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阿德勒深層心理治療:親子教養策略 × 心理治療技巧,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全面家庭診斷,糾正有毒教養態度,引導孩子勇於面對自卑與超越自我 (電子書)

古典阿德勒深層心理治療:親子教養策略 × 心理治療技巧,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全面家庭診斷,糾正有毒教養態度,引導孩子勇於面對自卑與超越自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T.史丹
图书标签:
  • 阿德勒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心理治疗
  • 自卑感
  • 教养技巧
  • 家庭诊断
  • 积极心理学
  • 成长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造性的古典阿德勒治療法
  培養孩子勇敢面對失敗,用自信超越自卑、成就自我
 
  本書藉由作者與其導師,師從阿德勒的蘇菲亞的討論、解說與對談,深入淺出地說明了古典阿德勒深層心理治療,並介紹許多問題案例,以示範如何將阿德勒的理念帶入心理治療;列舉各種有毒的教養態度和出生順序對孩子早期回憶、生命風格、社會情懷養成的影響。期望能藉此釐清並協助改善隱藏的危險暗礁,使孩子有面對自卑的勇氣,並進一步自我超越,充滿自信、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破解孩子那些「壞」表現底下真正的內心世界
  協助父母改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學習和家人合作
 
  ● 古典阿德勒學派最翔實且豐富的深層心理治療圭臬。
  ● 以親子教養策略和心理治療方法,全面性探討孩子與家庭各種問題。
  ● 透過實際案例的討論,讓心理治療師、父母、孩子三方共築合作諮詢環境,友善協助解決孩子和家庭的各種問題。
  ● 點出不同的危險教養方式,並說明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 完整對話呈現輕鬆愉快的心理治療過程,淺顯易懂。
  ● 本書附有作者獨家設計「案主問卷」和「家庭問卷」,讓治療師藉此學習到策略,讓父母明白牽動孩子的現在和未來發展。
 
各界推薦
 
  大V生活|正向教養教主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姚以婷|亞和心理諮商所長、亞洲阿德勒心理協會理事長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詹宇夫妻|正向教養實踐家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羅寶鴻|親職教育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列)
揭秘潜能,重塑心灵:探索人际动力与自我实现的深度指南 你是否时常感到人际关系中的张力难以化解?你的内在冲突是否阻碍了你迈向更充实、更自由的生活?你是否渴望一套系统而深刻的工具,用以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并有效改善你与世界的互动模式? 欢迎走进这本致力于深度探索人类心智运作规律与有效人际沟通策略的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年龄群体教养难题,而是将视角提升至更宏观的人类发展与社会适应层面,旨在为所有寻求自我突破、优化人际连接的读者提供一套整合性的哲学框架与实操指南。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复杂关系编织而成的网络中,从家庭、职场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每一步的移动都牵动着我们深层的动机与信念。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个体如何形成其世界观、如何处理归属感的需求,以及如何将这种深层动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力。 第一部分:重构认知地图——理解行为的底层逻辑 人类的行为,如同冰山一角,水面之下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基础。本书摒弃肤浅的表层观察,深入挖掘构成个体人格结构的关键元素。 1. 动力源泉的解构:目的论的视野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所有行为都具有其目的性。这种目的并非总是有意识的,但它们强有力地塑造了我们的选择。本书将引导你跳出“原因与结果”的线性思维,转而审视“行为背后的目的”。我们将探讨: 错误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 那些看似阻碍我们进步的习惯、症状或冲突,实际上是如何服务于个体维持其既有认知平衡的。理解这一点,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衡量: 评估个体融入集体、贡献于他人的程度,是衡量心理健康与成熟度的核心指标。我们将提供细致的观察点,帮助你评估自身及他人的社会兴趣水平,并阐明其对幸福感的决定性影响。 2. 早期生活经验的定型作用:早年记忆的解读 虽然本书不专注于亲子教养的技巧性指导,但我们深刻认识到早期环境对形成人生“剧本”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探讨: 情境记忆的过滤机制: 我们如何选择性地记住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往事,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这不是简单的遗忘,而是一种主动的、服务于自我概念的记忆重构过程。 早期信念的形成: 探讨个体如何在生命初期对“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能指望别人吗”形成一套快速、固定的答案,并将其视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第二部分:人际动力学的实战应用——高效连接的艺术 本书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在于关系之中。所有心理困扰,归根结底都反映在人际互动的不协调上。 1. 克服“追逐与逃避”的权力斗争 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权力斗争的怪圈——一方试图控制,另一方则以反抗或退缩应对。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斗争的机制: 对等的陷阱: 如何识别那些看似“平等”的互动,实则暗含着你来我往的角力,并学习如何以非对抗性的方式打破这种循环。 鼓励而非赞扬: 赞扬往往强化了对外界认可的依赖,而鼓励则建立在个体能力和内在价值之上。本书将详细区分这两种反馈模式的区别,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下(无论同事、伴侣还是朋友)有效传递鼓励的语言结构。 2. 勇气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真正的自由,来源于敢于面对人生的三大基本挑战:工作、友谊(爱)和亲密关系。本书将提供深化这些领域参与度的策略: 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探讨“自卑感”并非一种缺陷,而是推动个体追求卓越的原始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将“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成长的渴望”。 归属感的积极实现: 归属感不是被动地被接纳,而是主动地做出贡献。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从“我需要被爱”转变为“我如何能让这个集体更美好”,从而自然获得真正的归属。 第三部分:超越症状——迈向完整自我的整合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清晰的路径,帮助读者从被固有模式束缚的状态,走向一种更加自主、目标明确的生活。 1. 整合人生的多重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多重角色——工作者、朋友、家庭成员等。当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源于我们对每个角色所附带的“目的”认知不一致。 自我接纳与一致性: 探讨如何理解并接纳自身所有面向,包括那些不完美的部分,使内在信念与外在行为保持高度一致性,从而消除内部的摩擦力。 2. 活在当下的主动性 许多困扰来源于对过去的反刍或对未来的过度焦虑。本书提倡一种基于“目的而非反应”的生活哲学: 目标的清晰化: 如何设定既能激发内在热情,又能有效服务于社会目标的行动方针。这不是空泛的愿景,而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并能即刻开始实施的步骤。 反思性实践: 提供一套结构化的反思工具,帮助读者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仍然服务于其深层目标,并及时调整认知偏差。 总结而言,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超越技巧层面的思维工具箱,它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理解你行为背后的无形契约,并赋予你重建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蓝图的力量。它不提供快速修复的“捷径”,而是提供一条通往持久、内在满足感的坚实道路。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人、理解社会,并最终实现个体自由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亨利.T.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當今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倡導者。史丹博士接受兩位曾經跟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學習過的導師-蘇菲亞.德.瑞絲和安東尼.布魯克的教導。
 
  史丹博士培訓阿德勒心理治療師已有三十多年,遵循阿德勒的原始教導和治療風格,同時也參考其他古典阿德勒學者們,包含:庫爾特.阿德勒、莉蒂亞.西歇爾、亞歷山大.穆勒和埃爾溫.韋克斯貝格的臨床經驗與哲學著作。他同時也是「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的主任,這個團隊致力於出版古典阿德勒著作的翻譯與編輯。自西元1996年以來,他在網路上經營一個資訊豐富,且廣受歡迎的網站:www.Adlerian.us,這個網站提供了文章、教學圖片、文字記錄、短片和討論區的服務。
 
  身為西北華盛頓阿德勒研究中心的高級培訓分析師,史丹博士提供以導師為導向的古典阿德勒深度心理治療的遠端培訓,其中包括廣泛的個案諮詢。對阿德勒臨床實踐的貢獻包括:全面調整蘇格拉底式提問法、透澈闡述心理治療的十二個階段,將「全現心像」和「引導式心像」應用在缺失的發展經驗中、「馬拉松團體治療」,以及整合了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的人類最佳發展願景與阿德勒的治療概念。
 
  有關古典阿德勒深度心理治療的遠端培訓資訊,請參考以下網址:www.Adlerian.us/dist-tra.htm,或寄信洽詢史丹博士的電子信箱:htstein@att.net,亦可致電009/002-202-(360)647-5670。
 
審訂者簡介
 
曾端真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
 
  投入阿德勒學派的教學與研究歷20餘年,師從亨利.T.史丹博士,西北華盛頓阿德勒研究中心主任),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證照(CADP)的心理治療師。至今仍持續和史丹博士討論個案。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家庭諮商、親職教育。著有《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等。
 
譯者簡介
 
戴月芳博士((Dr. Idna Tai)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私立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錦繡文化企業副總編輯、新學友書局教材部襄理、光復書局執行長、牛頓教育出版公司出版總監、閣林文化事業總編輯、階梯英文數位科技公司教務長、班恩傑尼玩具公司策略長、力新國際文化總編輯、幼福文化集團總編輯、空中美語教育事業教務長、台灣艾瑪文化事業總編輯、BT STUDIO執行長等。
 
  平日耕耘教學研究、企畫、撰文創作、翻譯、編輯、版權選書樂此不疲。近期鑽研蒙特梭利教育學說、阿德勒心理學、薩提爾家族治療等。翻譯代表作品有《小劍龍肚子餓》、《晚安,小暴龍》、《農場上的動物》、《野生動物》、《是誰的聲音?》、《誰在看我?》、《誰在森林裡?》、《誰是晚上的朋友?》、《世界城堡》、《蒙特梭利遊戲帶孩子玩出好情緒》、《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的魔法模式》(暫譯)等。
 
  歡迎指教:idnatai04@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簡介
Part 1 蘇菲亞.德.瑞絲的見解
Chapter 1  兒童發展和爭取優越性
講座1:爭取優越性
自卑感的開始/兒童發展的問題/自卑感的動力/症狀的目的/可能導致自卑感的其他因/男孩與香菸的例子/說「不」小女孩的實例//貧窮問題/性別角色/憤怒的10歲男孩實例/與會者提出的問題
Chapter 2  社會情懷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則:講座2:社會情懷
Chapter 3  生命風格
個體理學的基本原則:講座3:生命風格

Part 2 個體心理學診斷問卷和評論 by亞歷山大.穆勒
診斷問卷
穆勒的評論

Part 3 對理論和實踐的貢獻 by亨利.T.史丹 博士
Chapter 1  制定理想
*合作、勇敢的孩子具備的素質
獨立/相互依存/勇氣/合作與貢獻/接觸
克服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具備的素質:如何教養合作、勇敢的孩子
樂觀主義/對孩子的真正情懷/以提問代替命令/真情的能力/開放與坦誠/平等:在孩子的水準上滿足他們/善意的批評/認識孩子的敏感問題和興趣
*家庭中的民主氛圍
*和外面世界的關係
Chapter 2  危險的暗礁
*有毒教養態度
獨裁型父母/強迫型父母/經常爭吵的父母/競爭型父母/垂頭喪氣/貶低型父母/疑病症父母/教養不一致的父母/寵溺型父母/長期施虐的父母/物質主義型父母/忽略型父母/過度保護的父母/完美主義型父母/悲觀主義型父母/擁有憐憫之心的父母/加諸不合理的責任/懲罰孩子的父母/拒絕孩子的父母/給予孩子性刺激的父母/順從型父母/壓抑型父母
*出生順序的潛在影響
獨生子女/老大/老二/中間的孩子/老么/雙胞胎/兄弟中的獨生/姊妹中的獨生子/全是男孩或者全是女孩的家庭/手足死亡/被收養的孩子/特殊的手足/手足間的關係
*潛在的困難和誤導情況
童年疾病或傷害/搬家/壞夥伴/貧困和財富/新生的手足/離婚/父母死亡/入學/更換老師/轉學/飲食問題/戰爭/種族和宗教偏見/宗教壓迫/酗酒和藥物濫用/犯罪/性虐待/美麗和醜陋
Chapter 3  全面家庭診斷
電話聯繫/和父母單方會面/書面調查問卷/和父母雙方一同會面/和孩子見面/在辦公室和家人會面/家庭訪問/老師和輔導員諮商/教室和操場的觀察/心理測試和醫療諮商/案例分析和治療計畫/向父母提出建議
Chapter 4  診斷和治療媒材
世界測試/貝尼-安東尼家庭關係測試/娃娃屋/手偶/呂歇爾色彩診斷法/玩具士兵/繪畫材料/動感的家庭繪畫/幻想島
Chapter 5  家庭治療的階段性
*對父母進行兒童指導原則再教育
*對兒童的個別治療
初次接觸/解釋我們的角色/激發積極性/探討困難/投射性問題:願望、動物、荒島/最好與最壞的問題/最早的記憶/測試、玩具和遊戲的使用/結束會談/初步觀察和印象/處理孩子挑釁的例子
*對父母的個別治療:糾正有毒教養態度
獨裁型父母/強迫型父母/好鬥型父母/競爭型父母/貶低型父母/疑病症父母/教養不一致的父母/寵溺型父母/長期施虐的父母/物質主義型父母/忽略型父母/過度保護的父母/完美主義型父母/悲觀主義型父母/擁有憐憫之心的父母/加諸不合理的責任/懲罰孩子的父母/拒絕孩子的父母/給予孩子性刺激的父母/順從型父母/壓抑型父母
*關係治療:母親和孩子,父親和孩子,孩子與手足、父母

Part 4 與蘇菲亞.德.瑞絲討論案例
Chapter 1  觀察蘇菲亞對孩子和母親的治療情況
Chapter 2  討論兒童發展問題
Chapter 3  教養子女問題
Chapter 4  與孩子進行初步的接觸
Chapter 5  感知兒童未滿足的需求
Chapter 6  如何詢問孩子

Part 5 對一個家庭的討論
Chapter 1  呈現的問題、診斷和與父母的合作
Chapter 2  對兒童的治療工作

附錄:
附錄A 德勒案主(當事人)調查問卷
附錄B 阿德勒家庭調查問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139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MB

图书试读

前言
 
  為了全面理解和欣賞這本書的內容,建議家長與心理治療師可以先閱讀本人撰寫的《從個體到群體: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入門》,這本書概述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論的結構、父母和孩子有關的治療策略。如果讀者想對本人診斷和治療更深入的了解,建議可以進一步閱讀《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第2卷,創意案例分析篇:揭示虛構的終極目標和隱藏它的反虛構內容》與《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第3卷:治療技巧示範》。有關阿德勒對兒童研究的更多資訊,請閱讀《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第10卷:案例閱讀與示範-問題兒童/生活模式》與《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第11卷:預防教育-學校中的個體心理學與兒童教育》。
 
  在阿德勒的許多案例描繪中,展示了他是如何與兒童和他們的父母交談的,常常是非常迅速地進行接觸,同時產生直接且有益的影響。儘管他與問題家庭的短暫接觸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一般來說,這些案例並不能說明全面的問題。
 
  那些有幸追隨阿德勒在歐洲各地觀摩他與一些家庭互動的人,能親眼目睹他的具體示範,對他複雜的哲學和治療策略,產生了語言背後的感覺和態度的深刻認識。
 
  我最初接觸阿德勒是透過他的暢銷書,我急切地閱讀了這些著作。他的論述激勵我參加阿德勒的會議,並且目睹了家庭諮商的示範。然而,我經常感覺到心理治療師的態度和基本理論之間的矛盾。只有當我遇到並且觀察蘇菲亞.德.瑞絲(Sophia de Vries,1901~1999年)和孩子交談時,我才感覺到阿德勒的思想與治療師的應用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一致性。像阿德勒一樣,蘇菲亞對孩子是無法抗拒的,盡其所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以遊戲的方式吸引他們。
 
  蘇菲亞關於兒童治療的教誨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阿德勒智慧的罕見來源。除了澈底追隨阿德勒學習外,她還接受了莉蒂亞.西歇爾(Lydia Sicher)和亞歷山大.穆勒(Alexander Mueller)的培訓,並且與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uhle,1893~1974年)一起研究兒童發展。這本書收集了她關於阿德勒理論和兒童發展的3個講座記錄,以及亞歷山大.穆勒與兒童及其家庭會談的未發表手稿。
 
  阿德勒、蘇菲亞和穆勒的思想為古典阿德勒心理學兒童和家庭治療奠定了知識、情感和哲學基調。我自己的貢獻則是增加了診斷和治療過程的實用細節,這些細節主要是透過觀察蘇菲亞的工作和與她討論案例而推導出來的,前後歷經20年以上的時間。
 
  關於親子教養的行業在美國越來越興盛,幫助許多有能力的父母完善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充分培訓的諮商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師通常可以領導親子教養小組,並且關懷需要協助的過度干預的家長。然而,沒有受過培訓的心理治療師講習班負責人是無法發現嚴重的問題或提供適當的心理諮商。他們可能會誤導有問題的父母,使父母以為小型講習班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簡介
 
  本書的Part 1〈蘇菲亞.德.瑞絲的見解〉中,收集了我的導師兼朋友蘇菲亞的3個講座/討論記錄。在講座1中,她透過個體心理學的視角對兒童的新興世界描繪了一個清晰的願景。她向一群心理治療師發表談話,這些治療師正在學習由海因茨和羅威娜.安斯巴赫夫婦(Heinz and Rowena Ansbacher)主編的《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部分章節。在回答與會者的問題之前,她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評論和範例。她首先將嬰兒和動物做對比,闡明了兒童對新生事物的持續體驗。從出生經驗開始,她澄清了發展的緩慢,以及早期的依賴和自卑感,特別是在有器官缺陷和殘疾的兒童身上。然後她講述母親處理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好奇心和勇氣,以及合作的潛力。我們透過知道什麼時候幫助他們,什麼時候讓他們在適當的挑戰中掙扎,來幫助兒童發展自信。越了解兒童眼中的危險,就會發現他們自我保護的自我中心根源。最後,她介紹了一個案例,說明了她的早期見解和她在治療關係中的最初步驟。她的全面概述引發了許多關於理論和技巧的問題,以及對案例的建議要求。
 
  蘇菲亞在講座2中,她澄清了「社會情懷(請參閱P.50)」的深層含義,以及其發展所需要的家庭和學校影響。阿德勒主張社會情懷是一個人健康的指標,有社會情懷的人才能以平等待人,就不會以高人一等作為優越感的目標。不隨意論斷別人,就是一種社會情懷的展現。蘇菲亞強調了創造能力、智力以及歸屬感和嵌入感的相關性,特別是她關於動物合作的例子,非常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積極發展的現實機會背景下,她解釋了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社會情懷」是防止出現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犯罪傾向的最佳保障。她介紹了一個牽涉到假性遲緩的案例,揭示了她對一系列挑釁行為的巧妙反應,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孩子的正常行為。
 
  蘇菲亞在講座3中討論了生命風格(請參閱P.68)。她首先關注活動量,因為活動量會影響心理發展,生理缺陷會讓人產生自卑感,進而會促使人尋求補償,積極推動個體的生活。然而,人不僅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每個人都會創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心理發展的活動方式,形成自己的生命風格。蘇菲亞把活動力強和活動力弱的兒童之間的差異做了比較,她探討了各種症狀的含義,以及適得其反的教養方法如何經常激起消極行為。在學校和其他地方的困難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生命風格,因為兒童會以他們最大的勇氣和合作方式去創造自己獨特的生命風格。她提供了許多案例來說明她的所有觀點,包括解釋「早期回憶」(請參閱P.249)的價值和不同方式。最重要的是,她解釋了幫助個人消解其生命風格和改變其「虛構的目標」(請參閱P.240)所必需的複雜的鼓勵藝術(因為鼓勵會帶來勇氣)。
 
  在Part 2〈個體心理學診斷問卷和評論〉中,是從亞歷山大.穆勒尚未發表的手稿〈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收集的資料。穆勒介紹了一份診斷問卷,這份問卷是由阿德勒和同事們研發的,他還針對每個問題的相關性進行了評論。在這本書裡為心理治療師提供了這一份有用的、全面的調查表,其中包括常見的家庭問題。
 
  而在Part 3〈對理論和實踐的貢獻〉中,補充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蘇菲亞.德.瑞絲和亞歷山大.穆勒的貢獻,我在這主題中撰寫了5章。本著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的精神,Chapter 1闡述了最佳健康狀態的虛構理想兒童和父母;Chapter 2集中討論阿德勒在其著作中提到影響兒童的「危險的暗礁」;Chapter 3概述了一個獨特的、全面的家庭診斷過程;Chapter 4描述了許多對診斷和治療有用的媒材;Chapter 5列舉了古典阿德勒家庭療法的5個階段。
 
  在Part 4〈與蘇菲亞.德.瑞絲討論案例〉中,收集了我和蘇菲亞的一系列案例討論,將創造性的診斷和治療過程帶入生活。我對個體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和家庭治療的大部分認識,來自於對阿德勒所有著作的研究,以及30年來每週與蘇菲亞討論的案例。在Chapter 1中,討論了我對她某一天的早些時候在辦公室裡對兩個孩子和他們母親的會談觀察。Chapter 2到6談及有關「兒童發展問題」、「教養問題」、「與兒童進行第一次治療性接觸」、「感受兒童未滿足的需求」以及「如何向兒童提問」。
 
  Part 5〈對一個家庭的討論〉說明了認知、情感和行為策略,描述了一個來自非常具有攻擊性家庭的大男孩,他的困難案例,其中他殺了一隻動物,並傷害了另一隻。在Chapter 1討論了出現的問題、診斷和對父母的治療工作。Chapter 2重點介紹關於他和弟弟的治療內容。儘管大男孩是主要的問題根源,但是小男孩對哥哥產生的痛苦也值得探究。
 
  最後面的附錄,包括兩份非常珍貴的調查問卷,一份是針對案主(當事人)的調查問卷,另一份是針對家庭的調查問卷。這兩份問卷是用來獲取父母背景和子女行為的有用資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买这本书并非完全因为育儿上的紧迫问题,而是对如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更感兴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目的论”,而非“原因论”,这个视角在书中得到了极佳的应用和展现。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环境或早期经历的思维定式。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一个看似捣乱的孩子,其行为的深层目的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或者彰显自己的控制权。这种由“他因”转向“自因”的认知转变,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横向关系”的阐述,它指导我们如何平等地与孩子对话,避免不自觉地陷入“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这种关系模式的调整,对我们夫妻二人之间的互动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理论讲解后紧接着就是实际操作步骤,比如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家庭会议”,如何用鼓励代替表扬,这些细节的描摹,让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变得鲜活可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运作规律。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数都停留在“技巧层面”,比如“五个安抚情绪的小窍门”之类的,读完后感觉像吃了一顿速食,很快就消化完了,没什么回味。然而,这本探讨阿德勒深层心理治疗的书籍,提供的是一套“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它引导读者去探究教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信念系统。例如,书中对“控制欲”的分析,揭示了我们强行干预孩子生活的背后,往往是对自身无能感的投射。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是任何浮于表面的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勇气”的定义,它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前行,这给了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的女儿极大的精神支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书中的图表和流程图,尝试为自己和家人做一次非正式的“诊断”。这种实践性的、自我探索的过程,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成为自己家庭问题的“研究者”和“治疗师”,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像是一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专业手册,但阅读体验却丝毫不枯燥。从宏观的“家庭系统诊断”入手,帮助父母建立一个全局观,认识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影响的,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我过去总是孤立地看待我儿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认为那是他个人的“失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家庭的生态环境。随后,它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心理治疗技巧,比如如何使用“提问法”来激发孩子的内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书中对于“纠正错误观念”的步骤描述得尤其细致,它不只是告诉你“不要批评”,而是教你如何在批评的瞬间,迅速地将负面互动转化为积极的沟通机会。这要求极高的情商和练习,但书里提供的具体台词和情景模拟,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极佳的模仿对象。我发现,仅仅是理解了“超越自卑”的含义——即追求卓越而非完美——就足以改变我与孩子沟通时的语气和措辞。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提升家庭氛围、而非仅仅“应付”眼前冲突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关于亲子教养与心理治疗的书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家庭关系的动态,尤其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如何落地到日常的育儿实践中。我原本以为,涉及“深层心理治疗”的理论会非常晦涩难懂,但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耳边娓娓道来。书中对“自卑情结”的剖析极其深入,它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更是个体成长的原始动力,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总是试图消除孩子的一切负面情绪,现在我开始理解,引导和转化比压抑更为重要。书中关于“共同体感觉”的论述,强调了孩子在家庭中归属感的重要性,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无意中制造了“疏离感”,例如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高质量的陪伴。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对比自己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书中推荐的策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好心”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特别是书中提到如何识别并纠正那些“有毒的教养态度”,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否定和比较,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点让身为家长的我感到警醒和愧疚,但同时也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修正路径,非常实用。这本书绝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家庭“X光片”,让你敢于直面自己教育方式中的盲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赋权感”。过去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挑战,我常常感到无力和焦虑,仿佛自己手里的“工具箱”总是缺了那么关键的一件。这本聚焦于阿德勒哲学的著作,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框架。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听话”,更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贡献感的人”。书中对“有毒教养”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它没有指责父母,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思维定势”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课题分离”的讲解,它清晰地区分了什么是孩子的责任,什么是父母的责任。这一点在处理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时尤为有效,它帮助我从“替孩子操心”的泥潭中抽身出来,转而关注如何提供支持和鼓励,而非取代他们去面对困难。这种思维的转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让我对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决策更加清晰果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实践的书,它提供的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份可以伴随孩子成长的长期指导方针,其厚重感和启发性,远超我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