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一個淑世的精神境界,也有一個致用的實際境界; 歷史對人類有大功用,胥繫於此,書中暢論之,能發人所未發。民風關係國運,以禮樂、教化、法律、道德四者培育醇美的民風,是當國者的先務,書中慨然詳言之,論 古亦所以憂時。現代史學,務直而棄美善,重重危機已現;史學方法趨極端而不採中庸態度,紛爭已無已時。凡此,書中皆愷切言及。作者亦述及所見所聞,追記前遊,追記師友,優美與摯情,洋溢於字裡行間。
歷史有一個淑世的精神境界,也有一個致用的實際境界; 歷史對人類有大功用,胥繫於此,書中暢論之,能發人所未發。民風關係國運,以禮樂、教化、法律、道德四者培育醇美的民風,是當國者的先務,書中慨然詳言之,論 古亦所以憂時。現代史學,務直而棄美善,重重危機已現;史學方法趨極端而不採中庸態度,紛爭已無已時。凡此,書中皆愷切言及。作者亦述及所見所聞,追記前遊,追記師友,優美與摯情,洋溢於字裡行間。
杜維運
山東省嘉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畢業,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史學方法論》、《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中西古代史學比較》、《清代史學與史家》、《趙翼傳》、《憂患與史學》、《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等書。先後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家文藝獎與中國歷史學會金簡獎,生平與著述並載入第十版世界學人傳。
序
一、論著
歷史的兩個境界──淑世與致用
現代史學的危機
史學方法上的兩極
耳聰目明的史學家
邵晉涵之史學
韓國史家用中文寫的一部史書──標題音註《東國史略》
民風與國運
二、傳記
屠寄傳
夏曾佑傳
朱希祖傳
何炳松傳
三、述往
初訪劍橋
再訪劍橋
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
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
李大哥
版權宣告
封 底
序:
民國八十三年春天,政治大學舉行人生智慧與經驗系列講座,我寫好萬言以上的講稿,於三月二十六日宣讀,題目是〈歷史的兩個境界──淑世與致用〉,這是有憂時鈞微意的。數千年來,中國在世界萬國叢林中,是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可是陵夷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差不多已淪於最不重視歷史的國家。上自總統,下至庶人,已沒有多少歷史觀念;視歷史如水池中的泡沫,一瞬即逝者,比比皆是;欲盡去中國歷史而歡心者,更是滔滔者盈天下。國人無限的精神資源將盡失,可以經綸世務的利器,悉化陳跡,國家前途,陷於茫茫之域,民族命運,如臨失去航手之日,誰說這僅是一群歷史工作者的隱憂呢!
中國現代的史學,也瀕於危機重重之秋。現代史學所極端致力者,為用科學的方法以求真。為求真,歷史的文字,可以拙劣;歷史的內容,可以枯澀;歷史的褒貶,被認為是史學的糟粕;歷史的教育,已淪於史乘的末務;相對的觀念充斥,絕對的善惡邪正,真偽是非,不見影蹤;偏私的理論橫陳,歷史事實降落於徵不足道的地位;學術、文化的精華,不見於歷史;知識、智慧的燈塔,自歷史而滅息。所謂現代史學如此,其流所極,歷史已不再是引人入勝的作品,歷史已失去維持人類文明的功能,歷史對邪惡人所起的阻嚇作用失效了,歷史所擁有的神聖、高貴、威嚴的地位喪失了。現代史學的危機,已昭昭然在人耳目。拙著《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自序〉中,曾言及此,今再刊出,藉作獻言。
〈民風與國運〉是一篇感慨萬千之作。從歷史上看,泱泱民風,能使國大;蓬勃民風,能使國強;民風低沉,則國勢不振;民風徵弱,則國家將亡;民風蠻悍,暴戾恣睢,則國雖存而猶亡;民風醇美,雍容典雅,則國雖亡而永存。民風關係於國運如此。然而當今的中國,泱泱大國民之風遠盪,禮義之邦的稱號難存,茫茫神州,國人勤勞、知足、和平、禮讓、仁愛、寬恕等美德,差不多都不見影蹤了;悠悠寶島,謾罵之聲盈耳,暴戾之氣瀰漫,狹義的地方主義盛行。民風如此,國運堪憂。寫此文所以略抒愛國之忱(文載《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史學方法上的兩極〉與〈耳聰目明的史學家〉兩文,是由演講稿改寫而成。多年以來,國內各大學歷史系的同學,常約我作專題演講,我在多接觸年輕人的原則下,皆欣然答允。演講稿盈積近二十篇,然而其寫成多甚匆忙,其中有浮泛處,有重複處,有不細緻處,有牽就聽眾處,不再動大手術,難以公之學林。這兩篇的改寫是嘗試,盡去注腳,希望能得到年輕讀者的共鳴。(〈史學方法上的兩極〉載於《歷史月刊》第八十四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耳聰目明的史學家〉戴於《歷史月刊》第八十六期,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韓國史家用中文寫的一部史書──標題音註《東國史略》〉與〈邵晉涵之史學〉兩文,是參加學術會議的論文。前者是在韓國漢城參加「第五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時宣讀的(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載入《第五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後者是寄至「浙東學術國際研討會」宣讀的(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在浙江寧波大學舉行「浙東學術國際研討會」,我應邀參加,論文寫好,臨時有事,不克出席,由與會學者代為宣讀。現該文由《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一期刊出,時為民國八十三年元月)。自前者可以略見中國史學對韓國的影響;自後者可以看出一位極負史學盛名而所留史學作品極少的史學家,其在史學上的成就究如何。
〈屠寄傳〉、〈夏曾佑傳〉、〈朱希祖傳〉與〈何炳松傳〉四文,是為黨史會及國史館所寫的不長不短的傳記,主旨在呈現四位史學家的史學,生平細節,不甚詳盡。
〈初訪劍橋〉與〈再訪劍橋〉兩文,是追記前遊之作。〈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與〈李大哥〉三文,是為紀念恩師與老友而寫。(〈初訪劍橋〉載《歷史月刊》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載《傳記文學》第五十七卷第五期;〈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戴《中央日報》副刊,民國七十八年七月七日;〈李大哥〉載《中央日報》副刊,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十九日。)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五月杜錐運自序於臺北市看山樓
我尝试从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角度来评价,但很快就陷入了迷雾。作者的观点似乎更像是一种个人情绪的抒发,而非基于扎实考证的客观分析。他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几乎是板上钉钉地将“好人”和“坏人”泾渭分明地划分开来,缺乏必要的历史语境的同情性理解。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在现代史学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们更倾向于看到复杂人性的多面性。当我读到某个关键事件的分析时,我强烈地希望看到对不同解释路径的比较和权衡,但作者直接将所有其他可能性都视为谬误,这使得他的论述显得单薄且缺乏说服力,更像是一篇立场鲜明的政论,而不是严谨的学术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电子版在检索和交叉引用方面做得也远不如预期。作为一个工具书性质的阅读材料,我希望能方便地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到相关的历史片段或理论阐释。然而,这本书的内部链接和索引功能几乎形同虚设,每次想要回顾之前提到的某个概念,都得依靠我自己的记忆或者干脆从头翻起,这极大地降低了效率。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场折磨。如果作者的初衷是希望这本书成为一个可以长期参考的资料库,那么电子版本的技术实现完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它更像是一份被简单扫描、制成PDF的文件,而不是一个为数字时代优化的“电子书”,这种体验上的缺失,使得它在实际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显得有些东倒西歪,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作者似乎对每一个他收集到的史料都怀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导致他对不同事件的权重分配非常不均衡。比如,他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去细致描绘某个次要人物的生平琐事,这些细节虽然有趣,但对理解他声称要探讨的“宏大主题”似乎并无太大助益,反而冲淡了核心论点的力度。而真正关键的转折点,他却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仿佛是理所当然,不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新组织材料的逻辑顺序,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感觉作者是先收集了一堆漂亮的石头,然后试图将它们堆砌成一座殿堂,却忘了基础的承重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形容呢,像是在听一位老教授在讲台上慢悠悠地踱步,虽然内容或许深奥,但表达方式却显得有些过于冗长和自我沉溺。他似乎特别钟爱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一个句子可以横跨半个屏幕,里面塞满了各种从句和修饰语,等你终于读到句子的主干时,前文的意思早就飘远了。我尝试过大声朗读某些段落,希望能通过听觉来辅助理解,结果发现,即便是用最慢的速度,也难以捕捉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核心逻辑。这并非是说作者的思维不够缜密,而是他缺乏一种“翻译”的能力——将深邃的思想,用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传达给非专业读者。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我们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引领我们进入特定历史场景的叙事,而不是被作者的文风困住,像是在迷宫里找出口。
评分这本电子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没得说,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摩挲。不过,我得坦白,这本书的内页排版简直是个灾难。字体选择上显得有些随意,行距也时密时疏,读起来总觉得眼睛在里面迷路。特别是那些引用的文献部分,格式混乱得让人抓狂,有时候作者似乎完全忘记了学术规范这回事,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度和专业感。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我的阅读器设置出了问题,反复调试了半天,最后才不得不接受,这纯粹是出版社在电子版制作上的疏忽。对于一本自诩为“历史研究”的作品来说,这种基础层面的粗糙处理,实在让人有些失望,这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读完的通俗读物,它需要一个清晰、稳定的阅读界面来支撑其复杂的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