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電子書)

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比丘丹增.嘉措
图书标签:
  • 達賴喇嘛
  • 佛教
  • 藏傳佛教
  • 如來藏
  • 修行
  • 初發心
  • 密宗
  • 智慧
  • 禪修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慶賀法王85壽辰,讀好書與尊者之心相應
  達賴喇嘛尊者說:「佛性就是光明心,能夠變成一條令人解脫的道途。」
  讓我們聆聽尊者充滿睿智的教誨,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佛性,成就佛果。
 
  解脫是可能的嗎?
  當然可能,
  因為我們擁有成為正等正覺者的潛能——佛性。
  然而,如果我們擁有成就正等正覺的完美潛能,
  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地修行?
  如果我們擁有一個恆常的佛性,
  這是否即為自我或靈魂?
 
  本書將帶領我們經歷一段極為美妙的旅程,這段旅程與我們目前的處境,以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可能性有關。在無上正等正覺的狀態之中,所有的苦和苦因皆已滅盡,所有的殊勝功德皆已無盡地發展。
 
  學習有關「佛性」的種種,讓我們了知在輪迴和涅槃之下,潛藏著俱生原始光明心,它的本質是光明的。當它受到雜染的障蔽時,它是佛性;當雜染被淨化時,它是佛的法身。這就猶如被污漬覆蓋的黃金,人們看不見它的光澤與美麗,但它仍然是黃金;同樣地,外來偶發的雜染能障蔽佛性,卻不是佛性的本質,當心沈浸於雜染之中時,它仍然具有發展佛之功德的潛能。
 
  了悟佛性就在我們每個人之內,它全然清淨,我們便能生起大信心,徹底淨除心的雜染,證得涅槃,成為正等正覺者。
  當你死亡時,會投生到哪裡?是上天堂或下地獄,或是成為另一個身體,任誰都無法預料。其實你還有別的選擇——在今生修持法道,成為正等正覺的人。這就是達賴喇嘛尊者在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大事。
 
  從「是否有一個自我?」的提問開始,達賴喇嘛尊者依循佛陀所說的四諦、十二緣起,告訴我們輪迴之苦(苦諦)、苦的起源(集諦),並且提供了一個選擇——涅槃(滅諦),以及通往滅諦的道途(道諦),這是一條真正可以止息輪迴而達至涅槃的道路。
 
  想要踏上出離輪迴之道,我們必須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藉由思惟苦諦,我們了知輪迴中只有種種苦迫,毫無樂事,而發起解脫生死之心。藉由思惟集諦,我們分析苦的起因即是煩惱,唯有斬斷煩惱,才能不再造業而中止輪迴。藉由思惟十二緣起,我們看清各個緣起支如何一起運作而製造輪迴之苦,這激起我們禪修空性而證知名言假立的自我並非實存,沒有靈魂或實存的人在輪迴中流轉,從而自輪迴中解脫。
 
  解脫是可能的嗎?當然可能,因為我們擁有成為正等正覺者的潛能——佛性。達賴喇嘛尊者引領我們看清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並了知佛性本就存在於我之內,它是全然清淨的,外來偶發的雜染雖能障蔽佛性,卻非佛性的本質,因此可以被斷除。瞭解心本就圓滿無瑕,能讓我們生起大信心,精進地修持斬斷煩惱、圓滿自心的法門,最終成為正等正覺的人。

  本書即是慈悲的達賴喇嘛尊者給我們最殊勝的邁向解脫的錦囊妙法。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之外的,一份详细的、不包含任何与该书内容相关的图书简介。 --- 《星空下的哲思:古老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指南》 作者: [此處為虛構作者名,例如:阿爾伯特·凡德堡] 出版社: [此處為虛構出版社名,例如:寰宇之境文化] ISBN: [虛構的ISBN號碼] 頁數: 約 450 頁 定價: NT$ 580 / HK$ 160 / RMB 128 --- 書籍簡介: 在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二十一世紀,人們普遍感到心靈的迷失與疲憊。我們被無數的選擇與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逐漸遺忘了探索內在世界的必要性與深度。《星空下的哲思:古老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指南》正是一部旨在引導讀者重新與自我連結、在喧囂中尋得寧靜的深度著作。 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哲學理論彙編,而是一部將跨越數千年的智慧傳統,與當代人際關係、職業壓力、科技焦慮等議題緊密結合的實用手冊。作者巧妙地穿梭於古希臘的斯多葛主義、東方道家的自然觀、以及北美原住民的整體思維之間,提煉出適應現代社會的實踐性指導。 核心內容概覽: 第一部:心靈的羅盤——重塑時間與空間的感知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常常在「匆忙」與「無聊」之間擺盪。本書探討了「慢哲學」的真正意涵,它並非反對效率,而是主張在效率背後保持覺察。 慢的藝術與效率的陷阱: 分析了時間管理方法如何異化了我們對當下的體驗。作者提出了一套「錨定技術」,幫助讀者在高度要求生產力的環境中,建立起精神上的「無用區」,從而釋放創造力。 數位靜默與空間冥想: 探討了數位化對人類空間感知的影響。我們與真實世界的物理連結日益薄弱。本書引導讀者進行「環境校準」,學習如何透過對日常物理空間的細緻觀察(例如:清晨的光影變化、建築的結構比例),來穩固焦慮不安的心靈。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感官的再訓練,而非傳統的靜坐技巧。 第二部:關係的煉金術——從對抗到共振 現代社會強調個體化,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本書深入剖析了人際互動中的權力動態、溝通障礙,以及如何將衝突視為轉化的契機。 鏡像效應與投射心理: 透過對人類心理學的洞察,解釋了我們如何將內在未解決的議題投射到伴侶、同事甚至陌生人身上。作者提供了一套「回溯提問法」,鼓勵讀者在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時,將焦點拉回自身,辨識出哪些是真實的外在問題,哪些是內在的「幽靈」。 權威與依賴的辯證: 探討了在家庭、職場乃至社會結構中,我們如何看待權威。本書主張真正的成熟不在於推翻權威,而在於理解其運作機制,並建立起「有界限的同理心」,既能保持獨立判斷,又不失對他人的理解。這部分內容避免了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著重於系統性的解析。 第三部:行動的倫理——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建立價值 當傳統的敘事和既定的社會規範逐漸瓦解,個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套堅不可摧的個人倫理體系。 應對存在的焦慮: 結合了存在主義的詰問,探討了「意義」的生成過程。作者認為意義不是被發現的,而是透過持續的、有意識的選擇被創造出來的。書中提出了「微小承諾哲學」,強調每日對自己信守承諾的累積,才是建立宏大人生觀的基石。 遺產與延續性思維: 鼓勵讀者跳脫短期的得失計算,以「七代人」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決策。無論是職業選擇、資源使用還是知識傳承,這要求我們對未來世代負起責任。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幫助讀者繪製個人的「跨世代影響圖譜」。 本書的獨特之處: 《星空下的哲思》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與詩意的流暢。它避免了過度簡化的「成功學」口號,而是提供了一條通往深度自我理解的崎嶇但豐盛的道路。書中穿插了作者在世界各地旅行時記錄下的具體案例和個人反思,使得抽象的哲學觀念變得鮮活且可觸摸。 它適合所有感到生活缺乏方向、渴望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持久內在穩定性的讀者。這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陪你在浩瀚的星空下,校準自己內心的指南針。閱讀本書,即是啟動一場深刻的內在對話,並以更清醒、更有力量的姿態,迎接每一個嶄新的黎明。 --- (總字數約為 1500 字,已確保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無關聯,並力求表達自然流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比丘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生於青海省安多,兩歲時被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1959年流亡印度,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西藏流亡政府至今。達賴喇嘛為中藏和平奮鬥,於198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他更放眼世界,關懷地球,致力提倡慈悲、寬恕、包容、知足和自律等以佛教為本的價值觀,促進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之間的和諧,為人類的心靈幸福不斷地努力。曾三度來台弘法,在台也擁有廣大具信弟子。
 
  達賴喇嘛相關著作
  眾生出版:《達賴喇嘛說金剛經》、《收拾書包成佛去!》、《如來藏,藏如來》
 
比丘尼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
 
  比丘尼圖丹.卻准是達賴喇嘛的美籍弟子,1977年成為佛教比丘尼,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她成長於美國洛杉磯,1971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之後在南加州大學擔任研究員。在亞洲、歐洲和美國進行多年的研究與傳授佛法之後,她在華盛頓州創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並且擔任住持。她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演說者,以實際可行的方式,說明如何把佛教法教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成為數本暢銷書的作者,其中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Buddhism for Beginners),同時也是堪蘇爾.蔣巴.德卻(Khensur Jampa Tegchok)的著作《洞見空性》(Insight into Emptiness)的編輯。
 
  若欲取得更多關於比丘尼圖丹.卻准的資訊,請參見:sravastiabbey.org和thubtenchodronbooks.org。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從事翻譯多年,譯有《修行百頌》、《大圓滿之歌》、《如是》、《你可以更慈悲》、《佛陀標準時間》、《動中正念》、《沒事,我有定心丸》、《真好,我能放鬆了》、《當蒲團遇上沙發》、《達賴喇嘛說佛教》、《收拾書包成佛去!》、《如來藏,藏如來》等書。
 
  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图书目录

【緣起】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導言】服解脫藥,離輪迴苦/達賴喇嘛尊者
【序言】根除垢染,顯露清淨的佛性/比丘尼圖丹.卻准
【致謝詞】願佛法永存世間/比丘尼圖丹.卻准
略語表
 
第一章  自我、四諦和四諦十六行相
關於自我的三個問題
四諦——佛陀所傳授的第一個法教
粗分的四諦和細分的四諦
四諦的十六種行相
 
第二章  苦諦——在輪迴內流轉
了知什麼是苦諦
輪迴六道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感受和苦的關係
輪迴的六種過患
思惟八苦,出離輪迴
透過十種觀行來檢視苦諦
身而為人的價值
 
第三章  集諦——苦的起源
煩惱擾亂心續,延續輪迴之苦
六種根本煩惱——引起輪迴的主因
更多種類的雜染
十種煩惱——心理狀態充滿苦惱
七種隨眠——與心續「同眠」的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
十結——束縛眾生於輪迴之內
三漏——羈留眾生,漏落於生死
五蓋——蓋覆心性,障礙修行
 
第四章  煩惱、煩惱的生起及其對治法
八萬四千種煩惱
煩惱生起的順序
引起煩惱生起之因
伴隨煩惱而來的感受
煩惱的道德面向
對抗煩惱的力量
煩惱——我們真正的敵人
 
第五章  煩惱和業,以及它們的種子和習氣
俱生煩惱和分別煩惱
粗分的煩惱和細分的煩惱
種子、習氣和失壞
其他宗教和心理學所談的習氣和想法
善、不善、功德和善根
 
第六章  業、宇宙和演化
宇宙的起源
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自然法則和因果業報法則
業和當前的環境
業、本能行為和我們的身體
 
第七章  十二緣起——輪迴和解脫的因果關係
「生命之輪」的意義
緣起——相互觀待,依緣而起
一、無明——不瞭解四聖諦
二、行——帶來輪迴業果的作意行為
三、識——引來下一個投生
四、名色——執取身體
五、六處——六識生起的依處
六、觸——連結根、塵、識三者
七、受——認知對境後而生起的感受
八、愛——不希望與所愛的所緣境分離
九、 取——對新的有漏五蘊生起的強烈貪執
十、有——眾生出生之因
十一、生——以異熟果性質而存在的五蘊
十二、老死——「生」的結果
 
第八章  十二緣起的流轉和還滅
十二緣起如何製造生命?
不了義陳述的例子
靈活彈性
巴利語傳統——我們如何輪迴?
巴利語經典的例子
誰在輪迴中流轉?
十二緣起的勝義自性
 
第九章  決心達至解脫自在
禪修十二緣起的利益
為枯燥乏味的佛法修行增色
痲瘋病患能夠找到安樂嗎?
慈悲待己待人
生起達至自在解脫之決心的分界線
 
第十章  尋求真正的寂靜
哪一種快樂最殊勝?
佛陀以四種無畏教導「緣起咒」
十二緣起的雜染順逆觀和清淨順逆觀
巴利語傳統的勝義緣起
輪迴之中的「業」
 
第十一章  離於輪迴
三增上學相輔相成才能證得解脫
通往解脫和正等正覺的次第
二障能障礙眾生成佛
涅槃是徹底移除障蔽的心之空性
巴利語傳統的「涅槃」
菩提即是自性法身
 
第十二章  心和心的潛能
心的潛能
解脫是可能的嗎?
殊勝特質能夠無限地養成
智慧住於煩惱之中
輪涅無二——輪迴與涅槃具有相同的空性
心的層次是依心的禪定深度而區分
 
第十三章  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
巴利語傳統:心是光淨的,離於外來的雜染
毘婆沙宗和經部:聖種性能了證聖道
唯識宗:佛種性是無漏智種子
中觀派:佛性是心的空性
密續乘:佛性是最微細的心氣
如來藏的九個比喻
如來藏的三個面向
佛種性的三個面向
有關「佛性」的疑難
 
第十四章  深入佛性
三轉法輪和佛性
經典與續典之間的連結
沒有什麼要從心的空性中移除
生起三身的根器
佛的自性法身
住於煩惱中的無漏智
因果光明心
是什麼持續至正等正覺?
大圓滿和大手印
我們已經是佛?
覺知我們的佛性,可以盡除障礙
 
【附錄】詞彙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0039
  • EISBN:97898698800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渴望深入了解东方智慧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将“宏大真理”与“个体生命经验”完美对接的作品。达赖喇嘛作为精神领袖,其文字具备一种罕有的、跨越文化藩篱的亲和力。我推测《第二個錦囊》可能针对的是那些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接触(也许是读过“第一个锦囊”或者接触过一些基础佛教概念)的修行者,他们开始感受到修行的瓶颈,渴望更深一层的突破。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进阶的、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我关注它在“信心”与“智慧”的平衡上会给出何种指引。是侧重于坚定不移的信念,还是强调对缘起性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在“如来藏”的境界中,我们如何看待业力、轮回以及解脱的可能性。我更倾向于那些提供清晰路线图的教导,而不是空泛的鼓舞。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从初步觉察到心性证悟的路径图,那么它将是我的案头必备之作,随时可以翻阅以校准我的方向盘。

评分

读完许多标榜“初学者指南”的书籍后,我发现它们往往要么过于简化而失真,要么瞬间跳跃到高深的禅意,让新手望而却步。《如來藏,藏如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辩证美感。我非常好奇,达赖喇嘛如何处理“如来藏”这个概念在世俗理解中的“藏匿”与“显现”之间的动态关系。我的直觉是,这本书不会强迫我们接受任何未经检验的信仰,而是鼓励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真相。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日常情绪波动的部分。修行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活动,而是对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全然觉察。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日常的“心智操练”,比如在面对压力、愤怒或贪婪时,如何运用如来藏的视角进行转化,那才是我认为真正有力量的“锦囊”。我希望它能让我体会到,修行不是逃离世界,而是以更清醒、更有慈悲的方式回归世界。这种实用主义的智慧,远比纯粹的哲学探讨更具吸引力。

评分

初次翻阅这类探讨深度精神主题的书籍时,我通常会特别留意作者的叙事节奏和文字的温度。达赖喇嘛的文字一向以其温暖、坚定和无可置疑的清晰度著称。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股清泉,洗去我对复杂佛学术语的疑虑,直接触及修行的核心——如何安抚和训练我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佛法的门外汉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我该如何开始”和“我能坚持多久”。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巧妙,或许是层层递进的提问与解答,又或许是系列性的开示。我特别看重“锦囊”这个比喻,它暗示着这里面装的不是沉重的教条,而是轻巧、实用的建议,是可以在紧急关头拿出来应用的智慧结晶。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稳固的修行基础,而不是让我迷失在各种流派的细枝末节中。如果它能提供一种全局性的视角,让我明白所有修行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那这份指导的价值就难以估量了。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踏实感,让我知道,即使是初学者,也拥有通往觉醒的潜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來藏,藏如來: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二個錦囊》听起来就充满了对佛法核心思想的探索欲望。我非常好奇,达赖喇嘛这位备受尊敬的精神导师,究竟会如何用“第二个锦囊”这种亲切而富有智慧的方式,来引导那些刚刚踏入修行之路的初学者。很多时候,初学者的困惑往往在于概念的抽象性和实践的脱节感,他们可能会对“如来藏”这样的深奥术语感到敬畏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用最贴近生活、最易于理解的语言,将这些宏大的教义细化成可以日常体会的步骤和心法。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平衡“藏”与“如来”之间的张力,即如何在外在的修持中,逐步发现内在的圆满自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冥想引导、日常观察的练习,帮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安住的锚点,那它对我的帮助将是无价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阐述,更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动心灵、带来改变的工具书。这种承诺——“给初发心修行人”——本身就意味着它必须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慈悲的视角,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

评分

谈到“锦囊”,我总会联想到某种古老而珍贵的物件,里面装着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受众定位是“初发心修行人”,这要求作者的笔触必须充满耐心与柔和,避免任何可能引发傲慢或挫败感的语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拆解“如来藏”的含义,但不是以学术性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我如何今天就能感受到它”的体验式教育。我特别想知道,在“藏”这个字眼下,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去面对和接纳自己所有的“不完美”——那些阴影、恐惧和执念。真正的修行,往往是从接纳自身复杂性开始的。如果达赖喇嘛能在这个锦囊中,放入关于如何与自我内在的“障碍”和平共处,并将这些障碍转化为修行的助缘的方法,那这本书的价值便超越了一般的指导。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我们此刻呼吸之间本自具足的潜能,只是被层层迷雾所遮蔽,而这本书就是那把拨开迷雾的轻柔之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