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千年簡史:從古代文明的廢墟到新興的超級大國 (電子書)

印度五千年簡史:從古代文明的廢墟到新興的超級大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祖布日茨基
图书标签:
  • 印度历史
  • 印度文明
  • 印度文化
  • 五千年
  • 历史
  • 电子书
  • 超级大国
  • 古代文明
  • 南亚
  • 印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印度,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
立刻了解印度龐雜而又混亂的五千年歷史
 
  恆河、拉賈斯坦邦的沙漠堡壘、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和傳說中的文明遺址。
  印度,一個古老的國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更是近年備受國際矚目的新興大國。
  它的人口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十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是貧困、混亂、失序的印象,以及荒謬絕倫的各種新聞,卻又深烙在你我的腦海中,究竟,我們該從何了解這個國家?
 
  關於印度,是否總是讓你充滿疑惑
  ‧佛教的發源地,但是印度的佛教徒比例卻不到1%
  ‧超過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然而舉世聞名的泰姬瑪哈陵卻是伊斯蘭的歷史遺跡
  ‧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卻未能發展成強大的國家,反而頻頻被外來者侵略
  ‧擁有充足的青壯年勞動人口,至今卻仍未發展成像中國一般的「世界工廠」
  ‧文化、語言紛然雜陳,貧富差距懸殊,多種宗教和儀式混雜交織
 
  認識印度,從現在開始
  從最早的哈拉帕文明,到穆斯林入侵者、蒙兀兒王朝、英國殖民,為獨立而進行的抗爭,以及當今未來的挑戰……本書巧妙地濃縮五千年的神祇、叛亂、戰爭、偉大的帝國、頹廢的王朝、侵略、殖民和獨立,以最清晰的架構,簡要的文字,生動活潑地敘述印度龐雜又混亂的漫長歷史。
 
  透過一系列重要的印度歷史人物:佛陀、亞歷山大大帝、阿克巴(最偉大的蒙兀兒皇帝)、克萊夫(建立英屬印度殖民地的關鍵人物)、拉克什米拜(印度版「聖女貞德」)和聖雄甘地,將精采生動的印度歷史呈現給讀者。
 
  從佛教到寶萊塢,印度已經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近年來,印度更在解決貧困和文盲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卻仍然得面對如新冠肺炎肆虐等非同尋常的挑戰。如今它正迅速改變,徹底揚棄數十年來主導其經濟的社會主義實驗,試著適應新的世界秩序。印度能否克服其在政治、社會和宗教的緊張局勢,重新崛起,成為下一個全球超級大國,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印度是風俗、種族、種姓、語言和精神信仰的混合體。
  五千多年來奇妙、龐大而混亂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孕育了今日的印度。
 
  認識印度的歷史,幫助你了解未來的印度!
 
本書特色
 
  ‧以十章簡要的文字,敘述印度漫長的歷史
  ‧透過認識重要的歷史人物,將複雜的印度呈現給讀者
  ‧依據最新的考古和研究資料,提供史學界最新的看法
  ‧搭配圖片和地圖說明,圖文並茂
  ‧附有歷史年表,快速理解印度五千年的重要大事及人物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星辰之歌:失落的伊甸与宇宙的边界》 第一部分: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之谜与文明的起源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已知或现代国家历史的演变,而是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那些迷雾。我们将暂时搁置对地球上已知大洲的关注,将目光投向传说与神话深处,探寻“失落的伊甸园”——那些被史前大灾变抹去,却在古老文本中留下蛛丝马迹的文明摇篮。 第一章:洪水的记忆与地质的耳语 地球的地质记录显示,在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内,气候和海平面发生了剧烈的、足以重塑大陆板块的变动。本书首先追溯了这些地质事件的精确时间线,并比对了全球各地神话中关于“大洪水”的惊人一致性。我们分析了冰川消融、火山爆发及其对早期人类迁徙路线的决定性影响。这不是一个关于神灵干预的故事,而是一次对古环境学和考古学交叉领域的严谨考察。重点在于,这些灾难如何迫使尚未成熟的社会结构进行快速的适应与转型,从而催生了后世所有大型文明的雏形。 第二章:苏美尔之上的回响:前文字时代的记录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苏美尔文明的曙光出现之前,是否存在着一个共享的知识体系?我们考察了从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到南美安第斯山脉早期遗迹中发现的复杂几何标记。这些标记的年代远早于公认的书写系统。本书提出了一种“符号原型论”,认为人类在发明具体的象形文字之前,可能通过一种更为抽象、基于天文观测的数学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承。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早期符号与现代天文学中特定星象周期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跨洋的孤岛:玻利尼西亚的航海图谱 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大洋洲往往被视为边缘地带。然而,本书聚焦于玻利尼西亚人惊人的航海能力。在没有现代导航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准确地定位成千上万个遥远的岛屿?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洋流和风向的传统解释,而是深入研究他们对星辰的“活地图”——如何利用特定星座的升起角度,结合海洋生物的习性及独特的波浪感应技术,绘制出精准的“星辰航线图”。这揭示了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纯粹基于自然观测的科学体系。 第二部分:时间之外的科技:未被驯服的物理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那些在主流历史中被认为是“异端”或“伪科学”的领域,探讨古代社会可能掌握的、但因缺乏载体或被刻意压制而失传的物理学知识。 第四章:共振与塑形:古代建筑的声波动力学 现代工程学难以解释一些古代巨石阵(如秘鲁的萨克赛瓦曼遗址)的精确切割和严密咬合。我们引入了关于低频声波共振和物质结构重组的理论模型。通过实验模拟,我们探讨了如果古代文明掌握了特定的频率组合,是否能够暂时性地软化或改变石材的晶格结构,从而实现无缝拼接。这涉及对古代祭祀音乐中使用的特定音阶(如纯律与自然泛音列)的深入分析,寻找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 第五章:磁场与能量:失落的“永动机”原型 许多古代传说描述了可以持续发光的灯具、无需燃料的加热装置,或者能够漂浮的物体。本书小心翼翼地梳理了这些记载,将其置于古代对地磁场和静电现象的认知框架下。我们分析了从古代炼金术文本中提炼出的关于“以太流体”或“生命之源”的描述,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物理学中对零点能或环境背景能量的探索相联系。重点在于,古代的“魔法”或许仅仅是未被现代科学完整定义的自然力应用。 第六章:水循环的智慧:不依赖机械的灌溉系统 在亚热带和干旱地区,维持大型人口的农业生产需要精密的供水系统。除了著名的罗马引水渠外,本书考察了那些不依赖重力或复杂机械的系统。例如,探讨了某些古代文明可能利用地下热能或特定的井壁材料,通过气压差或毛细作用,实现水的“自我提升”和分配。这些技术展示了一种与自然能量流完美耦合的工程哲学。 第三部分:意识的航行:超越感官的体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触及哲学和心理学领域,探讨古代人对时间和自我意识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理解来指导社会结构和个人生存。 第七章:非线性时间观与梦境预言 我们对比了西方“线性时间”与东方及某些原住民文化中“循环时间”或“多重时间层”的概念。古代社会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并非基于概率计算,而是基于对“时间流”不同层级的感知。本书通过分析萨满教的深度入定记录和古希腊的德尔菲神谕,尝试描绘出一种“意识同步”的理论模型,即在特定环境下,人类的集体意识可能与宇宙事件产生某种信息共享。 第八章:色彩、声音与内在的调谐 古代的艺术、建筑布局乃至服饰,都蕴含着复杂的色彩编码和声音频率信息。本书认为,这些并非单纯的美学选择,而是意图对观察者的大脑皮层进行“调谐”。我们考察了古代寺庙中特定光线折射的角度,以及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特定乐器和吟唱方式,如何被设计用来引导参与者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具有治疗或洞察力的心智状态。 结语:遗失的连接点 《星辰之歌》总结道,人类的历史并非是一条单向的、稳步向前的直线,而是无数次辉煌的探索与遗忘的循环。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科技与哲学,可能只是对遥远过去那些强大、但最终因某种核心知识断裂而消亡的文明的零星模仿。这本书旨在提醒读者,在寻求新发现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倾听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来自星辰与大地深处的古老智慧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祖布日茨基(John Zubrzycki)
 
  澳洲人,研究印度史已四十多年,曾以外交官和外國通信員身分在印度工作,教授印度學,以印度社會、文化、政治為題寫作甚豐。著有四本書:《齋浦爾王族:印度最迷人的王族史話》(The House of Jaipur: The Inside Story of India’s Most Glamorous Royal Family,暫譯)、《魔法帝國:印度巫術史》(Empire of Enchantment: The Story of Indian Magic,暫譯)、《神祕的雅各先生:鑽石商、魔術師、間諜》(The Mysterious Mr Jacob: Diamond Merchant, Magician and Spy,暫譯)、《最後一個尼札姆:印度最偉大土邦的興亡》(The Last Nizam: The Rise and Fall of India’s Greatest Princely State,暫譯)。他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讀時主修南亞史和印地語,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拿到印度史博士學位。曾任《澳洲人》(The Australian)的外語副主編,目前全職寫作。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曾任出版社叢書主編、網路媒體國際新聞編譯,現專職筆譯。譯作有《成吉思汗》、《歷史上的大暖化》、《蒙娜麗莎五百年》、《破解古埃及》等多部作品。

图书目录

發音、地名、日期小注
歷史年表
引言

第一章  失落的文明
最早的印度人/世上第一個世俗國家/吠陀經/吠陀印度和羅闍的興起

第二章  宗教革命分子
覺悟之道/印度的「凱撒」/阿育王——最偉大的國王/外人入侵的時代

第三章  古典時代
印度教文藝復興/入侵者時代/南方帝國

第四章  伊斯蘭到來
征服之前的通商情形/德里蘇丹國/蘇丹國最強盛時期/勝利之城

第五章  六大蒙兀兒皇帝
戰場失利和流亡/最偉大的蒙兀兒皇帝/世上最富裕的帝國

第六章  商人和傭兵
克萊夫和創造殖民地傳奇/最成功的商業交易/稱霸之路

第七章  點燃導火線
挑起民憤/「去德里!」/已和時代脫節的怪胎/英國治下的和平

第八章  通往自由的漫漫長路
「世上第一強權」——眼下是如此/甘地因素/趨於兩極化的政治主張/英國人撤離印度和獨立前時期/與命運的祕密約定

第九章  創造民族國家
印度共和國誕生/「印度教式經濟成長率」/午夜黑暗/「乾淨先生」到來/印度教徒多數統治說的興起/改造印度

第十章  「新印度」?
每張選票依舊緊要

謝辭
推薦書單
圖片出處說明
名詞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5831
  • EISBN:97862670458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MB

图书试读

引言
 
  「不管你能針對印度說出什麼千真萬確的話,其反面說法也切合事實。」
  ──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森(Joan Robinson)
 
  在一九四二年八月九日清晨的孟買維多利亞車站,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和其九名同僚被推上火車,遭解送至艾哈邁德納格爾堡(Ahmadnagar Fort)。此堡位在今日馬哈拉施特拉邦悶熱的山上,一七○七年,六大蒙兀兒皇帝的最後一位—奧朗則布(Aurangzeb),就死在此堡裡,死時刮起的那陣旋風,風勢「強到把營地裡所有帳篷吹垮毀……掉村子,拔起樹木。」在英國人治下,艾哈邁德納格爾已改闢為高安全規格的監獄。尼赫魯將會在牢裡待上兩年九個月。在英國人統治期間,他九次入獄,這次待的時間最久,罪行是發動「撤離印度」(Quit India)運動—國大黨告訴英國人,若指望印度全力支持英國打二戰,就要同意讓印度立即獨立,為逼英國人同意,國大黨孤注一擲祭出此舉。尼赫魯獲釋時,二戰已快結束。
 
  日後出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曾形容艾哈邁德納格爾是某種「柏拉圖筆下的洞穴」—囚犯在其中只能隱約看到周遭的動靜。但他從監獄放風場頂上的天空得到慰藉,「白天飄著朵朵彩雲……夜裡繁星點點。」在此堡的高牆內,則是另一番景象—尼赫魯的那一小批獄友,係印度政治、學術、社會各界的代表人士。他們交談的語言,係印度四種古典語—梵語、巴利語、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超過六種印度現代語,包括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馬拉塔語(Marathi)、泰盧固語(Telugu)。尼赫魯思忖道,「有如此豐富資源供我取用,唯一的限制是我從中得益的能力。」有許多時間可種花蒔草,即興舉辦研討會,思索國內各地的情勢。一如先前在獄中之所為,尼赫魯趁此機會飽讀其所熱愛的歷史、政治經典名著,把那些理念融入他的寫作裡。
 
  《發現印度》(The Discovery of India,一九四六)編纂於炎熱的漫漫長日裡,是尼赫魯最知名的著作。他謙稱此書只是「觀念的大雜燴」—一趟穿越過去但也「窺探未來」的旅程。此書許多部分的確如其所言,把諸多不相干的想法放在一塊。但他開門見山就提出一個關鍵性的疑問:「除了具體可見的方面、地理方面,印度還是什麼?」在最後一章,他很有自信的答道:印度是「一個一致卻又豐富多元的文化體,諸多矛盾的綜合體,並由強固但不可見的數股線把這些矛盾維繫在一塊……印度是迷思和想法,是夢想和願景,但也非常真實、無時不在 、無處不在。」
 
  尼赫魯的結論讀來既含糊又矛盾,或許讓有心學好印度歷史者感到氣餒,但印度既是想法又是實體已存在數千年,兼容多種宗教、文化、語言、民族和種姓。尼赫魯於一九五三年某場演說中指出,「印度具有過去那種集大成的傳統」,還說「水流向它,人河流入它 ,和印度之洋混而為一,無疑在那裡促成改變,既影響它,又受它影響。」
 
  尼赫魯認為「發現印度」的重要性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對許多外人來說,要完成「印度之旅」(passage to India,在此借用佛斯特〔E. M. Foster〕的小說標題)並不容易。這個國家的文化、語言紛然雜陳,貧富差距懸殊,多種宗教和儀式混雜交織,其歷史不但悠長費解,且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因而,只有意志堅定之人,才不致望而怯步。要把彼此重疊的文化、政治、社會流變,融為一部條理分明且包羅廣泛的敘事,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誠如孟加拉籍作家暨學者尼拉德.喬杜里(Nirad Chaudhuri,一八九七~一九九九)在一九五○年代時所寫的,印度「如此廣土眾民,構成例外的個體很可能多達數百萬。」
 
  不管印度的複雜性給學生和歷史學家設下什麼難關,若未記取此國之過去和現在所帶來的教訓,則太愚蠢。印度擁有世上最古老的文明,係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亞洲東部、西部間的支點,也是咄咄逼人的印度洋強權。如今它正迅速改變,徹底揚棄數十年來主導其經濟的社會主義實驗,試著適應新的世界秩序。在這個新世界秩序裡,印度的不結盟主張—不靠向兩大強權的任何一個—顯得越來越無足輕重。
 
  印度還未能像中國那樣擁有光鮮亮麗的高鐵、燦爛耀眼的大都會,或擁有為世界各地熱愛新科技的消費者生產筆記型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大工廠,也未得到其民選領袖的善加治理,以至於潛力從未充分發揮。印度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還有眾多受過高等教育、具跨國工作能力的勞工,前景大受看好。二○二五年時,全世界勞動年齡人口會有五分之一是印度人,會有十億印度人透過智慧手機彼此互通聲息並和世界連結。目前中印兩國人口都接近十五億大關,但印度的人口據認會在二○二七年超過中國。屆時印度前五大城市的經濟規模,會相當於今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之類的中等收入國家。新冠肺炎爆發前,印度穩步向前,照市場匯率衡量,很可能在二○三一年時成為世上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中國的歷史可依據王朝更迭,清楚分割為元或明或清之類的朝代,印度的歷史則不然,而是同時分立著自成一體且相互較勁的權力中心。即使在帝國擴張最盛時,印度的三大王朝──孔雀、笈多、蒙兀兒──也未控制印度次大陸全境。直到一八一八年馬拉塔人敗於英國人之手,才由英國人完成對印度全境的控制。但即使那時,占去印度陸塊四成面積和印度三分之一人口的各個土邦,仍保有名義上某種程度的獨立地位。
 
    要在此書裡交待印度次大陸上每個統治者的在位時期、大大小小各王朝的興衰、每場爭奪領土、財富之戰役的結果,或是交待印度在科學、文學、藝術之類領域對世界的貢獻,會是自找麻煩,徒然把諸多人民、年代和流於粗淺的宣告凌亂塞在一塊。要把印度五千年史濃縮在三百多頁的書裡,同時傳達這些精微奧妙之處,始終不是易事,卻屬必要。
 
  地名演變
 
  對於過去長途跋涉翻過興都庫什山抵達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來說,第一個重大的地理障礙是Sindhu(印度河)。波斯人發不出s音,於是把此河稱作Hindu河。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來到印度時,把H拿掉,印度河就成了今日所知的Indus河,河另一邊則被稱作 Ἰνδία,即India的字源。亞美利加(America)和澳大利亞(Australia)之名係外人所創,與殖民地時代之前當地居民對自己土地的稱呼毫無關係;同樣的,India一詞原本並不盛行,十六、十七世紀時,歐洲商人把葡屬印度(Estado da Índia)、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法國的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帶到印度,India 一名才確立。更常見的名稱是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指「印度河土地」(land of the Indus),而非指「印度人或印度教徒的土地」(Land of the Hindus)。在二十世紀初期之前,「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這個通稱,通常用來指來自當時英屬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語名是婆羅多(Bharata),在十三世紀典籍《毗濕奴往世書》(Viṣṇupurāṇa)中,此詞被定義為:「位在大洋以北、雪山以南的國度,人稱婆羅多,因為那裡住著婆羅多(王)的後代。寬九千里格,是善行之地,因為善行,人上天堂,或得到解脫。」印度憲法第一條即載:「印度,即婆羅多,應為聯邦制。」
 
  從地理上說,要界定數千年來印度和印度文明的範圍,相對較容易。約一億八千萬年前,超大陸岡瓦納開始解體,印度板塊以一年十五公分左右的速度往東北方向漂移,直到將近五千五百萬年前撞上歐亞板塊,創造出世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才停止漂移。今日所謂的印度次大陸,就以這道兩千五百公里長的山脈為其北界。印度次大陸呈四邊形,其東緣是叢林密布的山脈,印緬兩國便是以此為界;西邊座落著興都庫什山脈,歷來數波入侵的軍隊,就取道其中的波倫、開伯爾兩山口進入印度。這塊次大陸的南界則是像矛尖伸入印度洋的一座巨大半島。
 
  如今,這塊次大陸上有五個國家,其中印度的幅員最廣,如果把主權歸屬有爭議的喀什米爾整個算進來,南北長將近三千兩百公里,東西寬兩千九百公里,面積共將近三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在這五個國家中,印度的人口最多,住了約十四億人。除了與其他四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接壤,也與中國、緬甸為鄰。印度也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四百人左右,比中國高了一倍。
 
  一如興盛於尼羅河的埃及文明與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畔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在肥沃的恆河、印度河氾濫平原上發展起來。恆河發源於東北部的根戈德里(Gangotri),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往東,與布拉瑪普得拉河合流後,形成世上最肥沃的三角洲之一,今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獨立國家孟加拉都在此三角洲上。溫迪亞(Vindhya)山脈東西橫貫,將此次大陸一分為二,南邊是德干高原,高原兩側分別是東高止山脈、西高止山脈。德干高原和南印度的大河,則為訥爾默達(Narmada)、戈達瓦里(Godavari)、克里希納(Krishna)、卡韋里(Kaveri)。
 
  在印度,最讓人期待的官方公告莫過於一年一度的雨季預報。西南季風從六月吹到九月,帶來的雨水占了印度年降雨量約八成。印度東北部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高達一萬四千毫米;西部拉賈斯坦邦的塔爾沙漠,年降雨量則可能少至一百毫米。由於印度只有一半的農地能獲得灌溉系統支援,西南季風攸關印度農業收成的好壞。當雨季降雨不足,將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拉低農村收入,連帶可能使政府倒台。
 
  印度次大陸的河川、山脈、海岸線,座落著諸多印度宗教聖地。位於恆河畔的瓦拉納西(Varanasi),又名伽屍(Kashi),意為「光城」,是崇拜濕婆神的印度教聖地,在印度教徒眼中的神聖地位,一如麥加之於穆斯林、梵蒂岡之於天主教徒、耶路撒冷之於猶太人。對印度教徒來說,這裡是精神解脫之地。在這裡死去,能得到解脫(moksha,即擺脫無休無止的生死輪迴)。位於更上游處的普拉亞格拉傑(Prayagraj),地處恆河、亞穆納河、神話裡甚受尊崇的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ī River)三河交會處,舊稱阿拉哈巴德(Allahabad),係世上最大規模人類聚會—每十二年一次的大壺節(Kumbh Mela)──的所在地。虔誠朝聖者帶著裝了恆河聖水的壺罐,前往散布於山脈、河川、海岸線上的數十個聖地。蘇非行者(Sufi mystics)屬於較注重精神修煉的穆斯林,在上一個千年初期來到印度,也建立了網狀分布的聖祠(dargah),例如位於德里的尼札穆丁.奧利亞(Nizamuddin Auliya)和阿傑梅爾(Ajmer)的穆伊努丁.奇什蒂(Mu'inuddin Chishti)的聖祠,後者是僅次於麥加、麥地那之外的伊斯蘭聖地。縱橫交錯於印度大地的朝聖路線網上,還有著錫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所尊崇的聖地。
 
  雖然印度次大陸四周有高山、海洋作為天然屏障,但還是阻擋不了新文化、新農技、新語言、新宗教、乃至新戰法趁隙而入,在此生根茁壯。先是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中亞乾草原進入北印度,接著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從中國西部來了貴霜人(Kuśāṇas),從中亞乾草原來了匈那人(Hūṇas,即與匈人有親緣關係的一個部落);西行求法的中國朝聖者,則是千里跋涉來到那爛陀之類的學術重鎮。那爛陀被認為是世上第一所大學,在那裡教授的學科,從佛學到煉金術、天文學,形形色色。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文明興起,透過貿易和武力征服擴展其勢力範圍,並在德里蘇丹國、蒙兀兒王朝建立時達到最盛期。而即使在十七世紀蒙兀兒王朝最強盛時期,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歐洲列強在印度都還是有根據地。
 
  在這個千年期間,印度宗教、思想、科學的影響力也擴及到境外遠處,從十進位制、瑜伽、寶萊塢電影到素食,把這一切種種事物帶給世人。透過英國殖民統治,多個印度語詞進入了英語:bungalow, polo, gymkhana, loot, mogul, jungle, thug,而這些只是其中犖犖大者。在遭英國人統治的兩千年前,印度就已展現其軟實力。西元前二四○年,在印度北部華氏城舉行了佛教第三次公會議(「結集」),阿育王(西元前約二六八~前二三二年在位)曾指示該會議遣使赴九國宏揚佛法。而早在西元一世紀時,印度教勢力就遠及印尼的爪哇、峇里兩島。一九六○、七○年代,瑪哈禮希.馬赫西.優濟(Maharishi Mahesh Yogi)之類的導師,向披頭四宣說超覺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益處,在西方家喻戶曉,成千上萬西方人因此走上嬉皮之路。
 
  印度給世界的另一個顯著饋贈,係散居海外各地的印度人。印度僑民達一千八百萬左右,係世上最大的僑民族群。世人一想到西方古典音樂的指揮家,就會想到祖賓.梅塔(Zubin Mehta);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的電影,則催生出「帶有意想不到之轉折的驚悚電影」;谷歌、推特、微軟等多家大企業的執行長皆為印度裔。二○二一年一月,賀錦麗(Kamala Harris)宣誓就職,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南亞裔的副總統,正體現了印度僑民在世界分布之廣。她的老家位在離清奈約三五○公里的圖拉森德拉普拉姆(Thulasendrapuram)村,就職儀式透過智慧手機實況呈現於老家鄉親眼前時,眾人燃放爆竹,分發作為宗教供品的甜點和花,並到當地廟宇祈求她幸福安康。
 
  尼赫魯曾把印度吸收、保存外來思想的能力比擬為反覆書寫的手稿(palimpsest)──並未徹底抹除先前所寫文字,而在其上一再反覆書寫的古代手稿。這部簡史就是要把那一層層寫上的東西,生動呈現於讀者眼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完最后一页的感受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大冲击,是对于时间跨度带来的那种历史的宿命感。作者将数千年的兴衰浓缩于一册之中,那种从文明的曙光到现代的崛起,中间经历的无数次重生与涅槃,让人在掩卷沉思时,体会到一种深刻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区域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韧性的寓言。虽然篇幅不薄,但它有效地避免了叙述的冗长和疲沓,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回味感,仿佛读完之后,对世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又充实的精神跋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敬畏之心和对未来的审慎乐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古老图腾,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神秘而宏大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字体选择的考究程度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那是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清晰度的平衡。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种实体书的触感,是电子阅读器无法比拟的——油墨的微弱气味混合着纸张的纤维感,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虽然我尚未深入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包装和排版,就已经让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精心雕琢的外观,无疑为即将踏上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个高雅而庄重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慢慢地、郑重地去品味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之广博,实在令人叹服,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画卷,而非单一的帝王将相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侧面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例如,在讲述军事和政治冲突的同时,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艺术文化发展的描述。尤其是对古代印度数学和天文学成就的梳理,那段文字写得充满了自豪感,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些文明遗产对世界思想史的深远影响。这种全景式的叙事方法,使得读者对那个复杂多变的大陆有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讲述了权力的更迭,更描绘了生活在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困境,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相结合的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真实感。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透露出一种非常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学者风范。作者在呈现历史事件时,似乎时刻提醒着读者,历史并非是一条单一直线的进步,而是充满了岔路、断裂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在解读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悬案时,作者并未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不同的历史流派的观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和参照不同时期文化交流时的细腻处理,比如对希腊化影响和后来丝绸之路贸易对本土文明冲击的对比分析,视角新颖,引人深思。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定论,去探究历史背后的复杂驱动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叙事版本,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对于一部探讨数千年文明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一片浩瀚的史料中搭建起清晰的脉络,既没有陷入那种堆砌年代和人名的学术泥沼,也没有为了追求故事性而过度地简化复杂的历史转折。文字的过渡自然而然,比如从孔雀王朝的辉煌过渡到莫卧儿帝国的兴衰,那种历史必然性的推演,读起来就像是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史诗剧,高潮迭起,张弛有度。我特别欣赏其中那些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度剖析,它们不只是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变迁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即便是面对一些较为晦涩的哲学或宗教思潮的论述,作者也总能用现代读者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惯性,很难让人停下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