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新建築 (電子書)

朝向新建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勒.柯比意
图书标签:
  • 建筑
  • 设计
  • 电子书
  • 新建筑
  • 现代建筑
  • 城市规划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数字化阅读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論述經典    出版百年紀念
  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13則百年留言

  ◆2023最新法語中譯
  ◆致敬1923年初版內頁版面
  ◆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收錄勒.柯比意親撰第二版序(1924)、第三版序(1928)、
  ◆勒.柯比意致老師,談論藝術觀的一封信(1908)


  「為所有的人」,
  找回人的尺度
  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
  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

  勒.柯比意基金會 主席 Brigitte Bouvier
  法國在台協會  學術合作與文化處 處長  Cécile Renault(雷詩雅)

  藝術評論家   鄭治桂──────深度閱讀

  1923年,三十六歲,逐漸在巴黎的文化藝術圈嶄露頭角的勒.柯比意,將他自1920年起參與編輯《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期間發表的十二篇稿子結集,加上〈新建築或革命〉一文,出版了《朝向新建築》一書,最初是對於美感、現實或是因循保守的建築圈前輩與同業們有話要說,希望指出一些(尤其在一戰後的氛圍)能解決社會與人們實際需求的可行路徑,並建立一些有所依據的美學標準--也彷彿以書寫作為他日後以多件更廣為全世界所知的建築作品實踐其理念的超前演繹。

  Vers une architecture這部在整個20世紀都不可能被忽視、具有鮮明宣言色彩的先行建築論述經典,不僅是理解當代建築觀念與演化轉折點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重視機能性的集合住宅--如今那已是百年後我們的都市日常風景了--更像是回溯源頭般憂心提醒,能否對美感與居住環境留心提升,從來都是「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持續關注的課題。

  而建築師正是能對此做出貢獻,並使作品具有藝術的質感與格局,成為一種純粹的心智創造成果,從而對人們的內在外在都造成影響。

  本書展現了勒.柯比意對於建築志業與藝術觀的使命感、熱情,充滿智慧的靈光,只是他的倡議和提醒總帶著一些憤慨與嘲諷,但同時也是向讀者/大眾與建築師們發起衝撞陳腐習慣、搖撼沉睡感知的邀請。

  如他在書中所述,建築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進行研究與服務,這本書也是所有關心居家住宅空間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生活與社會趨勢觀察筆記--不論是百年前的歐洲或是此刻;尋求身心安頓,創造自己與同代人各種意義上的容身之處,以共同理念為動盪的關鍵時代賦予秩序,對抗混亂,就算僅僅是一件能觸動人心的「美好的事情」,向建築學習,總有什麼可想可做。

有感推薦

  建築師、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  姚仁喜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胡琮淨
  漫畫家  建築大叔
  文化評論人  詹偉雄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建築寫作者、策展人  謝宗哲、
  藝評家、策展人、作家  謝佩霓
  (依姓名筆畫序)
城市革新与未来图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建筑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本书汇集了一批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理论家和评论家们对建筑本质、城市规划以及未来生活空间构建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考。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在全球范围内涌现的思潮,展现建筑如何从传统的泥土与石块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拥抱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并肩负起改造社会、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时代使命。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呼唤——功能至上与理性主义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城市肌理与建筑形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和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新需求。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先驱们如何将“机器美学”引入建筑设计。 一、 工业时代的语汇:新材料与新结构 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广泛应用,彻底解放了建筑的承重体系。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实现了大跨度、高层化以及开放式平面(Free Plan)的可能性。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结构效率与美学表达的早期论述,探讨了“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原则在实践中是如何被演绎和修正的。特别关注了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及其在包豪斯(Bauhaus)中对工业化生产与艺术结合的实验。 二、 纯粹空间与住宅的革命 住宅问题是现代主义建筑关注的核心。本书梳理了从单人家庭到大规模社会住宅的各种实验。其中,对“居住机器”(Machine à Habiter)理念的批判性审视占据了重要篇幅。我们不仅呈现了理想化的设计方案,也探讨了这些理性规划在不同文化和气候条件下所遭遇的现实挑战,以及建筑师们如何试图通过标准化组件和模块化设计来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三、 国际风格的形成与传播 随着现代主义思想的成熟,一种超越地域限制、强调简洁几何形态和普遍适用性的“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开始在全球蔓延。本部分对比分析了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对“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极致追求,以及荷兰“风格派”(De Stijl)运动中对色彩、线条与平面构图的抽象探索,揭示了这种风格背后所蕴含的乌托邦情怀与社会抱负。 第二部分:城市的重塑与社会责任 建筑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庇护所,它成为了组织社会生活的关键媒介。本部分聚焦于城市规划领域,探讨了建筑师们如何试图以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规划和改造混乱无序的现代都市。 一、 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 我们详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概念(Garden City)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冲突与融合。重点分析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历次会议中形成的关于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以及绿化覆盖率的决议,这些决议深刻影响了战后全球主要城市的扩展模式。书中包含对功能主义城市理论在巴黎、法兰克福等地的试点项目的详细考察。 二、 建筑与公共生活的张力 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工厂和文化中心)的设计被视为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本书考察了如何运用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来促进新的社会互动模式。例如,对早期博物馆和图书馆设计的分析,揭示了建筑师如何试图模糊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使知识和文化资源更易于被大众获取。 三、 批判性反思:现代主义的局限 在这一部分,我们也引入了对盛行思潮的早期质疑。例如,批评者们认为过度推崇的理性化和标准化,可能导致建筑的冷漠化和对地方文脉的漠视。对特定历史案例的分析表明,纯粹的功能至上论有时会牺牲掉居住的舒适感和人文的关怀。 第三部分:地域的回响与多元化的萌芽 尽管国际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世界各地,建筑师们并未完全放弃对本土文化、气候特征和传统工艺的尊重。本部分展示了现代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被“在地化”。 一、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前奏 在热带、干旱或寒冷地区,简单的玻璃幕墙和平面屋顶设计暴露出明显缺陷。我们研究了早期建筑师如何巧妙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的遮阳、通风和材料运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语汇。例如,对南美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筑实践的比较研究。 二、 对传统与手工艺的重新评估 一些建筑师开始在拒绝历史装饰的同时,重新关注传统建造技术中蕴含的精湛工艺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对材料本真性(Material Honesty)的追求,力图在工业产品与手工制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三、 走向多元化的先声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于国际风格“一刀切”式的批评声浪渐强,预示着未来建筑思想将走向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局面。本书的最后部分对这一转向进行了铺垫,探讨了早期对建筑“人性化尺度”和“场域精神”的关注,为后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这些丰富思想和实践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建筑运动,不仅是一场关于美学风格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验与文化重塑的宏伟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


  本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生於瑞士,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也是現代建築第一代大師。長於設計重視理性的功能主義建築,影響整個20世紀各國建築發展與城市景觀演化,享有「現代建築的旗手」、「功能主義之父」等讚譽。他同時是城市規畫師、畫家、雕塑家、室內設計師、思想家和作家。1930年入法國籍。

  建築代表作品包括薩伏伊別墅、廊香教堂、馬賽公寓、昌迪加爾政治中心建築群、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費爾米尼文化中心……等。2016年,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勒.柯比意的十七件作品(位於七個國家)列入世界遺產。

譯者簡介

林貴榮


  巴黎UPA9建築博士,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Architecte DPLG)。

  台北、巴黎註册建築師,曾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主委、板橋市副市長,擔任國家卓越建設獎、景觀大獎等評審委員,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名家講座。

  自法國返台,投入建築教育界,持續關注都市及建築理論,同時鑽研法國現代建築的發展,1990年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代表性的建築設計作品,包括:巴黎華人文化中心、立法院競圖第二名、汐止濟德宮新殿堂等。

  建築設計之外,也以建築觀念的傳道為職志,投入文字著述。書籍著作有:《都市美學與建築藝術》、《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等。譯作有:《歐洲建築語彙》、《巴黎.都市.建築.文化》等。近年並為各學術期刊研討會、《聯合副刋》、「獨立評論@天下」及《建築師雜誌》等媒體撰寫建築專文。

  為鼓勵優秀建築系學生或畢業生赴法國實習及觀摩,與台法學術暨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合作設立「巴黎獎」實習獎學金,並長期擔任「巴黎獎」義工。
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詹文碩

  1979年生於台灣,台北。法國國立電訊管理學院策略管理碩士、巴黎經濟戰爭學院畢業。留學法國十六年,悠遊於台法兩國文化間。從小愛上閱讀,不論中、英、法文都看,走路看、坐捷運看、開車(等紅燈的時候)看,甚至洗(泡)澡時也看!希望藉由優質的翻譯,把看過的、令自己感動的外文書,分享給可愛的台灣人。

  曾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蔡英文總統就職與國慶法文口譯,譯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鐵骨柔情》、《關於稅,你知道多少?》、《明天還是好朋友》、《金融霸權的誘惑》、《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歷史Z咖搞什麼?》、聖嚴法師《自在語》等書。

  電子郵件:panzerg0722@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語

解讀者前言

與一百年經典對話      文/林貴榮
審譯者序
勒.柯比意、建築、翻譯與民主        文/詹文碩
-----------
第二版引言
溫度--第三版出版序
總論

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築

給建築師們的三項提示

I.  量體
II. 立面
III. 平面

規準線

視而不見的眼睛…

I.  郵輪
II. 飛機
III. 汽車

建築
I.  羅馬的啟示
II. 平面的錯覺
III. 純粹的心智產物

量產化的住宅

新建築或革命


勒·柯比意寫給查里.勒普拉特尼葉老師的信
------------------
解讀者後記
「勒.柯比意時代」走過一百年:對當今的建築師啟發了什麼?    文/林貴榮

深度閱讀
觀察勒.柯比意,思索現代建築    文/鄭治桂

附錄
勒.柯比意經典名言十五則       選摘/林貴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446
  • EISBN:97862670634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4.0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朝向新建築》第二版引言(1924)
勒.柯比意

 
  當本書的第一版在不到一年前問世,適逢人們對建築事物的極大興趣正在各地被喚醒。本書主要的章節內容,曾經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以文章的形式發表,其內容猶如對時下人們進行了一項突擊普查:人們開始說話了,開始喜歡談論,甚至熱衷於談論建築。這樣的興致,實則來自於社會深層的變動。

  舉例來說,在18世紀,也曾激起過對建築的普遍熱情:資產階級人士設計建築物,高階層官員同樣也鍾情於此,如布隆代(Blondel)設計的聖丹尼斯門(la Porte Saint- Denis)和克勞德.佩侯(Claude Perrault)設計羅浮宮的東廊(la Colonnade du Louvre)也都是如此,頓時,法國境內布滿了見證當時這種精神的作品。

  這本書所造成的回響,不僅止於專業人員,同時也及於普羅大眾,恰恰證實了整個建築循環週期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大眾對於建築工作室裡的技術話題不感興趣,僅僅關心新建築能否給他們帶來更多舒適感,畢竟在其他領域(比如汽車旅遊、郵輪觀光等)此種享受已經略略顯出端倪。更重要的是,新建築能否讓人耳目一新的滿足感。這種新感受從何而來?這是因為新時代的建築意識在歷經長時間的醞釀後,終於萌芽綻放。

  何謂嶄新的時代?那就是百廢待舉的心靈地域和建造自身住宅的迫切需求。一幢住宅是一種人為的域界,圍護著我們,將我們與需要對抗的自然現象隔離,賦予人類人文的環境。滿足本能的渴望,實現自然的功能,這就是「建築」!建築不僅在於專業的技術領域,更關鍵的是在於一些特徵性的轉折點上,展露出時代共同理念的率性行動,藉以呈現共同理念之下所有行動的協調模式。

  因此,建築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

  當今建築所關注的房子,是一般而平常的住家,供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捨棄宮殿式設計思維,這是時代的一個標誌。

  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方能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這就是了!這就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建築的一切!人們摒棄了浮華,讓這尊嚴的時刻到來!

  本書使用的文筆,是極為嘲諷的風格。實則,當建築仍在陷在垂死時代中,令人無法忍受的破舊觀念限制之下,又如何能夠以優雅不帶情緒的方式來談論新時代精神及其所產生的建築呢?

  因而,理所當然,為了掙脫沉重壓迫的鉛衣,就要射出箭矢去刺穿它,用錐子突破那沉重的外衣。「突破」!在這裡穿一個孔,在那裡挖一個洞。於是乎,我們見到了令人窒息的外衣之外的遠景。挖出洞來,看見遠景,這是有效的、有用的策略。我執著於這個策略,只因它幾乎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正值本書即將再版之際,我本當對其進一步補充,繼續擴大挖洞突破,讓讓本書更完善。但是如此一來,將無異於又寫另外一本書。因此我決定不再更新,而另外寫兩本書:《都市學》(Urbanisme)和《今日裝飾藝術》(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有如為本書添加了左右兩翼,它們將和《朝向新建築》的再版,同時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

  這兩本書也是我在《新精神》雜誌上,過去一年裡所發表的文章集結。這本雜誌把現代各種事件的許多面向並列呈現,描繪出清晰、協調又令人信服的當代形象。這剛強堅定的形象,喚起我們的同情關懷,引發我們參與合作的意願,也激勵我們手心合一有效率地工作。

  如此一來,去年(1923)出版時孤軍奮戰的《朝向新建築》,如今兩側都有了堅強的支持而繼續邁步向前,一側是有關都市的建築現象,確立了「建築」應有的立足點;另一側,則是人們慣用「裝飾藝術」這個可悲的字眼來指稱的一切:片刻不離、舉手投足間持續存在的某種建築精神,使得我們得以恣意領受感官知覺的魅力,同時還能堅守一種陽剛的尊嚴。

1924年11月

溫度--第三版出版序(1928)
勒.柯比意


  1924年,在世界各國「建築所關注的房屋,是一般而平常的住家,供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建築因而捨棄宮殿式設計思維,這是時代的標誌」。(第二版引言)

  由世界各國人民集結成立的國際聯盟(Société des Nations),試圖在新精神的標誌下,規畫大戰後(審譯按: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這位於日內瓦的機構正在茁壯成長、發揮功效、提出構想;然而這麼重要的組織,卻棲身在克難搭建的建築中。

  1926年:國際聯盟向全世界鄭重宣告,將舉辦「萬國宮」的設計競圖,並擬訂了詳細的計畫書,要求建築師提出精確有效的設計方案。計畫書由負責執行業務的主管提出,設計的重點是快捷、精準,又富有效率的辦公空間。研讀這份計畫書,可以明確感受到自己身處二十世紀;此一「宮殿」的設計係以行政效率為依歸,不再是為了華麗的排場,確實是歷史性的轉變。但這樣的壯舉,卻有一事聽起來格外突兀,那就是計畫書的標題,竟然沿用「宮殿」(Palais)這個字眼。這樣的用詞顯得含糊曖味。難道宮殿式建築仍舊陰魂不散,試圖借屍還魂?或者國際聯盟意欲為這過時陳腐的辭令,注入新意涵呢?

  1924年我們曾寫下:「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方能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這就是了!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人們摒棄了浮華,讓這莊嚴的時代到來!」(第二版引言)

  1921年,在《新精神》雜誌創辦期間,構成本書的第一批文章刊載時,建築仍處處受到學院派精神的豢養,因而對現代性的出現感到困惑質疑,迴避著新技術帶來的駭人後果;當時的建築,仍然執著於為空間「披戴外衣」。

  但是六年後的今天,也就是1928年1月1日,現代的房屋已成為各國建築師都必須面對的真正核心問題。藉由現代住宅計畫、現代技術和現代組織力的通力合作,在世界各地為現代人,創造出符合時代的住宅。

  真的是如此嗎?

  工具住宅或者說「居住的機器」(machine à habiter)已經變成常態了嗎?即便居住的機器已經存在,人們嚮往的居住方式究竟為何?是要回到過去,還是回應今日的需求?答案尚未明確。儘管人們的確開始重視衛浴設備,然而我們心中的理念是否已經清楚成形,甚至被表現出來?很遺憾地,一點也不!在我看來,我們仍眷戀著往昔的觀念,無法大刀闊斧除舊布新。1926年,十四位知名建築師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建造了魏森霍夫(Weissenhoff)花園城市,揭示了新技術工法的存在,展現一種美學新風潮,卻讓大眾裂解為兩個對立的陣營,恰恰彰顯出現代平面尚未被普遍接受的事實。至於我自己則得力於新技術所賦予的極大自由,試圖發覺、預見新的平面。當一個社會的演化已經穩定成形並且達到平衡,這時代就會產生符合該時代的住宅平面。而今顯然尚未達到此階段。

  本書曾主張「居住的機器」此一革命性觀點,有幸獲得有識之士的認可。然而當我們進一步主張這台機器可以是一座宮殿時,卻使得剛被說服的這一群人對我們嗤之以鼻。實則這裡說的宮殿,已經被賦予嶄新的面貌。我們主張的「宮殿」概念,是指組成一棟房子的每個構件,經由良好的整體布局,可以形成感動人心的關係,並藉以揭示一個偉大高貴的意圖,而這意圖也就是我們所倡議的「建築」。對於那些現在一心一意投入解決「居住的機器」問題的人所宣稱的:「建築在於提供服務」,我們的回應是:「建築在於感動人心」。於是,我們被輕蔑地貼上了「詩人」(審譯按:指不切實際)的標籤。

  一棟住宅/一座宮殿。我們原想將最熱情的行動專注在這項當代任務上。

  1926年,國際聯盟恰巧號召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徵求一座宮殿的設計方案。

  我們隨即調整形成如此的概念定位:一座宮殿/一座住宅。該徵選計畫是如此精確,以至於引導我們形成此概念。對於日內瓦而言,想要的是一座規模龐大的行政大樓 (1)。

  這不正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不正是「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嗎?這不就是重新找回根本的情感嗎?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不是嗎?

  建築的情感,「是藉由量體在光線底下結合,並且精妙、適當和出色的互動來產生」

  (這也正是我們在1921 年《新精神》中宣示的建築運動的隅石)。

  * * *

  我們剖析一座宮殿的宗旨,是要為「所有一般人」提供精準的機能。也就是找回人的尺度、根本的功能等。於是我們專注於分析,樂於使用來自花園城市、豪門住宅和出租房屋的同一批元素,來建造一座理想的宮殿。夢想著此平面計畫,我們試圖本著崇高的設計意圖,亦即透過宏偉的意圖去感動人心,用規劃賦予各個活潑有生產力的構件之間的秩序。

  本著這個理念,我們忠於建築專業職責,向日內瓦競圖當局提交了一座現代化宮殿的設計。

  沒想到此舉竟引發輿論一片譁然!首先是學院派動員所有資源極力反對所引發的爭議。他們大陣仗地向日內瓦遞送了十來公里長(審譯按:又臭又長)的計劃,內容無非是些陳腔濫調的冷飯熱炒。這時輿論也來參一腳卻只彰顯了一件事:這個世界顯然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先進;這個充斥政治正確和鄉愿的所謂「上流社會」,期待的是一座宮殿,而唯有蜜月旅行時前往王子、紅衣主教、總督或國王的國家,期間所紀錄的圖像,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宮殿形象。

  真是可悲:現代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徹底的變革;機器改變了一切;百年來,進步的速度驚人;舊時代的帷幕早已拉下,將人們與過去的習俗、方法和工程永遠斷開;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是廣闊的空間,整個世界也迫不及待地迎向未來。然而,國際聯盟卻反倒選擇退回時代的帷幕後。

  我們原以為《朝向新建築》已經完成它的使命。以為本書作為一個宣言,曾風行一時並已達到目的可以退場了。然而1927年12月22日,國際聯盟評審的決定,凸顯了現實的情況,也量出了這時代的真實溫度。

  奈諾(Nénot)先生身為建築師、學院院士、藝術學院院長和巴黎索邦大學的建造者,也是參加國際聯盟設計競圖的最終獲勝者,他的話再次確認了當今社會的溫度。

  他在1927年12月24日接受《不妥協者報》(l’Intransigeant,審譯按:法國1880-1948出刊的晚報,立場偏保守極右)的採訪時宣稱:「我為藝術感到高興;法國設計團隊(原文就是這麼說的;那來自巴黎的其他參賽建築師團隊呢?都被無視了嗎?審譯按:這是Le Corbusier內心的OS)當初參加徵選的目標,就是要挫敗野蠻的建築風潮。這裡所稱的野蠻,是指近幾年在東歐和北歐日益猖獗的某種建築流派……它們否定了歷史上所有的美好年代,更藐視了一般所認知的常識和高雅的品味。今天,野蠻派屈居下風,真是太好了。」

  正因為這樣的時勢,《朝向新建築》仍然得繼續積極動員奮戰。在德國、英國和美國的翻譯本接續出版之際,這本宣示書將持續負重前行。

  可嘆光陰飛逝,而這份宣言卻仍然適用於當前的時局。
 
1928年1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技术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电子排版上的处理确实体现了高水准的专业性。很多建筑书籍在从纸质版转化为电子版时,总会遇到图文混排的难题,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剖面图和结构示意图,一缩小就完全看不清细节。但《朝向新建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关键的结构节点图,似乎都经过了针对小屏幕优化的矢量处理,即便是用手机阅读,关键信息点依然清晰可见。我对比了它与我收藏的一些早期电子建筑文献,后者经常出现字体跳变和图片失真现象,而这本书的字体和字号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而且,电子书的交互功能,比如内置的术语链接和跨章节引用跳转,使用起来非常顺畅,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参考文献和专业名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效率神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它在数字化阅读体验上的用心程度,也代表了当前电子出版物的一个标杆水平,值得所有关注建筑技术传播的同行学习。

评分

我接触建筑类书籍已经有些年头了,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大量炫目渲染图和口号式的理论著作,实在让人感到审美疲劳。然而,翻阅《朝向新建築》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沉静的思考氛围。它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急于抛出“颠覆性”结论,反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缓缓铺陈其论点。例如,它对“透明性”在现代建筑中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历史梳理,没有简单地赞美玻璃幕墙带来的光亮,而是深入剖析了隐私边界模糊化对使用者心理的影响。这种深度挖掘,非常对我胃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那些看似冷僻但极其精准的哲学概念,将建筑学从纯粹的工程技术范畴中剥离出来,提升到了文化和存在的层面。当然,对于一些初入行的年轻读者来说,这种深度的论述可能会略显晦涩,可能需要结合一些基础的建筑史知识才能更好地消化。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的作品,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快餐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新建筑”这个命题持保留态度。毕竟,“新”往往意味着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忽视了功能和人的尺度。但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新”定义为一种对旧有范式的“内在重构”,而非简单的外观迭代。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不确定性空间”的探讨,这不再是将空间固定化、功能单一化,而是预留了未来变化的余地,这在快速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曾在一个小型社区改造项目中遇到过关于灵活空间分配的难题,这本书里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茅塞顿开,找到了突破口。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一个从未有过的结构,而是如何更聪明地、更具预见性地处理已有的矛盾和限制。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在关于成本控制和实际施工难度方面的论述可以再多一些,毕竟再伟大的设计也需要落地的可行性作为支撑,但瑕不掩瑜,其思维的深度足以弥补这一点小小的不足。

评分

这本《朝向新建築 (電子書)》的装帧设计,说实话,一开始我就被它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极为简约的黑白配色,线条感非常强,仿佛直接从包豪斯的设计手稿中抽离出来一般,散发着一种理性的美感。我拿到电子版后,立刻尝试在不同设备上阅读。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电子墨水屏的优化做得相当到位,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的疲劳感也比我看其他一些排版粗糙的电子书要轻得多。当然,作为一本专注于“新建筑”主题的书籍,我更期待内容上的深度和前瞻性。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材料革新到空间哲学的广泛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几个网红建筑的表层分析上。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关于“可持续性与地域性”的章节标题,这正是我目前在思考的建筑未来走向。如果内容能够真正做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那它无疑是近期建筑类读物中的佼佼者。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技术如何赋能于设计,而非让技术成为束缚美学的枷锁。目前来看,这本书的“外壳”已经成功地立住了专业和现代的基调,接下来就看“内核”能否与之匹配了。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能激发灵感,摆脱思维定势的材料。我感觉近期的设计工作有些陷入瓶颈,总是在重复自己过去成功的模式。《朝向新建築》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跳出框框”的机会。书中有一段关于“材料的记忆性”的讨论,作者认为建筑材料不仅仅是物理承载,它们也承载着时间和地域的记忆,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常用的混凝土和钢材。我立刻联想到一个旧厂房改造的项目,以往我只关注如何用新材料进行替换,现在我开始思考如何“激活”现有材料的历史信息,让新旧对话起来。这种从哲学层面引导设计实践的方法,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画图”的步骤,而是更注重培养读者的“如何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区分建筑师与绘图员的关键所在。对于希望提升自身设计思维层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更像是一套思维训练手册,而不是一本设计图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