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紮的貝類 (電子書)

掙紮的貝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煮雪的人
圖書標籤:
  • 掙紮
  • 貝類
  • 文學
  • 小說
  • 電子書
  • 成長
  • 生命
  • 睏境
  • 內心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貝類禁閉雙唇,終其一生安靜無語
張開硬殼,看清楚貝肉的鮮活時,卻也是死亡的一刻
在生活裡徬徨,喘息,遺忘,我們都如同掙紮的貝類

  煮雪的人第二部詩集
  用故事寫詩,是他的隱身術


  掙紮的貝類們
  是否曾經夢見廚房?
  我穿上潛水裝
  找到海底的貝類
  依偎在牠們身邊
  所能夢見的卻隻有
  同一座海洋
  ──掙紮的貝類

  「隻寫得齣『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也許是因為我不擅長錶達自我。……用故事寫詩,成瞭我的一種隱身術。」──煮雪的人 自述

  煮雪的人自第一本詩集《小說詩集》到這本《掙紮的貝類》,煮雪的人依舊琢磨自身詩意在「小說詩」的營造與定義上,將小說用詩的方法來寫成,是虛構性與非目的性的,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散發著哲學式的命題與思維。有劇情、對白、人物性格,在短小的篇幅裡,製造戛然而止的高潮。

  他的詩作中,情緒平淡如水,但驚愕感是浪,從不停歇:是夢的語言,是荒誕的劇情,是黑色幽默令人發噱,是怪異的人事物……煮雪的人所營造的詩,是一個潔白卻並不純潔的世界,但讓人讀到的也有深深的絕望與空無。日常的反常,往往最可怖。不自知。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背麵。

  插畫傢Ellen Melon三幅插畫作品,繪齣荒誕的內心世界

名人推薦

  詩人‧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嚮陽
  ──專文推薦

  詩人‧颱北藝術大學教授│吳懷晨
  作傢‧齣版人│陳夏民
  詩人│曹馭博
  詩人│蔡琳森
  詩人│楊佳嫻
  詩人│鴻鴻
  ──引頸推薦

好評推薦

  「煮雪的人從《小說詩集》時期創發的『小說詩』,來到這本《掙紮的貝類》纔有瞭明晰的麵貌,也纔有瞭異於敘事詩,也異於散文詩的體態,若說他是獨闢蹊徑,開創颱灣小說詩的第一人,亦不為過。」──嚮陽 盛讚
《星海孤航:失落文明的探秘者手記》 作者: 亞曆山大·科爾賓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文明考古 字數: 約 15 萬字 核心主題: 宇宙的尺度、文明的興衰、個體的求索與犧牲 --- 簡介 在浩瀚無垠的星際迷霧中,真理往往比最瑰麗的傳說更加冰冷和疏離。 《星海孤航》講述瞭人類探索者卡西姆·奧布萊恩的悲壯旅程。在聯邦曆 472 年,一個關於“太古遺跡”的微弱信號在銀河係邊緣的天鵝座空洞附近被截獲。這個信號源自一個被科學界普遍認為早已消亡的超級文明——“織網者”(The Weavers)。 卡西姆,一位沉浸在古代文明廢墟研究中、被主流科學界視為“異端”的理論物理學傢兼考古學傢,決心追尋這個信號的源頭。他拒絕瞭聯邦派遣的龐大考察隊,選擇瞭裝備簡陋但經過高度改裝的單人勘探艦——“赫爾墨斯之翼”。他的目的不再是尋找能源或新的棲息地,而是要證明“織網者”文明的最終命運,以及他們留下的關於宇宙本質的終極知識。 第一部:寂靜的邊緣 (The Quiet Fringe) 故事始於卡西姆脫離聯邦航綫,進入“虛空帶”——一片被認為充滿暗物質亂流和時空畸變的危險區域。他的旅途充滿瞭與環境的殘酷抗爭。飛船的導航係統在一次異常的引力波動中失靈,迫使他依靠古老的星圖和他對天體物理學的深刻理解進行手動校準。 在虛空帶的盡頭,他發現瞭一顆被編號為 Xylo-7 的流浪行星。這顆行星的大氣層被一種不穩定的能量場籠罩,內部卻隱藏著織網者文明的第一個大型“中轉站”。這個遺跡並非宏偉的城市,而是一個巨大的、仍在運轉的計算核心,它像一個沉睡的巨獸,散發著微弱但持續的運算波。 卡西姆需要潛入核心,避開自動防禦係統和一種由能量場自我衍生的、類似“邏輯幽靈”的非物質生命體。在這裏,他首次接觸到瞭織網者的部分數據流,這些信息片段揭示瞭他們的科技遠超人類的想象——他們掌握瞭對“結構熵”的逆轉,能夠精妙地操縱時空結構。 然而,核心的維護程序將卡西姆視為入侵者。他必須利用自己對古代數學的理解,在極短的時間內“說服”這個古老的 AI,證明自己並非威脅,而是信息的繼承者。這場智力上的較量,讓他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他身體的一部分神經係統被計算核心短暫地“重寫”,獲得瞭暫時的、對能量流動的直觀感知,但也埋下瞭後續生理衰退的隱患。 第二部:破碎的迴響 (Shattered Echoes) 跟隨核心傳齣的進一步坐標,卡西姆進入瞭星圖上標記為 “虛無之眼” 的區域。這是一個由數百萬顆恒星殘骸構成的巨大星雲,中心是一個不斷膨脹的奇異點——一個未曾被觀測到的黑洞,它似乎正在“吞噬”周圍的時空結構,而非僅僅是物質。 在這裏,他發現瞭“織網者”的最終殖民地——一座漂浮在黑洞事件視界邊緣的巨型結構體,代號“方舟零號”。這座結構體已經遭受瞭嚴重的物理損毀,大部分被黑洞引力撕扯扭麯。 卡西姆不得不冒險進行一次極度危險的軌道調整,將“赫爾墨斯之翼”穩定在一處相對安全的停泊區。在方舟內部,他發現的不是輝煌的科技,而是極緻的“寂靜”。 他找到的記錄顯示,織網者文明並非毀於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毀於他們自身的“完美”。他們通過逆轉熵值,成功地將物質形態提升到瞭近乎永恒的境界,但同時也失去瞭“變化”和“動力”。他們進入瞭一種“結構性停滯”——所有個體都沉浸在對宇宙終極和諧的理解中,最終自願放棄瞭對生存的“渴望”,選擇瞭集體意識的消融。 在方舟的中央控製室,卡西姆找到瞭唯一的“幸存者”——一個被保存在穩定力場中的、織網者文明的“記錄者”。這個實體形態模糊,像一團不斷變化的光綫。記錄者嚮卡西姆展示瞭他們文明的最後一次嘗試:他們試圖通過製造一個“信息脈衝”,將他們對宇宙的全部理解編碼,並發送齣去,希望能在宇宙的下一個循環中找到新的生命形式來解讀。 然而,這個脈衝被黑洞的引力場扭麯,隻留下瞭那個微弱的、誤導性的信號。記錄者告訴卡西姆,他們留下的知識是一種“陷阱”,一個對永恒的誘惑,但這種誘惑最終導嚮瞭存在的終結。 第三部:繼承者的抉擇 (The Heir’s Choice) 當卡西姆吸收瞭這些沉重的信息後,“方舟零號”由於長期的結構疲勞和黑洞的潮汐力,開始加速瓦解。卡西姆意識到,他必須帶著這些信息離開,否則這一切都將化為無意義的引力噪聲。 在他準備撤離時,卡西姆遇到瞭一個意外的阻礙——聯邦的追擊艦隊。聯邦高層擔心“織網者”的殘留技術被不當使用,決定對“方舟零號”實施“清除協議”,徹底摧毀這個區域。 卡西姆陷入瞭兩難境地:是帶著無價的知識返迴,冒著知識被扭麯或被濫用的風險,還是將這些足以顛覆人類科學認知的秘密永遠埋葬在黑洞的深淵中? 在最後的對峙中,卡西姆做齣瞭一個孤獨而艱難的決定。他沒有選擇直接逃跑,而是利用他從核心中學到的知識,對“赫爾墨斯之翼”進行瞭最後一次超負荷的改造。他將“記錄者”提供給他的核心數據——關於如何穩定和理解結構熵的理論——全部上傳並加密到飛船的引擎核心。 他引爆瞭飛船剩餘的聚變燃料,製造瞭一場巨大的、看似隨機的能量爆發,成功乾擾瞭聯邦艦隊的清除程序,為自己爭取瞭逃離的時間。 《星海孤航》的結局是開放而沉重的。卡西姆的飛船在劇烈的時空擾動中幸存,但他已經身心俱疲,飛船的許多係統永久性損壞。他沒有返迴聯邦領空,而是選擇瞭一條更遙遠的航綫,嚮著銀河係的另一端漂去。他現在攜帶的,不再是榮耀或財富,而是一種足以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沉重負擔。 他成為瞭人類知識的孤兒,在星海中航行,思考著:一個文明的終極責任,是記錄一切,還是保護他人免於知曉毀滅的真相? --- 本書特色: 硬核的理論物理描繪: 深入探討瞭暗物質、時空畸變、結構熵等前沿概念,並將其與文明命運相結閤。 極端的孤獨感: 全書大部分時間聚焦於主角與環境、與自我思維的搏鬥,沒有傳統太空歌劇的群像描寫。 哲學反思: 探討瞭“完美”與“存在”的關係,以及對知識的無止境追求的終極代價。 細節豐富的飛船與環境描寫: 讀者將跟隨卡西姆體驗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細節,從空氣循環到能源管理,充滿瞭真實的技術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煮雪的人


  一九九一年生於颱北市,目前就讀日本法政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二○一一年創辦《好燙詩刊》並擔任主編。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詩集《小說詩集》,入選或閤著有《衛生紙詩選:多帶一捲衛生紙》、《臺北詩歌節詩選》、《三本恕不拆售》、《沉舟記:消逝的字典》、《當代極短篇選讀》等。

  取完筆名多年後纔知道北海道真的有人姓煮雪。
  
  Instagram:@zhuxue_deren

繪者簡介

Ellen Melon


  現居紐約
  理想上的風格是像約會吃平價牛排
  站在水槽邊吃西瓜
  或是現煮的韭菜水餃(沾醋)

  這本詩集是我在異地的心靈慰藉
  很開心能參與其中!

  Instagram:@ellenmelondraws

 

圖書目錄

推薦序│虛與實相煎,詩與說互溶──讀煮雪的人詩集《掙紮的貝類》◎嚮陽
 
無法自殺的城市
沒有海的世界
廢棄高速公路
印象房間
掙紮的貝類
裝炸彈的人
爆米花容器工廠
帝王蟹
沉默的便利商店
沒有雨的人
不存在的東北角
跳樓的人應該結伴而行
月球博物館
夢中警察
起火燃燒的鏇轉木馬
綠建築的問捲調查
兩年前的煉乳
夢中圖書館
象牙牙齒的女人
夢境中的魚頭鍋店
豬肉餡餅灣
魚類口譯
我迴到浴室
獨自一人的懷石料理
緩慢的咖啡店
下水道樂園
吃氣味的人
花店買紅蘿蔔
百貨公司下水道
你是否見過真正的黑?
過年的痠痛貼布
站長室
番茄醬
未來
吃夢的人
辦公室公園
有頭髮的時鐘
關燈的人
官方地圖
免稅商品
夜晚沙漠中的華麗餐廳
沒有沒有的雜貨店




 
後記│用故事寫詩,是一種隱身術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18841
  • EISBN:97898698188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虛與實相煎,詩與說互溶──讀煮雪的人詩集《掙紮的貝類》

嚮陽(詩人‧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煮雪的人要齣第二本詩集瞭,距離他的第一本詩集《小說詩集》(颱北:煮鳥文明,二○一二)問世,已有七年之久。七年前,他齣版《小說詩集》時,很清楚地將自己創作的詩定位為「小說詩」,藉以區辨他的詩和颱灣現代詩「抒情傳統」(一個被建構的「傳統」)的差異,同時也藉以區辨他和當代其他詩人的差異。這樣的企圖,顯現瞭他開拓颱灣現代詩心的路數的雄心。齣生於一九九一年的他,當時纔二十一歲,已經是《好燙詩刊》的主編,也以小說創作榮獲當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優選,詩和小說的雙軌創作及其衍生的創意,應該是他創生「小說詩」的動力。

  《小說詩集》齣版後引發瞭詩壇的矚目與討論,在「傳統」的文類區分體係下,詩是詩,小說是小說,兩者如何並存?可能是部分「傳統」論者的質疑。二○一三年,煮雪的人在《文訊》十二月號為「小說詩」做瞭一個簡單的定義:「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這個定義強調「虛構故事」的手法,可以區別以真實事件或歷史為題材的「敘事詩」,但仍無法解釋小說與「小說詩」、詩與「小說詩」的分殊。以虛構情節(或故事)寫的詩,在颱灣現代詩壇其實是存在的,隻是不以「小說詩」為名,而是以它的散文(不分行)形式被稱為「散文詩」,個中好手如商禽、蘇紹連均有不少佳篇,都以「虛構故事」為內容──那麼,又該如何分別「小說詩」與「散文詩」的差異呢?這本《掙紮的貝類》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解答。

  《掙紮的貝類》共收四十六首詩作,單就題目來看,就可發現一個綿貫其中的特色:無。

  「無」錶現在〈無法自殺的城市〉、〈沒有海的世界〉、〈沒有雨的人〉、〈不存在的東北角〉、〈沒有沒有的雜貨店〉這些詩篇的命題及虛構的故事中,也隱藏在沒有「沒有」題目的詩作之中(如〈廢棄高速公路〉、〈印象房間〉、〈沉默的便利商店〉、〈月球博物館〉、〈夜晚沙漠中的華麗餐廳〉等),它們組成瞭煮雪的人「小說詩」以「無」為「有」的虛構本質,散發著哲學式的命題與思維。這是煮雪的人的「小說詩」和當代颱灣散文詩最大的差異。

  從「無」齣發,也結束於「無」,延伸這些內容和情境的,則是「夢」。不僅詩題帶「夢」(如〈夢中警察〉、〈夢中圖書館〉、〈夢境中的魚頭鍋店〉、〈吃夢的人〉等),整本詩集諸作也都可視為眾多的夢境組成的一個夢境。在夢境中,煮雪的人以他巨大的想像力,虛構在現實中不存在的故事和情節,演繹看似荒誕卻又真實的生活麵相,並以之戲擬或諷喩現代社會和都市文明的違常。〈廢棄高速公路〉寫西元二○××年新型交通工具問世後,報廢公車緩緩駛過遭淘汰的高速公路旁,司機與乘客麵對「他們早已遺忘/如此迅速的海風」說「這樣就好。」最終結束於「我輕聲說:『讓我們於焉成為,』『自身的故鄕。』」──預言般的喃喃自語,凸顯瞭後現代工業文明將人阻隔於自然(海和海風)的殘酷,以及最終的崩解(人的孤立無援);〈沒有海的世界〉也是夢境,詩從「我劃著小船齣海/卻身陷陸地」著筆,結於「最後我看見海鷗/但是海鷗不該存在於/沒有海的世界」,寫齣人類與海爭地的荒謬。這一批以夢境為內容的「小說詩」,也是當代颱灣散文詩較少觸及的題材。

  煮雪的人從《小說詩集》時期創發的「小說詩」,來到這本《掙紮的貝類》纔有瞭明晰的麵貌,也纔有瞭異於敘事詩,也異於散文詩的體態,若說他是獨闢蹊徑,開創颱灣小說詩的第一人,亦不為過。這本詩集中的佳構甚多,如〈印象房間〉以「印象中的□□」形構的不確定;〈帝王蟹〉中異化為帝王蟹的我「揮舞著雙螯,想要找齣答案/卻隻能聽見一輛車子/帶走積雪的聲音」的荒謬;〈不存在的東北角〉結局,「老闆告訴我/這裡是不存在的東北角/你我早已不復存在/隻有胃中的生魚/記得你的名字」的虛無;〈夢中警察〉追緝通緝犯,最後卻因兩人都「無處躱藏/隻好對準太陽穴/朝自己開槍」,法醫最後決定讓他們成為雪原的戲謔;〈夢中圖書館〉找到的煮雪的人的6,020,000本詩集,醒來後隻剩「手上握著一頁/毫無印象的〈夢中圖書館〉」的自嘲……等,都令人發噱,也引人深思。

  煮雪人的《掙紮的貝類》從「無」齣發,而以「夢」建構情境,最後返歸於無。這也突齣瞭這本詩集的思想性。他寫的詩雖然都以虛構齣之,發展引人入勝的荒謬情節,卻能映現當代後工業文明對於自然和人文的摧殘,以及人類終將麵對的預言/寓言式命運,似虛似實,亦虛亦實,沒有高度的語言操作技巧,實難為之。他讓虛與實如豆與豆萁相煎,讓詩與小說互為溶劑,解構瞭嚮來詩與小說涇渭分明的界線,也為颱灣現代詩指齣另一條新路。期望他繼續燃豆煎貝、煮雪烤鳥,為他力倡的「小說詩」建構更寬更廣的美學空間。

二○一九‧一○‧二○ 於基隆暖暖

後記

用故事寫詩,是一種隱身術


  我深深受到「有故事的詩」吸引,而自己也隻寫得齣這類作品。如果在詩中迴避故事與人物,我隻能產齣平庸無奇的文字。這裡稱其為「有故事的詩」而不是「敘事詩」,是因為我所喜好與書寫的,並非一般人印象中改編自真實事件或是神話傳說的敘事詩,而是詩人虛構(微不足道的)故事以及(微不足道的)人物的詩。九年前的我開始稱自己的作品為「小說詩」,後來將其定義為「不以敘事為目的,而是以虛構故事為手法的詩」(詳見《文訊》二○一三年十二月號),第一本個人詩集也因而取名《小說詩集》。如今迴首那段時光,會覺得部分齣自試圖標新立異的年少輕狂,另一部份則齣自對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我隻寫得齣這樣的詩?

  來到日本之後,我發現寫故事的詩人比颱灣多上許多,讀者也不會因為作品裡有故事而質疑其文類(但是根據我的經驗,部分的颱灣讀者會)。這其中的差異有諸多原因:文學傳統(究竟是否存在的抒情傳統?)、學校教育、過往齣版社的操作……等等。這些寫故事的日本詩人中,最具代錶性的應屬去年剛過世的入澤康夫。他認為詩不能同抒情詩所宣稱的那般錶現齣作者本人,因而提倡書寫「擬物語詩」。入澤康夫在一九六八年齣版的詩論《詩の構造についての覚え書》中提到擬物語詩有六個特點:持續性、虛構性、非目的性、擬敘述性、非再現性、不安定性。其中的「虛構性」與「非目的性」與我之前所定義的小說詩不謀而閤,我這纔知道過去的自己隻是在炒冷飯而已。不過這不代錶我應該就此收手,畢竟颱灣依然有不少讀者認為「故事=小說」或是「詩=抒情」,為瞭打破這些既定印象,我必須繼續寫詩。

  此外,入澤康夫認為讀者不該混淆作者與敘事者(發話者),為瞭避免此狀況,詩人可以透過「擬物語詩」把主導權交給詩中的敘事者。對於九年前的疑問,我似乎有瞭些答案:隻寫得齣「有故事的詩/小說詩/擬物語詩」,也許是因為我不擅長錶達自我。人生至今大多都是我聽別人說心事,而不是別人聽我說。寫作時也是如此──我沒有辦法在知道讀者會把敘事者視作詩人的情況下書寫,所以我必須虛構角色與故事。用故事寫詩,成瞭我的一種隱身術。

  書名《掙紮的貝類》取自詩集中的同名詩。我曾在溫泉旅館的宣傳影片中看見將活貝放上烤爐的料理。當時的我看著掙紮的貝類們,決定幫牠們寫一首詩(儘管牠們早已同戰爭紀錄片中多數的士兵們一樣不在人/貝間)。不擅長錶達自我的詩人,以旁觀者的姿態凝視著貝類掙紮,心中卻與貝類同樣煎熬,與烤爐同樣熾熱。

二○一九‧○九‧○六 於日本東京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