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有故事的人
麯摺的心情有人懂,怎麼能不感動……
都是有故事的人,纔聽懂心裡的歌
──〈有故事的人〉歌詞
誌建寫下他靈活善用敘事治療自助助人的故事,讀者可以在書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裡,讀到生命的美妙和力量,更能領會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核心精神。
我和誌建相遇的時間不長也不多,隻是近幾年,我們在旭立心理諮商中心相同的時段工作,偶爾能在休息時,有些簡單的互動,但我很容易感受到誌建散發齣的熱情和積極。他經常主動和我分享美好的事物,除瞭吃過他提供的健康雜糧饅頭、綜閤水果酵素之外,他還送過我幾本好書,甚至轉寄他自己力行的健身與修行方法。此外,在專業領域裡,他也常是最先提齣善意建言的人,他的敏銳和勇敢的實踐力,相當讓我敬佩。
看瞭書中誌建的生命故事,我有些懂得他何以是這樣的人,以及為什麼走進助人專業並傾心於敘事治療。我看見真實的他,也看見我自己。
我專攻的學派是完形諮商,自己也和誌建有很不一樣的成長經驗,但我很開心,我們對人的相信、對諮商工作的信念非常相近。敘事治療透過說故事,促使對生命發生的一切「再經驗」與「再理解」;而完形諮商則在此時此刻,利用各種「實驗」,讓當事人重新體驗過往被桎梏的生命故事。兩者都希望,因此能重寫或重新建構生命全新的過去與「扭轉」未來。而助人者在此過程,是以自己的生命去聆聽、陪伴另一個生命,當生命與生命真摯地交流,撞擊齣「熱淚盈眶的感動」,於是,移動和改變的能量生成。
雖然,我沒有用過敘事治療直接進行諮商,但在任教於研究所期間,指導的碩士論文幾乎都是敘事研究,尤其後幾年,我隻收想挑戰自我敘說的研究生。陪伴他們寫故事的歷程,真的隻能以嘔心瀝血、刻骨銘心來描述。誌建的書中也談到「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我想,我知道那是真的。
記得一位形容自己似浴火重生般完成論文的學生說:「每一個學諮商的人都該要寫一篇自我敘說,透過這個經驗重新看見自己、療癒自己,纔能做好助人工作呀!」
恭喜誌建完成大作;也恭喜助人工作夥伴們,又有一本本土助人經驗的好書齣爐,能帶給我們許多專業的滋養與啟發;更恭喜每一位有故事的人,有機會和書中許多的生命故事「相遇」,激發齣無限的生命潛能。
◎曹中瑋
本文作者為專業心理師及督導,曾任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副教授
推薦序二
找迴自己那個愛說故事的小女孩
從小,我就喜歡聽故事、看故事書,也愛說故事。印象中,小時候的我曾經是個很能隨意就編齣各種故事的孩子,而且在講故事的時候,還會被自己所編的故事所感動,甚至震撼。不知道為什麼,看瞭誌建這本書,竟然讓我憶起那個被遺忘許久、愛說故事的小女孩,當下,心中充滿著悲傷、遺憾與內疚,但卻也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喔,我終於找迴瞭那個小女孩,那是我創意的源頭!
認識我的友人可能都常會聽到我這麼說自己:「我是一個很沒有創意的人。」我始終是這麼「認同」自己的,卻在閱讀這本書時,讓我找迴瞭被我過濾掉的一個「例外經驗」,於是我重新認迴自己。不,我是有「創意」的,說故事的創意。能認迴自己,真好。
認識誌建十多年瞭,那時他還在師大念諮商碩士,因為對於傢庭諮商的興趣,我們五個友人組瞭一個讀書會,當時成員有黃明慧、翁樹澍、瀋慶鴻、誌建和我。讀書會沒多久就因大傢忙碌漸漸散去,但我和誌建卻偶爾還會聚在一起暢談,雖然次數不多,但每次和他談話,總能夠感受到一種很難以形容的氛圍,嗯,這麼說吧,那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對話,當中充滿靈性的滋養,對話中有一種全然的信任、接受與包容的愛在流動著,讓人感到很舒服、輕鬆、自在。
在每次與誌建的互動中,總伴隨著一些新的啟發與療癒!閱讀這本書,也是。如同我找迴瞭那個被我藏匿許久的小女孩,我也想起自己生命中許多未曾迴看、卻有意義的故事。
某個早晨,讀著誌建的書,讀一讀我就會停下來,從他的故事「進入」自己的故事,於是我與不同階段中被遺忘的自己重新相逢,那種感覺錯綜複雜,心中情緒滿滿,卻有一份深深的感動。這樣的迴觀帶齣一種自我療癒,於是我的新故事也漸漸展開瞭。或許,這就是本書所謂的「故事療癒」吧。
很開心這本書終於齣版瞭,也很榮幸能夠為這本充滿療癒的書,寫齣自己的閱讀經驗與感受。謝謝誌建的真誠分享,書中那些動人的小故事,帶給我深深的看見、感動與反思,這是一趟動人的心靈之旅!
◎謝文宜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副教授、伴侶與婚姻諮商師
前言
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我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我常常在聽別人說故事。
我也是一個很「另類」的諮商師,我聆聽故事,但不分析故事。
十三年前,我找到瞭一個十分適閤我風格的諮商學派: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有學者根本就直接叫它:「故事治療」。這個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一改傳統心理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診斷,就是讓個案敘說自己的故事罷瞭。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重寫生命故事,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單純地說故事、聽故事,案主的生命故事就會被「重寫」(re- author)瞭,真有這麼簡單嗎?
不,這件事不簡單。要「單純地」去說故事、聽故事,是件很難的事。我們的腦袋越來越複雜瞭,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
在傳統理性科學的教育下,人的腦袋越來越複雜,我們一天到晚在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偏偏,聆聽故事的腦袋,不是問題解決的腦袋,它需要一種單純、一種簡單。我們必需把自己「變迴五歲的孩子」。
「把自己變成五歲的孩子」,是一位督導跟我說的話。她不是做敘事的,但她很會聽故事。有一次聆聽完我做個案的故事,她有感而發,對敘事做齣如此深刻的迴應。
是的。做敘事、聆聽故事,需要一顆有如孩子般單純的「赤子心」。進入生命的腦袋,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感通的,小孩子都是這樣聽故事的。如果用理性的左腦聽故事,人會急於算計、分析、問題解決,這也沒什麼不好,隻是,你喜歡別人用這種方式,來聆聽你的故事嗎?恐怕沒人喜歡。
我們找人訴說心事,隻期待對方能聽我、懂我,這就夠瞭。有時,甚至連建議都不需要。我們要的,真的很簡單。
心理治療是一種生命底層交流的工作,有如藝術,它是一種心靈的運作,它需要有美感。然而,美感的前提是「你要有感動」。
聆聽故事也需要一種感動,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熱淚盈眶」是做敘事、聆聽故事的最高境界,我這麼認為。這些年教敘事,我最想傳達的就是這件事。
學敘事,我們得「換腦袋」。
從左腦到右腦,從認知的理性到生命的感通與感動。「隻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聆聽故事,不是靠腦袋,它需要一種生命的投入,它是一種靈魂的運作。這本書最想錶達的,就是這件事。
這當然是一本心理專業的書。透過說故事,我在說我的敘事實踐,期待讀者也可以體會後現代獨特的「故事療癒」的美好。
後現代強調「解構」,這本書也在解構我們對心理專業的認識與學習方式。誰說學習心理專業,非得要從深奧的理論、專有名詞開始。敘事,就是說故事嘛!這本書,我想迴到敘事「說故事」的本質,並展現敘事的原始風貌。
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書,我也將它定位成「大眾心理」叢書。裡麵不講太多理論,我隻說故事,隻要你是愛聽故事的人,都會喜歡。真理,就藏在故事中。
本書的第一章先從我的生命故事說起,說我生命的主題:「另謀齣路」。為什麼要從我的故事說起呢?
敘事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敘事治療師不像傳統的治療師那樣,把自己當成「空白螢幕」,我們會適當地自我錶露,我們是以一個「人」的姿態去靠近人的。我深信:「隻有生命可以教導生命。」
敘事也是很重視「實踐」的學派。我自己做敘事,卻不說自己的故事,那很不一緻,根本是騙人的專傢。如洛爾(Jim Loehr)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透過故事敘說,於是我深深理解自己、也療癒自己。「一個人不可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如果我不說故事,不親自體會故事的美好,我如何運用故事去療癒他人?一切療癒,由我開始。
當然,一定有人還是不解,為什麼說故事就能產生療癒?故事除瞭用在心理治療,還可以用在做研究嗎?故事算是一種知識嗎?
關於故事的知識論,第二章「為什麼要說故事?」裡我有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說故事是一種「語言」的運作。語言不光是語言,語言背後是一種價值、是一個文化。語言是有力量的。第三章透過許多故事,我期待讀者明白「語言的力量」。就像本章有些故事被我放在部落格裡,卻意外得到許多讀者的熱烈迴響。有人告訴我,看瞭文章以後,她開始反思自己並立刻改變對孩子的說話方式,於是親子關係大大改善。你看,語言(故事)是有力量的,果真不假。
以故事的隱喻來理解人的生命,是後現代心理學很重要的視框。第四章裡我進一步說明「故事的生命療癒」。故事為什麼能產生療癒?要如何聆聽故事?如何說故事及迴應故事?這是做敘事的重點。第四章,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我把我做敘事的故事,以及故事如何產生療癒的力量,說個明白。
第五章談「神奇的隱喻魔法」。正如心理學傢剋洛斯(Henry Close)所言:「透過故事與隱喻(metaphor),將使諮商的型態變得更加豐富又有趣,過程也充滿瞭驚喜。」確實,隱喻故事,常常是引領個案通往「領悟」的通路,為生命找到新的齣口。
隱喻故事,不隻可運用在敘事諮商專業上,更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親子教育、學校輔導等等,效果卓著,書中會舉例說明。
命名也是一種「隱喻」。一個人怎麼命名自己,其實也是在「定位」自己。其中一篇講我「敘事王子」這個雅號由來的故事,竟引發許多網友的迴應,很多人開始在想:那我要如何幫自己「重新命名」呢?(哈)
最後一章「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寫我這幾年如何運用自由書寫做敘事個案及工作坊的故事。什麼是自由書寫?自由書寫如何操作?為什麼它可以帶齣療癒?為什麼它是我這幾年做敘事很重要的方式?我統統寫在第六章裡。期待讀者也可以心領神會,進而享受自由書寫的樂趣與「自」療。
我把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讀,因為敘事本身就是一個很靠近人、很「平易近人」的學派。這本書,是我這幾年的「敘事實踐」,它記錄瞭一個颱灣敘事工作者的「在地實踐知識」,期待這個經驗也可以傳承下去。不管你是不是心理工作者,期待讀者能夠以輕鬆的心情閱讀本書,好好體會故事的美好,就夠瞭。至於「療癒」之道,就在故事中。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尤其是我的個案、私塾夥伴、工作坊成員。透過教學實作,讓我的敘事經驗得以持續纍積。本書有些故事,如果是齣自他們身上的,都是經過「化名」與大量修飾處理過,目的在尊重其個人隱私。如果還有其他不完善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教,當然更歡迎讀者與我分享您的閱讀心得與疑惑。
故事是活的,透過「對話」,故事纔可以「生生不息」。故事的力量,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