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思想的時代演變──從聖人到朱熹:萬世師表、王道使者、經學大家、古文領袖、道統傳人……歷代先哲的學術流變 (電子書)

儒學思想的時代演變──從聖人到朱熹:萬世師表、王道使者、經學大家、古文領袖、道統傳人……歷代先哲的學術流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慧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朱熹
  • 经学
  • 古文
  • 学术流变
  • 圣人
  • 王道
  • 道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儒學自漢代成為學術正統,深深影響傳統文化思想上千年,
其核心更深刻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液中,塑造獨特的民族性,
在儒學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各時期的儒者思想更反映出時代思潮,
自聖人起,道衰後出現承繼者、乃至最終集大成,
其人、其作所展現的中庸不偏、仁義忠恕並未散佚,仍熠熠生輝。

  ▎萬世師表──仁人理想,矯禮之枉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其聖人地位不只在於教育領域的成就,
  身處春秋亂世,他有對現世的仁者關懷和欲實現的大同理想,
  對「仁」與「禮」的思考貫串其思想,頻繁得見於著作中,
  孔子對於「大道」的追求亦體現在他一生中,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豁達境界,更是值得後人求索的聖人精神。

  ▎道統承繼──文道喪亂,昌黎起濟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僅此一句便道盡韓愈一生功業,
  身為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排斥佛老思想,意欲恢復儒學正統地位,
  所謂先王之學的「道統」在孟子之後即中斷,佛老思想取而代之,
  他自認肩負著恢復道統的使命,〈原道〉一文釐清「道」之內涵,
  視儒家道德的核心「仁義」為古代社會最高準則,並探討人性問題而提出「性三品說」,欲如先王聖人推行仁義之道,以此教化萬民,
  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與當時的政治改革風氣相呼應,
  意在復興儒學、改變道喪文弊的社會風氣,挽救紛亂的政治局面。

  ▎儒之大成──朱子之後,無出其右
  朱熹被古今學者認為是孔子之後在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學承襲「洛學」的正統,以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
  其學術思想以「理」為核心觀念,被稱為「理學」,
  他致力於講學授課、著書立說,在各地創辦講學場所,
  廣泛深入地研究先秦至宋代的文化典籍,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最能反映其思想,
  受到朱熹的影響,在元明清三代「四書」的重要性超越漢唐流行的「五經」,
  成為學者治學、理解四書義理的主要參考典籍,其在學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無可比擬。
  錢穆先生曾言:「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

本書特色

  本書以儒家學術中最主要的幾位哲人思想為主軸,自春秋時代孔子始,戰國孟子及荀子、西漢董仲舒、唐代韓愈李翱、北宋周敦頤及二程,至南宋朱熹集大成,乃至明清的王守仁、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將儒家思想中的不同流派與思想精義分別闡述,並在儒學傳承的歷史脈絡中審視眾先哲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與啟發。
 
历史的群星璀璨:先秦诸子、魏晋风骨与宋明理学的磅礴画卷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思想史上几股关键而宏大的思潮脉络,聚焦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魏晋玄学的精神转向,以及宋明理学对儒家传统的深刻重塑。我们不关注特定的某一位宋代理学家,而是着力于描绘一幅思想流变、兼容并蓄的宏伟历史图景。 第一部:百家争鸣,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卷) 本部分将回溯中华文明思想的第一次高峰——春秋战国时期的“轴心时代”。在社会剧变和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提出的根本性问题: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个体精神应何处安放?权力基础是什么? 我们将系统梳理儒家学派(侧重于早期孔孟荀的思想结构与社会抱负,探讨“仁”、“礼”的最初界定与实践路径),道家学派(深入解析老庄思想中对“道”的本体论阐释及其对个体自由的呼唤,考察其与早期政治哲学的张力),以及法家学派(分析商鞅、韩非子如何构建一套以“法、术、势”为核心的、高效的中央集权治理模型)。此外,墨家、阴阳家、兵家等重要流派的学说及其对后世政治、军事、社会伦理的影响,也将得到详尽的考察。 重点在于展现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互渗透与竞争。例如,法家对中央集权的结构性需求,是如何被黄老之学在汉初的“无为而治”所中和,以及儒家如何在汉武帝时期最终取得“独尊”的地位,但其内核已然吸收了部分法家的治理技术。我们将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多元探索的早期思想生态。 第二部:玄学的兴起与精神的超越(魏晋南北朝卷) 秦汉的统一,带来了帝制在结构上的稳定,但也随之产生了新的精神困境:当现世的功名利禄被制度化、过度强调时,士人如何面对生命的虚无感与个体价值的压抑? 本卷将聚焦于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玄学并非对既有儒学的彻底抛弃,而是对汉代僵化“章句之学”的反叛,是对《老子》《周易》中“玄”的本体论的重新发掘。我们将探讨何晏、王弼等人如何以“以无为本,以有为用”的哲学思辨,开创了一种崇尚自然、关注个体精神自由的思潮。 关键议题包括: 1. “名教与自然”的张力: 如何在维护社会规范(名教)的同时,实现个体内在的本真(自然)? 2. 竹林七贤的精神景观: 嵇康、阮籍等人如何通过“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和放浪形骸的行为,表达对僵化礼教的抵抗,以及他们所追求的“清言”的哲学内涵。 3. 佛学的传入与融合: 佛教思想,特别是般若学,如何与本土的玄学相互影响,共同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契机。 本部分旨在揭示,魏晋风骨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强大帝国机器时,寻求精神突围的伟大尝试。 第三部:儒学的再铸与宇宙论的构建(宋明理学卷——侧重学派流变而非单一人物) 隋唐之后,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面临着如何回应“出世”思潮、构建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宇宙论体系的挑战。这催生了宋代哲学史上的最大变革——理学的形成。 我们将跳脱出对某位“万世师表”的集中解读,转而探讨理学作为一个复杂体系的整体建构过程: 1. 本体论的重建: 宋初学者如何将抽象的“道”具体化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理”,并探讨“天理”在宇宙万物中的体现。 2. 心性论的深化: 理学如何区别于早期儒学的“性善论”,转向对“心”与“理”关系的精细辨析,特别是对“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观念的早期萌芽和不同解读。 3.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探讨宋代理学对知识论层面的探索,即如何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格物)来认识内在的天理。 4. 与佛老思想的辩证吸收: 理学如何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吸收了佛道关于心性、本体论的成熟思辨工具,实现了儒学的“第二次觉醒”。 结语:思想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本书最后将对先秦的伦理建构、魏晋的精神求索、以及宋明的宇宙论构建进行跨时空对比。它强调的是思想史的连续性:后来的学说无不是在回应或反驳前代的议题。我们所展示的,是一个复杂、充满张力、不断自我革新与自我辩护的中华思想图谱,是历代先哲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何为人”、“何为善”、“何为真”不懈追问的深刻记录。这些思想流派的交锋与融合,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于慧


  專職編者。

翟榮惠

  專職編者。

編者簡介

韓品玉


  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從事古代文論及傳統文化研究。出版《明清萊陽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博物通考·雕繪卷》、《大學語文》四部、《傳承·創新》和《國學經典小故事》叢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孔子
孔子其人
《論語》其書
孔子對「禮」的思考
孔子對「仁」的思考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仁人
孔子的人生態度—樂以忘憂
孔子論「天命」和「鬼神」

第二章 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其書
民貴君輕
制民之產
教以人倫
性善論
心性論
養氣說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第三章 荀 子
荀子其人
《荀子》其書
「天行有常」
「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
「化性起偽」
「明分使群」
作為「度量分界」的禮
「隆禮」「重法」

第四章 董仲舒
董仲舒其人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天人感應
「三統」歷史循環論
「性三品」說
三綱五常

第五章 韓愈、李翱
韓愈其人
排斥佛、老
恢復「道統」
「道」的內涵
「性三品」說
李翱與「復性」說
「不動心」的修養方法

第六章 周敦頤
周敦頤其人
《太極圖說》、《通書》
「無極而太極」—論宇宙的生成
「主靜」—仁義道德發揮的根本
「誠」—社會道德的最高原則
「聖人」是怎樣的人
聖人要做的事—「立教」
「孔顏樂處」樂什麼

第七章 張載
張載其人
《正蒙》其書
「太虛即氣」—「氣」構成了世界
「一物兩體」—「氣」包含兩個對立面
「萬物皆有理」—對人類認知活動的思考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對人性的思考
〈西銘〉與「橫渠四句」—對人生境界的思考

第八章 程顥、程頤
程顥、程頤其人
《二程全書》
「天理」的提出
「有理則有氣」
「性即理」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涵養須用敬」
「致知在格物」

第九章 朱熹
朱熹其人
朱熹的著作
理與氣
理一分殊
格物致知
道心與人心
至誠盡性
道統

第十章 王守仁
王守仁其人
《傳習錄》
《大學問》
「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四句理」與「四句教」
「心物同體」與「萬物一體」

第十一章 顧炎武
顧炎武其人
《日知錄》其書
「經學即理學」—倡導復興經學
「明道」與「救世」—通經致用的學術宗旨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立身處世原則
進步的社會政治主張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方法

第十二章 黃宗羲
黃宗羲其人
《明儒學案》
對心學的改造
《明夷待訪錄》
肯定「人性之私」
論君民關係
論君臣關係
恢復「天下之法」
「置相」以限制君權
「學校」議政

第十三章 王夫之
王夫之其人
《船山遺書》
「天人之蘊,一氣而已」—氣是世界的本源
「日新之化」—世界處於變化發展中
「『能』必副其『所』」—主觀要符合客觀
「知以行為功」—「行」在認知中的主導作用
「性日生而日成」—人性是可以養成的
「理必寓於人欲以見」—理、欲統一
「理勢相依」—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相互統一
「一姓之興亡,私也」—民本思想的發展
「豈必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反專制精神
附錄
從六經到十三經
五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儀禮》、《禮記》和《周禮》
《春秋》及三傳
四書
《大學》
《中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2812
  • EISBN:97862635738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數千年來代代傳承,從未中斷,我們當前的思想感情和儀容行止無不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主體,深刻地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靈魂與面貌。儒家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內容,如剛健有為、積極進取、溫和謙讓、仁民愛物、中庸不偏、博大寬容等。對於儒家文化,我們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掌握民族文化要義的基礎上,對它進行甄別評判和選擇運用。

  編寫這本書的目的,首先是要讓讀者了解歷代儒家先哲的思想精義,知道他們在各自的時代對宇宙、人生有哪些追問、探求和發現。同時,要讓讀者認知到儒家思想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在不斷地融入新鮮血液而不斷地新生,至今仍然閃爍著熠熠光芒,給我們帶來啟示。例如,儒家思想中特有的修養理論,歷史上曾對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產生過重大影響;今天,作為寶貴的思想財富,這些理論也能夠在道德建設中造成積極的作用。儒家思想不僅沒有斷裂,而且依然保持著活力,也必將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我們真切地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透過對儒家先哲事跡、思想的巡禮,讀者能夠走近聖賢,借力經典,在當今的社會中走得更加堅定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语言和修辞的精准把握。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类比和最精炼的语言,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比如,在分析“古文领袖”的文学与政治抱负时,那种将文字力量与政治抱负并置的分析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唐宋八大家等人物的认知。读起来感觉就像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慢饮清茶,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它并非教科书式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思想辩论,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时代变迁中,什么是永恒的儒家精神内核?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人读完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并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典的欲望。

评分

这本关于儒学思想演变的著作,无疑是一部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力作。作者在梳理从先秦圣人到宋代朱熹这一漫长历史轴线上的思想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核心概念(如“仁”、“礼”、“道”)的细致辨析。比如,书中对于孔子“仁”的阐发如何被孟子的性善论所发展,又如何在荀子的礼法实践中得到调整,这些过渡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张力与调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魏晋玄学的冲击、唐代经学复兴的浪潮之间,深刻体会到儒学如何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不断自我更新和重塑其核心价值。特别是对“道统”概念的追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赓续,这部分的论述尤为精彩,让人对儒学思想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是相当高的,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古典文献基础,但其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清晰性,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关于“王道使者”身份的探讨,展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在权力中心与民间理想之间摇摆的历史困境。作者没有将这些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不同朝代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践与理论建构。我个人认为,它对经学演变的梳理,尤其是在宋代以后,经学如何从解释经典转变为构建哲学体系的过程,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方法的更新,更是知识主体性的确立,是儒家思想成熟的标志,书中对这种质变的描摹入木三分。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史,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内在的学术挣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于那些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照系。它不仅详述了思想的“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思想变迁的“为什么”。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冲突与融合的描绘,例如法家、道家思想对儒学不同阶段的渗透与反作用力,处理得极为细腻,展现了中华思想文化兼容并蓄的复杂底色。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见解深刻,且极富启迪性的著作,是理解中国传统知识体系演变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满意,它巧妙地将历史叙事与核心议题分析相结合。不同于许多只关注思想内容的传统传记式论述,该书非常注重“时代”的塑造作用,即外部环境如何反作用于思想家的理论构建。例如,书中论述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不仅仅停留在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面临的佛教和道教的强大挑战,以及朝廷对意识形态统一的需求。这种将学术思想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处理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而可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对历代“万世师表”的评价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的章节,它揭示了“圣人”身份是如何在政治合法性与道德感召力之间被不断协商和构建的,这种洞察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