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 (電子書)

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毅衡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诗
  • 美国现代诗
  • 诗歌比较
  • 文化交流
  • 文学史
  • 跨文化研究
  • 诗神
  • 远遊
  • 电子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中國新時代比較文學研究中第一本具有扎實影響的著作,
作者在二十年來的教學研究中,不斷收集材料,全力重寫,
把考察時段上溯十九世紀,下及當代,
細繪出「未來-變化-變後之變」三階段大場面,
並且以這個大規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國的詩學,哲學,宗教,是美國詩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影響。

◤東方風與浪漫主義

東方風(orientalism)是19世紀浪漫主義的一大特色。雨果曾認為浪漫主義的東方熱可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希臘熱相比,此言與龐德認「中國為現代詩之希臘」正可對比。19世紀浪漫主義所指的東方,大抵是從埃及到印度的整個西亞中亞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和波斯,卻很少涉及遠東。18世紀末,英國著名東方學家,印歐語系語言學研究的創建者威廉·瓊斯爵士把那個時代的「東方文風」描寫為:「富於強烈的表現,比喻大膽,情感熾烈,語言色彩鮮麗,使描寫生動。」中近東文學,在歐洲人看來,是鮮豔、華麗、感情衝動而沉溺於幻想的,實際上這正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詩人自身的典型文風,至少是他們所追求的文風。

19世紀式歐洲文學藝術東方風中的「日風」與「漢風」,至今文獻中用法文japonisme和chinoiserie表示,以與20世紀的遠東影響相區分。浪漫主義作為對工業革命後西歐社會現實的一種不滿和抗議,需要色彩鮮麗而情調浪漫的故事、環境、氣氛、情調和人物來代替倫敦的灰霧。中近東是歐洲自古代起就面對著的一塊奇異國土,它是受工業化的西方鄙視的落後地區,又是浪漫文學幻覺中的奇鄉。

◤兩種不同的中國興趣

19世紀中葉之前,美國詩壇對中國的興趣大都是應和西歐,是回聲之更遙遠的回聲。文獻中有一些零星散亂的提及,甚至有一些中國題材詩歌,很難說構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比較文學工作者對此只能做一些搜奇探幽的工作。

當時中國和美國直接交往幾等於零。中國的太平天國起事(1851-1864)與美國的南北戰爭(1861-1865)幾乎重疊。兩個民族都忙於內爭而無暇他顧,剛半開啟的窗戶被冷落。

另一個原因更重要:真正的美國民族文學,在此時很難說已經成熟。要到19世紀下半期,惠特曼和狄金森才開啟了真正的美國詩風,馬克·吐溫等人才開拓了真正的美國小說。在那之前,美國文學只是歐洲文學的一個衛星,一個不情願脫離母體的拋出物,而美國文人似乎也滿足於文化殖民地地位,即使標誌著美國文化開始成熟的新英格蘭人文主義(霍桑、梭羅、愛默生),也只是歐洲思想逸出的旁枝。19世紀末之前美國文學各種體裁,提到中國,多半也是學舌歐洲。

這兩個文化要正面直接碰撞,才有可能產生更切實的文學影響。

◤中國詩與「反象徵主義」

20世紀美國詩歌理論和實踐中一個不斷重申的原則,是強調詩歌語言能呈現(direct presentation),而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因此,現代美國詩的基本傾向不僅是反浪漫主義的,而且是反象徵主義的。在現代美國詩中占主導地位的龐德-威廉斯-奧爾森傳統,是用對物象的臨即性(imminence)來代替浪漫主義的繁複比喻,也代替象徵主義的替代暗示。看起來這是文學技巧,有論者卻總結說,他們「努力用一種新的現代,來代替一種出了毛病的文明的體系」。

就詩歌語言而言,歐洲「文明的整個體系」所形成的文化積累,是詩歌語言的象徵意義的構成基礎。象徵建築於文明積累之上。

語言作為文學的工具,或作為人類交流思想的一般工具,是很不順手的。自笛卡爾起,歐洲哲學家就再三聲明語言不堪信任,語言是人類不得已而用之的表達手段。尤其是對於詩歌這種必須在有限的文字內傳達超負荷內容的文體,語言更是顯得笨拙,因此,歐洲非敘事性詩歌的傳統是詩人向讀者間接或直接灌輸抽象的感情或感想,而不是用具象的語言描述或再現引起他感想的事物,藉以誘尋啟示讀者產生相應的體驗。直接說理或抒情,唯理主義與濫情主義(sentimentalism)成為歐洲詩歌傳統的主導風格。

现代文学思潮的流变与跨文化对话: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叶世界文学格局的深度剖析 书名: 异域之声:二十世纪中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东方触碰与本土重塑 (电子书) 作者: [此处留空,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叶,一个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学思潮正处于深刻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学演变,而是将视野投向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odernism)在面对“他者”文化元素,尤其是东方哲学与美学观念影响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互动、吸收、乃至最终的本土化重构过程。 该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二战后直至冷战高峰期的西方文学,其内在的张力不再仅仅是现代性内部的焦虑与疏离,更包含了一层由跨文化接触所激发的形而上学转向和形式上的实验性探索。本书认为,这种“东方触碰”并非简单的异域风情点缀,而是一场深刻的内在危机与创生,它挑战了西方文学长期以来建立的理性主义、线性叙事结构以及个体主义的核心假设。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内在疲态与向外求索 本书首先勾勒了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完成其早期探索(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后所遭遇的“意义危机”。在原子弹爆炸后的世界观重塑中,传统的人文主义叙事体系遭受重创,作家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基础来维系创作的严肃性。 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对“非西方”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佛教哲学、道家思想、禅宗美学以及萨义德理论中提及的“东方主义”框架下的文化感知)的接触,是如何在特定的知识分子圈层中引发共鸣。这包括对“空性”、“瞬间性”、“去中心化”等概念的挪用与再诠释,这些概念为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理论武器。 第二部分:跨文化语境下的形式革新 本书着重探讨了这种外部影响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式实验。 1. 叙事视角的消解与循环时间观: 作者细致比对了卡尔维诺(Calvino)晚期作品中对组合数学和概率的迷恋,以及早期美国“意象派”诗歌(Imagism)在吸收东方“定格”瞬间美学时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打破传统的因果律和时间线性,引入更接近于冥想和顿悟体验的叙事节奏。与传统西方叙事中“发现自我”的旅程不同,这里展现出的是“自我消融”的过程。 2. 语言的“去语用化”尝试: 在诗歌领域,本书区分了“直接翻译”与“精神模仿”。它探讨了某些作家如何试图在英语中重现非西方语言的音韵结构和语序特征,以期达到一种“物自体”的表达效果,即语言不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具有物理存在感的媒介。这部分深入分析了后现代文学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并将其追溯至对东方语言学中“声与义”关系的早期反思。 3. 空间与场所的书写转向: 现代主义文学常常将城市视为异化与迷失的象征。本书指出,后期的现代主义和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家开始转向对“非历史性”空间——如沙漠、禅宗园林、或抽象的几何空间——的书写,以此来逃避西方历史线性叙事的重负,寻求一种永恒的、非戏剧化的存在状态。 第三部分:本土重塑与文化张力 本书的关键在于指出,所有被引入的“东方”元素,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本土化”的筛选与重塑,这一过程充满了张力与误读。 1. 批判的再利用: 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西方作家对东方哲学的“浪漫化”倾向,即只提取了其具有“反叛性”或“反理性”的元素,而忽略了其深厚的社会实践与伦理基础。例如,禅宗的“顿悟”被简化为一种文学上的“灵感爆发”或“技巧展示”,这反而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性,而非将其消解。 2. 话语权的转移与反向审视: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当西方作家在形式上接纳了某些异域元素后,其作品在文化语境中被解读的命运。它分析了“世界文学”概念的兴起,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学如何利用这些跨文化接触,进一步巩固其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中心地位,即便其内容是关于“去中心化”的。 3. 比较美学的建构: 最终,本书提出,这种跨文化对话带来的最持久遗产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促使西方文学批评和理论界开始认真建构一种“非欧洲中心”的文学比较美学框架,使得后来的文学研究能更细致地辨识不同文化对“现代性”的理解差异。 结论: 《异域之声》提供了一幅精细的地图,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思想的交汇点。它揭示了西方文学在面对“他者”时,如何经历了一场由焦虑驱动的、充满矛盾的自我革新,这场革新最终不仅改变了西方文学的形式语言,也重塑了我们理解现代性与文化边界的理论视野。本书是研究跨文化文学交流、现代主义晚期转向,以及后殖民语境下文学理论构建的学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它以严谨的文本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避免了简单的好奇心驱动,深入探讨了文化影响的复杂本质。

著者信息

趙毅衡,著有《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現代美國的「中國詩群」
第一節1910年前美國詩歌中的中國
第二節 新詩運動的「中國熱」
第三節 當代詩人
第四節 各國影響的對比分析

第二章 影響的仲介
第一節非文學仲介
第二節 美國詩人訪華
第三節 中國人在美國
第四節 美華詩壇
第五節 中國美術
第六節 中國詩譯介
第七節 龐德的《神州集》

第三章 影響的詩學與詩學的影響
第一節 東方風與中國風
第二節 中國影響與美國現代詩之「叛逆傾向」
第三節 中國詩與自由詩
第四節 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句法
第五節 漢字與美國詩學
第六節 中國詩與「反象徵主義」
第七節 退潮與第二潮
第八節 儒學與《詩章》
第九節 美國詩中的禪與道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8140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专著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以往文学研究中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既有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影响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像洋流一样,在互动中不断塑造彼此。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从早期的美国对华贸易路线,到冷战后学术界对东方哲学的重新热衷,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共同驱动着美国现代诗歌的演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空间”和“距离”概念的处理,中国对美国诗人而言,既是遥不可及的地理实体,又是可供精神栖居的审美乌托邦。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张力,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并在诸多案例分析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撑。阅读此书,仿佛是获得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理解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作多样性的新维度。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诗歌与地理变迁的著作,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之旅。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层的文化借用,而是深入挖掘了移民、贸易、学术交流等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如何为这种诗歌形态的转变铺平道路的。书中详尽地梳理了早期汉学家、翻译家以及那些亲身到访过中国的作家们留下的文献和手稿,这使得论证过程显得极为严谨可信。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对“异域感”的探讨——即美国诗人如何运用和转化他们对中国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反过来重塑了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这并非是简单的“东方主义”批判,而是一种更精细的、探讨文化挪用与创新的复杂过程的描摹。文字的组织错落有致,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折服,即便是对诗歌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娓娓道来的历史细节所吸引。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文化史叙事,浓缩在了对具体诗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之中。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文化对美国现代诗歌影响的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文化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探讨了东方哲学、审美情趣,乃至具体的意象和叙事方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美国诗人的创作中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关键诗人作品的解读,不再仅仅局限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脉络,而是引入了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例如,作者如何分析那些在战后美国诗歌中逐渐显现的“禅意”或“留白”,并将其追溯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是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敏锐的文学洞察力的结合。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这本书不只是罗列事实,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座文化对话的桥梁,让读者能够跨越语言和历史的障碍,去感受不同文明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层共鸣。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来审视美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作者在开篇就设置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论点,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究竟是什么样的“远游”,能让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对另一个遥远的文学领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书中大量的原始资料引用和细致的文本比对,为这种“远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令人振奋的是,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产物。它提醒我们,所谓“美国现代诗歌”的根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广阔。读罢此书,我发现自己对那一代美国诗人所追求的“本质”和“纯粹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份对简约与深邃的追求,似乎确实烙印着东方智慧的印记。这绝对是一部能改变读者对文学史看法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令人沉醉的韵律感,尽管主题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阅读体验却十分流畅,甚至可以说是富有诗意的。作者似乎深谙诗歌的精髓,在阐述理论时,也间或穿插着对语言张力的拿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翻译难题时的坦诚态度——承认语言的不可译性,但同时又执着于在缝隙中寻找意义的交汇点。这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写作姿态,恰恰呼应了现代诗歌本身所追求的张力和模糊性。书中对不同代际美国诗人的比较分析也做得极为出色,比如新批评学派的严谨与意象派的开放,是如何在中国美学的影响下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作品,它不仅教育了我知识,更提升了我欣赏诗歌的层次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