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中的30個禱告 (電子書)

患難中的30個禱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腓力
图书标签:
  • 禱告
  • 信仰
  • 基督教
  • 靈修
  • 患難
  • 希望
  • 安慰
  • 屬靈成長
  • 信心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每顆驚慌的心靈,預備一處安歇重整的避風港————

  三年來的COVID-19疫情,以超快的速度橫掃世界,應該是我們有生之年所經歷的極少數全球危機之一。對每一個人來說,這彷彿是場災難電影,驚心動魄的景象歷歷在目。許多人都有家人朋友染疫,甚至自己曾經染疫,種種艱辛的歷程與心情起伏,往往讓人驚嚇到難以思考和反應。

  面對這樣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對於在健康危機期間如何正視上帝,罕有人寫得比鄧恩更好。

  疾病的浪潮,看似逐漸退去,但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次襲來,我們是否真的學會了如何面對患難,甚至面對死亡?《患難中的30個禱告》既是楊腓力這位苦難大師帶您從鄧恩的名作中擷取智慧,也是朋友之間的溫柔對話,陪伴我們穿越心靈惶恐的沉重風暴。
 
穿越风暴的引航:与你同行的三十个祷告与属灵操练 引言:生活的风浪与心灵的避风港 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遭遇各自的“患难”。这些艰难时刻,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变故、长期的困境、内心的挣扎,甚至是信仰上的迷茫。在这些至暗时刻,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安慰,而是一份可以即刻抓住、带来实际力量的指引。本书并非提供万能的解药,而是一份真诚的陪伴,通过三十个精选的祷告和相应的属灵操练,带领读者在风浪中找到锚点,在绝望中重拾盼望。 我们深知,在苦难面前,言语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本书着重于将深奥的信仰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祷告模式。每一篇都力求贴近人性的真实感受——从最初的困惑、愤怒、不解,到最终的降服、信靠与感恩。 第一部分:直面风暴——承认、倾诉与求助的祷告(第1-10天) 患难之初,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冲击和强烈的负面情绪。许多人试图掩盖或否认痛苦,但属灵的成长始于诚实地面对现实。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真实”。 第1-3天:打破沉默的藩篱——为着困境发出的第一声呼喊。 我们从最原始的祈求开始:求神看见、求神介入。这些祷告聚焦于承认自身的脆弱与无助。例如,“主啊,我看不见出路,请你用你的光照亮我脚前的路。”我们不美化痛苦,而是将其赤裸地呈献在神面前。 第4-6天:情绪的宣泄与清理——在愤怒和疑惑中寻求释放。 信仰并非要求我们压抑愤怒或质疑。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对境遇的不满,转化为有方向的祷告。例如,在疑惑的日子里,我们学习效法约伯,向神发出艰难的问题,但同时带着信靠的尾声:“我知道你仍在掌权,求你向我显现你的公义。” 第7-10天:在疲惫中寻求安息与重新得力。 持续的压力会耗尽人的能量。这阶段的祷告侧重于祈求内在的平安,而非环境的改变。我们学习将重担卸下,进入神所赐的“心之休憩所”。例如,学习运用“耶稣,我信你”的简短祷告,在忙乱中锚定心灵。 第二部分:深入锚定——在神的话语中建立根基(第11-20天) 当最初的冲击过去,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持续持守信仰,不被环境的噪音吞噬。这部分着重于将读经与祷告结合,让神的话语成为风暴中的指南针。 第11-14天:聚焦神的属性——在患难中重温神的良善。 我们通过特定的经文片段,为神的名祷告。这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有根据的宣告:“神是信实的,正如祢在(某经文)中所应许的,求祢在我的生命中彰显这信实。”这帮助我们将注意力从“我的痛苦”转移到“那位掌管痛苦的神”。 第15-18天:对付试探与内心的软弱——求圣灵引导。 患难常常是魔鬼最活跃的时机,试探人们放弃信仰或采取不当的应对方式。这些祷告是为着心灵的刚强,求圣灵赐下分辨的智慧和抵挡的勇气。例如,学习祷告:“主啊,求你使我不被世界的标准迷惑,让我单单定睛于永恒的价值。” 第19-20天:代祷的力量——从自我中心转向群体连结。 真正的属灵成长往往表现为心胸的拓展。在自我挣扎的同时,我们学习为一同受苦的人祷告,这不仅减轻了自己的重担,也重塑了我们对基督身体的认知。 第三部分:超越风暴——转化、恩典与新目的(第21-30天) 真正的信靠,不是求神挪开石头,而是求神使我们有力量背起石头前行,并且从中发现神更高的美意。这最后十天是关于“转化”与“前瞻”。 第21-24天:为着“为什么”求智慧与意义。 并非所有患难的缘由都会被揭示,但我们可以求神赐予智慧,让我们能够从经验中学习,将苦难转化为恩典的管道。祷告的焦点从“求挪去”转变为“求使用”:“主啊,如果不能挪去,求你使我的生命因这磨练而更像基督。” 第25-27天:学习感恩的功课——即使在风雨中也看见祝福。 感恩不是对苦难的肯定,而是对神恩典的回应。我们练习寻找那些未被风暴夺走的祝福——健康的呼吸、忠诚的朋友、过去蒙受的保守。这些感恩的祷告如同属灵的“防腐剂”,防止苦毒侵蚀内心。 第28-30天:展望未来与完全的交托。 最后的祷告指向信心的最终定局:对神永恒计划的信靠。我们不再执着于何时结束,而是交托于神的全知与全能。这包括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挑战做预备,并在平静中宣告:“我将我的现在和未来都交托在你手中,愿你的旨意成就。” 本书的独特性 本书的结构是螺旋上升的,每天的祷告不仅提供了一句祈文,更附带了“默想引导”和“行动实践”。默想引导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祷告背后的神学意义,而行动实践则鼓励读者将祷告从口头重复转化为生命的真实操练(例如,写下你的“信靠宣言”、进行一次“静默等候”的操练等)。 我们相信,患难是神预备我们进入更深信靠的熔炉。愿这三十个祷告,如同三十盏为你预备的灯火,陪伴你走过这段看似漫长而幽暗的旅程,直到你再次看到黎明的曙光。它们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是你内心深处最诚实的呼唤的回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腓力(Philip Yancey)


  基督教暢銷作家,以寫作恩典與苦難題材而聞名,至今出版了二十五本書,翻譯成中文的暢銷著作包括《恩典多奇異》、《耶穌真貌》、《歡喜讀舊約》和《無語問上帝》(校園)等書,並在全球以五十多種語言出版,總印量超過一千七百萬冊,共獲得十三個基督教金書獎。楊腓力擔任了二十多年的記者,也擔任《今日基督教》雜誌編輯。他與妻子珍奈現居科羅拉多州,住在一座山腳下。

  楊腓力在本書中,帶著讀者重新進入鄧恩以古典英文寫下的作品。鄧恩的文筆,今日讀者可能會感到閱讀上的難度,但楊腓力以他的文字功力,讓鄧恩名著在現代讀者面前發出歷久彌新的光芒。本書結合鄧恩的二十三篇病中省思與楊腓力自己的七篇介紹與回應,共同築成了三十篇雋永的深刻祈禱。

图书目录

推薦序:苦難大師推薦大師中的大師╱魏連嶽 015
前  言 023
第一天      經歷危機的道路 027
第二天      這是怎麼回事? 034

---
鄧恩的《緊急時刻的祈禱》,釋義
第三天      第一階段:初期症狀 042
第四天      第二階段:感官衰弱 049
第五天      第三階段:臥病在床 055
第六天      第四階段:找醫生 064
第七天      第五階段:隔離 071
第八天      第六階段:恐懼 077
第九天      第七階段:會診 085
第十天      第八階段:國王的醫生 093
第十一天    第九階段:診斷 099
第十二天    第十階段:隱藏起來的症狀 107
第十三天    第十一階段:心 114
第十四天    第十二階段:氣息 122
第十五天    第十三階段:疹子 127
第十六天    第十四階段:關鍵日子 133
第十七天    第十五階段:失眠 140
第十八天    第十六階段:喪禮的鐘聲 146
第十九天    第十七階段:「逝世」的鐘聲 152
第二十天    第十八階段:死亡的喪鐘 162
第二十一天  第十九階段:盼望 171
第二十二天  第二十階段:淨化 180
第二十三天  第二十一階段:復活 186
第二十四天  第二十二階段:來源 194
第二十五天  第二十三階段:復發 202
---

第二十六天  瘋癲的死亡 210
第二十七天  接受的平安 219
第二十八天  受苦裡發現意義 229
第二十九天  同理,而不責備 236
第三十天    從恐懼到信靠 24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3283
  • EISBN:97862672335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苦難大師推薦大師中的大師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賽三十20)

  在人類思想史的長河裡,苦難的問題比它的答案,還更加持久深長且深入人心;歷世歷代探討苦難議題的思想家與書籍,皆訴盡了此一真理。在普世基督教界知名度極高的暢銷書作家楊腓力所出版的第一本書籍《痛苦的上帝》(1977)即是探討苦難問題。他後來所寫的眾多著作也都繼續執著於對苦難的追問與回答,例如:《無語問上帝》(1988)、《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1993)以及《我們傷痛時》(暫譯,2006)。然而,這位以苦難起家、深刻關懷苦難問題的暢銷書作者,到了72歲,當他再思苦難時,卻不再表達自己的見解,而是提筆闡述鄧恩(John Donne)的曠世鉅作《緊急時刻的祈禱》(1624)。在苦難大師楊腓力眼裡,鄧恩才是真正大師中的大師。

  楊腓力於二○二一年出版的《患難中的30個禱告:與楊腓力一起學習陪伴受苦者》,是將鄧恩鉅作中的二十三個患難經歷階段,加以編輯與釋義,而後推薦給當代教會,藉此讓我們(特別是受苦的基督徒)可以在閱讀中「看見你的教師」。

  一、 將極度軟弱無助且痛苦難堪的真實自我,攤在上帝面前

  苦難意謂著人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中之重,它能同時壓垮受苦者的身體與心靈,就如箴言十七章22節所述:「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重大的苦難能讓受苦者無法正常思考或生活、無法正常進食或入睡。基督徒也難以避免會遇到超過身心所能承受的重大苦難,也會陷入極度的憂傷、焦慮與絕望。

  鄧恩擔任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主任牧師期間,染上疫病,隨後身體就經歷著各種重症病痛折磨。在疫病中,他坦然地將最真實的自己—那個軟弱無助且極度痛苦的狀態—都攤在上帝面前。本書二十三個階段中每一篇章「第一段落」最開始的敘事,即是描述自己每天身體的慘況,哀嘆自身的悲慘境遇,吶喊著心靈深處的苦楚。

  二、 約伯式獨白:信仰在患難中的淬鍊、揚棄、求真

  面對受苦者,我們往往無話可說,或是不知該怎麼說。任何的言說,都可能成為受苦者的重擔或是二次傷害。我們想要讓受苦者脫離憂傷痛苦心境而講述出的說詞,對受苦的當事人而言,感覺都像似一套空洞的話術,完全無濟於事,不僅沒有帶來任何改變,甚至由於我們的說詞通常附隨著論斷語或指導棋,使得受苦者還需額外承受著言談中的壓力。

  的確,在苦難面前,我們是無話可說;能說出的,大都是一種約伯式的「獨白」—不僅是自我與自我之間真誠且深沉的對話,更是受苦者與上帝摔跤的過程。本書每一篇章的「第二段落」,即是這樣的獨白;它是鄧恩在苦難裡對於信仰的吶喊與提問,卻也藉由這樣的過程,將自己信仰中的雜質煉淨、去蕪存菁。患難使他渴求真信仰,而後緊緊抓住,欲從其中替垂死的身體尋找生路,也替被苦難囚禁的心靈尋找出路。患難中可見真情,更可見真我,並召喚出真信心與真信仰。

  三、唯有祈禱,別無他法

  儘管受苦者在患難的深淵與幽暗中,總會嘗試摸黑找出路,渴望見曙光。但想盡辦法、用盡氣力,往往白忙一場,空手而歸,落荒而逃,最終仍回到苦難深淵的底處。屢戰屢敗後,他醒悟並深知,唯有祈禱,別無他法。本書每一篇章「第三段落」即是受苦者的祈禱。

  禱告意謂著我們有可以求助的對象,並且深信祂是那位甚願賜予幫助的神,祂能讓絕望者見到盼望。身陷患難的受苦者,往往容易只看見生命中的黑暗陰影,而非生命中被陽光照亮的部分;但祈禱能讓我們體悟「除非有光的存在,否則不會有陰影」(本書第十六天「關鍵日子」的祈禱)。這樣的體悟,帶來盼望,也曉諭苦難不能遮蔽神的光明,更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此外,受苦者不僅是哭喊醫治幫助、仰望上帝垂憐拯救,更是懇求讓受患難壓迫的心靈能得安慰、安息、安頓。受苦者就如同處在狂風巨浪之苦海中載浮載沉、等待救援的小船;值此之際,祈禱不僅能讓受苦者的目光,從幽暗的萬丈深淵轉向看見有光明的邊際,並且能引導他們受苦的心靈得以靠岸、得到安歇。

  苦難喚起了更深刻的祈禱與更懇切的呼求,而就在這樣的祈求中,神人之間的距離也被化解;於是受苦者經歷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詩篇二十三4)禱告是對抗苦難的神祕力量,亦是受苦者與那位賜人安慰及幫助之上帝相遇的祕境。那些在禱告中經歷到神所賜的安慰、平安、信心、力量與盼望的基督徒,比較能將苦難的「遭遇」轉化為對生命具有神聖意義與價值的「際遇」,也比較能讓原本受苦難轄制的心靈得到自由、來到可安歇的青草地與溪水邊。

  四、學習成為陪伴受苦者的助人門徒

  每一個人類世代都無可避免地被各種患難及其幽暗黑雲所籠罩,其中充滿無數的受苦者與哀傷心靈。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後疫情時代也是如此,我們身邊有眾多孤苦無依、等待救援的人們。每個世代的基督徒都應是甚願熱切去幫助與陪伴那些受苦心靈的助人者。逆境中可見真知己,更應遇見真門徒。另一方面,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與患難、重病或死亡的距離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未知」。既然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將來,那個未知就被揭曉,就被我們遇見;那麼,我們過往那些曾陪伴受苦者的種種經歷,以及過程中所深刻肯認的種種信念與盼望,屆時就能實戰的用在自己身上。助人者於是自助,反之亦然。

  本書是能幫助我們知道如何面對苦難,亦能幫助我們知道如何去陪伴受苦者的一本珍貴好書,使他們能在出人意外的平安與盼望中度過人生患難。

魏連嶽
衛理神學院院長
《疫情神學》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得极具逻辑性和层次感,它没有采用那种松散的随笔形式,而是明显遵循着一套精妙的内在脉络在推进。从开篇的奠基性思考,到中间复杂情绪的梳理与引导,再到最后回归到坚定的信念与行动的呼召,每一步的衔接都显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不同层面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宣泄,而是深入挖掘了困境背后的根源和应对机制。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有条理的探索之旅,每翻过一页,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认知和心性上都有了新的提升和巩固,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和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被鼓舞。作者的措辞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布道式说教,而是更像一位亲密朋友的真诚对话,语气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句子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们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包装,却直击人心的痛点和渴望。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即使描述的是困境,也总是指向希望的出口。这种文字的感染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精神伙伴在身边默默支持。读完一个段落,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文字的密度虽然高,但每一句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精华,毫不拖泥带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思想的厚重感”和“阅读的轻快感”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尽管它探讨的主题无疑是深刻和严肃的,但作者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我感觉自己是在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散步,但走着走着,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登上了精神的高地,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这种不费力的深入,是很多严肃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成就。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啃读、查阅参考资料的书,而是你可以在任何碎片时间里,轻松拿起来就能立刻获得滋养和启发的良伴。

评分

这本书在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极高的成熟度,它巧妙地平衡了“共情”与“超越”之间的界限。作者显然深入理解了人在面对逆境时的那种无助、迷茫和挣扎,他毫不避讳地描绘了这些复杂的情绪,使得读者能够立刻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洞悉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然而,最令人赞叹的是,这份共情并没有让文字陷于悲观的泥潭,而是像一条有力的绳索,将读者从情绪的深渊中稳稳地拉出,引向更开阔、更具建设性的视角。这种高超的情感拿捏艺术,使得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而变成了一次有指导性的、向上的情感转化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打开电子阅读器,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字体,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文字的间距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电子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想要跳转到特定的章节或者祷告主题,只需轻轻一点,毫不费力。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在不同思绪间快速切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设计师在处理章节过渡时的细微设计,那种柔和的淡入淡出效果,让阅读的沉浸感大大增强,仿佛真的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本书的质感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远超我预期的电子书制作水平。可以说,光是这份视觉和操作上的愉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