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極具創造性的成果,
揭示了天氣、物候的規律性變化,
為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這既反映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又顯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在古代,農業在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古代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並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為了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及時進行播種、收穫等,就需要瞭解天時,也就是各個季節的天氣狀況,這就需要總結出一套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天氣規律來,使人能及時做好各種準備。
◤姹紫嫣紅總是春——春之節氣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第一階段說的是溫暖的東風吹過,大地開始解凍;第二階段,到了立春五天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到了5天後的立春第三階段,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這個時候水面上還有未完全消融的碎冰塊,就像被魚背著一樣浮在水面上。
◤烈日炎炎似火燒——夏之節氣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清代的《太湖縣誌》記載說立夏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20世紀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的時候,用秤來稱人體輕重,免除疾病,這就是所說的不害怕夏天。俗傳立夏的時候坐門檻,那麼人會一年精神不振。」
◤黃色大地豐收時——秋之節氣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萬里銀裝裹大地——冬之節氣
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