘客面對「他們早已遺忘/如此迅速的海風」說「這樣就好。」最終結束於「我輕聲說:『讓我們於焉成為,』『自身的故鄕。』」──預言般的喃喃自語,凸顯了後現代工業文明將人阻隔於自然(海和海風)的殘酷,以及最終的崩解(人的孤立無援);〈沒有海的世界〉也是夢境,詩從「我划著小船出海/卻身陷陸地」著筆,結於「最後我看見海鷗/但是海鷗不該存在於/沒有海的世界」,寫出人類與海爭地的荒謬。這一批以夢境為內容的「小說詩」,也是當代台灣散文詩較少觸及的題材。

  煮雪的人從《小說詩集》時期創發的「小說詩」,來到這本《掙扎的貝類》才有了明晰的面貌,也才有了異於敘事詩,也異於散文詩的體態,若說他是獨闢蹊徑,開創台灣小說詩的第一人,亦不為過。這本詩集中的佳構甚多,如〈印象房間〉以「印象中的□□」形構的不確定;〈帝王蟹〉中異化為帝王蟹的我「揮舞著雙螯,想要找出答案/卻只能聽見一輛車子/帶走積雪的聲音」的荒謬;〈不存在的東北角〉結局,「老闆告訴我/這裡是不存在的東北角/你我早已不復存在/只有胃中的生魚/記得你的名字」的虛無;〈夢中警察〉追緝通緝犯,最後卻因兩人都「無處躱藏/只好對準太陽穴/朝自己開槍」,法醫最後決定讓他們成為雪原的戲謔;〈夢中圖書館〉找到的煮雪的人的6,020,000本詩集,醒來後只剩「手上握著一頁/毫無印象的〈夢中圖書館〉」的自嘲……等,都令人發噱,也引人深思。

  煮雪人的《掙扎的貝類》從「無」出發,而以「夢」建構情境,最後返歸於無。這也突出了這本詩集的思想性。他寫的詩雖然都以虛構出之,發展引人入勝的荒謬情節,卻能映現當代後工業文明對於自然和人文的摧殘,以及人類終將面對的預言/寓言式命運,似虛似實,亦虛亦實,沒有高度的語言操作技巧,實難為之。他讓虛與實如豆與豆萁相煎,讓詩與小說互為溶劑,解構了向來詩與小說涇渭分明的界線,也為台灣現代詩指出另一條新路。期望他繼續燃豆煎貝、煮雪烤鳥,為他力倡的「小說詩」建構更寬更廣的美學空間。

二○一九‧一○‧二○ 於基隆暖暖

後記

用故事寫詩,是一種隱身術


  我深深受到「有故事的詩」吸引,而自己也只寫得出這類作品。如果在詩中迴避故事與人物,我只能產出平庸無奇的文字。這裡稱其為「有故事的詩」而不是「敘事詩」,是因為我所喜好與書寫的,並非一般人印象中改編自真實事件或是神話傳說的敘事詩,而是詩人虛構(微不足道的)故事以及(微不足道的)人物的詩。九年前的我開始稱自己的作品為「小說詩」,後來將其定義為「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詳見《文訊》二○一三年十二月號),第一本個人詩集也因而取名《小說詩集》。如今回首那段時光,會覺得部分出自試圖標新立異的年少輕狂,另一部份則出自對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我只寫得出這樣的詩?

  來到日本之後,我發現寫故事的詩人比台灣多上許多,讀者也不會因為作品裡有故事而質疑其文類(但是根據我的經驗,部分的台灣讀者會)。這其中的差異有諸多原因:文學傳統(究竟是否存在的抒情傳統?)、學校教育、過往出版社的操作……等等。這些寫故事的日本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去年剛過世的入澤康夫。他認為詩不能同抒情詩所宣稱的那般表現出作者本人,因而提倡書寫「擬物語詩」。入澤康夫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詩論《詩の構造についての覚え書》中提到擬物語詩有六個特點:持續性、虛構性、非目的性、擬敘述性、非再現性、不安定性。其中的「虛構性」與「非目的性」與我之前所定義的小說詩不謀而合,我這才知道過去的自己只是在炒冷飯而已。不過這不代表我應該就此收手,畢竟台灣依然有不少讀者認為「故事=小說」或是「詩=抒情」,為了打破這些既定印象,我必須繼續寫詩。

  此外,入澤康夫認為讀者不該混淆作者與敘事者(發話者),為了避免此狀況,詩人可以透過「擬物語詩」把主導權交給詩中的敘事者。對於九年前的疑問,我似乎有了些答案:只寫得出「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也許是因為我不擅長表達自我。人生至今大多都是我聽別人說心事,而不是別人聽我說。寫作時也是如此──我沒有辦法在知道讀者會把敘事者視作詩人的情況下書寫,所以我必須虛構角色與故事。用故事寫詩,成了我的一種隱身術。

  書名《掙扎的貝類》取自詩集中的同名詩。我曾在溫泉旅館的宣傳影片中看見將活貝放上烤爐的料理。當時的我看著掙扎的貝類們,決定幫牠們寫一首詩(儘管牠們早已同戰爭紀錄片中多數的士兵們一樣不在人/貝間)。不擅長表達自我的詩人,以旁觀者的姿態凝視著貝類掙扎,心中卻與貝類同樣煎熬,與烤爐同樣熾熱。

二○一九‧○九‧○六 於日本東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低落的时期开始读这本《掙扎的貝類 (電子書)》的。最初,我带着一种寻找“解药”的心态去阅读,希望文字能带来某种启发或积极的能量。结果恰恰相反,它将我带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但这种“深”,并非泥潭,而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可以安全进行自我审视的密室。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停滞”的描绘。我们总以为挣扎意味着运动、意味着反抗,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种被困住、无法动弹,却又必须承受一切的内部张力。这与我生活中很多时候的感受是惊人的一致——你知道应该做点什么,但身体和意志却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焊在了原地。这种对内在惰性和外部压力交织的细致入微的捕捉,使得这本书远超出了普通心理文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精准的心灵扫描报告。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时,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海洋生物或者某种自然科学的探讨,毕竟“貝類”这个词汇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指向性。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完全误判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且充满象征意义的,它似乎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汇,构建了一个完全属于精神世界的迷宫。作者构建的“挣扎”并非肉体上的抗争,更多是一种存在主义层面的拉扯——关于选择、关于自由、关于不可避免的孤独。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环境的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极其有效,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精确地对应了主角心境的某种微妙变化。例如,某一段描述潮汐往复的文字,与主角在道德困境中进退两难的心态形成了绝妙的互文,这种写作技巧的成熟度令人赞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浸的,如果你试图快速浏览,很可能会错过那些隐藏在文字缝隙中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篇章结构非常别致,它不像传统的叙事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系列主题的不断回响和深化。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被抛进了一个密集的对话场景,但对话双方往往是主角自己不同面向的人格碎片。我喜欢这种破碎感,因为它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真实面貌——我们很少是统一的整体,更多的是各种不同声音的集合体,它们相互冲突,相互拉扯。电子书的排版也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它保持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感,没有花哨的字体或不必要的装饰,完全让内容本身说话。这种克制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挣扎”的激烈性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在暴风雨中寻找平静的奇特感受。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故事模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挑战性也更富回报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掙扎的貝類 (電子書)》。 --- 这本电子书,说实话,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深邃而略带忧郁的封面设计给深深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气息,带着一种古老的、不加修饰的真实感,仿佛作者是直接从自己灵魂深处将那些纠结、挣扎的心绪原封不动地誊写下来。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难以启齿的内心冲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动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残忍的精准度,那种将人性中最脆弱、最矛盾的部分毫不留情地剥开,暴露在读者面前的勇气。阅读过程中,我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合上设备,只是为了消化刚才读到的某一句极具穿透力的哲思,那种感觉,就像被一个老朋友推到了一个你一直逃避的角落,强迫你直视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无疑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观念,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邀请你一同潜入混沌,去体验那种“活着”本身所蕴含的沉重与美丽。

评分

坦率地说,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但我绝对会向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朋友们推荐它。它的难度不在于辞藻的晦涩,而在于其主题的沉重与观念的尖锐。这本书迫使你停下来质疑你所坚信的一切——你对成功的定义、你对失败的恐惧,乃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人物的困境与我自己的经验之间建立连接,这种连接是痛苦的,但同时又是令人释放的,因为它让你意识到,那些独属于你的痛苦,其实是人类共通的母题。作者的笔力稳健,即使在描绘最混乱的内心场景时,文字依然保持着一种惊人的清晰度,没有丝毫的滥情。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深入自我腹地的旅程,充满了反思和重建的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