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 (電子書)

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慧哲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灵性关怀
  • 宗教
  • 心理学
  • 生命意义
  • 死亡
  • 信仰
  • 临床宗教
  • 安宁疗护
  • 心灵慰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有系統談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鉅作,最實用的靈性陪伴指引】

探索「善終」旅程,描摹出獨一無二的生死智慧圖像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邀請你跟隨臨床宗教師的腳步,
走入末期病人的靈性世界,看見生死變化、靈性跌宕昇華的歷程……
認識生命終了的靈性課題,走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

  ★關於本書

  善終,沒有所謂的SOP,卻有可遵循的脈絡指引,
  善終,從好好活著、好好道別開始……

  面對醫療的極限,死亡的不可逆,末期病人往往有看不見、說不出的痛或苦,甚至連自己都不自覺,也就是現代醫學難以解釋、臨床上常見的「靈性課題」或「靈性困擾」。

  《陪你善終》結集十多位臨床宗教師數十年實務經驗與中西論點,深刻描繪末期病人生死變化歷程,超過一百七十則臨床真實故事與引導智慧,陪伴照顧無數病人安詳告別人生,生死都尊嚴。

  書中的每一位臨終病人,以身示範,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為每位珍視生命的讀者提供善終指引。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邀請您跟隨臨床宗教師的腳步,
  走入末期病人的靈性世界,看見生死變化、靈性跌宕昇華的歷程,
  認識走向生命終了的靈性課題,
  進而學習如何協助他們(摯愛的家人)走完人生,
  以及如何陪伴喪親家屬(或自己或親友)走過悲傷……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走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

  ★關於臨床宗教師

  臨床宗教師,經專業培訓,站在安寧靈性照顧第一線,最了解如何陪伴末期病人善別、善終。

  他們主要責任是維持病人的生命力,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生死困頓),啟發病人內在生命力量,克服死亡恐懼,引導病人「瀕死前的準備」,以及「來生準備」。

  臨床宗教師雖然不是治癒者,卻是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和醫護人員角色不同而形成互補,主要是超越宗教——靈性層面的陪伴照顧。

本書特色

  ‧第一本有系統、明確談論末期病人「靈性」、「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生死書。
  ‧結集十多位臨床宗教師的臨床經驗,提供多元化的靈性照顧技巧與智慧,是最實用的靈性陪伴與照顧指引。
  ‧不僅超過一百七十感人的臨床案例故事,深入淺出的引用中西論點,以臨床驗證理論,甚或提出不同見解。
  ‧雖然每一個人的生死歷程不同,善終沒有SOP,但此書指引了明確的脈絡與方向。

特別推薦

  《陪你善終》內容豐富,融貫中西,清晰易懂,非常好看,大概也是國內第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談善終的書,面對這個人人必修的課題,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級的教科書,也是家家必備的人生寶典。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這本鉅作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能理事兼具、深廣並陳,描摹出一個整體生死智慧圖像,閱讀者很容易看見問題的本質及問題的消解兩個層次,不僅對於臨床實務工作者有很好的參照,即便是對於缺乏臨終照顧經驗的一般家屬而言,也很容易心領神會,在未來可能的臨終陪伴照顧工作上易於上手。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陪你善終》一書詳細刻畫宗教師在照顧病人過程中所看到的靈性困擾及他們所運用的靈性照顧方法。內容相當豐富,定能幫助大家學習如何面對自己及家人所遇到的靈性困擾,是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蔡兆勳/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

  閱讀《陪你善終》有如一位心靈導師在面前,教導我看見臨終場域的深層現象,進而引導我如何當一位「陪伴善終」的角色。這是一本難得的教戰手冊,讓我深深體會到身為臨終照顧者的意義。
  →黃美玲/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心理学、哲学、历史、科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阅读导向,绝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内容。 --- 探索心灵深处与人类文明的交织:一系列深度阅读推荐 本简介旨在为您呈现一系列精选图书,它们分别在心理学、哲学思辨、历史溯源、科学前沿、文学经典和艺术理论等领域提供深刻的洞察与广阔的视野。这些书籍不仅能丰富您的知识储备,更能激发您对存在、认知、社会结构乃至宇宙奥秘的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与人性的剖析——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心智的建筑师:从认知科学看决策的偏差与重塑》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思维如何运作的深度考察。它超越了传统心理学的范畴,深入探讨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判断、形成信念的底层机制。作者以严谨的实验证据为基础,详细拆解了启发式思维、确认偏误、情绪对理性的干预等现象。 全书结构清晰,首先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入手,解释了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区域如何协同工作,塑造我们的感知世界。接着,重点讨论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冲突与合作,阐述了为何我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倾向于采纳直觉而非逻辑。 更具实践意义的是,本书提供了一套“认知审计”的方法论,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自身思维中的系统性错误,如何在关键时刻激活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成功学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关于如何理解并优化自身心智工具箱的指南。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基,并学会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集体潜意识的阴影:原型、神话与现代焦虑的根源》 本书聚焦于荣格心理学体系,特别是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析当代社会中的集体情绪和文化现象。作者认为,现代人的许多焦虑、冲突乃至行为模式,都可以在古老的、跨文化的象征和叙事中找到投射的影子。 书中详细阐述了“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性”等核心原型概念,并通过分析从古代史诗到当代流行文化的案例,展示了这些原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例如,对“英雄之旅”的深入解读,不仅揭示了叙事的永恒魅力,更指引个体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过渡期与危机。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心理学视角。它引导读者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将自己的困惑置于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之中进行审视。对于那些对哲学、符号学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通往人类精神深层结构的大门。 第二部分:追问存在的意义——哲学与伦理的边界 《现象学的回归:论身体经验、意向性与真实世界的重构》 这是一部严肃的现象学导论,旨在带领读者理解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如何挑战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本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主张知识的起点不应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应是被经验到的、处于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存在。 作者详细解析了“意向性”这一核心概念——即意识总是指向某物的特性,并阐释了“前反思的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空间、时间、感知这些基本经验的细致剖析,本书展现了现象学如何为我们重建一个坚实、可理解的实在世界。 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适合有一定哲学基础或对深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学术性的探讨,更是对我们如何“在世”的一种方法论训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细致、更具在场感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后人类伦理学:技术加速时代下的道德重构》 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飞速发展,人类传统的伦理框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系统性地探讨了“后人类”时代可能出现的道德困境。 书中分为几个关键部分:首先,它考察了人工智能的权利与责任问题,特别是当机器具备自我意识或高度自主性时,我们应如何界定其法律和道德地位。其次,深入讨论了基因增强对社会公平性的冲击,探讨“自然”与“人工干预”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动态的、适应性强的伦理框架,强调跨物种、跨技术平台的包容性与审慎性。 这本书充满了紧迫感和前瞻性,它迫使读者思考:当技术赋予我们“造物主”般的能力时,我们应如何界定“人”的本质?这是一本对未来负责任的思考者必备的案头书。 第三部分:文明的脉络与科学的奇迹——历史与科学的交叉点 《帝国的黄昏:晚期罗马的经济衰退与社会断裂》 本书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的西罗马帝国,但其视角并非传统的军事或政治史,而是侧重于结构性经济的瓦解和社会阶层的固化。作者通过对税收记录、货币贬值数据和农业生产模式的细致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帝国如何从内部被“掏空”的叙事。 重点分析了“居于土地”的现象如何使得自由农大量沦为农奴,以及官僚体系的过度膨胀如何扼杀了地方活力。本书挑战了“蛮族入侵是唯一原因”的传统观点,主张帝国的崩溃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经济退化过程。阅读此书,读者将对“衰落”这一概念有更精微的理解,认识到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微观经济驱动力。 《量子纠缠的诗意:物理学如何重塑我们的实在观》 这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旨在以生动和富于想象力的方式,解释量子力学中最反直觉的现象,特别是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作者摒弃了复杂的数学公式,转而使用类比和思想实验来阐述“叠加态”、“非定域性”和“测量问题”。书中高潮部分是对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著名论战的重述,突显了物理学界对“实在性”本质的深刻分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物理学的概念与哲学探讨紧密结合,引导读者思考:如果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最底层是概率性的、相互关联的,那么我们对确定性、因果律和独立存在的认知是否需要修正?它以一种近乎诗歌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科学对世界观的颠覆性冲击。 第四部分:言语的魔力与艺术的疆界——文学与美学 《现代小说中的“缺席”书写:留白、省略与叙事张力》 本书是一部深入的文学理论专著,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大师级小说家如何通过“不写什么”来增强作品的力量。它分析了乔伊斯、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作家的文本策略,重点研究了叙事中的停顿、未解释的背景、人物的沉默以及未完成的对话所产生的叙事效果。 作者认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叙事中的“留白”成为一种抵抗,它强迫读者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从而使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书中详尽分析了“间接叙事”、“场景转换的跳跃”如何营造出一种“不安的真实感”。对于文学创作者和深度阅读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是理解现代叙事美学及其张力来源的必备指南。 《光影的哲学:电影摄影的色彩、构图与情感编码》 本书聚焦于电影艺术的视觉语言,特别是摄影师(Cinematographer)如何通过光影、色彩和运动来构建叙事和传递情感。它不是一部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对电影美学的深度鉴赏指南。 书中分析了从默片时代的伦勃朗式布光到当代数字电影的极简主义色彩运用,探讨了特定光线条件(如低调照明、逆光)如何引发观众的心理联想。例如,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色彩调性(如冷色调对疏离感,暖色调对亲密感的营造)来强化人物的内心冲突。 本书引导读者从被动的观影者转变为主动的解码者,去欣赏电影画面背后蕴含的深层设计和哲学意图,最终提升对视觉艺术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慧哲


  ‧二○○○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甄審委員長。
  ‧私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教學組長、導師、教務主任、校長;圓光佛學院、福嚴佛學院、佛光山基隆與福山佛學院、萬佛寺中華佛教佛學院授課;社團法人普門慈幼慈善會理事長。
  ‧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輔仁大學畢、政大教研所暑期進修。

釋普安

  ‧二○○六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蓮花基金會臨床佛教宗教師督導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專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

釋宏琳 

  ‧二○○四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曾任台大安寧病房臨床宗教師培訓帶領法師。
  ‧圓光佛學大學畢。

釋慈廣

  ‧二○○五年參加佛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第一屆理事、專業發展委員會、學術出版委員會委員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釋法成

  ‧二○○一年參加佛教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台北市立大學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台北榮民總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曾任職龍潭衛生所。
  ‧佛光山叢林學院、圓光佛學院畢。

釋照量

  ‧二○○九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倫理委員會委員。曾任台大醫院護理師、嘉義市東區衛生所護士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醫政股長、玄奘大學通識生命教育兼任助理教授。
  ‧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佛教哲學、生命倫理學、臨終關懷。

釋⾒溟

  ‧二○○九年參加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淨覺苑住持。
  ‧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結業。

釋演晧

  ‧二○○七年參與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元亨佛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空中大學、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
  ‧現於香港慈山寺領職。

釋純寬

  ‧二○○七年參與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教育發展委員會委員。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輔仁大學長期照顧在職專班兼任副教授;曾任日本佛教大學社會福祉學課員研究、兼任講師。
  ‧日本京都佛教大學社會福祉研究所碩士、博士;專長與研究領域:臨終社會工作、靈性照顧與悲傷關懷、社會福利、志願服務。

釋恆礎

  ‧二○○三年參與臨床宗教師培訓。
  ‧美國紐約伯萊得藝術學院碩士。

釋印融

  ‧二○○七年參與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香光尼眾佛學院畢。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推薦序二  為臨終往生之路點亮心燈
推薦序三  臨床宗教師,佛教史創舉
各界推薦
作者序一  安寧行者的殷殷期盼
作者序二  靈性之旅,與病人共在
導讀    探索善終旅程

Chapter1  超越時空的存在——靈性與靈性照顧緣起
【關於靈性】看見靈性的力量
‧靈性何以顯露?‧靈性的定義
【靈性照顧】那些說不出的苦——靈性照顧的核心
‧安靈緩和醫療‧台灣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發展
‧你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

Chapter2  當生命失落時——存在價值的追尋與探索
【靈性困擾】自我尊嚴感受損與喪失
‧外觀改變、毀損‧孤獨‧封閉‧失落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的第一步
‧接受‧傾聽同理‧情緒支持

Chapter3  當失去一切希望時——照見生命意義之行旅
【靈性困擾】自我放棄
‧生命無意義無價值‧受苦無意義無價值‧缺乏支持系統
‧不願成為他人的負擔‧自殺傾向、行為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基礎
‧生命回顧‧肯定生命意義與價值

Chapter4  生命的幾許問號——一場不斷捨下的學習
【靈性困擾】不捨
‧不甘願‧放不下‧不放心
【靈性照顧】協助病人面對病情的調適
‧協助病情告知‧協助與癌細胞和平共處‧六大法門之一:數息療法

Chapter5  究竟是誰的錯?找到安頓自己的力量
 【靈性困擾】不能原諒(寬恕)
‧不能原諒別人‧他人不能原諒自己‧不能原諒自己    
【靈性照顧】協助關係和解
‧與他人的和解——原諒他人與被原諒
‧與自己的和解——原諒自己

Chapter6  我想回家了——人生最後的想望
【靈性困擾】心願未了
【靈性照顧】協助心願完成
‧心願達成‧象徵性達成心願‧安撫、祝福

Chapter7  執著的是什麼?直視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
【靈性困擾】死亡恐懼
‧瀕死痛苦‧不願和親人分離‧失去世間身外物
‧潛藏死亡恐懼的夢‧死後歸處
【靈性照顧】降低死亡恐懼
‧確信死後歸處‧加強宗教信念及儀式
‧討論後事準備‧來生期待

Chapter8   王爺啊,為什麼是我?建立超越生死的智慧
【靈性困擾】對正法認識不正確
‧信仰/宗教問題‧不能接受病情與死亡‧做錯了
【靈性照顧】六大法門——生死智慧的學習
‧眾善法門‧皈依法門‧懺悔法門
‧念佛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數息療法(詳見Chapter4)

Chapter9  去西方聖境玩——奧祕的瀕死歷程
【關於瀕死】瀕死現象評估
‧瀕死症狀(生理)‧譫妄(臨終前躁動)
‧四大分解——地、水、火、風‧臨死覺知
【靈性照顧】瀕死階段的陪伴與支持
‧說明四大分解,降低死亡恐懼
‧引導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Chapter10   陪父親善終——生死兩相安
【關於悲傷】家屬的悲傷現象
‧悲傷的定義與反應‧預期與非預期性悲傷‧多元悲傷理論
【靈性照顧】家屬的悲傷撫慰
‧預期性悲傷陪伴‧非預期性悲傷陪伴‧往生助念悲傷調適
‧往生後悲傷關懷(遺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387064
  • EISBN:97898693870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能不能善終,直到生命終止前一秒都很難說,有時候病人看起來已經接受死亡,但進到臨終階段,意識不受理智掌控後,內心深處的死亡恐懼才突然湧現。

  或許你沒聽過隸屬於安寧療護團隊的「臨床宗教師」這個名詞,這是近年才出現在台灣的專業,引導病人進行瀕死前的準備,讓他們能夠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這是現存的這一整代人,不管多大年紀,所欠缺的生命課題。因為現代的醫療制度,已將衰老失能及臨終過程,隔離於我們日常生活之外。

  二次大戰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裡終老與過世,所以從小孩到大人,都能夠自然而然的經驗到人的衰老與死亡過程;但是現在幾乎都在安養院終老、在醫院過世,我們已經不再有機會學習與準備,這也是臨床宗教師回應時代需求的使命。

  臨床宗教師並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當醫學到了極限,疾病無法被治癒時,臨床宗教師可以協助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靈性課題,當病人確信死後的歸處,會比較安心,在朝向死亡時才有力量面對未知的未來。

  人人都需要信仰,因為人活著就必須面對兩個問題:「生命是怎麼回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另一個終極問題——「我的生命是怎麼回事?我活著有什麼價值?」我們必須相信生命是有某種意義的,而這種意義就是我們信仰之所在。我們相信在這個一切都會變化的宇宙萬物之外,最終存在著一個更崇高、超越一切生命的根源。這種相信讓我們安心,也讓我們充滿希望。唯有相信自己的生命即將融入更大的生命,把自己看成隸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才能平靜喜悅的迎接死亡的來臨。

  我們常說人生是一趟旅程,任何旅行最終總是會回家——死亡,就是我們結束這趟生命之旅的回家。就像我們把死亡說成往生,是前往另一趟生命旅程的開始,信仰,讓我們有如此信念。

  《陪你善終》內容豐富,融貫中西,清晰易懂,非常好看,大概也是國內第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談善終的書,面對這個人人必修的課題,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級的教科書,也是家家必備的人生寶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带着一种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好奇心翻开了它,结果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深入。这本书对于“意义追寻”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生命案例的剖析,展示了每个人是如何在面对无常和终结时,构建自己独特的“意义系统”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脆弱性”的探讨,那种将自己最柔软、最不堪的一面坦诚地展示给世界看,反而获得巨大力量的过程,非常有感染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内在朝圣。它教会我,真正的强大,不是否认痛苦,而是能够安住在痛苦之中,并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文字的密度很高,但逻辑清晰,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领悟,尤其是在我最近经历一些生活变动时,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像锚一样,帮我稳住了阵脚。它让我明白了,生命中的许多“遗憾”,其实都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必经之路。

评分

我很少读到能如此冷静而又不失温度地探讨“失落与告别”主题的书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把“失去”看作是生命结构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被迅速“修复”的错误。作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哀伤”的各个阶段,但重点不在于教你如何“走出来”,而在于如何与“留下的部分”共存。这种接纳的态度,对我触动很大。在我们的文化里,总是鼓励人们要“坚强”、“快速恢复”,但这本书却温柔地告诉我,允许自己“不坚强”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那些已逝去的缘分、错过的机会,甚至是我曾经非常渴望却未能得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书中关于“回忆的重塑”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它说明了我们如何通过不断地重新叙事,来整合过去的经验,让它们成为滋养现在的土壤。这本书不含任何廉价的安慰,只有扎实的、直面人生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心灵的清泉,尤其对于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迷茫和疲惫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关系”这件事。作者没有用那些空泛的、教科书式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娓娓道来的故事和观察,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互动模式彻底剖开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设立界限”,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以及当我们试着去守护自己的空间时,内心涌现出的那种复杂的情绪——有解脱,也有可能是内疚。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的“拯救者”角色,以及这种角色背后隐藏的恐惧。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去梳理自己内心深处的混乱。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陪着你,耐心地帮你把那些缠绕在一起的线头慢慢解开,最终你会发现,所谓的“问题”,可能只是我们用错了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被温柔托住的感觉,非常推荐给所有在“爱”与“被爱”的课题中挣扎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个由若干个侧面相互折射而成的立体空间。作者对于“倾听”这门艺术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会听,但这本书揭示了多少“无效倾听”的陷阱——比如急于给出建议、忙着比较痛苦的程度,或者仅仅是为了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作者笔下的“深度倾听”,是一种近乎于冥想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完全放下自我,只是全然地“在场”。这一点对于任何需要与他人进行深度交流的职业(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所有关系)都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我尝试着在日常交流中运用其中提到的几个小技巧,比如对情绪的“镜像反馈”,效果立竿见影,对方的防御心明显降低了,沟通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立刻落地实践的工具,而且这些工具的基石,是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描绘,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艰难地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作者没有将“我是谁”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于职业或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在不同生命阶段对“自我定义”的需求变化,以及外界期待如何巧妙地侵蚀我们真正的渴望。它引导读者去区分哪些是“被灌输的身份”,哪些是“自然生长的内核”。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触及了内心深处那个不敢触碰的“我是谁的疑问”。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具有画面感,仿佛作者正站在你的身边,用一种非常包容的语气与你对谈,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感,只有平等的探索。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历程的宏大框架,让你意识到,所有的困惑、迷茫,都是个体在复杂世界中寻求一致性的自然反应。读完后,感觉心境开阔了许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期待,期待自己能以更真实的面貌去迎接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