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11】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電子書)

【歷史的轉換期11】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田嘉郎
图书标签:
  • 1919年
  • 五四运动
  • 中国近代史
  • 现代中国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社会变革
  • 转型期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近代的瓦解 現代的萌芽 總體戰給全人類的巨大衝擊
從帝國到民族 重建體系的希望與幻滅 在迷惘不安中探索未來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韓承樺 專文導讀

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轉換期全系列書評  陸續上線中

  西元1919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歐洲: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條約處理戰後問題,民主平等概念深化
  東亞:中國五四運動,朝鮮三一運動,反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勃興
  北亞:共產國際成立,共產主義向全世界擴張
  南亞:甘地欲發起不合作運動,爭取印度獨立
  西亞:鄂圖曼帝國解體,西方列強勢力進駐
  北美:威爾遜原則的受挫,美國晉升世界經濟強國

  1919年,距今約莫100年的上個世紀初,人類剛結束了有史以來影響最廣泛全面的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舊世界體制被破壞殆盡,新事物及新觀念隨之萌生;無論情願與否,世界已然邁向全新的未知階段,各國都在試著探索自己的定位與未來。可以說1919年,是人類告別近代、摸索何謂「現代」的關鍵之年。

  匆促的巴黎和會與嘗試重建秩序
  進行了四年之久的一次大戰,在眾人未曾預期的情況下突然結束。為了收拾殘局,各國代表團齊聚巴黎,要開啟一場規模前所未見的大型會議,目的是重建世界秩序。和會事前並無縝密規畫,只能且戰且走;幾大國的態度也各自不同,甚至相互衝突。雖說如此,這場和會仍舊宣示了全人類修復當前秩序的企圖,以及對世界和平的冀求,國際聯盟的成立就是一例。只是修復結果不如預期,似乎宣告重返過往世界已然不可能。各國只能帶著不甚滿意的結果,繼續往前走。

  戰後的民族自決浪潮
  如果說,一次大戰為人類打開了名為「現代」的這扇大門,那麼,它也在入口處留下了不少遺緒。人類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或運用,才能順利走進門內。首先就是俄羅斯、奧匈、鄂圖曼等大型多民族帝國的解體,以及東歐、南歐等民族國家的獨立。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原則,深化了民族主義浪潮,東亞諸如中國、朝鮮等地也號召反殖民、反帝國主義運動,訴求民族自決。可以說,民族主義裂解了戰前帝國角力的時代,邁向民族國家林立的時代,各地無不追求建立單一民族國家。

  民主制度的深化與變形
  民族國家最重要的是培養國民情感,凝聚民族團結。加上一次大戰發展出動用全國人力與資源投入戰爭的總體戰體制,深化了每一位國民對國家事務的參與,特別是政治領域,女性選舉權也隨之普及。主權在民的思想,以及代議民主制的推行,成為戰後西方國家的一大發展課題。然而,當時的民主制度的發展,以及人民對民主理念的想像,並不像100年後的我們那麼熟稔而制式。對民主的嘗試,也可能產出如希特勒這般以極端個人崇拜、種族團結為號召的民選領袖,走上納粹德國的法西斯主義道路。

  戰債問題與納粹的興起
  納粹的興起,也跟一次大戰留下的遺緒有很大關係。戰後巴黎和會定調對戰敗國的懲罰性賠償,讓德國經濟崩潰;歐陸各國也受美國所制約,被戰債問題綁架。一戰後退回孤立主義的美國晉升經濟大國,戰後歐陸重建經濟也由美國資本挹注,美國的消費文化與生產制度更是影響全世界。然而一旦這個過於自信的美國經濟崩潰,就會是全面性的災難。世界經濟大蕭條就是再明確不過的例子。納粹黨在大蕭條中興起,最終奪權,給了民生凋敝的德國人民一個重返日耳曼榮耀的希望,也將全世界帶向另一場更加慘烈的大戰。

  文明的另一個選項:共產世界
  大戰結束後,人類世界誕生了另一個選項,也就是奉行共產主義的蘇俄。半個世紀前萌生的思想火種,終於在新世紀初化為實際的政治組織。在大戰末期,西方列強也曾試著介入俄國內政,對於蘇維埃抱持猜忌,但也有新興國家與之合作,幫助穩固自國勢力。在日後整個二十世紀,這個人類文明的另一個選項如同影子般,與西方資本主義為首的自由世界如影隨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五四運動與中國的未來
  在上個世紀被西方強取豪奪的東方大國中國,藉由一次大戰後的契機,開始思考未來。應該模仿西方政治體制,還是謀求符合東方傳統的政治體制?以五四運動為濫觴,當時受西方近代教育洗禮的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面臨這樣的大哉問。包括日後提出多種學說的孫文等人,都試圖找尋中國得以在新時代安身立命的現代國家形象。雖說日後的發展邁向黨國體制、有期限的一黨專政,但終究提出了不全然等於西方的可能性。只是從今日看來,同樣是拒絕西方民主制度、合理化中國獨特的獨裁統治,相隔逾百年的論調,竟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1919年,正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年分。「歷史的轉換期」系列以這一年做為全套書的終冊,似乎也宣示了這樣的態度。人類的歷史充滿了可能性。每一個關鍵的轉換年分,都是當下充滿能動性的人們,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做出選擇、相互影響,最後共同形塑出屬於該時代的特徵,並開創下一個時代。

「歷史的轉換期」系列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導讀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本套書共11冊:
  『歴史の転換期』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第1冊  前221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編)
  第2冊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編)
  第3冊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編)
  第4冊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編)
  第5冊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編)
  第6冊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編)
  第7冊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編)
  第8冊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編)
  第9冊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編)
  第10冊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編)
  第11冊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木村靖二編)
 
【歷史的轉換期】系列其他卷(示例,此为模拟) 本系列丛书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的、充满剧变与重塑的时代节点。每一个“轉換期”都标志着旧有秩序的瓦解与新形态的艰难孕育,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技术应用乃至地缘政治发生深刻转折的关键时期。 【歷史的轉換期 1】 鐵器時代的黎明與文明的奠基 (約公元前1200年 – 前500年) 本卷聚焦于青銅時代晚期文明的全面崩塌(被稱為“黑暗時代”或“青銅時代晚期崩潰”)所催生的深遠變革。它详细考察了冶金術,特別是鐵器的普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形态、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社会阶层结构。我们将探讨地中海沿岸早期的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网络如何重新连接了被战乱割裂的区域,以及古代以色列、希腊城邦的兴起,如何孕育了西方思想与政治形态的初始形态。本书侧重分析在权力真空时期,地方性的文化如何吸收外部冲击,并最终发展出早期的哲学思辨和法律体系,为后续的古典文明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 重点议题包括: 鐵器冶煉技術的傳播路徑、城邦(Polis)的早期社會結構、荷馬史詩中的社會圖景、早期一神論思想的萌芽,以及大遷徙時代的影響。 --- 【歷史的轉換期 4】 羅馬帝國的黃昏與基督教的崛起 (約公元250年 – 565年) 这一时期是西方世界经历最为剧烈的重塑阶段。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危机后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晚期古典时期”。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衰亡视为单一终结的观点,转而关注帝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如何持续“转型”——从一个统一的、世俗化的帝国,逐渐演变为一个依赖军事化官僚体系和日益强大的教会力量来维持运转的混合体。我们将细致考察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如何重塑了行政与军事结构,以及基督教如何从一个边缘教派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并最终在西方的崩溃中成为重建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此外,我们也关注东部拜占庭帝国的初步成型,展示了帝国生命力的延续性。 重点议题包括: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及其影响、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义斗争、蛮族王国的建立及其与罗马制度的融合、查士丁尼大帝的短暂复兴尝试,以及城市生活的衰败与修道院制度的兴起。 --- 【歷史的轉換期 7】 文藝復興:古典的再生與人文主義的覺醒 (約1350年 – 1550年)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艺复兴这一被视为“中世纪”与“近代”之间桥梁的时期。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和文学的复兴,更是人类理解自身、探索自然以及组织社会秩序理念的深刻转变。我们考察了意大利城邦复杂的政治环境——如美第奇家族对文化的支持与政治的运作——如何催生了对个体价值的空前关注。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如何通过对古典文献的重读,挑战了中世纪神学的主导地位,强调了现世的成就与人的潜力。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在这一时期扮演的关键角色,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发生了质的飞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重点议题包括: 佛罗伦萨的政治生态与艺术赞助、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如彼特拉克与薄伽丘)、透视法与自然主义绘画的突破、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现实主义,以及早期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世界观变化。 --- 【歷史的轉換期 12】 戰後秩序的重構與意識形態的對抗 (1945年 – 1973年) 本卷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剧烈重组。二战的巨大破坏性彻底终结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催生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新格局。本书详尽分析了冷战如何从军事对抗延伸至意识形态、科技竞争和代理人战争的各个层面。我们考察了去殖民化浪潮如何重塑了全球南方,以及新兴的民族国家在超级大国影响下所面临的复杂抉择。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既有社会规范的挑战(如民权运动、青年反叛文化),这些都构成了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内在动力。 重点议题包括: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与经济重建、美苏在核武器领域的恐怖平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肯尼迪政府与赫鲁晓夫时期的危机管控,以及文化上的“垮掉的一代”与现代主义的终结。 --- 【歷史的轉換期 14】 全球化的加速與數位革命的浪潮 (1991年 – 2008年) 这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最为动荡的阶段之一。苏联解体标志着一个意识形态对抗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化加速期。本书分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如何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促进了跨国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这种加速所带来的矛盾:贫富差距的扩大、跨国公司权力的膨胀,以及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的传播媒介上的复苏。从巴尔干的冲突到亚洲金融风暴,再到“9·11”事件的冲击,本卷力图捕捉一个在技术乐观主义与安全焦虑之间摇摆不定的时代面貌。 重点议题包括: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进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与争议、欧元区的建立与全球金融一体化、信息茧房的早期迹象,以及全球反恐战争对地缘政治的长期重塑。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木村靖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
  1943年生,專長為德國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士兵的革命──一九一八年德國》(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
  《第一次世界大戰》(筑摩新書,2014)
  《德國史》(編著,新版世界各國史13;山川出版社,2001)
  《近現代歐洲史》(共著,地域文化研究1;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6)
  《世界大戰與現代文化的揭幕》(共著,世界的歷史26;中公文庫,2009)

作者簡介

池田嘉郎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

  1971年生,專長為近代俄國史。

  【主要著作】
  《革命俄羅斯的共和國與國民》(山川歷史專題14;山川出版社,2007)
  《俄國革命──破局的八個月》(岩波書店,2017)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帝國的遺產》(編著,山川出版社,2014)
  《從世界戰爭到革命》(責任編輯,俄國革命與蘇聯的世紀1;岩波書店,2017)

  The homeland's bountiful nature heals wounded soldiers: Nation building and Russian health resorts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in Adele Lindenmeyr et al. (eds.) Russia’s Home Front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14-1922. Book 2. The Experience Revolution of War and Revolution, Bloomington: Slavica, 2016.

紀平英作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
  1946年生,專長為近現代世界史。

  【主要著作】
  《邁向美國治世之路──胎動中的戰後世界秩序》(山川出版社,1996)
  《歷史之核子時代》(世界史劇本50;山川出版社,1998)
  《美利堅合眾國的膨脹》(共著,世界的歷史系列23;中公文庫,2008)
  《歷史之「美國的世紀」──自由、權力、統合》(岩波書店,2010)
  《新學院──二十世紀美國的溫和叛逆者們》(岩波書店,2017)

深町英夫

  日本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經營學部教授。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學術博士。

  1966年生,專攻中國政治史。

  【主要著作、譯作】
  《孫文革命文集》(編譯,岩波文庫,2011)
  《教養身體的政治──中國國民黨的新生活運動》(岩波書店,2013;三聯書店,2017)
  《孫文──近代化的歧路》(岩波新書,2016)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編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5;臺大出版中心,2019)

監修者簡介

木村靖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西洋近現代史、德國史。

岸本美緒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明清社會經濟史。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中亞史。

譯者簡介

黃鈺晴


  成大中文系畢業,現為日文譯者。譯有《沖繩走私女王:夏子》、《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大英帝國的經驗》等書。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陳建守
導讀 韓承樺
寫在前頭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總 論 邁向現代的摸索 木村靖二

第一章 巴黎和會與俄國內戰 池田嘉郎
1  俄國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  內戰下的俄國
3  和會的開始
4 高爾察克的進擊與受挫
5 蘇維埃政權的倖存

第二章 胎動中的巨大國家──美國 紀平英作
1  「戰後」世界的前景
2  歐洲眼中的美國
3  限制移民的國家
4  共和黨政府打造秩序的理論
5 從崩潰到新政

第三章 納粹主義的選擇 木村靖二
1  大眾政治動員時代的序幕
2  圍繞著新憲法與和約的抗爭
3  經濟大蕭條與摸索新的未來藍圖

第四章 近代國家形象的摸索 深町英夫
1  普遍與特殊
2  對民主制度的懷疑
3  摸索新制度
4 傳統與尖端
5 繼承者們

圖片來源.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894
  • EISBN:97895705350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MB

图书试读



寫在前頭
「歷史的轉換期」叢書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從全球視野來嘗試描繪世界史的樣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歷史學界在這方面集結努力的其中一環。既然如此,那在這當中,本叢書的目標及特色又是什麼呢?在這篇〈寫在前頭〉中,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試著敘述。

  首先要討論的是「轉換期」一詞代表的意義。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過去,每一個時期在「轉換」上的方向性,看起來都會是十分明確的;雖然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或早或晚的時間差異及個別的特色,但歷史應該還是會往一定的方向發展吧……?然而,這樣的看法卻很容易讓後來時代的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陷入認知上的陷阱。對於熟知後來歷史動向的我們而言,歷史的軌跡自然是「只會朝這個方向前進」;既然如此,那如果「不從今天來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社會的立場來看未來」,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今天的我們,若是論起預測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的世界,應該沒什麼人有自信吧!這點對過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綜觀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便會發現,儘管他(她)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卻又無法預測這股推著自己前進的潮流將通往何處,因此只能在不安與希望當中,做出每一天的選擇。將這種各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相互積累、結合後,歷史上的各個「轉換期」,便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副比起從今日視點出發、整齊劃一的歷史更加複雜,也更加活潑生動的姿態。

  第二是世界史的「共時性」。本叢書的每一冊,都以一個特定的西元年分做為標題。對於這種作法,讀者理所當然會湧現疑問:儘管在這一年的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世界各地呈現了巨大變化,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一定的關聯性,但這樣的轉變會是在特定的某一年一口氣突然爆發出來的嗎?就算有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重大變革,其他地區也不見得就有變革吧?特別是,姑且不論日益全球化的十九、二十世紀,針對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進行推論,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並不是要強硬主張所謂「嚴密的共時性」,也不是要對每一冊各章的對象僅就該特定年分的狀況加以論述。不僅如此,諸如世界史上的「交流」與「衝突」這類跨地域的變遷,以及在這之中肩負起重要任務的那些人,我們也不特別著墨;畢竟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地區與國家之外發生了什麼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本叢書的許多章節裡,就是以這樣的普通人為主角。儘管如此,聚焦在特定年分、以此眺望世界各地狀況的作法,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它開創了某種可能性,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而是透過宏觀的視野,針對當時各地區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對應方式的多樣性與共通性進行分析。像是大範圍的氣候變遷與疫病,各個地區在同一時期,也可能直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只如此,也有像資訊與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有著時間差而對世界各地產生影響的現象存在。然而,儘管問題十分類似,各地區的對應方式卻不相同;甚至也有因某些地區的對應,導致相鄰地區做出截然不同的對應態度。此外,面對類似的狀況,某些地區的既有體系因此產生了重大的動搖,但其他地區卻幾乎不受影響,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看到這種迥異的應對方式,從而思考為何會這樣的時候,便會對各個社會的特質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儘管將生活在遙遠分離的地區、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稱為「同時代人」,似乎不是件普通的事,但他(她)們確實是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當代」(contemporary)的人們;我們所做的,就是讓讀者試著感受箇中的醍醐味。

  第三個問題是,「世界史」究竟是什麼?今日,打著「全球史」名號的著作多不勝數;儘管它們都有著超越「國史」框架的共通點,採用的方法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的將氣候變遷、環境與疫病等自然科學方法納入研究取徑,來處理大範圍的歷史;有的利用比較史或系統論方法,將重點放在亞洲,對歐洲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此外,還有運用多語言史料的海域交流史,這種有時也被叫做「全球史」。雖然本叢書秉持「世界史的視野」,卻未必會使用「全球史」一詞,而是讓各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法執筆,在選擇探討對象上也抱持著開放態度。雖然稱為世界史,但本叢書並未採取將某個年代的世界分成好幾塊、然後對各塊分別撰寫概述的作法,而是在狹窄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因此在每一冊中,我們並不見得徹底網羅了那個年代的「世界」樣貌。乍看之下,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人覺得是好幾個零星主題胡亂湊在一起,然而,我們也請作者在執筆時不將各冊各章的對象框限在一國或一地區之中,而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脈絡來處理它們。「世界」並不是像馬賽克一般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事例為中心,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接觸的軌跡,就是本叢書的特色。「世界史」並不是一大堆國別史綁在一起的集合物,也不是事先就預設出一個所謂「世界」這樣的單一框架;相反地,我們認為它是紮根於各個地區的觀點彼此碰撞、對話,而展現出的活潑鮮明姿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簡略陳述了本叢書的概念。歷史的宏觀脈動,是上至大政治家和學者,下至庶民,由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摸索與選擇所形成的。本叢書的視野雖是全球性的,但並非從超越個別眾人經驗的制高點來鳥瞰世界史的全貌,而是試著從廣泛的、同時代的視野,去比較、檢討那些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選擇的各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從而以這樣的視角,對世界史上的「轉換期」加以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透過這種嘗試,本叢書希望能將歷史發展中宏觀、微觀視角的交錯,以及橫向、縱向伸展的有趣之處,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叢書的各冊構成如下:

  第1冊  前二二○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第2冊   三七八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第3冊   七五○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
  第4冊  一一八七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第5冊  一三四八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第6冊  一五七一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第7冊  一六八三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
  第8冊  一七八九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
  第9冊  一八六一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第10冊  一九○五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第11冊  一九一九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

  各冊除了每一章的主要敘述外,還收錄了簡短的補充說明「專欄」,開頭也編入概觀全書樣貌的「總論」。除此之外,扉頁設有地圖,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种“风口浪尖”时期人物命运的好奇心。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他们如何平衡理想与妥协?在“摸索”的过程中,必然充满了试错和代价。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去考察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大众情绪。是集体性的狂热,还是普遍的迷茫?这种集体心态是如何影响了那些决定国家走向的决策者?我追求的是一种微观与宏观的完美结合:既要有对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分析,也要有对街头巷尾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能超越一般的历史著作,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时代侧写。

评分

坦白讲,我对电子书格式的阅读体验一向挑剔,但如果内容足够扎实,这点是可以忽略的。1919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份,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冷静的、去魅的审视,而不是简单的颂扬或批判。我想知道那些激进的尝试最终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洗和修正的。一个好的历史解读,应该能够让人理解过去的必然性,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当下困境的启示。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重大历史断裂期”的深刻见解,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应对变革的指南。

评分

我已经很久没有找到能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非虚构类书籍了。这本《歷史的轉換期11》,光是这个序号就暗示了它是一个宏大系列的一部分,这让我对作者的系统性研究能力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个好的历史作者,不应该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看似混乱的摸索阶段,有哪些关键的“制度创新”或“思想突破”是奠定未来几十年走向的基石?这些突破是如何在各种保守力量的拉扯中艰难诞生的?我希望看到对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层面的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权力斗争的表面。毕竟,真正的“现代”转型,往往是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的。

评分

这套书光是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陈旧纸张泛黄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让人一头扎进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特别着迷,毕竟那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事物破土而出的关键节点。书名里的“轉換期”三个字,简直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我想知道,在那些大事件的背后,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彻底颠覆的?历史的惯性有多大?那些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的人,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那些在十字路口彷徨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他们的内心挣扎与抉择,是否能从书中得到细致的描摹?我期待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那种能让我感受到时代脉搏的鲜活叙事,那种能让我体会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无数次试错和艰难抉择的产物。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对人性在巨大变革中的展现,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术语堆砌的写作方式,读起来比啃石头还费劲。我更偏爱那种叙事流畅、能把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动融入到具体人物故事里的作品。1919年,那无疑是全球性的一个转折点,从巴黎和会到国内的各种思潮涌动,信息量巨大。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高明的侦探一样,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碎片——外交电报、私人信件、报刊社论——巧妙地编织起来,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我尤其想了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它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工业化、民主化,还是仅仅是一种西方的流行符号?那种对未来既憧憬又恐惧的复杂情绪,如果能被精准地捕捉和呈现,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