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思想46) (電子書)

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思想46)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想編輯委員會
图书标签:
  • 後全球化
  • 俄烏戰爭
  • 國際關係
  • 地緣政治
  • 新冷戰
  • 全球化
  • 俄羅斯
  • 烏克蘭
  • 思想
  • 時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的專輯是「後全球化視野下的俄烏戰爭」,俄烏戰爭是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具有轉捩點意義的重大國際事件。本專輯邀集到學者教授,撰寫俄烏戰爭的戰略抉擇、印太視角、歐洲的整合與分期、地緣政治與新持久戰,以及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等。在全球矚目關切、當前仍然持續的這場戰爭中,究竟誰是贏家?究竟有什麼神聖的理由要發動這場戰爭?戰爭結束之時是否會改變人類的走向?俄烏戰爭是否可能是人類更大一場戰爭的前哨戰?人類是否要經過大規模核戰之後才能找到和平相處的模式?戰爭是惡毒的,千萬不要耍弄戰爭。本期也有追念張灝、林毓生兩位先生的文章三篇。
《全球格局的再塑:新时代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挑战》 本书导读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秩序面临的深刻结构性转变,聚焦于后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动态,特别是围绕地缘政治冲突、经济民族主义抬头以及技术竞争加剧等核心议题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传统国际体系受到严峻考验的背景下,理解新的权力博弈规则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日益碎片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 第一部分: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重塑 全球化,作为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的主旋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本书首先探讨了驱动这一转变的内在力量。 1. 供应链的重构与“去风险化” 我们目睹了跨国企业和国家层面对于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空前关注。过去几十年奉行的“效率至上”原则正在被“安全优先”所取代。本书详细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的兴起,以及它们对全球贸易流向和生产网络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探讨了关键原材料、半导体等战略物资的控制权如何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特别关注了技术脱钩(decoupling)的实践,及其对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内部产业结构造成的连锁反应。 2. 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回归 本书审视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抬头。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以及产业补贴政策的日益频繁使用,标志着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正受到侵蚀。我们分析了这种趋势背后的政治动因,例如国内产业保护的压力、对外部依赖性的担忧,以及将经济工具用于地缘政治目的的倾向。通过对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国家经济利益在多边框架下如何被重新置于优先位置。 3. 能源转型与资源竞争的新格局 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议题的交织,正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版图。本书探讨了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长期战略,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短期能源安全挑战,尤其是在化石燃料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资源获取和控制权,尤其是稀土和关键矿物,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考察了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以及各国如何试图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垄断来确保其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的紧张与权力结构变迁 国际关系的传统范式正在被现实政治的张力所挑战。本书聚焦于大国竞争的深化和次区域冲突的复杂性。 1. 大国竞争的新形态 本书认为,当前的大国关系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涉及经济、技术、军事和规范层面的全方位竞争。我们分析了权力从既有霸权向新兴力量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性摩擦。重点考察了在印太地区、欧洲以及其他关键战略区域,大国如何通过联盟重组、军事威慑和影响力投射来巩固或扩大其战略空间。 2. 联盟体系的适应与重塑 面对新的安全威胁,现有的多边安全机制和区域联盟正在经历压力测试和适应性调整。本书审视了传统军事同盟的活力,以及新兴的、更灵活的伙伴关系(如“小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我们探讨了安全承诺的再定义,以及各国在平衡传统盟友关系与自身新兴战略利益时所面临的抉择。此外,书中也分析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如网络空间冲突和信息战,如何渗透到联盟关系的构建之中。 3. 区域冲突的外溢效应与治理真空 本书对当代主要的区域冲突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重点关注冲突如何超越国界,影响全球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秩序。我们探讨了冲突背后复杂的历史、民族和外部干预因素,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加剧了全球治理的难度。书中强调了在冲突地带建立有效问责机制和人道主义响应的挑战,以及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构成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部分:技术竞争与全球治理的困境 技术进步是后全球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既是推动生产力的新引擎,也是国家间权力角逐的新战场。 1. 科技主导权的争夺 本书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视为未来国家实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分析了各国如何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通过大力投资研发、实施出口管制和吸引顶尖人才来争夺技术制高点。这种竞争不仅关乎经济优势,更直接关联到军事能力和信息控制权。书中详细阐述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如何在国际政治中被武器化。 2. 数字主权与信息控制 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时代,对数据流动的管控和对信息空间的塑造已成为国家治理的新课题。本书探讨了“数字主权”概念的兴起,以及各国在数据本地化、网络安全立法和跨境数据传输方面采取的不同路径。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在全球舆论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国家如何试图通过监管和审查来维护其认知安全。 3. 多边治理体系的效能危机 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网络安全等超越国界的挑战,现有的多边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应对新形势方面的能力受到质疑。本书分析了这些机构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如何因大国分歧而陷入功能失调的困境。我们探讨了建立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必要的全球性合作。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常态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后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特征:碎片化、对抗性增强、以及技术驱动的快速变革。我们强调,未来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将取决于各国如何管理竞争、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找到新的合作“公约数”。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是制定审慎的国内政策和有效的外交战略的前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更细致、更具动态性的视角,审视和应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正在重塑的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風骨恆在:紀念林毓生先生
一位純正的思想史家與自由主義者:敬悼林毓生先生(丘慧芬)
因為複雜所以慢:林毓生先生論著的出版歷程(林載爵)
護國神山的由來:再談台積電與台灣經濟發展模式(瞿宛文)
法西斯美學的源流和特徵(郝 建)
中國民間軍訓:歷史與現實(周以諾)

幽暗意識與超越意識:張灝先生的思想貢獻
張灝先生思想的形成與意義:以幽暗意識為中心(丘為君)
張灝先生研究「超越意識」的價值和意義(蕭延中)

思想評論
被風沙掩埋的《一秒鐘》:時代症候與記憶寓言(李公明)
在辯證法與生存論之間:張旭東的文化政治學(陳 純)
一個外行的紀念:重溫杜磊(姚新勇)
誰的天下?:「天下體系」批判(榮 劍)

後全球化視野下的俄烏戰爭
不願預言:「後全球化視野下的俄烏戰爭」專輯序(廖咸浩)
如何站位?俄烏戰爭與戰略抉擇(吳玉山)
印太視角看俄烏戰爭:選邊?走自己的路?(辛翠玲)
地緣政治與新持久戰:俄烏戰爭與美中關係、兩岸關係(張登及)
俄烏戰爭下的歐洲:整合與分歧(葉國俊)
這不是俄烏戰爭:關於「特別軍事行動」(趙竹成)
烏俄戰爭與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盧業中)
致讀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237
  • EISBN:97895708683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MB

图书试读



致讀者


  在前後不過是一年多一點,在這麼短促的時段裡,余英時、張灝、林毓生三位先生先後辭世。不少人感覺到,這幾位先生的離去,隱約象徵著一個思想與人文學術受到重視同時產生影響的時代,也跟著結束了。確實,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這三位旅居美國的思想史學者,透過他們的專業著作、報章時論,以及公開的演講,對台灣以及其他華人社會的無數讀者,提供了此前所不熟悉的思想資源和學術視野。他們引介或者發展出來的一些觀念,一些關於人文傳統和社會價值的論述,從此成為中文知識界的基本語彙的一部份。

  這三位先生能產生這麼突出的衝擊,除了他們本人精湛的學術成就之外,他們三位都懷抱強烈的文化和社會關懷,能夠圍繞著現代中國的困局提出犀利的問題。他們的提問,正好呼應了當時兩岸三地社會對於新思想、新的學術典範、新的政治秩序的摸索和嚮往。那是一個有所追求、有所盼望的年代。今天追念這三位先生,珍惜他們的遺產,不能不懷念那樣一個幾代人所共有過的理想主義年代。

  在《思想》45期,我們發表過郭克先生悼念張灝先生的文章。在本期,我們發表了丘慧芬教授悼念林毓生先生的文字。不過悼念之外,我們也希望深入探討他們的思想。在本期《思想》,台灣的丘為君與大陸的蕭延中兩位先生,即分別就張灝先生所提出來的「幽暗意識」跟「超越意識」這一對概念,撰寫了專文。讀者對這兩個概念不會陌生,不過其豐富的內涵,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挖掘。這一對概念堪稱是張灝先生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兩篇文章,也是對他最合適的紀念。

  俄羅斯在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之後,所謂的「俄烏之戰」已經延續了一年。這場漫長的戰役,直接的受害者當然是烏克蘭的人民。但是它所牽動的國際政治角力,幾乎是全球性的,許多非交戰國也捲入其間,無論是提供武器與金錢支援,或者承受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經濟代價。台灣由於處境的特殊,也經常被比擬(或者自行比擬)為可能的烏克蘭。

  關於這場戰爭,多數的評論都偏向道德性的是非判斷。戰爭——特別是侵略態勢下大國對小國啟動的戰爭——當然需要在是非上有所分辨。但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理解戰爭,也有其必要,以免把問題簡單化。臺大高等研究院針對這場戰爭,舉辦了一次座談,邀請幾位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從事分析。畢竟,國關學者的視角,更照顧到戰爭的現實一面。高研院廖咸浩院長將這場座談的論文交由本刊發表。我們感謝廖院長以及與會的諸位學者的熱心。

  近些年來中國大陸的學者在思想領域活力盎然,陸續提出一些宏偉的論述跟觀點,不僅在國內有一定的追隨者,即使在國際上也受到中國研究專家的矚目。《思想》樂於見到思潮的澎湃鼓動,願意為這些思想成果提供討論的平台。在過去,我們陸續發表過多篇文章,對幾種比較受注意的理論提出了認真的批評。本期陳純先生檢討張旭東教授的文化政治,榮劍先生則批評天下理論,共同延續了《思想》對大陸思想界的深層關懷,值得讀者注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与厚重感,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本身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复杂议题,就足以激发我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我总觉得,探讨“后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将其置于俄乌战争这样一个极其敏感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必然会触及到当代国际关系中最核心、最棘手的矛盾。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对既有世界秩序瓦解与重构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地缘政治的分析,更可能深入到意识形态、经济联系以及权力转移的根本性变化。我设想作者必然会尝试描绘一幅新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过去的连接点正在断裂,新的界限正在被划定,而这种转变的动能和方向,无疑是理解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关键钥匙。这种理论的构建与现实事件的紧密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承载着帮助读者穿越迷雾、把握时代脉搏的重任。

评分

我对这类关注宏大叙事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接触。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提供一种“历史视角”的作品,它们能够将我们被日常琐事牵绊的目光,拉升到足以俯瞰整个时代演变的维度。俄乌战争无疑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最剧烈的震荡之一,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本、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及军事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去情绪化的分析,即在所有人都在为立场站队时,它能提供一个冷静的分析台,去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结构性驱动力。真正的洞见往往来自于能够超越情绪和短期利益的审视,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剖析权力运作的真相,从而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坚实、更少盲点的世界观模型。

评分

光是看到“思想46”这个编号,我就知道这并非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显然是某个系列中承载了重要理论重量的一部力作。我对这种结构化的思想探讨系列一向抱有好感,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作者在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概念提炼,而不是随意的观点表达。我尤其关注,在一个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即时反应的时代,这样一本力求系统化阐述复杂议题的书籍,将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对普通读者(比如我)的解释力。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用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国际冲突和经济脱钩现象,编织成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整体图景。那种清晰的脉络感,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正是我阅读严肃理论著作时最大的享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超越新闻标题的深度,教会我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告诉我应该相信什么。

评分

从书名中的“俄乌战争”这个明确的指向来看,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无疑与当前世界格局的断裂点紧密相连。我猜想,作者必然会花费大量笔墨去论证,这场冲突是如何加速了某些既有全球化链条的不可逆转的断裂,并且,这种断裂如何催生了新的、更具保护主义或区域化的经济和政治联盟。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后全球化”的特征——它究竟意味着完全的退缩,还是转变为一种新的、基于地缘政治集团划分的“区域化”?这种区分对于理解未来几十年的国际贸易、技术标准制定乃至文化交流都至关重要。我期望它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清晰的论据,来支撑这种宏观论断,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在新闻中一闪而过的经济制裁、能源危机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重组是如何发生的。

评分

不得不说,电子书的形式在阅读这类偏学术或深度评论的作品时,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我常常在阅读时需要即时查阅背景资料、核对关键人物或条约的定义,电子版在这方面提供的便捷性是纸质书难以比拟的。更何况,对于涉及“后全球化”这种概念的著作,其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专有名词、复杂的理论模型或者需要反复对照的数据图表。电子阅读器上的搜索功能和高亮标记系统,能极大地提升我的阅读效率和信息检索的准确性。我倾向于认为,一本严肃的理论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读完,更在于反复研读和内化,而电子书的环境恰恰为这种持续性的、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完美的支持平台。期待它在排版和字体上也能做到让人长时间阅读而不感到疲惫,毕竟,面对如此重大的议题,我准备好了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精神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