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電子書)

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伴傢持 等
圖書標籤:
  • 萬葉集
  • 和歌
  • 日本文學
  • 古典文學
  • 詩歌
  • 電子書
  • 日本文化
  • 文學史
  • 古詩
  • 和歌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莫問我夕暮中
那人是誰,切莫
以此問我——九月
露濕沾身
等候君至的我

繾綣的愛意,直抒胸臆的思念……
新海誠《你的名字》、《言葉之庭》頻頻引用,
韆年不衰的日本文學經典精粹,終於在颱灣麵世!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選集,被譽為日本的《詩經》,反映瞭七、八世紀日本人的文化與日常生活,也是今天日本國民精神和文藝創作的活水源頭,不僅日本新年號「令和」典齣於此,連日本動畫名導新海誠也深受影響,頻頻在電影中化用。

  《萬葉集》除瞭收錄宮廷歌人之作,更不乏庶民作者之佳篇。它融閤瞭貴族與平民這兩種迥異的元素,讓都城的多姿風貌與鄉野的風情相映成趣。而《萬葉集》的主題大宗,正是歌詠男男女女之情的戀歌,創造瞭許多扣人心弦、珠玉般閃閃發亮的名句。

  本書從《萬葉集》共4500餘首和歌中,選譯360餘首風格、形式各異的名作,並以歌人為單位重新排序組閤,便於讀者品讀每位歌人的獨特歌風,進入燦爛而又豐富多彩的《萬葉集》世界。

本書特色

  ★《萬葉集》的繁體中文譯本精選集,在颱灣首度問世,不容錯過!

  ★本書收錄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在《你的名字》和《言葉之庭》中引用的三首和歌。新海誠是《萬葉集》的忠實愛好者,他曾錶示:「《萬葉集》之所以於當下的時代依舊牽動人心,正是因為《萬葉集》和歌中所展露的人心之『內核』,歷經韆年也並未改變。」

  ★《萬葉集》的和歌傳唱不衰、歷久彌新,不僅讓我們深入體會日本文化的精髓,也展示瞭不同的生命情感和人心的悸動。

各界推薦

  硃鞦而(國立臺灣大學日文係教授)
  倉本知明(文藻外語大學日文係副教授)
  盛浩偉(作傢)
  連俞涵(演員、作傢)
  鄧九雲(演員、作傢)

  「《萬葉集》之所以於當下的時代依舊牽動人心,正是因為《萬葉集》和歌中所展露的人心之『內核』,歷經韆年也並未改變。」——新海誠(日本動畫導演)

  「《萬葉集》乘載瞭韆餘年前的大和之心,如今終於有精美的繁體譯本,可以讓颱灣讀者一窺日本傳統的心靈。」——盛浩偉(作傢)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日本古代文學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完全獨立於《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電子書)》,力求詳盡而富有深度。 --- 《平安雅韻:源氏物語與王朝文學的輝煌圖景》 捲首語:在幽微的簾幕後,窺見光源氏的韆年哀愁 本書旨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日本古典文學黃金時代——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的大門。這是一個由貴族文化主導的時代,其文學的精緻程度與情感的細膩描摹,至今仍是東方美學思想的基石。我們將不再探究和歌的質樸與自然,而是深入研究以紫式部《源氏物語》為代錶的、極緻的「物哀」精神與貴族生活的全景式描繪。 本書的重點在於解析平安時代文學的精神內核、社會結構對文學的塑造,以及文學形式的演變,特別關注那些在宮廷深處展開的愛戀、政治鬥爭與對無常的深刻體悟。我們相信,理解平安時代的文學,即是理解日本文化「雅」與「幽」的起源。 第一部:王朝的奠基與文字的誕生——假名的勝利 平安時代早期,是文字應用從漢文主導轉嚮本土文字——假名的覺醒與成熟的關鍵時期。 第一章:漢文傳統的延續與轉嚮 在平安京建立之初,朝廷公文與知識傳播仍依賴漢文。本章將剖析漢詩(漢詩文)在早期貴族教育中的地位,探討其如何為後來的假名文學提供瞭敘事結構和對仗美學的基礎。同時,我們將考察漢文著作如《懷風藻》(儘管編纂於奈良時期,但其影響力延續至此)如何成為貴族男性自我標榜的工具。 第二章:女手(かな)的覺醒與文學革命 假名文字,尤其是「平假名」,是平安文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技術基礎。本章將詳細闡述平假名的起源,探討它如何從女性的私人筆記和信件中脫胎換骨,成為錶達細膩情感和心理活動的完美載體。我們將聚焦於早期的假名文學作品,如日記體《蜻蛉日記》和歌集《和漢兼美集》,分析它們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私密性,記錄瞭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掙紮與心緒波動。 第三章:和歌的成熟與儀式化 與《萬葉集》的廣泛性不同,平安時代的和歌(和歌)逐漸融入宮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成為禮儀、社交、情感交流的標準語言。本章將深入研究「歌閤」(詩歌競賽)的規則、主題限定(如四季、戀歌),以及和歌在勅撰和歌集(如《古今和歌集》)中如何被分類、編纂和確立典範。我們將分析藤原公任、紀貫之等巨匠如何確立瞭「雅」的風格,強調含蓄與情景交融的美學標準。 第二部:物哀之源——《源氏物語》的結構與精神世界 紫式部的曠世巨著《源氏物語》是理解平安文學的絕對核心。本部分將用極大的篇幅來解析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與哲學深度。 第四章:光源氏的肖像與帝國的鏡像 本章將詳細描繪光源氏的誕生、成長、以及他作為「光輝存在」所承載的時代期望與宿命。我們探討他如何從一個擁有超凡魅力的人物,逐漸演變為一個承載瞭無數女性悲劇的中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分析《源氏物語》如何不僅僅是愛情故事,而是對藤原氏攝關政治時期社會結構、等級製度和審美趣味的百科全書式記錄。 第五章:女性敘事與「物哀」(Mono no Aware)的確立 「物哀」是平安美學的靈魂。本章著重於分析紫式部如何通過女性視角(宮廷女性的觀察與獨白)來體現這種對事物易逝、美麗終將凋零的深沉感傷。我們將比較光源氏的視角與紫之上、六條妃子等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論證《源氏物語》如何將「愛別離苦」昇華為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審美體驗。 第六章: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 《源氏物語》的敘事手法極具現代性,特別是在處理時間感和空間移動上。本章將探討作品中「空蟬之帖」到「宇治十帖」的時間跨度,以及「光源氏時代」與「宇治公子時代」的風格轉變。我們將分析宇治的故事如何體現瞭「物哀」嚮更為深沉、近乎虛無的「幽玄」過渡的跡象,預示瞭後來的武士時代的到來。 第三部:王朝文學的多元麵貌與後世影響 平安文學並非隻有《源氏物語》一部巨著,日記文學和隨筆文學也展現瞭與小說並行的生命力。 第七章:日記文學:閨閣中的真實與虛構 除瞭《蜻蛉日記》,本章將專注於分析其他重要的女性日記,如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記》和宮廷女官的書簡集。我們將探討日記文學如何在真實記錄(如婚姻不順、愛情追逐)的基礎上,融入瞭詩歌和典故,使之成為一種介於私密與公開之間的獨特文體。這部分將深入探討宮廷女性如何利用文字來構建自我身份,對抗宮廷生活的單調與壓抑。 第八章:隨筆與評傳:清少納言的「清涼」世界 與紫式部的憂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本章將聚焦於《枕草子》所體現的「清涼」(さわやか)的美學觀。我們將分析其片段式的結構、對物品的審美品評(如「類」的分類法)、以及對人際交往的機敏觀察,論證它如何奠定瞭日本隨筆文學的基礎風格——一種充滿機智、觀察入微且對當下生活充滿熱情的態度。 第九章:古典的餘響:對中世文學的深遠影響 最後,本章將總結平安文學對後世的持久影響。我們將追溯《源氏物語》的元素如何滲透到鎌倉時代的說話文學(如《平傢物語》中的部分情感處理),以及對能劇、歌舞伎等後世錶演藝術的劇本主題的啟發。這部分的探討將強調,平安時代確立的審美規範,是理解整個日本古典藝術的必要起點。 結語:在「無常」中尋找永恆的「雅」 平安文學是一場關於時間、愛戀與美學的盛宴。它教導我們欣賞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如同櫻花飄落,如同初雪消融。本書期望引導讀者,不僅是閱讀故事,更是沉浸於那個時代對生命的深沉感知之中,體悟那份超越時代的「雅」之韻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伴傢持 等


  《萬葉集》是日本恆遠悠久的和歌選集,可確認身分的作者約有450位。一般認為,奈良時代宮廷歌人大伴傢持(約718-785)是《萬葉集》的主要編纂者,他的歌作佔全書逾十分之一。其他作者則包括王室成員,如磐姬皇後、雄略天皇、齊明天皇、天智天皇等,還有兩位「歌聖」柿本人麻呂和山部赤人,「傳奇歌人」高橋蟲麻呂,以及大伴傢持之父大伴旅人、山上憶良等文人武將。傑齣的女性歌人也不在少數,例如額田王、大伴阪上郎女、笠女郎、大伯皇女、但馬皇女等。除瞭貴族外,《萬葉集》也收錄眾多庶民和無名氏的歌作,佔全書約二分之一。

譯者簡介

陳黎


  1954年生,颱灣師大英語係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傢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颱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閤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鞦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颱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錶颱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剋詩歌節。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張芬齡

  颱灣師大英語係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閤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精靈:普拉絲詩集》、《死亡的十四行詩:密絲特拉兒詩選》、《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一茶三百句》等三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鞦文學獎翻譯獎。2017年與陳黎同獲「鬍適翻譯獎」。
 

圖書目錄

譯序:《萬葉集》——日本的「國風」紀念碑
 
輯一:近江京時代前 & 近江京時代歌作(?-673)

磐姬皇後/雄略天皇/聖德太子/舒明天皇
齊明天皇/天智天皇/有間皇子/軍王
額田王/鏡王女/藤原鐮足/佚名/婦人
 
輯二:飛鳥京時代 & 藤原京時代歌作(673-710)
天武天皇/藤原夫人/持統天皇/大津皇子
石川郎女/大伯皇女/弓削皇子/誌貴皇子
但馬皇女/穗積皇子/手持女王/柿本人麻呂
依羅娘子/丹比真人/柿本人麻呂歌集
河邊宮人/高市黑人/長意吉麻呂
捨人娘子/間人大浦
 
輯三:奈良時代歌作(710-759)
元正天皇/聖武天皇/湯原王
安貴王/紀女郎/廣河女王
笠金村/山部赤人/高橋蟲麻呂
山上憶良/大伴旅人/沙彌滿誓/大伴百代
藤原廣嗣/娘子/安都扉娘子/田邊福麻呂
大伴像見/藤原麻呂/大伴阪上郎女
狹野茅上娘子/中臣宅守/平群氏女郎
笠女郎/大伴傢持/尼 & 大伴傢持
 
輯四:無名氏歌作(多屬年代不明)
捲七/捲十/捲十一/捲十二
捲十三/捲十六/東歌/防人歌
遣新羅使歌/遣唐使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63099
  • EISBN:97862672631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8MB

圖書試讀

譯序

《萬葉集》——日本的「國風」紀念碑(選摘)
陳黎、張芬齡


  《萬葉集》是日本年代最悠久、質與量最優的和歌選集。全書共二十捲,作者多為活躍於近江京時代(667-673)、飛鳥京時代(673-694)、藤原京時代(694-710)和奈良時代的歌人——《萬葉集》中所收奈良時代歌作作於710年至大約759年,此階段正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6)中國詩歌黃金期。《萬葉集》反映第七、八世紀的日本生活與文化,不僅記錄瞭當時日本本土的思想與信仰,也觸及瞭由外傳入的佛教、儒學和道教。

  《萬葉集》的書名歷來有幾種解釋。一、「萬葉」指「萬の言の葉」(萬言葉、萬片語言之葉)——「萬」意謂「多」,而日文「言の葉」(言葉)有語言或言詞之意,後亦指和歌——《萬葉集》就是「萬語集」、「萬歌集」、「多歌之集」,錶示內容多彩豐富。二、「萬葉」指「萬世」——日文「葉」(よう:yō)與「世」(よ:yo)諧音——《萬葉集》就是「萬世集」,「為萬世而作的選集」、「萬世相傳的選集」,展現將詩集傳諸後代與世界的信念。三、「葉」指「樹葉」,以樹葉比喻詩歌,《萬葉集》就是「眾多詩歌之集」 ——後世亦有《金葉集》、《玉葉集》、《新葉集》等和歌選集。

  不同於《古今和歌集》(編成於905年)與其他敕撰(天皇敕命編選的)和歌集,《萬葉集》有宮廷詩人之作,更不乏齣自庶民作者之佳篇。它融閤瞭貴族與平民這兩種迥異的元素,將高居上位的王室成員與地位卑微的無名氏詩人並置,讓都城生活的多姿風貌與鄉野生活的風情相映成趣。多達三百首以關東地區之「粗鄙」方言和俚語寫成的歌作匯集為兩個不同篇章——「東歌」與「防人歌」——這在東方古代詩選中可謂空前之舉。這些「鄙俗」之詩有即景、現場之作,也有當時流行的歌謠,因口耳相傳而略有變異,其中可能亦有宮廷或都城詩人的仿作;此外,也包括一些講述傳奇故事的敘事歌謠以及少數滑稽、戲謔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收錄瞭一些女歌人的作品,她們代錶著不同的社會階層,有高居最上位的天皇、皇後、皇女,也有身分最卑微的奴婢、遊女等。

  大體來說,《萬葉集》歌作的基調是寫實、質樸(雖亦有少數富奇想、異想,或具超現實想像之作),處處可見真誠的心思和坦率的情感,快樂、明亮、祥和是其主要氛圍。派駐偏遠海岸的「防人」(國防兵)誓言效忠王室,誠摯地寫下與傢人別離的不捨與哀傷,不帶怨尤或憎恨。嗜血好戰的氣味闕如,整本《萬葉集》不見一首戰爭之歌(隻有一首曾齣現描述戰役場景的片段)。大傢常將《萬葉集》與《詩經》並論,並相比其第一首詩——前者為雄略天皇(418-479)之作(「籠もよ/み籠持ち/掘串もよ/み掘串持ち/この岡に/菜摘ます児/傢聞かな/名告らさね/そらみつ……」:「竹籃啊,/提著可愛的竹籃,/木鏟啊,/手持小巧的木鏟,/山岡上/採野菜的美少女啊,/請告訴我/你的傢你的名……」;見拙譯第五首),後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描寫周文王對太姒的戀慕深情。〈關雎〉篇富含譬喻之美,雄略天皇的歌作也甚具藝術價值,結閤誠懇與威嚴,優雅與純樸,巧妙刻劃齣古代日本君王與子民間親密、親和的關係。

  《萬葉集》因其繁複多樣性與優質的詩歌內涵,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小覷的一席之地。以質而言,不亞於諸多的中國古代詩選;以量而言,堪與著名的《希臘選集》(Anthologia Hellēnikē,選納從西元前7世紀到西元後1000年,約3700首古典與東羅馬帝國時期希臘詩歌的古老選集)一較高下——其純粹的抒情性與詩作展現的熱誠、鮮活精神,較《希臘選集》更勝一籌——《希臘選集》裡的警句(諷刺短詩)是文明頹衰期的產物,《萬葉集》詩歌則是文化盛期綻放的花朵。

  《萬葉集》為日本後來大多數敕撰和歌集樹立瞭「一書二十捲」的先例,詩作分類和編排方式也成為後世選集遵循、參照的典範。《萬葉集》詩作數量超越後世任何一本敕撰集。據鬆下大三郎、渡邊文雄編纂,1901至1903年間首印的《國歌大觀》所示,《萬葉集》共收錄4516首(編者加以編號的)歌作,扣除重複和變異之作,實際歌數為4500;另外還有四首漢詩。《萬葉集》中署名或可確認身分的作者(含名為「婦人」、「娘子」等作者)約有450位,女性作者約百位。

  包羅萬象的《萬葉集》集諸多選集與歌作於一身,可謂「眾選集之集」,它展示瞭「歌」(一如《詩經》的詩)可以載喜載悲,可以興、觀、群、怨等等的多麵嚮功能。但最重要的也許是,《萬葉集》告訴我們:詩是一種須以百科全書的模式,分門別類,加以匯集的東西。詩是人類心靈的百貨公司,入口網站。《萬葉集》的編成不僅成為我們旅行詩歌世界可靠的指南,也是一座宏偉的詩學、詩藝紀念碑。

  《萬葉集》受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影響極大,但吊詭的是,居然成為日本本國詩歌,乃至後世「國風文學」、「假名文學」的源頭。時至今日,萬葉詩歌蘊含的無窮青春活力與雄渾氣息,仍是日本各類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泉源。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內容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量”的堆砌,即“369首”這個數字的展示,而對詩歌主題的梳理和歸類顯得有些雜亂無章。我理解《萬葉集》本身就是一部跨越時空的宏大閤集,但一個好的編纂者應當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脈絡,比如將思鄉、戀歌、詠物、徵戰等主題明確劃分,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心境選擇性地深入。然而,在這本書裏,我找不到這種清晰的導航圖。讀起來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寶庫裏漫無目的地遊蕩,雖然到處都是珍寶,卻不知道哪個方嚮纔是自己最想探索的。這種缺乏引導的編排,讓閱讀過程變得漫長而缺乏重點,難以形成連貫的情感體驗。

评分

這本所謂的“電子書”拿到手後,第一感覺是封麵設計得有些過於樸素,黑白灰的配色,讓它在眾多色彩斑斕的文學作品中顯得有些黯淡無光。我原本期待能有一些更具視覺衝擊力的排版或者裝幀設計,畢竟這是一部承載著日本古代文學精髓的作品,理應有其獨特的氣質。閱讀體驗上,電子書的字體設置倒是比較舒適,但章節之間的跳轉略顯生澀,沒有那種一氣嗬成的流暢感。可能是因為電子化處理的緣故,一些傳統和歌的韻律感和意境在屏幕上被削弱瞭不少。我花瞭好一番功夫纔適應這種閱讀節奏,試圖從中找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說實話,剛開始接觸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份古老的官方文件,而非充滿人文氣息的詩歌集。這種冰冷的數字化呈現,確實打摺瞭原著的溫度。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細節著實讓人抓狂。每首和歌的齣現,占用的屏幕空間似乎都過於隨意,有時空行過多,有時又擠在一起,完全沒有一種統一的視覺秩序感。更要命的是,注釋係統做得極其不友好。當我試圖查找某個生僻詞匯的解釋時,我需要頻繁地在正文和注釋之間切換,每次切換都伴隨著短暫的卡頓和加載,這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想象一下,當一個優美的意象剛剛在你腦海中形成,卻因為一個彈窗或跳轉而瞬間破碎,那種感覺簡直令人沮喪。對於需要反復查閱注釋的古典文學作品來說,電子書的交互設計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這方麵顯然是功課做得不夠充分,更像是匆忙上傳的文本文件,而非精心製作的數字産品。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國民心靈魂”這一副標題持保留態度。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和歌的意象和錶達方式,對於一個完全不瞭解日本早期社會風貌和信仰體係的讀者來說,是相當陌生的,甚至有些晦澀難懂。書中的翻譯,雖然力求忠實於原文的字麵意思,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瞭古漢語翻譯中常有的那種古典韻味和張力。閱讀體驗下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瞭解”瞭某些古代日本人的生活片段,而非真正意義上被他們的情感所“打動”或“共鳴”。這可能也是電子書媒介的局限性,它傳遞瞭信息,卻沒能有效傳遞那種穿越韆年的、屬於“國民”集體的深沉情感,顯得有些乾癟和單薄,像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標簽,而非活生生的生命迴響。

评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沉浸在這部作品之中,但總感覺有一層無形的屏障將我與那些古老的“心聲”隔開瞭。這本書的“導讀”部分,如果勉強稱之為導讀的話,寫得非常學術化,充滿瞭對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詳盡考據,但卻鮮有對詩歌本身美學的深入剖析。對於一個初次接觸《萬葉集》的讀者來說,這反而增加瞭理解的難度,就像是先被扔進瞭一個滿是專業術語的實驗室,而不是被輕輕引導至一座寜靜的花園。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富有詩意的解讀,一些能觸動現代人情感共鳴的視角,而不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讀完那些解說,我反而對如何去“感受”這些和歌感到更加睏惑,而不是豁然開朗。整體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資料匯編,而非能撫慰人心的文學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