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月光 (電子書)

百年月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琳
图书标签:
  • 爱情
  • 奇幻
  • 治愈
  • 成长
  • 电子书
  • 小说
  • 轻小说
  • 浪漫
  • 情感
  • 月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2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類評審推薦獎

400年前桃園以豐富的鹿皮資源初次登上貿易舞台
如今已演變為工業大城與國際關隘
桃園古今兩代人的超時空連線
述說著桃園這塊豐沃大地的前世今生

  血腥與破壞、希望與重建,生死交融,生命一代又一代地延續。

  山崖之南,一個被統稱為南崁四社的平埔族聚落,在大半北桃園區域存在了四百年以上,以豐富的鹿皮資源登上東亞貿易的舞台。西班牙、荷蘭與明鄭軍隊短暫停留後,緊接著來自漳州、泉州、汀州等閩客漢人移民紛紛到此墾荒,開始與平埔族有了交集。在生存與利益的糾葛下發生許多次原漢、閩客、漳泉之間的械鬥;臨近的大嵙崁尚有大清與泰雅族長達六年的利益與尊嚴保衛戰;紛爭與戰亂從未止歇,隨之而來的乙未抗日,有人拿起武器誓死保衛家園,有人為保全家族的利益與生存而請求議和。

  兩個命運大不同的媳婦仔、信仰基督教的世家少爺、遠從漳州來台依親奮力求生的少年、武藝高強埔漢血統的墾戶男子,在南崁、坑仔、淡水、大嵙崁波瀾萬丈的歷史演進中,交織著生命的百般姿態。旭日蓬勃明亮高懸、月光清亮柔靜守護,新的一日從來不曾倒退靜止,時代的巨輪眨眼已過百餘年。

  是前世的記憶,還是夢境巧合?月夜裡,無法言說的似曾相識、宛如真實發生過的夢境,穿梭於南崁與東京兩地,擁有彎月胎記的策展人、日籍台裔航空機師、在旅行社工作的業餘樂團樂手、懷有飛行夢熱愛重機的貨車司機、研究台灣早期常民史的說故事姐姐,他們奇妙地連結了兩個時代。

  如今,南崁縮小了,不再是桃園北部的大片土地,住民不再區分成漳泉閩客生熟番。物換星移,南崁依舊是陸空交通樞紐、是移民者齊聚之地,來自台灣各地南北移民與伴隨而來的文化的持續在此地交會融合;疫病從未在人類的生活中消失,深耕百年以上的宗教信仰總是住民精神的寄託,祈禱不曾停止。

  主角們連結兩個時空,在不平凡的時代裡,淡淡訴說著古早與現在。淤積的港口與昔日南北聯絡的路徑早已荒廢;鄰近的國際機場、高鐵與機場捷運繼續歷史傳承迎送旅人往來。高速公路與煉油廠將南崁一分為二,行政區將南崁分隔為蘆竹與龜山,歷史不應被遺忘,我們的人生仍持續著,故事永不止歇。

本書特色

  作者創作皆以身邊人事物為寫作題材,而且鍾情於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作品,她花費多年走訪北桃園(南崁至大溪),以日籍台裔航空機師、在旅行社工作的業餘樂團樂手、懷有飛行夢熱愛重機的貨車司機、研究台灣早期常民史的說故事姐姐,穿插於南崁與東京兩地的愛情與家族故事。本書以平行時空與多重宇宙的敘述方式,奇妙地連結了當代與晚清兩個時代。

  本書提及的歷史事件真實人物:馬偕(偕叡理)、吳添友、吳逢春、鍾亦快、林天賜、林為恩、林維給、林維買、曾力士、干信平、陳獻琛(必懷)、威廉森醫生(Dr. Williamson)、黃玉階、乃木希典、宋忠堅(Duncan Ferguson)、河合龜輔、巴克禮(Thomas Barclay)等。

名人推薦

  于國華︱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
  朱和之︱作家
  李志薔︱導演/作家
  李瑞騰︱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林呈蓉︱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廖仁義︱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盧建彰︱詩人導演
  戴寶村︱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夏琳熱愛土地以及每一代人在這塊土地創造出來的文化。她很有耐心地去探訪
  文化被創造出來的歷史足跡,去挖掘感人的故事,從而結合理性與感性把故事寫出來。《百年月光》正是她深摯擁抱土地與文化而耕耘出來的心血結晶。」──廖仁義,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情感豐沛,優美的文辭讓人容易陷入情節發展的世界裡。不需要特別的主題,在日常生活中親切交談,便能令人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古镜迷踪:失落的王朝与未竟的誓言 (小说) 引言:迷雾中的古都 故事始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古老的都城“云梦泽”。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辉煌王朝瞬间崩塌,以及一位神秘女祭司预言的传说。在现代的视角下,考古学家林远意外发现了一批与传说高度吻合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不仅雕刻着奇异的符文,更散发着令人不安的寒意。他不知道,这只是揭开尘封往事的第一块碎片。 第一部:尘封的卷轴 林远,一位专攻古代历史与符号学的年轻学者,性格沉稳,对知识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受邀前往云梦泽城郊一处新发现的墓葬群进行初步勘探。这座墓葬群的规模远超预想,显然是某个失落贵族阶层的安息之地。在主墓室中,他发现了一卷用某种罕见树皮装帧的卷轴,上面记载着一段晦涩难懂的祭文。 卷轴中的文字,描述了一个名为“离火王朝”的文明。根据记载,离火王朝曾掌握着超越时代的冶金技术和天文知识,但在一夜之间,整个王朝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抹去。卷轴中反复出现一个象征符号——一轮被黑云笼罩的月亮,这与林远在其他文物上见过的标记不谋而合。 林远的助手,历史系研究生苏晴,心思细腻,擅长语言学。她很快发现,卷轴中的语言结构与现存的任何古语系都无法对应,它更像是一种“活着的”语言,随着解读的深入,似乎能唤起某种模糊的记忆。苏晴敏锐地察觉到,解读卷轴的过程中,他们周围的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古老的石墙似乎在夜间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类似焚香的、却又夹杂着金属气息的味道。 随着对卷轴的深入研究,林远和苏晴锁定了一个关键人物:离火王朝最后一位掌权者,被史书记载为“悖逆者”的昭王,以及辅佐他的“守夜人”——一位身份成谜的女祭司“月影”。卷轴的最后几页,记载了月影试图阻止一场“天命之变”的努力,以及她对昭王许下的一个沉重誓言。 第二部:追寻“观星台” 线索指向了云梦泽最高的山峰——“无声之巅”。传说中,那里是离火王朝的“观星台”,是他们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核心所在。林远和苏晴决定前往。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阻碍。不仅有来自地方政府对考古现场的严格管制,更有一些身份不明的势力似乎也在追踪他们的研究进展。一个名叫“黑石会”的神秘组织开始介入,他们似乎对离火王朝的遗物有着极强的占有欲,手段狠辣,行事诡秘。 在无声之巅,他们找到了残破不堪的观星台遗址。这里的天文台结构极其复杂,并非单纯的观测工具,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汇聚点。在观星台的中心,林远找到了一个隐藏的密室。密室内,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个巨大的、由某种黑色岩石雕刻而成的星盘,星盘中央嵌入了一枚散发着幽蓝光芒的晶石。 当苏晴触碰晶石时,两人都被卷入了一连串清晰的幻象之中。他们看到了离火王朝的盛景:金碧辉煌的宫殿,严谨有序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头顶上空,那片从未有过的、被深邃黑幕笼罩的夜空。他们“看”到了月影,这位女祭司,她并非传说中的叛徒,而是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幻象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离火王朝并非毁于内乱或外敌,而是毁于一次失败的“星辰祭祀”。他们试图通过某种仪式,改变既定的“天道轨迹”,以求避开即将到来的灾难。但祭祀失控,导致能量反噬,整个王朝瞬间湮灭,只留下了能量残余和被扭曲的时间线。 第三部:月影的秘密 回到现实后,林远和苏晴意识到,那枚晶石并非单纯的记录仪,而是封存着月影的“意识残片”。他们需要找到另一件关键文物——“引星锁”,才能完整地重现当年的真相。 根据卷轴中的残缺地图,引星锁被埋藏在云梦泽下方,被称为“沉寂之海”的地下水系中。黑石会紧追不舍,他们深信引星锁是启动某种“古老力量”的钥匙。 在与黑石会的几次周旋中,林远展现出超越普通学者的应变能力,他发现自己对古代符文的理解似乎正在加深,仿佛身体里沉睡的某种记忆正在被唤醒。而苏晴则通过细微的线索,推断出黑石会的首领,竟然是当年为昭王提供祭祀仪式的“星象师”的后裔,他们的目标是完成先祖未竟的事业——利用被封印的力量,重塑新的“秩序”。 潜入地下水系后,环境变得极其危险。水流湍急,充满了未知的生物和古代机关。在经历九死一生后,他们找到了引星锁——那是一枚造型奇特的金属环,中心刻着与月亮有关的复杂纹路。 当林远将引星锁带回观星台,并将其与晶石一同放置于星盘之上时,整个空间发生了剧烈的共振。月影的完整意识重现,她以一种近乎透明的形态出现在两人面前。 月影揭示了最后的真相:她并非要阻止祭祀,而是要确保祭祀的“失败”。离火王朝的星象师们错误地解读了天象,他们试图逆转的灾难,实际上是维持世界平衡的必要“更迭”。一旦祭祀成功,世界将陷入永恒的静止与停滞。月影的任务,是牺牲自己,引导祭祀走向失控,从而让王朝自行湮灭,将那股强大的、足以毁灭世界的“错位之力”封印起来。 “我许下的誓言,”月影的声音空灵而悲怆,“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时间’,不被强行扭曲。” 结局:新的守望者 黑石会的首领此时也赶到,试图夺取星盘上的力量。他认为“静止的秩序”才是完美的。一场围绕着古代能量核心的争夺爆发了。 林远意识到,单纯的对抗无济于事。他利用自己对新觉醒的符文知识,迅速破解了星盘的防御机制。他没有试图摧毁力量,而是重新校准了星盘的参数,将那股被封印的“错位之力”导向了黑石会首领。首领最终被自己渴望的力量反噬,化为尘埃。 当一切尘埃落定,月影的影像开始消散。她感谢林远和苏晴完成了她的使命,并告诉他们,力量并未消失,它只是回归了更深层次的“沉寂”。她将守护的责任,交给了这两个继承了古老知识的现代人。 林远和苏晴离开了无声之巅。他们将这次发现视为一个必须保守的秘密。他们深知,历史并非只是书本上的记载,而是由无数次被遗忘的抉择和牺牲铸就的。他们带着这份沉重的知识,回到了现代都市,成为了新的“守夜人”,时常仰望夜空,警惕着那份古老力量的再次躁动。他们知道,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古老的誓言依然在低语,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琳


  本名邵仙韻,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曾於聯合報系之民生報、學學文創志業等機構從事國際藝術展覽、藝文活動企劃工作,從事文化工作超過25年。經營南崁小書店10年,曾被文化部及台灣文化獨立書店協會列為「重點書店—人氣指標書店」全台17家書店之一,2020及2021年連續兩年獲得文化部走讀台灣獎勵計劃獎助。目前書店暫時停業,並於桃園與高雄兩地專心寫作。

  著有《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停下來的書店》。創作皆以身邊人事物為寫作題材,鍾情於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作品。2022年以《百年月光》參與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類,榮獲評審推薦獎(正獎從缺)。

  「我不寫,可能就沒有人寫了。」作者移居南崁18年,經營書店長期深耕桃園文化,並以規劃「走讀台灣」的經驗寫下本書。歷史不該被遺忘,把歷史納入小說裡,是作者對創作的堅持。

繪者簡介

Deer


  喜歡為故事畫圖,希望透過畫筆傳達出看不見的氛圍。目前享受著手繪的創作過程,較常使用色鉛筆與水彩。著有個人繪本《和你在一起》、《你的魔法呢?》,合作繪本《我才不要剪頭髮!》、《一百萬個親親》。

 

图书目录

古今人物對照表
楔子——回首四百年

第一部
1 張月娘
2 何月瑜
3 望月清
4 陳青
5 小林和越
6 吳永和與馬偕
7 小林和越與何月瑜
8 望月清與于悅荷

第二部
9 張月娘
10 李靜荷與黃添旺
11 黃添旺與李淨河
12 何月瑜與于悅荷
13 黃添旺與李靜荷
14 王亞岳

第三部
15 張月娘與吳永和
16 小林和越與望月清
17 何月瑜、小林和越、王亞岳
18 李靜荷與陳青
19 于悅荷與王亞岳
20 于悅荷、王亞岳、何月瑜,加上小林和越

終曲
21 吳永和與張月娘
22 何月瑜與小林和越
23 陳青與李靜荷
24 于悅荷
25 尾聲

番外篇
1 他們……還有後續發展嗎?──小林和越與望月清(BL版)
2 這一生,說什麼都不放手──于悅荷與王亞岳(言情版)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303
  • EISBN:97862672633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0MB

图书试读

楔子

回首四百年


  一六四三年,西班牙神父德歐多羅(Teodoro Quirós de la Madre de Dios),在文書裡提及曾拜訪淡水河南岸一處名為「帕拉庫邱」(Parakucho)的原住民村落,後據學者考證可能是南崁溪(Lamcam)中的一個村落名稱。從此,南崁在歷史上逐漸顯現,在《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臺灣府志》,分別有「Lamcam」、「南崁社」與「南崁港」的記載。

  南崁港,距離淡水南方約三十餘公里一處港灣,側居南崁溪入海口附近。南崁溪從上游至入海口,算上支流長度約莫四十餘公里,比起北邊寬廣的淡水河狹窄短小許多。順風扯帆時南崁港至淡水港只是一小段路程,用不了多少時間便能抵達,走水路快速又節省人力。這裡是平埔族南崁四社範圍,從天光到日落總有船隻進出停泊,港邊裝貨卸貨,人聲鼎沸、牛車與挑夫川流不息。

  據史家研究,南崁四社多數為平埔族,人類學家將其分類為凱達格蘭族雷朗群一支,散落於南崁溪流域而居,溪流蜿蜒所到之處皆有平埔族聚居,南崁四社不只僅有四個聚落,各地散居小型社落有一、二十個,然以南崁社、坑仔社、龜崙社、霄裡社等四社人口較多便統稱為南崁四社。其實四個社落除了坑仔社和南崁社往來密切、聚居距離較近外,其餘兩社相對遠了些,血緣也沒那麼親近,近年來就有學者研究指出龜崙社不屬於凱達格蘭族,可能是賽夏族一支;而霄裡社地區接近現今八德、平鎮,與大溪、中壢一帶較有連結。桃園地區平埔族多半在南崁溪流域、桃園沖積扇平原及林口台地以南居住,獵鹿、捕撈魚蝦、摘採薯芋及海菜為主要生存方式,族人在這平坦土地上奔馳生活。然而,這一切在外人進入這片土地後,短短一兩百年間逐漸改變。

  南崁港送往迎來從滬尾(今淡水)、安平、諸羅(今嘉義)、泉州、漳州、廈門等地船舶,旅人有時選擇在南崁港搭船南下、往北旅人則路經南崁港後再花點一點時間便能抵達淡水,他們可以再轉運進淡水河進艋舺至大稻埕,也可轉往大姑陷溪(今大漢溪)往大嵙崁(今大溪)挺進,行路快速。

  十八世紀前是南崁港全盛時期,港口甚至可停靠戎克船,海外貿易與漢移民往來納新熱絡。異國船隻亦有停泊,遠從日本或南方異國的貨船裝卸完成再往下一個海港前進,常見貨物如杉木、布料等,船隻再載走大量從平埔族人購得的鹿製皮貨,南崁四社範圍是大型鹿場,平埔族善捕獵,鹿皮來源豐富。由於軍事需求,在日本及中原本土都相當搶手,深受海上貿易商人喜歡。

  平埔族早期依賴獵捕鹿為生,打獵裝備需要鹿皮、鹿肉也是主食,荷蘭人和漢人對於鹿皮需求量甚大,精明的荷蘭人設計一套叫做「贌社」的制度,那是一種向部落買賣的承包制度,年後荷蘭人藉由武力,宣布不得任意與原住民自由交易,漢人要向原住民買賣物品,必須參加荷蘭人舉辦的競標,得標者必須向荷蘭人繳交稅金,才能和原住民買賣。

  漢人從中國遠地而來,想和原住民做生意還得問過荷蘭人;平埔族人也不樂意,心想賣誰還不行,只能賣給得標並繳過稅金的商戶,價錢還是商戶說了算,心裡萬般不願意卻莫可奈何,荷蘭人有武裝部隊有精良武器,砲火猛烈,殺傷力驚人,光是這點就讓另外兩方只能吞下眼前虧。

  之後,荷蘭人被鄭成功軍隊趕走了,這制度仍延續;施琅來了,台灣納入大清版圖,制度還是繼續,清治時期這套制度改稱為「社餉」,內容隨年代有所更動,不變的是稅賦總由百姓承擔,稅金總是要繳的,誰武力強就繳給誰,數百年來皆是如此。

  康熙末年以降,從泉州、漳州、汀州一帶渡海而來的漢人愈來愈多,對離鄉背井的漢人來說,稅金雖是負荷,算盤打打還是有利可圖、能生存,拿到獨家代理權便是一家獨大,怎麼開價都會有人應承下來,還能吸引無數在原鄉活不下去的人們來台掙口飯吃。

  為了活下去,只要有生存機會,殺頭生意還是有人做的,閩南粵東一帶貧農早有耳聞台灣和番人交易頗有機會,也能租地開墾,已經有不少土地開墾成良田,那裡土壤肥沃,遍地皆待墾原野,只要肯吃苦,不怕危險,有一身力氣不怕沒飯吃,租地種田就能活下去,至少本家原鄉那裡少幾副碗筷,食指少一點也是好事,說不定還能寄點錢回來讓家裡爹娘多吃幾年飯,活久一點。

  懷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少,他們橫渡惡水,在驚濤駭浪中抵達台灣,有些人不幸遇上狂風巨浪,魂斷深海時有所聞,那是命,還是向上天借來的,離鄉之後,本錢就僅僅只有這條命,即便機會只有兩、三成也值得一拚。從國姓爺時代開始,數百年裡,那些在原鄉活不下去的男人,賭上一口氣、用自己的一條命做為擔保,私渡來台展開他們的新人生。

  漸漸地,禁令也不是那麼嚴格了,說起來禁止閩南沿海移民到台灣,那是因為明鄭的關係,施琅平定台灣早已是上百年的歷史傳說,施青天之後隨之而來康雍乾百年盛世,官家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也開始有官家鼓吹號召民眾來台,那年,大清朝首任總兵楊文魁就已公開招募,平埔族所有權之外的土地若有人願意開墾,歡迎之至,稅收也能增加。

  已經定居台灣的人好不容易落了地,生了根,想念故鄉,便寫信回家鼓吹親人鄰坊快來,土地廣大、農耕容易、租地容易,地主好商量、平埔族單純不凶狠殘暴,做點小本生意單純不難,人人都能吃飽穿暖。不少漳泉子弟從南崁港上岸,競相走告此處土地雖不至於肥沃千里,比起老家那裡,已是能種出農稼的好地了,而且認識的同鄉都在這裡,人親土親有依靠。至少,能吃飽、能活下去,已是無敵誘因。

  曾經有這麼一句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早期漢人女子被禁止來台,埔漢時有通婚往來,平埔族與漢人混居,以往正式文書還會寫南崁社,漸漸多半都稱南崁庄,正符合《淡水廳志》上說的「風俗之移也,十年一小變,二十年一大變。」,還記得族語者大概只剩極少數的老人家,習俗、語言、服飾等逐漸漢化,逐漸融合。

  聽老一輩人嗑牙閒聊講古,南崁二字是國姓爺的駐紮軍隊取名來的,從船上遠望陸地,是一處斷崖,斷崖之南,稱為南崁,其實老人家們沒證據,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國姓爺軍隊取的名字,還是南崁社人原本就是這樣稱呼,在荷蘭人還在的時候已經是這個地名。南崁港雖沒有安平、艋舺或淡水出名,還是一個水量豐沛的優質良港,從這裡上岸極富生機不說,這麼大的一片荒地還缺人手開墾,看在山多田少又貧瘠的漢人眼裡,已是遍地黃金。

  南崁溪經數十里在南崁港出海,有人下船,有人遙望遠方等候船進港、有人吆喝指揮工人搬貨裝卸、小鋪商人、大商號掌櫃夥計在碼頭邊等清點交貨,年紀大點的老手一派輕鬆在鄰近茶攤邊喝茶邊聊天;年輕小伙子耐不住性子,頻頻張望,一輪橘紅大球緩緩沉下水平面,最後一艘船進了港,漢子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歷史進程數頁便能揭過。彼時,喧鬧忙碌的港邊,一輪明月悄然升起,柔和月光俯瞰人間百年滄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感,尽管它可能聚焦于个体的情感纠葛,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厚重感是无法忽视的。作者似乎用尽了毕生的学识,将各种看似无关的元素——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科技思潮——熔铸一炉,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思考更宏大命题,例如文明的兴衰、人类的宿命,以及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个体存在的意义何在。这种气魄是许多当代作品所欠缺的,它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似乎被拓宽了边界,那种充实感和被滋养的感觉,是任何娱乐性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直白、快速的叙事方式,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古典的、富有韵律感的书面语。这种风格的挑战性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它所承载的深层含义。我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完全进入作者构建的语境之中,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文字“包裹”的感觉就非常美妙。它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各个声部(人物、背景、哲思)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一丝突兀感。我注意到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非常高超,很多看似寻常的物件,在作者笔下都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承担起了推动叙事和烘托氛围的重任。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对于喜欢深思熟虑、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提供了一种久违的、需要全神贯注去品味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一种极其精妙的非线性叙事布局,这绝对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之间穿梭跳跃,通过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拼凑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注度,因为它要求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和暗示。更令人称奇的是,尽管结构复杂,但作者却能始终保持情感的连贯性,使得读者在理清脉络的同时,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每一次当我认为我已经掌握了故事的主线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或时间点将我的认知彻底颠覆。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揭示真相的过程,制造了无与伦比的阅读张力,让我想一探究竟的欲望从未减弱。这无疑是一部需要读者投入大量脑力去“解构”和“重构”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学作品的读者,我不得不赞扬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大胆与深刻。书中的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身上背负着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言说的动机,他们的“光”与“影”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急于对这些人物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高压的境地,观察他们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做出选择,如何与自身的弱点和解。我特别喜欢那些次要角色,他们虽然出场不多,但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仿佛拥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生命轨迹,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厚度和可信度。阅读这些角色的命运起伏,让我不断反思人性深处的复杂性,体会到“理解”远比“评判”来得艰难而有价值。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加上那若隐若现的银色光晕,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透过厚厚云层洒下的月光。我拿到电子版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眼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所折服。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到位,张弛有度,既有让人心潮澎湃的转折,也有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慢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环境和人物内心活动时所使用的细腻笔触,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每一个角色的纠结与挣扎都显得无比真实可信。特别是书中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沉淀的探讨,引发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想,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不能透露具体情节,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在情感的层次构建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那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讨论,在我合上屏幕后,还在脑海中久久回荡,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