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 (電子書)

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圖書標籤:
  • 裝飾藝術
  • 1900年代
  • 1930年代
  • 裝飾
  • 罪惡
  • 文化史
  • 藝術史
  • 歐洲歷史
  • 社會歷史
  • 頹廢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是阿道夫‧路斯生前齣版的兩本著作之一,集結瞭他在其事業活躍時期所撰寫的主要建築批判文章和文化小品文。該書囊括瞭現代主義建築經典理論之作《裝飾與罪惡》和《建築》,並附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築學教授剋裏斯多福‧隆撰寫的序言,有助於深入理解路斯的建築理論與設計哲學。

  書中包含瞭多個有趣而深入的文章,例如描述他個人生活小故事、維也納最美建築、對文化墮落的觀察、以及對音效的研究等。這些文章讓讀者更貼近路斯的思想和觀點,從不同角度理解他對建築和文化的獨特看法。

  第三篇介紹《裝飾與罪惡》這一經典理論的重要性。這本書收錄瞭《裝飾與罪惡》這一重要論文,路斯在其中反對裝飾主義,主張功能至上,並強調建築應該服務於人類的需要。此外,他迴應瞭那些對《裝飾與罪惡》提齣調笑的人,進一步鞏固瞭他的立場。

  最後一篇涵蓋其他主題和人物。這本書除瞭關注建築外,還涉及傢具、文化教育、音效研究等多元話題。同時,他也提及許多當時的知名人物,如阿諾‧荀白剋和約瑟夫‧費裏希,這些豐富的內容使書籍更具廣度和深度。

  整體來說,《裝飾與罪惡:儘管如此1900-1930》是阿道夫‧路斯的重要著作之一,集結瞭他在建築界的重要理論與觀點。這本書對於理解現代主義建築和20世紀早期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反映瞭路斯作為一位建築先驅的思想和創新精神。

本書特色:
  本書是建築先驅阿道夫‧路斯的重要著作,匯集瞭其主要論文和文化小品文。書中包含著名論文《裝飾與罪惡》,強調功能至上、反對裝飾主義,對現代主義建築產生深遠影響。此外,路斯的觀點廣泛,涵蓋個人生活、音效研究等多元主題。這本書不僅是現代建築的重要裏程碑,也反映瞭路斯身為一位建築思想傢的獨特見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藝術、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著作的簡介,重點探討瞭裝飾藝術、現代主義的興起以及圍繞“罪惡”與“美學”的復雜討論。 --- 書名:《現代性的裂隙:1900-1930年間的風格、道德與都市景觀》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1900年至1930年間,歐洲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重點考察瞭“裝飾”作為一種核心美學範式,如何與新興的現代性觀念、社會道德規範以及潛藏的“罪惡”主題相互交織、衝突與共生。這段時期,被譽為現代藝術和設計的前奏,是傳統美學與工業化、都市化浪潮正麵碰撞的時代。 第一部分:裝飾的復興與現代性的萌芽 (1900-1914) 本書首先迴顧瞭世紀之交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在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以及德意誌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推動下,裝飾藝術達到瞭一個高峰。這一部分詳述瞭如何利用裝飾元素來抵抗工業化帶來的標準化和機械美學。 新藝術運動的有機形態與都市美學: 重點分析瞭阿爾豐斯·穆夏、古斯塔夫·剋裏姆特等藝術傢的作品,探究瞭他們如何將自然形態融入建築、平麵設計和傢居裝飾中。裝飾不再僅僅是錶麵的修飾,而是被視為結構與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試圖在快速城市化中重建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 工藝美術的理想與工業的現實: 探討瞭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對機器生産的反思,以及其在歐洲大陸的變體。分析瞭威廉·莫裏斯(雖然其高光期略早,但其理念貫穿此時期)思想對後續設計理念的影響,以及如何尋求藝術與手工藝的平衡。 裝飾中的“罪”與“禁忌”的暗示: 這一章節側重於裝飾中潛藏的感性與頹廢氣息。在維也納分離派和象徵主義的影響下,裝飾圖案和形式開始暗示對傳統維多利亞式道德觀的反叛。對薩洛美主題、女性身體的半遮半掩的描繪,以及對異域情調的迷戀,都構成瞭對主流社會道德邊界的試探。裝飾成為瞭錶達個體欲望和反體製情緒的載體。 第二部分:戰爭、革命與風格的斷裂 (1914-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社會動蕩,對既有的美學體係造成瞭毀滅性的衝擊。本書詳述瞭裝飾如何被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所取代,以及戰後對“純粹形式”的追求。 從裝飾到抽象的過渡: 分析瞭立體派、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興起。這些運動徹底拋棄瞭傳統的裝飾性敘事,轉嚮幾何純粹性。裝飾的“冗餘”被視為舊世界的遺毒,需要被清除以迎接一個更高效、更理性的新社會。 裝飾中的政治化: 在蘇俄的革命實踐中,設計和裝飾被用於宣傳和教育。探討瞭如何用最簡潔的幾何圖形(一種新型的、極簡的“裝飾”)來構建新的國傢符號和公共空間。 戰後精神的焦慮: 盡管抽象藝術占據主流,但對裝飾的懷舊情緒並未完全消失。分析瞭戰後特定群體對裝飾的迴歸,這種迴歸往往帶有一種對逝去秩序的緬懷,或是在混亂中尋求心理慰藉的努力。 第三部分:裝飾的迴歸與現代的衝突 (1925-1930) 本部分聚焦於1920年代中期的“裝飾的再現”——即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全球化勝利,以及它與前衛藝術、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復雜關係。 巴黎世博會的宣言: 詳盡考察瞭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藝術與工業博覽會”的意義。這次博覽會標誌著裝飾作為一種進步、奢華和現代性的象徵的正式迴歸。分析瞭Art Deco如何整閤瞭埃及、巴比倫等古代元素,並以流綫型、機械感十足的方式重新詮釋。 裝飾與消費社會: 深入探討瞭Art Deco如何成為新興大都市(如紐約、上海)的標誌。裝飾不再是貴族的私密愛好,而是大眾消費的景觀。這種商業化和對財富的張揚展示,引發瞭關於“美學商品化”的倫理討論。 裝飾、罪惡與都市的魅影: 這一章節將焦點引嚮“罪惡”主題的深入挖掘。1920年代是爵士樂、禁酒令、夜生活和“摩登女郎”的時代。本書認為,Art Deco的流光溢彩和幾何對稱性,正是對都市道德模糊性的一種美學掩蓋或呼應。奢華的裝飾材料(如昂貴的木皮、鉻閤金)本身就象徵著一種超越節製和簡樸的“罪惡”的誘惑。分析瞭此時期文學和電影中對都市頹廢場景的描繪,並將這些場景中的視覺元素與當時的室內設計和建築裝飾進行對比。 現代主義建築師的抵抗: 總結瞭勒·柯布西耶等功能主義大師對“裝飾是一種罪行”的宣言。探討瞭裝飾風格的流行如何引發瞭建築界內部關於“純粹功能”與“感官愉悅”的激烈爭論,為1930年代極簡主義的全麵勝利埋下瞭伏筆。 結論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1900年至1930年定義為一個“美學拉鋸戰”的時期。裝飾作為一種審美策略,在抵抗工業化的同化、錶達感性欲望、構建都市身份以及最終被市場和現代主義雙重馴化或取代的過程中,清晰地映照齣歐洲社會在傳統與未來之間的迷惘與掙紮。對“裝飾”的分析,為我們理解現代性的起源提供瞭一個充滿張力與魅力的視角。

著者信息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1933),奧地利著名建築師與建築理論傢,現代建築的先驅者,對二十世紀建築的發展產生瞭重大影響。

熊庠楠,助理教授,畢業於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

梁楹成,工業大學建築學碩士,在德國生活求學多年,有豐富的建築從業經歷。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譯序
前言
《另類》
來自我生活中的小故事
陶器
維也納最美建築室內、宮殿、瀕危建築、新建築
和散步小徑——答調查問捲
我的建築學校
文化
多餘的「德意誌製造聯盟」
文化的墮落
裝飾與罪惡
迴《玩笑》——迴覆那些調笑「裝飾與罪惡」的人
建築
小插麯
呼籲維也納公民
——寫於呂戈爾去世那天
關於我在聖米歇爾廣場的房子的兩篇文章和一封信件
音效的祕密
貝多芬生病的雙耳
卡爾‧剋勞斯
山區的建造規則
傢鄉藝術
住手!
告別彼得‧艾滕貝格
國傢與藝術——引自「藝術局綱領」前言
答讀者問
遷居者的日常生活
學習生活!
傢具的廢除
裝飾與教育
阿諾‧荀白剋和他的同時代人
現代住區(講座)
短髮——答調查問捲
傢具與人——寫給一本手工書
約瑟夫‧費裏希
奧斯卡‧柯剋西卡
《裝飾與罪惡》的故事
譯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3632240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圖書試讀

前言

  儘管如此,重要的仍會發生。——尼采

  經歷瞭三十年的抗爭,我成功瞭:我把人類從多餘的裝飾中解放瞭齣來。曾幾何時,人們用「美麗的」一詞來形容「裝飾」。如今,透過我畢生的努力,這個形容詞變為瞭「平庸的」。當然,迴聲往往以為自己就是聲音本身。1924年在斯圖加特齣版的《沒有裝飾的形式》是一本背信棄義的書,它掩蓋並篡改瞭我所做的努力。

  但《言入空榖》和《儘管如此》這兩本文集收集瞭我奮鬥的證據,並且我知道,人類終將為他們所節省下來的時間感謝我,這些時間迄今為止已被這世上的貨品消耗殆盡。

阿道夫‧路斯
維也納,1930年10月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對細節有著偏執要求的讀者,這本書的文本處理方式讓我感到非常暢快。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剋製而精準,避免瞭那種浮誇的形容詞堆砌,而是用極其嚴謹的學術語言去構建那些華麗的場景。這種反差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張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早期評論傢和哲學傢的論述時,總是非常巧妙地將他們關於“形式追逐內容”的爭論,巧妙地嫁接到對1900-1930年間具體設計運動的分析上。例如,當談及某個巴洛剋復興裝飾的迴歸時,作者會立刻轉述當時現代主義者對這種“墮落”的抨擊,這種正反方的觀點交鋒,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得以充分展現。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博學的嚮導一同穿行於一座巨大的、充滿矛盾的歐洲宅邸之中,他既能指齣哪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粗製濫造,也能精準地定位哪裏是工藝美術運動的真髓。這種引導,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體驗到瞭一種純粹的智識上的愉悅。

评分

我對那個跨越世紀的藝術思潮一直抱持著一種既著迷又警惕的態度,這本書的切入點顯然是深刻且具有批判性的。它沒有停留在對洛可可復興或是裝飾藝術風格的簡單羅列上,而是將“罪惡”這個詞匯植入標題,立刻將討論的維度提升到瞭倫理和意識形態的層麵。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論證那些極緻的、近乎奢侈的裝飾性如何與當時的社會底層睏境、新興的現代主義對簡潔的呼喚形成瞭尖銳的對立。特彆是1900到1930這段時間,世界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兩次大戰的陰影,以及對理性主義的懷疑。書中對“過度”的探討,是否觸及瞭資本主義早期過度消費的萌芽?那些用昂貴材料堆砌齣的室內裝潢,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囤積癖?我特彆希望瞭解,在作者的視角下,那些看似無害的幾何圖案或花卉紋飾,是如何被賦予瞭權力、階級,乃至道德審判的重量的。這種跨學科的、將美學與社會病理學結閤的分析方法,無疑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迫使讀者不再將藝術視為象牙塔中的純粹事物,而是社會肌理中活躍且充滿張力的組成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繁復的紋飾交織在一起,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電子版後,迫不及待地打開瞭目錄,光是那些章節標題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暗示,似乎在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光怪陸離卻又暗藏玄機的時代迷宮。我尤其關注瞭那些關於“裝飾”如何從純粹的美學追求,逐步異化為某種社會符號甚至道德審判的論述。作者的筆觸在描繪那個“美好年代”的浮華外錶時,那種細膩到近乎苛刻的觀察力,讓人仿佛能聞到香水和雪茄混閤的氣味,看到華服下掩蓋的焦慮與不安。我想象著那個時期,無論是維也納分離派的綫條,還是新藝術運動的麯綫,是如何試圖在快速工業化帶來的冰冷現實中,為人類精神尋覓一個最後的庇護所。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極其考究,電子閱讀的體驗絲毫沒有削弱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反而讓那些精美的圖像資料得以清晰地呈現,配閤著恰到好處的圖注,讓每一個裝飾細節都仿佛在低語著背後的權力遊戲和審美戰爭。整體而言,光是從閱讀的“包裝”來看,它已經成功地為接下來的內容設置瞭一個極富張力的舞颱。

评分

這本書的宏大敘事結構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並未被瑣碎的年代細節所淹沒,而是始終保持著對“轉變”這一核心命題的關注。從世紀之交的繁榮幻夢,到戰後對一切舊有秩序的瓦解與重塑,1930年是一個重要的界碑,它標誌著裝飾藝術的鼎盛期開始嚮更簡約、更功能導嚮的現代主義讓步。作者似乎在引導我們思考,裝飾性本身是不是一種對抗理性或資本主義異化的最後陣地?當這個陣地最終被攻破,或者說,當它被更高效、更大眾化的工業設計所取代時,我們失去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這種對“損失”的探討,是這本書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留下瞭一個巨大的問號:在追求效率和功能至上的現代世界裏,我們是否也遺棄瞭某種不可替代的美學需求或精神慰藉?這本書提供的不是曆史的終結,而是對我們當下審美處境的一次深刻的迴望與質詢,極具啓發性。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建築史或室內設計史的學術專著,但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感覺”的曆史。作者對時代情緒的捕捉極為精準,那種介於極度樂觀主義和深層虛無主義之間的搖擺,通過對具體設計案例的剖析,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時期傢具綫條的描述,那種緊綳感和對形式的強迫癥般的控製,讀起來讓人聯想到當時社會對“體麵”和“規範”的近乎窒息的追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不是簡單地陳述“什麼風格流行瞭”,而是深入挖掘“為什麼這種風格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會成為主流,並且帶著一種強烈的道德暗示”。這種對“潛文本”的挖掘,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持續的智力博弈。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傢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擺設——它們是否也在無聲地訴說著關於身份、財富或自我期許的故事?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陳舊的圖像和物件重新激活,賦予瞭它們新的、帶著時代烙印的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