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下去+趁我們還有時間【追尋真自由紀念套書】 (電子書)

為了活下去+趁我們還有時間【追尋真自由紀念套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朴研美 Yeonmi Park
图书标签:
  • 生存
  • 自由
  • 人生
  • 哲学
  • 励志
  • 时间
  • 追寻
  • 自我
  • 思考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了活下去》:一個長於北韓黑市世代的女孩,歷經苦難終於逃離家鄉,卻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這是一則活下去的故事。
 
《趁我們還有時間》:朴研美最新震撼人心之作。曾經「為了活下去」的脫北女孩,在美國生活了八年,面對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從外來者的角度,勇敢起而批判。

《為了活下去》
 
「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
 
文字工作者阿潑、作家吳曉樂專文推薦
已出版法、德、西、日等多國語言。
內附歷經幾番波折重新取回的珍貴家族照片。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她相信「敬愛的領袖」可以看穿她的心,甚至因為她心裡的「壞念頭」而懲罰她。
  十三歲那年,飢荒再加上父親入獄,迫使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中國人口販子的手中。
  她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在一個甚至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後來,研美與母親再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逃亡。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強大韌性,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決心。
 

《趁我們還有時間》
八年前,北韓女孩逃出了人間地獄,來到「自由國度」生活,
八年後,朴研美指出美國社會充斥偽善、集體霸凌與威權主義等危險現象。
她在危言聳聽嗎?還是言過其實?
──她在美國到底遭遇了什麼?
【繼全球暢銷書《為了活下去》,知名脫北者朴研美最新震撼人心之作】
 
脫北者、人權倡議者、暢銷作家——朴研美回來了!這次她把焦點轉向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身分認同政治和威權主義傾向,挺身對大眾敲下警鐘。
 
  逃離北韓之後,朴研美在美國找到了自由。然而,她卻發現美國人過去珍視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回想起當初她冒著生命危險逃離的殘暴政權,兩者的相似之處,令她不寒而慄。當她大膽說出自己在美國社會觀察到的大規模政治教化時,卻開始面臨各種思想審查,甚至死亡威脅。
  在這本書中,朴研美一一點出美國社會中打著「覺醒」和「社會正義」之名,實際上卻是偽善、集體霸凌和威權主義的各種危險現象,於是苦口婆心對美國人發出警訊。她在書中砲火全開,針砭嘴上說關心弱勢和勞工階級、實際上卻對所有敢於獨立思考的人漠然處之的社會菁英,令人大開眼界。
  八年前來到美國時,朴研美對這塊土地毫無先入之見,也完全沒有任何政治意圖或黨派傾向。八年後,這位暢銷作家和人權鬥士提出她的獨到觀察,在在提醒我們自由何其脆弱,而我們必須在一切還來得及之前,採取行動,捍衛得來不易的人權自由。
 
***
直指「政治正確」的矛盾與缺失,追求真正的言論與思想自由。
★為什麼要寫《趁我們還有時間》?
朴研美如是說:
──「我選擇把提倡和捍衛人權當作我的人生志業,特別是自由權。儘管早年生活貧困,現在所有的物質享受對我來說卻毫無意義,除非我能和此刻正在遭受我童年經歷過的折磨的人們一同分享。」
──「真誠是一種迷人且令人欽佩的特質,能使你不受黨派紛爭的左右,也讓人們重視你樹立的榜樣更勝於你表達的特定看法。」
 
 
◆名人推薦
《為了活下去》
吳曉樂 作家
阿潑 文字工作者
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不悲情推薦
 
 
《趁我們還有時間》
阿潑 媒體工作者
唐光楠 換日線專欄作家
廖雲章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嚴震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推薦
 
 
◆本書特色
《趁我們還有時間》
 
公共知識分子暨暢銷作家的導讀與推薦:《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的作者暨加拿大學者網紅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特別為本書撰寫的引文,指出朴研美的寫作背景和脈絡。
 
論點出自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與觀察,皆有所本:從北韓逃到中國、南韓,再移民到美國,朴研美交代了她的各項決定、生活事件和心路歷程,因此這本著作相對容易理解,門檻不致過高。非正統學院出身的直白觀點,正好能帶動何謂自由、民主,以及政治正確影響力的討論。
 
真誠坦然面對自己的想法,不向「政治正確」妥協:作為歷經風霜的年輕脫北者,朴研美是如何看待美國社會,而作為美國的新住民,又要如何平衡逃離北韓極權統治的倖存者愧咎感,是這本書毫不避諱的矛盾難題,也增加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及心理層次。
 
關注全球人權議題,不忘自己的來處:脫北者的背景,讓朴研美的新住民身分更加與眾不同,但她充分意識到自己成長於一個禁錮人民自由的國家,面對美國高度發展的資本社會、左派論調及覺醒主義,有她自成一格的體會及批評角度,而且從不否認她對美國社會的觀察奠基於她在北韓的成長背景,同時確立她持續捍衛自由權的人生志業。
 
追尋真自由的呼喚:兩部深刻剖析生存與時間的經典 《當代思潮與存在困境》 本書集結了兩篇對人類處境進行深刻反思的重量級著作,旨在引領讀者直面現代社會的種種枷鎖,並探索掙脫束縛、邁向真正自由的可能性。這不是一本提供廉價慰藉的讀物,而是一場對你我日常存在方式的嚴峻審視,一場迫使我們重新校準生命羅盤的知識之旅。 第一部:生存的悖論——在既定結構中尋求立足之地 這部分的核心探討了「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蘊含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在高度組織化、標準化與效率至上的現代文明中,「生存」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演變為一種社會性的、心理性的,甚至意識形態上的持續戰鬥。 一、現代性的異化與勞動的重塑: 作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出發,但將視角投射到後工業時代。我們不再僅僅是生產者,更是信息的消費者、數據的貢獻者以及品牌形象的載體。探討了「偽需求」是如何被系統性地建構起來的。例如,消費主義如何精準地錨定在個體的自我價值感上,使得「擁有」成為衡量「存在」的首要標準。書中細緻地剖析了職場文化中的「表演性勤奮」,以及當工作不再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而是為了維持社會地位標籤時,個體精神的耗損過程。 二、身份認同的碎片化與尋根的徒勞: 在一個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傳統的社群連結(如家族、地域、信仰共同體)正在瓦解。這帶來了空前的個體自由,卻也催生了空前的「孤獨瘟疫」。本書探討了當代人如何在無數的社交媒體濾鏡和人設中迷失自我,嘗試通過追逐短暫的熱點或極端的立場來拼湊一個看似完整的「我」。作者質疑,這種碎片化的身份建構,是否只是對核心空虛感的無效掩飾?它深入分析了在缺乏穩定價值錨點時,個體如何容易被極端思潮捕獲,將集體的狂熱視為唯一的歸屬。 三、技術的雙刃劍:監控與便利的交換: 本章節以審慎的態度審視了信息技術對生存環境的重塑。一方面,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連接;另一方面,它也構建了一個無形的、無所不在的監控體系。本書不僅關注政府層面的數據採集,更聚焦於商業巨頭如何利用算法預測和引導人類行為。生存的質量似乎在提升,但生存的自主權卻在悄然流失。讀者將看到,當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被數據化、商品化時,那種「活著的踏實感」是如何被抽離的。 第二部:時間的邊界——在流逝中捕捉真自由 如果說第一部探討了「如何活」,那麼第二部則直指「如何有意義地度過所擁有的時間」。本書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受限制地做任何事,而是擁有對自身時間的絕對主權,並能將其投入到真正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上。 一、對「效率崇拜」的徹底解構: 現代社會將時間視為一種必須被最大化利用的資源,任何閒置或非生產性的時間都被視為浪費。本書挑戰了這種功利主義的時間觀。它重新發掘了「沉思」、「無目的的漫步」、「純粹的藝術體驗」在滋養心靈上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主張,只有當我們學會「浪費」時間,才能真正停止被未來驅趕,從而將意識錨定在當下。 二、追尋「深度時間」的藝術: 本書區分了「計時時間」(Chronos)與「深度時間」(Kairos)。計時時間是線性的、可測量的,為日程表和期限服務;而深度時間則是質性的、充滿意義的瞬間。如何創造和體驗深度時間?這要求我們主動從「多任務處理」的陷阱中抽離,投入到需要高度專注與耐心的活動中——無論是精湛的手藝、深入的閱讀,還是對人際關係的細緻經營。這部分內容詳盡闡述了「心流」狀態如何成為抵抗時間侵蝕的堡壘。 三、自由的倫理學:選擇與承擔的責任: 真正的自由並非逃避責任,而是選擇承擔那些與自我核心價值相符的責任。本書強調,當我們意識到生命時日有限,就必須對「什麼值得我投入時間」做出最誠實的排序。這涉及到與社會期待的決裂、對既有舒適區的突破,以及接受選擇背後必然帶來的失去。作者通過對存在主義哲學的重新詮釋,指出「尚未把握的時間」才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資產,而對其的浪費,便是對自我生命最深的背叛。 總結:一場必須進行的內在革命 這套文集提供了一套嚴謹的思考框架,用以診斷當代人精神的「流行病」。它不提供簡單的解藥,而是提供了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引導讀者穿透社會表象,看清生存的結構性限制。要獲得真自由,必先看清束縛之所在;要珍視時間,必先懂得如何真正地「存在」於當下。這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追問,獻給所有不甘心隨波逐流,決心為自己的生命鑿刻出意義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朴研美(Yeonmi Park)
脫北者及人權倡議者。青少年時期逃離殘暴的金氏獨裁政權,到了中國卻成為性販運的受害者,後來橫越戈壁沙漠逃到南韓,最後前往美國並成為美國公民。她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在北韓和中國發生的殘酷暴行,並把這當作自己的人生職志。第一本著作《為了活下去》(In Order to Live)暢銷全球。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目前定居紐約。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在大塊的譯作有:《為了活下去》、《3.3秒的呼吸奧祕》、《尋找母樹》、《就是走路》等。

图书目录

《為了活下去》
推薦文一 在黑暗的隧道裡看到微光/阿潑
推薦文二 裡頭的每顆字磚,都入過荒境,也得過僥倖/吳曉樂
 
前言
 
  • 北韓
1 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妳在竊竊私語
2 危險的歷史
3 燕配燕,雀配雀
4 斑斑血淚
5 敬愛的領袖
6 夢中的城市
7 最漆黑的夜晚
8 朝鮮之歌
9 黑市世代
10 中國的燈火
11 姊姊失蹤
 
  • 中國
12 黑暗的彼岸
13 與魔鬼交易
14 生日禮物
15 骨灰
16 綁架
17 天上掉下來的麵包
18 跟隨星星的指引
 
  • 南韓
19 自由之鳥
20 美夢與惡夢
21 求知若渴
22 上電視
23 奇異恩典
24 回家
 
誌謝
 

《趁我們還有時間》
引言/喬登‧彼得森
自序
前言 美國壞蛋
 
第一部 眾聲喧譁的國度
1 迷失在紐約
2 哥倫比亞女神的墮落?
3 安全空間的假象
4 偽善的菁英
 
第二部 通往毀滅之路
5 價值觀崩壞
6 受害與壓迫
7 風城遇擊記
8 你的就是我的
 
第三部 自由的脆弱
9 取消文化的恐怖勢力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
11 真正的專制和真正的自由
12 自由的價值
 
後記 光明戰士
致謝

图书序言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為了活下去》
前言
  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我跟我媽在漆黑的寒夜中跌跌撞撞爬下鴨綠江的冰凍河岸。鴨綠江是北韓和中國之間的界河,沿岸陡峭多石,我們上下都有巡邏員,兩邊一百碼外也有崗哨,在裡頭站崗的衛兵只要看到有人偷偷越境,就會毫不留情開槍。沒人知道過了河會有什麼樣的命運,但為了活命,大家都想盡辦法要逃到中國。
  當時我才十三歲,體重不到三十公斤,家住在位於北韓和中國邊境的惠山市。一個禮拜前,我才因為腸道感染入院,醫生卻誤診成盲腸炎,幫我割了盲腸。因為傷口還很痛,我連走路都很吃力。
  帶我們越境的北韓掮客堅持當晚就得動身。他買通了幾名守衛,要他們放水,但他不可能收買這一帶所有的守衛,所以我們得非常小心才行。我摸黑跟在他後面,因為走不穩,只好用屁股滑下河岸,結果碎石也跟著我劈哩啪啦滾下來。他轉頭瞪我,低聲叫我小聲一點,可惜太遲了,只見一名北韓士兵的黑色身影從河床爬上來。如果對方是被收買的邊境衛兵之一,他大概沒認出我們。
  「回去!」士兵對我們大吼:「快滾!」
  我們的帶路人爬下去跟他交涉,只聽到他們交頭接耳的聲音。帶路人單獨走回來。
  「我們走!」他說:「快!」
  時值初春,天氣漸暖,凍結的河面一片片融化,但我們走的這段河流又陡又窄,白天曬不到太陽,所以還夠堅硬,撐得住我們的重量。但願如此!帶路人撥了通電話給另一邊(中國方面)的人,然後悄聲對我們說:「跑!」
  帶路人開始往前跑,但我已經嚇到全身發軟,兩腿不聽使喚,兩手抓著媽媽不放。帶路人只好跑回來,一把抓起我的手,拖著我橫越結冰的河面。走到堅硬的地面之後,我們開始拚命往前跑,直到看不見衛兵才停下來。
  河岸黑漆漆的,但中國長白市的燈光在我們眼前閃爍。我轉過頭,匆匆再看一眼我出生的地方。那裡一如往常又停電了,放眼望去只見漆黑死寂的地平線。走到空曠平原上的一間簡陋小屋時,我的心臟差點跳出來。
  逃離北韓時,我沒有幻想會得到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代表什麼。我只知道我們一家人如果繼續留在北韓很可能沒命,不是餓死,就是病死,要不就是在勞改營裡受虐而死。飢餓已經超出可以忍受的程度,只要有一碗飯吃,要我冒生命危險,我也願意。
  然而,除了想活命,我們逃出北韓還有別的目的。我跟我媽一直在尋找我姐姐恩美(Eunmi,編按:此書中作者親友的名字皆是音譯)的下落。她比我們早幾天逃到中國,但之後音訊全無。我們希望她會在河的對岸等我們,可是來接我們的只有一個禿頭中年男子,他跟住在中韓邊界城鎮的許多人一樣,都有北韓血統。他跟我媽說了幾句話,就帶她繞到小屋後面,我在屋前聽到我媽向他苦苦哀求:「不要!不要!」
  我感覺大事不好了。我們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方,說不定比我們逃離的地方還要可怕。
 
  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二是我逃出了北韓。這兩件事造就了現在的我,誰要拿平凡安穩的一生跟我交換,我都不要。然而,我的人生故事比表面上看起來還要複雜曲折。
  我跟數以萬計的北韓人一樣,逃離了家鄉,在南韓定居。南韓仍將我們視為公民,彷彿封鎖邊界和將近七十年的緊張衝突,從未將南、北韓分開。南、北韓人有相同的血緣,說著相同的語言,只不過北韓沒有「大賣場」、「自由」,甚至「愛」這類字眼,至少不是世上其他地方理解的「愛」。我們唯一能表達的「愛」,就是對統治北韓三代的金氏王朝的敬愛。金氏政權封鎖了外界所有的消息,還有電視、電影跟廣播訊號。北韓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維基百科。市面上所有的書,都在宣揚我們國家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即使北韓人至少有一半屬於赤貧階級,很多人長期營養不良。北韓政府甚至不稱自己是北韓,而是朝鮮。而朝鮮才是真正的韓國,一個完美無缺的社會主義樂土,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二千五百萬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服務。逃出北韓的人很多都自稱是「脫北者」,因為拒絕接受自己的使命、為領袖奉獻生命的同時,我們就拋下了自己的責任。北韓當局稱我們為「叛國賊」,要是我設法回國,就會被抓去槍斃。
  北韓政府不只對內封鎖消息,對外也一樣。政府禁止國內人民接觸國外媒體,也不讓外國人得知北韓的真相。北韓之所以有「隱士王國」之稱其來有自,因為北韓政府極力保持神祕,不讓外界得知國內的情況。唯有我們這些逃出北韓的人,才能說出封鎖國界背後的真相。然而,我們的故事在不久之前仍然鮮為人知。我在二○○九年的春天抵達南韓。那年我十五歲,身無分文,教育程度相當於只有小學二年級。五年後我進了首爾頂尖的大學就讀大二,主修警察行政,日漸意識到我出生的地方迫切需要司法正義。
  我在許多論壇上談過我逃出北韓的經過,描述人口販子如何把我們母女騙到中國,而我媽為了不讓看上我的掮客欺負我,犧牲了自己。到了中國,我們就開始尋找姐姐的下落,但還是毫無所獲。後來我爸也逃到中國,跟我們一起找,但幾個月後,他沒接受治療就罹癌過世了。二○○九年,基督教傳教士救了我們,帶我們到蒙古與中國的邊界。在某個永無止境的冬夜,我們從那裡徒步橫越冰天雪地的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些事確實發生過,卻非事件的全貌。
  從橫越鴨綠江逃到中國,到抵達南韓展開新生活的這兩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本書面世前,只有我母親知道。這段往事,我幾乎從沒跟其他脫北者和我在南韓認識的人權鬥士提起。我總認為,只要不承認這段不堪的過往,它就會自動從記憶中消失。我說服自己,很多事根本沒發生,甚至教會自己遺忘這些事。
  然而,開始寫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少了完整的真相,我的生命就失去了力量,也失去了意義。在我母親的幫助下,過去在北韓和中國的記憶像一幕幕遺忘已久的噩夢場景,重回我的腦海。有些場景清晰得嚇人,有些卻模糊不清,或像一副亂七八糟、散落一地的紙牌。寫作過程對我來說就是回憶的過程,也是設法釐清這些回憶、賦予它們意義的過程。
  除了寫作,閱讀也幫助我整理我所認知的世界。抵達南韓之後,一有機會接觸世界經典名著的譯本,我就開始大量閱讀這些書,後來也漸漸能直接閱讀英文書。動筆寫作後,我偶然讀到作家瓊.蒂蒂安的一句名言:「我們靠著說故事活下來。」即使我們兩人的文化背景懸殊,這句話卻敲醒了我,在我腦中迴盪不已。我想通了。有時候,唯一能走出回憶的方式,就是把回憶變成故事,重新理解那些難以言說的事件對我們的意義。
  在邁向自由的旅途中,我看過人性的險惡,但也親眼目睹人在悲慘境遇中相互扶持,甚至犧牲自己的人性美善。我知道人為了活命,有可能喪失一部分的人性,但我也知道,人性的光輝永遠不會熄滅,只要得到自由的氧氣和愛的力量,就能再度點燃。
  為了活下去,我做過各種選擇,這本書就是我的種種選擇串成的故事。
 

《趁我們還有時間》
自序
  一九九三年十月四日,我在一片漆黑中出生。
  過去半個世紀,北韓只能倚賴蘇聯的慷慨援助,維持社會主義國家「自給自足」的假象。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援助戛然而止,輸入北韓的金援、貨物和能源因此中斷。之後又爆發洪災,北韓的耕地在風調雨順時,就難以餵飽國內兩千一百萬人口,如今又遭洪水淹沒,供應國內少量電力的煤礦也氾濫成災。一九九三年秋天,在我出生的房子裡,黑暗早已降臨。饑荒即將爆發。
  「主體思想」是北韓的官方意識形態和集體信仰,意指北韓由單一領袖統治,並因此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事實上,北韓是地球上最無法自給自足的國家之一。冷戰期間,北韓若是沒有莫斯科的援助就無法存活,就像現今沒有北京的援助也無法存活一樣。由於沒有生產或分配足夠的糧食來餵飽人民的實際經驗,北韓面臨毀滅性的大饑荒,幾乎可說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北韓政府對此束手無策。
  平壤當局拿不出一個有現實基礎的糧食配給政策。政府推行「一日吃兩餐」運動,據說是依照個人對政府的忠誠度來決定順序,分配一日兩餐,最終只是為了營造出北韓人民在正常情況一天可吃到三餐的假象。因為沒有餵飽人民的對策,政府為了因應之後的挑戰,下令禁用「饑荒」和「飢餓」這類字眼,並正式把即將爆發的大饑荒稱為「苦難的行軍」。
  我五歲的時候,北韓已經有多達三百五十萬人死於饑荒。沒人知道真正的數字,而且可能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因為沒有人掌握確切的資料。
  我出生在兩江道的惠山市,流經該城的鴨綠江把北韓和中國隔開。這個地方就算由瑞士人或日本人來治理,也依然多山、乾燥、氣候嚴寒。而在金氏家族的統治下,這裡變成一片荒蕪。
  惠山市的黑暗鋪天蓋地。不僅僅是沒燈光、沒電、沒食物,也毫無尊嚴、安穩和希望。
  在惠山,黑暗代表捕捉蟑螂和蜻蜓在上學途中吃,免得上課時因為肚子餓而分心,而學校老師會帶領大家一起唱〈我們最幸福〉之類歌名的愛國歌曲。在惠山,黑暗也代表學回家途中目睹公開處決的場面,或眼睜睜看著父母和鄰居因為收集蟲子和植物給兒女果腹而被警察抓走,或是看著當局為了「國家榮耀」,拿走集體農場長出的少量作物,也無可奈何。黑暗即是永夜。
  二○○七年三月三十日的晚上,我從北韓逃到中國。那年我十三歲。我逃走不是為了尋求自由、人權或安穩的生活。我逃走是為了一碗飯,為了填飽肚子。
  從此之後,我總是說,這輩子我最感激的事就是出生在北韓。實際上,那當然是一個人一生中可能遇到最可怕的事。但如今,隔著將近半輩子的距離,坐在我位於芝加哥的公寓回首過往。因為有過去那段歲月,如今即使只是活著,都讓我心懷感激,而我不確定自己在別的地方成長,會有相同的體會。
  對我來說,日常生活所需(營養的食物、乾淨的水、燈光、暖氣、睡覺的床)能夠得到滿足,就是小小的奇蹟。不只如此,「自由」代表的全部意義,也使我深深讚嘆、肅然起敬,包括活著的權利,還有能夠放心思考、愛人、在路上行走、坐下來時不用保持警覺、呼吸時也不用提心吊膽等等。現在的我,比一般人更能對所有的事情懷著感恩之心,那都要歸功於我的前半生那有如惡夢的十六年。說來或許難以想像,我其實把那段歲月看作一種福氣。
  之所以說是「十六年」,原因在於,我跟媽媽橫越結冰的鴨綠江、逃到中國的前兩年,我們並沒有擺脫惡夢。雖然填飽了肚子,但幾乎是以生命為代價。我在第一本書《為了活下去》裡,寫下我們在中國那二十三個月淪為奴隸的過程,最後我們才好不容易橫越了戈壁沙漠,安全逃到南韓。幫助我們渡過鴨綠江的是人口販子,到了中國,他們就把我們當成商品買賣交易。那兩年,我們成了中國農人的私人財產,他們不把北韓女人當人看,而是當作性奴隸或出氣筒。他們給我們飯吃,但理由不比北韓監獄給犯人稀飯吃來得高尚或更仁慈。
  到了中國我才明白,北韓政權是如何撐過大饑荒,持續讓好幾百萬人忍受聯合國所謂的「現代大浩劫」直到今日。而監控十四億中國人民,幾乎掌控他們生活的所有面向,並在剷除西藏人和維吾爾族人有實際進展的政權,就是幫助金氏家族持續控制平壤的同一個政權。中國共產黨很久以前就取代了蘇聯,成為這場現代大浩劫的最大推手。在中國期間,我還很懵懂無知,開始相信全世界一定都跟北韓大同小異,到哪裡都充斥著恐懼、冷酷、傷害和絕望。
  有生以來,我只有一次差點失去堅持下去的力量,那就是在我離開北韓、抵達中國之後。
(未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组织脉络设计得极其复杂,但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统一性。它似乎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叙述视角之间进行着频繁而流畅的切换。起初阅读时,我甚至有些许迷惘,像是在迷宫中摸索,需要不断回顾前文才能将散落在各处的线索重新串联起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错综复杂的结构,恰恰模拟了“追寻真自由”过程中那种充满不确定性和迂回曲折的体验。作者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而是把构建逻辑的权力交给了读者。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最初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开始像精密机械中的齿轮一样,咔嗒、咔嗒地咬合在一起,最终构建出一个令人震撼的整体画面。这种叙事策略的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感到混乱,但这本书成功地驾驭住了这种复杂性,每一次结构上的跳跃,都伴随着信息量的爆炸性补充,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中的磅礴”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运用文字的张力,他不会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情绪,相反,他更倾向于使用那种精准、冷峻的叙述方式,将事件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这种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高潮部分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快速、短促的句子来营造的,读起来让人屏住呼吸,心脏仿佛要跳出胸腔;而在描写人物内心挣扎和环境的压抑感时,他又会放慢语速,使用一些更具画面感和哲思性的长句,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的段落。例如,他对某个特定场景的描写,仅仅寥寥几笔,但那种环境的压抑感和人物的无助感却能瞬间充盈整个阅读空间。这种“少即是多”的文字哲学,使得全书读起来不会有任何赘余之感,每一个词语似乎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被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对于追求文字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本功底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富有张力的排版,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扉页上写的那段话,寥寥数语却蕴含了千钧之力,仿佛在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个基调——严肃而又不失希望。初读时,我并没有急着深入内容,而是花了不少时间去感受那种设计语言所传达的情绪。那种把“生存”与“时间”这种宏大主题具象化的尝试,通过一个精巧的符号系统在封面和封底之间巧妙地构建了一种对话,实在是很妙的设计手法。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的转折点采用了略微不同的字号或粗细,引导读者的视线,使得阅读体验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总而言之,从一个纯粹的“物品”角度来看,这本实体书(或者说,这套精装版给我的感觉)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摩挲把玩。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深远且持续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爽文”,而是像一根细针,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轻轻扎了一下,余痛久久不散。我尤其被其中对于“代价”的探讨所触动。生存的重量,自由的代价,这两者之间微妙的权衡和取舍,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毫无粉饰。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他们都在各自的局限性和生存压力下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有时候,你会为他们的选择感到愤怒或不解,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置身于那种极端环境,是否还能坚守住心中的那份底线?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迫使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的不是宏大的革命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在巨大洪流下的微小挣扎与坚持,正是这些微小的坚持,汇聚成了全书最核心的、令人动容的力量。读完后,那种对日常生活的审视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开始更加珍惜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拥有”。

评分

在主题的挖掘深度上,这本书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直击“真自由”这个概念的核心悖论。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当生命本身受到威胁时,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究竟是外在环境的解放,还是内在精神的自洽?书中对于“时间”的运用也极具匠心,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成为了衡量价值和衡量勇气的一种刻度。有些角色似乎在时间上获得了胜利,却在精神上被彻底困死;而另一些角色看似被剥夺了一切,却在短短的时间窗口内完成了自我救赎。这种对二元对立概念的消解和重构,使得整本书的思考维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广阔的思辨场域,邀请读者跳入其中,与作者一同探讨生命的终极意义——在这个有限的生命体里,我们能为“活下去”赋予什么样的“值得”?这种对哲学层面的深刻叩问,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