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 (電子書)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 L. Schellenberg
图书标签:
  • 神学
  • 哲学
  • 理性
  • 信仰
  • 宗教
  • 存在主义
  • 隐匿
  • 启示
  • 人文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上帝存在,為甚麼祂不顯現自身,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存在?
  抑或,根本就沒有上帝?
 
  這是纏繞宗教信徒千百年的問題,在學界卻鮮有討論。直至1993年,著名無神論宗教哲學家J. L. Schellenberg出版本書,為「上帝隱匿問題」提供了嚴密的論證,轟動國際學界,隨即成為經典。本書博古通今,與之深入互動者古有帕斯卡、巴特勒主教、齊克果等經典大哲,今有Hick、Swinburne、Plantinga等當代基督教哲學名家。雖為無神論之作,本書亦對神人關係作出了深刻透澈的分析。
 
  本譯本榮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宗教哲學中心與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頒發之「全球宗教哲學翻譯獎助」,期望為華文圈讀者打開當代宗教哲學的大門。
 
專家推薦
 
  憑著前所未見的周密,雪倫堡建立了一個以隱匿問題去反對有神的論證。我認為,在過去十五年來出版的宗教哲學著作之中,這本書是最重要的六、七本之一。——Richard Swinburne,英國牛津大學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論證嚴謹、洞見深刻,令人獲益良多。雪倫堡單槍匹馬,讓上帝隱匿問題成為了當代宗教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Paul Draper,普渡大學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 宇宙的交响与人类的足迹:探索文明的演进与智慧的边界 一卷关于人类文明宏大叙事与微观探索的史诗级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抵知识与哲思的深渊。 在这部跨越数千年、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巨著中,作者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类文明如何从蛮荒走向辉煌的壮丽画卷。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在跟随一条清晰的脉络,审视人类在面对自然、构建社会、发展技术和寻求意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创造力。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基石的奠定 本书伊始,我们将探访人类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这里,文字诞生,法律初现,城邦兴起,人类开始从生存的本能中抽离,迈向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早期宗教信仰、神话体系与早期政治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早期统治者如何利用超自然叙事来巩固其世俗权力。 随后,目光转向古希腊的哲学思潮。这不是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枯燥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理性”这一概念是如何在爱琴海畔的辩论中逐渐成型,并成为西方知识体系的核心驱动力。我们会看到,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神秘主义到苏格拉底的伦理追问,再到亚里士多德对世界万物的系统分类,每一步都标志着人类心智对未知世界进行系统化理解的重大飞跃。本书特别关注了古希腊科学精神与城邦政治实践的互动,论证了公民参与和公开论辩如何催生了对知识的持续渴求。 第二部分:帝国的兴衰与信仰的重塑 中世纪的欧洲,常被误解为一个“黑暗时代”,但本书则展现了其内在的活力与复杂的结构。在基督教信仰的强大整合力下,新的知识中心——修道院和早期大学——悄然兴起。我们考察了经院哲学的兴盛,以及这种强调逻辑推演的思辨活动,如何在保持对神学绝对忠诚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护着对古希腊遗产的传承。 与此同时,东方世界的文明发展也未曾停滞。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思想与技术交流的生命线。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解读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代数的发展)、医学和天文观测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这些成就如何通过伊比利亚半岛和拜占庭帝国,最终反哺了欧洲的复苏。对唐宋时期中国在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地理认知与战争形态。 第三部分:科学革命与启蒙的曙光 文艺复兴的火焰点燃了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肯定,但真正撼动旧有世界观的,是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是物理学的胜利,更是人类认知范式的一次彻底转变。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如何取代传统的权威解释,为现代科学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紧随其后的是启蒙运动。洛克、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如何将自然法则的概念延伸到人类社会治理领域,成为本书的又一核心议题。我们见证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概念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政治实践,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政治哲学如何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法律框架与公民身份的内涵,同时也审视了启蒙理想在面对殖民主义和阶级固化时的内在矛盾。 第四部分:工业的洪流与思想的激荡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与社会结构。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本书细致地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对工业化带来的异化和不平等作出回应。 更为深刻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带来了对人类自身起源和在自然界中地位的根本性挑战,极大地冲击了既有的宇宙论。这些思想上的巨大动荡,催生了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诞生,人类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审视自身的非理性冲动和集体行为模式。 第五部分:破碎与重构的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高度,同时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洗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牛顿式的确定性宇宙观,使得对实在本质的探寻进入了更加抽象和悖论重重的领域。 在社会层面,本书关注了现代性危机——大规模杀戮、极权主义的兴起,以及对意义的普遍焦虑。我们审视了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如何对宏大叙事(如进步史观)进行解构,转而关注个体的经验、语言的局限以及权力的隐蔽运作。此外,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的早期萌芽,也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由数据和连接构筑的时代。 结语:迈向未知的边界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在全球化、环境危机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正面临着新的生存伦理与知识挑战。我们如何在新兴的计算能力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区分噪音与真理?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箱,邀请读者以历史的深度、哲学的广度和科学的严谨性,参与到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思辨之中。 《宇宙的交响与人类的足迹》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份对未来智慧的深沉邀约。它适合所有对人类历史、思想流变、科学发展和文化转型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翻开它,你将踏上一段壮阔的心灵旅程,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与我们头顶的星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J. L. Schellenberg
 
  當代最著名的宗教哲學家之一。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加拿大聖文森山大學哲學教授(Mount Saint Vincent University)、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兼任教授。著有《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演化的宗教》、《懷疑的智慧》等9本重要宗教哲學專著,其中《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一書提出了「上帝隱匿論證」,被譽為當代宗教哲學最重要的幾本經典著作之一,並成為近年多本國際學術文集、期刊專刊的討論專題。
 
譯者簡介
 
陳樂知
 
  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澳洲雪梨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TSM)執行長;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LMPST Taiwan)祕書長。專長為心智哲學、形上學、宗教哲學與自然主義哲學,曾於國際頂尖哲學期刊如Oxford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Mind、Australi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Philosophical Studies、Erkenntnis等發表論文多篇,並曾榮獲臺灣國科會所頒發之「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新秀學者獎助」及英國伯明翰大學宗教哲學中心與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所頒發之「全球宗教哲學翻譯獎助」。

图书目录

譯者序
原著者中譯本新序
導讀:理性哲學家對隱匿的上帝之探問╱陳樂知
譯文須知

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築構論證
一 上帝的愛在認識層面的引申意涵
二 對於有神論的強效認識處境是否可能?
三 不信的合理性
四 論述的總結

第二部分 論證的力量
五 道德自由及其條件
六 內在尋求的重要
七 調查、多樣性與責任
結論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7192
  • EISBN:97898635074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原著者中譯本序
 
  我非常感謝陳樂知博士將我的《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一書翻譯成中文。我還應該要提到贊助陳博士的工作的英國伯明翰大學宗教哲學中心(由Yujin Nagasawa領導),還有位於美國,支持該中心的約翰.鄧普頓基金會。當然,還要感謝臺大出版中心出版了此譯本。我感謝大家。
  
  這種跨越國界與語言疆界的分享益處良多。人類的疆界很容易分裂我們。然而,儘管時斷時續,我們也在學習抵抗這種分裂。就我個人而言,通過前往其他國家旅行,並與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對話,我學到了許多我原本不會知道的東西。我希望以中文閱讀本書的讀者也會有類似體驗。
 
  那麼,本書的主題是甚麼?容我通過指出人類的一個共通點,開始介紹這本書。任何會去旅行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共通點感到意外,而這個共通點就是:我們人類傾向認為,相比起科學所揭示的自然世界,這個世界還有更多不同的面貌。這種擴大的世界概念可以是宗教性的,也可以是非宗教性的。而在宗教範疇,對終極真理的概念則有著進一步的劃分,其中有人格化(personal)的概念,也有非人格化的概念。對於人格化的——也就是說,像人一般的——宗教性終極真理,我們可以稱之為上帝。本書所討論的是上帝的存在,書中建立了一個反對上帝存在的新論證。
  
  若要去反對某物存在,一種甚有幫助的作法是嘗試了解它要是存在的話,會是甚麼樣子。而當哲學家要去回答有沒有神的問題,即使他們面對著一般宗教信仰的內容,又或是聖經之類的宗教經文,還是不能一直被這些東西分散注意力。原因在於,儘管這些宗教內容與經文對上帝作出了一些描述,但這種描述有可能相當粗略,又或是帶有缺陷。哲學家必須考究的是普遍的上帝觀念,而這種普遍觀念正是上述各種對上帝的刻劃所蘊含的。出於這個理由,理解到以下一點會對討論相當有幫助:如果上帝的觀念傳達了真實的訊息,那麼世間就有某個存在體現了有人格者的完美(personal perfection)。(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的腦海裡才會有宗教性的上帝觀念;而宗教性的上帝觀念正好可以帶來崇拜之類的宗教取態。)故此,上帝不僅擁有能力,還擁有所有能力;不僅擁有知識,還擁有一切知識;不僅擁有良善與愛,還是全善且完美大愛(perfectly loving)。
 
  本書的論證核心,正是這一系列屬性當中的最後一個,也就是完美大愛的屬性。宗教哲學經常忽視了一個事實,也就是如果有一位完美大愛的上帝,那祂不止會在遠方善待我們。祂會走近,讓受造物得以與祂建立個人關係。這不代表祂會對我們顯露令人為之窒息的熱情,又或是會使那些正面回應的人們得以過上輕鬆的生活,又或是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經歷中呈現自身,以至於擾亂我們的塵世生活。不過,這確實意味著,上帝會使得我們這樣的受造物能夠與祂建立關係,只要我們選擇去做這件事的話。(當你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無論對象是孩子、配偶還是朋友,你都會願意以這種方式分享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與上帝建立關係,那麼在這種關係的很多層面上,上帝都會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本書將會論證:只有一種因素,會使「只要選擇與上帝相交,就可以與上帝相交」這點變得不可能,而那就是我們本人抗拒這種關係。
 
  如若上帝只需要在遠方善待我們,就能算得上是完美大愛,那麼,祂的確可以刻意對我們隱匿自身。然而,如果上帝的愛在這方面是一個更宏大、更豐富的概念,那麼只要上帝存在,我們就不會發現神的隱匿。也就是說,任何不抗拒神人關係的人,只要選擇進入這種關係,就不會做不到這一點。(在這裡,我們可以再次看到神的隱匿的具體概念,而這個概念也將在本書中出現。)正如我在書中試圖展示,這一點有著一個相當重要的後果,也就是:除非某人的不信是他自己抗拒神人關係所導致的,否則的話,完全沒有人會不相信上帝存在。原因是,如果你並未相信上帝存在,那麼你就不能僅僅通過選擇來進入神人關係。
 
  正是這樣的一個後果,開闢了一條反駁上帝存在的新路徑:這裡只需要找到一些例子,當事人不是出於抗拒神人關係而不信有神!我將這種不信稱為未曾抵抗的不信(nonresistant nonbelief)。(這本較早期的書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了幾乎同一樣的事情;它稱之為「無過錯責任的不信(inculpable nonbelief)」或「合理的不信(reasonable nonbelief)」。)今天,許多完全不抗拒神人關係的人們,面對上帝這個問題都處於懷疑狀態;這是不信的一種形式,並且是源於其他關於有沒有神的論證之間的衝突。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有趣的結果:他們對其他論證那種無從決定的感覺,本身就是一個新論證的基礎;這個論證正是上帝隱匿論證,而且我們還可以期望它會更有決定性!
 
  容我提出最後一點,然後我就將把問題留給讀者,也就是你,讓你自行判斷這個新論證的決定性是高是低。我的觀點是:即使這個論證是成功的,這可不意味著前述的人類傾向是錯誤的;換言之,這個論證並未否定「這個世界在自然界以外還有更多不同的面貌」。哲學家將「自然界就是一切」的想法稱為自然主義(naturalism)。因此,我的意思正是:這個論證並未意味著自然主義是真實的。即使有關人格化終極真理的觀念是錯誤的,一些其他的非自然主義的觀念——甚至可能是宗教性的觀念——還有可能是正確的。若以演化為參照系(frame of reference),那我們不得不說:人類才剛剛開始認真思考這些重大問題,日後可能還道路漫長。
 
導讀
 
理性哲學家對隱匿的上帝之探問(摘錄)
陳樂知(臺大哲學系副教授)
 
  一、本書背景
 
  當代基督宗教哲學大師、被譽為經院哲學之父亞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再世的Richard Swinburne曾言:出版於1993年的《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是當代宗教哲學最重要的幾本鉅著之一。或許有人會說,Swinburne的話是出於他對出色愛徒的關愛—作者J. L. Schellenberg正好是他的導生;但是,Swinburne素以治學嚴謹聞名,加上桃李滿天下,又何必誇耀這位神學出身卻轉投無神論「敵營」的「叛徒」呢?事實上,當今宗教哲學的好幾位名家,諸如William Rowe、Paul Draper、Daniel Howard-Snyder等,皆對本書讚譽有加;而基督教評論者亦往往特別指出,本書在哲學層面與宗教層面上皆十分敏銳(philosophically and religiously sensitive)。由此可見,至少Schellenberg是出色愛徒這點殆無疑義。
 
  話雖如此,宗教觀念生於人類對身處宇宙的深切關懷,直至二十世紀理性主義哲學的主流「分析哲學學派」誕生,羅素(Bertrand Russell)、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艾耶爾(A. J. Ayer)等重要分析哲學家無論贊同宗教與否,亦往往對宗教哲學有其深刻論述。在無神論陣營方面,也是一直英雄輩出;一些無神論哲學家治學態度之嚴謹,甚至贏得了有神論哲學家們的敬意與讚譽。到底《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後稱《神隱》)這本書有何突出亮眼之處,值得受到如此青睞?
 
  若要筆者評論,筆者會說這是一部「奇書」。此書之奇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背景之奇與內容之奇。先論背景之奇。此奇在於世人明明疑惑不知數百、數千年,卻由Schellenberg這位此刻(2022年)還在職的教授道出:「如果上帝存在,為甚麼祂不向世人直白宣示自己的存在?如果沒有這種宣示,上帝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呢?」這正是本書所謂的「上帝隱匿問題(problem of divine hiddenness)」。一如Schellenberg所言,觀乎古今之宗教主要論者,往往都意識到問題存在,卻鮮有嚴謹論述並建立論證者。而這一點在日漸僵化、焦點限於某幾個論證的當代宗教哲學更是尤為亮眼:這本書告訴我們,宗教哲學若論及上帝存在與否,可不是只有教科書上標準的「本體論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宇宙論論證(cosmological argument)」、「設計論證(design argument)」與「苦罪問題(problem of evil)」寥寥幾個標準論證而已,還可以如同其他研究領域一般有新近發現。
 
  當然,筆者認為Schellenberg或許有點言過其實;觀乎筆者個人的研究所得,近現代歐洲第一波反宗教思想潮流,也就是法國大革命的先驅思想家梅里葉(Jean Meslier, 1664-1729)還有深受其影響的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與霍爾巴赫(Baron d’Holbach, 1723-1789),均提到了某種版本的上帝隱匿論證。只是,他們的形而上哲學思想遠不如政治影響般受到重視,以致在當今早被遺忘,實在令人相當惋惜。不過,在梅里葉等人的時代,他們經歷了新舊教無休止的爭端,著眼點其實是:如果上帝存在,何以不用上更平等的方式讓大家都得知宗教真理,何以要讓宗教分歧製造無謂的不平等與紛爭呢?從這一點看來,Schellenberg提出的上帝隱匿問題跟梅里葉等人的並非同一版本,討論進路亦不一樣。他首先從上帝的本質出發,細膩分析「愛」這個性質,然後再從宗教角度,仔細說明上帝可以如何顯現自身;由此,他得出上帝理應顯現自身,卻並未見現實如此的結論。這可謂一種獨特又值得重視的哲理神學(philosophical theology),只是他得出的是無神論。
 
  這一點亦帶出了《神隱》此書的第二奇,亦即其內容之奇。如同前述,當代無神論宗教哲學從不缺治學認真的佳作,名單至少包括J. L. Mackie的《有神論的奇蹟》(The Miracle of Theism, 1983)、Michael Martin的《無神論》(Atheism, 1990)、Theodore Drange的《不信與苦罪》(Nonbelief & Evil, 1998)、Jordan Howard Sobel的《邏輯與有神論》(Logic and Theism, 2003)、Graham Oppy的《為諸神而爭論》(Arguing about Gods, 2006)等。而說到「無神論」這題目本身,在二十世紀末的後冷戰背景下,出於歐美社會的基督教教派勢力延續了意識形態戰爭時的強勢,甚至激起所謂的「新無神論(new atheism)」運動。此民間運動的領導人物正是一群精英知識分子以至幾位著名學者教授,如演化生物學家Richard Dawkins、認知科學哲學家Daniel Dennett、哲學家與教育家A. C. Grayling、生物學家Jerry Coyne、物理學家Victor Stenger等,而這群學者在其無神論觀點方面亦各有著書。雖然一些專業宗教學者認為新無神論勢力的表達方式粗暴無禮,亦對宗教觀點所知不足,但此勢力作為一個民間社會運動,無疑代表一群當代知識分子的重要聲音與社會觀點,值得世人正視。換言之,絕不能因為他們的部分作品不符「學術期刊論文標準」,就對其聲音視若無睹。在專業學界與民間均有重要無神論聲音的背景下,Schellenberg的鉅著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足以讓它脫穎而出?
 
  筆者會說,答案正在於前文提到的宗教敏銳度與哲學敏銳度。先說宗教敏銳度,Schellenberg自始至終可謂採取一種形同哲理神學的進路:Schellenberg正如他於此中譯本的序言所說,並未採取古今無神論者通常採取的科學自然主義(scientific naturalism)進路,亦未像大多數無神論者般單純從宗教外部進行理性批判;反之,從筆者看來,他從未放棄他取自宗教與神學背景的追求與關懷,一直在乎人類與終極真理之間的倫理關係。以《神隱》一書為例,此書並非以「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去反對神的存在,而是從神學當中的哲學內容出發,特別針對「神的愛」與「神的啟示」這兩關鍵觀念,對神學與有神論宗教哲學的古今文獻旁徵博引;然後,Schellenberg再使用「分析哲學」學派的理性思維技巧,對有關觀念條分縷晰,以極為清晰又周密的論證輾轉得出「世間無神」的結論—這也是其哲學敏銳度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神隱》一書的討論確實博古通今,深入互動者古有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巴特勒主教(Joseph Butler, 1692-1752)、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等經典大哲,今有John Hick、Richard Swinburne、Alvin Plantinga等當代基督教哲學名家,甚至也關注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Karl Rahner、John Macquarrie、George Lindbeck等著名神學家的觀點。因此,《神隱》在宗教視野上是廣闊且深刻的,同時在後續的哲學推論上也相當思路清晰、細緻嚴密;也就是說,本書是一部「治學理路嚴謹的無神論哲理神學」。即使在國際學界,達成這寥寥十四字中諸多條件的學術鉅著,亦是少之又少。這點筆者無需多加粉飾,讀者只消花費一兩分鐘速讀一下本譯本的正文,即可見其一二。此即為本書的背景與其成為當代經典之路。接下來,筆者將對本書論述與相關討論作簡單的導引。
 
  二、主要論述
 
  《神隱》一書的基本理路其實並不複雜,不過Schellenberg還是有其相當獨特新穎的思考方向,加上其緊密且精奇的細部論證,讓閱讀此書成為一段相當妙趣的宗教思索之旅。這裡筆者將對本書內容稍作簡介,但如此概述難免有失細緻;還是容作為譯者的筆者稍微自賣自誇,推薦讀者細讀本譯本,親自跟隨作者走上這段旅程。
 
  本書的出發點正是一個「愛」字,而這也是本書第一章的主題;但這個對愛的思索冷靜而理性,絕非文學作家或浪漫派思想家的濫情自溺,而是一個理性哲學家對於「愛」的內涵與引申意涵的細膩分析。Schellenberg主張,作為「愛」的本質之一,愛人者就是會有一種意欲,想要去追求與被愛者人際交往—以Schellenberg的話來說,就是想要與被愛者擁有個人關係(personal relationship)。而這一點亦適用於上帝:上帝不止愛人,而且是「完美大愛(perfectly loving)」;正所謂「神愛世人」,祂完美無私的愛理應平等且毫無保留地遍及每一人。這也是書中的核心觀念之一:上帝是完美、無限的存在—祂在能力方面無限,所以全能、無所不能;祂在知識方面無限,所以全知、無所不知;祂在道德方面無瑕,所以全善且絕對公義—那祂在愛人(loving)方面亦必然如此,必然是完美無瑕無盡的「perfectly loving」,而本譯本則把「perfectly loving」譯為「完美大愛」。因此,上帝這種存在更會追求跟世人的個人關係。
  
  何以愛人就一定要有個人關係?Schellenberg於第一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由。比如,這種個人關係可以讓雙方更為幸福;這種個人關係可以讓被愛者得到愛人者的幫助;要是跟上帝建立個人關係,可以令人在道德上與人格上有所進步,以至朝著基督教思想的最高理想邁進:從「自我中心」邁進「以鄰人為中心」。Schellenberg強調這些價值都相當寶貴,不過還只是「工具性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也就是說,它們只是說明個人關係對一些其他目的有用。然而,Schellenberg還指出他眼中更重要的一點:對於一個愛人者來說,個人關係本身就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s)」;也就是說,個人關係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即使它沒有額外的作用亦然如此。在這討論的過程中,Schellenberg特別強調上帝與雙親的類比:深愛子女的雙親顯示希望透過個人關係,實現上述的各種價值;而就算沒有甚麼額外的工具性價值,他們也會希望追求那種關係本身。他甚至討論了不少基督教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的觀點,力證這絕非只是他的個人觀感,而是一種普遍的觀點,也是基督教對於愛的理想。
 
  Schellenberg的上述觀點一旦成立,關鍵一步就緊接而來:一段個人關係之能展開,關係中的雙方必須知道對方的存在;若是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個人關係就無從談起。如此一來,由於上帝完美大愛,會希望跟所有人建立個人關係,這會給有神論帶來一個重大的結果:如果上帝存在,那麼所有人都應該會知曉祂的存在,除非他們刻意抵抗祂。不過,這顯然並非事實,所以有神論亦同樣並非事實。進一步的細節就留待讀者在閱讀中自行發掘,但這裡有一點值得一提:或許有好些教徒聽罷,會覺得這只是「人的愛」,與「神的愛」不盡相同;但Schellenberg對此亦有精心處理。首先,他借用Swinburne的論證,指出如果我們口中的「愛」字能適用於神,那就已經代表「神的愛」跟「人的愛」必然有一定的共通點,不然根本就不應該稱之為「愛」。其次,如同上述,Schellenberg亦對基督教神學有深刻的討論,從中論證他講的「愛」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就是說,教徒們要是貿然否定他講的愛可以適用於神,就有可能會連同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也一起否定。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