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有氧運動 有益健康: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享受自己
蔡東傑/華人艾瑞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高雄養全診所院長
第一次造訪艾瑞剋森基金會,是在2002年為瞭參加「密集訓練」(Intensive Training),同學中有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而許多同學都是慕薩德博士之名而來,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在兩週課程中,薩德博士隻為我們上瞭第二週的星期三,而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他要我們從「做催眠」演化到「成為催眠師」,從技術的層麵進階到自我認同的境界。
薩德博士的課程非常活潑,少量的內容講解,加上艾瑞剋森醫師教學示範影片的觀賞與討論。心理治療不再是書本枯燥難以理解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課程最後,薩德博士帶我們做瞭一個神奇的練習:「成為最好的催眠師」。三人一組的練習,催眠師幫助個案進入催眠後,「教練」開始「乾擾」催眠的進行,催眠師要將乾擾融入催眠當中。對於初學催眠的同學們真是手忙腳亂,而練習的目的並非如何「適當地」迴應乾擾,而是協助催眠師發現他的「善用、順勢而為」(utilization)狀態。這個練習,完全顛覆瞭過去醫學與心理治療的學習,許多體驗都是在非口語與意識的層麵。而這也是至今我最喜歡帶領同學們做的練習,我常常把它當作挑戰新的技巧前的熱身,幫助同學進入「最好的催眠師」狀態。(這個練習就是本書增能練習36:順勢而為。)
在精神科醫師養成過程,我很認真地追尋在精神醫療的定位。心理治療一直是我喜愛的,也特別偏好「高效率」的治療模式。心理劇是我學習的一個治療模式,我喜歡透過行動與成員在內心深處接觸,而非冗長卻搔不到癢處的口語對話。催眠也是容易深入個案內心的治療模式,但相對靜態一些。而不論心理劇或催眠,想要得到理想的「療效」,精準地執行治療動作是很必要的。但在追求精準動作的過程,很可能陷入機械性的動作與療效的追求,而忽略瞭「人」纔是治療的核心。艾瑞剋森催眠的訓練非常重視治療師成為「人」的養成過程,艾瑞剋森醫師一生不斷利用機會鍛鍊自己:如何更有效率地溝通,如何協助個案更能夠享受生命,以協助學生成為最好的治療師。而艾瑞剋森醫師使用的是啟發式而非教條式的方法,薩德博士未曾得到艾瑞剋森醫師對任何問題的直接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得到各式各樣的經驗,或許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或許是不相乾的作業或任務。他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從中汲取適閤自己的答案。這的確是不尋常的教學方式,甚至有可能強度過大而令人消受不瞭,幸好,艾瑞剋森醫師總能夠以詼諧幽默的方式進行。
薩德博士常常說:「歡迎加入我的遊戲坊(Play Shop)!」
在一次的大師督導班(Master Class),我擔任傑夫(薩德博士)的個案,我為自己設定的個案目標是:「看得更清楚」。做催眠有一個重要的能力:感覺敏銳度(sensory acuity)。我天生的視覺能力並不理想,治療時往往無法快速辨識個案是視覺型、聽覺型或身體感覺型的,我希望透過傑夫的幫忙提升我的視覺敏銳度。
傑夫問我:「如果你無法辨識個案是哪個類型的人,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說:「我開始在腦海裡:『蔡東傑,你搞什麼!連這個都做不到,還好意思要教別人做催眠……』。」
傑夫問我:「接下來呢?」
「陷入自我責備,無法專心,最後就搞砸瞭治療。」
傑夫說瞭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個案是大聯盟的投手,他來找我是因為牛棚練習的時候球都投的很犀利,但一上場就投的荒腔走闆。我問他:「怎麼瞭?」他說,一上場就會想到這麼高的年薪,每投一球就是好幾韆美金,一定要投好,否則明年可能就沒有這個價碼瞭。但一這麼想,球就完全失控。我告訴他:「你沒有仔細聽裁判的話!裁判說什麼?」
球賽開場裁判說:「PLAY BALL!」
傑夫問我:「什麼狀況,你做治療最有把握?」
「我專心『聽』個案說的話,我可以很輕易地辨識個案話裡麵的不一緻,而藉由這些不一緻,我可以為個案提供不同的觀點與體驗,這時候我做治療是最有把握、最有信心的。」
傑夫:「誰是你治療模仿的對象?」
「艾瑞剋森醫師!」
傑夫:「好的,心裡想著艾瑞剋森醫師,什麼樣的姿勢最能夠提醒你治療做的最好的樣子?」
我做瞭一個張開雙手歡迎的姿勢,傑夫站在我身邊,請同學幫我們照瞭一張相。
傑夫:「這張相片的標題是?」
享受做自己!
治療個案題樣更有彈性的狀態,為瞭能夠協助個案改變狀態,治療師需要更有彈性地改變自身的狀態。薩德博士的治療與教學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他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製。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他也接受即興錶演訓練,並將錶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本書集結瞭十個暖身練習與五十個增能練習,每個練習也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變化練習。這些練習的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彈性地選擇練習,體驗更寬廣的狀態範圍。如同薩德博士說的,這比較像是一本手冊,提供瞭實用的練習。我們都知道,想要學騎腳踏車、學空手道、學一個樂器,都不能隻是閱讀學習手冊,而是投入不同基本動作的練習,纔能反射性地做齣最適時的反應,真正享受箇中樂趣。
讓我們一起做有氧運動,有益身心健康!
譯者序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
洪偉凱/艾瑞剋森催眠學派第三代傳人、鳳凰城艾瑞剋森基金會顧問
全世界沒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大師曾經用過這樣的係統化方式來教導治療師,薩德老師這本書是空前絕後的作品。心理治療的大師,像是佛洛伊德,流傳下來的是他的幾個案例,以及與他近身學習的弟子們,最有名的是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的弟子們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務運用發揚光大。而精神分析的學習鍛鍊,需要很多年的治療師培訓。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剋森,留下許多神奇案例,並且弟子們開枝落葉,遍滿各個專業領域,像是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茲(Robert Dilts)、當代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以及薩德老師本人。即便如此,艾瑞剋森也沒有留下讓世人可以照著學習的心法祕笈,隻有幸運跟在艾瑞剋森身邊的人有機會可以頓悟(他是因材施教的最佳範例)。許多不同心理學派都講究功夫,要跟在大師身邊下功夫貼身學習很多年,纔會有所成就。從來沒有一個大師像傑弗瑞‧薩德老師一般,將自己畢生絕學都記錄成冊,還按部就班地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卓越的治療師。這本書是一個係統化培訓治療師成為卓越、甚至到大師等級的鍛鍊手冊。書中十個暖身練習,五十個增能練習,是我一輩子都需要鑽研精進的武功祕笈。這本書的重點是,如何在你自己人生當中成為卓越超凡、笑傲人生的人。
治療藝術的實踐者
作為一個藝術傢,有幾個部分很睏難。首先,要有靈感,腦子裡麵要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造力。薩德老師經常說,他的頭腦裡隨時有超過五十種的催眠技巧和或是心理治療方法,可以隨時取用。他經常讓自己處於一種巔峰的狀態裡,就如同他在這本書裡說的,「擁有最多種狀態,可以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人,就會活齣最自在快活的人生。」
第二,要能夠把靈感轉化成具體錶達。藝術傢如果內心澎湃,有無限的靈感和創造力,卻無法轉化成畫作、音樂或是文學錶達,那也是沒有用處。J. K. 羅琳如果沒有把內心裡的創造力想法轉化成文字,那就不會有《哈利波特》如此風靡世界的作品瞭。李白如果在文思泉湧之後,沒有把文字記錄下來,就不會有膾炙人口、流傳韆古的詩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瞭。我們很幸運地,在這個時代,薩德老師把他的生生不息創造力用文字記錄下來。不僅是記錄下來,也教導我們如何係統化按部就班成為他這樣的心理治療大師,這真是有大愛、慈悲心的作為。
第三,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所謂的大師可能很會說大道理,但是自己卻不見得做得到所闡述的大道理。薩德老師是我見過最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所體悟智慧的大行者。在我多次與薩德老師近身學習過程中,我常常看到他失敗,然後他會告訴我他在鍛鍊自己的哪個技巧,然後很快地,我在下次學習時,看他非常熟練地運用之前失敗的技巧。薩德老師會下很多功夫體驗自己教導技巧的原則心法,所以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灕盡緻,也讓我有個效法的榜樣。譬如,我知道薩德老師上過很多即興戲劇課程,我在2018年也去上瞭演員培訓班,我纔發現薩德老師說的實在太有道理瞭。心理治療師都應該學習演員培訓課程,會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我上瞭演員培訓班,發現自己的演講和錶情能力,甚至作催眠、做治療的專業能力都大幅提升。
第四,不藏私,傾囊相授。學技巧,看似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心法和體驗。技巧學得再好,無法運用,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薩德老師的用心,我們可以在「薩德談經驗式治療」這個係列裡一窺究竟。他教技巧,教原則,也教心法以及運用的時機和手法。在這係列書裡,我們可以獲得完整的學習和體驗。跟在大師身邊學習多年,是因為心法必須用心體會,等待頓悟的時刻,但薩德老師幫助我們縮短這個時程,全部都傾囊相授,透過這些書籍,節省我們走很多冤枉路的時間。這是大慈悲心。他經常說,他希望我們學生可以青齣於藍、更勝於藍。如果我們卓越非凡,他會跟我說,「偉凱,我看到你做的治療卓越非凡,但是你可以做……,讓自己成為齣神入化。」短短一句話,代錶他對我的肯定、期許、激勵、啟發和愛惜。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承認失敗也能帶來療效
一個大師能夠承認自己失敗、做不到,這是最難的。儘管薩德老師心中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運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他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這種時候通常是他最厲害的時候。一個世界級大師可以在眾人麵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這需要絕大的勇氣。
有次在工作坊裡,一位催眠師學員上颱做薩德老師的示範,他說想要增進自己的催眠能力,這學員看起來很有自信(我感覺是來踢館的,同時也趕快搬闆凳,坐等看我老師如何處理這樣的個案)。薩德老師二話不說,就請那學員把他的催眠運用在薩德身上,薩德當個案,讓學員催眠他(直接進入體驗的狀態)。隻見那個學員突然有點慌瞭(其實看得齣來是故作鎮定,他心裡應該慌到一個不行),學員還是硬著頭皮幫薩德老師作催眠,用學員所知道的、強硬的下指令方式作催眠,催眠颱詞背得很熟。薩德老師好像很享受這被催眠的過程(一種全然接納的狀態),還在催眠狀態裡指導學員如何做更好(順勢而為的狀態)。學員七零八落地做完催眠,迴到舞颱上自己的椅子上,一坐下來,整個身體不自覺地抖,手抖、腳抖、聲音抖、全身都在抖,連學員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學員的無意識開始運作瞭)。我們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這是一種催眠現象,無意識全然甦醒,不受頭腦控製。薩德老師就大發慈悲(慈悲心的狀態),試著幫這學員減緩他的身體顫抖,嘗試瞭很多方法,花瞭很多時間,都沒有效果(誘發許多線索細節,隻等學員自己串聯起來)。薩德最終用一種最真誠的態度說,「我承認我失敗瞭,我做不到,我不知道你如何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我不知道你如何讓身體迴復正常,我失敗瞭(失敗/無能的狀態)」。有趣的是,當薩德老師運用自己的失敗和缺陷,大方地承認自己失敗,這個學員身體就不抖瞭。就好像學員的無意識完全把薩德老師的話聽進去瞭,用學員自己的方式停止抖動(學員的無意識串聯所有線索,無意識用自已的方式停止顫抖)。學員自己感到很驚訝,他教導催眠也很長一段時間瞭,從來沒見過自己這樣的無意識(治療師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承認自己的無能,這纔是王道),以及身體能夠說停就停(頭腦有限,無意識無限)。
我在心裡趕快記下筆記──原來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能,也是一種高深的催眠心法,可以喚醒個案的無意識運作,讓個案自己找到療癒的最有效方法。我受教瞭。再次看到所謂的催眠治療最高境界,順勢而為。一個世界級大師在一百多人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無能,運用自己的無能來做治療,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書中所提的練習,有些就是運用自己的缺陷來做治療,是異麯同工之妙。短短不到一小時過程裡,看到薩德老師運用自身不同的狀態,切換自如,同時也誘發學員的不同狀態,體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催眠經驗。這是我喜歡上薩德老師課時坐在第一排的原因,不是要讓老師看到我(他知道我眼神經常鎖定他),而是要跟著深刻感受、同頻共振老師的催眠大藝術傢狀態(看好戲一定要坐前麵)。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
艾瑞剋森學派有三個最重要原則:順勢而為、成為經驗式的,以及無限可能性。這本書本身就證明心理治療師的培訓有無限可能性,薩德老師隻是列齣六十種方法拋磚引玉,讓我們除瞭學習卓越的能力之外,還能開發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的成長和演化不斷加速,心理治療學派的潮流每隔十幾年就會改變,近年來更是頻繁改變。一個學派若要屹立不搖,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是關鍵要素。艾瑞剋森催眠治療學派之所以在這麼多年之後仍然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為人帶來深刻療癒,就是因為順勢而為──順應時代的勢,也順應個人的勢。艾瑞剋森曾用一句話總結他的治療,「心理治療不是把理論套到個人身上,而是為個人量身打造最適閤的療癒。」艾瑞剋森學派因為順勢而為而走在時代的尖端,將治療師個人的成長提升到最高境界,也因此造就各有專精的療癒大師、催眠大師。
順勢而為也需要有強大的敏銳度纔能做到。薩德老師在書中強調的敏銳度,讓我們學習成為福爾摩斯、成為007詹姆士‧龐德一般的敏銳,這樣纔能順勢而為──知道「勢」在哪裡,「勢」是什麼,如何運用」勢」,四兩撥韆金的道理。
而提到「經驗式」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每個練習都是經驗式的,讀完書必須要親身體驗這些練習,纔會刻印到身體記憶裡,成為自然而然地卓越非凡。幸運的是,薩德老師雖然已經大量減少世界各國的開課(他想要留更多時間給自己,享受人生),他還會每年到中國作治療師培訓(與中國淵源深厚),有興趣體驗大師教導的人,一定要把握原汁原味的學習機會,薩德老師今年已經七十二歲瞭,他也是會老的,不會永遠年輕(雖然我私心希望他活到一百多歲,繼續教導)。
在這本書的帶領之下,期待你我都能卓越非凡,享受最精彩的人生。這本書不僅是給專業治療師看,也是給任何有心想要在人生旅途上更上一層樓的人。如果你想要活齣無與倫比的暢快人生,此書絕不可錯過。
序言
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在我念大學及研究所的時期,學校要求我收集且研讀數不盡的專業知識。大多數教科書內容我記不得瞭。我記得一些概念──一些成為臨床心理學博士所必備的基礎概念,這些概念包括同理心、移情作用、治療閤作關係以及依附理論。透過我自身經驗,這些概念深深刻印在我腦海裡。但是,學校裡的老師並不看重經驗和體驗,他們更看重事實和知識。我迴顧過去的學校學習,不禁思考,如果生活的經驗成為學校教導的重心和基石的話,那學習過程將會變得多麼豐富有趣。
我記得有一堂課,教授強調體驗學習。教授介紹我們一份心理治療師的論文研究報告,內容是關於人們為什麼想要成為心理治療師:因為治療師可以行使權力,可以愛,可以成為一個烈士,成為一個偷窺狂,或是成為一個聖人。論文作者指齣,所有列齣的理由意味著治療師都有被壓抑的病態心理。但是我們的教授不這麼認為,他的意圖是經驗式/體驗式(experiential)的,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每個星期,同學們要角色扮演,演齣我們想當治療師的理由,並且誇張角色個性。這個練習是我第一次參與經驗式培訓方法,並體驗到他們對個人成長的幫助。這磨練齣我對經驗式學習的愛好。
我深刻記得我們一個同學,珍,她太過投入演齣偷窺狂,她經常要換「個案學生」,留不住她的「個案學生」,因為我們都無法忍受她的偷窺傾嚮。然而,透過這個誇張的演示過程,珍獲得一個難得機會,對自己有深刻體悟。她的頓悟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當誇張地演齣角色的時候,那個學生的行為會突然翻轉。約翰,另一個學生,他想當治療師的理由是為瞭愛,然而在練習過程中他突然變得充滿敵意。教授安排的練習是用來提升經驗式的學習──體驗到我們內心想成為治療師的渴望是什麼,而這些動機是有幫助的還是有害處的。現在,數十年過去,我對當初那個練習仍然歷歷在目。
好的。我們迴到當下。我花瞭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在心理治療和心理教育的最前線奮鬥,我對於經驗體現這個最高指導原則的概念依然保持熱忱。我邀請你與我一同踏上旅程,探索經驗式/體驗式方法。
首先,當你在治療個案時,花些時間畫下你的量身訂做目標。你的計劃是依據研究所的教育而得來嗎?是傳授知識給別人嗎?是教導理論嗎?還是無窮盡的詮釋?你的個案需要的是知識、理論、詮釋,還是生生不息的體驗?
那你跟傢人、朋友、同事溝通時又是怎麼樣呢?他們有從知識、理論和詮釋裡獲益良多嗎?溝通這三種東西是簡單明瞭,直接明確;同時齣現的是誘發概念體驗的另一世界。當概念需要被真切體驗,那個溝通的最佳康莊大道是哪一條?
讓我們研究一下概念的世界。我們如何定義一個概念?什麼是事實?事實是由客觀的數據組成;他們是具體的單一實相。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這是一個事實。理解它們,這是一個概念。概念是抽象的,一個想法由許多不同特質建構組閤而成。事實是客觀的單位;他們存在於「左大腦」,是意識的部分。概念存在於主觀的宇宙中;他們是一種便利建構,一種相輔相成的元素混閤。概念是元素群組,就像纖維肌痛綜閤癥(fibromyalgia)或是梅尼爾病(Meniere’s),它們有許多癥狀,而不是一種具體疾病。概念是模糊、無定形的,帶有啟發潛力的通用特質,就像是簡化假設,或是統整原則。
我們知道一個事實,我們「直覺體驗」到一個概念。在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哲學傢、翻譯傢)的說法裡,事實是我與它(I-It)。概念是我與你(I-Thou)。透過強化事件,我們體驗到概念。概念會用一般性的說法描述;他們是「右大腦」,帶有朦朧美感。開放性、自覺性、外嚮性、一緻性和精神性,這些都是概念。希望、堅強、保護、自我覺察,這些也是概念。冷漠、懶惰、沒安全感、自卑,這些也是概念。有些概念是好的,有些概念是壞的。治療師的工作是增強正嚮概念,修正沒用的、負麵的概念。治療師也需要一些方法,幫助個案體驗好的、積極的、正嚮的概念。
有一個事實世界,也有一個概念世界。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現實世界,也有一個個人體驗、經驗的主觀世界。科學是用來解釋和組織事實;藝術是用來探索、活化概念。事實改變我們計算事物的方式,將評估的需求降到最低。概念的體現改變我們經驗事物的感受。事實闡明客觀錶徵,與外在世界有關;經驗感受是全然主觀,與內心世界有關。事實傳遞訊息;藝術產生深刻體驗。化驗畫作上的顏料成分組成,畫作就被貶低到科學的範圍。藝術就是要站在畢卡索的畫作前,經驗一個屏息呼吸、嘆為觀止的驚艷時刻。邀請你去感受一個驚奇時刻,這是藝術的範疇;解釋那個驚奇,這是科學的任務。藝術總是帶有朦朧美感,這對於誘發、刺激產生我們想要的效果是必要的。藝術是喚醒感受,而不是告知事實。如果藝術僅僅是告知訊息,那個經驗式的感受效果就大打摺扣瞭。
相似地,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朦朧美感情境,我們引導個案形成概念和體驗,讓他們發現「生活原來可以不一樣」。諮商室就是概念的戲院空間,心理治療是一種喚醒深刻體驗感受的應用藝術,在許多方麵都不同於科學。
科學可以被看成是一層層進展的。最底層是物理。在物理的上麵是化學,然後是生物學。然後上麵是社會科學。相似地,概念的體現也有一層層架構。概念是由彼此互相鏈接的元素所組閤建構來的,當中包括瞭想法、感覺、迴憶、感情、感受、行動、態度、社會情境、習慣和關係模式。就像我們要讓水凝固成冰,需要灌注入能量使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下,概念是透過參考經驗、獨特的體驗情感衝擊、經驗轉換,而結晶焠鍊齣來的。這些轉換是在一個重要關係、強化情境裡,透過嚴格考驗、鍛鍊磨練而聚閤發生。概念是「狀態」(states)的基石,而「狀態」結晶萃取後成為身分認同。「我知道道德良心標準」,這是一個事實。「我可以成為有良心、有道德的」,這是一個概念。「我擁有良心、道德」,這是一個「狀態」。「我是個有良心、有道德的人」,這是一個身分認同。還有一些額外的切換點我們可以運用,像是,「我將會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承諾。「我想要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動機。
這本書裡有四個核心主張。第一,概念、「狀態」和身分認同,必須透過經驗而被消化吸收;他們必須被真實感受到。第二,治療師是可以持續獲得「狀態」的提升,促進專業能力。第三,「治療師的狀態」會影響滋養個案,使之產生「好的狀態」。第四,治療師所處的狀態是一個孕育獨一無二的治療方式的領土。
米爾頓‧艾瑞剋森是我的精神導師,他是善於誘發「狀態」的催眠治療大師。在人際互動情境裡,艾瑞剋森醫師透過體驗來溝通概念,而不去談論事實。事實可以從書本上學習;而「狀態」必須透過親身體驗誘發齣來。責任感、創造力、投入參與、連結或是臨在,這些東西無法在照本宣科的教導中習得。當你體驗到一個笑話,你就會產生幽默感;這是無法從說教式的指導裡獲得的結果。
動力是一種「狀態」。它是透過經驗式/體驗式的方法刺激、啟動、運作的。透過重大感動人心時刻的催化,進而產生經驗轉換。我們無法用計算、演算的方法教導一個人如何產生動力,因為動力是一種朦朧的「狀態」。隻有在結果是一種具體的事實時,計算、演算纔派得上用場。誘發動力的溝通策略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溝通可以是傳遞訊息或傳達概念。事實和概念是彼此互不相關的個體,各自從不同的管道取得:有個通道是事實的教育,另一個通道是誘發概念和伴隨而來的「狀態」。
概念溝通是我們人類社交/心理進化的優良傳統的一部分。遠古原始人類所用的原始語言是概念化的,而不是事實。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也是用概念來溝通。概念觸碰到大腦的某個地方,這是關於原始生物早期發展之處;概念觸及大腦的原始層麵,我們假設所有不好的心理模式都存在那裡。惱人的問題儲存在大腦的邊緣共振區域,即情感/社交中心。如果問題是儲存在前額皮質,即邏輯理性中心,問題就很容易解決瞭──一個操作使用手冊就足夠瞭。然而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必須讓概念溝通生龍活虎般呈現,因此好的「狀態」和身分認同纔能被感受到。我們是依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來雕塑大腦的。
歡迎來到概念溝通以及經驗式學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