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戰略與戰術之道 (電子書)

孫子兵法:戰略與戰術之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武
图书标签:
  • 孫子兵法
  • 兵法
  • 戰略
  • 戰術
  • 軍事
  • 歷史
  • 古典
  • 領導力
  • 管理
  • 東亞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孫子兵法:戰略與戰術之道》是一本關於古代軍事智慧的經典著作。這本書以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為基礎,透過對其內容的詳細解讀和注釋,深入探討了戰略和戰術的精髓。

  本書展開了對孫子兵法各個章節的詳細解析。第一章「始計」闡述了制定戰爭計畫和戰略的重要性,強調了全面考慮各種因素以制定有效戰略的必要性。第二章「作戰」則深入探討了在戰場上的實際行動,包括兵種選擇、部隊組織和指揮,以及戰鬥技巧和戰術的應用。第三章「謀攻」涉及了戰爭中的謀略和攻擊策略,包括權變的運用、間諜活動和情報收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謀略來迷惑敵人並取得優勢。第四章「軍形」討論了軍隊的陣形和配置,強調了在戰場上靈活應變和適應環境的重要性。

  第五章「兵勢」則關注了軍隊的實力和士氣,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要素來影響戰局的發展。接著的第六章「虛實」探討了虛假和真實的概念在戰爭中的應用,包括如何製造假象和迷惑敵人,以及如何識破敵人的詭計。第七章「軍爭」關注的是戰爭中的競爭和衝突,強調了對敵人和自身的了解,以及如何運用戰爭的原則和策略來取得勝利。第八章「九變」則介紹了九種變化的原則,探討了在不同情況下適應和變通的重要性。

  第九章「行軍」關注的是軍隊的行動和運動,包括行軍路徑的選擇、速度和節奏的掌握,以及如何有效地調動和部署軍隊。第十章「地形」討論了地勢和地形在戰爭中的影響,強調了對地理環境的了解和運用。第十一章「九地」則關注了九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並探討了在不同地形下的作戰策略和戰術。第十二章「火攻」介紹了火勢和火力在戰爭中的應用,包括如何運用火攻戰術來燒毀敵人的補給線和戰略據點。最後一章「用間」關注的是間諜和間諜活動的運用,強調了情報戰和謀略運用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融合了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智慧的經典之作。書中精闢地闡述了戰爭的本質,並深入討論了制定戰略計畫和戰術應對的方法。其特色在於強調了謀略、組織和領導的重要性,不僅對軍事專業人員有價值,同樣也適用於領導者、企業家和管理專業人員,提供了有關戰略思維和決策的寶貴指南。

《大唐狄公案》 作者: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 (Robert van Gulik) 图书简介: 《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杰作,由精通中国文化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以中国古典小说的笔法创作而成。这部系列作品以唐代著名清官狄仁杰(即后世熟知的狄青天)为主人公,全景式地展现了盛唐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复杂的官场生态以及民间百态。 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 故事背景设定在开元盛世前后,一个中华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鼎盛的辉煌时代。狄仁杰,这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深受百姓爱戴的名臣,被高罗佩塑造成一个智勇双全、洞察世事、刚正不阿的楷模。他不仅具备超凡的逻辑推理能力,能从蛛丝马迹中还原案件真相,更怀揣着深厚的儒家仁爱思想,断案中兼顾律法与人情。 系列中的案件并非简单的“谁是凶手”的谜题,而是深刻触及了时代的矛盾与社会底层的疾苦。狄公每到一地,都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疑难杂症:或许是地方豪强鱼肉百姓引发的冤案,或许是深宫内院的权力斗争导致的命案,又或是涉及边疆安危的政治阴谋。他处理案件的过程,也是对当时法律制度、官僚体系乃至社会道德的一次深度审视与纠偏。 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文化融入 高罗佩创作此系列时,极力模仿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如《包公案》、《蓝本》等)的叙事风格,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首先,结构严谨。《狄公案》通常以单元剧的形式展开,每部小说或篇章都围绕一个核心命案展开,叙事层层递进。案件的发现、勘查、审讯、解谜、最终昭雪或惩凶,遵循着中国古典侦探小说的经典逻辑链条。 其次,细节考据精妙。高罗佩本人对中国历史、风俗、礼仪、服饰、建筑乃至中医、武术、戏曲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在小说中,他对唐代的城市布局、官员的服饰等级、审讯的礼仪规范、甚至船只的构造、诗词的运用等描绘得细致入微,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唐代“实景”。即便是审讯犯人所用的刑具,或是用于佐证的药理知识,都力求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再者,文化意蕴深厚。小说中不仅有惊心动魄的悬疑情节,更穿插了大量富有哲理的对话。狄公在断案之余,时常与幕僚或地方士绅探讨治国之道、君臣之道,以及儒释道的思想碰撞。这种将“断案”与“治世”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作品超越了一般的“侦探小说”范畴,上升到了对古代中国治理哲学层面的探讨。 丰富多元的案件类型 《大唐狄公案》的魅力在于其案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几乎涵盖了唐代社会可能发生的各种极端情况: 1. 离奇的“不可能犯罪”:例如,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内发生的死亡事件,需要狄公运用物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来破解密室之谜。 2. 涉及宗教与迷信的案件:在民智未开的地区,如何分辨是超自然现象作祟还是人为的迷信欺诈,考验着狄公的科学精神。 3. 官场倾轧与权力斗争:涉及高层官员的腐败、贪污乃至谋反,案件的敏感性极高,狄公必须在皇帝的信任与自身的安危之间寻求平衡。 4. 江湖恩怨与民间传奇:穿插了许多武林高手、侠义之士的恩怨情仇,将严谨的司法程序与浪漫的民间传说巧妙结合。 在每一次调查中,狄公都会展现出其卓越的同理心。他懂得倾听受害者的哀诉,理解嫌疑人的困境,甚至会对某些“情有可原”的罪行,在判决后留下人性的温情。他所追寻的“理”,不仅仅是冰冷的律法条文,更是人心中的公道。 国际影响与文学地位 《大唐狄公案》系列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史和社会史的宝贵文本,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高罗佩以西方学者的视角,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悬疑小说形式推向了世界。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福尔摩斯故事”,对后世的亚洲及西方的推理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大唐狄公案》,读者如同搭乘时光机,亲临大唐盛世的繁华与暗流。我们跟随狄公的足迹,品味古代的智慧,体验权谋的较量,最终在真相大白时,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对正义的永恒信仰。

著者信息

孫武,春秋時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

劉建立,2003年入大學中文系,2007年入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2012年博士畢業。現就職於師範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

图书目录

譯注者序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附《孫子兵法》原文速讀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3208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譯注者序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孫子兵法》一直受到後人的追捧,不僅歷代的軍事家把它視為圭臬,近代以來的商業大亨,也總是把它列為必讀之書。這些讀者跨越了年齡、性別和職業,並且最終跨越了國界。《孫子兵法》作為最受外國讀者喜愛的中國典籍之一,已經被翻譯成英、日、德、俄等20多種文字,出版的版本更是數不勝數。西方學者把它當作中國的「兵經」,認為其成就超過了歐洲軍事經典《戰爭論》。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漢書‧藝文志》中記作《吳孫子兵法》,以此與《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區分。它的作者孫武,在先秦史書中不見紀錄,直到司馬遷著《史記》,才對他做了非常簡單的介紹;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在《史記》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內容。根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從楚國逃到吳國,想借助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復仇,他看出吳王闔閭對他有疑慮,於是向吳王七薦孫武。此時的孫武雖然「善為兵法」,但是因為「辟隱深居」,所以「世人莫知其能」。吳王抱著狐疑的態度召見孫武,問以戰爭之事,孫武將自己的觀點寫成十三篇文章,進呈吳王,這就是後來的《孫子兵法》。吳王想試試孫武實際帶兵的能力,孫武就將吳王宮中的宮女分成兩隊,讓吳王的兩個寵姬做軍隊長。宮女一開始嬉笑不已,不受軍令,孫武不顧吳王求情,果斷處死兩位軍隊長,終於威懾住各位宮女,使這倉促聚合的「隊伍」肅然成列。孫武得到吳王的重用,於是「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從此「顯名諸侯」。
  關於孫武的身世生平,後人質疑頗多。宋朝葉適就曾表示,孫武在吳國建立如此功勛,先秦史書對「同時伍員、宰嚭一一詮次,乃獨不及武」,最不可解。他認為並無孫武此人,是「辯士妄相標指,非事實」,而《孫子兵法》,也只是「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所為」。此外也有人指出,孫武與孫臏實為一人,近代學者錢穆認為:「孫臏之稱,以其臏腳,而無名,則武殆即臏名耳。」甚至還有人說,孫武就是伍子胥的託名,否則「世人莫知其能」,伍子胥怎能獨知?
  孫武其人雖然生平不詳,不過《孫子兵法》卻一直流傳,長盛不衰。《漢書‧藝文志》收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另有圖九卷。《隋書‧經籍志》收錄《孫子兵法》二卷,《宋史‧藝文志》和《通志‧藝文略》皆錄為三卷。此後歷代公私書錄皆有記載。現在所知最早為《孫子兵法》作注的是曹操,其後還有南朝的孟梁氏(簡稱「孟氏」)、唐朝的李筌、杜牧、陳皞、賈林,宋朝的梅堯臣、王皙、何延錫(簡稱「何氏」)、張預等為其注解。另外,唐人杜佑所著《通典》中的《孫子》引文,也附有一定注解。宋人吉天保把這些注解集中在一起,編成《十一家注孫子》,這個版本經過清代孫星衍校正,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流傳。此外,北宋朝廷頒布《武經七書》,是參加武學考試的官方標準,是了解兵家思想的必讀書目,堪與專注文治的「四書五經」相提並論。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六韜》(又稱《太公兵法》)以及《李衛公問對》。今有影宋本、明刻本傳世。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讓我們有機會一睹該書的更早面貌,可惜竹簡本遺漏太多,只能作為校注通行本的參考。
  本書以宋刻《十一家注孫子》為校本,參考竹簡本等資料,進行注釋翻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拙意將本書各篇體例安排如下:(1)篇名之下有「題解」,對題目進行解釋分析,對內容進行簡單概括;(2)「題解」之下是「正文」,根據篇幅長短,分成不同的段落;(3)「正文」之下是「注釋」,對文中重點詞句進行解釋;(4)「注釋」之下是「譯文」,將整篇文章翻譯成白話;(5)最後是對本篇的「賞析」,抓住文中的某個重要觀點,進行詳細解讀和分析。賞析與譯文不同,追求的不是完整,而是深入。

  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時期,同時也是思想大發展的時期。在經世之心的推動下,各派學者著書立說,奔走呼號,「思以其道易天下」。在百家爭鳴的大格局中,有一些學說脫穎而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他們總結為「九流十家」,其中「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包括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大派別。其中以《孫子兵法》為首的權謀派,「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最為宏大全面。
  先來看《孫子兵法》「兼形勢」的一面。何謂「形勢」?班固的解釋是:「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這裡的意思包括兩點:一方面,利用天時、地利等因素,取得更快更大的勝利。《孫子兵法》強調外在環境特別是地理環境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在《行軍第九》中,孫子把地形分為山、水、斥澤、平陸四大類別,並詳細敘述了遇到不同地形應該如何行軍布陣。在《地形第十》中,孫子列舉了「通者、掛者、支者、隘者、險者、遠者」六種特殊地形,分析了不同地形條件下應該採取的戰術,並直言「地形者,兵之助也」。正如《軍形第四》中所言:「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就是要讓大自然成為進攻的長矛,防守的後盾。另一方面,根據對敵我情況的了解,不斷變化戰術,出奇制勝。戰術的變化是為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在《虛實第六》中,孫子提出「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觀點,努力做到「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牽住了敵方牛鼻子,就相當於控制了戰爭的走向。如果說第一方面是利用客觀條件,第二方面則是主動創造形勢。
  下面再來看 「包陰陽」。對於兵法中的「陰陽說」,班固作出了如下說明:「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也就是說,利用天時星象的運轉,五行生剋的道理,幫助軍隊取得優勢。《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第一》中,列舉了戰前應該考察的五事,其中「二曰天」,包括「陰陽、寒暑、時制也」,這裡的「陰陽」,主要是指星宿的運行,如《準星經》所言:「歲星(土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在《行軍第九》中,孫子指出:「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所以無論在何處駐軍,都要爭取「必處其陽」。陰陽學說認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類,陽主生,陰主死。戰場上拚的是你死我活,當然都希望站在陽的一面。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向陽之地空氣乾爽,對身體有利,向陰之地空氣潮溼,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孫子論兵受陰陽說的影響,但是對鬼神之事卻堅絕不信,孫子認為,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他在《用間第十三》裡強調,戰爭要取勝,一定要事先了解敵方情況,而要了解敵方情況,一定要透過人的觀察,「不可取於鬼神」。
  最後來看看 「用技巧」。班固說:「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也就是鍛鍊強健的體魄,熟練掌握各種兵器,設置各種機巧的關卡。孫子在《作戰第二》中強調,出兵之前要做好物資準備,其中就包括「膠漆之材,車甲之奉」,「甲冑矢弓,戟楯矛櫓」等武器裝備。在《始計第一》中,他列出了對比雙方實力的七個方面,就包括「兵眾孰強?士卒孰練?」兵強馬壯、訓練有素的隊伍,當然更具戰鬥力。不過通觀《孫子兵法》全書,孫子對士兵身體狀況、器械掌握程度的關注似乎不高,他所關注的訓練有素,主要是指令行禁止,行動統一。孫子在《兵勢第五》中提出,將軍管理士兵,要「治眾如治寡」,「鬥眾如鬥寡」。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軍爭第七》給出了如下方案:「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透過旌旗金鼓,統一隊伍的進退。為了讓士兵真正團結一致,孫子建議強化隊伍「共患難」的意識,他在《九地第十一》中舉例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在共同的危險面前,連互為世仇的吳人和越人都能攜手互助,何況是一個隊伍裡朝夕相處的士兵呢?
  上面分析了《孫子兵法》兼具另外三派的一些特徵,那麼它作為兵家權謀派本身,又有哪些特點呢?還是引用《漢書‧藝文志》裡的話:「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一是奇正結合,二是重視計謀。《孫子兵法》的奇正思想,集中在《兵勢第五》中,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剛交兵之時自然是正面作戰,但是要想取勝,還是要尋找機會出奇制勝,奇正結合,循環相生,「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而孫子對計謀的重視,則完全貫穿於整部書中。《謀攻第三》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運用計謀戰勝敵人,既可減少己方的消耗,也能保全敵方資源,自然比刀兵相見、兩敗俱傷要高明得多。孫子承認「兵者,詭道也」,「以詐立」,因此孫子強調的計謀,主要是用來在具體的戰鬥中迷惑敵人。《軍爭第七》中舉了一個例子,為了爭奪有利地形,可以「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意選擇曲折的道路,麻痺敵人,讓他們放鬆警惕,然後安排老弱之兵,在其必經之路上運送糧草,誘敵來搶,拖慢敵方的行軍步伐。如此「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就能達到「後人發,先人至」的效果。孫子不但用計謀迷惑敵人,有時候也用來欺騙己方士兵。他在《九地第十一》中直言,要想在統率部隊時「若驅群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士兵只有在無知的情況下,才能任由將軍「驅而來,驅而往」。為了讓士兵義無反顧地奮勇殺敵,孫子還不惜讓士兵陷入險境,「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當然,如果不那麼腹黑,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孫子只是主張在士兵面前誇大形勢的危險性,不一定真要故意把他們置於死地。
  需要指出的是,孫子重形勢,用計謀,並不是為了狠狠打擊敵人,而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儘快結束戰爭,減少雙方消耗。孫子特別強調速戰速決,其實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另外,孫子建議「愚士卒之耳目」,並不是真把士兵當成傻子,當成戰爭的機器,而恰恰相反,他一再強調要愛護士兵,「視卒為嬰兒」,「視卒為愛子」。將軍對士兵,就像父母對孩子,無論做什麼,無論怎麼做,都是為了愛他,保護他。

  孫子作為兵家權謀派的代表,不僅兼容了兵家其他派別的觀點,同時也受到先秦諸子百家的影響。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是,老子的思想對他影響頗深,他在《軍爭第七》提出「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充滿了老子哲學的辯證色彩;他在《虛實第六》中強調隱藏自己,窺探敵人,「形人而我無形」,讓敵人不得不處處設防,實現「我專而敵分」的策略訴求。這一句「形人而我無形」,和《道德經》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的說法如出一轍。另外,孫子論兵不以殺人為上,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主張「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則與儒家愛民惜命的思想有契合之處。
  《孫子兵法》所展現的孫子,並不是一個狂熱的軍人,他之所以著書論兵,也是原於混亂的社會形勢。儒家以雄辯著稱的孟子,曾經這樣為自己「開脫」:「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因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為了反擊各種邪說,孟子才不得不處處與人辯論。同樣的道理,孫子所處的時代戰亂不止,民不聊生,為了恢復社會秩序,不得不以戰止戰,如此說來,也實在是不得已了。二人採取的方式不同,目的卻基本一致,不過孟子善辯,只能闢邪說,孫子言兵,卻能止暴行。
  《孫子兵法》汲取了先秦諸家的思想精華,成為兵家的扛鼎之作。明朝人茅元儀在《武備志》中盛讚道:「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其實何止先秦兵家,後世諸多軍事著作,都無法迴避《孫子》的影響。《孫子兵法》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還影響了其他很多領域。尤其進入近代以後,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孫子兵法》在商戰中的影響,絲毫不亞於戰場。甚至很多普通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都能從《孫子兵法》中汲取智慧。
  譯者在此又想到兩則故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作優美,刀法嫻熟,甚至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文惠君隨口感嘆了一句,庖丁便講出一大通解牛的技巧。庖丁說,只要找準骨頭關節的間隙,解起牛來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所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文惠君當然對解牛並沒有興趣,不過庖丁的話還是給了他很大啟發:「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一個是殺生,一個是養生,其中雖然可能確有一些相通之處,不過文惠君作為欣賞者的二次創作,還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則故事也是關於二次創作。楚國有個人給燕國的宰相寫信,因為是在夜裡,光線太暗,便叫身邊的人「舉燭」,一邊說一邊寫,不經意把 「舉燭」寫進了信裡。燕國的宰相收到書信,思索了一會兒,終於「恍然大悟」:「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原來楚國人寫信,是要勸我擦亮眼睛,任用賢能啊。於是宰相拿著這封信去見燕王,燕王接受了楚國人的「建議」,把國家治理得更加強盛了。燕國的宰相勸國君任賢舉能,當然是治理國家的好方法,但這卻不是楚國人的意思,完全是燕國宰相自己的創作。
  孫武當年寫《孫子兵法》,恐怕也只是純粹想表達自己的軍事思想,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這本書會在後世產生如此廣泛的作用和影響。當然,商場、情場、職場、人際場,只要存在競爭關係,本來也都和戰場有相似之處。《孫子兵法》能在其自身領域之外發揮影響,也是因為它本來就具備超越自身領域的價值。
  本次翻譯注解《孫子兵法》,雖然查閱了很多版本,採用了古籍整理的一般體例,但是坦率地講,卻並不想把它做成一本研究性專著,而是希望能做成普及性的通俗讀物。一來當然是因為我們水準有限,不敢將私撰的文字呈獻於專業大方之家。二來是因為在以學術為稻粱謀的今天,拙劣的研究性著作似乎已經太多,而高水準的普及性讀物還遠遠不夠。中國的普通讀者數以億計,他們真正想要閱讀的,是自己能夠看得懂的文字,而不是研究人員堅持的「之乎者也」,更不是專家學者套用的西方理論。今天要真正復興傳統文化,也只能復興在街頭巷尾,而不是在深宅大院。
  雖然已經囉唆了很多,最後還是得強調一句:注解這本《孫子兵法》,並不是要教給讀者如何爭鬥,而是要告訴大家如何消弭爭鬥,這也是孫武在書中反覆告誡世人的。所謂「知其雄」而「守其雌」,「本高明而道中庸」,譯者期待讀者朋友能心如猛虎般堅強,卻依然能有細嗅薔薇的溫柔。
劉建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细腻的触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沉稳的深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历经沉淀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独运,字体选择既兼顾了古籍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章节或引文旁会配有一些精美的古代插图或地图的复刻,这些配图的质量非常高,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令人惊喜,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历史代入感,让冰冷的文字仿佛有了鲜活的画面感。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彰显了主人对经典文化的热爱与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完全是被朋友的强烈安利才开始翻阅的,我通常更偏爱那些结构清晰、逻辑链条紧密的学术著作,注重论点的推导和证据的支撑。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古典和写意,它更像是一系列智慧的碎片集合,而非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短句,感受那种古人通过极简的语言所能达到的意境。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缓慢且需要高度专注的,它强迫你放下现代思维中对“效率”和“结果”的执念,转而关注“道”与“势”的微妙平衡。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从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维度去审视当下的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我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涉及到古文的精准传达,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特意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译文,这个版本在保持原文气势恢宏的同时,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处理得尤为谨慎和考究。译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考证每一个关键名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确切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代汉语的直译。比如,对于“用间”的层次划分,译者采用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和解释,这比我以前看过的任何版本都要清晰得多。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学术的严谨性,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典文献的读者,也能在一个相对坚实可靠的解读框架下进行深入学习,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提升了阅读的信赖感。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现代领导力与组织效能提升的实用指南,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快速上手、立竿见影的工具和方法论。这本书的宣传语似乎暗示了它在这方面有所涉及,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多地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案例的剖析,对于我迫切需要的、可量化的管理指标或者现代企业架构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几乎没有涉及。比如,书中对“士气”的论述非常深刻,但如果能结合当下虚拟团队协作的挑战,给出一些具体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案,那对我的帮助会大得多。我期待的是一本能直接指导我如何在季度复盘会议上,有效应对跨部门沟通障碍的实操手册,而不是沉浸在古代将帅如何布阵的细致描写中,虽然那些描写本身很精彩,但终究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了。

评分

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经过数千年考验依然能指导人们生活的智慧结晶。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的魅力在于其极强的普适性和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书中关于“知彼知己”的论述,在今天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谈判博弈等各个领域,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何等超前。然而,我尝试将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虚实结合”的运用,去对应现代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分析,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鸿沟,需要大量的二次解读和跨学科知识的桥接才能勉强挂钩。这本书更像是一座连接古代军事智慧与现代生活哲学的古桥,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但如何铺设上现代的钢筋混凝土,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实践,这既是它的挑战,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