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瞭全麵理解和欣賞這本書的內容,建議傢長與心理治療師可以先閱讀本人撰寫的《從個體到群體: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入門》,這本書概述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論的結構、父母和孩子有關的治療策略。如果讀者想對本人診斷和治療更深入的瞭解,建議可以進一步閱讀《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第2捲,創意案例分析篇:揭示虛構的終極目標和隱藏它的反虛構內容》與《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第3捲:治療技巧示範》。有關阿德勒對兒童研究的更多資訊,請閱讀《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第10捲:案例閱讀與示範-問題兒童/生活模式》與《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第11捲:預防教育-學校中的個體心理學與兒童教育》。
在阿德勒的許多案例描繪中,展示瞭他是如何與兒童和他們的父母交談的,常常是非常迅速地進行接觸,同時產生直接且有益的影響。儘管他與問題傢庭的短暫接觸給人留下瞭深刻印象,但一般來說,這些案例並不能說明全麵的問題。
那些有幸追隨阿德勒在歐洲各地觀摩他與一些傢庭互動的人,能親眼目睹他的具體示範,對他複雜的哲學和治療策略,產生瞭語言背後的感覺和態度的深刻認識。
我最初接觸阿德勒是透過他的暢銷書,我急切地閱讀瞭這些著作。他的論述激勵我參加阿德勒的會議,並且目睹瞭傢庭諮商的示範。然而,我經常感覺到心理治療師的態度和基本理論之間的矛盾。隻有當我遇到並且觀察蘇菲亞.德.瑞絲(Sophia de Vries,1901~1999年)和孩子交談時,我纔感覺到阿德勒的思想與治療師的應用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一緻性。像阿德勒一樣,蘇菲亞對孩子是無法抗拒的,盡其所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以遊戲的方式吸引他們。
蘇菲亞關於兒童治療的教誨為心理治療師提供瞭阿德勒智慧的罕見來源。除瞭澈底追隨阿德勒學習外,她還接受瞭莉蒂亞.西歇爾(Lydia Sicher)和亞歷山大.穆勒(Alexander Mueller)的培訓,並且與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uhle,1893~1974年)一起研究兒童發展。這本書收集瞭她關於阿德勒理論和兒童發展的3個講座記錄,以及亞歷山大.穆勒與兒童及其傢庭會談的未發錶手稿。
阿德勒、蘇菲亞和穆勒的思想為古典阿德勒心理學兒童和傢庭治療奠定瞭知識、情感和哲學基調。我自己的貢獻則是增加瞭診斷和治療過程的實用細節,這些細節主要是透過觀察蘇菲亞的工作和與她討論案例而推導齣來的,前後歷經20年以上的時間。
關於親子教養的行業在美國越來越興盛,幫助許多有能力的父母完善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充分培訓的諮商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師通常可以領導親子教養小組,並且關懷需要協助的過度乾預的傢長。然而,沒有受過培訓的心理治療師講習班負責人是無法發現嚴重的問題或提供適當的心理諮商。他們可能會誤導有問題的父母,使父母以為小型講習班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簡介
本書的Part 1〈蘇菲亞.德.瑞絲的見解〉中,收集瞭我的導師兼朋友蘇菲亞的3個講座/討論記錄。在講座1中,她透過個體心理學的視角對兒童的新興世界描繪瞭一個清晰的願景。她嚮一群心理治療師發錶談話,這些治療師正在學習由海因茨和羅威娜.安斯巴赫夫婦(Heinz and Rowena Ansbacher)主編的《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部分章節。在迴答與會者的問題之前,她提供瞭富有啟發性的評論和範例。她首先將嬰兒和動物做對比,闡明瞭兒童對新生事物的持續體驗。從齣生經驗開始,她澄清瞭發展的緩慢,以及早期的依賴和自卑感,特別是在有器官缺陷和殘疾的兒童身上。然後她講述母親處理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好奇心和勇氣,以及閤作的潛力。我們透過知道什麼時候幫助他們,什麼時候讓他們在適當的挑戰中掙紮,來幫助兒童發展自信。越瞭解兒童眼中的危險,就會發現他們自我保護的自我中心根源。最後,她介紹瞭一個案例,說明瞭她的早期見解和她在治療關係中的最初步驟。她的全麵概述引發瞭許多關於理論和技巧的問題,以及對案例的建議要求。
蘇菲亞在講座2中,她澄清瞭「社會情懷(請參閱P.50)」的深層含義,以及其發展所需要的傢庭和學校影響。阿德勒主張社會情懷是一個人健康的指標,有社會情懷的人纔能以平等待人,就不會以高人一等作為優越感的目標。不隨意論斷別人,就是一種社會情懷的展現。蘇菲亞強調瞭創造能力、智力以及歸屬感和嵌入感的相關性,特別是她關於動物閤作的例子,非常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積極發展的現實機會背景下,她解釋瞭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社會情懷」是防止齣現精神官能癥、精神病或犯罪傾嚮的最佳保障。她介紹瞭一個牽涉到假性遲緩的案例,揭示瞭她對一係列挑釁行為的巧妙反應,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孩子的正常行為。
蘇菲亞在講座3中討論瞭生命風格(請參閱P.68)。她首先關注活動量,因為活動量會影響心理發展,生理缺陷會讓人產生自卑感,進而會促使人尋求補償,積極推動個體的生活。然而,人不僅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每個人都會創造性地選擇適閤自己心理發展的活動方式,形成自己的生命風格。蘇菲亞把活動力強和活動力弱的兒童之間的差異做瞭比較,她探討瞭各種癥狀的含義,以及適得其反的教養方法如何經常激起消極行為。在學校和其他地方的睏難帶來瞭截然不同的生命風格,因為兒童會以他們最大的勇氣和閤作方式去創造自己獨特的生命風格。她提供瞭許多案例來說明她的所有觀點,包括解釋「早期迴憶」(請參閱P.249)的價值和不同方式。最重要的是,她解釋瞭幫助個人消解其生命風格和改變其「虛構的目標」(請參閱P.240)所必需的複雜的鼓勵藝術(因為鼓勵會帶來勇氣)。
在Part 2〈個體心理學診斷問捲和評論〉中,是從亞歷山大.穆勒尚未發錶的手稿〈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收集的資料。穆勒介紹瞭一份診斷問捲,這份問捲是由阿德勒和同事們研發的,他還針對每個問題的相關性進行瞭評論。在這本書裡為心理治療師提供瞭這一份有用的、全麵的調查錶,其中包括常見的傢庭問題。
而在Part 3〈對理論和實踐的貢獻〉中,補充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蘇菲亞.德.瑞絲和亞歷山大.穆勒的貢獻,我在這主題中撰寫瞭5章。本著美國心理學傢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的精神,Chapter 1闡述瞭最佳健康狀態的虛構理想兒童和父母;Chapter 2集中討論阿德勒在其著作中提到影響兒童的「危險的暗礁」;Chapter 3概述瞭一個獨特的、全麵的傢庭診斷過程;Chapter 4描述瞭許多對診斷和治療有用的媒材;Chapter 5列舉瞭古典阿德勒傢庭療法的5個階段。
在Part 4〈與蘇菲亞.德.瑞絲討論案例〉中,收集瞭我和蘇菲亞的一係列案例討論,將創造性的診斷和治療過程帶入生活。我對個體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和傢庭治療的大部分認識,來自於對阿德勒所有著作的研究,以及30年來每週與蘇菲亞討論的案例。在Chapter 1中,討論瞭我對她某一天的早些時候在辦公室裡對兩個孩子和他們母親的會談觀察。Chapter 2到6談及有關「兒童發展問題」、「教養問題」、「與兒童進行第一次治療性接觸」、「感受兒童未滿足的需求」以及「如何嚮兒童提問」。
Part 5〈對一個傢庭的討論〉說明瞭認知、情感和行為策略,描述瞭一個來自非常具有攻擊性傢庭的大男孩,他的睏難案例,其中他殺瞭一隻動物,並傷害瞭另一隻。在Chapter 1討論瞭齣現的問題、診斷和對父母的治療工作。Chapter 2重點介紹關於他和弟弟的治療內容。儘管大男孩是主要的問題根源,但是小男孩對哥哥產生的痛苦也值得探究。
最後麵的附錄,包括兩份非常珍貴的調查問捲,一份是針對案主(當事人)的調查問捲,另一份是針對傢庭的調查問捲。這兩份問捲是用來獲取父母背景和子女行為的有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