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 (電子書)

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奧]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图书标签:
  • 裝飾藝術
  • 1900年代
  • 1930年代
  • 裝飾
  • 罪惡
  • 文化史
  • 藝術史
  • 歐洲歷史
  • 社會歷史
  • 頹廢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是阿道夫‧路斯生前出版的兩本著作之一,集結了他在其事業活躍時期所撰寫的主要建築批判文章和文化小品文。該書囊括了現代主義建築經典理論之作《裝飾與罪惡》和《建築》,並附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築學教授克里斯多福‧隆撰寫的序言,有助於深入理解路斯的建築理論與設計哲學。

  書中包含了多個有趣而深入的文章,例如描述他個人生活小故事、維也納最美建築、對文化墮落的觀察、以及對音效的研究等。這些文章讓讀者更貼近路斯的思想和觀點,從不同角度理解他對建築和文化的獨特看法。

  第三篇介紹《裝飾與罪惡》這一經典理論的重要性。這本書收錄了《裝飾與罪惡》這一重要論文,路斯在其中反對裝飾主義,主張功能至上,並強調建築應該服務於人類的需要。此外,他回應了那些對《裝飾與罪惡》提出調笑的人,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立場。

  最後一篇涵蓋其他主題和人物。這本書除了關注建築外,還涉及家具、文化教育、音效研究等多元話題。同時,他也提及許多當時的知名人物,如阿諾‧荀白克和約瑟夫‧費里希,這些豐富的內容使書籍更具廣度和深度。

  整體來說,《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是阿道夫‧路斯的重要著作之一,集結了他在建築界的重要理論與觀點。這本書對於理解現代主義建築和20世紀早期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反映了路斯作為一位建築先驅的思想和創新精神。

本書特色:
  本書是建築先驅阿道夫‧路斯的重要著作,匯集了其主要論文和文化小品文。書中包含著名論文《裝飾與罪惡》,強調功能至上、反對裝飾主義,對現代主義建築產生深遠影響。此外,路斯的觀點廣泛,涵蓋個人生活、音效研究等多元主題。這本書不僅是現代建築的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路斯身為一位建築思想家的獨特見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著作的简介,重点探讨了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围绕“罪恶”与“美学”的复杂讨论。 --- 书名:《现代性的裂隙:1900-1930年间的风格、道德与都市景观》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1900年至1930年间,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重点考察了“装饰”作为一种核心美学范式,如何与新兴的现代性观念、社会道德规范以及潜藏的“罪恶”主题相互交织、冲突与共生。这段时期,被誉为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前奏,是传统美学与工业化、都市化浪潮正面碰撞的时代。 第一部分:装饰的复兴与现代性的萌芽 (1900-1914) 本书首先回顾了世纪之交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在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推动下,装饰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部分详述了如何利用装饰元素来抵抗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和机械美学。 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与都市美学: 重点分析了阿尔丰斯·穆夏、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艺术家的作品,探究了他们如何将自然形态融入建筑、平面设计和家居装饰中。装饰不再仅仅是表面的修饰,而是被视为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试图在快速城市化中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工艺美术的理想与工业的现实: 探讨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对机器生产的反思,以及其在欧洲大陆的变体。分析了威廉·莫里斯(虽然其高光期略早,但其理念贯穿此时期)思想对后续设计理念的影响,以及如何寻求艺术与手工艺的平衡。 装饰中的“罪”与“禁忌”的暗示: 这一章节侧重于装饰中潜藏的感性与颓废气息。在维也纳分离派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下,装饰图案和形式开始暗示对传统维多利亚式道德观的反叛。对萨洛美主题、女性身体的半遮半掩的描绘,以及对异域情调的迷恋,都构成了对主流社会道德边界的试探。装饰成为了表达个体欲望和反体制情绪的载体。 第二部分:战争、革命与风格的断裂 (1914-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社会动荡,对既有的美学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本书详述了装饰如何被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所取代,以及战后对“纯粹形式”的追求。 从装饰到抽象的过渡: 分析了立体派、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兴起。这些运动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装饰性叙事,转向几何纯粹性。装饰的“冗余”被视为旧世界的遗毒,需要被清除以迎接一个更高效、更理性的新社会。 装饰中的政治化: 在苏俄的革命实践中,设计和装饰被用于宣传和教育。探讨了如何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一种新型的、极简的“装饰”)来构建新的国家符号和公共空间。 战后精神的焦虑: 尽管抽象艺术占据主流,但对装饰的怀旧情绪并未完全消失。分析了战后特定群体对装饰的回归,这种回归往往带有一种对逝去秩序的缅怀,或是在混乱中寻求心理慰藉的努力。 第三部分:装饰的回归与现代的冲突 (1925-1930) 本部分聚焦于1920年代中期的“装饰的再现”——即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全球化胜利,以及它与前卫艺术、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 巴黎世博会的宣言: 详尽考察了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的意义。这次博览会标志着装饰作为一种进步、奢华和现代性的象征的正式回归。分析了Art Deco如何整合了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元素,并以流线型、机械感十足的方式重新诠释。 装饰与消费社会: 深入探讨了Art Deco如何成为新兴大都市(如纽约、上海)的标志。装饰不再是贵族的私密爱好,而是大众消费的景观。这种商业化和对财富的张扬展示,引发了关于“美学商品化”的伦理讨论。 装饰、罪恶与都市的魅影: 这一章节将焦点引向“罪恶”主题的深入挖掘。1920年代是爵士乐、禁酒令、夜生活和“摩登女郎”的时代。本书认为,Art Deco的流光溢彩和几何对称性,正是对都市道德模糊性的一种美学掩盖或呼应。奢华的装饰材料(如昂贵的木皮、铬合金)本身就象征着一种超越节制和简朴的“罪恶”的诱惑。分析了此时期文学和电影中对都市颓废场景的描绘,并将这些场景中的视觉元素与当时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进行对比。 现代主义建筑师的抵抗: 总结了勒·柯布西耶等功能主义大师对“装饰是一种罪行”的宣言。探讨了装饰风格的流行如何引发了建筑界内部关于“纯粹功能”与“感官愉悦”的激烈争论,为1930年代极简主义的全面胜利埋下了伏笔。 结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1900年至1930年定义为一个“美学拉锯战”的时期。装饰作为一种审美策略,在抵抗工业化的同化、表达感性欲望、构建都市身份以及最终被市场和现代主义双重驯化或取代的过程中,清晰地映照出欧洲社会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迷惘与挣扎。对“装饰”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现代性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与魅力的视角。

著者信息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1933),奧地利著名建築師與建築理論家,現代建築的先驅者,對二十世紀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熊庠楠,助理教授,畢業於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

梁楹成,工業大學建築學碩士,在德國生活求學多年,有豐富的建築從業經歷。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譯序
前言
《另類》
來自我生活中的小故事
陶器
維也納最美建築室內、宮殿、瀕危建築、新建築
和散步小徑——答調查問卷
我的建築學校
文化
多餘的「德意志製造聯盟」
文化的墮落
裝飾與罪惡
回《玩笑》——回覆那些調笑「裝飾與罪惡」的人
建築
小插曲
呼籲維也納公民
——寫於呂戈爾去世那天
關於我在聖米歇爾廣場的房子的兩篇文章和一封信件
音效的祕密
貝多芬生病的雙耳
卡爾‧克勞斯
山區的建造規則
家鄉藝術
住手!
告別彼得‧艾滕貝格
國家與藝術——引自「藝術局綱領」前言
答讀者問
遷居者的日常生活
學習生活!
家具的廢除
裝飾與教育
阿諾‧荀白克和他的同時代人
現代住區(講座)
短髮——答調查問卷
家具與人——寫給一本手工書
約瑟夫‧費里希
奧斯卡‧柯克西卡
《裝飾與罪惡》的故事
譯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3224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前言

  儘管如此,重要的仍會發生。——尼采

  經歷了三十年的抗爭,我成功了:我把人類從多餘的裝飾中解放了出來。曾幾何時,人們用「美麗的」一詞來形容「裝飾」。如今,透過我畢生的努力,這個形容詞變為了「平庸的」。當然,回聲往往以為自己就是聲音本身。1924年在斯圖加特出版的《沒有裝飾的形式》是一本背信棄義的書,它掩蓋並篡改了我所做的努力。

  但《言入空谷》和《儘管如此》這兩本文集收集了我奮鬥的證據,並且我知道,人類終將為他們所節省下來的時間感謝我,這些時間迄今為止已被這世上的貨品消耗殆盡。

阿道夫‧路斯
維也納,1930年10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建筑史或室内设计史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感觉”的历史。作者对时代情绪的捕捉极为精准,那种介于极度乐观主义和深层虚无主义之间的摇摆,通过对具体设计案例的剖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时期家具线条的描述,那种紧绷感和对形式的强迫症般的控制,读起来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对“体面”和“规范”的近乎窒息的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不是简单地陈述“什么风格流行了”,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这种风格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会成为主流,并且带着一种强烈的道德暗示”。这种对“潜文本”的挖掘,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的智力博弈。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摆设——它们是否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身份、财富或自我期许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陈旧的图像和物件重新激活,赋予了它们新的、带着时代烙印的生命力。

评分

我对那个跨越世纪的艺术思潮一直抱持着一种既着迷又警惕的态度,这本书的切入点显然是深刻且具有批判性的。它没有停留在对洛可可复兴或是装饰艺术风格的简单罗列上,而是将“罪恶”这个词汇植入标题,立刻将讨论的维度提升到了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层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证那些极致的、近乎奢侈的装饰性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底层困境、新兴的现代主义对简洁的呼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特别是1900到1930这段时间,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大战的阴影,以及对理性主义的怀疑。书中对“过度”的探讨,是否触及了资本主义早期过度消费的萌芽?那些用昂贵材料堆砌出的室内装潢,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囤积癖?我特别希望了解,在作者的视角下,那些看似无害的几何图案或花卉纹饰,是如何被赋予了权力、阶级,乃至道德审判的重量的。这种跨学科的、将美学与社会病理学结合的分析方法,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迫使读者不再将艺术视为象牙塔中的纯粹事物,而是社会肌理中活跃且充满张力的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繁复的纹饰交织在一起,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电子版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目录,光是那些章节标题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暗示,似乎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光怪陆离却又暗藏玄机的时代迷宫。我尤其关注了那些关于“装饰”如何从纯粹的美学追求,逐步异化为某种社会符号甚至道德审判的论述。作者的笔触在描绘那个“美好年代”的浮华外表时,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观察力,让人仿佛能闻到香水和雪茄混合的气味,看到华服下掩盖的焦虑与不安。我想象着那个时期,无论是维也纳分离派的线条,还是新艺术运动的曲线,是如何试图在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冰冷现实中,为人类精神寻觅一个最后的庇护所。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极其考究,电子阅读的体验丝毫没有削弱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反而让那些精美的图像资料得以清晰地呈现,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图注,让每一个装饰细节都仿佛在低语着背后的权力游戏和审美战争。整体而言,光是从阅读的“包装”来看,它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内容设置了一个极富张力的舞台。

评分

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并未被琐碎的年代细节所淹没,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转变”这一核心命题的关注。从世纪之交的繁荣幻梦,到战后对一切旧有秩序的瓦解与重塑,1930年是一个重要的界碑,它标志着装饰艺术的鼎盛期开始向更简约、更功能导向的现代主义让步。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装饰性本身是不是一种对抗理性或资本主义异化的最后阵地?当这个阵地最终被攻破,或者说,当它被更高效、更大众化的工业设计所取代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这种对“损失”的探讨,是这本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在追求效率和功能至上的现代世界里,我们是否也遗弃了某种不可替代的美学需求或精神慰藉?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对我们当下审美处境的一次深刻的回望与质询,极具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细节有着偏执要求的读者,这本书的文本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畅快。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而精准,避免了那种浮夸的形容词堆砌,而是用极其严谨的学术语言去构建那些华丽的场景。这种反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早期评论家和哲学家的论述时,总是非常巧妙地将他们关于“形式追逐内容”的争论,巧妙地嫁接到对1900-1930年间具体设计运动的分析上。例如,当谈及某个巴洛克复兴装饰的回归时,作者会立刻转述当时现代主义者对这种“堕落”的抨击,这种正反方的观点交锋,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向导一同穿行于一座巨大的、充满矛盾的欧洲宅邸之中,他既能指出哪里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粗制滥造,也能精准地定位哪里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真髓。这种引导,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纯粹的智识上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