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下 (電子書)

火山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爾坎.勞瑞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科幻
  • 末世
  • 生存
  • 电子书
  • 小说
  • 灾难
  • 未来
  • 动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時代雜誌》、《衛報》、《藍燈書屋》推薦二十世紀百大小說|
一部直探人類孤寂與罪疚的文學經典──

  駱以軍、朱嘉漢、郭強生──經典推薦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陳小雀──導讀

  這是一首詩、一部交響曲、一齣喜劇、一場鬧劇,你我都無法定義,
  世界何其荒謬,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勞瑞從來沒有遺漏掉任何一個受苦的靈魂,他們的痛如此真誠……

  他寫宿醉、寫頭的劇痛、寫酒鬼隔著一層厚玻璃孤寂活著、那種口乾舌燥、黃金液態搖晃之感,那種斷片然後「咦?我怎麼又拿著龍舌蘭酒瓶在飲著?」,寫那種活得不耐煩,寫得多麼好!那種廢,像蒼蠅連翅被黏在熾熱日照下的融化蜜糖……

  在那個充滿熱塵的南方,人無法從燒起來的夢境醒過來,被各式各樣的酒像琥珀一樣包圍著……

  他們著迷於過去的記憶,在希望與絕望間搖搖晃晃,
  各自遺落在孤寂的迷宮、墜入罪疚的深淵中;
  愛,恰恰只能建立在這共同的悲劇之上。

  英國領事傑佛瑞.費明,藉由一杯杯麥斯卡酒來逃避現實。政治失意、婚姻失敗的他,選擇了以酒精痲痺自我的同時,卻也從身邊的關愛之中逃開……

  一九三八年亡靈節那天,妻子伊芳再度回到墨西哥夸恩納華克鎮,試圖挽回在墜落邊緣的婚姻;自我放逐的逃避開始有所動搖,呼喚著他放下酒杯。但此時同父異母的弟弟修,以及兒時好友拉呂爾的出現,各人千絲萬縷的過去交織在一起,彼此帶著無法言明的秘密生活在熾熱的時空中。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價值面臨崩潰,現代人在困境前不知所措、苦苦掙扎。
  散落在情節中間的各種象徵,流露出作者對於歐洲納粹政權、法西斯主義、殖民主義的撻伐。

  人生,就是無可逃脫的地獄機器。
  我們順著勞瑞的腳步,找到了真理,以他的缺憾作為代價。
  在領事的不幸裡,你彷彿聽得見伊芳呢喃:「沒有愛,怎麼活?」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重要的拉美文學,值得重新被台灣讀者所看見

  ★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作者麥爾坎.勞瑞的生平更被拍成紀錄片

  ★本書榮獲《加拿大文學》獨家授權作者親自為法文版寫的序言,收錄作者創作的歷程,以及小說出版之初所遭遇的困難。一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首刷限定 特別珍藏版!

名家推薦

  「我一生中反覆閱讀的小說。直至我發現其所隱藏的魔力之前,我不會停止閱讀它。」─賈西亞.馬奎斯(Garcia Marquez,《百年孤寂》作者)

  「那時候我熱衷於讀英國作家麥爾坎.勞瑞的作品。其作品《火山下》也被譯成了日文。小說的內容反映了男人們像被野狗一樣殺戮,女人們只能陷入無盡的悲嘆。因為我也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酒精依賴症,所以就特別喜歡勞瑞。從他那裡學到了「悲嘆(grief)」這種感情沉重的語言。」─大江健三郎(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火山下》是我讀到的小說裡最喜歡的一部,又一次讓我忍不住把它抄寫下來,主人公的命運是一段魔幻之旅,悲劇意味很強,也是一次全人類的浩劫的影射。」─駱以軍(台灣作家)

  「一部浮士德式的傑作……屬於開始於《尤利西斯》的傳統。到一九四七年(即《火山下》問世的那年),《尤利西斯》被認為會得到高智力的讀者大眾和為它服務的出版家的充分理解,然而人們只要讀一讀勞瑞與他的出版商的通信,就可以看出他的藝術目的受到多麼不完整的理解。到本世紀末,《在火山下》也許會被看作少有的、真正的傑作之一。」─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發條橘子》作者)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小說之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大師名作!被譽為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十大虛構小說作品之一。本書展現出勞瑞的驚人天賦,充滿細緻入微的自傳色彩,並以過人的語言掌控能力將詩與敘事的形式融為一體,轉譯成經典的普世宣言。」─《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極富詩意,可媲美《尤利西斯》。」─《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暮光之城:永恒的誓约 作者:斯蒂芬妮·梅尔 译者:[此处填写译者姓名,例如:王芳]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 内容提要 贝拉·斯旺,一个不适应新环境的十七岁少女,跟随母亲从温暖的亚利桑那州搬到了阴雨连绵的福克斯镇,开始与她素未谋面的父亲查理一起生活。福克斯镇的生活平淡无奇,直到她进入当地高中,并在生物课上邂逅了爱德华·卡伦——一个美得令人窒息、气质神秘的少年。 爱德华和他的“家人”——卡伦一家,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完美姿态存在于福克斯镇的日常中,他们孤僻、优雅,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贝拉很快被爱德华身上散发出的奇特魅力所吸引,但同时也察觉到他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性。爱德华对她的关注充满了矛盾,时而温柔得令人心醉,时而又冷酷得让人心悸。 随着两人关系的深入,贝拉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爱德华并非人类,而是一个吸血鬼。更确切地说,他属于一个特殊的、恪守道德的吸血鬼家族——他们选择以动物的血液为食,拒绝伤害人类。这份禁忌之恋,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 爱德华的身份带来了无尽的诱惑与威胁。他对贝拉血液的渴望是本能的、致命的,但他对她的爱却是真挚而深刻的。他必须时刻与内心的“野兽”搏斗,以保护她免受自己和同类的伤害。 福克斯镇的平静很快被打破。当贝拉和卡伦一家一同前往西雅图为她庆祝生日时,一个来自古老吸血鬼家族的“流浪者”——詹姆斯,闻到了贝拉身上那股对吸血鬼极具诱惑力的“人类”气味。詹姆斯是一个嗜血的追踪者,他的眼中只有狩猎的乐趣。 为了保护贝拉,卡伦一家不得不分散开来,并运用他们所有的智慧和超自然能力来对抗这个冷酷的捕食者。贝拉被迫离开她所熟悉的一切,奔赴凤凰城,但在那里,她却落入了詹姆斯精心设计的陷阱。 在詹姆斯残忍的追捕和折磨下,贝拉的生命危在旦夕。卡伦家族倾尽全力赶到,展开了一场攸关生死的殊死搏斗。爱德华必须做出抉择:是让她彻底成为人类,还是冒着失去她心跳的风险,将她转化为永生的吸血鬼,以确保他们的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 《暮光之城:永恒的誓约》不仅是一部关于超自然恋情的奇幻小说,它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了人性、牺牲、抉择与永恒之爱的史诗。在这段横跨两个世界的爱情故事中,贝拉必须面对自己的恐惧,确认自己是否愿意为了与爱人永远在一起,而放弃作为人类的一切。而爱德华,则要学习如何控制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将对她的保护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本书描绘了青春期特有的迷惘与激情,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爱情如何成为抵抗命运、超越死亡的终极力量。 --- 核心主题与人物解析 禁忌之恋与身份认同: 故事的核心冲突源于贝拉对爱德华身份的接受与抗拒。她爱上的不仅仅是一个英俊的男孩,而是一个活了近一个世纪的“怪物”。这段关系迫使贝拉质疑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对“正常”的定义。她对爱德华的爱是完全的、无条件的,这种纯粹性是她能够穿透爱德华冰冷外壳的关键。 牺牲与守护: 卡伦家族,特别是爱德华,生活在一种持续的自我约束中。他们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道德的坚守,使得他们选择了与野性本能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爱德华对贝拉的守护达到了极致——他宁愿承受分离的痛苦,也不愿让她身陷险境。而贝拉为了追随爱德华,也愿意牺牲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永恒的诱惑与抉择: 小说探讨了“永恒”的重量。对于人类而言,时间是有限的,爱是转瞬即逝的激情;但对于吸血鬼而言,时间是无限的,爱则需要以永恒来衡量。贝拉面临的最终选择——是选择有期限的、平凡的人类生命,还是选择无尽的、与爱人共享的吸血鬼生命——是全书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主要角色简介: 贝拉·斯旺 (Isabella "Bella" Swan): 一个笨拙、内向但内心极其坚韧的女孩。她总是感觉自己格格不入,直到在福克斯镇遇到了爱德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她有着超乎常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对爱德华近乎偏执的依恋。 爱德华·卡伦 (Edward Cullen): 拥有阅读人类思想能力的吸血鬼,但他对贝拉却有“免疫力”。他优雅、睿智,外表如同古希腊雕塑般完美,内心却被自己对贝拉血液的渴望所折磨。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深信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包括死亡。 卡伦家族 (The Cullen Family): 爱德华的养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是“素食吸血鬼”,努力地在文明社会中寻求共存。卡莱尔医生是家族的奠基人,他以仁慈和智慧领导着这个特殊的家庭。雅思敏和埃斯梅则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温暖和稳定。 詹姆斯 (James): 一个追踪型吸血鬼,以狩猎人类为乐。他的出现代表了威胁、原始的暴力和对卡伦家族和平生活的彻底破坏。他象征着“野兽”的本能,是贝拉和爱德华爱情最大的外部考验。 --- 为什么读者会爱上《暮光之城》? 《暮光之城:永恒的誓约》成功地抓住了当代读者对浪漫主义的渴望。它不仅提供了心跳加速的危险场面和紧张的动作序列,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描绘了一种超越现实障碍的、纯粹的、命中注定的爱恋。 1. 极致的浪漫体验: 爱德华的无微不至和对贝拉的绝对保护欲,满足了读者对“完美爱人”的幻想。他的不朽生命和对她的独一无二(免疫于她的思想)使这份爱显得无比珍贵。 2. 悬念与惊悚的平衡: 故事在甜蜜的浪漫与詹姆斯带来的致命威胁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每一次贝拉与爱德华独处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危险的张力,这让读者在享受爱情的同时,也为角色的安危捏一把汗。 3. 对“局外人”的共鸣: 贝拉初到福克斯镇的格格不入,以及她对卡伦家族超自然身份的好奇与接受,引起了许多感觉自己是“局外人”的年轻读者的共鸣。她最终发现,在看似怪异的群体中,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归属。 本书是当代奇幻爱情小说的里程碑之作,它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充满月光、永恒承诺和致命诱惑的迷人世界。准备好迎接一场永志不忘的爱情冒险,去感受那份在死亡边缘才得以盛放的激情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爾坎.勞瑞 Malcolm Lowry


  1909年7月28日出生於英格蘭柴郡,父親經營棉花生意。就讀英國劍橋大學前,他花了一年時間出海遊歷,這段經歷成為他創作第一本小說《群青》(Ultramarine, 1933)的靈感泉源。1934年移居巴黎,並與第一任妻子簡.嘉布里雅(Jan Gabrial)結婚,不久就到美國治療酒癮,同時為好萊塢創作電影劇本。1936年,他為了挽救瀕臨破碎的婚姻移居墨西哥,隔年妻子仍離他而去,後因酗酒而被驅逐出境,住進洛杉磯的旅館,邂逅了身兼作家與演員的第二任妻子瑪潔麗.波納(Margerie Bonner),兩人於1939年結婚,並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婚後連袂遊歷歐洲、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勞瑞仍持續酗酒,但第二段婚姻給予他莫大的激勵,創作也日益豐沛。1954年後開始在紐約、倫敦等地旅居,過著流浪般的生活。1957年死於英國小鎮的出租木屋,死因為飲酒過量、巴比托藥物中毒、吸入嘔吐物導致意外事件致死。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於1976年拍攝紀錄片,追溯他戲劇性的一生。

  勞瑞生前只出版了《群青》和《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 1947)兩部長篇小說,詩、散文、短篇小說等創作於他死後才集結問世。《火山下》是勞瑞半自傳的小說,多次獲選為英美經典小說,1984年曾改編成同名電影。

譯者簡介

雷素霞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大學英語教師。譯作包括《火山下》、《石油風雲》、《魔力與瘋狂:麥可傑克森唯一完整傳記1958-2009》等。

楊冰

  自幼酷愛文學,長期浸淫在文學國度裡,自得其樂。
 

图书目录

推薦文 在高濃度酒精缸中撈起的絕望 駱以軍
推薦文 沒有愛怎能活 朱嘉漢
導讀 天堂與地獄:一步之遙 陳小雀
火山下
法文版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272657
  • EISBN:97898622731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推薦文

沒有愛怎能活    

朱嘉漢 作家、文學評論家    


  麥爾坎.勞瑞生前出版的書甚少,《火山下》無疑是二十世紀英語小說的經典,其排名於「當代文庫」所選的百大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第十一名足以證明。勞瑞出生於一九○九年,成年後除了遊歷世界各地(美國、墨西哥、法國、加拿大、義大利、德國、遠東等),佔據他生活最多的就是寫作,還有酒精。寫作與酒精兩者徹底上癮,結合出他獨特的作品風格。一九三四年他與第一任妻子簡.加布里雅(Jan Gabrial)在巴黎結婚,一九三六年,因為酗酒問題使得婚姻岌岌可危,兩人移居到了墨西哥,據說抵達的那天是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墨西哥的亡靈節(Day of the Dead)。

  絕對不是巧合,墨西哥的亡靈節,正好是《火山下》這本書開頭敘事的時間,而敘事所論及的「事件」,也是同一天。也就是說,當你翻開紙頁,從第一頁開始,其實一切已經終結。全書真正的「事件」,確切來說,是「事件的那一天」過後一年。在這樣的氛圍下,仍然活著之人,全是倖存者,即便災難只是在你身旁而未真正威脅過你。

  故事由本書真正的主角的「缺席」開始。場景在墨西哥的納華克鎮(Quauhnahuac),自始至終都在這裡,彷彿故事相關的一切,只能存在於此。進來了,就出不去,除非死亡,或是告別某一段歲月。經過兩、三段的地景描述,進入了一九三九年的亡靈節場景,哀悼死者的隊伍經過,維吉爾醫生與主人翁的故友拉呂爾先生有默契地談起那個人—那個領事,與領事的苦痛,如醫生所言:「這種難受不僅存在於身體中,還存在於那個我們通常稱之為靈魂的地方。」

  主角在談話之間出場,以亡魂的形式。缺席。況且還是受苦的。

  這樣的開場定義了整個故事的基調。領事傑佛瑞.費明不僅「缺席」,更是「缺憾」。一九三八年,事件之初,領事先前破裂的婚姻中離家出走的妻子伊芳回來這個小鎮。兩人都懷抱著絕望般的希望,離開這裡,重新開始他們的生活。但同時,兩人卻有說不出口也難以平復的傷痛。同伊芳回來的,還有領事的弟弟休,表面光鮮亮麗、夢想過發達,卻終於成為一個失敗者。

  整本小說的主要人物,都瀰漫著一種失敗挫折感。他們可能都有天份,但就在現實的階梯上踩空了,跌到了不知何處的地面,處處找不回原來的路。他們全都如此敏感,又如此沉默。他們說話小心翼翼,或以戲劇性的誇張試著遮掩什麼,真正的疑問,始終無法說出口。

  這個「無法觸碰」感,勞瑞並不採取冰山理論(簡而言之,只描寫少數表露出的詞語,讓潛伏的情感更加「在場」),而更像是個「火山」。外表的平靜,其中滾燙的熔岩,勞瑞親自帶讀者們走一趟。我們像是看著一個搖搖晃晃的醉漢走著鋼索,卻以奇蹟般的優雅行經過去般,閱讀他如何恰到好處,甚至清醒地帶出每個角色的私密話語,而且以十分流暢的意識流交代他們每個人的生命史當中的精華。就像你以為這座火山口已經沈寂,不會再翻湧,卻在某個時刻無法阻止的噴發。你看著噴濺出來的熔岩明明是災難,竟無可救藥的覺得那美到令人心痛。

  譬如第一章拉呂爾腦中突然浮現自己在「那一天」:撞見領事與離婚後又歸來的伊芳擁抱的那一幕,在敘事間回憶起他與領事傑佛瑞自童年相遇相識的過程。這也是傑佛瑞在小說正式的「出場」,作者藉由這方式交代成長過程,卻不必把時間點拉前二、三十年。顯現了作者善用「記憶」的特質,透過一個人記憶的精華,給予讀者深刻的「印象畫」。

  第六章休望著天空的二十九朵白雲,想到二十九歲的自己,虛晃的人生。天空、海鷗、收音機的音樂,作者在此章用這些元素召喚起休當個流行樂作曲家與出海當船員的回憶。也許讀者對於休的印象不如那對悲傷的男女,然而他安排許多括號之內的「休的第一人稱」,在戳破現實的虛幻上的痛苦吶喊也令人印象深刻。現實給予你夢想,再讓你幻滅,重複幾次,你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或像第九章,伊芳在傑佛瑞與休的陪伴下看著競技場的表演,作者奇幻的在她觀看休帥氣劃燃火柴點煙的模樣中,彷彿看到以往主演電影時看見的明星。女演員的回憶,也在我們故事進行三分之二時,遲來的交代我們對於這角色的違和感原因:一個迷失在自己角色裡的演員,對於真實生活中好好扮演一個女人的困惑。但也在此給予小說裡最有勇氣之人肯定的結論:「她真的從未放棄,或者從未喪失希望,停止探尋一種意義,一種方式,一個答案。」

  《火山下》讓人喜愛的地方在於,勞瑞似乎從來沒有遺漏掉任何一個受苦的靈魂,他們的痛如此真誠。情感與痛苦,懺悔與叫喊,在寫作上容易自溺,只是勞瑞不僅保持著過份的清醒,甚至相當有結構的佈下所有伏筆,與細節間的呼應(讀完後,回頭細讀第一章便能明白)。

  全書的十二章節,交代「那天的事」。「十二」對於勞瑞來說有特殊的意義,是時鐘的十二,亦是月份的十二個月。我們閱讀領事的最後一天,歸回到事件的開始,收攏於故事的結束。

  因為勞瑞意外地重視細節與結構的佈局,即便情節並不複雜,時間、地點、人物亦相對單純,閱讀仍然需要耐心看著敘事推展,然後可以期待著潛伏在敘事間,如上文所述的精彩意識流手法的爆發。也就是重視比例與平衡,框架與細節,外在描寫與內在情緒激流,以至於他除了照料了休、伊芳等角色外,並沒有從領事的身上失焦。在讀完全書,會發現一切的都是對於他的不幸的「交代」。

  傑佛瑞的酒精上癮當中,真正折磨的是他無比清醒。他的婚姻悲劇在於他明明清楚伊芳的心意,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傳達出去。小說裡醫生多次暗示:「這是種靈魂的病。」處處彌漫的絕望感,在於一種無法跨越的距離。而且一開始就擺在眼前:拉呂爾在事件後找到的那封領事寄不出的信:「在妳離開的時候,伊芳,我去了奧克薩卡。沒有更悲傷的字眼。我應該告訴妳嗎,伊芳,告訴妳那順著窄軌鐵路穿越沙漠的恐怖之旅嗎?(……)我認為自己就像一個發現了某塊新大陸的探險家,可是卻永遠無法將這個發現告訴世人:這塊大陸的名字叫做地獄。所有的一切中最糟糕的是感覺到你的靈魂已死。」可恨的是這樣的受苦的「我」仍有愛,仍有「期望」,而整本小說領事的墮落迷途,其實就是不幸的意識與這不切實的期待的拉扯,像個惡夢過久的人,反而會害怕醒後的未知:「愛情是賦予我們在這地球上可憐的生活意義的唯一事物,(……)或許妳會認為我瘋了,但這也是我喝酒的原因。」

  他的絕望如詩,以自身不的幸書寫。他在每一口中乞求光明,期待離開,渴望再一次愛:「他不僅不該喝,不僅如此,不,(……)他更像在等待什麼。」「請讓我令她幸福,將我從對自己的暴政中釋放。我已經很失落。讓我更失落吧,以便我能明真理。請教我再次學會愛,熱愛生活。」

  明明相隔只有一步,回來的摯愛伊芳,與光明的想像,可是這一步之間,卻是深淵。伊芳無法承受領事的音訊全無,然而就正是真正折磨領事之處:無法送達。無論言語或文字。「愛的呻吟聲與死亡的呻吟聲如此相似」,到了末章,領事掀開了最後一張牌:愛與死亡的本質上是相同的,生活的本質是地獄,可惜只有他懂。

  如今,我們的閱讀基本指令,已經可以將虛構作品與作者個人生平有較公允地看待。即使在小說貼上了半自傳標籤,或小說主人翁的經歷有作者的影子,我們可以按耐住窺看隱私的慾望,站在一個審美的位置,公平看待作品。當然,作品未必再現現實,只是大抵上仍然還是可以將作品再現出的,視作某種內心風景。也就是說,《火山下》反映作者的內心風景,比情節與人物與真實人生有幾分吻合還要重要。

  文學史上以墨西哥為背景的偉大小說家,譬如魯佛與波拉尼奧,往往透露了一種與死者的聲音交纏,陷入一種內在性的迷宮之感,而最絕望無出口的迷宮猶如沙漠或曠野,出口的景象只是海市蜃樓。

  勞瑞的《火山下》,透過傑佛瑞告訴我們的是,這些受苦的靈魂不是進了迷宮才成為迷途者;是迷途者,最後找到了迷宮。或者,迷宮是在迷途者的腳下踏出來的。悲傷的是,那是追求希望的腳步,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有意志,還要清醒。如同文本引用的考克多的《地獄機器》,人生,就是如無可逃脫的地獄機器。讀者順著勞瑞的腳步,找到了真理,以他的缺憾作為代價。在領事的不幸裡,你彷彿聽得見伊芳呢喃:「沒有愛,怎麼活?」

導讀

天堂與地獄:一步之遙    


陳小雀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
淡江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


  墨西哥儼然一位神秘女郎,舉手投足間風情萬種,令人怦然心動而想一親芳澤;然而,她卻時而冷漠疏離,叫人難以親近。那麼,墨西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是天堂?還是地獄呢?

  毋庸置疑,墨西哥的人文地景、湖光山色、軼聞奇譚、珍饈美饌、習俗傳統…… 皆散發魅力,不論是過客、抑或旅人,一旦踏上墨西哥土地,無不為之神往,並視之為天堂。其實,墨西哥也是地獄,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彷彿受到咀咒一般,會出現腹瀉症狀,輕者幾天即恢復正常,重者則可達數月之久,如此現象被戲稱為「莫特蘇馬的報復」(Venganza de Moctezuma),令人遙想當年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 1485-1547)的血腥征服。

  莫特蘇馬和代表西班牙民族的埃爾南.科爾特斯,他們面對面,兩種已臻高度發展的文明,相互交會而融為一體,成為我們當前文化的核心。

  在莫特蘇馬(Moctezuma II, 1466-1520)的咀咒中,阿茲特克神殿一一被摧毀,無數印地安人遭屠殺,「新西班牙」     1在廢墟中誕生。自此,墨西哥便不斷徘徊於天堂與地獄之間,陷入生死交相輪迴的歷史宿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鼓舞,「新西班牙」走入歷史,墨西哥在烽火中獨立建國;孰知,在法王的慫恿下,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 I, 1832-1867)入主墨西哥,才短短三年的統治,卻足以令歐洲風潮再度蔚為流行;回歸民主國家後,墨西哥成為獨裁者的天堂、人民的地獄,壓抑許久的民怨彷彿火山,終究爆發,甚至演變成全國性大革命,驚天動地。

  生死輪迴,死而後生,墨西哥歷史的寫照!

  一九三○年,墨西哥從大革命中再生,努力突破了階級藩籬,意圖喚醒蟄伏的民族魂魄,並從印地安傳統中找尋文化認同。經過時間的淬鍊,對墨西哥人而言,生死交相輪迴不只是歷史宿命,更是文化沖積。質言之,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如墨西哥一般,以樂觀思維面對挫敗,也以詼諧態度看待死亡,而這可從墨西哥亡靈節(Día de Muertos)一窺堂奧。亡靈節結合了原住民傳統與天主教信仰,再加上墨西哥人的藝術創意,不僅展現出慎終追遠的精神,也在絢麗燦爛色彩的襯托下,成為獨具風格的民俗節慶。晚近,亡靈節也走入電影橋段、或小說情節,以喧天價響方式詮釋生離死別。

  英國作家麥爾坎.勞瑞(Malcolm Lowry, 1909-1957)曾於一九三五至三六年造訪墨西哥,並以亡靈節為背景,為小說《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拉開序幕,鋪陳小說主人翁傑佛瑞.費明(Geoffrey Firmin)的生命尾聲。麥爾坎.勞瑞雖非拉美作家,但他卻觀察入微,在文本中穿插墨西哥歷史,除了亡靈節外,並加入特奎拉(Tequila)     2、麥斯卡爾(Mezcal)     3、佐卡洛(Zócalo)     4、火山等獨特元素,勾勒出一個迷人的墨西哥人文地圖,同時形塑出充滿黑色幽默的墨西哥。

  主人翁傑佛瑞.費明是英國駐墨西哥的領事,為了逃避生活上的打擊,而鎮日沉迷於酒精,威士忌、特奎拉、麥斯卡爾…… 一杯又一杯,再加上馬錢子,整個人遊走在清醒與酒醉之間,而整部小說彷彿一間大酒館,滿足他的酒癮,同時逐步踏上自我毀滅的不歸路。其中,麥斯卡爾帶有濃濃的民族風而大受歡迎。在小說中,麥斯卡爾宛如要角,領引讀者窺探英國領事的內心世界,隨著酒精作用,體會他的渴望、孤獨、恐懼、夢魘、悲傷、無助與自虐;讀者也隨著酒溫、口感的變化,品嚐墨西哥漸層不一的文化底蘊,徘徊於天堂與地獄之間。

  領事身體的每個毛孔都在往外滲透酒精……

  《火山下》以夸恩納華克(Quauhnahuac)為空間橫軸,跨越歐亞大陸,旁及美洲各地。夸恩納華克係阿茲特克時代的舊名,西班牙人入主後更名為「庫埃納瓦卡」(Cuernavaca),由於當地氣候怡人,而有「恆春之都」(ciudad de la eterna primavera)的美譽。夸恩納華克距首都墨西哥城約八十六公里,昔日埃爾南.科爾特斯與馬克西米利安均在此興建宮殿,今日依舊是度假聖地,吸引許多遊子流連忘返。如《火山下》所描述,夸恩納華克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殖民地建築風格,宮殿與教堂將整座城妝扮得如詩如畫,另外,隨時映入眼簾的兩座雄偉火山更增添地景丰姿。

  「波波卡特佩特」(Popocatépetl)與「伊斯塔西瓦特爾」(Ixtaccíhuatl)是墨西哥谷地的地標,係小說中的重要橋段,同時也是這部作品標題的由來。對墨西哥而言,火山不只是火山,每一座火山均被擬人化,與神話、宗教、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波波卡特佩特」乃墨西哥第二高峰,為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寬度為四百公尺乘六百公尺,長年不斷冒出白煙,因而又稱為「煙峰」。「伊斯塔西瓦特爾」矗立在「波波卡特佩特」一旁,為墨西哥第三高峰,由於山巔白雪終年不化,而被命名為「白女」,其形狀彷彿一名仰臥的少女,長髮散落兩旁,身上宛若覆蓋一條白色毯子,因此又名「沉睡的女人」。

  這兩座火山,一個代表戰士,另一個象徵公主,訴說著阿茲特克時代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這兩座火山,是登山客嚮往攀登的目標,是科學家潛心研究的對象,是騷人墨客創作的靈感。這兩座火山,見證了馬克西米利安與卡羅塔(Carlota, 1840 -1927)的愛情,目睹兩人被迫分離,以及馬克西米利安遭到處決的悲劇;當然,這兩座火山,也冷眼旁觀伊芳(Yvonne)的離去及重返,最後目擊英國領事如何慘遭不測。兩相對照,頗有相似之處!

  《火山下》以一九三八年的亡靈節為時間縱軸,藉回憶追溯過去,藉當下預測未來。一九三八年,係墨西哥歷史的關鍵年。那一年,總統卡德納斯(Lázaro Cárdenas, 1895-1970)將油礦、開採權、外國石油公司,及其相關設施收歸國有,一夕間墨西哥人民備感光榮;英、美兩國因石油國有化政策而損失頗大,英國不甘損失,要求墨西哥賠償,墨西哥不肯,導致兩國斷交,英、美甚至聯合其他國家抵制墨西哥貨品出口。那一年,不只政治事件震撼墨西哥社會,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不斷噴出白煙,引起周圍城鎮一陣騷動。麥爾坎.勞瑞如此安排故事時間,似乎刻意凸顯動盪不安的社會!

  小說共計十二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也象徵主人翁生命尾聲的最後十二個小時。小說時間一分一秒緩緩流逝,妒嫉、嫌隙、背叛與衝突等諸多情緒,一一傾瀉而出,親情、友情、愛情備受考驗,終於在英國領事遭遇不幸後,一切愛恨情仇戛然而止。

  與其說麥爾坎.勞瑞創造了英國領事這個人物,不如說他將自己的人生賦予英國領事這個角色。英國領事這個人物的刻畫十分生動,也相當精彩,頗似落寞受挫的馬克西米利安,也如托馬林(Tomalín)鬥獸場癲狂的公牛,更像那隻垂頭喪氣的流浪狗。的確,仔細閱讀文本,字裡行間浮現出作者麥爾坎.勞瑞的影子。麥爾坎.勞瑞本身熱愛冒險,牽涉幾樁沒被公開的不法行為,旅居墨西哥期間正是他與妻子修復關係之際,他也酒精成癮,迷戀於特奎拉與麥斯卡爾,流連於各地的大小酒吧,例如,位於瓦哈卡(Oaxaca)的法羅立特(Farolito)酒吧就是他最常光顧之處,他甚至因酗酒鬧事而遭墨西哥政府驅逐出境。換言之,《火山下》揉合了麥爾坎.勞瑞的自傳與創作,並大量採用意識流的敘事技巧,藉用明喻與暗喻,重塑如夢似真的時代故事,頗有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1897-1962)等大師之風。

  麥爾坎.勞瑞所出版的文學作品不多,但留下許多創作手稿,《火山下》是他的經典之作。不必諱言,《火山下》是一部難懂的小說,起初頗不受青睞,正如墨西哥神秘女郎一般,雖叫人捉摸不定,卻經得起時間考驗,被評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值得細細品讀。

  闔上小說,波波卡特佩特的煙霧、麥斯卡爾的清醇、英國領事的呻吟,諸多影像縈迴腦中……令人不由沿著英國領事的足跡,陷入那天堂與地獄共存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疏离”和“冷静”。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即使描写到极度痛苦或极度狂喜的场景,也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在观察,几乎没有情绪上的溢出。我猜测作者是故意为之,目的是让读者更专注于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而不是被角色的悲喜所裹挟。书中对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描绘尤为犀利,它没有采用激烈的控诉,而是通过一些极其日常、细微的互动,不动声色地揭示了那些根深蒂固的不公。举个例子,关于“谁有权决定何时下雨”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却精准地映射了现实生活中资源分配的权力游戏。人物塑造上,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精密的棋子,服从于更大的棋局,鲜有反叛的冲动,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但也正是这种宿命感,让故事显得无比真实。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主角内心挣扎的描写,但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外部行动来暗示一切,这使得阅读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解码”工作。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对阅读习惯的彻底颠覆,它挑战了我对“可读性”的传统认知。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一目了然、节奏紧凑的阅读体验,那么请务必谨慎。它的节奏极其缓慢,开篇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一个不存在的仪式,初读时我甚至以为我拿错了书,怀疑这是本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但神奇的是,当你熬过了最初的枯燥期,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冗余的细节,其实都是为了搭建一个极其复杂的象征体系。书中对符号和隐喻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每一个物件,无论是桌上的一个旧茶杯,还是窗外的一只飞鸟,似乎都承载着多重含义。这迫使我不得不借助外部的评论和解析来辅助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略微减分的地方,因为我更倾向于作品自身就能提供足够的自洽性。然而,如果将它视作一种艺术品来欣赏,而非纯粹的叙事作品,那么它的艺术价值绝对是无可挑剔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需要高度参与感的阅读模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文学性上无疑是顶尖的,但作为纯粹的“故事”,它可能不适合所有口味。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个哲学家,借着小说的躯壳,探讨的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身份认同的虚幻本质。故事里有几条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它们各自都有着清晰的逻辑,但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结局,让我这个习惯了盖棺定论的读者感到一丝不适,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模糊性恰恰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我个人比较看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的明确性,所以在这方面,我给予中评。不过,这本书的文学技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关于环境气氛的渲染,那种潮湿、霉变的味道似乎都能透过纸张飘散出来。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所认知的“真实”,其实也只是一堆被精心排列的碎片而已。这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而非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

这本小说,怎么说呢,读完之后心里总觉得堵得慌,不是那种看完悲剧会有的宣泄感,而是一种更深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气候极端、资源匮乏的小镇,那里的人们似乎从出生起就被命运打上了烙印。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极其细腻,那种干燥的空气、似乎永远也吹不散的尘土,甚至连光线都带着一种病态的昏黄,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生存的艰难。情节推进得非常缓慢,就像那些小镇居民日复一日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波澜,但暗流涌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对“离开”这个词的执念,他无数次尝试,又无数次被拉回原地。这种徒劳感贯穿始终,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选择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沦。书中人物的对话非常克制,很多情感都隐藏在沉默和眼神的交流中,需要读者非常仔细地去揣摩。总的来说,它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压抑的心理体验,适合喜欢深度挖掘人性困境和环境对个体影响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结构简直像一个迷宫,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对故事走向的理解。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时间线的处理,它似乎故意将过去、现在和一些模糊的未来片段打乱重组,强迫读者像考古学家一样,一块块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初期读起来确实有些挑战性,我时不时得翻回去确认某个角色的身份是否与前文的某个侧影对应得上。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便接踵而至,带来的阅读快感是直线叙事无法比拟的。书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描写,几乎占据了文本的大部分篇幅,作者似乎对角色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进行了详尽的解剖。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那种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的文字,初看晦涩,细品之下却又暗藏玄机。它更像是一首复杂的交响乐,需要你静下心来,逐个音符去捕捉它的精妙之处。这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闲书,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