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電子書)

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舒
图书标签:
  • 李清照
  • 婉约词
  • 宋词
  • 女性文学
  • 金石学
  • 家国情怀
  • 易安居士
  • 词人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以兩闋〈如夢令〉名動京城的詩書門第之女,
「綠肥紅瘦」的清新詞作無不教文士、詩家拍案稱賞;
作清絕之詞、評詩家高下、懷天地家國
無以如君子般「倚南窗以寄傲」,便以「審容膝之易安」自勉

兩宋婉約詞的代表、千古第一才女的感遇人生!
──易安居士.李清照

  【歸來堂十載光陰,烹茶賭書是知音】
  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定居在青州時,曾任當朝宰輔的趙挺之已逝世,家族雖不復往日榮景,卻也因此遠離了朝堂紛爭,二人得以享有安適清閒的「歸來堂時光」,終日埋頭詩書文章、金石學問。

  閒來無事時,夫妻二人隨手指一典故,道出此典出於何書的卷幾行幾,贏者品茶,輸者捧盞,博學強記的李清照每每所言皆無一差錯,趙明誠也總是恭敬為妻捧盞,二人就在這賭書品茶的樂趣中度過青州歲月,此番雅致的樂趣,只怕千古少有!

  「花影壓重門。疏廉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無懼萬世之譏,卻不敵、晚來風急】
  世人解此作時大多將其中的愁怨視為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閨怨,然而李清照身為一介文人,她對家國、對時局、對故土無法釋懷的愁,又豈是閨中怨婦的相思可比擬的?

  她在戰亂中失去珍藏數十年的書卷字畫、宋室南渡後無依無靠、再嫁張汝舟卻非良人,她試圖在文人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卻終究難以擺脫身為女子的困境,世人的種種非議與傳統價值的審視更是對她的譴責,此愁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波折,更是對世道、對時局的徬徨。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

本書特色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其詞婉約含蓄、清新抒情,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本書以詞作一窺李清照人生的際遇,包括其家族在政治局勢傾軋下的幾般浮沉、與丈夫趙明誠的相知時光、宋室南遷後的流離生活等,細寫李清照如何在文詞中暢言她身為一介文士的情懷與抱負,以及脫離對女性才情的世俗枷鎖後,她向世人展示的不俗華彩。
 
江南烟雨里的宋词风骨:一部女性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研究 绪论:闺阁之外的宋代女性图景 宋代,一个在文学、艺术与思想上达到巅峰的时代,其文化底色中蕴含着士大夫的儒家理想与文人阶层的审美追求。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宋代文学的研究往往聚焦于男性士人的诗词歌赋、理学思辨与宦海沉浮。那些被束缚于闺阁之中的女性,她们的学识、情感与抱负,常被简化为“红颜薄命”的符号或情感的附庸。本书正是试图跳出传统叙事的窠臼,以一位杰出女性——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轨迹为参照系,深入剖析宋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女性所能承载的文化重量、个体挣扎与家国忧患的复杂交织。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词人的生平传记,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画卷,探讨宋代特定阶层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精神世界与文化建树。我们将目光投向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个文化高度繁荣,却又危机四伏的王朝。 第一章:士族家庭的教养与早年诗学基础的奠定 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其家学渊源和对子弟教育的重视,为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女性提供了独特的土壤。本章将探讨宋代社会中上层士族家庭对于女儿的教育方式,重点分析其对“闺阁文学”与“男性化修养”的平衡策略。我们考察的重点在于,这种环境如何塑造了初露锋芒的女性创作者的审美取向。 家学与“别集”传统: 分析宋代文人家庭中,女性阅读的书目、模仿的范式以及其早期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反叛。 “婉约”风格的时代根源: 婉约词风并非是女性的专属标签,而是与宋词的音乐属性和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本章将解析早期婉约词的成熟机制,阐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探讨这种风格如何被赋予了性别化的解读。 学问的自觉性: 考察女性对自身学识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从私密的自我悦赏,逐渐转化为对外展示的文化资本。 第二章:北宋的盛世余晖与文化的精神底色 在北宋的繁荣景象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矛盾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并存。本章聚焦于这一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潮,分析它们如何间接地影响了士人群体(包括依附于此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词的地位浮沉: 宋代词从“艳科小道”到跻身正统文学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地位变化如何影响了创作者的自我期许。 文人精神与生活哲学: 探讨当时士大夫追求的“闲适”生活理想,以及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的脆弱性。我们将分析盛世的文化繁荣背后,所潜藏的对异族威胁的焦虑。 艺术的超越性追求: 盛世的艺术创作,往往在追求极致的个人审美体验的同时,也隐晦地表达着对现世秩序的疏离感。本章将分析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张力。 第三章:历史的转折与精神疆域的拓展 靖康之变不仅是王朝的倾覆,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巨大坍塌。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感,成为此后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家国之忧的隐喻表达: 面对国破家亡的巨变,知识分子不得不将宏大的政治悲剧,转化为内敛的、具有普适性的个体情感表达。本章将着重分析如何在“闺怨”与“身世之叹”的表象下,解读出深层的家国情怀。 流离中的文化传承者: 在迁徙与颠沛中,知识分子如何承担起维护文化道统的责任。对于流亡中的女性而言,这意味着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维持精神上的文化高贵感。 “易安”的内涵重构: 探讨“安”的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涵的转变,从物质上的安逸转向精神上的自持与坚守。这是一种在容膝之地求得内心平稳的艰辛努力。 第四章:物的铭记与精神的追寻 宋人对于金石学、碑刻的推崇,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珍视和对实体遗存的执着。这种对“物证”的关注,成为抵抗时间侵蚀的一种文化策略。 金石学的时代影响: 考察金石考据之风如何渗透到文人日常的审美和创作实践中,它代表了一种对真实、古老的敬畏。 物质遗存与记忆的锚定: 对书画、古董的收藏与鉴赏,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与逝去时代和故乡的连接点。本章将分析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环境不可靠时,通过对“物”的占有来巩固自我身份。 “寻寻觅觅”的文化意象: 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姿态,并非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失落家园、故人以及文化根基的一种不懈追问。它象征着一种没有终点的精神跋涉。 结论:个体生命在宏大叙事中的回响 本书旨在揭示,在宋代特定的文化生态中,知识女性并非仅仅是依附于男性叙事的边缘群体。她们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在逆境中的坚韧,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复杂而丰富的文化景观。她们的创作,是那个时代士人共同命运的另一种重要回响,承载着对文化血脉的珍视、对个体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故土家园深沉的眷恋。通过对这一群体精神世界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人阶层在历史转折点上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担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舒


  專職作家。已出版作品:《情到此間怎由人》、《暮春花盡,留與誰憐》、《納蘭詩詞賞讀》、《浮生六記》譯注、《西湖夢尋》譯注、《小窗幽記》譯注、《幾回清夢到花前:紅樓女子的草木情緣》、《仗劍千年辛棄疾》等。

图书目录

如夢令—少年時,一場東京夢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初嫁了,且說閒愁靜好
雪裡已知春信至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莫負東籬菊蕊黃

小重山—歸來堂,十年清夢逍遙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小院閒窗春色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別家鄉,空嘆人生淒涼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臨江仙—山河破,故國生死離恨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孤雁兒—哀江南,漂泊天涯難歸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尋覓處,淒淒慘慘戚戚
物是人非事事休
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尾聲—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437
  • EISBN:97862635739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0.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愁”的重新定义。在很多流行的解读中,李清照的“愁”常被简化为失夫之恸或怀旧之思。然而,这本书却引导我看到了一种更深层次、更具历史重量的“愁绪”——那种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背景下无力回天的集体焦虑。作者通过对词作中意象变迁的细致比对,清晰地勾勒出词人从早期的明媚到后期的沉郁,实际上也是宋室从鼎盛走向衰亡的缩影。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的论断,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词人格局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私密的哀婉,实则蕴含着对社稷安危的深切关怀,其“易安于容膝”的表象下,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评分

全书读毕,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完成了一次阅读,更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结语部分的处理尤为高明,他没有做那种强硬的总结陈词,而是留下了几个发人深省的开放性问题,邀请读者继续思考李清照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以及我们当下如何面对文化传承的使命。这种“意犹未尽”的收尾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生命力的理解——优秀的作品永远不该被完全解读和定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而非一个终极答案,它激发了我去重新翻阅那些熟悉的词作,以一种全新的、更富洞察力的目光去品味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着实是一次令人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目录,我便被其中巧妙的章节划分所吸引。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铺陈,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将这位宋代女词人的生命轨迹与她的艺术成就、乃至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编织成一张结构缜密的网。特别是“金石为录”这一脉络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跳出了传统文学评论中对闺阁之情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在试图证明,李清照的创作,根植于她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是风花雪月。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交织,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张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词坛的迷雾之中,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却又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淡淡历史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如玉,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更是匠心独运,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文学作品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插图,那些精致的宋代花鸟图和山水写意,不仅提升了整本书的艺术价值,也为那些晦涩的典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辅助,使得阅读体验平滑而愉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词时,那种对字体和墨色的考究,仿佛真的能透过纸张闻到古墨的清香。这本书的实体感,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电子书”所能传达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之间,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雅的时代气息。我花了很长时间仅仅是感受这本书的物理形态,这种对阅读媒介的尊重,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界中已属难得。

评分

阅读过程中,作者的行文风格如同一位娓娓道来的老友,既有学者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人的细腻笔触。他的叙述节奏控制得极好,在需要深入分析词作结构时,语言会变得沉稳而富有逻辑性,分析丝丝入扣,令人信服;而在描述词人的心境起伏时,文字又变得灵动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代入词人身处的孤寂与怅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词韵和句式的讲解部分,他没有堆砌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对比和举例,将抽象的音律美感具象化,让即便是文学功底一般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寻寻觅觅”背后的声学魅力。这种将高深理论“平民化”的功力,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