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富太郎:我與植物的爛漫誌 (電子書)

牧野富太郎:我與植物的爛漫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牧野富太郎
图书标签:
  • 牧野富太郎
  • 植物学
  • 植物图鉴
  • 自然观察
  • 博物学
  • 日本植物
  • 科学普及
  • 传记
  • 电子书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3 NHK晨間劇「爛漫」原型自傳選集
  近百歲頑童的綠意書寫
  「只要一輩子對植物感到興趣,不論何時,心中都不會寂寞。」

  ✿為愛妻壽衛子命名植物「壽衛子竹」
  ✿95歲高齡學者的「採集植物健康法」
  ✿橄欖不是橄欖、馬鈴薯不是馬鈴薯、四季豆不是四季豆

  牧野富太郎為日本植物學之父,其生日4月24日在日本命為植物學之日。
  一生致力於研究植物與編撰植物圖鑑,
  蒐集約40萬件植物標本,親手描繪1700多件植物圖鑑,
  並為1500種以上新種命名,奠定了日本植物分類學的基礎。

  ✿師友之愛✿
  永沼小一郎翻譯了包爾福著的《植物學》、班特利的《植物學》,我和永沼經常從清晨到深夜為止都熱衷的討論學問。我想和永沼討論與交流學問的這段時間,成為我後來的植物學研究的基礎。

  ✿夫妻之愛✿
  妻子捨棄一切世間女性的要求,庇蔭我、幫我遮蔭,不間斷地盡力幫我的忙,成為我的力量。在這種苦境之中,不讓眾多的孩子們餓肚子,還要將他們視為學者的孩子一般好好養大,那種辛苦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第一章〈信手寫來〉記敘關於恩師永沼小一郎、摯友櫻花博士三好學、將自己驅逐出研究的矢田部良吉教授,以及刻苦支持自己的愛妻壽衛子等軼事。

  ✿植物之愛✿
  植物草木是可以隨時隨地,不受時間也不被地方所限制,隨時都能夠欣賞享受,以娛樂的對象來說,應該沒有比這個更好了吧,只要一輩子都能夠對植物感到興趣,不論何時,心中都不會感到寂寞。

  第二章〈我的植物園的植物〉細細刻劃破產也要誓死守護、堪稱自己第二生命的植物園,不僅有著珍草樺太草、花小卻不容忽視的豆蘭屬、栂櫻屬與菊。

  第三章〈各種植物〉為牧野植物之愛集大成,收錄水仙、日本櫻樺、菖蒲、油橄欖、日本薯蕷等植物命名學與推翻舊有謬論,同時也能看見其「花痴」,為錯誤學說義憤填膺;為植物之愛吟詩作對。

  ✿問學堅持✿
  假如人是馬的話會是如何呢?如果狗是貓的話又是怎麼樣呢?不管是誰,聽到這種就連瘋子也不會說白癡問題也會加以斥責吧。ジャガイモ說成馬鈴薯就是如此,因為ジャガイモ絕對不是馬鈴薯。

  第四章〈牧野一家言〉堪稱「換句花說」的各種文章翻案,牧野認為沒有帶給後世正確知識極為「厚顏無恥」。在本章看見「花菖蒲非菖蒲」、「蓬非蓬」、「堇非堇」、「梓非梓」等推翻植物學界的就論,並對日本植物漢名原委解釋並修正。

  本書為2023 NHK晨間劇「爛漫」原型自傳,
  書中充斥牧野對於植物之愛與熱忱,
  求學中的挫折與感謝淬鍊出他一生的志向,
  並在追尋植物的過程中,
  結識他的愛妻、一生的恩師與好友。
  將所見所學之動植物趣事追憶生活情誼。

  其傳奇的一生可與其自我期許的百歲詩呼應:

  永遠活著勤奮工作,
  若是再度生來此世,
  擁有比任何寶物都珍貴的身軀,
  財富榮譽都不需要。

本書特色

  ◎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一生記敘
  ◎收錄牧野富太郎手繪植物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退休教授,謝長富專業審定

爛漫推薦

  王志弘 作家
  王瑞閔 胖胖樹 作家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志銘 作家
  劉克襄 作家

  「一個瘋狂熱愛植物的人,不一定有能力將其嫻熟的知識,合宜地轉化成生動的語言。尤其是半世紀之前,科普知識還不全面的階段。牧野聰慧地跨越了科學語言生硬的障礙,懂得使用柔軟淺顯的描述,將枯燥的植物知識娓娓道來。彷彿把一朵花卉的優雅和氣味,溫馨地捧送到每位讀者面前。
  從其婉約的筆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到許多生冷的知識。他一生的璀璨光華,都在這些文章裡熱情盡現。隨便挑選翻讀一文,想必都會驚嘆,這些半世紀前就已定稿的文章。」——作家 劉克襄

  「NHK《爛漫》晨間劇裡,那位植物戀人果真爛漫一生。我看到牧野的照片,這人真好命呀。有了植物,永遠不在意眼前的麻煩事。
  欣賞植物的確比其他娛樂要省錢,也容易入門。只要對植物感興趣,連路旁或是庭院的雜草都能讓人快樂。喜歡植物不喪志,就算一棵豆薯冒出藤葉,也好有姿態。隨手撿的石頭裡見山水。」——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牧野富太郎:我與植物的爛漫誌 (電子書)”无关。 --- 《失落的星图师:奥秘与航向的挽歌》 作者:艾莉丝·凡德贝尔格 类型:历史悬疑 / 文学探险 导言:在时间之沙中迷失的罗盘 在十九世纪末,当蒸汽的轰鸣尚未完全淹没风帆的低语,人类的目光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望投向未知的深空。这不是关于地平线以下的新大陆的探索,而是关于宇宙边缘的星辰。然而,在科学与迷信的交界线上,有一个名字,曾被誉为最接近星辰的人,却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他就是伊利亚斯·凡德贝尔格,一位被世人遗忘的星图绘制大师,也是本书主角,艾莉丝·凡德贝尔格的曾祖父。 《失落的星图师:奥秘与航向的挽歌》并非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一场穿梭于宏大历史背景与幽微个人命运之间的文学探险。它以一位现代历史学家的视角,试图拼凑出她曾祖父留下的破碎遗产——那些绘制在古老羊皮纸上,却包含了惊人“预言”的星图。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观测站与失落的遗产 故事始于一个阴郁的苏格兰冬日。艾莉丝继承了一栋位于偏远海岬上的古老天文台,这里布满了蒙尘的仪器和泛黄的手稿。她发现的第一个线索,是一本日记,里面记载了伊利亚斯对“完美星图”的痴迷。伊利亚斯相信,宇宙并非仅仅是物理定律的集合,而是一部包含着人类命运轨迹的宏大叙事。 他拒绝接受当时主流的天文学理论,转而沉迷于一种近乎炼金术的观测方法:利用特定天象的几何关系,来推演“地球磁场的异常点”。在那个时代,他的理论被视为疯癫。然而,艾莉丝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套尚未发表的、极端精密的星盘,其构造之复杂,远超当时的技术水平。 日记中反复提及一个神秘的组织——“赫尔墨斯之眼”。这是一个在启蒙运动时期活跃,却在十九世纪初销声匿迹的秘密社团,据说他们掌握了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中关于天体运行的失传知识。伊利亚斯似乎是这个组织在后期的重要成员,他的研究并非单纯的学术探索,而是一场试图重现某个“伟大航向”的秘密行动。 第二部分:柏林、巴黎与星图的密码 为了理解这些令人困惑的记录,艾莉丝开始追踪伊利亚斯的足迹。她的旅程将她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化中心:柏林和巴黎。 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档案馆,艾莉丝发现伊利亚斯曾与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有过一段紧张的合作关系。这位数学家专注于非欧几何的研究,他为伊利亚斯提供了绘制“曲面星图”的理论基础。但两人的合作最终破裂,原因是一张被标记为“危险”的星图草稿。这份草稿描绘的并非我们已知的星座,而是一系列围绕着地轴的、不断移动的能量节点。 随后,在巴黎左岸一间堆满古籍的二手书店里,艾莉丝偶遇了一位年迈的艺术史学家,他曾是“赫尔墨斯之眼”的旁观者。这位史学家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伊利亚斯绘制的星图并非指向遥远的未来,而是试图“校准”现实。他们相信,通过精确描绘特定星体的对齐,可以暂时性地“重置”地球能量场的局部不稳定区域,以避免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一场关于“地理定位的错乱”。 第三部分:追逐“原点”与道德的抉择 随着调查深入,艾莉丝逐渐拼凑出伊利亚斯的最后目标:位于北非沙漠深处的一个古代观测点,他称之为“原点”。伊利亚斯坚信,“原点”是古代文明用来锚定地球方位的关键节点,只有在那里,才能完成他毕生追求的、能够修正未来航向的终极星图。 然而,追逐的道路并非坦途。伊利亚斯的研究引起了当时新兴的、更偏向实证主义科学机构的警惕。他们视伊利亚斯的理论为对科学尊严的侮辱,并试图没收他的所有研究成果。更令人不安的是,一股神秘的力量似乎也在追踪这些星图,他们对星图的目的不感兴趣,只想要控制其潜在的“定位技术”。 艾莉丝发现,她的曾祖父并非完全出于科学的狂热,他试图阻止的“灾难”,可能与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或地质事件有关。最终,艾莉丝抵达了北非的“原点”。在那里,她没有发现任何高科技设备,只有一个被风沙掩埋的、由陨铁铸成的巨大日晷。 在日晷旁,她找到了伊利亚斯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解释了一切:他所追寻的“校准”,并非是对宇宙的干预,而是对人类自身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过度追求“完美导航”本身,就会使人偏离了脚下的真实道路。他选择将这份可能带来巨大力量却也可能带来混乱的技术,永远封存在这个“原点”之下。 尾声:星光下的和解 艾莉丝最终没有修复或公开伊利亚斯的星图。她明白,有些秘密最好深埋于时间之下。她选择将曾祖父的故事,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记录下来——不是作为一份科学报告,而是作为一曲关于信念、失落与追寻的挽歌。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多层次的叙事:它既是对十九世纪末科学与神秘主义冲突的精彩描摹,也是关于家族责任与历史真相的深刻探讨。读者将被引导进入一个由精密仪器、古老密语和不为人知的欧洲秘史交织而成的世界,思考究竟是“清晰的航向”重要,还是“脚踏实地的探索”更有价值。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天空”的深思,也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的史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牧野富太郎


  生於一八六二年高知縣。為植物分類學者。自小學校輟學後,立志自學成為植物學家。曾任於東京大學理學部植物學教室研究助理與講師,並於日本全國採集、調查與發現眾多新種植物,為日本的植物分類學奠定了基礎。創刊《植物學雜誌》與《植物研究雜誌》。通過發表論文從東京帝國大學取得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七年去世,追授日本文化勳章。

  著有《日本植物志圖篇》(11冊)、《大日本植物志》(4冊)、《牧野植物學全集》(7冊)、《牧野日本植物圖鑑》等書。

審定者簡介

謝長富


  專長為植物生態學與分類學,目前為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教授、「Taiwania」英文國際期刊主編、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理事長、臺灣生態學會理事。曾任臺灣大學植物學系副教授及教授、生態學與演化學研究所教授及所長、國防醫學院藥學系兼任副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國際生物奧林匹亞委員會委員、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拓展委員會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委員、第二版台灣植物誌執行編輯。

譯者簡介

張東君


  臺灣大學動物系動物所、京都大學理學研究科動物研究所。現任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研究員,身兼科普作家、推理評論家。

  第40屆金鼎獎兒童與少年圖書類得主,第5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少年組特別獎翻譯類得主。著作有《動物勉強學堂》(皇冠)、《屎來糞多學院》(幼獅文化)、《爸爸是海洋魚類生態學家》(小魯文化)、《大象林旺是怎麼到動物園》(小典藏出版 )、《動物數隻數隻》(遠流)。譯作有《花與我的半生記》(大家出版)等超過 270 本,目標為「著作等歲數,譯作等公車」。
 

图书目录

審定序

I 信手寫來
.我的童年
.地獄蟲
.狐狸的屁球
.私塾時代
.永沼小一郎
.關於看到鬼火
.佐川的化石
.脫離自由黨
.初次到東京的旅行
.狐狸窩
.三好學博士
.池野成一郎博士
.破門草事件
.銀杏騷動
.矢田部教授的溺亡
.西洋音樂的開端
.俄羅斯投奔計畫
.我的初戀
.囊泡貉藻發現故事
.貧窮物語
.壽衛子竹
.悲傷的春天七草
.大震災的時期
.川村清一博士
.關於櫻花
.長藏的斥責
.我的健康法

II我的植物園的植物
.庫頁島的羽鈴花
.日本的豆蘭屬植物
.日本產栂櫻屬的植物
.菊與泡菊
.福壽草
.福壽草(承前)

III各種植物
.梓弓
.熱海的緋寒櫻
.俚謠的謊言
.御菜葉考
.木通的果實
.靈草毒茄蔘
.美男蔓.實葛
.油橄欖
.方便的壯舉
.探討日本薯蕷
.浮萍與真菰
.日本的蝦脊蘭
.大根一家言
.稀有蘭科植物——小杜鵑蘭
.日本的櫻與西洋的櫻
.茄子的冗花
.水仙一席話

IV牧野一家言
.牧野一家言
.分辨不出味噌與糞便差別的園藝家
.農家的貧富改變了蕃薯
.《大言海》的四季豆
.蘭山的蓑米知識
.飛蓬為轉蓬
.珍名鐵線蕨
.珍名鐵線蕨的追記
.ジャガイモ不是馬鈴薯
.紫藤不是藤

牧野富太郎略年譜
生物名詞與學名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5895
  • EISBN:97898637059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8MB

图书试读

審定序

  牧野富太郎博士(一八六二-一九五七)為近代日本植物分類學的權威,一八六二年(文久二年)生於高知縣,從小對植物抱持濃厚興趣。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至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植物學教室拜訪矢田部良吉教授,並獲准使用標本館及圖書館等設備進行研究。一八八七年參與《植物學雜誌》創刊,一八八九年在該期刊發表新種「大和草」的學名,這是日本人首次在國內發表日本植物的新種。接著他出版了《日本植物志圖篇》(一八八八-一八九一)及《大日本植物志》(一九〇〇-一九一一),前者為日本第一本植物圖鑑。一八九〇年他發表關於珍稀的食蟲植物貉藻的文章,獲得舉世注目。此後他持續到各地區採集植物及研究,在東京帝大擔任助手和講師長達四十七年。在此期間,他曾於一八九五年跟隨東京帝大植物採集隊來臺灣,探訪了臺北、淡水、新竹、高雄鳳山與澎湖等地,採集逾4千份植物標本並記錄1千多種植物。一九二七年他以英文的「日本植物考察」論文獲頒東京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後期出版的圖書以《牧野日本植物圖解指南》(一九四〇)以及花了近十年時間完成的《牧野日本植物圖鑑》(北隆館,一九四〇,附有超過3千張插圖),此書最為日本民眾及臺灣早期分類學者所使用。一九三九年他從東京大學講師的職位上退休,此後投入科普寫作、致力於推廣植物科學知識及其重要性,出版了《植物記錄》(櫻井書店,一九四三)和《一天一植物》(東洋書館,一九五三)等論文集。牧野一生在植物學上的成就驚人,他共收集超過40萬份標本,命名的植物超過1千5百種,其中包含6百多個新種,另外個人藏書量約4萬5千冊,為日本的植物分類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一九五七年牧野過世後,在四國高知市設有縣立牧野植物園(一九五八)及牧野富太郎紀念館(一九九九),以紀念並展示其一生的收藏品、成就與功績。

  本書譯自牧野富太郎著作《わが植物愛の記》,這是一本匯集多篇各類散文而成的科普作品,內容包含他一生的事蹟、經歷及回憶,如家庭背景、社會百態、旅遊記事、自然現象;求學過程、東京帝大植物學教室見聞、師友的人格特質及互動關係等;常見觀賞、食用、藥用植物的分類、辨識及利用;各類植物及菌類名稱的考證及錯誤的訂正;植物採集過程、新種的命名及發表過程等。由於對植物的熱愛,文中對珍奇稀有物種如囊泡貉藻、壽衛子竹、戶隱草等的發現均有詳細的述說。更多的內容是包含日本或是臺灣民眾最為熟悉的植物如楓、槭、紫藤、櫻花、芥菜、油菜、蕪菁、大頭菜、蘿蔔、四季豆、扁豆、苦楝、橡樹、菊花、番薯、馬鈴薯、鳶尾、水仙、日本山茶、薯蕷、香菇等,也都有他精闢的見解。此外在書中經常穿插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形態、解剖及功能等細節,生動而有趣。

  《牧野富太郎:我與植物的爛漫誌》這本書翻譯較其發表的其他文集困難許多,因為書中牽涉太多的植物名稱、學名、日本俗名及物種的辨別、比較及考證,這是植物分類學自古以來最為繁瑣困難的部分。全球約有三十多萬種植物,每一已知種類的學名多是自大航海時期以來由許多人到全球各地調查採集,再攜回標本館經由專家研究發表而來的。新種的發表須依據一定的規範,也就是《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由國際植物學大會負責修訂,自一九〇五年開始,每隔六年隨著國際植物學大會的召開而修訂出版一次(最近一版的法規已超過250頁)。命名法規具有許多的條文、條款及建議,譬如新種發表需有證據標本(模式標本,存放在特定的標本館或博物館),某些年代需要以拉丁文描述,發表的書刊需有專業性及流通性;種名需拉丁化,由屬名加上種小名所組成(雙命名法),譬如牧野發現採自嘉義生毛樹庄(採集者為田中芳男,一九〇四年六月)的愛玉是新種,因此在東京《植物學雜誌》發表新的學名「Ficus awkeotsang Makino」,由榕的屬名「Ficus」加上臺語發音的「awkeotsang」(阿玉欉)種小名合成,之後接者是發表者的姓「Makino」(牧野),愛玉的模式標本目前蒐藏在東京都立大學牧野標本館。依據這些規則所發表的學名才是有效(正式)發表,只要不符合法規裡面的任一相關條文就會成為無效學名,等於白做工,他人可以重新發表。但是基於一物種僅能具有一個正確學名,因此同一種植物不能具有其他的學名,這與身份證字號相類似。實際上一種植物可能分布在許多國家及地區,各地區經常會有專家認為發現新種,而各自發表其有效新學名。但依據命名法規的優先權規則,即使是有效發表,也只有最早發表的才算是唯一的合法學名,像植物的命名可以追溯至一七五三年林奈的《物種誌》,即該書所記載的5940種學名為優先權的起始點。但是以前因為各地區間的文獻交流不易,根本難以知道一種植物在哪裡或在哪一時代曾被發表過,因此常會出現一種植物具有許多學名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依賴某類物種的專家來蒐集、比較各地區的學名及標本,找出最早使用及正式發表的正確合法學名,合法學名以外的學名就被稱為異名。現代隨著標本及文獻數位化的普及化,這使得專家們較過去更容易找出每一種的唯一合法學名(特別是廣泛分布種)。學名以外使用不同語言所稱呼的名稱都屬於俗名,例如「愛玉」、「番薯」、「馬鈴薯」、「Potato」、「ジャガイモ」等,因此經常使用的「中文學名」一詞是不存在的。

  再提一件有關命名的趣事,也就是書中所詳述的〈破門草事件〉,涉及「戶隱草」的發表一事。一八七七年東京大學成立時,由矢田部良吉擔任理部部生物學科首任教授、並負責管理附屬小石川植物園,他也創立了對日本及臺灣而言是最重要的標本館。他曾在戶隱山發現一新植物,俄羅斯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認定是日本的特有新屬,也是特有新種,因此以矢田為屬名,日本為種小名「Yatabea japonica Maxim.」,於一八九一年在東京《植物學雜誌》發表。但是經常在小石川植物園出入做研究的留英植物學者伊藤篤太郎於一八八三年曾將此同一植物命名為日本八角蓮「Podophyllum japonicum T.Itô」,發表在俄羅斯學術期刊上。他聽聞此種是日本新屬時,就先一步於一八八八年在英國的植物學期刊發表新屬名「Ranzania」,以記念小野蘭山(江戶時代的本草學家),同時將自己發表的日本八角蓮由八角蓮屬轉移至新屬內「Ranzania japonica (T.Itô) T.Itô」。依據命名法規的優先律,「Yatabea japonica Maxim.」為不合法學名,伊藤的新屬及新組合種才是合法的學名,因此一直使用到今日。這整個事件凸顯出命名法規這一國際法,是十分嚴苛無情的,必須嚴格遵守。這事件也曝露出即使在同一植物園,研究人員之間的不合也會造成分類學名的紛擾。
 
  牧野的年代是日本植物學剛發展的時期,他對學名的看法自然會與現在有些出入。他在書中大部分都使用片假名或平假名拼出地方的植物俗名,或者以片假名拼出學名及古代歐洲的人名(有些只有姓),同一種植物的俗名在日本也會因地而異,加上那時使用的俗名已不為現代日本植物相關書籍所用,中國漢名或日本漢名已經全部不用了,因此要了解他書中所指的植物種類,需大費周章。另一方面書中所寫的有一大部分是屬於日本或歐亞大陸溫帶及寒帶的分布的物種,不是我們臺灣所熟悉的植物,也因此他的每一個俗名或學名,都需要先去舊書中查詢,再核對現在國際認可的正確學名。至於連俗名都沒有的植物,就需要依據內容去猜測他指的是什麼。由於翻譯需符合書中的內容,即使是過時的,只要他用到的學名都照樣保留。至於中文名稱最為麻煩也最為重要,因為一定需翻譯出來。原則上是如果一種植物中、日、臺都有,就優先採用臺灣常用的中名;如果只有中、日才有的,就使用中國的名稱;如果只有日本產的就用日本的古漢名。如果都沒有中名的物種,就新取一個中文名稱,這就需查出原始發表的文獻,看新種發表時命名的源由,或是依據拉丁學名的字義,再取一適當的中文名稱。如果臺灣或是中國使用的中文名稱不恰當,也會採用日本的舊漢名。

  自古以來植物與人類的文明及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目前植物分類學是屬於冷門科學,但它是從人類探索世界以來最古老的一門學問。到目前為止超過38萬種植物是依據命名法規,經由數百年的探索採集、觀察比較、描述繪圖、公開發表等過程所命名出來的,這當然包含所有影響人類歷史文明或是引發戰爭的糧食、香料、藥用、工業用等的植物。牧野在書中集其一生的研究經驗、嫻熟廣泛的知識,引領讀者了解一則則精彩有趣的植物典故,名稱的雜亂,以及隱藏在其背後的歷史淵源,旁徵博引,生動流利,時而妙趣横生。漫遊其境,可以吸收許多原本塵封已久的知識,還原了植物世界的紛紜萬象,同時更能體會出作者在人事時地物的理解與脈絡。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謝長富

前言

  我的童年

   我屬狗,今年已經九十五歲了,但仍然很壯健。我非常討厭老態,所以我從來不曾自稱翁啊、叟啊、老啊的。回顧過往,我誕生於土佐高岡郡的佐川町,呱呱墜地的那天是文久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首次開始呼吸這個世間的空氣。

  在我住的町中有不少士族,他們全都是佐川的統治者深尾家的家臣。我家是町人(普通市民),家中經營雜貨及酒造業,後來只有做造酒業這行。

  在我四歲的時候父親過世,六歲的時候母親也亡故。但是因為當時我的年紀很小,並不記得父母的長相。再加上我是獨生子,既沒有兄弟也沒有姊妹,因此成為了孤兒。

  聽說我在出生的時候身體非常虛弱,家裡幫我雇用了一個奶媽。由於我是酒造的繼承人,我的祖母非常悉心地養育我。祖父則是比我的雙親稍晚,在我七歲的時候過世了。

  我們家的店的店名叫做岸屋,在佐川町是老字號之一,而且還被允許配戴短刀。我幼年時期的名字原本為誠太郎,後來改為富太郎,也就是我現在的名字。

  那應該是在我七歲左右的時候吧,在距離我住的佐川町四里(約15.709公里)左右北方的一個名為野老山的村子發生了暴動。那是由於有種迷信認為異人(西洋人)會取人類的油而導致當地人慌亂鬧事,為了要平定騷亂,縣府派了官吏出差到現場,還逮捕了主謀者三人左右加以處分,將他們斬首於鄰村越知的今成河原。

  我記得那天天氣非常寒冷,我跟在看熱鬧的人群後面走了二里多,到那個現場去看。

  在那之後過了幾年,有一次我被帶到高岡町的親戚那裡,距離我住的佐川町東方四里多,高岡町再往東南方距離二里多有著新居海濱。我被帶去海濱,生平第一次看到海洋。打到海灘上的海浪相當地高,看著反覆不停拍岸的那些浪頭捲起又崩倒的樣子,讓我覺得海浪是活生生的。

  童年時代的我長得瘦巴巴的,肋骨根根可見,身體非常衰弱,朋友們都叫我「蚱蜢」(ハタットオ,Hatattoo)來笑我。「ハタットオ」是蚱蜢的土佐方言,因為我就像蚱蜢一樣的瘦弱。此外,我又有某些地方很不像日本人,所以又被稱為「西洋ハタットオ」(西洋蚱蜢)。

  我的祖母非常擔心體弱多病的我,煎了許多蝠蛾和天牛等的蟲啊、赤蛙等據說是治療營養失調或是寄生蟲的藥給我喝。

  一直到很久以後,我的祖母在我二十六歲時,於明治二十年過世,因此變得完完全全孤單一人。家業完全交給掌櫃處理。此外我還有一個堂妹,她也幫忙做家事、繼續酒鋪的買賣,我一點也不喜歡顧店。

  我的植物園的植物

  我從誕生以來既不是有所感應,也不是得到雙親的遺傳,只是很自然地喜歡草木。在原野或山裡閱歷種種植物的過程中也栽種了這些草木,不知不覺的就形成了一個植物園。隨著年月的經過,代代祖先們遺留的財產也都被我投入在這所植物園中,房子和倉庫也都轉到他人手,自己也從昨日的公子變成今日連更換衣物都沒有般的一貧如洗。我不但對不以為意,也甘於忍受世人的嘲笑,只是持續經營這個植物園。就像這樣經過了日月,栽種的草木數目不停增加,幸好一次也沒有荒廢過。要維持且讓植物變得盛大的過程中,雖然發生過種種慘澹經營的狀況,幸好老天爺憐憫園主,每次遇到困難時,都會有俠義心腸的人出手相救而逢凶化吉,或是幫助我盛大經營,所以到今天為止都還能夠維持著這個植物園,並且已經栽種了幾千種植物。

  園主我熱切的希望能夠以一介日本國民的本分,或是對前述俠義心腸之人的情誼,讓這個植物園能夠對植物學貢獻留有功績,日夜為此苦心煎熬。世間萬事通常都不會順心如意,導致園主的心總是在好壞與否之間搖擺。萬一天邊出現了非常厚的低氣壓,狂風暴雨蹂躪這個植物園,導致無法復原的慘狀,並因而讓植物園荒廢的話,園主多年的苦心就會像那些落下來的雨水一樣成為泡沫消失無蹤,而園主也會因為太過失望而有損健康吧!這個植物園的命運是否會有以如此悲慘的狀況而告終,也是完全無法預料,只有神明才知道。現在園主持續在前途未卜的一喜一憂之間徬徨。這個植物園起初是建設於土佐一隅,但早早就遷移到現在的東京,植物園的大小僅僅是在二、三寸寬的地方,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個範圍內卻栽種著數千草木且生長繁茂,而且還有不少能夠繼續栽植的空間。
  
  植物園的主人現在從中挑選了一些草木,介紹給那些想知道「像這樣不可思議的植物園在哪裡?」的人。這個的園主,是名叫牧野富太郎的怪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牧野富太郎的传记,读起来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末日本湿润泥土的气息,以及那些野花在阳光下悄然绽放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历史细节的方式,那种近乎痴迷的严谨,让你在了解牧野先生跌宕起伏的学术生涯时,不会觉得枯燥。他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青年,一步步走向国际植物学界的巅峰,其中的挣扎、坚持和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描述他早期研究环境的艰辛,那种靠着一腔热血和对植物近乎神性的热爱去对抗世俗眼光的勇气,真的非常打动人。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记录,而是一部有温度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赞歌。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味那些描述植物形态的文字,那种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洞察,让人对身边的世界都多了几分敬畏。

评分

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科普性质的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侧重于对牧野富太郎精神世界的挖掘。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人,在近乎绝望的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书中对牧野先生在遭遇学术不公和家庭变故时的内心独白,有着极其精准的拿捏,那种被误解的痛苦和自我疗愈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心酸却又充满力量。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植物学家的生平,更像是在探讨“何为一生所爱”的终极命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优雅,尤其是在描述植物命名背后的文化意涵时,显得尤为精妙。读完后,我对植物的看法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的生物种类,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采用严格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几个核心事件——比如某次关键的野外考察、与某位导师的理念冲突、以及他如何坚持出版那部里程碑式的图鉴——来串联起牧野富太郎的一生。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原始资料的同时,如何将其转化成流畅易懂的故事。比如,书中对牧野先生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描写,那种不遗余力地将知识播撒出去的热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让我反思,真正的伟大,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建树,而是这种脚踏实地的、代际传承的奉献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又轻盈的,它让你沉浸在历史的尘埃里,却又被一种对生命力的赞颂所鼓舞。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赞。作者的叙事声音成熟而内敛,很少有情绪外放的煽情桥段,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敬意。他成功地将植物学的严谨性与人物传记的叙事性完美融合,使得即便是对植物分类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被牧野先生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欲所吸引。书中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的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危机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为理解牧野富太郎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登,不仅了解了一位伟人,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一种面对世界时应有的清醒和纯粹。这绝非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带来的冲击感远超一本普通的传记。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构建一个立体的牧野富太郎形象,他不仅是那位“日本植物学之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诸多缺点的普通人。书中对牧野先生的婚姻生活、与同侪的复杂关系,甚至是他在经济上的窘迫,都有着毫不避讳的呈现。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更加信服和喜爱这位先驱。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日本近代科学发展史的背景介绍,虽然信息量很大,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将焦点拉回到牧野先生的个人抉择上,让人在宏大叙事中依然能感受到个体命运的张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很有品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充满了怀旧的韵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