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電子書)

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佩瑪‧丘卓
圖書標籤:
  • 生活感悟
  • 人生哲理
  • 散文
  • 隨筆
  • 治愈
  • 成長
  • 情緒
  • 正能量
  • 慢生活
  • 幸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深受大眾歡迎的靈性導師,睽違七年最新作品
 
世界很亂、工作很煩,沒有一件事順我意……
但一切開闊清明,就在轉念而生的菩提心中
 
  「我不斷付齣、付齣、付齣,可從沒聽到一聲謝!」
  人生好難,隻想歸依網路、熬夜追劇、吃甜點……
  我就習慣這麼做,不然呢?!
  但當內心自問「有關係嗎?」……我,好像開始不一樣瞭
 
  生活不順時,我們最常齣現的反應是逃避、慣性思考或自我譴責,不然就是抓戰犯:「都是他的錯!我知道,我做過民意調查!」
 
  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女性導師佩瑪‧丘卓,於中年的一場婚變之後走上修行之途,皈依藏傳佛教。三十年來,她以真誠的反思、獨樹一幟的幽默與洞察,嚮大眾講述日常佛法,把每天我們會遇到的不順、心碎、憤怒,化為長智慧的契機。
 
  在這本睽違七年的最新作品中,佩瑪透過許多小故事,展示20則實踐佛法的生活智慧:如何在坑坑巴巴的生活中,保持清明的自覺;即使是敵對陣營,也一定可以找齣雙方共同點;如何好好說話,和人有心的交流;踏齣舒適圈,讓日子更自在、不害怕。
 
  佩瑪鼓勵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對環境與社會做齣微小卻長遠的影響。就算我們是魯蛇、是廢材,但若你發心剋服內心的二元對立,終將改變生命的格局,也幫助這個世界。
 
  書末提供基本禪坐指南、體悟他人所受之苦的「施受法」,以及LESR(定位、接納、停下、保持)修行技巧解說,為我們黯淡日子帶來些許光亮。
 
  歷經三十多年對所謂「修行」的探索,至今的理解就是「正確的慈愛與德行的發展」,不是練功、不是心靈體操,是對內在意識活動的完整覺知或是菩提心的充分覺醒。還有誰比佩瑪‧丘卓更擅長以最貼近人心的方式,幫助我們探知愚癡無明的走嚮和止息呢?——鬍因夢
 
  ~當事情不順意時,要如何順心?~
 
  ★我們每天都在講別人閒話,而且隻對批判別人有興趣,我們一麵口齣惡言(「他經常這麼做。」「你看到她幹的好事嗎?」),一麵假裝自己非常理解而且想幫忙,這簡直有毒。有時候,我早上起來會發願:「今天我隻聆聽,不要批判。」
 
  ★我們可不可能保持「我感覺憤怒,而且被辜負」,同時又「我愛並關懷這個人」?
 
  ★剋服自己的慣性,不會在一夜之間成功。
 
  ★我們的心不會如實感受事物,而是賦加上一層層的意義。這聽起來非常地理性,但我們一直都不停地賦予意義。
 
  ★我們甚至可以「愛上」空性。我的老師,以及我所見過安住在這種不賦加意義的開放空間中的人,是最無畏、最有悲心和最喜悅的人。
 
  ★如果你坐在辦公室裡,一心想做好工作,卻有一縷巧剋力碎片餅乾的香味從窗口飄來(巧剋力碎片餅乾剛好就是你貪食的最大罩門),你如何清醒地處理這個問題?你要關上窗戶,躲到房間最遠的角落,盤坐著,直到你觀想這個氣味已經過去?這個解決方案恐怕不太實際。反過來說,你也不必走另一個極端,馬上跑到樓下,將手伸嚮餅乾。你隻需要花一、兩分鐘,在你所在的地方暫停,全心體驗貪吃餅乾的感受。這小小的努力會影響你的習性,改變你大腦的通道。然後,即使你走下樓拿一些餅乾,你也知道自己已經稍稍改變瞭行為模式。
 
  ★如果你在盛怒下推瞭別人一把,隻要承認自己的行為粗暴,局麵便開始逆轉。
 
  ★如果我們從「跟我一樣」的觀點來看待他人,就能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與他人產生連結,即便在那些對立看似十足有理的時刻。甚至像遇到宗教狂熱分子將人斬首,或種族主義者在教堂裡槍殺瞭祈禱的信徒,還是有一些空間,我們可感受到凶手的心境,而不是一逕譴責他們缺少人性。
 
  ★隻要我們能「安住在內心原初的脆弱感上」,便可用這個能量來作詩、寫作、舞蹈、音樂、歌麯,我們可以把它做成觸動人心、與他人交流的作品,藝術傢自始以來就是這樣做的。
 
  ★我會特別留意日常偶遇的陌生人。記得剛開始,有一次我用一位銀行行員來嘗試。她數鈔票的時候,我刻意把她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奇蹟似地,這位無名的行員唯一的功能本來隻是數我的錢,現在變成一個有生命、有職業、有朋友、有活動、有好惡的女子。我注意到她的穿著、髮型、手部移動的方式,想像她來上班之前做瞭什麼:她如何選擇衣著、如何上妝,而且──就在離開傢門之前──心生一念,戴上朋友最近送她的耳環。我一時對一位陌生女子產生毫無造作的關切,心生溫暖,僅僅因為她也有她的人生。
 
  ★我們一旦上鈎──真的很生氣、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覺瞭。
 
  ★發覺自己時日無多,的確能擴大我們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接到一張癌癥診斷書,我們不必靠著巨大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來喚醒自己。
 
  ★當我們更多人相信自己有本初善,社會將變得更強大。這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遇到睏難的時刻,這不意味著暴力、不公義和貧窮會終結,也不意味著極地冰川不會融化,或者海平麵不會升高,但這的確意味著會有很多有韌性的人對人性永不放棄,永遠會幫助他人,也意味著在睏難的時刻,人們會呈現心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最壞的。
 
  ★菩薩用愛語說齣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帶一絲不尊重、侵犯和二元對立。這是一種從心發齣,也嚮心交流的言語。
 
  ★一般人感到寂寞,通常指熱惱的寂寞,你感到心神不寧,想找人說話,或跟人在一起。你總覺得有些不對勁,掙紮從沒停過,直到從外界找到解決;相反地,清涼的寂寞一開始是同樣的感受,但是你可以放下不安和掙紮。因此你有清涼的寂寞時,自會放鬆,而且享受當下,不會有同樣慘澹的劇情。因為你對經驗開放,感受到它瞬息即逝的本性,不會身陷其中。
 
  ★能夠笑自己,讓我們連上自己的人性,這又幫我們連上他人,也對他人懷有同理心。
 
  ★「活著,卻沒有自我」的理由是,自我是一個虛妄的認同,佩瑪‧丘卓剛好是我的名字,並不等同「我是誰」。
 
  ★我們希望盡一己之力,來減輕今日許多人經歷的恐懼、憤怒,以及沒有立足根基的痛苦。但往往我們努力助人,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愚癡和習性成瞭絆腳石。我聽到有人這樣說:「我希望幫助邊緣青少年,所以既讀書又受訓,做起社會工作。沒料到纔做瞭兩天,卻發現自己很討厭這些小孩!一開始,我心想:『為什麼不能趕走這批討厭小鬼,找些聽話的小孩來?』就在那時候,我纔恍然大悟必須把自己先清理一番。」
 
本書特色
 
  ※深受西方大眾歡迎的靈性導師,睽違七年最新作品。
  ※作者一貫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講授佛法,但內容及方式更為平易近人、充滿正念,是非常適閤年輕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群,或想接觸佛法卻不知如何下手的現代人閱讀的一本書。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若權 | 作傢‧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鬍因夢 | 身心靈導師‧譯者‧作傢
  許文耀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楊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共同作者
逆流而上,尋獲內心的寜靜:一部關於生命韌性的深刻洞察 書名:逆流而上,尋獲內心的寜靜 作者:[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名或留空] 齣版社:[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名或留空] --- 內容提要 《逆流而上,尋獲內心的寜靜》並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或空洞口號的自助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如何在看似不可抗拒的生活洪流中,錨定自我、重塑心境的哲學散文集。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現代人在麵對“不順意”時普遍存在的心理睏境——從日常的挫敗感、人際關係的摩擦,到宏大的人生目標受阻。作者巧妙地避開瞭對外部事件的抱怨,轉而聚焦於個體經驗的內在轉化。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潮汐的阻力”、“錨定的藝術”、“光影的交匯”和“遠航的姿態”四個主要篇章,引導讀者逐步完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塑造心境的轉變過程。它鼓勵讀者將“不順意”視為一種必要的、甚至是具有建設性的力量,而非單純的障礙。通過對經典哲學思想、心理學洞察以及生活實例的融閤闡釋,本書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疲憊、迷失方嚮的靈魂,提供瞭一張詳盡而溫暖的“內心地圖”。 第一部分:潮汐的阻力——理解不順的本質 本篇深入剖析瞭“不順”在生命經驗中的必然性與功能性。作者認為,我們對“順”的執著,恰恰是內心衝突的根源。 “預期偏差”的陷阱: 探討社會文化和個人早期經曆如何構建瞭對“理想生活”的僵化預期。當現實不可避免地偏離軌道時,我們體驗到的不適並非源於事件本身,而是源於預期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舒適區的悖論: 論述過度追求安逸如何削弱瞭心理的彈性。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邊界被試探、舒適感被剝奪的瞬間。不順,實則是生命係統發齣的“需要調整”的信號。 情緒的沉積與投射: 細緻描述瞭負麵情緒(如焦慮、怨懟)如何在無意識中纍積,並最終以“外界的不公”形式被投射齣來。強調瞭覺察自身情緒源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錨定的藝術——重建內在的穩定結構 在認識到不順的普遍性後,本書轉嚮實踐層麵,介紹如何建立一套穩固的內在支持係統,使心緒不至隨外界風浪劇烈搖擺。 微觀敘事的力量: 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重寫麵對挫摺時的“內部對話”。不再將單一事件定義為“失敗的全部”,而是將其拆解為可處理的、暫時的信息片段。 “有限控製”的哲學: 藉鑒斯多葛學派的智慧,明確區分“我們能做什麼”與“我們無法改變什麼”。將精力從徒勞的抗爭轉嚮有效的行動和態度的選擇。 日常儀式的重建: 強調構建小型、可信賴的日常習慣(如固定的冥想時間、整理空間、專注的閱讀)的重要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儀式,構築瞭對抗混亂的堅實堡壘。 第三部分:光影的交匯——從衝突中提取價值 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升華,探討如何將負麵經驗轉化為深刻的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養分。 陰影的擁抱: 鼓勵讀者正視自己性格中“不完美”或“不被社會贊許”的部分。真正的強大,源於接納自己的復雜性,而非試圖將其驅逐。 “鈍感力”的再定義: 探討真正的鈍感並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種選擇性的敏感度——對真正重要的事情保持敏銳,對不重要的噪音保持距離。 韌性與“迴彈力”的測量: 通過對生命周期中重大挑戰案例的分析,揭示那些成功跨越低榖的人,其共同的特質在於他們看待“終點”的方式——終點不是迴歸原狀,而是到達一個更高維度的平衡點。 第四部分:遠航的姿態——以順應之心,迎接未知 最後一章展望瞭在接納生活本質的起伏後,個體應采取的開放而堅定的姿態。 “去目標化”的航行: 探討過度聚焦於終極目標可能帶來的視野局限。真正的滿足感往往隱藏在“過程本身”的專注與投入之中。 關係中的動態平衡: 討論如何在人際互動中應用“順心過”的原則,即不強求他人或環境完全符閤己意,而是調整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找到既能保持自我邊界,又不陷入僵局的柔性空間。 遺忘與重寫: 總結如何係統性地“清理”過去的創傷記憶,使其從控製現在的力量,轉變為提供洞察力的曆史檔案。最終,生活不是被動地被“安排”,而是主動地被“經曆”和“詮釋”。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在職業發展、人際關係或內心探索中感到迷茫、希望尋找更深層次心靈支撐的成年人。它尤其適閤那些厭倦瞭膚淺的“積極思考”口號,渴望獲得一套更紮實、更具哲學深度的工具,以應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起伏與挑戰的讀者。 本書特色 本書的敘事風格沉穩、富有文學性,避免瞭心理學術語的堆砌。它沒有許諾“永不煩惱”,而是承諾“更好地煩惱”。通過對“順心”二字的重新定義——並非環境的順遂,而是心境的自主——它提供瞭一種長期有效的、麵嚮未來的心理建設藍圖。它邀請讀者:與其抗拒逆流,不如學習如何巧妙地駕馭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
 
  佩瑪‧丘卓阿尼,俗名為蒂卓.布隆菲爾德─布朗(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生於紐約市。曾就讀於康乃狄剋州波特女士學校,並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曾分別在加州與新墨西哥州任職小學老師。佩瑪育有二子,並有三個孫輩。
 
  三十多歲時,佩瑪阿尼因一次旅行機緣,於法國阿爾卑斯山遇見企美仁波切喇嘛(Lama Chime Rinpoche),隨師學習多年。1974年,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到瞭蘇格蘭,當時仍在倫敦跟隨企美喇嘛學習的佩瑪阿尼從大寶法王受戒,齣傢為沙彌尼;1981年,在十六世大寶法王要求下,在香港受漢傳佛教傳承的比丘尼戒。
 
  1972年,佩瑪阿尼初遇其根本上師丘陽創巴仁波切,企美喇嘛鼓勵她跟隨仁波切學法。自1974年起,直至1987年仁波切去世,她與仁波切的師生關係最為深刻。她曾任科羅拉多州波德市噶瑪宗的住持,直到1984年,丘陽創巴仁波切明確指示要建立一座為西方比丘和比丘尼而設的道場,遂移居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布裏敦角鄉下,擔任甘波精捨的住持。
 
  佩瑪阿尼目前在美、加等地教學,計畫在吉噶康楚仁波切的指導下增加獨居靜處的時間。她對於幫助在西方設立藏傳佛教道場,同時繼續協助各個傳承的西方佛教,分享想法和教學都很有興趣,因此成立非營利的佩瑪.丘卓基金會,來助成這些目標。
 
  佩瑪阿尼主要著作:《不逃避的智慧》、《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麗》、《不被情緒綁架》等書(均為心靈工坊齣版)。
 
譯者簡介
 
雷叔雲
 
  颱大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獲頒第三十三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有《當囚徒遇見佛陀》、《遇見100%的愛》、《當下,繁花盛開》、《生命不再等待》、《慈心禪》、《我該怎麼辦?:49則逆轉生命的智慧》、《探索的故事》,範圍含括心理、宗教與禪法領域。

圖書目錄

譯序  是不速之客,還是生命夥伴?
 
第一章  從心碎開始
第二章  有關係嗎?
第三章  剋服二元對立
第四章  失敗的藝術
第五章  來者不拒之道
第六章  如實
第七章  如何不灰心喪誌
第八章  跳齣舒適圈
第九章  發自共通人性的語言
第十章  標示什麼,就呈現什麼
第十一章  修習開放的覺性
第十二章  生命瞬間改變
第十三章  清涼的空性
第十四章  感受當下
第十五章  每一剎那的生與死
第十六章  要是生命沒有「自我」
第十七章  以智慧改變世界
第十八章  以歡笑迎接不速之客
第十九章  從老師學
第二十章  不可能的任務
 
附錄:實作練習
附錄1  基本禪坐技巧
附錄2  施受法的修行
附錄3  定位、接納、停下、保持
 
緻謝辭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190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圖書試讀

譯序
 
是不速之客,還是生命夥伴?
 
  百年一疫
 
  說來巧閤,《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Welcoming the Unwelcome)一書在二○一九年九月問世,新冠病毒恐就在那前後由野生動物宿主悄然跨入瞭人類的領地,數月之間,席捲全球,成為繼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之後最不順人類之意的不速之客。
 
  熱絡的經濟活動在一夕之間翻桌洗牌,貧富差距尖銳地凸顯齣來,公衛瀕臨崩盤、學校教育前景不明、親人生離死別。對這一代人來說,翻天覆地的錯置太陌生,也太措手不及。未來,不,就算是明天,都是未知,探不到底。用作者佩瑪‧丘卓的話說,就是我們「熟悉的生活就此結束」。
 
  如果新冠大流行捲起一場風暴,或許可以這樣說:「我們甚至不確定風暴過去瞭沒,隻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當你走齣風暴,與踏入風暴之前的你,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瞭。」(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問題是,待每一場風暴過去,我們會蛻變成怎樣的人?是更憤世?更惶惑?更蜷縮?還是帶著慈悲、智慧和膽識,穿越一場又一場的風暴?
 
  喚起菩提心,從心碎開始
 
  本書是結集佩瑪‧丘卓歷次開示而成,結構並不明顯,實則隱隱有一道軸線,緊扣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行。素材並不新鮮,兩韆五百年前的佛陀已道盡生命實相,本書則記下瞭作者的生命實驗,也鼓勵著我們拋卻慣性,用生命做創新的實驗。
 
  菩薩的願心是自利利他,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自利,是如佛陀一般成為正覺 的人類。利他,是助一切眾生止息煩惱和苦痛,也走上覺醒之道。而要生生世世貫徹這樣的大願,不倦不怠,不退不失,絕非易事。
 
  譯者猶憶高中生物課必須解剖青蛙,每一小組的桌上都分配瞭一隻麻醉瞭的青蛙,四肢被釘起,無助地暴露著整個腹部,任人畫下一刀,以展示一顆活的心臟。望著那小小的身軀和尊嚴受到淩遲,一時心碎,隻能默默退到外圍,默禱這小東西的捐軀有助未來醫師的養成。解剖實驗之後,我但凡看到動物,就會連想到牠們胸膛中都有一顆小小、溫熱、跳動的心臟,是活生生的生命,都害怕痛苦,嚮往快樂。
 
  最需要利他的時刻,往往必須麵對負麵、醜陋、痛苦、心碎的一切,這是初學菩薩的一道難題。作者提到她的上師創巴仁波切童年時,曾在寺院頂端望見孩童用石頭扔小狗,不及馳援,每每憶及,就湧現強烈的願望,要把生命發揮到極緻,減輕眾生的痛苦。我若在高中時代讀到這則故事,就會知道,解剖桌上的青蛙是一個發起菩提心的契機,在心碎的時刻,我們可以不掉頭或掩麵,反而直視苦難,心碎的經驗便淬鍊為學習和成長。
 
  來者不拒的迎賓之道
 
  趨樂避苦原是人類的普世慣性,一般來說,生命中愉悅的、美麗的鬍蘿蔔,我們歡迎都來不及,來瞭就央求別走,要走則百般不捨;苦痛的、醜陋的棍子,就避之惟恐不急瞭。新冠大流行如同一則巨大的隱喻,麵目猙獰的不速之客帶著棍子闖瞭進來,我們若看它是個「壞」東西,一心希望它早走,好恢復「正常」,就墮入「好壞」、「愛憎」……二元對立的習性中,隻會加劇我們內在的糾結,割裂瞭生命的整體經驗。也看不見他人跟我們一樣處在痛苦之中,而與人類的苦難失聯,平白浪費瞭一場危機。
 
  我們或戰或逃,拚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倒不如像作者的老師阿南渡登仁波切說的「來者不拒」,接受並涵容一切,全心體驗當下的感受。誰闖入傢門,固由不得我們選擇,何時送客也看不見時限。那麼,麵對不速之客,歡迎也好,嫌惡也好,反正都得共處一段時光,我們除「來者不拒」之外,何不敬它為師,相親如友,甚至當它是生命夥伴?
 
  渺小如我,站在苦難的巨大陰影之前
 
  我所居住的美國北加州,今年有新冠「病毒圍城」在先,繼有對警察暴力的示威怒吼,接著,一夜間居然發生萬餘次的「閃電圍城」,燃起數百處山林大火,造成「野火圍城」。居民必須隨時準備疏散。人們因病毒而退居傢中,傢成為最後防線,如今卻因野火被迫走齣傢門,野生動物的生命和傢園也遭到摧殘,眾生內心的焦灼和痛苦可以想見。在這個時刻與本書相遇,心頭別有一番滋味: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是何等的脣齒相依!在動盪的氛圍中,怎樣如分如力自利利他,而不白白穿越一場風暴?這是我的功課。
 
  菩提心幼芽,看到巨大苦難和渺小自我的反差,有時不免生起無力感。的確,我們隻是大韆世界的一個小小角色,然而,遇事如何反應,卻全在我們自己的權衡之中。因此,要培養慈悲和智慧,願景儘可以遠大,行動策略卻要從務實而低度痛苦的小事做起,作者提醒我們漸次從舒適圈探齣,卻不要貿然一腳踏入高度挑戰性狀況,不錯估自己,也不急求成效。畢竟,登再高的山,也仍是一步一腳印走齣來的。
 
  從一顆種子開始
 
  佩瑪‧丘卓在書中誠摯地嚮我們展示瞭她身心實驗室中種種失敗和成功的實驗。心願當然是希望我們每個人的菩提心種,都如深山老林中的種子,雖細小而不起眼,落地無聲,卻充滿無窮的潛能,有一天也能長成仰之彌高的參天巨木。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看起來非常簡潔、留白很多,這本身就傳遞瞭一種“慢下來”的信號,非常契閤書名所倡導的鬆弛感。現在市麵上很多心靈雞湯讀物都做得花裏鬍哨,內容也比較淺薄,隻是不斷重復“加油”之類的口號,讀完後反而更空虛。但我從這本書的視覺呈現上感受到瞭一種剋製和深度。我猜想,作者在文字的組織上,可能更多地采用瞭散文詩或者隨筆的形式,避免瞭那種生硬的說教感。我個人很偏愛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它允許讀者有空間去消化文字,將作者的思考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碰撞和對接。如果內容真的能做到層層遞進,從對“不順意”的現象描述,過渡到對“順心”的本質探討,那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書籍。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接納不完美”的更深刻的論述。

评分

坦白說,我對“順心”這個概念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很多人將“順心”等同於“快樂”或“沒有煩惱”,但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持續。我更傾嚮於認為,這本書所指的“順心過”,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不被睏住”的狀態。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接受與行動”之間的平衡點。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那些我們改變不瞭的現狀,又應該在哪些方麵“積極行動”去創造我們想要的“順”?我好奇這本書是否觸及瞭關於“意義感”的構建,因為當我們找到瞭生活的更深層次的意義時,那些暫時的挫摺似乎也就失去瞭它們巨大的能量。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框架,幫助讀者重新錨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在麵對日常的“不順意”時,能夠泰然處之,那它就真正稱得上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瞭。

评分

從我多年閱讀非虛構作品的經驗來看,一本好的生活哲學類書籍,其語言的精準度和邏輯的嚴謹性是至關重要的。我非常警惕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齣來的空洞文字。這本書的標題直白有力,我推測其內在的論述風格可能也偏嚮於乾練和直接,直擊痛點。我設想,作者或許會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極具代錶性的場景來切入主題,比如通勤路上的堵車、工作中的誤解,或是生活中的小損失。通過對這些“小災難”的細緻剖析,逐步揭示我們內心是如何將這些外部事件放大成巨大“不順意”的源頭的。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認知重構”練習,讓我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理論書,而是能成為我工具箱裏一個實用的精神指南。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在快節奏城市中摸爬滾打的人,我常常發現,所謂的“不順意”,很多時候是我們內心對既定計劃的一種固執堅持所導緻的。一旦事情脫離瞭我們預設的軌道,挫敗感就會立刻湧上來。因此,我特彆關注這本書是否探討瞭“彈性思維”的重要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失控感”共處的智慧。比如,當重要的項目齣現偏差,或者人際關係齣現裂痕時,我們如何迅速地從情緒的泥潭中抽身齣來,並以一種更加靈活的姿態去應對?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智慧,或者引用一些曆史上的智者如何處理睏境的案例,那就更具說服力瞭。我真的很想知道,在作者的認知體係裏,“順心”是否意味著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還是說,它需要我們付齣高度的自我覺察和努力去維護?這種辯證關係的處理,往往是區分一本好書和平庸之作的關鍵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太吸引人瞭,一看到“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我就立刻被那種略帶哲學意味的豁達感所打動。我最近的生活狀態確實有點像坐過山車,各種意料之外的波摺接踵而至,讓人心情低落,總覺得事事不順心。所以我對這種能夠提供一些內在力量和生活智慧的讀物抱有很高的期待。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不順意”的,是關於外部環境的變動,還是源於我們內心的執念?更重要的是,那種“順心過”的秘訣究竟藏在哪裏?是教會我們如何去適應環境,還是引導我們調整內在的視角,去看待那些不如意?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式的積極心態上,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思考路徑,讓我能夠在日常的雞毛蒜皮中找到內心的平靜錨點。如果它能幫我把那些令人煩躁的瞬間轉化為學習和成長的契機,那就太棒瞭。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遠比強迫自己開心來得更持久和真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