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工藝彩繪筆記:遺失在西方的中國手藝圖錄 (電子書)

中華傳統工藝彩繪筆記:遺失在西方的中國手藝圖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奎
图书标签:
  • 中华传统工艺
  • 彩绘
  • 中国手艺
  • 西方视角
  • 工艺图录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电子书
  • 传统文化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惟妙惟肖的彩繪圖,
形象生動地記錄18至19世紀中國製瓷、製茶、造紙、絲織、棉紡、
玻璃製造、煤炭開採、漆作等傳統製造工藝的流程,
其中包括許多已經被遺忘的工藝的細節。
 
  ▍製茶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茶葉本來起源於中國,飲茶是中國人的飲食特點之一。從17世紀開始,茶葉傳入歐洲,同時有咖啡、可可也傳入歐洲,引起了飲料革命。上述「行商」圖就是向歐洲運茶的生動寫照。當時茶葉透過兩條通道運往歐洲,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水路,廣州正是水運的起點。
 
  因此製茶也成為西方人關注的東方文化,西洋人不僅從中國購茶,還探究茶葉的生產工藝,這正是〈製茶圖〉產生的背景。
 
  ▍瓷器燒造圖──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藏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圖書館藏的一套50幅的中國瓷器燒造圖譜,是18世紀上半期繪製於廣州的早期外銷畫作品,由瑞典東印度公司首任大班坎貝爾從廣州購回,是目前所知數量最多的一套瓷器燒造圖,也是早期外銷畫中的精品,是我們了解早期中瑞貿易史、廣州外銷畫的歷史、瓷器生產史,以及瑞典早期遠東科學考察史的重要資料。
 
  ▍造紙工藝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本書收入的清代廣州外銷畫《中華造紙藝術畫譜》(Art de faire le papier à laChine),是由乾隆時期來華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蔣友仁(Michel Benoist)編輯的,具體繪畫者不詳。該書出版於1775年,也就是蔣友仁去世後的第二年,透過27幅水粉畫描繪了中國竹紙的製造工藝流程,與上述流程大致相似。
 
  ▍絲織工藝圖──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在外銷畫的眾多題材中,有關紡織技藝題材的畫作並不多見,已知的是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的一套16幅完整的吳俊繪製的〈製絲圖〉,畫風精緻細膩,雖然並非全部與實際場景相一致,但卻十分珍貴。
 
  本書中的十幀〈蠶絲圖〉,和本文所引用的若干單張零散收藏在海內外博物館,與紡織技藝相關的通草水彩畫,顯示的技藝雖不連貫完整,繪製的筆法也相對粗糙,但人物、動作突出,色彩鮮明,正可與吳俊的〈製絲圖〉相互印證,相互補充。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9套藏於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描繪中國18至19世紀中國陶瓷、絲綢、茶、竹紙等傳統製造工藝的彩繪圖圖集。
探寻古老智慧,重现失落技艺 《西方视野下的中华传统工艺: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手工艺品,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古以来,中华传统工艺在西方世界引发的关注、理解与误读。我们聚焦于历史的交叉点,探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西方旅行者、商人、艺术家和学者所记录、收集和诠释的中国手工艺品。 第一部分:异域之眼——西方早期对中国工艺的记录与收藏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自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和商船队将中国的精美手工艺品带回欧洲的过程。不同于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早期的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偏见与异域情调的猎奇心理。 瓷器之外的风景: 传统的认知往往将中国工艺等同于青花瓷。本书将重点考察那些被西方收藏家视为“珍玩”的漆器、珐琅、玉雕、以及精微的竹木牙雕等。我们将分析早期西方文献中对这些物品的描述,例如十七世纪法国宫廷贵族对“中国漆柜”的痴迷,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单据中记载的精美描金扇子和屏风。 早期文献的细节考据: 我们选取了多份珍贵的西方早期手稿和旅行日志,通过对其中描述工艺流程、材料来源以及使用场合的文字片段进行细致解读,力求还原当时中国手工艺品在本土的真实面貌,并对比其在西方语境下的变异。例如,对一件宋代定窑瓷器,西方记录者可能更关注其“洁白如雪”的视觉冲击,而非其烧制技术上的突破。 收藏的路径与误解: 探讨了这些手工艺品是如何进入欧洲的艺术殿堂,它们是如何被放置在“奇珍柜”(Wunderkammer)中,与美洲的奇异矿石、非洲的雕塑并列展示。这种陈列方式本身,就折射出西方早期对东方手工业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充满了对“异邦奇技”的赞叹,而非对工艺本质的深入理解。 第二部分:风格的对话——中西工艺在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工艺的传播绝非单向度的“输入”与“输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国手工艺的风格和技术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西方的设计思潮,特别是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时期。 “中国风”(Chinoiserie)的再审视: “中国风”常常被视为一种装饰性风格,但其背后的工艺基础是什么?我们分析了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壁纸和家具图案,它们是如何被欧洲工匠模仿、本土化,并最终形成一种“想象中的中国”。例如,欧洲瓷器厂试图复制景德镇的彩绘技法,但最终发展出了带有法式或德式审美趣味的“中国风”装饰。 技术迁移的案例研究: 重点分析了特定技术在东西方间的流动。例如,中国折扇技术、植物染色技术以及金属打磨工艺,在被西方工匠掌握和改进后,是如何融入欧洲本土产品的。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技术与本土材料、审美偏好的融合。 西方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观察西方学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工匠的工作状态——他们对细节的执着、对传统的恪守,以及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对技艺的传承。这种描述,有时是赞美,有时也反映了工业革命初期西方对“手工劳动”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现代的呼唤——二十世纪的重新发现与保护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考古学的兴起,西方学界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认识开始从“异国情调”转向“学术研究”。 早期汉学家与工艺史: 考察了二十世纪初,一些西方汉学家和博物馆策展人如何系统性地对中国工艺进行分类、编目和研究。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工艺保护打下了基础,尽管其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时代局限性。 材料与技术的多学科分析: 探讨了西方实验室和博物馆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射线分析、光谱分析)来解析中国古代材料的构成,例如对古老墨锭、矿物颜料以及特定金属合金的研究。这些分析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进入了材料科学的范畴。 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工艺: 讨论了当代西方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从最初对“失传技艺”的记录,到如今对可持续设计和手工价值的推崇,西方视角的变化,也反过来推动了当代中国对自身传统工艺的再认识和再定位。 结语:文化记忆的载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华传统工艺是如何在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上传播、被误读、被模仿,并最终成为全球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交流、记录与诠释的过程,而非对某一特定手艺的详尽操作指南。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收藏记录,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手工艺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卜奎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主編《圖畫上下五千年》、《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彩圖中文版》。

图书目录


瓷器燒造圖
製茶圖
造紙工藝圖
絲織工藝圖
棉紡工藝圖
玻璃製造工藝圖
煤炭開採工藝圖
漆作工藝圖
各式爐灶圖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152
  • EISBN:97862635778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6.8MB

图书试读

 
  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航海地理大發現,一些商團和傳教士來到了中國沿海。此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作為中國的科技百科問世,被傳教士譯成西方文字而傳播到整個歐洲。於是更多的洋人知道了中國的物華天寶,這些探險家們紛紛乘船而來,也由此引發了西方對中國200多年的砲艦開放和貿易的爭奪。
 
  此時正值中國大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州開始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埔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這裡有風靡世界的絲綢、陶瓷、造紙、茶葉等,這些物質文化是西方人最需要最夢想的東西。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當時還沒有照相技術,英、法傳教士和商團來到東方中國,用繪畫記錄當時他們的見聞。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廣州,為了滿足西方人的好奇心,在西方畫家的傳授下,在廣州十三行地區出現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製外銷畫的職業畫工。他們的創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題材自然集中於中國特有的東西,除了市井人物、民俗百態外,還包括製瓷、製茶、造紙、絲織等。由於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史稱「外銷畫」。
 
  後來法國和英國王室將這些繪畫轉交給法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保存,也有一些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200多年後,當這些藏於海外的外銷畫重新被發現,當這些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彩繪圖躍然眼前,即便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除了感嘆中國傳統製造技藝的精巧外,更驚豔於古人製作工藝之美。由是,本書將這些來自於英國、法國、瑞典的外銷畫彙集在一起,儼然一部彩繪版的《天工開物》。
 
  感謝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先生、中國中山大學歷史系江瀅河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副研究員史曉雷先生和他的學生邴嬌嬌女士,分別從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和科學史的角度,解讀了這些外銷畫所表現的中國傳統工藝,使閱讀本書既是一次美的旅程,又是一次科學之旅,歷史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中国古代的色彩学应用,发现很多现代设计都深受古代工艺的启发,但往往只学到了皮毛,难以触及其神韵。这本书的“彩绘”二字立刻吸引了我,因为色彩的运用往往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所在,它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和高超的调配技巧。我非常好奇,在“遗失在西方”的语境下,这些色彩的记录是否有所失真,或者是否因为西方艺术理论的介入而产生了新的解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彩绘的对比分析,那就太棒了。我设想这本书的排版会非常考究,或许会采用高清的扫描图和精确的色卡标注,以最大程度还原那些易逝的、随光线变化的微妙色泽。这样的深度挖掘,对于任何从事艺术史研究或应用艺术设计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我总觉得,真正的艺术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微小的构造和最重复的劳动之中。这本书的副标题“手艺图录”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聚焦于“物”本身。我希望看到对工具、模具、乃至工匠手指留下的痕迹的细致描摹。想象一下,那些描绘古代工匠在木料上雕刻、在瓷器上勾勒的线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如果能有对比性的图示,比如展示一个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缩影,那将极大地满足我这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那些被时间模糊的技艺,重新以清晰、可辨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匠人精神”的重量。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和图谱的收集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总觉得纸质的记录比数字化的信息更具“温度”和“权威性”。这本书的电子书形式虽然便捷,但其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关键。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史料梳理上的严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名字不详、技法失传的民间艺人的追溯工作。一个优秀的图录,不仅要展示“是什么”,更要尝试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中,构建起一个连贯的、有逻辑的工艺发展脉络。如果能辅以现代科技手段的分析(比如材料成分的初步推断),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美学体系的一扇坚实而可靠的窗户。

评分

坦白说,我对传统艺术的痴迷由来已久,尤其钟情于那些需要极高专注度和耐心的手工技艺。这本书的题目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指向的不仅仅是“传统”,更是那些可能因为历史变迁而被忽视或误解的“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之美”。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收集那些散落在海外博物馆、私人收藏或学术档案中的珍贵图像和文字资料。这种跨洋取经式的整理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窥见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图景。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材料学和制作流程的细致描述,毕竟,没有详尽的步骤解析,再精美的图画也只是浮光掠影。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扎实的、可操作的理论基础,让读者不仅能欣赏,更能理解这些工艺背后的哲学和汗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让人不禁对那些曾经辉煌却可能已在时光中流失的中国传统工艺产生了深深的好奇。我特别喜欢“遗失在西方”这个说法,它暗示着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探索,仿佛在跟随一位探险家去发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珍贵技艺。从装帧和排版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些可能存在的彩色插图和详细的图录部分,想必能为读者提供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宝贵资料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工艺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迁徙与传承的史诗。阅读这类书籍,总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那种深沉而坚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激活这些精妙的双手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保护和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有力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