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 (電子書)

(簡)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麗娟
图书标签:
  • 神学
  • 基督论
  • 赎罪论
  • 救恩论
  • 基督教
  • 神学研究
  • 宗教
  • 电子书
  • 系统神学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給我一個支點,就可舉起神學

基督信仰並非始於耶穌降世,但是,基督徒卻是以耶穌基督為認信的開始。 基督教神學是以基督論為「阿基米德點」,亦即經由對基督論的探討與確立, 繼之得以通向其他各論的發展。

從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開啓永恆的行動

本書是「教義的詮釋」系列第二冊,延續卷一《神學的發生》在論述神學的方法論、神論、人論及罪論之後,卷二將直指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基督論作一深入詮釋剖析。

基督論在整個基督教信仰陳述中,處於舉重若輕、十分關鍵宛如中心點的位置,作者很貼切生動地形容為「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意謂,在自然界若要舉起世界,先要找到一個適當的施力點;而基督論恰巧就如同神學中的阿基米德點,藉由它舉起、揭示其他所有的神學論題;更進一步,最終要引導我們認識這位自我啓示的三一真神。

藉由基督,我們才得以與神和好、認識神並與神同行,展開「神論」的探討。而也單單只有藉由基督,我們才認識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認識自己內在的光景,以及在世界上的角色,不斷地在基督裡獲得「新的存在」,從而發展「基督教的人論」。基督既是救恩歷史的中心,「教會論」和「終末論」是從祂的道成肉身而展開。祂是父懷裡的獨生子,成為人而向世人彰顯神的愛和旨意,是神最真實、最高的啟示。在基督裡,信徒可以認識且經歷由父神和基督所差來的聖靈,而發展「聖靈論」。

作者李麗娟博士在方法上,融合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歷史神學與詮釋學,不只著重反思與信徒生活之間的關聯,更藉重基督論不同進路,分別討論波拿文土拉(從上的)、馬丁路德(從下的)與祈克果(兼具從上與從下的)等神學家所展現生命神學的論述,嘗試在諸多思潮的衝擊中,為眾人撥雲見日,相信必會大大提升讀者的神學視野。

《從歷史到神學:探索西方思想的脈絡與演變》 簡介 這部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著作,旨在梳理自古典時期至今西方思想發展的關鍵節點,特別關注哲學、倫理學與政治理論之間複雜的交織與張力。本書不側重於單一宗教教義的精確闡述,而是著眼於形塑現代世界觀的根本性思想轉向,探討知識論的根基如何影響我們對實在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反饋到社會結構和個人倫理的建構之中。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穿越數千年的思想長廊。 第一部:古典基石與理性之光 本部分聚焦於古希臘哲學的奠基性貢獻。我們首先考察柏拉圖的理型論及其對知識和實在的雙重劃分,分析其如何確立了西方形上學的雛形。接著,深入探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形而上學與倫理學體系。重點分析了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Teleology)如何作為一種解釋世界的內在動力,以及其實踐智慧(Phronesis)在倫理決策中的核心地位。此部分強調,古典思想的核心在於對「善」(The Good)的追求,並試圖通過理性探究來達到人類的至善生活(Eudaimonia)。同時,也會簡要觸及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學派在處理塵世痛苦與心靈寧靜方面的不同取徑,為後續的倫理轉向埋下伏筆。 第二部:中世紀的綜合與理性重塑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基督教在歐洲的興起,思想的重心轉向信仰與理性的調和。本部分著重分析奧古斯丁如何將柏拉圖主義融入基督教神學框架,特別是他對時間、意志與罪的論述,如何為後世的心靈哲學定下基調。隨後,重點分析托馬斯·阿奎那的工作。阿奎那試圖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中為基督教信仰找到堅實的理性基礎,他對自然法、永恆法與人類法的區分,構成了西方法律與政治哲學中關於正義的經典辯論起點。我們將考察這些神學思辨如何間接影響了對人類地位和國家權力的早期界定,區分出學術界對這些神學體系的標準詮釋與潛在的政治意涵。 第三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轉向 文藝復興標誌著人文主義的復興,將焦點從超驗轉回人類自身的能力與成就。本部分將分析此時期對古典文本的重新發現,以及對人體、藝術與世俗權力的關注。隨後,論述的重點轉向啟蒙運動——一場徹底重塑知識論的革命。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確立了主體性的中心地位,並將懷疑論確立為獲取確定知識的方法論起點。接著,審視洛克、休謨在經驗主義方面的貢獻,特別是休謨對因果關係的徹底解構,如何動搖了傳統形上學的堅實地基。這一時期的探討將集中於「理性」如何被重新定義,以及它在政治領域——如社會契約論——中的體現。 第四部:康德的綜合與批判哲學 伊曼努爾·康德的工作被視為連接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關鍵橋樑,也是對啟蒙運動深刻反思的集大成者。本部分將深入剖析《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現象界與物自身(Noumena)的區分,闡釋康德如何為人類知識設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從而為後來的現象學和批判理論鋪平了道路。在倫理學方面,將詳細闡述康德的義務論(Deontology),特別是定言令式的普世性要求。此部分的分析將專注於康德哲學對「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這一倫理原則的確立,及其在現代法律觀念中的持久影響,區別於任何基於特定宗教救贖觀點的倫理學框架。 第五部:十九世紀的挑戰與現代性的碎片化 最後一部分探討了十九世紀對啟蒙理想的激烈批判與解構。黑格爾試圖以龐大的辯證法系統來涵蓋所有歷史與思想的發展,儘管其體系極為宏大,但其歷史進程觀念卻對後世的歷史哲學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隨後,重點分析了幾位關鍵的“懷疑者”:馬克思對意識形態與物質基礎的分析,如何將哲學的關注點轉向社會結構與經濟權力;尼采對「上帝已死」的宣告,如何徹底挑戰了西方數千年建立在超驗基礎上的價值體系,並開啟了對權力意志的探索。最後,將簡要概述這些批判如何引導至二十世紀初期對語言、主體性和意義的更深層次的反思,為現代思想的多元化奠定基礎。 總結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單一的、包容一切的理論模型,而是描繪一幅思想流動的複雜地圖,揭示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如何在面對共同的生存問題——知識的來源、道德的依據、社會的組織——時所採取的不同策略。它強調了歷史脈絡對於理解當前學術辯論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當代西方思想的深層結構及其歷史根源。本書適合所有對西方文明的思想史、哲學史及知識論發展感興趣的學者與嚴謹的讀者群體。

著者信息

▎作者介紹 ▎

李麗娟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曾任臺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華神出版社主編,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創欣神學院、衛理神學院、聖光神學院專任教師,現為中台神學院專任教師,主授系統神學與教會歷史。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新北:台灣基文,2011),《神學的波瀾與壯闊》(新北:校園,2021);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新北:台灣基文,2010),《論對上帝的知與愛》(新北:台灣基文,2015),《神學與腦科學的交談》(新北:台灣基文,2020),《神學的發生》(新北:校園,2014;此書曾榮獲二〇一五年第六屆基督教金書獎華人神學創作類金獎),《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新北:校園,2015)。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4858
  • EISBN:978626723392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挑战与愉悦是并存的。它的文字密度相当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在讨论到救恩论中关于“恩典与自由意志”的互动时,作者似乎在玩弄一种文字上的“太极推手”,每当读者以为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时,他又会引入一个看似矛盾但实则互补的视角来深化理解。这迫使我不得不放下手头其他比较轻松的读物,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智力搏击中。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既有的答案,更在于它提出了多少更深刻的问题。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信仰理解中的那些含糊不清、被长期忽视的盲点。这本书对于那些已经熟悉基础教义,渴望进入更深层次形而上学探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攀登的过程虽累,但山顶的视野绝对值得。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坚韧”。它拒绝一切肤浅的慰藉,直面神学中最令人不安的悖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神在历史中的在场”这一议题时的处理方式。他没有采取那种过于乐观的进步史观,也没有陷入彻底的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基于受苦和期待的动态神学框架。这种框架允许信徒在不确定性中站稳脚跟,而不是依赖于一种虚假的确定感。行文中偶尔出现的引文和跨学科的对话,比如对某些古典哲学家观点的引用,都显得恰到好处,绝非炫技,而是作为支撑其核心论点的坚实基石。整本书的气氛是严肃而庄重的,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之心进入,并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那些挑战传统认知的论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神学“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于那些老生常谈的教义,又有了全新的、更具张力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组织方式,有一种近乎音乐般的韵律感,尽管内容极其严肃,但阅读起来却有一种奇特的节奏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词语的选择,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伴随着精妙的措辞变化,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教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当他将古老的教父文献与当代现象学的观察进行对话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尤为强烈,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这本书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在“学术的精确性”和“属灵的感召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一个神学研究者对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又能触动一个普通信徒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轻松浏览的书,它需要你带着笔和笔记本,去标记、去反思、去挣扎,而这种深度参与的过程,正是阅读一本真正优秀的神学著作所应有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古典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与思想的深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来阅读的,因为我对神学领域,尤其是涉及基督论和救赎论这样核心议题的著作,通常都会比较谨慎。然而,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流畅许多。作者在开篇时并没有直接陷入艰深的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些看似宏大的概念拉回到具体的人类经验和历史脉络中去讨论。我特别欣赏他对“阿基米德点”这个比喻的运用,它不仅仅是一个引子,更像是一种方法论的宣言——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教义体系中找到那个可以撬动全局的、最根本的支点。这种叙事上的策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神学思想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的脉络。我感到作者在铺陈论点时,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饱含着一种探寻真理的热忱,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智力探险,而非枯燥的教条堆砌。光是阅读前几章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就让我对现代神学争论的根源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那种典型的“章节式”推进,而是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精密的网,每一部分都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成章。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赎罪论这个敏感话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平衡感。很多神学家在论述这一点时,要么过于强调律法主义的严苛,要么一味追求当代人可以接受的温和解读,常常导致论证失衡。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似乎找到了一条中道,他既没有回避十字架上的牺牲的震撼与超越性,同时也细致地剖析了这种牺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意义。阅读到关于“替代性受苦”的探讨时,我甚至停下来,反复咀嚼了几个段落。那里的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仿佛不是在进行纯粹的理论分析,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道德拷问。这种深入骨髓的思辨性,让我联想到一些二十世纪中期那些顶尖的现象学神学家,他们那种将哲学工具熔铸于信仰表达之中的高超技艺,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学养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