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電子書)

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伴家持 等
图书标签:
  • 萬葉集
  • 和歌
  • 日本文學
  • 古典文學
  • 詩歌
  • 電子書
  • 日本文化
  • 文學史
  • 古詩
  • 和歌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莫問我夕暮中
那人是誰,切莫
以此問我——九月
露濕沾身
等候君至的我

繾綣的愛意,直抒胸臆的思念……
新海誠《你的名字》、《言葉之庭》頻頻引用,
千年不衰的日本文學經典精粹,終於在台灣面世!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選集,被譽為日本的《詩經》,反映了七、八世紀日本人的文化與日常生活,也是今天日本國民精神和文藝創作的活水源頭,不僅日本新年號「令和」典出於此,連日本動畫名導新海誠也深受影響,頻頻在電影中化用。

  《萬葉集》除了收錄宮廷歌人之作,更不乏庶民作者之佳篇。它融合了貴族與平民這兩種迥異的元素,讓都城的多姿風貌與鄉野的風情相映成趣。而《萬葉集》的主題大宗,正是歌詠男男女女之情的戀歌,創造了許多扣人心弦、珠玉般閃閃發亮的名句。

  本書從《萬葉集》共4500餘首和歌中,選譯360餘首風格、形式各異的名作,並以歌人為單位重新排序組合,便於讀者品讀每位歌人的獨特歌風,進入燦爛而又豐富多彩的《萬葉集》世界。

本書特色

  ★《萬葉集》的繁體中文譯本精選集,在台灣首度問世,不容錯過!

  ★本書收錄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在《你的名字》和《言葉之庭》中引用的三首和歌。新海誠是《萬葉集》的忠實愛好者,他曾表示:「《萬葉集》之所以於當下的時代依舊牽動人心,正是因為《萬葉集》和歌中所展露的人心之『內核』,歷經千年也並未改變。」

  ★《萬葉集》的和歌傳唱不衰、歷久彌新,不僅讓我們深入體會日本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不同的生命情感和人心的悸動。

各界推薦

  朱秋而(國立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
  倉本知明(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盛浩偉(作家)
  連俞涵(演員、作家)
  鄧九雲(演員、作家)

  「《萬葉集》之所以於當下的時代依舊牽動人心,正是因為《萬葉集》和歌中所展露的人心之『內核』,歷經千年也並未改變。」——新海誠(日本動畫導演)

  「《萬葉集》乘載了千餘年前的大和之心,如今終於有精美的繁體譯本,可以讓台灣讀者一窺日本傳統的心靈。」——盛浩偉(作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古代文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電子書)》,力求详尽而富有深度。 --- 《平安雅韻:源氏物語與王朝文學的輝煌圖景》 卷首語:在幽微的簾幕後,窺見光源氏的千年哀愁 本書旨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日本古典文學黃金時代——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的大門。這是一個由貴族文化主導的時代,其文學的精緻程度與情感的細膩描摹,至今仍是東方美學思想的基石。我們將不再探究和歌的質樸與自然,而是深入研究以紫式部《源氏物語》為代表的、極致的「物哀」精神與貴族生活的全景式描繪。 本書的重點在於解析平安時代文學的精神內核、社會結構對文學的塑造,以及文學形式的演變,特別關注那些在宮廷深處展開的愛戀、政治鬥爭與對無常的深刻體悟。我們相信,理解平安時代的文學,即是理解日本文化「雅」與「幽」的起源。 第一部:王朝的奠基與文字的誕生——假名的勝利 平安時代早期,是文字應用從漢文主導轉向本土文字——假名的覺醒與成熟的關鍵時期。 第一章:漢文傳統的延續與轉向 在平安京建立之初,朝廷公文與知識傳播仍依賴漢文。本章將剖析漢詩(漢詩文)在早期貴族教育中的地位,探討其如何為後來的假名文學提供了敘事結構和對仗美學的基礎。同時,我們將考察漢文著作如《懷風藻》(儘管編纂於奈良時期,但其影響力延續至此)如何成為貴族男性自我標榜的工具。 第二章:女手(かな)的覺醒與文學革命 假名文字,尤其是「平假名」,是平安文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技術基礎。本章將詳細闡述平假名的起源,探討它如何從女性的私人筆記和信件中脫胎換骨,成為表達細膩情感和心理活動的完美載體。我們將聚焦於早期的假名文學作品,如日記體《蜻蛉日記》和歌集《和漢兼美集》,分析它們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私密性,記錄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掙扎與心緒波動。 第三章:和歌的成熟與儀式化 與《萬葉集》的廣泛性不同,平安時代的和歌(和歌)逐漸融入宮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成為禮儀、社交、情感交流的標準語言。本章將深入研究「歌合」(詩歌競賽)的規則、主題限定(如四季、戀歌),以及和歌在勅撰和歌集(如《古今和歌集》)中如何被分類、編纂和確立典範。我們將分析藤原公任、紀貫之等巨匠如何確立了「雅」的風格,強調含蓄與情景交融的美學標準。 第二部:物哀之源——《源氏物語》的結構與精神世界 紫式部的曠世巨著《源氏物語》是理解平安文學的絕對核心。本部分將用極大的篇幅來解析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與哲學深度。 第四章:光源氏的肖像與帝國的鏡像 本章將詳細描繪光源氏的誕生、成長、以及他作為「光輝存在」所承載的時代期望與宿命。我們探討他如何從一個擁有超凡魅力的人物,逐漸演變為一個承載了無數女性悲劇的中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分析《源氏物語》如何不僅僅是愛情故事,而是對藤原氏攝關政治時期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和審美趣味的百科全書式記錄。 第五章:女性敘事與「物哀」(Mono no Aware)的確立 「物哀」是平安美學的靈魂。本章著重於分析紫式部如何通過女性視角(宮廷女性的觀察與獨白)來體現這種對事物易逝、美麗終將凋零的深沉感傷。我們將比較光源氏的視角與紫之上、六條妃子等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論證《源氏物語》如何將「愛別離苦」昇華為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審美體驗。 第六章: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 《源氏物語》的敘事手法極具現代性,特別是在處理時間感和空間移動上。本章將探討作品中「空蟬之帖」到「宇治十帖」的時間跨度,以及「光源氏時代」與「宇治公子時代」的風格轉變。我們將分析宇治的故事如何體現了「物哀」向更為深沉、近乎虛無的「幽玄」過渡的跡象,預示了後來的武士時代的到來。 第三部:王朝文學的多元面貌與後世影響 平安文學並非只有《源氏物語》一部巨著,日記文學和隨筆文學也展現了與小說並行的生命力。 第七章:日記文學:閨閣中的真實與虛構 除了《蜻蛉日記》,本章將專注於分析其他重要的女性日記,如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記》和宮廷女官的書簡集。我們將探討日記文學如何在真實記錄(如婚姻不順、愛情追逐)的基礎上,融入了詩歌和典故,使之成為一種介於私密與公開之間的獨特文體。這部分將深入探討宮廷女性如何利用文字來構建自我身份,對抗宮廷生活的單調與壓抑。 第八章:隨筆與評傳:清少納言的「清涼」世界 與紫式部的憂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本章將聚焦於《枕草子》所體現的「清涼」(さわやか)的美學觀。我們將分析其片段式的結構、對物品的審美品評(如「類」的分類法)、以及對人際交往的機敏觀察,論證它如何奠定了日本隨筆文學的基礎風格——一種充滿機智、觀察入微且對當下生活充滿熱情的態度。 第九章:古典的餘響:對中世文學的深遠影響 最後,本章將總結平安文學對後世的持久影響。我們將追溯《源氏物語》的元素如何滲透到鎌倉時代的說話文學(如《平家物語》中的部分情感處理),以及對能劇、歌舞伎等後世表演藝術的劇本主題的啟發。這部分的探討將強調,平安時代確立的審美規範,是理解整個日本古典藝術的必要起點。 結語:在「無常」中尋找永恆的「雅」 平安文學是一場關於時間、愛戀與美學的盛宴。它教導我們欣賞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如同櫻花飄落,如同初雪消融。本書期望引導讀者,不僅是閱讀故事,更是沉浸於那個時代對生命的深沉感知之中,體悟那份超越時代的「雅」之韻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伴家持 等


  《萬葉集》是日本恆遠悠久的和歌選集,可確認身分的作者約有450位。一般認為,奈良時代宮廷歌人大伴家持(約718-785)是《萬葉集》的主要編纂者,他的歌作佔全書逾十分之一。其他作者則包括王室成員,如磐姬皇后、雄略天皇、齊明天皇、天智天皇等,還有兩位「歌聖」柿本人麻呂和山部赤人,「傳奇歌人」高橋蟲麻呂,以及大伴家持之父大伴旅人、山上憶良等文人武將。傑出的女性歌人也不在少數,例如額田王、大伴坂上郎女、笠女郎、大伯皇女、但馬皇女等。除了貴族外,《萬葉集》也收錄眾多庶民和無名氏的歌作,佔全書約二分之一。

譯者簡介

陳黎


  1954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精靈:普拉絲詩集》、《死亡的十四行詩:密絲特拉兒詩選》、《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一茶三百句》等三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2017年與陳黎同獲「胡適翻譯獎」。
 

图书目录

譯序:《萬葉集》——日本的「國風」紀念碑
 
輯一:近江京時代前 & 近江京時代歌作(?-673)

磐姬皇后/雄略天皇/聖德太子/舒明天皇
齊明天皇/天智天皇/有間皇子/軍王
額田王/鏡王女/藤原鐮足/佚名/婦人
 
輯二:飛鳥京時代 & 藤原京時代歌作(673-710)
天武天皇/藤原夫人/持統天皇/大津皇子
石川郎女/大伯皇女/弓削皇子/志貴皇子
但馬皇女/穗積皇子/手持女王/柿本人麻呂
依羅娘子/丹比真人/柿本人麻呂歌集
河邊宮人/高市黑人/長意吉麻呂
舍人娘子/間人大浦
 
輯三:奈良時代歌作(710-759)
元正天皇/聖武天皇/湯原王
安貴王/紀女郎/廣河女王
笠金村/山部赤人/高橋蟲麻呂
山上憶良/大伴旅人/沙彌滿誓/大伴百代
藤原廣嗣/娘子/安都扉娘子/田邊福麻呂
大伴像見/藤原麻呂/大伴坂上郎女
狹野茅上娘子/中臣宅守/平群氏女郎
笠女郎/大伴家持/尼 & 大伴家持
 
輯四:無名氏歌作(多屬年代不明)
卷七/卷十/卷十一/卷十二
卷十三/卷十六/東歌/防人歌
遣新羅使歌/遣唐使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099
  • EISBN:97862672631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8MB

图书试读

譯序

《萬葉集》——日本的「國風」紀念碑(選摘)
陳黎、張芬齡


  《萬葉集》是日本年代最悠久、質與量最優的和歌選集。全書共二十卷,作者多為活躍於近江京時代(667-673)、飛鳥京時代(673-694)、藤原京時代(694-710)和奈良時代的歌人——《萬葉集》中所收奈良時代歌作作於710年至大約759年,此階段正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6)中國詩歌黃金期。《萬葉集》反映第七、八世紀的日本生活與文化,不僅記錄了當時日本本土的思想與信仰,也觸及了由外傳入的佛教、儒學和道教。

  《萬葉集》的書名歷來有幾種解釋。一、「萬葉」指「万の言の葉」(萬言葉、萬片語言之葉)——「萬」意謂「多」,而日文「言の葉」(言葉)有語言或言詞之意,後亦指和歌——《萬葉集》就是「萬語集」、「萬歌集」、「多歌之集」,表示內容多彩豐富。二、「萬葉」指「萬世」——日文「葉」(よう:yō)與「世」(よ:yo)諧音——《萬葉集》就是「萬世集」,「為萬世而作的選集」、「萬世相傳的選集」,展現將詩集傳諸後代與世界的信念。三、「葉」指「樹葉」,以樹葉比喻詩歌,《萬葉集》就是「眾多詩歌之集」 ——後世亦有《金葉集》、《玉葉集》、《新葉集》等和歌選集。

  不同於《古今和歌集》(編成於905年)與其他敕撰(天皇敕命編選的)和歌集,《萬葉集》有宮廷詩人之作,更不乏出自庶民作者之佳篇。它融合了貴族與平民這兩種迥異的元素,將高居上位的王室成員與地位卑微的無名氏詩人並置,讓都城生活的多姿風貌與鄉野生活的風情相映成趣。多達三百首以關東地區之「粗鄙」方言和俚語寫成的歌作匯集為兩個不同篇章——「東歌」與「防人歌」——這在東方古代詩選中可謂空前之舉。這些「鄙俗」之詩有即景、現場之作,也有當時流行的歌謠,因口耳相傳而略有變異,其中可能亦有宮廷或都城詩人的仿作;此外,也包括一些講述傳奇故事的敘事歌謠以及少數滑稽、戲謔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收錄了一些女歌人的作品,她們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有高居最上位的天皇、皇后、皇女,也有身分最卑微的奴婢、遊女等。

  大體來說,《萬葉集》歌作的基調是寫實、質樸(雖亦有少數富奇想、異想,或具超現實想像之作),處處可見真誠的心思和坦率的情感,快樂、明亮、祥和是其主要氛圍。派駐偏遠海岸的「防人」(國防兵)誓言效忠王室,誠摯地寫下與家人別離的不捨與哀傷,不帶怨尤或憎恨。嗜血好戰的氣味闕如,整本《萬葉集》不見一首戰爭之歌(只有一首曾出現描述戰役場景的片段)。大家常將《萬葉集》與《詩經》並論,並相比其第一首詩——前者為雄略天皇(418-479)之作(「籠もよ/み籠持ち/掘串もよ/み掘串持ち/この岡に/菜摘ます児/家聞かな/名告らさね/そらみつ……」:「竹籃啊,/提著可愛的竹籃,/木鏟啊,/手持小巧的木鏟,/山岡上/採野菜的美少女啊,/請告訴我/你的家你的名……」;見拙譯第五首),後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描寫周文王對太姒的戀慕深情。〈關雎〉篇富含譬喻之美,雄略天皇的歌作也甚具藝術價值,結合誠懇與威嚴,優雅與純樸,巧妙刻劃出古代日本君王與子民間親密、親和的關係。

  《萬葉集》因其繁複多樣性與優質的詩歌內涵,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小覷的一席之地。以質而言,不亞於諸多的中國古代詩選;以量而言,堪與著名的《希臘選集》(Anthologia Hellēnikē,選納從西元前7世紀到西元後1000年,約3700首古典與東羅馬帝國時期希臘詩歌的古老選集)一較高下——其純粹的抒情性與詩作展現的熱誠、鮮活精神,較《希臘選集》更勝一籌——《希臘選集》裡的警句(諷刺短詩)是文明頹衰期的產物,《萬葉集》詩歌則是文化盛期綻放的花朵。

  《萬葉集》為日本後來大多數敕撰和歌集樹立了「一書二十卷」的先例,詩作分類和編排方式也成為後世選集遵循、參照的典範。《萬葉集》詩作數量超越後世任何一本敕撰集。據松下大三郎、渡邊文雄編纂,1901至1903年間首印的《國歌大觀》所示,《萬葉集》共收錄4516首(編者加以編號的)歌作,扣除重複和變異之作,實際歌數為4500;另外還有四首漢詩。《萬葉集》中署名或可確認身分的作者(含名為「婦人」、「娘子」等作者)約有450位,女性作者約百位。

  包羅萬象的《萬葉集》集諸多選集與歌作於一身,可謂「眾選集之集」,它展示了「歌」(一如《詩經》的詩)可以載喜載悲,可以興、觀、群、怨等等的多面向功能。但最重要的也許是,《萬葉集》告訴我們:詩是一種須以百科全書的模式,分門別類,加以匯集的東西。詩是人類心靈的百貨公司,入口網站。《萬葉集》的編成不僅成為我們旅行詩歌世界可靠的指南,也是一座宏偉的詩學、詩藝紀念碑。

  《萬葉集》受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影響極大,但吊詭的是,居然成為日本本國詩歌,乃至後世「國風文學」、「假名文學」的源頭。時至今日,萬葉詩歌蘊含的無窮青春活力與雄渾氣息,仍是日本各類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泉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所谓的“电子书”拿到手后,第一感觉是封面设计得有些过于朴素,黑白灰的配色,让它在众多色彩斑斓的文学作品中显得有些黯淡无光。我原本期待能有一些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排版或者装帧设计,毕竟这是一部承载着日本古代文学精髓的作品,理应有其独特的气质。阅读体验上,电子书的字体设置倒是比较舒适,但章节之间的跳转略显生涩,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可能是因为电子化处理的缘故,一些传统和歌的韵律感和意境在屏幕上被削弱了不少。我花了好一番功夫才适应这种阅读节奏,试图从中找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说实话,刚开始接触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古老的官方文件,而非充满人文气息的诗歌集。这种冰冷的数字化呈现,确实打折了原著的温度。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国民心灵魂”这一副标题持保留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和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日本早期社会风貌和信仰体系的读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书中的翻译,虽然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古汉语翻译中常有的那种古典韵味和张力。阅读体验下来,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了解”了某些古代日本人的生活片段,而非真正意义上被他们的情感所“打动”或“共鸣”。这可能也是电子书媒介的局限性,它传递了信息,却没能有效传递那种穿越千年的、属于“国民”集体的深沉情感,显得有些干瘪和单薄,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标签,而非活生生的生命回响。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沉浸在这部作品之中,但总感觉有一层无形的屏障将我与那些古老的“心声”隔开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如果勉强称之为导读的话,写得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对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详尽考据,但却鲜有对诗歌本身美学的深入剖析。对于一个初次接触《万叶集》的读者来说,这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就像是先被扔进了一个满是专业术语的实验室,而不是被轻轻引导至一座宁静的花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富有诗意的解读,一些能触动现代人情感共鸣的视角,而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读完那些解说,我反而对如何去“感受”这些和歌感到更加困惑,而不是豁然开朗。整体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资料汇编,而非能抚慰人心的文学读物。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细节着实让人抓狂。每首和歌的出现,占用的屏幕空间似乎都过于随意,有时空行过多,有时又挤在一起,完全没有一种统一的视觉秩序感。更要命的是,注释系统做得极其不友好。当我试图查找某个生僻词汇的解释时,我需要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切换,每次切换都伴随着短暂的卡顿和加载,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想象一下,当一个优美的意象刚刚在你脑海中形成,却因为一个弹窗或跳转而瞬间破碎,那种感觉简直令人沮丧。对于需要反复查阅注释的古典文学作品来说,电子书的交互设计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是功课做得不够充分,更像是匆忙上传的文本文件,而非精心制作的数字产品。

评分

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量”的堆砌,即“369首”这个数字的展示,而对诗歌主题的梳理和归类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我理解《万叶集》本身就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合集,但一个好的编纂者应当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脉络,比如将思乡、恋歌、咏物、征战等主题明确划分,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选择性地深入。然而,在这本书里,我找不到这种清晰的导航图。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虽然到处都是珍宝,却不知道哪个方向才是自己最想探索的。这种缺乏引导的编排,让阅读过程变得漫长而缺乏重点,难以形成连贯的情感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