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美,純茶道冊:蔡榮章茶之書係列 (電子書)

茶之美,純茶道冊:蔡榮章茶之書係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榮章
圖書標籤:
  • 茶道
  • 中國茶
  • 蔡榮章
  • 品茗
  • 茶文化
  • 純茶道
  • 茶葉
  • 茶藝
  • 電子書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茶之「美」,反映的是「禪」
 
  要談與「禪」結閤的茶,就要談茶的「侘」與「寂」,及其空寂之美。有些人或許會問:茶味甘甜、茶香怡人,為什麼茶之美、茶禪一位,其精神會與「侘」與「寂」有關?
 
  蔡榮章老師說,這是茶道在藝術領域上很特殊的一種特質。因為茶的特質,也就是其主味,是在前麵提到的「苦」與「澀」。拿掉這兩項成分,茶幾乎也就不成其為茶。而製作精良的茶,苦澀等味與香氣搭配得恰到好處,不但隱藏苦澀的銳氣,且形成耐人追尋的茶味,這樣的香與味,幾乎就是許多茶人與茶癡纏一生的因由。
 
  癡纏之外,也因為喝茶使人沉靜,「苦」與「澀」也進一步帶茶人進入空寂的境界。身體放鬆瞭,情緒也沉澱瞭,我是我,我亦不是我。物我兩忘之下,便進入陸羽提到的「精」與「儉」,隻餘下我,與寧靜深遠「侘」與「寂」。茶之美,便也油然而生。
 
  ▎要談茶之「美」,先把茶泡好
 
  蔡榮章老師說,要談茶之美,要從技能、思想、藝術三部分談論。
 
  技能,基礎當然就是先將茶泡好。具備這樣的能力,纔有餘裕去談對茶湯的評鑑與欣賞,以及茶席設置與品茗環境構建。
 
  思想,也就是泡茶喝茶推進到有想法、有主張的地步,這個時候就必須讓泡茶、喝茶的人理解茶文化發展的歷史,瞭解歷史的長河中,茶事有過什麼樣的轉變,喝茶的人自然會產生想法,會豐富自己的精神,深究到宗教、哲學與美學,甚至突破到藝術層麵。
 
  藝術,是審美能力達到可以創建作品的階段,參與茶會者體會到的是宗教般的、玄想般的純美境界。茶人除瞭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麵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纔能融閤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齣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以「苦」「澀」為起始,以「禪」為其內涵,習得、精熟茶道的三大要件。本書中,透過茶道思想傢蔡榮章的引導,你我喝的將已經不再隻是茶,而是一盞寧靜深遠,一盞浸透瞭「侘」與「寂」的空寂之美。
茶之境:品味東方茶道精髓的深度探索 一部關於茶藝、曆史與哲思的全麵指南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係列或某位特定作者的茶之書,而是對東方茶文化廣闊而深邃的領域進行一次全麵的、不受特定流派局限的係統性考察。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茶的“世界觀”,從茶葉的起源、種植,到精妙的衝泡技藝,再到茶道背後的精神內核,提供一條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學習路徑。 第一部:源遠流長——茶的曆史與地理溯源 本篇將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茶樹——Camellia sinensis——如何在亞洲的崇山峻嶺中誕生,並逐步走嚮世界。 1.1 茶的起源與早期傳說 深入探討茶被發現和首次使用的古老傳說,考察從藥用到飲品的曆史性轉變。分析不同地域(如雲南、四川)在茶文化起源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此部分將引用和比對不同曆史文獻的記載,力求還原最接近事實的早期茶飲麵貌,而非僅僅停留在神農嘗百草的民間敘事層麵。 1.2 絲綢之路上的茶葉貿易 重點剖析唐宋時期,茶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商品。詳細闡述“茶馬古道”的形成過程,探討茶葉在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作為戰略物資的角色。此章節將結閤考古發現和貿易記錄,描繪齣茶葉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先驅角色。 1.3 茶葉的傳播與地域演化 係統梳理茶葉嚮日本、朝鮮半島以及後來的西方世界傳播的脈絡。特彆關注不同文化在接納和本土化茶文化時所産生的獨特變革。例如,探討日本“侘寂”美學如何與茶道深度融閤,以及歐洲貴族階層對紅茶(當時稱之為“黑茶”)的狂熱如何驅動瞭全球殖民貿易的發展。 第二部:六大茶類的科學與藝術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旨在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細膩的感官描述,區分和解析目前公認的六大基本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的製作工藝與風味特徵。 2.1 製作工藝的決定性因素 詳細解析決定茶葉品類的關鍵工藝步驟——殺青、揉撚、發酵(氧化)和乾燥——的化學原理。闡述溫度、時間、濕度對茶葉內含物質(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轉化的影響,解釋為何輕微的工藝調整會導緻截然不同的口感。 2.2 綠茶:鮮爽的哲學 聚焦於“不發酵”的藝術。深入探討不同産區的綠茶(如龍井、碧螺春、日本煎茶)在殺青方式上的細微差彆,及其如何塑造齣豆香、海苔香或闆栗香等多樣風味。強調水溫對綠茶中葉綠素穩定性的影響。 2.3 烏龍茶(青茶):半發酵的平衡 將烏龍茶視為發酵度控製的極緻體現。對比閩南鐵觀音、閩北岩茶(大紅袍)、廣東鳳凰單叢和颱灣高山茶在“做青”過程中的技術差異。著重分析“焙火”的藝術——從清香到濃醇的火候掌控。 2.4 紅茶與黑茶:微生物與時間的對話 探討紅茶的完全氧化過程,以及黑茶(普洱、茯磚等)中“渥堆”技術對後發酵的影響。分析微生物在黑茶陳化過程中産生的獨特風味物質,探討“越陳越香”的科學依據。 第三部:衝泡的儀式與感官體驗 本部分將超越簡單的衝泡說明,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水、器、法三者的協調,最大化地激發茶葉的內在潛力,並將衝泡提升為一種專注的實踐。 3.1 水的哲學:溶劑的本質 水質的選擇(硬度、礦物質含量)對茶湯口感的影響。講解軟水、硬水在不同茶類衝泡中的適用性。並探討水溫的精確控製如何影響茶多酚的析齣率,以及沸水到飲用溫度的“馴化”過程。 3.2 器物選擇的文化與功能性 對比紫砂壺、蓋碗、白瓷杯等不同茶器的材質、透氣性和保溫性。分析它們對茶湯口感的影響,不僅僅是美學上的偏好,更是物理學上的選擇。例如,探討紫砂壺“養壺”的機理與長期使用對茶味的潛移默化。 3.3 泡法演進:從煎茶到功夫茶 係統對比中國傳統大壺法、日本煎茶道、以及現代的功夫茶技法。重點解析功夫茶中“快齣湯”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反復衝泡來觀察茶葉的“耐泡度”和風味層級的變化。 第四部:茶道:身心閤一的修行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探討茶藝如何成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一種東方特有的生活哲學。 4.1 “和、敬、清、寂”的東方精神 深入解析茶道核心精神的內涵,追溯其在儒釋道思想中的根基。探討“敬”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以及“清”對內心世界的淨化作用。 4.2 覺知力的訓練:在品飲中迴歸當下 將茶道視為一種“正念”(Mindfulness)的訓練。通過引導讀者有意識地關注茶湯的溫度、香氣的層次、滋味的起伏,訓練感官的敏銳度,從而實現從日常喧囂中抽離,專注於此刻的體驗。 4.3 茶與生活美學 考察茶在空間美學(茶室布局、花藝搭配)、時間美學(對季節的敏感性)中的應用。探討如何將茶道的精神融入日常的待客之道和個人獨處的時光,使之成為一種滲透於生活細節的優雅方式。 結論:茶——永無止境的探索 本書最終呈現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規則,而是一個廣闊的框架,鼓勵讀者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去探索每一款茶、每一次衝泡背後無限的可能性。茶的深度,在於探索者自身的修為和體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榮章
 
  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傢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
 
  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嚮,纔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蔡榮章的茶道體係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係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傢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傢。
 
  目前職務:
  1.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
  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05.27~
  3.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11.13~
 
  經歷:
  1.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
  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04.01~2022.06.30
  3.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
 
  榮譽:
  2020年百名「傑齣中華茶人」(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主辦)

圖書目錄

《茶之美》
《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
《茶之美》序

《茶之美》
《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
《茶之美》序
茶之美
第一章 美學概念
一 茶之美

1「欣賞」茶,不隻「喝茶」
2口鼻之與茶湯
3口鼻的藝術、視覺的藝術、聽覺的藝術
4從空寂之美談禪茶
5隻是泡茶給人喝還是大傢共賞
6美、藝術、茶道藝術
7美學與藝術是茶道藝術的基石
8茶,永遠有其苦澀的一麵
9茶與抽象藝術
10茶文化裡有茶道、茶道裡有茶道藝術
11茶文化裡的美與藝術
12茶道不是看的藝術
13茶道空寂之美
14茶道裡的美學概念
15茶道精神對現代生活的啟發和影響
16茶道藝術裡的美在哪裡
17草庵式茶席的意義
18唯要聲音與光影陪伴茶 
19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傢
20深談空寂
21談茶道的「空寂」
22飲茶引發的生活情趣

二技術與藝術
1支撐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2有對錯之分與無對錯之分的茶道
3技術與藝術,茶藝與茶道四者的糾結
4每次都是精準的茶湯與動作
5其他藝術項目在茶文化上的應用
6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
7泡好茶的涵義
8泡茶師檢定怎麼考
9泡茶精準的意義
10品茗藝術
11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傢的「音樂生活」
12茶藝的專業性
13茶室不是茶具陳列室
14茶席, 不要四藝混在一起
15茶席、品茗環境、品茗空間
16茶席設置與茶席設計 
17茶席設計與茶會舉辦
18茶席裝扮與泡茶內涵
19茶道、茶道藝術、美、藝術四者的關係
20茶道藝術隻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嗎
21茶道的藝術內涵
23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
24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25茶道藝術傢與茶湯作品
26茶道藝術裡的藝術如何形成
27茶道藝術整體觀
28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義
29評鑒泡茶法與品飲泡茶法
30學會削皮纔能吃到肉
31藝術創作與審美挑選
32標準濃度+泡得精準=茶湯藝術性

三純茶道
1從一次茶會看當今茶道的軟肋
2四個大小不同的茶文化
3我們這樣歌頌茶人
4品茗者喝茶的態度
5是「撐船漢」還是「弄潮人」
6種茶難製茶更難喝茶難上加難
7純茶道不能被解釋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也可以泡茶
8茶文化的課程是要以泡茶課為核心
9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
10茶葉品飲上的一些觀念
11茶道之美概念圖之12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13茶道之美總目錄
14茶道伴樂的問題
15茶道的重心是在修身而不在茶嗎?
16茶道錶演要看些什麼
17茶道藝術應歸為口鼻的藝術
18茶湯呈獻給您的途徑
19製茶泡茶喝茶都在無何有之鄉
20蔡榮章茶道思想體係錶21專精喝茶與生活喝茶
22純茶道解剖圖

第二章 茶道之美在哪裡
一泡茶之美

1 勿走錯茶席設計之路
2我與茶如此相伴
3泡好一壺茶的信念
4泡壞瞭,不改茶的真麵目
5泡茶、評鑑、品賞三者的關係
6泡茶的藝術
7泡茶者的服裝
8泡茶席是施展茶道之美的場所
9泡茶席設置的演變
10泡茶階段的美在哪裏
11泡茶階段解析圖
12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說詞
13品茗藝術
14客觀存在的茶葉品質
15茶,它的麵部錶情
16茶,新生命的誕生
17茶文化比較的論壇
18茶會時品茗者的心思
19茶道之美的蹤跡—1.泡茶階段
20茶道之美的蹤跡—1.泡茶階段b/2
21談茶席風格的錶現

二奉茶之美
1奉茶的細節
2奉茶的美在哪裡
3奉茶藝術
4奉茶階段解析圖
5忠實傳遞一杯茶湯
6茶會的用杯與奉茶方法
7茶會結束時將杯子送迴

三茶湯之美
1不能老是當茶的法官、作茶的醫師
2什麼時候喝茶不可以說話
3水的欣賞    
4用以口鼻訓練的茶香茶味罐頭
5如何引導大傢重視茶湯
6我如此欣賞茶湯
7我知道,那個樣子就是在喝茶
8把茶湯泡好纔是享用茶道的途徑
9沒評茶基礎的人可以賞茶嗎
10波動影響著茶湯
11品飲階段解析圖
12茶, 讓人深思的一杯茶
13茶,它的生死辯
14茶,它的茶湯錶情
15茶杯與茶湯的心事
16茶湯,這件泡茶者的藝術作品
17茶湯由哪些元素形成
18茶湯在口鼻感官上的記憶
19茶湯味覺與視覺間的轉換
20茶湯欣賞會時不說話
21茶湯的美在哪裏
22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23茶湯裡的故事
24茶湯標準濃度的界定
25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26茶道之美的蹤跡— 茶湯階段b/2
27茶道之美的蹤跡—茶湯階段a/2
28茶湯、茶具等「內在的品茗空間」
29茶湯有好壞之分嗎
30茶湯品飲之內涵分析
31茶湯香.味.性的認識欣賞與介紹
32細數茶湯品飲的元素
33聞香杯之使用
34講話乃品茗之大病

《茶之美》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98152
  • EISBN:97862672982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0.5MB

圖書試讀

<茶之美>(上下冊)序
 
  1980年茶文化復興之後,大傢忙著設計與生產茶具、忙著研究各種泡茶法、忙著編寫泡茶原理、忙著建構各種茶會。我從2000年開始,心中就一直耿耿於茶道的審美與它的藝術性,因為缺少瞭這兩塊元素,茶道就失掉瞭獨立自主的能力,喪失瞭成為一門學科的條件。
 
  這一耿耿於懷就讓我思考瞭20年,茶道的美應該是屬於怎樣的美?隻是泡茶者的美還是動作的美,隻是賞心悅目的美還是另有不同美的種類?茶道的藝術性應該是講道理的哲學思想,還是要往純藝術的抽象境界發展呢?
 
  在整理這本<茶之美>的稿件時,依內容將資料分離成美學概念、茶道之美在哪裡、茶道藝術的呈現等三部分。就要繳稿的時候,又往下將第一章「美學概念」細分成茶之美、技術與藝術、純茶道,將第二章「茶道之美在哪裡」細分成泡茶之美、奉茶之美、茶湯之美,將第三章「茶道藝術的呈現」細分成茶道藝術概論、茶道藝術形式、茶道藝術內涵。這是不是就是我日夜思念的茶道之美與藝術呢?
 
  我在茶之美的體係裡極力區分「茶」與「非茶」的部分,一定要從茶衍生齣的美與藝術纔是討論「茶之美」的對象,其他非茶的部分隻是作為養分而已。<茶之美>還特別強調美學上的美,期擴大「美」的意義與範圍,我們追求的茶之美,事實上多的是「美學上的美」而不是世俗上的美,突不破這一層藩籬,茶道讓人揮灑的空間就不大瞭。<茶之美>還從「學科」的角度強調學校的茶文化專業要將茶道的美與藝術加入到課程裡麵,不能隻考慮到就業與茶葉流通的需要。<茶之美>還特別描述瞭茶道的藝術型態與內容,如果不具體地指齣茶道的藝術在何方,是長成什麼樣子,茶道藝術就會顯得空洞。美與藝術還要特別提齣它被人體接受的管道,否則我們經常會撐開耳朵但卻是努力用眼睛看著(例如音樂欣賞),<茶之美>一書強調茶道藝術是屬於口鼻的藝術,我們享用茶道藝術的時候,不要閒置著鼻子與口腔,而一直努力用眼睛看著茶葉與茶湯,用手撫摸著茶壺與茶杯。
 
蔡榮章
2023年6月3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