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 (電子書)

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茱蒂絲・赫曼
图书标签:
  • 創傷
  • 復原
  • 性侵
  • 家暴
  • 政治暴力
  • 倖存者
  • 心理學
  • 自我療癒
  • 女性議題
  • 30週年紀念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傷研究經典之作
  30週年紀念版◆新增作者2022年結語


  人們對暴行的反應一般是將它排除於意識之外。然而,暴行本身卻不願被埋藏湮沒。雖然人們有強烈的欲望想否認暴行存在,但也同樣深信,否認於事無補。一方面想要否認恐怖暴行存在,另一方面又希望將它公諸於世,這種矛盾是受創者心中主要的衝突之處。暴行的倖存者通常會用高度情緒性、互相矛盾和零碎的表達方式述說慘痛遭遇,但此舉嚴重損及他們的可信度,致使他們陷入兩難困境:到底是要說出真相、還是保持緘默。可惜,大多數的時候保持緘默的力量贏了,受創者沒有以言語表達創傷經歷,而是透過精神症狀形諸於外。

  一百多年來共出現過三次心理創傷概念,各自以獨特的形式進入公眾的意識之中,每一次的創傷研究也都因為與當時的政治運動聲氣相通而興盛一時。第一個出現的是歇斯底里症,相關研究發展於19世紀末的法國,但由於性心理創傷的爭議而告失敗。暴力在當時女性的性生活與家庭生活中司空見慣,而那些研究者並未認真看待此事。第二個是戰爭精神官能症,相關研究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和美國,於越戰後達到全盛時期,當時的政治背景正處於戰爭狂熱的瓦解和反戰運動的興起。最後、也是最近引起世人關注的心理創傷研究是性與家庭的暴力,其政治背景是發展於西歐和北美的女性主義運動。目前對創傷的理解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這三個主題的綜合研究。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關於創傷的研究都集中在參戰的退伍軍人身上,並由此帶動創傷的知識建構與發展。直到197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興起,大眾才真正了解到,最普遍的創傷後壓力症患者並不是上戰場的男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女人。很明顯地,在強暴、家庭暴力和亂倫倖存者身上看到的心理症候群,基本上與戰爭倖存者一樣。兩性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強暴受害者、受虐婦女、被性虐待的兒童就是傷兵;歇斯底里症就是兩性戰爭中的戰爭精神官能症。

  《創傷與復原》自1992年出版後已翻譯成十國語文。三十年來,在心理創傷研究領域和創傷療癒實務界維持屹立不搖的權威地位,對相關領域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而言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創傷療癒聖經。本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以戰爭創傷、長期受虐、亂倫性侵、家暴等人際暴力創傷的案例為主,鉅細靡遺地討論了診斷軸度所據以建立的臨床症狀,並針對診斷的缺漏,提出新的診斷名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CPTSD)。後半部則描繪治療與復原歷程,從創傷的兩項核心經驗——權能喪失、失去連結——設定創傷治療三階段:恢復安全感、重建信任關係;回顧與哀悼;重新(與自我和社群)連結。也同時提醒讀者,陪伴重度暴力創傷患者的重重困難及應注意事項,尤其強調臨床工作者自身支持體系的重要性。

  本書是赫曼五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對性侵與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臨床工作心得。它也反映了她對其他受創患者不斷累積的了解,特別是那些參與過戰役的退伍軍人和政治恐怖活動的受害者。書中描繪了不同倖存者的共通經驗,無論是在強暴倖存者與參戰退伍軍人之間、受虐婦女與政治犯之間,或是在不同的集中營倖存者之間,無論那是獨裁暴君所建立之大型集中營,或是家庭暴君所建立之小型隱藏版集中營;也談到如何重建連結,包括公領域與私領域之間、個人與社群之間,或男性與女性之間。

  承認這種苦難的共通性,理解暴力創傷的引爆與促成復原發生的歷程都嵌在人類社會的大小歷史當中,才能真正理解創傷,使療癒成為可能。

  「治療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否認暴行和挖掘真相的對立衝突,不只發生在不同社會群體和家庭成員之間,也發生在受創者自己心靈深處。如本書諸多臨床案例所呈現的,受創者內部的矛盾衝突,即是各種精神症狀的來源。而療癒之所向,即在透過治療關係,令被潛抑的傷痕與內在衝突的源頭為意識所接納,轉化為符合現實原則的真實記憶。唯有如此,才可能重啟時間之流,讓創傷成為過去。」──彭仁郁

各界推薦
  
  何雪綾,臨床心理師、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者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驚人的成就……我們這一代的經典之作。──范德寇,《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
 
  自佛洛伊德以降最重要的精神醫學著作之一。――《紐約時報》
 
  赫曼連結起作戰士兵、戰俘、受暴婦女和亂倫受害者的世界,對創傷和復原過程的分析令人信服。――蘿拉.戴維斯(
  Laura Davis),《治療的勇氣》(The Courage to Heal)作者
 
  時代的里程碑。――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
 
  本書論及心理創傷和治療對社會的衝擊,無疑將成為經典之作……可說是給倖存者的珍貴禮物。――米瑞安.路因(Miriam Lewin),《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本書解析創傷的本質和復原過程,內容豐富,充滿悲憫之情,每一頁都閃耀著赫曼的洞見。――莉諾.渥克(Lenore Walker),《恐怖的愛》(Terrifying Love)作者
《心靈的羅盤:在無常中尋找意義與力量》 導讀: 在人生的航程中,我們時常會遭遇難以預料的風暴與暗礁。這些經歷,無論是突如其來的變故、長期的掙扎,還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探問,都可能讓我們感到迷失、無助,甚至懷疑前路。本書《心靈的羅盤:在無常中尋找意義與力量》,旨在提供一套實用且深刻的指引,幫助讀者在混亂與動盪中,重新校準內心的方向,發掘潛藏的力量,並構築更堅韌、更有韌性的生命結構。 本書並非探討特定創傷事件的詳細個案分析,而是聚焦於人類心靈在面對普遍的「無常性」時,如何進行內在的轉化與重建。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不確定中保持定力、在失落中尋找希望、在破碎中編織意義的指南。 --- 第一部:理解無常的本質——破碎與失序的風景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了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無常性」。我們習慣於規劃和控制,但生命本質上充滿了偶然與變數。 第一章:世界的非預期性 我們將分析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能引發連鎖反應的事件。這包括社會結構的突然轉變、人際關係的破裂、個人目標的徹底落空,以及對未來確定性的瓦解。本章探討人們在面對「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的現實時,會經歷的心理衝擊,以及如何區分「現實的脆弱性」與「個人無法承受」之間的界線。 第二章:信念系統的崩塌 人類依賴一套內在的信念系統來理解世界運作的規則——例如「努力必有回報」、「世界是公平的」等。當重大事件發生時,這些核心信念往往會受到最猛烈的撞擊。本章將剖析信念系統崩塌的階段:從否認、憤怒到最終的接受。我們將探討如何審視這些舊有的「地圖」,並意識到地圖不等於真實的領土。 第三章:情緒的風暴與安靜的空間 無常帶來的往往是強烈的情緒風暴,如恐懼、焦慮、哀傷與憤怒。本書不同於專注於單一創傷類型的書籍,而是將焦點放在「多樣性情緒的共存性」。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信使。我們需要學會辨識這些情緒的訊號,而不是試圖壓制它們。本章提供了一系列技巧,教導讀者如何在情緒高峰期,為自己創造一個短暫的「安全錨點」。 --- 第二部:重塑內在的羅盤——尋找與校準 當外部世界的秩序崩塌時,我們必須將目光轉向內在,重新建立一套能引導我們前行的「羅盤」。 第四章:覺察與錨定練習 重建內在力量的第一步是「覺察」——清晰地看見自己此刻的狀態,而不加評判。本章將介紹多種基於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這些練習旨在將注意力從對過去的糾結和對未來的憂慮中拉回「當下」。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呼吸、身體感官作為「錨點」,在內心動盪時保持穩定。 第五章:敘事的轉譯——重寫你的經歷 我們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敘述者。無常事件發生後,原有的故事線被打斷了。本章探討如何進行「敘事的轉譯」(Narrative Reframing)。這不是美化痛苦,而是有意識地從受害者(Victim)的視角,轉向倖存者(Survivor)或學習者(Learner)的視角。我們學習如何將「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轉變為「我如何回應這件事」。 第六章:價值觀的清晰化 在混亂中,什麼是真正重要的?當外在的財富、地位或人際關係發生變化時,我們內在的「價值指南針」就變得至關重要。本章引導讀者進行深度的自我對話,釐清那些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改變的核心價值觀(如誠信、連結、成長、慈悲等)。這些價值觀將成為我們做決策時的最高指導原則。 --- 第三部:韌性的編織——從獨自到共生 真正的重生,不是回到從前,而是帶著新的理解和力量,編織出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第七章:行動的微小勝利 在宏大的目標顯得遙不可及時,韌性是建立在「微小的、可控的行動」之上的。本章強調「積累信度」的重要性。每天完成一件極小的、自我設定的任務,哪怕只是整理一個抽屜、閱讀一頁書,都能重建我們對自身執行能力的信心。這種信心積累,是抵抗無力感的最佳武器。 第八章:建立支持性生態系統 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在經歷重大挑戰後,建立或修復支持網絡至關重要。本章區分了不同層級的支持:可以傾訴心聲的密友、提供專業資源的導師、以及可以共同參與活動的社群。重點在於如何設定健康的界線,確保支持是滋養而非消耗。 第九章:慈悲的實踐——對內與對外 「慈悲」(Compassion)是抵抗絕望的終極解藥。本書區分了「自我慈悲」和「對他人的慈悲」。自我慈悲要求我們像對待一位受苦的好友一樣對待自己,承認痛苦的合理性。對他人的慈悲,則能將我們從過度的自我專注中釋放出來,發現我們與更廣闊世界(無論是人、自然、還是更高層次的目標)的深刻連結。 第十章:面向未來的開放性 結束之章,我們探討如何帶著新的「裝備」走向未來。這不是關於「預測」未來,而是關於保持對未來「開放性」的態度。生命的意義往往在於持續的探索和創造。本書鼓勵讀者將經歷視為深度轉化的催化劑,承認我們永遠在「成為」的過程中,而不是「完成」的狀態。 --- 結語: 《心靈的羅盤》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踏上自我發現的旅程。它提醒我們,儘管生活可能會剝奪我們的許多東西,但它永遠無法剝奪我們選擇回應和詮釋經歷的能力。通過理解無常、校準內在價值,並以慈悲和行動編織新的生活圖景,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堅定不移的心靈羅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1942~)


  心理創傷研究先驅、哈佛大學精神醫學榮譽教授、女性心理衛生輔導中心(Women’s Mental Health Collective)創始成員,同時也是一位擁有多年暴力創傷臨床經驗的專業心理工作者以及女權運動者。曾獲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協會終身成就獎(1996)、美國醫界女性協會傑出女科學家獎(2000),也是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傑出會員(2003)。

譯者簡介

施宏達(導言至第四章)


  美國派普丁(Pepperdine)大學心理學碩士,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曾為劇場工作者和電視節目製作人。

陳文琪(第五章至後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

向淑容(後記、結語、致謝)

  曾經是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專事書籍與影視字幕翻譯。譯作包括《現代世界六百年》、《隨機試驗》、《天皇蒙塵》、《文化大革命》、《憂鬱的演化》等。

图书目录

導讀 真相與正義:暴力創傷療癒的地平線/彭仁郁

導言

第一部 創傷
第一章 被遺忘的歷史
第二章 恐怖經歷
第三章 失去連結
第四章 囚禁
第五章 受虐兒童
第六章 全新的診斷

第二部 復原
第七章 治療關係
第八章 安全感
第九章 回顧與哀悼
第十章 重建連結
第十一章 共同性

後記 創傷的辯證不停歇(2015)
結語(2022)

致謝
註釋
譯名對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9202
  • EISBN:97862672092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售后价值(或者说,是其持续的影响力)体现在它提供了大量的后续资源和反思工具。在附录部分,作者列举了一份详尽的、针对不同类型创伤的专业支持机构名录,这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赋权行为,它告诉读者,你不是孤立无援的。此外,书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反思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为了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引导读者进行长期的自我对话。我发现,即使读完主体内容后,这些问题仍然会时不时地跳出来,促使我去重新梳理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思考逻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是一次性的,它更像是一个持续发酵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它在读者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关于理解、关于尊重、关于重建的种子,并且鼓励我们去照料它,使其不断成长。

评分

我必须提及作者在处理敏感案例时的语言风格,那是一种近乎冷峻的、却又饱含同理心的笔触。在描述那些极端痛苦的经历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克制力,他们避免了任何煽情或猎奇的倾向,而是专注于挖掘创伤发生后,个体如何在语言和身体层面重建自我叙事的过程。这种克制,反而使得那些被描述的事件更具冲击力——因为读者知道,作者是在用最清晰、最不加修饰的方式,呈现事实的重量。特别是在关于“记忆的碎片化”和“被噤声的经验”的章节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脚注和引文,展示了她们在田野调查中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为这本书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让人无法轻易用简单的道德评判来概括这些复杂的人类困境。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深远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了“正常”与“边缘”的定义。我原以为自己对这些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但阅读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往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或碎片化的信息层面。作者通过展示幸存者如何在主流叙事之外,创造出新的生存意义和社群连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有一部分探讨了制度层面的失职,以及社会如何通过微妙的机制,持续地“二次伤害”那些已经受过苦的人。这不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本身的问题。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强烈的、需要付诸行动的责任感,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选用的深蓝色调与中间那抹带着裂痕的金箔处理,立刻就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浴火重生的坚韧。我尤其喜欢封底那段极简的引文,用词精准而有力,没有冗余的形容词,直击核心议题。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宋体和黑体的搭配使得长篇阅读时的视觉疲劳感大大降低,而且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舒适,即便是电子书的阅读界面优化,也看得出排版团队的用心,他们在处理那些可能引起生理不适的描述性文字时,通过留白和段落间隔,巧妙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喘息的空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是真正理解了阅读这类沉重题材的读者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整体而言,从拿到这本电子书文件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份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邀请你进入严肃对话的邀请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叙事布局,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幸存者的深度访谈片段与理论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并没有将“创伤”视为一个静止的、终结的状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系统之中去考察。例如,在讨论“结构性暴力”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模型,这些模型被解释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这种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使得本书既能满足专业研究人员的需求,也对普通大众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复原力”这个概念时,并非将其浪漫化或简单化,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持续的、充满张力的能动性实践,这让整个论述充满了现实的温度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