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醫心醫育 良語良師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盛暑的八月中旬,花蓮慈濟醫院緊鑼密鼓、歡欣鼓舞地迎接三十五周年院慶,特別是在齊力抗疫的這一年,院慶,更顯溫馨。
迴想五十五年前,證嚴上人在花蓮創辦慈濟功德會,從慈善入門,卻在照顧貧睏傢庭時,發現很多人傢是「因病而貧,也因貧而病」,不捨貧病相生,讓上人在一九七二年,成立瞭「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他號召當時省立花蓮醫院及在地診所的醫師、護理師來做義診,就是想照顧這些受病痛所苦,卻付不起醫藥費的貧病人傢。
然而義診後,證嚴上人很快地發現,這樣似乎也行不通,若遇上重大意外或疾病,他們依然無力就醫;而一般民眾即使好不容易籌到錢,還是得盤山過嶺送到西部就醫。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需要在花蓮成立一傢高品質、醫療設備現代化、不收保證金、且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這正是證嚴上人最初創辦佛教慈濟綜閤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的濫觴。
醫院啟業後,最初靠著與臺大醫院建教閤作,有著周周南來北往的醫師群支援,然而,除此之外,東部花蓮要招募醫師、護理師,實在難上加難,長期而穩定的醫護,要從哪裡來呢?醫、護、醫技、藥劑等都是醫療專業,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於是,上人又籌辦瞭慈濟護專(現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醫學院(慈濟大學),希望能藉此培育齣具備愛心、熱忱,且願意留在花東服務鄉親的醫護。
從最早的護專到現在的慈濟大學,證嚴上人在立校之初,便設置瞭「慈誠懿德爸媽」的製度,讓一群來自各地的慈濟誌工,把來花蓮念書的學生當成自傢孩子般疼惜。多年來,慈濟許多醫學生、護生們,在被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這份無私的愛,無形中也傳遞瞭未來能「視病如親」的養分,這也是慈濟醫療最重視的人文精神。
從無語良師到良語良師
醫學教育、人纔培育,在慈濟醫療誌業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從醫學院延伸推展的「無語良師」,有許多我們慈濟的師兄、師姊,在往生後,誌願捐齣大體,成為大體老師,讓我們的醫學生能在他們的身上學習,作為解剖、教學,也用於醫師進行模擬手術的教學、研究,精進醫術。
但這還不夠,除瞭「無語良師」,慈濟還有一批陣容堅強的誌工,誌願扮演起「良語良師」的任務,也就是這本書所著墨的「標準化病人」,這是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一位醫學生要被訓練、培育成學有專精的醫師,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透過「臨床經驗」來學習。但是,我們又不能把真實病人,交託給醫學生來做學習、判準與考核。這時候,就非常需要「良語良師」來扮演病人、投入學習瞭。慈濟這群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醫學教育訓練、戲劇訓練等,努力去模仿齣實際病人的真實病痛,學到最後,就連醫師壓腹時的幾分痛,要如何錶演,都能精準拿捏,好讓我們這些年輕的醫學生、護生、醫技生等,能夠在學生時期,就能體會如何去麵對臨床病人、如何友善溝通等。
雖然「標準化病人」最初的發源地來自美國,但是慈濟醫療領域卻又將它提升瞭一個層級。怎麼說呢?因為國外的「標準化病人」主要是聘請演員去扮演病人,是專業,也是勞務關係。而在慈濟醫院,扮演標準化病人的「良語良師」,都是自願參與的慈濟誌工,他們不僅從未收取任何酬勞,還自掏腰包支付前來花蓮受訓、服務的交通費。這群誌工,很單純的信念便是「培育未來良醫」,他們為瞭扮演罹病工人,自行採購頭盔、工具包;為瞭扮演罹患恙蟲病的農婦,把臉畫黑曬黑、指甲塗黑,還配上袖套;還有扮演骨摺病人的誌工,一天讓二十幾位醫學生重複在她手上打瞭二十幾次的石膏,打到手都起疹子,也無半句怨言,心裡隻替醫學生緊張、擔憂著,石膏有沒有打對地方。這樣帶著信念的付齣,使得他們的投入更為真切,扮演更加到位。慈濟誌工的信念與心意,大幅提升瞭標準化病人教學的品質,也讓「慈濟良語良師」在臺灣、在世界上,獨樹一格,成為慈濟醫學教育的特色亮點。
曾長年主持「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高聖博醫師,原本在臺北服務,是非常齣色的婦產科醫師。坐擁高薪的他,卻在認識瞭慈濟環保誌工並投入環保站服務後,感受到證嚴上人濟世救人的慈悲心,他不僅捨棄大都會優渥的生活來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更長期投入醫學教育領域。這十五年來,他為瞭拓展、深化「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與培育課程,不僅前往國外取經、學習,引進一流海外講師來到花蓮帶領標準化病人研討會暨工作坊,在摸索齣一套屬於本土化的訓練方式後,他也跑遍臺灣,甚至海外,無私分享「慈濟良語良師」的作法與成果,還曾齣版《精通標準化病人》等醫學教育專書,嘉惠更多醫學教育者。
唯有真心投入,纔能有所成就。如今,高醫師已是臺灣數一數二的「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醫學教育的倡導者,也是推動者,他將「標準化病人」這個領域在醫學教育上,樹立瞭非常好的典範,不僅立足花蓮、立足臺灣,並放眼世界,繼續發光發熱。而高醫師熱忱不變,依然秉持著來到花蓮的初發心,持續協助花蓮慈濟醫院各個單位,以誌工實境演齣的教案影片作指引,進行服務流程改善研討,並在過程中融入慈濟醫療人文精神,這也是醫界的一大創舉,指日可待。
感恩十五年來,為慈濟醫學教育而投入標準化病人的慈濟誌工們,感恩高聖博醫師將慈濟醫療融閤專業與人文的寶貴經驗,透過良語良師們無私奉獻的身影,如實分享,彌足珍貴,相信大傢也能在此書中有所收獲,樂為之序,感恩。
推薦序二
醫學教育典範 嚮良語良師緻敬
林欣榮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今年是很特別一年,不僅是慈濟基金會五十五周年,花蓮慈濟醫院三十五周年,慈濟大學醫學係二十五周年,而和慈濟醫療相關的還有心蓮病房二十五周年,以及標準化病人十五周年。
在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的著作《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彷彿時光隧道,追憶標準化病人的概念剛剛引進臺灣的初期,一切沒有頭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我們發現國外標準化病人的來源,主要是退休老師、公務人員及一般民眾。儘管演員也是其中一個選項,但這對於遠在花蓮的慈濟醫院來說,顯然比不上都會區大醫院,方便職業演員參與。
然而,這並不影響在二○○六年三月十二日「一般醫學標準病人訓練班」的開訓,因為有慈濟誌工全力支持,即使在上完兩天的嚴格訓練課程後,仍然有五十位師兄師姊留下來接受挑戰。
事實上,證嚴上人嚮來重視教育,特別是培育醫師及醫事人員的標準化病人,因此在招募標準化病人時,上人的首選就是慈濟的師兄師姊,高主任深刻瞭解上人的用心,也毅然承擔起這項不凡的任務,我們稱標準化病人為良語良師,最能傳承上人的精神,也是慈濟醫學教育中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的一大特色。
標準化病人必須錶現齣真正病人的反應,這對於誌工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包括聲音、錶情與動作等專業演員的錶演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並能接受學生碰觸,在我心中不僅是最棒的老師,還要具有誠實、守時、守信以及樂於付齣等人格特質,令人欽佩與尊敬。
記得當年,為瞭師兄師姊更能掌握錶演標準化病人的精髓,我們邀請曾兩度獲得金馬獎的導演蕭菊貞,人稱「蠻牛老師」的演員廖嘉琛、主持大愛颱「草根菩提」的演員陳夙芬來上課,整個訓練課程,嚴格精實,一點都不含糊,這在書中,可以看到多位資深良語良師的「甜蜜」分享。
在慈濟,最可貴的就是「樂於分享」,因此我們不僅舉辦標準化病人訓練班,在第一年,即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林口長庚醫院、三軍總醫院來分享標準化病人的現況與運用、如何訓練標準化病人,以及運用醫學院學生擔任標準化病人的經驗。
儘管在臺灣醫界,花蓮慈院的OSCE和標準化病人的起步,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但高主任在一場OSCE國際研討會中,不僅與美國紐約的臨床能力中心的創辦人馬剋‧史瓦茲醫師結下好緣;二○○八年,史瓦茲醫師還在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國際研討會擔任講師,大力讚揚花蓮慈院在標準化病人領域的努力與成果。
慈濟標準化病人會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有一群以醫學教育優先為使命感的誌工,作為靠山。很快地,標準化病人中心在教學部正式啟用,證嚴上人還親自揭牌祝福,高主任擔任主持人,轉眼間十三年過去瞭,我們不僅用在醫師的培育,也運用在各醫事人員的訓練上,我們有訓練官、考官團隊,更有穩定的標準化病人資源;同時,我們已纍計豐沛的各類教案。
過去幾年來,高主任更多次邀請美國、加拿大,從事OSCE及標準化病人的專傢學者到花蓮分享,並以工作坊的方式,與包括慈濟醫療體係各醫院,及臺灣醫界從事教學相關領域的醫事及行政人員,做深度的交流與研習。
為瞭廣泛嘉惠醫院各團隊,我們嚮上提升,成立慈濟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將標準化病人的概念,運用在行政經營與危機管理等領域,除瞭實務麵,也做研究,在二○二○年,透過量化與質性融閤研究,探討誌工參與標準化病人的動機,並舉辦「標準化病人經營與發展研討會」。
學海無涯,在醫學教育的精進上,更是與日俱進。感恩高主任的承擔與始終如一,經由此書重現過去十五年來,花蓮慈院教學團隊與誌工的努力與成果,亦請容我藉此書,嚮所有參與慈濟標準化病人的師兄師姊,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自序
眾多無私的愛
十幾年前,不到四十歲,北部知名婦產科診所副院長,帶著妻子和一對幼小的子女,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薪水瞬間少瞭三分之二,工作量大增好幾倍,還有二次纍到掛急診,妻子和傢中長輩竟然還支持他的工作,這傢人是傻瞭?還是懵瞭?
迴顧這十五年迴來花蓮的日子,我問自己:「後悔嗎?」,當然不!世上有幾個人能像我這麼幸運,能夠遭遇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因緣」,過著這麼有意義的人生。
一個人,一輩子,如果有幾位親友願意無所求的全心支持你,已經夠幸運瞭,更何況是一大群人!而這群一百七十位的慈濟誌工,與我非親非故,卻願意排除萬難,隨時協助我、陪伴我,他們有些已經是我父執輩的年紀,有些是大老闆,許多人的社會成就都遠遠在我之上,但在我的麵前卻時時自謙能力不足,接受我及標準化病人師資群的指令及指導,絲毫沒有慍色。但,這一股謙沖柔懷的力量,卻是近年來引領臺灣醫學教育界重大變革的主要推手之一,他們是「標準化病人」, 證嚴法師稱他們為「良語良師」。
因為「良語良師」這股力量,讓我硬著頭皮,獻齣人生第一場「全英文」的精彩演講,讓慈濟的醫學教育被看見;因為這股力量,讓我有勇氣帶著破英文前往美國和一群美國醫學教育精英一同受訓;因為這股力量,讓我迴國後,在短短二年內,受邀跑遍全颱超過五十場的演講;因為這股力量,讓全國各醫學院校看到「誌工擔任標準化病人」的契機,讓醫師執照考試的變革得以實現;而最終,因這股力量,讓慈濟標準化病人獲得「國傢品質標章」的全國榮耀。
這本書,描述的雖然是十五年來慈濟標準化病人投身醫學教育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酌,不難發現,這許許多多人的投入,都是堆砌在大傢最不願意遭遇的──病苦。
因為體驗過「病苦」,希望能教育齣仁心仁術的醫療團隊;因為聽聞過他人的「病苦」,希望受苦的病人及傢屬,在疾病治癒時,心也能被撫慰;然而,卻也因為「病苦」所帶來的情緒與壓力,醫方與病方的誤會與衝突依舊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齣現。
這群「良語良師」協助完成瞭颱灣醫學教育界重大的階段性任務──全國醫學校院臨床技能測驗,非但沒有因此自滿而停下腳步,在十五年後,憑著全然的信任,支持著我,再次投入一個完全陌生,卻是大傢一直在追求的領域──醫療人文。
「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在二○二○年七月一日成立,同事好友聽聞後,除瞭祝福,卻仍不免為之憂心。「人文」,尤其是「醫療人文」,光要讓人感受,就何其睏難,更何況是要去「實踐」。
然而,我卻無懼於眼前的挑戰。如同十五年前,沒有人看好慈濟標準化病人計畫,十五年後,這群「良語良師」依舊一本初衷,以無私的愛,期望為醫界帶來改善的契機,與其說是一股傻勁,倒不如說,這群「良語良師」早已在實踐真正的「醫療人文」!
我們這傢人,不是傻瞭,也不是懵瞭,而是因為我們太幸福瞭。十五年來,得遇明師,進入慈濟大傢庭,因著證嚴上人的諄諄教誨,成長瞭慧命;因為法親、長官、同事的愛,渡過瞭人生的幽暗,反而成瞭滋養智慧的法水。這些幸福的際遇,與十五年前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因為,中心的成立是由「眾多無私的愛」所凝聚,我深深的相信,「醫療人文」最終一定可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