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有 (電子書)

是與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賽爾
圖書標籤:
  • 哲學
  • 存在主義
  • 虛無主義
  • 生命意義
  • 自我
  • 思考
  • 閱讀
  • 電子書
  • 文學
  • 現代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是」的麵嚮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纔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傢,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齣「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麵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麵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

  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馬賽爾認為,存有隻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纔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隻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纔有自己的尊嚴。

  無論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治或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應該迴到「是」的狀態,如此我們的客觀世界纔會有意義,纔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他終於有瞭自己的詞彙來錶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瞭傳統哲學的視野。――陸達誠(本書譯者)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製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迴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劉韆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特色

  ★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傢馬賽爾重要著作,中文譯本重新麵世
  ★由中文世界研究馬賽爾第一把交椅的陸達誠神父精心侈譯、校訂

名人推薦

  薑文斌 東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崔國瑜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係副教授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係教授
  劉韆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關永中 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鏡湖清波:一部關於古典園林意境與空間哲學的深度探索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姓名,或留空]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 版次: 初版 裝幀: 精裝/平裝(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字數: 約 28 萬字 開本: 16 開 --- 內容提要 《鏡湖清波》並非一部關於事物存在本質的形而上學思辨錄,而是一部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以古典園林藝術為載體,闡釋人與自然、空間與時間、虛境與實體之間微妙關係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園林史或園林設計手冊的範疇,深入挖掘中國古典園林在營造精神棲居地方麵的獨特智慧。 全書以“境”為核心概念,從美學、哲學、文學、建築等多維視角,對宋代以來的文人園林進行瞭係統而精微的剖析。作者認為,古典園林的設計精髓,不在於堆砌奇石怪木,而在於通過有限的空間布局,激發無限的想象,使遊覽者獲得一種“身在景中,心遊物外”的超然體驗。 詳細章節結構與核心觀點 本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景”的生成——從山水畫到可居之境的轉換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古典園林在審美上的文化源頭,重點分析瞭唐宋山水畫對園林意境塑造的決定性影響。 核心議題: 探討“臥遊”精神如何轉化為“可遊”的實體空間。作者通過對《輞川集》、米芾《研山銘》等文本的細緻解讀,揭示瞭文人在選擇和布局自然元素時所遵循的“格”與“韻”。 關鍵概念辨析: 區分瞭皇傢園林的“威儀之美”與私傢園林的“含蓄之趣”,並論證瞭後者如何成為承載個體哲學思考的載體。 第二部分:步移景異——時間性在空間中的凝固與流動 本部分聚焦於園林空間體驗的時間維度,這是理解中國園林動態美學的基礎。 麯徑的哲學: 分析迴廊、麯徑、漏窗等元素,並非僅僅為瞭導覽,而是通過人為控製的視綫遮擋與釋放,構建齣“藏”、“露”、“蓄”、“發”的節奏感。作者認為,每一次轉角都是一次對先前景色的重新詮釋,實現瞭時間的在場感。 光影的敘事: 深入探討瞭亭、榭、軒等建築在不同時間點對光影的捕捉與投射。特彆是對“月洞門”與“樹影”的分析,指齣園林是時間流逝的天然記錄儀。 第三部分:虛實相生——“空”的藝術與留白哲學 此部分是全書最具原創性的探討之一,它將中國傳統書畫中的“留白”理論,精確地移植到瞭園林空間的分析框架中。 “空”的價值: 強調園林中“水麵”、“空地”、“稀疏的植物配置”等並非“未完成”的部分,而是故意留給觀者內心想象力的場域。一個成功的園林,其“空”的麵積往往大於其“實”的麵積。 以小見大: 通過對蘇州園林(如拙政園、獅子林)中太湖石的布局研究,闡釋瞭如何利用微縮景觀(如一山、一池)來暗示宏大(如江河湖海),實現“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第四部分:意象的堆疊——植物、水體與建築的象徵秩序 本部分迴歸到園林構成要素的符號學意義,探討它們如何共同構建齣一種復雜的文化密碼。 植物的文學性: 細緻辨析瞭鬆、竹、梅(歲寒三友)、蘭、荷等植物在園林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配閤季節變化,為居住者提供心理慰藉。 水性的生命力: 區分瞭“靜池”、“活水”、“跌水”在不同園林功能區中的作用,論證水體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園林中“氣”的流通介質。建築的選址和朝嚮,無不服從於對水流導嚮的考量。 第五部分:咫尺之內——園林作為“內嚮型”的文化空間 本部分對比瞭中西園林在核心功能上的差異,突齣瞭中國古典園林強烈的內嚮性與私密性。 對抗喧囂: 論述瞭文人構建園林,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抵抗行為,是為瞭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為自我保存一個可以獨立於世俗規範的“精神避難所”。 內循環的審美: 分析瞭園林內部流綫的封閉性與自我完善性,強調其審美體驗的完整性,不依賴外部環境的補充,自我即可成局。 第六部分:現代啓示錄——古典意境對當代設計的激活 最後一部分將曆史考察引嚮當代實踐,探討古典園林的美學原則如何應用於現代建築與城市規劃中,以應對現代生活的精神疏離。 技術與詩意: 探討在運用現代材料和工程技術時,如何保持對傳統意境的尊重,避免形式的僵化或主題的扁平化。 精神尺度的重塑: 呼籲當代景觀設計應重拾對“人居尺度”與“心理空間”的關注,而非僅僅關注宏大的視覺衝擊力。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古典園林研究者、建築史學愛好者、中國美學及哲學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傳統文化與人居環境關係抱有深刻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不僅是學習園林知識,更是學習一種觀看世界、安放自我的古老方式。 專傢評價(模擬) “此書以極富洞察力的筆觸,將園林從‘物’提升至‘道’的層麵。作者對‘虛’與‘實’的辯證分析,尤為精到,為理解中國古典藝術提供瞭一把通往深層結構思維的鑰匙。” ——[某知名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 (注:此書為學術專著,內容嚴謹,行文風格偏嚮沉穩、考據與哲學思辨,避免使用網絡化或輕快的語言風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


  與海德格、雅斯培、沙特並列二十世紀四大存在哲學大師的法國哲學傢,影響深遠。其哲學奠定後來梅洛龐蒂的知覺/身體現象學,詮釋現象學巨擘呂格爾亦視其為自己早期的引路人。沙特將馬賽爾和雅斯培歸類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馬賽爾則稱自己的思想為「存在哲學」或「基督宗教蘇格拉底主義」。其研究方法脫胎自存在哲學思想和現象學,自幼失怙以及戰時獨特的人生體驗形成他原創的臨在哲學,使他對人的存在與本質的描述不同於其他存在哲學傢或現象學傢:他的存在哲學反對純粹抽象與客觀化的思考,堅持建基於具體的生命經驗;思想是要自生活中提煉,並以行動去實踐的生命準則。

  不同於鬍塞爾超驗自我的還原和直觀,馬賽爾以為自我無法被還原,而應全然嚮存在開放,使生命在最高存有的光照下進入「臨在」的高峰經驗。他的自我亦不像沙特那般視他人如地獄,而是在凝歛的工夫中謙遜後退,被存有滲透,經驗到自我與另一主體間愛的連結,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存在哲學傢大都聚焦於人類焦慮、荒謬和悲劇性的生存處境,馬賽爾卻在絕望中看到個體的超越性,強調形上之光帶給人的希望和自由。

  馬賽爾創作生涯達六十年之久,成果豐碩;其最原創的哲學以日記體來錶達,後集結成三冊《形上日記》。他也是享譽國際的劇作傢、戲劇評論傢和音樂傢,其所創作之三十部劇本,曾在歐洲一些主要劇院、大學劇團及廣播節目演齣。而這些作品,常是他哲學思想的演繹,將他對於生命的探索、哲學的省思反應齣來。馬賽爾思想的的原創性已經被大部分當代哲學所吸收,影響層麵遍及哲學、神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傳播理論及技巧,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其觀念幾乎可說無遠弗屆。

譯者簡介

陸達誠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曾執教於政治大學哲學係(1977-1992)和輔仁大學宗教學係(1992-2013),教授歐洲當代哲學及生死學,並兼任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從事培育青年作傢的工作,歷時四十年。

  留學法國期間在指導教授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的建議鼓勵下以馬賽爾思想為研究主題,與馬賽爾數次會麵、交談,完成博士論文《奧祕與意識》。返國後的數十年間持續研究、撰寫有關馬賽爾的論著,並終身做為馬賽爾對談哲學的踐行者;其所創辦之全國第一所宗教學係,不獨以特定信仰為研究對象,開宗教交談之先河。退休後專事翻譯法國哲學,並思索、研究宗教與文化的關聯,期能激發國人更多對人性的關懷、對未來的希望。

  著有專書《馬賽爾》、《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心靈工坊齣版),散文集《似曾相識的麵容》、《候鳥之愛》、《靈修協奏麯》,口述史《你是我的寶貝》等。譯著有《臨在與不死》、《是與有》(以上二書由心靈工坊齣版)、《人的現象》(閤譯)、《呂格爾六訪馬賽爾》。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是與有》譯著再版代序  關永中
【推薦序二】閱讀馬賽爾: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  劉韆美
【法文版新序】  
【譯者序】《是與有》
【一九九○年版譯者序】

第一捲 存有與所有(或:是與有)
第一編 形上日記(1928 ∼ 1933 年)
第二編 「有」之現象學的草案

第二捲 信仰與現實
第一編 談當代的反宗教性
第二編 對信仰的若乾反省
無信仰者對信仰的觀念
信仰,盲從的模式
信仰的逃避
不信乃激情使然
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的矛盾
不信是一種拒絕
英雄主義本身有沒有價值?
作證觀念之貶抑(degradation)
信仰與見證
第三編 伍斯特論虔心
【附錄】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2190
  • EISBN:97898635726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是與有》譯著再版代序
關永中(前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喜聞陸達誠神父譯著《是與有》再版,它讓我聯想起昔日陸爸與我曾多次在輔大校園一起散步散心的迴憶,所聊及的話題即使不盡是馬賽爾哲學,至少也相應著馬氏的分享精神;為此,我也樂於為其譯著的再版代序。為方便整理思緒起見,茲把內容濃縮成一個標題兼四個項目如下:

  形上  日記  之二  :《是與有》
  壹    貳    參      肆

  壹、形上/Metaphysical

  人是形上的動物,常問及存有的整體。形上學意味著問最徹底的問題,而指望著最徹底的答案。形上學把每事每物都放進存有的整體視域去,企圖從最終極的根基上獲取最深層的底蘊。馬賽爾渴望存在地體證主體際性,把人放在存有的大前提上領悟宇宙人生;其《形上日記》之得名就是為求凸顯作者對人、地、事、物的徹底質詢,而希冀獲取徹底的迴應。

  貳、日記/Journal

  外文Journal一詞看來也可譯作「日誌」,但「日誌」與一般「日記/Diary」呈現若乾微差:「日誌」較記載公開場閤、公事、要務;「日記」則偏重於書寫私生活情狀,甚至個人隱密的情念,一般隻留給自己收藏與閱讀。人有所思念、有所遭遇,唯恐遺忘掉,遂下筆書寫,形成日記,但沒有特殊意願非要完成所想及的脈絡不可;馬賽爾寫《形上日記》也本著如此的心態來著筆。

  為一般人而言,「日記」不準備拿給別人觀看,除非對方是親朋摯友,可嚮他(她)剖露心聲,否則會感到個人的隱私被揭發而不悅,如同沙特《存有與虛無》所言之:一己的「主體/Subject」被偷窺而被約化為別人的「客體/Object」,我唯有以怒目仇視試來迴應,反過來把對方約化為自己的「客體」。

  然而,馬賽爾寫《形上日記》,並不介意我們去閱讀,即使其中蘊含瞭不少個人經歷與情念;相反地,他願意把自己的心靈拿齣來讓我們分享,在迎接我們臨現當兒,與我們共同築起「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融通。

  參、之二/ Book Two

  馬賽爾以《形上日記》做總標題之著作有三:其一齣版於1927年,本身不具副名;其二齣版於1935年,副名為《是與有》;其三則齣版於1939年,以《臨在與不死》作副標題。

  第一冊《形上日記》是為馬氏哲學著作的首席,其他後齣作品皆算此書思維的延續、整理與擴充。它率先批評黑格爾式唯心論的不著邊際,在而努力開齣存在現象學對人主體與際性的重視,是為一部艱深難讀的典籍。

  第二冊副名《是與有》,除瞭標榜「是」與「有」的關連與對立外,尚引述馬氏個人的皈依天主教一事,情節感人。

  第三冊則副名《臨在與不死》,若乾篇幅涉及主體際性的彼此臨在,與導緻深厚情誼之超越生死,內容扣人心弦。

  肆、《是與有》/Being and Having

  落實在第二冊的兩個關鍵詞而言:首先、「有」一詞有其客體麵與主體麵;其客體麵是對象所保「有」之性質(i. e. What One Has),其主體麵是主體之擁「有」(To Have/To Possess)傾嚮。相應地,「是」一詞也有其客體麵與主體麵;其客體麵指對方之個體之存有本身(i. e. What One Is),其主體麵指與對方共有共融,讓對方自由發展其存有(i. e. To Let One Be)。

  簡約言之,馬賽爾較側重「有」與「是」之主體麵:「有」(to Have),就是取擁有,去伸張個人的擁有權;「是」(To Be),就是與對方共存共融。在融通之分享彼此之存有。較詳細地說,「有」與「是」分別含有以下之意義:

  一、「有」之涵義

  (一)、擁有義(Having-as-Possession)
  去擁有(To Possess)一物,就是去把它據為己有,外人不得染指。

  (二)、含有義(Having-as-Implication)
  隻掌握對方所含「有」之性質(i. e. What One Has),而未及掌握他的存有(i. e. What One Is)。

  (三)、外在義(Externality)
  去擁「有」一物,即同時錶示此物不與我絕對同一。它是我心靈核心以外之事物,但又不是絕對外在於我的範圍,我至少擁有它至一個相當密切的程度,隻是我無法把它營構成我之所以為我的核心;我無法消除我與它之間的隔閡,無法確保它不離我而去。為此,我產生一份患得患失之不安全感,嚴重者可導緻神經衰弱。

  (四)、自我中心義(Auto-Centrism)
  去「有」一事物,就是以徵服者的姿態來麵對一物,i. e. 我處在「自我中心」立場來考慮我的「獵物」。然而,關係是「相互性」的(Reciprocal):我愈是「自我中心」,則對方愈凸顯它的對方性(Otherness),i. e.「別者之為別者」(Another as Another),愈叫我意識它與我對立而不絕對與我同一,為此,「自我中心」同時是「別者中心」。

  二、「是」之涵義

  反之,「是」的心懷,卻能孕育、培養、修復、或填補「有」所無從浸潤的界域;「是」蘊含以下的涵義:

  (一)、讓自由義(Being as Letting-Be)
  我不在乎佔有(≠Having as Possession),而隻讓對方自由發展其存有(To Be=To Let One Free To Be)。

  (二)、個體性義(Being as Ipseity)
  不在乎專注對方之性質(≠What One Has),隻在乎欣賞對方之獨一無二,不容取代之個體存有整體(=What One Is)。

  (三)、分享義(Participation)
  不再彼此見外(≠Externality),而與對方「共存共融」,體驗彼此之「臨在」(Presence),共分憂樂,共剖心麯。

  (四)、融通義(Communion)
  超齣「自我中心」與「別者中心」之對立,跳齣自我,一方麵投入地參與對方之存有,另一方麵歡迎對方進入我心靈深處;在互相之「召喚」(Invocation)與「迴應」(Response)中有對等之融貫,共同創造齣更豐盈之生命。

  謹以上述的提示與讀者分享,盼能一起參與《是與有》的庫藏。

推薦序二

閱讀馬賽爾: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
劉韆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閱讀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作品,就像參加一場心靈對話的盛宴,不僅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也不隻是去旁觀馬賽爾與其他作者的對話,而是聆聽馬賽爾逐日、逐月、逐年與在生活中靈光乍現的真實存有的對話,並在對話中尋索著存有那奧妙、飄忽迷離的蹤跡。日記記載的是馬賽爾思索那不可思索者的草稿、片段。在閱讀中,就像翻看一張張泛黃的相片那樣,彷彿見到馬賽爾那雙曾經凝視真實存有的眼睛,和他隨手記下的有關恩寵、誠信、希望、仁愛、虔敬、知識、時間、信仰、吾體(mon corps)乃至死亡、罪(le péché)或惡(le mal)等,那些縈繞西方文化、爭辯韆年之久、仍未得解的概念的提問和思索。

  21世紀熟悉後現代思維的讀者,在閱讀馬賽爾封塵已久的哲學、劇本、評論、甚至他即興的樂譜,大部分都會驚訝於馬賽爾在作品中對自我與他者、禮物與慷慨、熟稔與陌生、盲目與書寫……等後現代議題的論述,及其宛若後現代式的去主體中心、去錶象、去宰製、跨界域的批判性思維。也會驚訝於馬賽爾把認知看作是禮物、是恩典,而不隻是蘇格拉底或海德格所謂的覺察到無知,甚至不隻是馬裏旦論述的知識係統的奧祕。在馬賽爾看來,世界的模糊不清並非其內在本然,而是人內在的無明使然,在《是與有》(Être et Avoir)的日記片段中,他問道:這豈不就是罪嗎?(et n'est-ce pas cela qui est le péché? p.14)讀到這句話,不禁令人追問知識和罪的關係,究竟什麼是罪呢?是禁令的觸犯嗎?還是存在的情境呢?

  在哲學的書寫中,馬賽爾經常以提問作為思考的方式、揭開真實存有層層的皺褶。他筆下鋪陳的,不是文字的遊戲,而是朝嚮終極真實之途的另類隱喻,但也不是言此説彼的修辭,而是指嚮視野之外、未被思想觸及之處的存有的開端。那好比是多年之後傅柯(Michel Foucault)和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謂之「外邊思維」(La pensée du dehors),而在東方,則是司空圖以降所謂的象外之象。不過,不是抽象概念、或象徵觀念的思維,而是迴返真實存有在生活世界瞬息萬變的臨現,並由此興起新的圖象(image),一如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謂創造性的思維。

  馬賽爾《是與有》的法文本初版於1935年,但寫作的日期始於1928年十一月十日,接續著《形上日記》(Journal métaphysique, 1927)自1914年以來的寫作、思維、觀看與體驗。1914年前後的歐洲,是哀鴻遍野的戰場,也是新藝術世界風起雲湧的時代。生活中的戰爭、苦難,與藝術不確定性、未完成、片段性的草稿思維同時並在。1914那年,馬賽爾正式開始以日記的形式書寫、記錄存有在生活與思想體驗中的臨現片段,並以草稿的形式鋪陳各種議題。也是1914那年,馬賽爾齣版《隱形門檻》(Le Seuil invisible)劇本,收入瞭《恩典》(La Grâce )和《沙堡》(Le Palais de sable)兩部戲劇。目前法文本已經絕版,但2019年被譯為英文,題名為The Invisible Threshold: Two Plays by Gabriel Marcel,傳讀於英語世界。兩部劇涉及的信仰、皈依、恩典、誠信、承諾的議題,仍縈繞於《是與有》。劇本中追問的恩典,在《是與有》成為深刻的體驗。1929年三月二十九日,馬賽爾寫下這樣的句子:「今天早晨我領瞭洗,內心有一種我不敢奢望的情境:雖然沒有什麼亢奮的感覺,但卻體會到一片安詳、平衡、希望和信賴的心情。……神之臨近給我帶來暈眩之感。……」(陸達誠譯)。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製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迴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正是孟子所說,「以意逆誌,是謂得之」的讀詩之道。這也是為什麼馬賽爾百年之前的書寫,在今日資訊取得輕易的時代,日益顯其迷人之處,一旦從故紙堆中拾獲,便會一讀再讀,不忍釋手。

  陸達誠翻譯的《是與有》的珍貴處,不僅因為陸達誠是漢語界稀有而傑齣的馬賽爾研究者,更在於陸達誠以其優雅、流暢、精萃的譯筆傳遞著他在閱讀和翻譯時,與馬賽爾原初書寫的相遇。一如羅蘭巴特所指齣的,閱讀乃是重新命名的創作過程。閱讀陸達誠的翻譯,不僅是閱讀原作者在思想中與瞬息萬變的真實存有相遇,而留下的片段蹤跡,也是閱讀陸達誠的閱讀,用陸達誠自己的話來說,便是與終極真實那「似曾相識的麵容」的神遇與跡化。
 
2021鞦 於多倫多

譯序

  《是與有》是馬賽爾承接前一本《形上日記》而寫的第二本《形上日記》,二者相隔五年,但作者已從極度抽象的《形上日記上冊》轉至具體,並把前書思考的若乾主題,如:「我與你」、「身體主體」、「信仰」、「忠信」、「生死觀」等在本書中加以更透徹的探討。

  「是」的原英文是Being,法文是Etre,中文譯成「存有」。亞裏斯多德把此概念放到「形上等級」諸範疇的頂峰,使它成為可適用在一切存在事物的總共相。「存有」一詞本身不提供內容,它是空無所有,懸浮於萬物之上的符號,僅為知識論加持,對實際的存在來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馬賽爾在二十五歲前,完全服膺這種傳統哲學的觀點。他在巴黎大學寫《宗教之可理解性的形上基礎》博士論文,以純理性的思考來鑽研這個問題。他與外界斷絕來往,一心投入研究。其間,他把一些臨時有感的心得記下,這不是論文的草稿,而隻為提醒自己有過的思緒。前半年前寫的日記,後來成為他的《形上日記》的上冊。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馬賽爾被召人伍,使他走齣他的研究室,開始接觸具體的人。他因體弱而未上前線,被派留在巴黎的紅十字會中心做尋找遺失官兵的工作。在這個中心,他天天遇到的是前來詢問丈夫、兒子下落的婦女。

  他在她們的臉上看到瞭一個一個有強烈痛苦、焦慮和失望的麵容。這些麵容使他逐漸從自我轉嚮「他者」。這些婦女原是陌生人,但現在變成一個一個具體的「你」。就這樣,馬賽爾在戰場的後方學到他未來一生要鼓吹傳揚的「我與你」哲學。

  他終於從純理性的牢籠中脫穎而齣,此後辯證式地追求純客觀性的研究已不再能吸引他。生命的真實體驗遠遠高過於一切由抽象獲得的概念。他終於有瞭自己的詞彙來錶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換言之,「我們」纔是建立「主體性」的真正關鍵。孤立的我或「獨我」是「低存在」或「不存在」。他把原為空洞的總共相「存有」作瞭新的界定,以「互為主體性」來詮釋「存有」的真諦。

  本書《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他原寫瞭五個月的《形上日記》(1914.01.01-1914.5.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時停筆。一年半後(1915.09.15)重新執筆撰寫該日記的下冊。此時,他已經歷瞭一個哲學的皈依,他的步調與關切的事物已改變瞭:他從一個理性主義者蛻化成一個以生命哲學傢。他不再踞縮在概念的框框內,而要直接地去接觸存在。他以「我與你」、「互為主體」、「臨在」來錶達他的新穎思想。

  颱灣心靈工坊齣版社有誌於推廣馬賽爾哲學,從商務印書館取得《是與有》一書的版權後,邀請譯者寫序,筆者樂予應允,謹願略為介紹一下此書的特點。

  《是與有》是馬賽爾「哲學皈依」後寫的日記(1928-1933)。他齣版此書時(1935)距他齣版《形上日記》(1927)有八年,他受法國學者注目已久。因前書下冊涉及生命的具體經驗,引發瞭極大的興趣。他在《是與有》一書中隨著新的思緒相當自由地在經驗的海洋中遨遊。故此書一齣版即大受歡迎,也奠定瞭他在歐洲當代哲學中的地位。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瞭傳統哲學的視野。為他,「存有」不是一個符號,或範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重現,是人與人間之「臨在」,他使存有之「概念」起死迴生。他寫的經驗是大多數人會有的經驗。而人同心同,故不單西方人,東方人對之亦大感興趣。這纔是真正的共相。馬賽爾稱之為「具體共相」(《是與有》,法文版,頁128),並說這是一種「不屬於概念層次的普遍性」。

  由「具體共相」所構成的形上思考,必然不同於傳統形上學,但它要發展成一套完整的、有係統的論著纔能開創哲學的新時代。在傳統形上學之霸占哲學界主流的時代,馬氏的原創哲學還得等待適當的時機,使它大放光明。或許同東方哲學的互動及交流可開發新契機的火花。

  筆者在巴黎時曾拜訪馬賽爾三次。最後一次在他傢的客廳中,當他聽說列維那斯教援要我寫以「奧祕與意識」為題的論文時,他一再吩咐我必須仔細閱讀他1933年發錶的論文:〈存有奧秘之立場和具體進路〉(見拙著《存有的光環》心靈工坊,2020,頁289-325)。這篇論文撰寫時刻與《是與有》有部分重疊,他用不少篇幅討論此文。筆者曾按馬賽爾之勸導讀過該文多次,深得其益,覺得此文可稱為馬賽爾思想的撮要,對無法念該文原文的讀者,可從閱讀《是與有》一書之記錄中得到極寶貴的啟發。謹為序。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來看,這部作品展現齣一種令人敬畏的博學。作者的知識儲備顯然跨越瞭多個學科領域,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嚴密而又具有彈性的思想網絡。這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跨界漫遊,你可能前一頁還在沉思某種古典的倫理睏境,下一頁就可能被引入到一個關於現代技術的最新哲學辯論中。令人贊嘆的是,無論話題如何跳躍,整體的基調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性和內在的連貫性。這種駕馭復雜素材的能力,體現瞭作者非凡的學術功底和非凡的整閤能力,讓人對作者的知識體係産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评分

這部電子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那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封麵,初次點擊打開時,我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所吸引。排版布局極其考究,每一行文字的間距、字號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雖然我無法在此透露具體內容,但可以肯定地說,作者在處理那些宏大命題時,采用瞭極其細膩的筆觸,仿佛是用極細的描金筆尖在宣紙上勾勒復雜圖騰。閱讀過程中,那些精心設計的留白和章節過渡,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慢闆音樂會,讓人心緒寜靜,能夠完全沉浸其中。我尤其欣賞它在電子閱讀器上的適配度,無論是在亮屏還是暗光環境下,文字的清晰度和背景的柔和度都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對於長時間閱讀的眼睛來說,簡直是一種莫大的慰藉。整體而言,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數字工藝品,光是翻閱和感受它的視覺呈現,就已經值迴票價。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如同老練的鍾錶匠,滴答聲精準得讓人有些吃驚。它不像某些流行讀物那樣急於拋齣高潮或結論,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哲學的、緩慢的推進方式,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紮實的基礎上。我經常在閱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構建的那個微妙的邏輯鏈條。這種閱讀體驗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耐心和心智能量,它不迎閤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反而鼓勵你坐下來,泡一杯茶,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在文字的交鋒中,我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曆史感和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比歇斯底裏的呐喊更有穿透力。它讓你重新審視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直到你發現答案的邊界比你想象的要模糊得多,這種探索的樂趣是無可替代的。

评分

我必須提到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峻的精確性。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詞匯的“重量”都有著近乎偏執的考量,用詞極為剋製,卻又恰到好處地擊中要害。它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更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乾淨利落地剖開事物的外殼,直抵核心。這種文字風格,讓人聯想到那些經典的外文譯著,那種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的學究氣質,但它又奇妙地融入瞭一種當代知識分子的那種迷惘與反思。讀起來,你不會感到輕鬆愉快,但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鍛煉”。它迫使你的思維去適應一種更高維度的對話模式,挑戰你既有的認知框架。對於那些渴望在閱讀中尋求智力刺激而非單純娛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上乘之選。

评分

要評價這部電子書,就不能不提它帶給我的那種久久無法散去的“迴響”。很多書讀完後,閤上屏幕,故事或觀點便煙消雲散瞭,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留下的不是一個清晰的結局或一個被灌輸的觀點,而是一係列持續發酵的問題。我發現自己會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迴想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或某句對白,然後用它來衡量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這種“後勁”是衡量一部嚴肅作品價值的關鍵指標,而這部書無疑是後勁十足的。它成功地將閱讀體驗延伸到瞭閱讀之外,讓書中的思想成為瞭你思考世界的一個新的參照係。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速食文化産品都無法比擬的,它真正做到瞭滋養靈魂,而非僅僅填補時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